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终于在两天结束了这个电影其实对一个两个小时的电影来说song to song还是很慢节奏的因为工作空闲时才看所以拖了那么久但是 竟然不会有衔接不上的感觉因为真的够慢这个电影比较适合花一个周末的午后慢慢躺着窝在沙发里看怎么舒服怎么来因为里面的演员也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哈哈哈 躺在床上躺在田野里躺在树上躺在船上躺在水里 只要你能想的到的地方 能让人充分放松的地方 这个电影里几乎都出现了 山林 树丛 都市 桥底 墙壁 房间 湖 海要说这部电影的主题 应该也有很多虽然被批的很惨 评分很低 可是我还是想说并不觉得白看说实话 这个慢节奏 的确对不起我一开始知道这个电影上映时的激动心情因为把兴奋打磨的一点都没有了可是 看完了才发现 它想表达的太多了 所以必须剪碎了给你看至于这个最后的拼图能拼成什么样子都得看你自己了从Fass说起吧 在电影的最后cast里面我才知道他在剧中的名字他也许可以成为第一个主题 欲望在剧中 他是一个极其完美的男人 两个女主都为之疯狂不仅仅是因为他有钱 多金 好看 还因为的 是他的另一面带出了他们的另一面电影里面有一段Cate blanche的旁白你应该去发现一些等待着你去发现他们的东西这就是藏在人深处的一些欲望吧Fass对待sex的极度扭曲的方式和放荡也侧面地反应了现在的部分音乐世界中的所谓的音乐人的生存状况认识许多形形色色很酷的音乐人 也因此变得不一样了 以为这种酷就意味着可以为一切冒险尝试刺激的东西 给感官以满足殊不知在一直贪婪追求的同时失去自己的方向无法自拔 继续沉沦 Rooney就是Natalie的替代品只不过Rooney选择了离开 说了那句i‘m out’但是Natalie 没有 她直接被自己困住了 所以选择了放弃我甚至看完了这个电影会有一种感觉 其实Rooney在电影里面演的那个角色和Fass的那些种种她 其实就是原来的Natalie一直处在暴力的sex里 并且经历着这些直到有一天去找了妈妈 倾诉然后决定放弃生命Faye的那句 i‘m out’其实是Natalie没说出口的话因为是Natalie独白说的 Fass允许他离开 当她想离开的时候而Fass 也的确做到了 then go他也深知自己的脆弱 自己的弱点留不住人然而他早已深陷其中他的欲望除了源于sex还源于音乐他绑架了Ryan的音乐才华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自私 自大 他以为只有做得够脏才可以获得更多在他和ryan对峙的时候 说的那句你的手有一点泥土吗就是想说 坏人都由我来做 可是给机会的往往还是我好像也含沙射影的说了 现在这个社会 也许也想讲讲音乐?
不那么纯粹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 也一定得做点什么才能获得机会正如Rooney 获得的那个机会一样第二个主题 我认为就是音乐除了Natalie和Cate 这两位不是为了musicall comes from music剩下的三位主角都和音乐脱不了关系故事的开篇如果不是因为Rooney喜欢音乐想当歌手她不会任由Fass摆布 听之任之 最后陷入两难因为她以为他可以给她保障Ryan如果没有接受Fass的请求可能现在还是自己写歌 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但是他相信了Fass 因为他对音乐也有自己的期望他也希望能有机会出唱片 机会就是Fass可是他并不知道在这种所谓brother的情谊了呆的越久水越深 就会淹的越死Fass自己也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才会在concert结识各式各样的人也成为了‘各式各样的人’Ryan回家看望生病的老父亲的时候 起先的不情愿都变成了仁慈和怜悯坐在床旁 他说了一句话"Thing‘s turned out a bit different than we thought they would, didn't they’’他既是在问他爸爸也是在审视自己的过往吧关于他对音乐的期盼及到头来的破碎对爱情的追求 和长久的欺骗都不是他最开始想象的他们本该有的样子人不都是吗我们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双脚着地的人不是都是经历着那么多的事与愿违吗事情总是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最后发展的都不会是最开始的样子 时间在变 人在变 人和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在变 没有什么能够永远保持那个形态那个形状那个温度爱情, 也一样这是这部电影的又一主题男男女女少不了这种欢爱不过这部电影更加赤裸 透明一点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被定为Rated R凡是你能想象的到的这里面都有bl gl 3p sm应该都齐了只不过都不会太张狂 毕竟还是音乐文艺片就隐晦的过了其实说真的有的比较能称为爱情的应该就是Rooney和Ryan这一对吧毕竟最后Rooney是为了Ryan结束了和Fass的不正常的关系说了那句 I love him I am outRyan最终回到家乡放掉了音乐不过还是能还原最初简单生活 带着爱this only thisCate是一段插曲但是也好像说中了Ryan的现实娶了一个比他大许多的女人也是他母亲反对的吧but whatever the two right thing will come to each other finallylet nothing come between us . ever.
