•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哥斯拉-1.0

ゴジラ-1.0,超大作怪獣映画,哥斯拉:负一,Godzilla Minus One,G-1.0/C

主演:神木隆之介,滨边美波,山田裕贵,青木崇高,吉冈秀隆,安藤樱,佐佐木藏之介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3

《哥斯拉-1.0》剧照

哥斯拉-1.0 剧照 NO.1哥斯拉-1.0 剧照 NO.2哥斯拉-1.0 剧照 NO.3哥斯拉-1.0 剧照 NO.4哥斯拉-1.0 剧照 NO.5哥斯拉-1.0 剧照 NO.6哥斯拉-1.0 剧照 NO.13哥斯拉-1.0 剧照 NO.14哥斯拉-1.0 剧照 NO.15哥斯拉-1.0 剧照 NO.16哥斯拉-1.0 剧照 NO.17哥斯拉-1.0 剧照 NO.18哥斯拉-1.0 剧照 NO.19哥斯拉-1.0 剧照 NO.20

《哥斯拉-1.0》长篇影评

 1 ) (附资源)战后日本的哥斯拉:一场灾难,还是一次重生?

战后日本的哥斯拉:一场灾难,还是一次重生?

刚在豆瓣上看到这个片儿的话,没抱太大希望,毕竟是哥斯拉系列,你懂的。

无非就是怪兽打斗特效爆炸差不多就是那些套路。

但整体看完得奖还是有点说法的。

哈哈背景的设定花心思了,他放在了二战后的日本。

这个时候国家百废待兴,充满了迷茫不安。

哥斯拉这个时候出现它不单单是一场灾难,更像是对那个时期的人民心理状态的一种映射。

男主的表现总的来说还过得去,他把那种年轻人的迷茫挣扎成长,演的淋漓尽致。

特别是他对待哥斯拉的态度。

最开始的恐惧,到最后的理解和接纳。

整个过程就是挺戳人心的,挺打动我的。

小伙儿也是相当震撼的,哥斯拉每一次的登场。

头上火,起鸡皮疙瘩。

尤其是那场银座原子吐息。

整体还是可以的,但是说文系方面处理的有点拖沓,节奏有点慢。

整个结局我觉得。

过于理想化了,虽然是大团圆的结局,温馨是吧圆满,但总感觉跟这部电影的基调有点对不上。

可能就是导演想给我们一些正能量,但是我个人是更喜欢那种具有想象空间的开放式结局。

总体来说打个4分吧。

值得一看。

文章来源:电影咖啡觉得值得一看,想看原片的可以直达公众号👉🏻:电影咖啡免费无套路,不用谢

 2 ) 日本人眼中的哥斯拉

日本电影《哥斯拉-1.0》这个片名起的,这回终于又看到了日本人自己拍摄的哥斯拉电影,不得不说,看惯了美国拍的那些怪兽电影,再来看日本这部,真的有全新的感觉,不得不说这回在特效上确实还挺不错的,尤其毁坏城市那段戏份,尤为出彩,其实全片哥斯拉大战的戏份只有三场,个人觉得第二场最好,最后那场消灭哥斯拉的戏份就…也就那样嘛,我还是更喜欢打怪兽毁坏城市的戏份,剧情上没什么可说的,这种电影,剧情一定要为怪兽服务才好,不过日本这回多少加入了些反战的意味在里面,这点还是很不错的!

总之,如果你喜欢怪兽电影,那么此片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尤其特效方面做的确实不错,虽然没看过瘾,哈哈!

个人主观评分6.5分

 3 ) 哥斯拉的糟糕之作

在b站听闻哥斯拉负1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效奖,便好奇该片主要说了些啥,随后便寻了资源观摩一遍。

特效的效果如果不加细究的情况下,尚还算过得去,但整部电影的故事着实无聊,且叙事极差。

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电影似乎所有的叙事都是强行绑定着主角进行的,尤其在电影的后半部这种为了叙事而叙事,为了救赎而救赎的剧情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讨伐哥斯拉的会议上,科学家对男主一再挽留,但男主轻易的就转变了自己的看法。

况且离开的人那么多又为何单独挽留男主,一切的安排过于刻意。

还有一个细节大家也可以注意,就是当配角离开了主角后仿佛时间线就停滞了。

修理队队长如此,女主也如此,仿佛游戏下线了的队友,但回来后仿佛还是紧接着上次遇见男主的状态,实在让人伤不起。

本片关于反战还是反战败的讨论也极多,从我的视角看来它的视角是反战败的。

哥斯拉可以视为是日本核战的遗物,从诞生便充斥着对核战的映射,而原子吐息的特效也宛如核爆炸的翻版,而电影在面对核爆的毁灭性灾难后所采用的积极应战的态度其实就体现了导演想表达的思想。

而最后一段男主所谓的自我救赎像是模仿独立日又像是致敬神风特工队的行为,不由的让人揣测这样的表达的意义是否是在缅怀当年如果更加英勇点,更加激进点就能够逆转当年的颓势。

以上仅为个人猜测,不代表官方言论,但本片叙事糟糕,故事幼稚,优点仅为哥斯拉原子吐息所展示的特效和设定,评分:4.6,不推荐。

 4 ) 回归核弹与战争的化身

故事还行,但主角的演技实在是不达标,导致观感差了不少。

感觉是商业和文艺的平衡没搞好。

文戏太过拖沓,哥斯拉的动作太过僵硬,也就原子喷射的镜头还算不错。

镜头叙事也差了些,很多时候都太拖沓,而且镜头主体不对。

相比美版《哥斯拉》的自然化身和《新哥斯拉》的海啸化身而言算是回归主题了。

这版哥斯拉再次成为了笼罩在日本头上的战争与核弹的化身。

美国爸爸依旧袖手旁观,还顺手黑了把苏联。

比较特别的可能是对日本政府的批评?

整部电影政府基本没有任何存在感,偶尔提起也是被骂无责任和无能而已。

战斗虽然都是由退伍海军完成,但是是以人民的自主战斗的名义进行的。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日本政府的公信力已经降到零点了啊。

总结就是一个人民有力量,国家无希望。

药丸。

可惜了,细细打磨的话应该能更好,现在这样有点像是赶工的产品。

 5 ) 《哥斯拉-1.0》:“神风”撞怪兽,日本新右翼太想进步了

目录前言:大获成功的怪兽一、《哥斯拉-1.0》剧情简介二、日本右翼之嬗变传统右翼、革新右翼、新右翼/战后右翼三、《哥斯拉-1.0》中的日本新右翼(一)给前辈擦屁股:美化侵略战争历史“平民受害论”、“军人英雄论”、“英灵祭祀”(二)给后辈铺条路: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反美、反日本政府、要求增强军事力量四、过度解读了吗?

