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有意思,感觉会是不同年龄层都能get东西的那种曹操有只小狗麦子,好可爱,很多小孩子应该会喜欢,当时这几段剧情的时候感觉现场小朋友挺激动还有一些东汉末年一些复杂局势、玩心眼子的情节,全员拉扯试探啊!
许攸也很逗,它让我对文人的“刀子嘴”有了清晰认知哈哈哈。
星河宛转的浪漫和金戈铁马的磅礴,氛围感也很好片尾还有彩蛋,关于第二部的透露,还蛮期待的
非常符合历史,简直就是正史再现,距离新三国就差一个关羽之死这种经典BGM了。
袁绍在联军讨董卓就私刻玉玺,打算不认刘协另立天子。
唯有曹操率领五百校刀手在平原上对冲董卓的百万铁骑,虽不幸落败,但偶遇狄三针,一针就活。
后来捡了条狗,一人一狗努力工作,前往洛阳迎接天子,面对董承的刻意打压,曹操毫无怨言,与刘协一起为大汉而努力,怎知董承阴险狡诈打算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被汉献帝察觉,偷偷换了身小兵衣服,跟随曹操私奔到许昌。
曹操尊敬汉献帝,一心一意辅佐天子,岂料董承小人反复无常,就私自篡改衣带诏,带着衣带诏渡过黄河直接找到袁绍,让袁绍出兵讨伐曹操,曹操面对天子和董承衣带诏内心依旧至死不渝效忠大汉,当街杀了董承与袁绍开战。
袁绍带着手下三位智囊猛将许攸张郃高览,而曹操独自一人迎战,幸运的是他的天子汉献帝对他不离不弃,亲子带着粮草来到两军阵前,在曹操去偷袭乌巢之际,帮他镇守大本营,那句我是天子一出来,袁绍军顿时被震撼住了,最后大英雄曹操一举活捉了袁绍,但曹操大仁大义,将袁绍放回了河北,曹操真是太帅了。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符合历史的文学二创曹操形象了,非常好看,强烈推荐!!!
至于非常还原历史的火焰流星雨就不再多费口舌夸了,三国题材真是蒸蒸日上啊!!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 (2025)7.42025 / 中国大陆 / 动画 历史 / 于孟 袁原 / 檀健次 路金波
大呼过瘾,大呼过瘾。
作为打小就接触并熟读三国演义的我,作为看着易中天教授品三国的长大的我,作为几乎玩遍大多数三国题材各类游戏的我,作为看遍各类三国影视剧的我,对三国历史可谓入迷至极,也许是由于自带了超级滤镜,对本作大胆改编也无限宽容。
尽管光影制作还未达到追光的层次,但也足以,其中几段的设计和表现几乎满足了我个人的想象。
非常好的一点是对那段耳熟能详的历史做了人物减法,本片把篇幅很集中的聚焦于曹操袁绍和汉献帝三个人物。
虽然讲的是官渡之战,但并不涉及关羽斩颜良也不涉及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有些人可能对没有出现刘关张而表示遗憾,但真的恰到好处。
这个故事两条线,一条是曹操与袁绍,一条是曹操与汉献帝。
袁绍作为本片的最大反派,并没有简单的脸谱化,并没有出现历史上刚愎而自用,优柔寡断,志大才疏等等符号,相反展现作为四世三公名门望族的贵族骄傲。
而汉献帝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与历史最大出入的改编,他不再站在与曹操的对立面,而是从他的境遇和所作所为,映射出了刘备与诸葛亮的相知相惜。
后世总把曹魏风骨,蜀汉浪漫与江东杰瑞来概括三个国家的底蕴特色。
在本作中把曹操枭雄的含量极速稀释,形象更倾向于了蜀汉化,无疑对沉浸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大众群体,这种形象更加讨喜。
但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曹操这个角色的魅力,肉眼可见的是为了弥补这点,片中掺杂了大量曹操作为伟大诗人的一面,看的时候热血沸腾,看过之后依然隐隐觉得有些遗憾。
最后的彩蛋,引出了下一部的主题赤壁之战,希望可以强化一下枭雄的特质,毕竟真的不想看到刘备大战刘备的故事。
再说说影片之外的一些故事,本片的制作人是易中天教授的女儿,总有些闲言碎语说一些不负责任的阴谋论。
易中天教授对曹操无疑是真爱,当初在百家讲坛浓墨重彩的为大众介绍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到前些年单独为曹操这个人物写了一部书。