我真的很好奇泰伦斯·马利克是怎样的天才人物。
似乎每部电影都能吸引众多一线演员捧场,《细细的红线》、《新世界》、《生命之树》到近年的《圣杯骑士》和《歌声不绝》,无不如此。
但他又很慢,比如《歌》早在2011年就提到立项了,好像是13年提到高斯林、凯特和玛拉等人加盟。
结果那边人家在《卡罗尔》里恋爱了,这边忧郁爵士手大谈爵士理想,《歌》还是没动静——除了15年的时候宣布改名叫《失重》。
结果,17年上映了,除了西南偏南电影节相关宣传活动,没什么造势。
现在来看,可能除了漫威或者DC宇宙,很难凑齐这种阵容:高斯林、法斯宾德、波特曼、鲁妮·玛拉、凯特·布兰切特,以及帕蒂·史密斯、波普为首的音乐巨星捧场,掌镜的还是斩获3个奥斯卡最佳摄影的“山羊”卢贝斯基(两人也是老搭档了)。
查一下名单还有方基默,没认出来。
于是在小雨天,到一家独立的电影院买票看看。
影厅不大,装潢挺漂亮,观众来的也不多,另外这家电影院选片比较有趣,偏小众,有舞台剧录像(NTLive)、现场,还有经典重映(从《愤怒的葡萄》见气候变化),更有午夜狂欢场(比如黑白版《疯狂麦克斯4》《诺斯费拉图》)。
然而电影看了半天就一个想法:这什么玩意?
严格来说,剧情还是有的:两个怀揣音乐梦想的青年和爱人间的各种情感纠葛。
维基上的介绍也就这个意思。
联系一下众人之前的电影,《歌》简直引人浮想联翩:开头有个扣兜帽的男子是从《刺客信条》片场来的某人吗?
高斯林这次不装模作样弹爵士了,反而抱着电子琴弹摇滚。
玛拉和凯特并没有互动,反而玛拉和法国女子暧昧不清。
法鲨总是一身正装,还经常露出标志笑,和玛拉在一起还真有霸道总裁和小白兔的感觉(更别提法鲨还有一段挺限制级的狂欢)。
还有个发现时看银幕久了,觉得玛拉和波特曼竟然有些像:年纪差不多(差4岁),发色和眉目也有些相似,最后真分不清了。
回到电影本身。
我很想知道,是不是包括导演在内,没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全片都是山羊镜头下的美国浮世绘:音乐节上的狂野、林地中的宁静、城市生活的迷茫,更多的还是男女间的各种互动:示爱、亲昵、暗示、挑逗以及分裂和失意。
当然还有女性间的暧昧和亲热,以及男性的兄弟情谊互动(这个我确定)。
好像能想到的诱惑、“淫而不乱”甚或是“淫且乱”都自我陶醉般的表现一番,再加上几个主演时而梦呓一般的旁白,慢慢地道出自己的情感、生活和思考…要不是中午睡过觉了,大概非得在电影院睡着了。
所以可以说这是部“奇观”: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电影!
也许是风光爱情电影?
幻灯片、纪录频道一般展示美景,让演员好像为满足爱欲一样地表演,再自我满足地念着不像诗句也称不上散文的旁白,以及零零碎碎的音乐,偶尔还有音乐巨星当人生导师。
然而这些有意义吗?
是否不过是堆砌画面呢?
有人提到了“意识流”,似乎这些都有了解释:马利克的剧本和导演都放弃了常规叙事,不打算讲故事,而是任思绪流淌,将画面配乐旁白配乐等等随性组合拼接,表达他对爱情、生活、梦想、纠葛等等的看法,或者说印象;此时种种混乱的爱情观似乎都有了意义:他们在追求“歌至歌,吻至吻”的生活,希望将一瞬的美好持续到永恒,各自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因此整个“电影”是种印象、幻想,表达了一种美学追求,并且可能带有实验性(当然,看不懂就可以归结为“实验性”)。
卫报发的评论标题是:“马利克:过气的导演,还是领先时代的先锋?