导演其他作品:《永远的0》《被称作海贼的男人》《阿基米德大战》结语:进步没有捷径参考前言:大获成功的怪兽日本电影《哥斯拉-1.0》从商业意义上讲,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从票房看,以它2023年12月1日在北美上映为例,首周票房突破1141万美元,周榜第三,打破日本真人电影纪录,在所有非英语片真人电影中仅次于2002年中国的《英雄》(1780万美元)。

【1】从利润看,本片成本预算据传仅为0.15亿美元【2】(不过导演称远少于此【3】),全球票房截至本文写作时为1.16亿美元【4】,无论怎么分账,都是血赚。

从口碑看,本片在烂番茄网站上的新鲜度(影评人评分)和爆米花指数(观众评分)截至本文写作时均为98%,成为有史以来评分最高的“哥斯拉”电影之一。

从荣誉看,本片获得2024年第96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这是亚洲电影历史上首次获奖。

【5】多说一句,本片视效确实还不错,在日本可能也算顶尖,但“一眼假”的时刻也不少。

例如,水与哥斯拉皮肤接触时的流动效果严重失真;而且哥斯拉的建模也真丑……不知道是技术问题还是审美问题?

但这么优秀的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心情是十分复杂。

《哥斯拉-1.0》,是一部充满了经典日本新右翼意识形态的电影。

这片给人的感觉是,你不细想,会觉得还成;一细想,就恶心得不行。

这也符合日本新右翼的常用套路:屎里淘金,没活硬整。

本文会先讲讲电影,再讲讲新右翼,最后把它俩联系起来,以便观众能了解关于这部电影内外的全貌。

一、《哥斯拉-1.0》剧情简介本片与美国传奇影业“怪兽宇宙”(如今年上映的《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无关,属于日本东宝公司为庆祝哥斯拉诞生70周年,基于“哥斯拉”IP开发的纪念作品。

下面客观简述一下本片情节,不代表本人观点:二战接近尾声,本为“神风”特攻队员的男主角(神木隆之介 饰)因为不想死,驾驶飞机返航到太平洋一座小岛上的日军基地,在这里遭遇了哥斯拉,在战友们开火时他又慌忙避战,成为唯一幸存者。

战后,男主角回到东京,因战时“贪生怕死”而内心备受煎熬,还出现了PTSD症状,总觉得战争没有结束。

他遇到女主角,后者收养了一个因东京大轰炸失去父母的小女孩。

男女主角互有好感,三人结成一个另类的家庭。

东京加速重建,三人的生活欣欣向荣。

然而哥斯拉再度向日本本土袭来,并攻击东京,女主角不幸丧命。

驻日美军担心刺激苏联,退避三舍;日本政府已经不再保有军队,束手无策。

于是民间自发组织“特设灾害对策本部”,以前海军为核心,准备战斗。

动员会上,有科学家深情地说:“这个国家过于轻视生命……战斗机没有弹射座椅……我很自豪民间的努力……接下来的战斗,不是至死方休,是为了未来而战。

”最后,本部在海上迎战哥斯拉,男主角亦加入。

他决心为女主角和之前死去的战友报仇,驾驶飞机撞向哥斯拉,将其击败,自己通过弹射座椅逃生。

“壮士”凯旋,日本民众欢欣鼓舞。

女主角其实也没死,皆大欢喜。

她含情脉脉对男主角说:“你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吗?

”二、日本右翼之嬗变如果你看完这个剧情简介之后感到哪里怪怪的,那么值得庆祝,你确实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如果你说,哎,又反美军,又反日本政府,还反战,还反无谓牺牲,这不是很好很左翼吗?

那么,你还是要学习一个。

但电影的事我们先按下不表,先来说说日本右翼的事。

了解了他们的歪理邪说,你就可以看出他们在电影里花了哪些小心思,埋了哪些小“彩蛋”。

“右翼”,大家都很了解,源自法国大革命时期,在立宪会议上,第三阶级(市民和农民)的成员坐在主席的左侧,倾向变革;第二阶级(贵族)的成员则坐在右侧,倾向保守。

后来右翼被赋予了更宽泛的内涵,包括但不限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有神论等。

日本右翼总体上符合一般右翼特征,而且可以根据发展阶段,粗略地划分为传统右翼、革新右翼和新右翼。

下面是一个很粗略的介绍。

传统右翼:大约存在于1881-1919年,核心思想是天皇中心主义,鼓吹对内独裁、对外扩张。

在对外扩张方面,它喜欢从皇权角度进行正义化,如江户幕府后期佐藤信渊大放厥词称“皇国与天地共存,实为万国之基” “全世界悉应为郡县,万国之君长皆应为臣仆”【6】,主打一个抽象。

革新右翼:大约存在于1919-1945年,核心思想中天皇中心主义地位稍有减弱,着重推崇法西斯主义。

在对外扩张方面,它较之前辈更喜欢从“对抗西方、解放亚洲”的角度进行正义化,所谓“大东亚共荣”即是体现。

得益于核弹的发明,上述两种右翼现在基本上不存在了,可见科技确实改变生活。

但战后美国出于反共需要,将对日政策由惩罚改为扶植,使日本右翼得以幸存并演化。

新右翼/战后右翼:始于1945年,核心思想本质上仍旧是天皇中心主义、法西斯主义,只不过不会像前辈那样狂热【7】,行事也更加隐秘,一般要喊喊“自由民主”口号,或者像这部电影一样谈谈“和平反战”。

另外,它还有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给前辈擦屁股:怎样看待日本侵略战争历史?