作为观众在本片里也感受到了专注的真心和相对严谨的考究。
三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无疑代表了最群星闪耀的时代之一,我想也是本片名的由来。
非常非常期待下一部星空。
儿子回家的路上一直念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这片吕布都没出现,只是背景板一句话。
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易中天是尊曹。
可爱的奸雄极大的扳回了曹操在世人眼中奸诈嘴脸。
只是这片,把曹操刘备化,神化,就没必要了。
突出曹操的文学才能是一大亮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袁绍也拍的不错,四代三公,袁绍自然有骄傲的资本。
最大的不满是对官渡之战最后大结局的演绎,正史是袁绍带着八百人逃走了,这里是曹操活捉了又放了他,这关羽华容道捉放曹的故事,怎么移嫁给袁绍了。
还有火烧乌巢这事,官渡之战最大的胜负手,曹操竟然说放出声去让袁绍知道了。
乌巢之战最应该拍,曹操带五千精兵偷袭乌巢,袁绍守军一万,按道理来说,曹操依然弱势,可惜守将主动出击,率一半兵力出击被曹操击败,然后又击败了剩余的守将。
杜牧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曹操在官渡,何尝不是运气。
至于,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其实三国之家,实力差距很大,曹操一个人差不多坐拥十个州,刘备总共一个半州。
曹操手下兵多将广谋士如云。
虽说三家归晋,但就三国来说,曹操就是最大赢家。
而且三曹的文学成就如此,曹子建才高八斗。
从历史和文学史两个维度青史留名,确实不一般。
曹操的人生如此精彩,神化他,反而没必要了。
提前看了几部国庆档的影片,如果要在其中挑一部值得带着孩子,甚至全家一起观影的话,我会选《三国的星空》。
这也是为什么刚看完就在家庭群里安利的原因,它确实很适合当中小学生的三国文化启蒙。
三国英雄无数,如同漫天星斗,辉煌灿烂。
但大家提及时,多是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火烧连营讲起,就算是讲曹操也冠以枭雄、奸雄之名,或者直接撇开政治,讲他的诗作才华。
这次由最懂曹操的易中天执笔,从另一个视角讲述三国故事、讲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曹孟德。
而且以动画电影的方式呈现,大人小孩的接受度都更高一些。
曹操与袁绍,少时情谊,一生之敌故事从两人结伴偷香炉讲起。
俗话说,三岁看老,一件小事就能看到曹操与袁绍的性格底色,一个有点狡黠、混不吝,知道该放手时就放手,一个虚荣、猜忌、爱面子,将那句“贼在这里”记了一辈子。
当董卓擅政,洛阳被毁时,一个不忍百姓受难,决定起兵讨董,另一个私刻玉玺,打算另立天子。
那时曹操心里还是心向汉室的,坚决地“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我很喜欢袁绍宴请曹操那段,袁绍用貊炙、鱼脍、羌煮等食物暗示己方的军事实力,曹操也用豪迈大气的宴饮状态展示了自己的气度与决心。
此时两人已经分道扬镳,表面上谈笑风生,实际上暗流涌动。
心高气傲的袁绍,始终不认为曹操有半分胜算。
他总是以高位者的姿态,俯视对方,那份轻视毫不遮掩。
因此不难想象,官渡之战中两人的战力差距。
如何以弱胜强成了关键。
这是既定的历史走向,不能改变。
主创给出的方向是曹操的军事才能和谋略家素养。
他了解袁绍的性情为人,知人善用,愿意听取他人意见,扬长避短。
官渡之战真的非常精彩,有种冷兵器时代厚重锋利,恢弘大气。
骑兵步兵悍不畏死,圆阵层层相扣如铜墙铁壁,霹雳车深藏不露,火烧乌巢出其不意,“硬抗”与“巧攻”都令人惊叹。
那句“天命在我”,是稳定军心的号角,也是懂得抓住一切机会反击的大智慧。
曹操嘴上喊着“天命在我”,但他一直知道,人不能被动顺应而该主动争取。
所以当袁绍被围,已经无须多言,两人的宿命感在那一刻拉满。
屠龙少年,是否终成恶龙?