”大概是对这位个性追求个人美学导演的争议所在吧。
另外尽管汇聚这么多明星,票房难称理想啊,也许志不在此吧。
补一句吧,我看北美票房也不怎么样,没过多久就下线了。
About sex,love and desire,about money,status and power,about loneliness and the essence of existence. A way upward. Social realities. Also,love is just the emotions in your heart,the interior instinct attraction,and what you can do is to follow it. It is no use yo stopit,also cannot be stopped. Just “fight for him. love him really.” It is really amazing that “you are the only one I love,even after all this we have been through.”Besides,began to love all kinds of skirts the heroine is on.
这部片子的演员阵容真的太强 因为是麻辣的死忠粉所以从去年十二月份就开始期待了。
昨天3.17北美上映的第一天 但其实只有纽约和LA有上映,而我在的纽约只有两个电影院有排片 和我之前在纽约看的coral的排片形式是一样的。
于是激动人心地以为这是一部和carol一样会让我走进电影院看三次的片子,然而——
进电影院前激动地在门口拍了海报还发了ins story. 演员阵容太强大 不可避免地一下拉高了期待值. 电影开篇碎片式的旁白让我以为电影要走意识流式的文艺片. 于是耐着性子看了二十分钟 但是毫无美感和逻辑的剪辑以及场景切换加上一点也不出彩的剧本台词让我觉得它甚至没法被称之为文艺片. 剧本和台词和爱在三部曲这样同样没有过多剧情的文艺片真的相差甚远。
本来想着如果细节铺陈做得不够或许从它宏观角度看所表达的idea还不错?
看到结尾发现它传递的idea上看也是真的很cliché——就是阅(约)尽无数人回头看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那一个… 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排列组合的交叉配对性爱体验以及之后插入的各式各样的人都没有一个有说服性的交代 很多人和情节的出现让人觉得很唐突和不明所以。
因为整个剧情安排的不自然 导致即使演员们的颜值再怎么高 看他们在make out的scene中表露出的沉醉的表情还是无法感同身受 总之所有的sexual scene讲真让人感觉不到性爱的美妙. 但这也可能是无法驾驭open relationship的人无法体会的美吧。
但是再仔细想想,片子里面的法鲨演的似乎是一个3P性瘾强迫症(???) 这和他之前演的SHAME里面的性瘾患者相比真的太没有说服力了。
SHAME里面的他的眼神动作行为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到他即将喷张却努力压抑住的性欲 那种sexual tension是铺陈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里的,但是在song to song里面的他的这种性格形象缺少太多细节上的补充和说服 经常让人觉得很莫名其妙。
可能还是导演的野心太大吧 既想要表达一种混乱自由的性欲又想要描绘主角们“复杂”、“形而上”的心理。
最后导致两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
但也不是没有亮点的. 我是Rooney Mara的死忠粉 个人觉得包括麻辣在内的几个主演——狗司令、法鲨、娜塔莉波特曼等的演技应该是发挥正常的 毕竟能把这样一部“自由”到懒散的片子演到这样的程度 可能只有他们能驾驭了. 个别狗司令和麻辣的恋爱镜头还是甜的让人见识到真·罗曼蒂克的. 虽然这部电影的cinematography真的不出色 甚至我觉得挺糟糕的 但是美国西南部实在太美了 看的过程中就已经把它放在之后春假旅行的wish list上了. 总之 看完是挺失望的. 全片从呈现方式到呈现的内容都不是我所期待的 但看在麻辣的份上还是打个三星吧。
当然以上仅代表个人立场 对这部片子感觉curious的朋友们可以自己去看看
不如圣杯骑士痛得透彻,鱼眼效果弱下去,宗教感也没有那么强了。
法鲨的设定有点像是还在重复羞耻里的角色,对高司令依然欣赏无能,是鲁妮撑起了全片。