二是给后辈铺条路:怎样让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然后再成为万国之皇国)?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智力正常者很容易给出答案:只有正视侵略历史,才能成为政治大国。

但新右翼显然不这么看,它们自有一套歪理邪说,这套歪理邪说也反映在《哥斯拉-1.0》中,我们好好学习一下。

三、《哥斯拉-1.0》中的日本新右翼对于上文的两个问题,日本新右翼的使命是,在美化侵略历史的同时,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它们在现实中采取了种种手段,这些手段也反映在电影中。

本节中,我们将这些手段与电影中的情节进行一一对应。

我们还会特别解释一下,为什么新右翼也会看似像左翼一样,反美、反日本政府、反战、反无谓牺牲。

(一)给前辈擦屁股:美化侵略战争历史擦屁股的方式很多,这里着重说电影集中运用的三个工具。

“平民受害论”:片面强调日本平民也是二战受害者,将整个日本以二战受害者的形象呈现,丝毫不提日本前面几十年是怎么作的,也并不反思日本平民为什么会“受害”。

电影的名字叫《哥斯拉-1.0》,意思是二战使日本归0,哥斯拉把日本打到-1,已经有了点卖惨意味。

电影花了很大篇幅刻画战后日本的悲惨,还设计了因东京大轰炸失去父母的小女孩这个角色,以唤起观众的同情心。

这就是电影所谓的“反战”,或者还有一个更恰当的词:“反战败”。

“军人英雄论”:片面强调日本军人对国家的付出,将其打造成国家英雄,丝毫不提他们在海外犯下的战争罪行。

电影中与哥斯拉作战的主力是日本前海军,而男主角更是作为前“神风”特攻队员,给予了哥斯拉致命一击。

于是这些侵略者摇身一变,成为了捍卫者。

电影在洗白“神风”上最是不遗余力,由于“神风”的本质是不义的一方无谓地送死,目的、手段皆洗无可洗,电影不得不通过设置一个虚幻的天灾怪兽,让“神风”去撞,从而强行将其变成正义的一方。

这已经不是屎里淘金了,这特么是点屎成金。

更搞笑的是,电影还装模作样地让科学家反思“神风”,说什么“哎呀战斗机都没有弹射座椅,太不尊重生命了”,最后让男主角通过弹射座椅逃生,以表明自己完成了反思,坚决反对无谓牺牲。

问题是,世界各国自我牺牲的军人千千万,偏偏“神风”臭名昭著,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它没有弹射座椅吗?

“英灵祭祀”:在“军人英雄论”的基础上,开展“英灵祭祀”活动,将其构建为国家认同,打造“国家物语”【8】,现实中有广为人知的例子,这里不多说了。

电影中是如何进行“英灵祭祀”的?

通过塑造与哥斯拉作战的“高雄”号巡洋舰、“雪风”号驱逐舰,男主角所驾驶的“震电”式战斗机,以及男主角本身的传奇性。

“高雄”号巡洋舰,历史上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刚下水不久的新战舰,在战争中没什么战绩,后被击伤,日本投降时仍未修复,1946年由英军拖至马六甲海峡自沉。

“雪风”号驱逐舰,历史上参加了太平洋战争的大部分战斗,传奇一般没受什么严重损伤,被视为“祥瑞之舰”,日本投降后被改名“丹阳”号,交付国民党海军,炮击过解放军,1966年于中国台湾退役。

“震电”式战斗机,历史上是二战末期日本海军研发的拦截机,造型科幻,1945年8月3日首飞,15日日本投降,它被拆解打包运往美国。

这些武器在现实中都属于兼具传奇性和憋屈性的“英灵”,名头很响,但没太多成绩就客死异乡。

电影中它们“魂归故里”,拯救人民于水火,填补了历史上未能参加“终极一战”的遗憾。

男主角也是类似的,属于能力很强但是憋屈的稀有老兵,最后一刻终于觉醒拯救日本,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也成为了永恒的传奇。

显然,对电影中的日本来说,构建起其国家认同的,就是这样一场“反抗”哥斯拉“侵略”的大战,男主角与这些战舰、战机的故事一起,成为新日本的“国家物语”。

(二)给后辈铺条路: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电影通过“平民受害论”、“军人英雄论”、“英灵祭祀”,解决了给前辈擦屁股的问题,日本对外侵略历史被彻底替换为本土反抗哥斯拉“侵略”的历史。

那么日本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政治大国?

反共反苏反华这些就不说了,属于老生常谈,电影中也并无体现,咱就说电影中有的。

反美:日本新右翼在二战后至70年代左右确实是亲美的,但在经济腾飞并与美国出现摩擦后,开始重新审视日美关系,认为美国强加和平宪法,应予以修改;美式民主否定日本皇权,应予以废除;美国驻军侵犯日本主权,应予以驱逐。

至于亲美?

“亲美政策不是本质,是战术策略”。

【9】电影中,驻日美军担心刺激苏联,面对哥斯拉退避三舍,无法保证日本安全。

这反映了日本新右翼在内心深处并不信任日美同盟,这份不信任感与屈辱感,是反美理念的源泉。

反日本政府:日本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是目前日本执政党和国会第一大党。

其实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右”的政党了,但在很多新右翼看来,右翼不极端,就是极端不右翼——那特么不就是极左么?

自民党的“不右”主要表现在它亲美,且迟迟无法推动修改和平宪法(安倍自2007年起尝试推动修改和平宪法,结果因民众、在野党甚至党内的广泛反对,直到2020年被啪啪带走时仍未能如愿【10】【11】【12】),这在新右翼看来无疑是背叛。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45-1947年,历史上这一时期负责组阁的是自由党,它正是后来自民党的主要来源之一。

电影抨击自由党政府无法保护日本,当然是借古讽今,暗示当下的自民党政府无法保护日本。

要求增强军事力量:可以发现,日本新右翼与美国和日本政府的重大分歧之一便是,要不要以及怎样修改和平宪法。

和平宪法第九条规定:1.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2.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在新右翼看来,第九条的存在,就是对日本的束缚,是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之路的阻碍。

一个没有军队的国家算什么大国?

但是,他们当然不能说,日本建立军队是为了做大国;他们会说,是为了“自卫”。

所以电影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没有自己的防卫系统来保护人民。

台词平平无奇,听来无比正义,承载多少小心思?

就像渣男绿茶深情说爱你,实际是馋你什么,还用问么?

四、过度解读了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不是抓住了电影里一些微小的点进行过度解读?

不得不承认,诛心之论的论据永远不能做到十全十美,而且日本新右翼在文化上的行动一直比较隐秘,动不动就真善美、小确幸,有时难免会让人觉得伸手不打笑脸人。

但如果一个东西走路像鸭子,叫得像鸭子,那它就是鸭子。

而《哥斯拉-1.0》浑身上下充满了“鸭子”的要素,那它到底是不是鸭子呢?