这部的线比以往作品(生命之树,通往仙境,圣杯骑士)要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空虚的容量就成前作的倍数,因为每个个体的痛苦和迷乱都是不能量化相加的,呈现出一个人的就是呈现出他那一个世界的。
真正的爱情里,安全与自由是永远无法同时获得的,马利克假装在问,我们该选择哪一边呢,最后该牺牲谁呢。
只有互相远离,才能继续各自活下去。
人们总是想生活得强烈一点,憎恨只能选择一种生活来过,选择了铺平生命的人看似是失去的,然而挣扎的人却又在某种到达之后意识到自己终究无力承受。
如果你在两个小时之内,并没有在碎片化的剪辑、实验性音效和导演特仑苏(北纬40度世界公认的“黄金产毒奶带哟)完全不屌观众的镜头语言中沉沉睡去,大概还是能获得一些精神层面的启迪和思考。
情节线其实很简单,故事梗概先按,在人设部分会有大量剧透。
1. 人设与表演导演完全不想让演员有什么突破,演好老路子就可以。
于是法鲨还是一个性瘾患者,和Shame里不同的是还有一段比较纯真的爱恋,并且结婚,虽然最后因为放荡的性行为逼疯了信教的传统德州妻子;于是高司令还是那个爱情失意的音乐家,不同的是他并没有什么事业追求,最后为了追求淳朴的爱情和生活变成了工人;于是鲁妮玛拉还是那个看上去纯真实际上内心骚动的路人女孩,劈腿、玩3P、当拉拉,最后莫名其妙地也和最开始的原配高司令放归乡野。
表演方面无功无过,但是导演和演员之间仿佛有一种默契的感知。
四位主演贡献了很多堪比现代艺术短片一样神叨叨的演出,很多片段可以直接放到MoMA播放也毫无违和感。
个人很喜欢高司令和瘫痪父亲的一场戏,真挚到超过爱乐之城所有技术性表演,也为这个人物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相比之下鲁妮玛拉的转变令人措不及防,明明是个内心骚动的小婊砸,却突然愿意当农妇。
对于故事的结尾,刚看的前十分钟深深反感,不知道为何特仑苏要给这样一个收尾。
不过既然导演抛出了这样一个生活状态的困局,给出一种解决办法也无可厚非,毕竟他就是不屌观众。
2. 情节与镜头情节很简单。
从最开始的三角恋为起点,鲁妮玛拉乖巧下的躁动、法鲨衣冠下的禽兽、高司令温暖下的缺心眼儿,都在这段三家关系中合理共存。
接着三人分道扬镳,出轨的一方克制、一方移情,事业伙伴由于志向不和不欢而散,情侣也因为黑暗的过往曝光而分手。
三人各自找了另外三人,延续着他们青年时期的病症,法鲨逼死了妻子、高司令因为妈宝姐弟恋失败、鲁妮玛拉的拉拉恋也淡了散了。
最后法鲨愧疚,原配二人返璞归真,紧贴大地。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最后高司令满身尘土,躺在田埂上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因为碎片化的剪辑方法,我们很难知道具体的时间轴上发生的事情,一切都变得模糊;大量的手持镜头极限地靠近演员,让我们的感官体验更加真实;结构上有些长段落的演出被分别剪入叙事中,不仅削弱了故事的线性结构,而且营造了现代人类在生存中永恒存在的彳亍感。
3. 配乐与音效最让我佩服的是倔强的弦乐,在若干个短镜头中强行中和了一发,本来令人不安的频率被串起,弦乐成为让人平静的白噪声。
另外,在声效处理方面也非常专业,虽然剪辑让整部电影的可看性下降很多,但是音乐使得这种个人风格变得易于接受。
片中大量使用独白,中等段落的语言叙述也让碎片的镜头成为他们生活中攫取的片段。
生存状态这种东西太有哲学意味了,这是特仑苏的长处,也是让很多观众觉得不安的地方:明明故事线那么简单,主人公都是渣男贱女,为什么要如此装逼。
其实特仑苏的想法很简单,他不想让人去单纯看一个故事,而是去体验、理解、经历一些人类共同的阴暗面瞬间。
因为不说不代表不存在,世界上的鬼犹如此,人心里的鬼,有是连最亲近的人都难以察觉。
社会对人的约束从来不曾减少,而人对内心自我探索的好奇心并不会因此减少半分。
贪欲、性瘾、欢念、暴力;吃饭、喝酒、抽烟、嫖赌;人的罪恶从不会因为社会的进步而减轻。
人性本恶。
这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是本能。
从歌到歌,就是从这一秒的欲念,到下一秒的欲念。
特仑苏提出的方法看来黑色幽默,也有过半百之人的人生智慧。
说实话一开始对这个片子期待还是挺高的,毕竟卡司惊人能凑齐高司令、法鲨、鲁妮玛拉、娜塔莉和大魔王这样的阵容,只想让人看看到底是哪位导演能有这么大的面子。
一看不认识,没事这不重要题材还是剧情/音乐,嗯嗯很对胃口了值得期待。
然而当看到此片一出先是朋友看完给出了一言难尽的评论,然后豆瓣评分没上6,底下评论一堆的“烂片”,我就心想难不成一盘山珍海味还能给炒砸了?
结果看完之后得出结论,不止炒的味不太对,可能连锅都得扔了。
我对于意识流电影的态度向来还是友好的,虽然我个人还是更喜欢那种情节递进,结构工整的片子,但对于剪辑叙事方式的运用我也并不排斥,像《记忆碎片》这种诺兰炫技玩弄叙事方式,用剪辑营造了一个核心其实十分简单但看起来异常烧脑的故事我也很喜欢。
更多意识流像墨镜王的《阿飞正传》《重庆森林》它们虽然用着意识流的拍摄手法,但仍然把想说的建立在一个讲明白的故事上,意识流电影是通过对人直觉行动和潜意识非理性行为的描写去体现人物内心的,但是这部《歌声不绝》着实是把电影当成了MV拍,还不给你放曲子。
我不反对意识流的各种描写能更加深刻的体现角色的内心这一点,但当你放弃通过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为你的人物描写去搭设一个框架时,直接出现的意识流旁白,晃动的手持摄影和超广角镜头下的画面就会显得十分突兀。
可以说纯意识流电影是一种挑观众的电影,注定无法被大众所接受。
影片的故事其实也并不复杂,故事由一段鲁妮玛拉高司令法鲨之间的三角恋开始,法鲨一如既往地演不了正常人,本色出演般的性瘾者角色。
鲁妮玛拉也是老戏路,表面无害安静如鸡的乖巧女孩,背后的躁动却从未停息。
高司令更别说了lalaland里音乐人身份直接带入,扔掉事业心戴上绿帽子,温柔老实人形象。
三人之间朋友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一直维持着,直到高司令终于发现自己的女朋友一直出轨自己的合作伙伴,从头绿到脚,这段伪和谐的关系才终于得以结束。
分手后的三人各自过上了各自的生活,法鲨拉着自己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妻子天天沉迷于性爱、乱交,最后妻子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终于自杀,癫狂迷乱骄傲全片的法鲨终于流下悔恨的泪水。
而另一边离开小白兔的高司令,阴差阳错认识了大魔王,本以为这就是新的开始,却被他妈的一句她不适合你轻松搞散。
全片最迷茫的存在鲁妮玛拉,在各种地方躺下,在各种地方趴下,在各种地方啪啪啪,手持摄影摇摇晃晃的镜头总是恨不得戳到她的脸上,全仗着长的太精致太好看不然真是受不了。
离开高司令后和法国女郎开启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拉拉剧情,小白兔也算是姬片老司机了。
故事走到最后经历了父亲生病的高司令好像终于看破了人生的意义,重遇小白兔两个人互相坦诚之前的故事,再次走到一起。
参透一切的高司令决定回归简单的生活放弃音乐到工地搬砖,让一切重新开始。
本片最大问题可能就在于,太过在意于形式了,但同时它最大的鲜明特点也就在于这种碎片式剪辑,意识流拍摄的形式。
当这一特点不复存在后,我不知道它还能剩下什么。
这里面大多数人都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大家都沉溺于眼前的享受,眼前的一切,即便我们知道了将要离开的是最爱的人,却都无力停止也不想挽回。
再到后来即使再遇到让你心动的人却依然记挂着曾经,再也无法给出内个最好的自己。
这一点倒是满贴近现实的,谁又不是选择陌生却又眷恋熟悉呢?