本片导演、编剧山崎贵,也算是一个名导了。

他导了一些与二战无关的作品,如《哆啦A梦:伴我同行》《寄生兽》真人版,我还是都挺喜欢的(当然主要是原著牛)。

他还导了不少与二战相关的作品,至于这些嘛……2005、2007年,《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部。

讲述战后一群普通日本人的生活,风格文艺温婉,这个倒还正常,咱也不强迫日本非得一谈二战就反思。

接下来几部电影就有意思了,大家体会体会日本新右翼练就的出神入化的洗白技能。

2013年,《永远的0》,重磅作品,右翼作家原著改编。

讲述“不想死”的神风特攻队员,为了不让自己的年轻学员白白送死,代替他驾驶“零”式战斗机出击阵亡,留遗书让学员去关照自己的老婆孩子。

在反人类军队中大煽同袍之情,是典型的屎里淘金;而自带绿帽的NTR剧情更是逆天,也就日本人写得出来。

2016年,《被称作海贼的男人》。

讲述日本石油企业家国冈铁造的“创业”史,除了国内创业经历,还包括1917年在中国扩张业务,1942年配合日本陆军推进“南方油田计划”;重头戏是战后他为了与其他石油巨头竞争,派船闯过英国对伊朗的海上封锁,从伊朗买石油回日本。

男主角既拯救了伊朗,又拯救了日本,只有“帝国主义”英国输了,这又是新右翼典型的“反帝共荣论”,日本总是帮第三世界国家对抗西方帝国主义,多么无私呀!

2019年,《阿基米德大战》。

讲述人类历史上最大战列舰——“大和”号被设计出来的“秘密”。

原来,该舰设计师认为日本军国主义将导致国家灭亡,于是决定倾力设计一艘伟大的战舰,等这艘承载全国希望的战舰沉入海底时,日本军国主义也将随之葬身。

当然,历史上“大和”号确实被美海军击沉,它被击沉单纯就是因为设计落后、参数不行,然而电影却将其描述为一种“计划之内的自我救赎”,把设计师搞得跟“面壁者”似的,如此丧事喜办睁眼说瞎话,简直无耻之尤。

说三部电影够了,再说我就要恶心吐了。

这三部电影说完,想必大家对日本新右翼的认识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当然了,必须强调,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导演山崎贵是一个右翼,因为他没有公开发表过直接的右翼言论。

但还是那句老话:如果一个东西走路像鸭子,叫得像鸭子,那它就是鸭子。

结语:进步没有捷径尽管日本新右翼拍了那么多令人作呕的电影,但我其实很可怜它们。

战后日本政权得国不正,整个国家又是一个政治军事残缺的非正常国家,民众缺乏将其团结在一起的伟大的共同记忆。

中国有抗日战争、美国有独立战争,日本呢,你日本有什么?

神风、战败、美军、失去的十年。

如果我是日本新右翼,我也很急。

一句话,“我太想进步了。

”必须找到一些伟大的东西,把它变成全体日本人的共同记忆,哪怕它是假的!

虽然“神风”很烂,但队员相亲相爱啊!

虽然“大和”战败,但这是计划好的啊!

虽然失去十年,但我们有连美军都佩服、英军都害怕的著名企业家啊!

《哥斯拉-1.0》,就是这种思维的最新产物。

可悲,是真的可悲。

日本新右翼从来想不明白或不愿意想明白的是,进步没有捷径。

只有直面历史,才能展望未来。

不然,你们所谓的“英雄”,永远是一群小丑。

参考【1】【2】日本东宝《哥斯拉-1.0》在北美上映首周打破多项纪录,https://xiumi.us/studio/v5#/paper/for/536762725/cube/0【3】山崎贵再倒苦水:哥斯拉-1.0成本如果能有1500万美元我做梦都会笑醒,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914398/discussion/637575788/【4】Box Office Mojo,Godzilla Minus One,https://www.boxofficemojo.com/title/tt23289160/?ref_=bo_se_r_1【5】日本NEWS丨第96届奥斯卡日本刷新亚洲纪录,https://www.sohu.com/a/763888805_120970141?scm=1102.xchannel:325:100002.0.6.0【6】【9】孙立祥,“日本右翼势力的思想结构及其百年流变”,《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11期【7】朱天乐,“日本新右翼剖析——兼论日本新右翼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8】郑毅,“靖国神社·英灵祭祀·国家物语——近代日本战争记忆的生成与固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1期【10】安倍硬要修改日本和平宪法,厄运会从此降临吗?

https://www.sohu.com/a/219260656_496421【11】安倍喜忧参半:执政联盟赢了,修宪势力输了,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9734592092455599&wfr=spider&for=pc【12】日本急于修改“和平宪法”,意欲何为?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2-03-22/doc-imcwipih9823493.shtml?cref=cj

 6 ) 让我们见识见识某些日本右翼对《哥斯拉-1.0》的无能狂怒吧!

https://note.com/vwn0nf/n/n85af4a7cb475继《哆啦 a 梦》之后,山崎贵导演又一次强暴了哥斯拉。

这是继《新哥斯拉》之后时隔7年的国产真人电影,也是哥斯拉系列的最新作《哥斯拉 -1.0》。

哥斯拉登陆战败后的日本,将化为一片废墟的东京从“零”打到“负数”-- 当我只读到这个梗概时,一瞬间觉得这是一部看起来很有趣的电影。

紧接着,我发现导演就是山崎贵,我深深后悔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哪怕只是一瞬间。

《always 三丁目的夕阳》、《永远的0》、《Stand by Me 哆啦A梦》,这些用每次都让人窒息的昭和怀旧情绪来安慰现代人的“历史修正”惯犯,这次又要把哥斯拉当成怀旧情绪的表现?“别这样!”我一边在心中呐喊,一边义无反顾地走进电影院。

当然不是对山崎,而是对哥斯拉的情义。

不出所料,我带着遗憾离开了电影院。

话虽如此,平成以后的哥斯拉系列本身,除了几个例外,就像是「原作强暴」的累积,所以这次的惨状,也可以说是一如往常的内容。

如果说山崎的“强暴”具有独特性的话,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描写战败后日本的方式实在是太方便了。

也就是说,最大的「原作强暴」受害者并非哥斯拉,而是那个时代的日本。

那么,如果是特摄迷的话,应该会马上发现「哥斯拉 -1.0」的情节参照源并不只是初代「哥斯拉」(以此为首的同系列的各种作品)吧。

战败后在社会上找不到容身之处的日本兵的幸存者,仿佛要重新开始自己的战争一般,抱着炸弹对着巨大怪兽的口中发动特攻 -- 这个故事的主题十分具有昭和特摄风格,简直就是与特摄电视剧《奥特Q》中的《东京冰河期》的情节相同。

以1954年的初代《哥斯拉》和1966年的《超级Q》为比较对象,同为原士兵重新开始“战争”这一主题,《哥斯拉 -1.0》中浮现的2023年的现代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战争中负伤,被唯一信赖的心上人背叛,在人类社会失去立足之地的芹泽博士与哥斯拉一起自杀的第一代“哥斯拉”。