影片里给的最终解决方案还是偏向于美好的,最后一句台词“你想回归简单的生活,我也一样,让我们之间没有任何阻碍,这个,只有这个。
”两人还是跨过了围栏连在一起。
马拉和高司令一开始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不知道自由是什么,所以她用背叛尝试着所谓的自由,内心却也受着煎熬,直到最终失去了对她而言真正自由的人。
在我看来高司令的角色是唯一一个试图改变的人,大家一开始都在破罐子破摔,都在沉沦,但当父亲生病他意识到该重新开始了,追随自己的内心哪怕去搬砖,而工作后获得内心平静的笑容也是全片都少有的,可以说相比于悔恨的法鲨,忠于自己内心简单生活的高司令也获得了最好的结局。
这么说吧如果你能扛过这冗长催眠的120多分钟,再多看几遍细节总归还是能得到点什么的,但如果你不是这类意识流电影的爱好者,并且这强大卡司也不能足够吸引你的话,还是别逼自己了,人生里120分钟也不短了,用来看《歌声不绝》应该不算是个好选择。
song to song:冲着超豪华阵容,虽然影评和路人口碑双扑街,但仍让我小期待,但是俗人的我真的感受不到真谛Rooney 和鲨鱼,Rooney 和司令,Rooney 和鲨鱼和司令,30分钟孕波登场,孕波和鲨鱼,Rooney回来找鲨鱼,Rooney和司令🙄️🙄️🙄️剪碎的片段,不搭界的独白,每个人都在镜头里面晃来晃去确让我丝毫感受不到存在感,不要问我剧情,因为没有剧情,不要问我真谛,据说关于歌之歌和纷乱的感情,zhuangbility的我都不想去装了,我为什么还在看,因为我在等魔王登场😂😂😂这篇竟然有2h,OMG
文/叶丹颖我想有所经历我告诉自己经历过总好过不曾经历我想要生活唱自己的歌——《歌声不绝》
故事结束了,就像回到了开头。
淡入,淡出,几经劫历。
今天我想向你推荐的这部电影叫《歌声不绝》(《Song to Song》),在豆瓣上偶然看到关于它的介绍——“影片讲述一段性爱沉迷与背叛的故事,具体就是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音乐节上,相互交叉的三角恋情”。
它突然吸引我,大概并非是出于对重口味的猎奇,而是我急迫地想知道沉沦其中的主人公在这样复杂的情欲中如何让自己获得救赎。
看到最后我不知道人物是否得救,我也不敢承认自己是否完全看懂了整部电影,但那些断断续续的情绪,那些扑朔迷离、如意识流般的片段,那些似曾相识的挣扎与撕扯,的确迷人。
影片的意境很诗意,每一帧都仿佛在一个遥远的梦境里。
女主呓语般的独白,让我想到了一个词:ASMR。
平静的声音,像贴在你的耳边、你的胸口,你置身一个百无聊赖的雨天,由它静静流淌进你的血液、你的精神。
她的回忆唤醒你的回忆,彼处的隐秘丛林勾连出此处的隐秘丛林,她冷静解剖着自己,也逼你窥视自己的灵魂。
不论是表现失去、怀疑、爱,还是疯狂、怀疑、挣扎,当她在向你诉说时,语调无不显得性冷淡,但你能感到一种张狂的、破坏的力量,正如藏匿在音乐节癫狂喧嚣之下的暗涌——你置身其中,抽身而退,退入另一道时空之门。
像猎豹追逐猎物,人的本能驱使其不可自拔地追逐当下的快乐,那是自然的生命力。
而它稍纵即逝,你不知道哪一刻、哪一秒,它就不再属于你了,你要狠狠地握住当下,像抓住一把温热的流沙,愿意生命终结于此。
刹那永恒的顶点,真实幻化,你溢出不可名状的悲伤。
你想尽情玩弄生命的火焰,而火焰落幕,是冰冷的气息划过。
只有燃躁的音乐,只有欢笑,只有你和我,只有忘乎所以、不顾一切。
只要快乐,因为它是此刻唯一的救命草,背后是扑朔迷离的深渊。
音乐能让你自由,自由也许只是一种当下的假象。
几乎所有歌手都享受舞台上万众齐呼的时刻,巅峰状态的当下仿佛就能掌控世界,人群跟着摇摆,台上的“上帝”,随口向你下了一个命令,于是你获得了“神谕”。
“我们必须唱歌,让人高昂,以此助人。
”在激战的灯光、嗑药般的呐喊、集体的狂欢中,你被湮没,你也被燃起,你不认识谁,你又无时不刻不在直视着谁。
陌生的,熟悉的,生活的横切面,爱情,性,酒精,荷尔蒙,在空气里弥漫,翻滚,升腾。
人群在欢畅后离去,没有人需要去关心彼此的寂寞、虚无和落下光环以后的微不足道。
沉溺在音乐里,似乎只要呐喊声足够高,它便可以掩盖掉一切。
音乐节是一个试验场,如同一批陌生人上了同一艘船,进行一场远洋的冒险,他们放下陆地生活的纠缠,开始新一轮彼此之间的“野蛮”侵蚀与共生。