曾经作为零战的著名飞行员而活跃,战败后沦落为酒鬼珠宝大盗的男人 · 泽村,嘴上说着:“东京这种地方,冰敷一下,消消毒,住起来会比较舒服的。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为了儿子,还是要特攻冷冻怪兽佩吉拉的《东京冰河期》。

在每一部作品中,历经战败仍在自己的“战争”中生存的男人们,正因为无法在和平社会的虚构中获得容身之处,才能够听到同样没有容身之处的巨大怪兽的声音,面对它们,然后将它们埋葬。

在《哥斯拉-1.0》中,表面上似乎也继承了这种构图。

不过,在《哥斯拉1.0》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了修改。

在《哥斯拉1.0》中,主人公敷岛浩一是不会死的。

也就是说,与初代《哥斯拉》和《东京冰河期》不同,在《哥斯拉 -1.0》中,既没有特攻成功,也没有主人公赌上性命在“战争”中战斗到底。

敷岛在特攻哥斯拉口中之前,用降落伞逃了出来。

这就对了吗!? 我在剧场看电影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大喊(在心里)。

-- 也有人认为这样不是很好吗。

或者说,这样的意见可能占绝大多数。

想为国家效力是很重要的事情,为大家冒险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不能因为国家的情况而轻视国民的生命,如果大家都能活下去的话,那不是更好吗。

这是一种相当爱国、相当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大部分国民似乎能够接受。

不,如果是稍微具有左派感性的人,对于理所当然地强加“为了国家”这一价值观的描写,或许会感到不屑。

但是,这只是程度的问题。

毕竟,这部电影批判了国家权力对情报的控制和对生命的轻视,是反战的,更重要的是,它否定了昭和时代特摄作品无法完全否定的“特攻精神”。

但我敢问。

你确定要这样吗。

我敢问。

“特攻”真的那么应该被否定吗。

《哥斯拉》、《超级Q》等,所有的 -- 不用说,好几部 -- 重要的特摄作品之所以是名作,难道不是因为它们不拘泥于生命至上主义,从正面描写了”特攻“吗?话虽如此,我也不想因为这部电影不是那种抓住年轻人说教“你们该怎么死! ?”的电影而批判“哥斯拉 -1.0”。

我只是想指出过去在某种娱乐作品中,描写“特攻”所承担的积极作用。

这或许是与大部分国民都能接受的价值观即生命至上主义背道而驰的描写,但正因为如此,才能在作品中留下苦涩的余韵。

也就是说,以“批判战前价值观”的名义,将《哥斯拉》重新制作成一部不让任何人死亡而打败怪兽的电影,使《哥斯拉》成为名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哥斯拉 -1.0》是不是已经遗漏了呢。

一般来说,当我们批评“战争时期”时,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因为它是“可耻的,因为生命被忽视了”。

也就是说..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让人民死去是不可理喻的 -- 完全正确。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为了国家的方便而让国民生存,不也是同样残酷的事情吗?违背命令“去死”的权力而不死的特攻兵,或许很了不起。

但是,在命令“活下去”的权力下做同样的事情,真的有那么了不起吗?在某些条件下,命令他们“为国而死”也好,命令他们在一个毫无希望的世界里像死人一样继续生活也好,从权力所具有的残酷性的表现上来说,都是一样的。

的确,或许也有这样的局面,求生存就是抵抗。

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死亡才是使自己独立于“这个世界”的最后希望吧。

所谓“珍惜生命”,乍看之下,是对被逼得走投无路以至于想死的人发出的一种温柔的信息。

但是,这同时也是从无法适应社会的人那里夺走最后希望的残酷命令吧。

无论是《哥斯拉》中的芹泽,还是《东京冰河期》中的泽村,都是在强迫人们生存的和平的“战后”社会中无立足之地的人。

他们不顾周围人的劝阻,与怪兽一起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凭借自己的意志打完了自己的“战争”,最后可以说赢得了某种“独立”。

他们在作为和平社会外部的“战争”中,以及在作为试图在整个地区控制人们生活的社会外部的“死亡”中进行抵抗。

也就是说,正是为了以自己的意志活在“外部”,肯定那些将死之人,过去某种娱乐作品中,不得不描写“特攻”。

基于这一点,《哥斯拉 -1.0》未能捕捉到的东西就显而易见了。

以主人公 · 敷岛为首,所有在作品中登场的原日本士兵都完美地完成了向和平主义、生命至上主义的“意识更新”,完全顺应了战后的价值观。

曾经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毁掉部队的敷岛从战争中得到的教训,简而言之,就是“珍惜生命”。

好不容易有了在新社会生存的目标,却夺走了心爱女性性命的哥斯拉,绝对不能原谅!为了确保打倒哥斯拉的作战成功,必须要有特攻,不过没关系,他们有好好的逃生用降落伞。

我要活下去!与初代《哥斯拉》不同,《哥斯拉 -1.0》描绘的是一个绝对不允许存在从管理中泄露出来的“外部”的社会。

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死亡。

过去芹泽博士被赋予的为大义殉身的自由,与《哥斯拉1.0》中的敷岛无缘。

战争末期,敷岛违背了“去死”的命令。

战败后,这次他被命令“活下去”的隐微权力无休止地追逐、纠缠。

敷岛被迫服从组织“不让任何人死”的方针,他相信这样做是出于自己的意志。

“民营化”的军事组织将国民的生活管理外包出去,这种格局与第一代“哥斯拉”相比,也可以说是非常现代的。

没有任何「外部」存在,(新自由主义的?)活着的权力支配的管理社会 -- 总之,「哥斯拉1.0」的舞台,别说是战败后的日本,毋庸置疑是现代社会。

然而,尽管如此,电影的舞台仍然是“那个时代”。

山崎贵式的历史修正主义的功效,简而言之,就是让观众相信这个社会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话虽如此,这是只要看过初代《哥斯拉》就能一眼识破的谎言。

而且,尽管《哥斯拉-1.0》否定了特攻精神,但从表面上看,这部电影被设计成一部主人公重做特攻的电影。

只是在形式上描绘“特攻”,将内容替换为“尊重生命”,通过“特攻”的宣泄来提高“尊重生命”的肯定性。

不是“外部”的东西扮演“外部”,从而扩张“内部”的构图就在这里。

也就是说,抹去了死亡这个“外部”。

那么,与“死亡”并列的另一个外部,“战争”又如何呢。

打倒第一代哥斯拉的氧气毁灭者是一种具有与原子弹相当的破坏力的装置 -- 也就是说,它实质上是一种能够改写由核能形成的冷战格局的新武器。

芹泽博士之所以能够发明出这样的武器,恐怕正是因为他是一位背负着战争阴影的天才科学家,也就是说,他一直被和平的“这个社会”外部所束缚。

过去,在名为“哥斯拉”的虚构世界中,局外人被赋予了凭借自己的意志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力量。