人们渴望爱,也渴望自由与安全,渴望在特定的场合向特殊的人暴露出自己的伤口,最后又希望能收回每一个伤口,饱经劫难的人,声称渴望回归简单的生活。
影片是献给曾历经过深爱的人,你会刻骨铭心地被同样的气味惊醒。
“我不喜欢看天上的鸟,因为我想你,因为你与我一同看过。
”“鸟儿们说,我们会相爱,爱永不止息。
”“我不会停止爱你,我觉得我停不了。
”“我不得不找办法,摆脱你,生活下去……”
爱,是一粒种子,一旦植入了你的DNA里,你无法靠意志摆脱它,你被它臣服,你只能永远地爱下去。
当你失去Ta的时候,你无法忍受再多看一眼那与过去同样或相似的风景,而Ta却更加真切地、如影随形地出现在你的身边,Ta的气味、Ta的声音、Ta的每一个动作与表情,一切的一切都会唤醒你的记忆、你的神经,你狠捉不到,扑空,再扑空,你无法再去凝视一幕幕,一幕幕却向你涌来,美好的事物总是刺眼而令你害怕,你逃无可逃,因为Ta已浸染了你生活的全部,于是你失去了一切的生活。
游走在真实与虚幻的边界、现实与回忆的重叠里,你眼前的一切都与你隔着一段无法跨越的距离,正如你与现实周遭有一层冲不破的网,令你窒息而沉沦。
有生活的人大概永远不会体会到,丧失生活者对真实生活的绝望与渴望。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话剧,女主对男主说了句大概是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在一起,我就有生活了”。
构成生活的故事、肢体动作、语言、具有烟火气的环境,正是生活本身的肌理。
欧文·斯通编著了一本梵高传,书名叫《渴望生活》,这四个字醍醐灌耳,生活的密度如氧气,越稀缺,越渴望。
“我喜欢痛苦,它就像生活,”戏中人说。
爱是建构生活的原始动力,而痛苦本身便是生活。
爱供给了绽放时高仰的头颅,痛是尘埃之下开出的花。
人们有时需要痛感,至少它是一种自怜式的自救。
痛与爱相伴相生,爱是向上的,痛是最后的防御,它让人异常清醒地意识到存在本身,以便在堕入虚无之潭前漾起涟漪。
电影中与现实的疏离感,让我想到荒木经惟所著的《东京日和》,当他拍摄那些枯萎的花朵、鸟儿啄过的苹果、干瘪的壁虎,是重新活过有阳子在的日子,他拍摄小巷、十字路口、河岸,是重新走过与阳子走过的路。
他的皮囊游离于现实,精神实则停滞于过去。
在他所捕捉的镜头里,可以看到挥之不去的物哀的气息,那是他与亡妻的对话。
时间的线条越往前走,虚构的真实越是往记忆深处倒流,“空”凌驾于所有的景与色。
而在本片里,你看到所有那些欢乐的场面,男女主弹着吉他跳着舞,从高楼的阳台上任性地抛下一卷卫生纸,美得不真实的夕阳与湖水,成群的鸟从林中扑腾而起……你能隐隐感到那些都是发生于遥远的、而今已成为“废墟”的生活现场。
幻象便在此产生。
片中一位性工作者说:“制造幻象,但别让自己相信幻象,只让他相信就好,别让自己陷进去,我售卖幻象,而非身体,我售卖幻象,我售卖白日梦给这些人。
”尽管影片从始至终弥散的几乎全是迷离的情绪,而它恰如一杯调好的鸡尾酒,在昏暗的灯光下,有时候你会怀疑它的意义,而它唯一的意义恐怕便是让你中毒,让你在诡谲幽深的漩涡里舔舐自己。
但你会觉得它很美,你获得了快感,你体味了忧伤和疼痛,你最终依依惜别地告别了它。
又回到安全的现实里。
看电影的时候觉得麻辣的造型好多好美,坐火车无聊就一一截图下来了,可能有遗漏,讲真这个电影虽然乱七八糟不知道在搞啥但还是非常美的,star to star,最闪耀的就是麻辣和高司令啦!
接下来慢慢欣赏美丽本人——ROONEY MARA
小辫子~
这家假发也好看的~
百变发型~
拿笔的姿势很特别~
颁奖礼经常这个发型~
小小的麻辣,大大的外套~
各种小辫子!
这种她私服会穿的
一秒有点回到龙纹身的女孩
清爽!
有点糊掉但依然很美的侧颜
口红的正确使用方法
日常
剧组各种色彩也是蛮用心的
这套很情侣
绿色和黄色很和谐
躺平~
好像假人。。。
有点不太像
这个风格是我平时会穿的哈哈哈
高甜!
锁骨!
那个蝴蝶美得咧!
恍惚爱乐之城
人家洗个杯子都那么美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套裙子其实有好多美的造型没截好。。。
注意整体构图
哇撒 怎么想到脖子上也弄点红土~
又来甜齁人
背影~
加个披肩
刘海~
简装
多搭的一对!