当然,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

美苏之所以无休止地竞相开发核武器,并不是因为科学家和政治家出于个人意志想要这么做,而是因为其中存在技术和战略上的必然性。

客观上看起来毫无意义且好战的开发竞争,并不是参与竞争的当事人反省并按照自己的意志结束就可以了事的。

无论如何,芹泽博士能够开发出来的新武器肯定会被其中一个阵营拿到手,所以,即使芹泽博士以个人意志埋葬了新武器,最多也只能为其他科学家获得同样的技术争取时间。

但重要的不是这种冷静的分析。

重要的是,局外人的主体意志在《哥斯拉》这部电影中具有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粗暴地归纳起来,也可以说其中投射出的是一种希望: 意志力可以改变社会。

也可以说,《哥斯拉 -1.0》遗漏的正是这样的希望。

在《哥斯拉 -1.0》中,美军为了避免刺激苏联,不直接采取推翻哥斯拉的军事行动。

换言之,日本是一个由核能支撑的秩序的空气口袋般的领域。

在这样的领域里,无论旧日本兵们主观上如何抱着“重新开战”的想法,不用核武器就能打倒哥斯拉,说到底也不过是承接美军的分包任务而已。

日本人的“战争”既没有原子弹,也没有氧气毁灭者,这与过去芹泽博士的个人“战争”不同,因为它无法动摇国际秩序,所以事先就被无力化了。

不同于芹泽博士发明了氧气毁灭者之后“敢于”将其埋葬的做法,这些没有充分武力的前士兵与主体意志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从一开始就在结构上说:“和平”你没有选择其他答案的自由。

初代《哥斯拉》中描绘了“特攻精神”和“可与原子弹氢弹匹敌的新武器”,所以还有希望,但《哥斯拉 -1.0》中没有描绘这些,所以没有希望 -- 这种说法,话虽如此,也许过于矛盾了。

不管怎么说,“哥斯拉”的信息就是反战、反原子弹。

从某种意义上说,《哥斯拉-1.0》比《哥斯拉》更正确地描绘了《哥斯拉》的精神。

但是,如果传达了更正确的信息,《哥斯拉》就不会成为一部更好的电影。

如果说《哥斯拉》能够超越表面信息的正确与否,成为一部名作的话,或许是因为它捕捉到了和平主义的意识形态无法汲取的残余,甚至超越了创作者的意图吧。

通过如实描写无法在“这个社会”继续生存而选择死亡的男人的苦恼,以及为了打倒哥斯拉取回和平而必须使用强力新武器的矛盾。

说白了,《哥斯拉》系列从第一代开始就充满了欺骗。

实际上,让像芹泽博士那样没有改变世界能力的日本人,在似乎有这种能力的前提下,做出“不改变世界”的决断 -- 也就是让人错觉肯定现状是自己的意志 -- 这是一种利用和平主义的阴险高效的统治。

“哥斯拉”是对这种统治进行补充的宣传,这一点本身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再次重申,正是这种不能完全纳入宣传框架的部分,才具有初代「哥斯拉」的价值。

可以说,《哥斯拉 -1.0》是一部宣传片,更彻底地抹去了《哥斯拉》未能抹去的东西。

《哥斯拉-1.0》的老兵们,面对已经无力化的“类似战争的东西”,主观上凭借自己的意志进行战斗,再次确认了和平的重要性。

敷岛还是主观地按照自己的意志重新来过“特攻一样的东西”,再次确认了生命的重要性。

角色们被彻底地管理着,不管他们如何行使“类似主体意志的东西”,除了预先允许的答案之外,他们不会得到其他的东西。

社会绝对不会因为意志的力量而改变,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必须相信他们是凭自己的意志肯定了这个社会 -- 现代社会的这样一个真理哥斯拉 -1.0比起《哥斯拉》 ,它更加无形地被投射出来。

在这部作品的故事中,没有任何空间可以从预先允许的意识形态“外部”进行评价。

“和平主义”和“生命至上主义”这种谁也无法否定的意识形态垄断了评价标准。

2023年,似乎是为了反映已经完成的管理体制,名为《哥斯拉》的未完成的宣传也以《哥斯拉 -1.0》完成。

《哥斯拉-1.0》无疑是一部反映现代社会的作品。

按语:编译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借右翼之口揭示山崎贵在本片中如何否定了特攻精神,以及揭示某些日本右翼内心保持的十八世纪世界观——死了比活着好,打仗比和平好。

实际上,衡量一部日本电影是否右翼,除了是否直接描写对亚洲国家侵略这个指标,还有几个维度:是否从肯定角度描写战后的民主化进程;是将战后民主化进程单纯描写为民众共识还是写成美军强推;有没有描写战败前日本国家机器的高压法西斯统治和军国官僚草菅人命的荒谬决策;在描写国家社会决策时是否有官本位色彩;对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资产阶级狭义爱国主义的态度是批判还是宣扬;有没有或明或暗地贬低其他国家文化/文明的描写;这是因为,日本右翼中,有些人认为“民主法治”“个人主义”“男女平等”是“非日本的”,不时有人发出美化战败前日本国内法西斯特务统治,为空前恶法《治安维持法》招魂的言论;而且当代日本右翼有严重的官本位和精英主义取向,至于宣扬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或者贬低他国历史文化的右翼书籍,幻冬舍、扶桑社、飞鸟新社可出了不少。

豆友热衷称赞的《坂上之云》在第一项和最后三项上全部中雷——在闵妃和高升号问题上的扭曲事实;严重的精英视角(《新哥斯拉》也有这毛病);给夏目漱石生造出“我胆小”的对白来曲解他对民族主义的批判;生造出来的“广濑武夫摔倒俄国军官”桥段。

附言: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非正义战争,如果有些人要是真这么好战,真过腻了和平日子,真觉得死亡比和平好,大可以报名去填线,72小时到96小时变成骨灰盒,效率还是很高的,何必在空调房里用键盘阴阳怪气,把安生日子说成是”强迫人们生存“,把维护和平说成“不改变世界”“利用和平主义的阴险高效的统治”,把“特攻精神”当成个宝一样的乱捧。

 7 ) 哥斯拉 -1.0

(以下记于2024.5.25晚)1. 这个哥斯拉多少有点猛 开头就全员团灭 除了男主光环.2. 在孤岛 男主被鞭挞 因为没开抢. 回到故土 依然被鞭挞 即使是亲姐 只因为被认为没有好好出力所以日本战败.3. 男主接手排鱼雷的工作 但仍然不住的噩梦哥斯拉的桥段.4. 凌晨两点 发现自己醒着 手机不见 屏幕里埃因已经5:1横滨水手 what happened?

(以下记于2024.5.26晚)5. 继续. 女主和男主说 要去东京工作.6. 男主出海工作 再次看到深海鱼漂浮 意识到海中沉船的背后推手 是哥斯拉.7. 笑死. 什么叫 自不量力 蚍蜉撼大树.

8. 关键时刻 友舰赶到. 友的不是干掉了哥斯拉 友的是吸引了哥斯拉注意力 放过了小舟.9. 总感觉 这是个反战片?

那放在此时此刻 更有解读意义了.10. 东京湾 交给我电龙来保护!

11. 哥斯拉一路杀向银座 着实有点快啊. 而女主恰巧在银座工作.12. 突然觉得这个片子有点意思的 因为他塑造了一个古早东京样子. 我刚和克里斯托说完我是东京(这里居然打字联想出现了董姐姐也是太过巧合)通 但这个古早的我真不认识. 有意思.13. 卧草 帅啊这个画面 无愧奥斯卡!

14. 我们身处的世界 那个银座 没有被蹂躏过. 所以会不会是平行世界呢.15. 另外 女主一把推开男主 拯救了男主 但自己葬身. 不过我觉得这是伏笔 她应该还活着吧.16. 主角平平无奇的老学究朋友 一转身成为了民间组织击倒哥斯拉的领袖. 并且提出了深海狙击法 虽然无法保证一定成功.17. 男主找到了曾经孤岛除了他外唯一存活的伙伴 如果还可以算是伙伴的话 为他修整飞机.18. 看来电影的后半部分 就是聚焦实现老学究的计划了. 所以到目前为止 我的最大困惑是 这个版本里的哥斯拉 至少到目前为止 是彻底的人类对立形象 即使不说反派.19. 我就说 这是反战片吧.

20. 男主在后半段的最大贡献 就是驾驶飞机 引领哥斯拉 去往计划的海域 实行计划.21. 下沉计划失败 上拉计划行进到803公里也被哥斯拉咬破充气袋而告破.22. 哥斯拉准备放大招的时刻 男主献出心脏 英勇服役 牺牲自己.23. 嗯?

伏笔够多的!

打我22的脸啊这是生生.

24. 然后 哥斯拉就本体分崩离析了?

cena 肯定是我喝多了吧.25. 果不其然 对应15 女主还活着呀.26 最后一条. 本都准备去豆瓣打五星 猝不及防的卡斯列表. 神木隆之介 多少耳熟了.

 8 ) 并非招魂,但洗白实锤

经历了惨烈战争,东京两次被毁,被解除武装的日本,仅靠民间力量,用没来及跟美帝一决高下的大杀器,以神风特攻队的方式,就战胜了美国爸爸用核弹喂养的超级哥斯拉(这是不是暗示,被迫接受天皇“终战”的日本不服气,神风队加一亿玉碎,干翻美帝不是不可能),保家卫国,终结二战(备战哥斯拉时说“战争还没有结束”,到结尾问“这战争终于结束了吗)……嗯,日本不仅是战争受害者,还摇身一变,成了和平的捍卫者,特别是神风特攻队。

比起赤裸裸宣扬日本核弹受害的《永恒族》,还是本片本片更具诱导性,可惜文戏又臭又长,对人物刻画聊胜于无,让这锅味增汤风味大损!

话说,这个哥斯拉长得就不咋精神,原子吐息威力虽猛,但前摇也太长了,去传奇影业的怪兽宇宙争霸,确定不吃瘪?

有意思的是,这电影海军夹杂着空军,就是没有陆军,两军还真是相互不待见啊!

总之,跟美帝拍的哥总伯仲之间…

 9 ) 电影是电影,能不能别夹带私货——《哥斯拉-1.0》

图片来自豆瓣,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奥斯卡拿了最佳视效,一直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电影能在奥斯卡颁奖季打败好莱坞拿到最佳视觉效果。

看完后说实话,特效这块比隔壁《哥斯拉大战金刚》更真实,代入感强一点。

当然基于双方文化背景,哥斯拉在外形上也是差别很大,日版的哥斯拉明显属于恶兽,面目狰狞,呲牙咧嘴,属于破坏分子。

隔壁好莱坞一脸的温和,妥妥的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范。

故事上也是如此,一边是在大肆破坏,一边是在对抗破坏的反派。

所以好莱坞代表的精英文化一直在拯救世界,也正是这样的套路,导致现在这种电影在全球都卖不动了。

不过,岛国这次的哥斯拉明显夹带私货,关于战争别人都是反战,他们是对战败抱有不甘心。

所以这次把哥斯拉视作假想敌,结局当然是把敌人打败。

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总有种看“复仇者联盟”的感觉,哥斯拉就是灭霸,主角是美队或钢铁侠,被哥斯拉虐了几次,然后组了队想了点办法再次去打怪兽,后面不行了就学钢铁侠牺牲自己,最终把可以自我愈合的哥斯拉打倒。

如果没有夹带私货,电影还是能好好看下去,可惜私货夹带太严重,作为中国人来说,看着很膈应——《哥斯拉-1.0》首发于“看世界电影”公众号,欢迎喜欢电影的朋友关注

 10 ) 并非招魂,但洗白实锤

经历了惨烈战争,东京两次被毁,被解除武装的日本,仅靠民间力量,用没来及跟美帝一决高下的大杀器,以神风特攻队的方式,就战胜了美国爸爸用核弹喂养的超级哥斯拉(这是不是暗示,被迫接受天皇“终战”的日本不服气,神风队加一亿玉碎,干翻美帝不是不可能),保家卫国,终结二战(备战哥斯拉时说“战争还没有结束”,到结尾问“这战争终于结束了吗)……嗯,日本不仅是战争受害者,还摇身一变,成了和平的捍卫者,特别是神风特攻队。

比起赤裸裸宣扬日本核弹受害的《永恒族》,还是本片本片更具诱导性,可惜文戏又臭又长,对人物刻画聊胜于无,让这锅味增汤风味大损!

话说,这个哥斯拉长得就不咋精神,原子吐息威力虽猛,但前摇也太长了,去传奇影业的怪兽宇宙争霸,确定不吃瘪?

有意思的是,这电影海军夹杂着空军,就是没有陆军,两军还真是相互不待见啊!

总之,跟美帝拍的哥总伯仲之间…

《哥斯拉-1.0》短评

这,很一般吧?