会玩
低头
如山似水
看不太清穿了啥
这张p一下可以当海报
后面那个红头车肯定是剧组特意安排在后面当景的!
摇滚灵魂乐手
伐开心
又来了
肤白穿红色就是好看
彼得潘领子~
美的人套个塑料袋还是美的
小碎花
抱大腿!
估计大腿和高司令手臂一样粗
这个造型简约又古典
不可描述
玩手
上门啦
遛狗搭讪中
这部电影的视觉是真用心了
转个圈圈
光与影
夏天
哇 酒窝
瘦子怎么穿都少女
后面就有肥肉多倒胃口
sexy
这段跳来跳去超级可爱
禁欲感又特别能撩
额头红红
突然犀利的眼神
大家都爱玩麻辣的小腰
能相信她三十了吗
不哭不哭
弹个吉他
这个动与静
又是很考究的光影效果
无敌侧颜
这张分开截图可以当情头了
撩头发
瘦子就喜欢穿露手臂和腰的衣服哈哈哈
小帽子
笑起来有点点像龙妈
溜高司令~
一闪而过
说不定就一直跟着她大特写远近镜头也能拍部电影
返璞归真
这腰!
这张最可爱啦!
Song to song,kiss to kiss,sleep to sleep.
杰作!马力克《生命之树》后最好的作品。(超越了《通往仙境》)这部片探讨物质与爱欲是否能让人得到自由,答案是不可能,自由唯有人不断贴近神性。朋友说她看哭了好几轮。赞叹于如此杂乱的素材和镜头语言,诸多人物,影片却条理异常清晰。全片广角特写,大牌多得数不清,考验演技,每个人完成的都好。
hope you can find me,hold out your hand,save me from my bad heart.
马力克的电影大概只有曾经疯狂沉浸在爱情中的人才能品尝到它的好。但,所有一切都成回忆了不是么?所有人都像梦呓一般。快乐,开心,高昂,爱,痛苦,恨,都是经历,也无非都是经历。有总比没有好,爱过总好过一开始就错过。
没有悬念,没有故事,没有高潮,没有表演,只有一种情绪,这正是马力克的风格。那些一脸懵逼,怒打一星的观众,想是走错门了。
大闷片一部,倒早就了到会闷,但没想到如此之闷啊!导演摒弃口碑之作#生命之树#风格,改走艺术实验范儿,故事讲述分散剪辑混乱能看只剩牛逼卡司们和音乐节现场还有摄影,想睡觉却睡不着的人选择此片极佳
鲁尼这小身板活脱脱的衣服架子啊。波特曼成功转型成金发性感美女了
每个演员半颗星,拿掉任何一个我都会想把电脑扔掉!
Life is about taking turns, and shaping your heart a little bit each time.
自我剖析.人与人之间的连结。泰伦斯马利克的失败告诉我们~现在并不是一个适合诗意的时代
难看到我在电影院换了一百个坐姿。要不是背景音乐和镜头颜色我真的没耐心。ronney那个面瘫脸和毫无美感的声音快折磨死我。
延续导演其他作品一样的风格,意识流化的镜头,非线性叙事,剧情总让我想到《圣杯骑士》。七分主要源于喜欢作品风格吧。
我tmd竟然看完了。一部叫song to song的片子真没啥歌,也是... 5星瞎打的,不知道打多少,不推荐看。
催眠剧里,绝对实力派!糟蹋了一堆好演员!
真是难看的要死,一群傻逼
什么鬼
泰伦斯·马力克2017年新作,优雅的镜头和配乐是非常赏心悦目的,故事线比较简单,人物关系也比较单调,除了凯特·布兰切特大材小用的演技,其他角色只要给个身段和脸就可以了。
眼睛里的和耳朵里的都足够牛了,但脑袋里的还是空了些,某种程度上就是马力克拍得一个华丽版《九歌》。老头子的片子里大概所有角色都是他自己情绪的凝结,只可惜我却过了最容易被情绪感染扥年纪。但这些都不妨碍我还是挺喜欢这个片子的。
有点像另一版的[圣杯骑士],但各方面都差点火候:卢贝兹基的手持广角倾斜鱼眼不那么灵了;依然聚焦现代人的欲望、空虚与迷失感,故事却说得太清晰失了余味(意识流剪辑不够彻底);高斯林和法鲨演技不若贝尔传神。PS:相比马力克过往作品,宗教感也有所减弱。又见水底仰拍与楼底/桥下水域场景。(8.0/10)
一群大牌明星合拍的贺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