6分钟前
  • 沙子
  • 较差

一场臆想中的本土保卫战,既想战时存活下来,又想战后避免耻辱,就是日本人的两大宏愿,居然都实现了,再加上政治正确三全其美,哥斯拉堪称圆梦巨人

8分钟前
  • 轻如纸张
  • 还行

整体看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原汁原味,虽然故事的转场有点生硬,但是在IMAX上被这头传奇怪物震撼,而且还是出自日本而非好莱坞,对于我个人来说还真的是第一次。

13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特殊故事背景、环境氛围从真实角度对观众的影响,对于如何在预算有限的特摄题材中以文戏场景去跟特效共鸣,增强情绪。有很值得思考的地方。

17分钟前
  • 嘛哭当拿路哆
  • 推荐

哥斯拉的戏份都还不错,但影片也流露出令人不安的右翼色彩

21分钟前
  • 五角星糖
  • 还行

每次对抗的解决方案总有新思路 离不开美国武器的焦虑与战争牺牲的煎熬;黑白版效果不错

22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人文戏依然冗冗长…

23分钟前
  • 阿默沫
  • 还行

Very militarist,每个角色都很讨厌,情节也很predictable

28分钟前
  • 寇国威
  • 很差

IMAX提前场。把左翼命题作文交给一个只会写八股文的右翼工匠,下场就是把七十周年的献礼彻底搞砸,也更加证明当代只有痞子真正看懂了原版。演技和特效自然打不过烧钱的好莱坞,该下大功夫的文本居然也学好莱坞模式化糊弄,让一个神风逃兵完成“人定胜哥”的使命还要集体敬礼,如果不是顾忌海外市场估计就要摇旗招魂了。另外,哪怕是直男癌的痞子当年都会专门写个相对进步的女性角色让十元演,但这部无论滨边美波还是安藤樱全片就只干了奶娃这一件事,东亚三国做起主旋律这殊途同归的爹味也是挺有意思。

30分钟前
  • 散步的侵略者
  • 较差

你们看着难受就对了

31分钟前
  • 椿杪居
  • 力荐

神木隆之介某个角度有点像钱小豪+周深

35分钟前
  • 人形大叔正太心
  • 推荐

是所有哥斯拉电影里最好的一部,是真正有精神内核的。豆瓣应该把这些IP在海外的殖人都跟ban了。算了,豆瓣自己就不是什么正经网站。

36分钟前
  • 传说北美狗鱼
  • 力荐

我承认它的人类角色塑造和人类故事线刻画比好莱坞版本的要认真、动情,但是怪兽特效也太差了,什么五毛特效,这个版本的哥斯拉巨丑,而且没有灵魂,就是一个行尸走兽,可不如美国版胖哥有情有义、憨态可掬。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美国版的。哥斯拉的电影其实美国版的角度更好,就是从始至终都是怪兽之间的战争,每集怪兽数量更多、更大、更猛,而人类只是这场战争中被牵连的,人类当然也要反思,但他们太渺小,大都是摆设,塑造得很肤浅,也没有什么真正的英雄,胖哥才是一号英雄。美国版的胖哥做得更人性化,又可爱又耿直,而且它的行动都是有目的的,像是孤单侠客,过来干架也是出于正义。看完就真的好喜欢。 而这个日本版的完全没有灵气,做事也毫无目的性,造型也很丑。我还是更喜欢怪兽打怪兽,有很多怪兽的类型,人类的故事并没啥兴趣。

39分钟前
  • 洛杉矶的小麦
  • 较差

没看出来成品质量何以横扫日奥,特效、摄影和剪辑不就普通特摄片行活儿。除却高潮打怪文戏实在拖沓地要命,借右翼特攻背景的伪平民视角切入将对抗哥斯拉(核弹)的过程强扭为守护家园的正义之战,并鸡贼将自身摆放在受害者位置,实有为军国主义招魂之嫌。又是战术性横跳反与不反那套春秋笔法,弄得好好的怪兽都沾染了奇怪的色彩,沦为创作者意识形态夹私的工具。樱姐随便奶奶娃都能拿下女配,奖运真是强到爆炸。

40分钟前
  • 张苑希
  • 还行

男主的弧光指向在毫无意义的战争中做逃兵并不可耻,勇气自会在朴素情感的推力下被激发出来,表意勉强完整自洽,就是剧作过于薄弱,人物关系写得不够着力,哥斯拉出现的几幕动作、情节、视觉的设计上都还可以,基础蛮达标的。

45分钟前
  • 🌵🌵
  • 还行

文戏秒杀欧美的哥斯拉啊,这个才叫怪兽电影里人类角色怎样演出自己的存在感。氛围和设定上,意外地贴合1954年的起点作,沉重、压抑、茫然、恐慌,哥斯拉不是一个实体而更像一种现象与情绪,刺激着人们去反思战争、选择未来。另一点是海上场景很多,最初孤舟远海里突然被哥斯拉追击的气氛非常有压迫感,结尾战舰拉线利用氟和气垫让哥斯拉七上八下的视觉也挺有冲击,哥斯拉背棘一点点耸立发光仿佛限制器解除然后使出原子吐息的造型很震撼。唯一遗憾可能是哥斯拉本身反而由于近年特效怪兽片的泛滥而显得平淡,出场也更多作为了背景吧(不过上浮时仿佛套着游泳圈的样子还……挺可爱的)。

46分钟前
  • 亲爱的猥琐猪
  • 推荐

“总得有人去做”日本人战前战后还真是如出一辙

49分钟前
  • Marutvat
  • 还行

IMAX。70大寿的哥斯拉再次迎来了“谁该为战争带来的次生灾害负责任”的命题,可创作者的表达似乎是摇摆的,是处于商业制作与个人立场的夹缝之间的,或者换句话说,在“哥斯拉=核武器”已经被明确摆上台面的情况下,我们却看不清楚影片的最终指向是“你没有参与战争是幸运的”还是“我也想要保家卫国”,摆烂的剧作进一步稀释了意识形态之争的严肃性(山崎贵的前作本身就有军国主义相关的争议),更不用说两个不会演戏的主角完全没有能力拯救干瘪的角色塑造,文戏的观感就如同一脚踏空;相对最好的自然是对原子吐息的细部展示,VFX实现度相当可观,捕捉到了值得被记住的时刻。对比《新·哥斯拉》与《-1.0》的话,山崎贵的电影意识、对哥斯拉影像的理解以及梳理政治议题的熟练度都差了痞子一大截,更反衬了前者的珍贵吧

52分钟前
  • 顗礼
  • 较差

最大感觸:小孩哭的確比哥吉拉吵

55分钟前
  • 晚熟的西兰花
  • 推荐

3.4分。

56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