易中天说,“曹操是一个悲剧性的、不完整的理想主义者,他最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电影中是用曹操与刘协这对君臣关系的变化来呈现这份复杂的。
刘协是知名“傀儡皇帝”,乱中继位,一直受制于董卓。
从他反感批奏、诚心祈雨、重回洛阳等事上可以知道,这是个早慧的、有抱负的少年。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保住祖宗基业,避免大汉亡于自己手中。
当他发现曹操尊奉汉室,愿意辅佐自己时,应该是欣喜、快慰的。
只不过乱世之中,人心随世事变化,曾经能同饮一壶酒的臣子,似乎渐渐远去了。
所以,有了“衣带诏”,有了君臣相疑的经典戏码。
但这样的刘协更真实可信,他比史书上的“傀儡”鲜活许多,他的无奈、哀痛、自责,清晰可见,他的犹疑、挣扎、希冀,也有了温度。
说实话,我真的很能与他共情,与那些站在断壁残垣中大声应答的百姓共情。
而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也在这些人物与事件的碰撞中一点点丰满起来,他不再是单薄的枭雄,变得多面立体,让人又惧又疑又敬又叹。
三国的星空,绚烂璀璨,哪怕千年之后抬头再看,依旧能透过时光望见他们的风骨、志向、智慧。
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部赤壁了,到时候会迎来大家更熟悉的关羽、张飞、孙权、周瑜等风流人物。
导演你们加快点制作进度啊,别让我们等太久。
看到有人对比《长安三万里》,一想确实还真是,都是讲讲故事,念念诗的类型。
甚至我觉得《三国》制作上更精良。
但是!
但是高适是一个大多数人都不熟悉的故事,整个剧情还是吸引人看下去的。
三国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啊,看这电影就像在看三国电视剧“解说”一样,每个事都浅尝辄止,某某节点,发生了某某事;某某节点,发生了某某事;最后,官渡决战,完。
不同于其他主流三国影视作品就这么几点:1.因为讲的是官渡之战,有一段曹操袁绍小时候的羁绊2.曹操是“汉臣”形象3.献帝有几段高光(应该是最圈粉的角色)4.中间有段“美食节目”不错,能感觉到是花了心思的5.狗。
意义不明,太出戏了,感觉就是为了吸引小朋友强行加了一个萌宠角色。
曹操带着狗打仗就算了,去见皇帝也得带只狗。
嗯,这就是全部了,“三国电视剧解说”(流水账)+以上五点
最近沉迷三国,于是听朋友推荐选了这部,虽然有易中天全盘操刀,但总结起来就是:小处精致,大处潦草。
小处精致看片尾字幕也懂,各种典章器具都务求真实还原,从全国各地博物馆藏中找原型建模加工,人物的服饰、发型、盔甲、攻城器械也都做到了非常不错的历史还原,最后官渡大战甚至会有战术分解和排兵布阵(当然也会有里面的云梯没有带挠钩等可能翻一下《中国古代兵器大全》就能解决的但并没有还原的细节处理);大处潦草,是指为了将核心议题突出,故而简化甚至篡改了历史,《三国演义》虽有艺术化加工,贬曹扬刘,但总体在大方向上并未对历史趋势下的人物动机做加工(哪怕是刘表陶谦也顶多说人家做了老好人或者年迈昏聩),而易中天老师为了替隋唐之后被奸雄化的曹操翻案,不惜让献帝跟曹操惺惺相惜,完全篡改了汉代士人集团的“君主两重论”思想对当时政治的巨大影响,反而把一个破坏政治团结的大帽子扣在了董承头上。
哪怕是艺术化处理的商业类型片,但是拿历史人物这么开玩笑却还打着给青少年上历史课的措辞,就有点那个731 了。
曹操的确是个伟大的统治者,但在“光复汉室”这件事上,他的动机显然是不单纯的,如果没有荀彧等人力荐,以及曹操希望在人才引进和政治声望上压过当时明显优于自己的袁绍等大豪族势力,刘协是不可能会善终的。
替曹操正名可以,但真的没必要把其他人一脚踩下去。
世人提起曹操,只知他是一代奸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标签钉了千年。
我们谈三国,多是说赤壁的火、卧龙的计、桃园的义,却少有人看到官渡之战上,曹操的怒火、谋略和绝地反击。
小时候看《百家讲坛》的时候,就发现易中天所描绘的曹操形象,是对于已有刻板认知中各种曹操形象的多元辩证补充。
所以你会发现《三国的星空》也没有把曹操塑造成“天生奸臣”的符号,也没有把官渡之战简化成“天助我也”的巧合,印象深刻的名场面太多了——有霹雳车轰开营垒的视觉震撼,也洛阳昔日民富国强的繁华壮丽;有曹操赤脚迎许攸的急切,也有袁绍兵败后面对箭雨时的舒展……好多场景都和儿时读三国的片段重叠,有种 “历史活过来”的感觉,很微妙。
整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有些事,总有人要去做。
”都说“时势造英雄”,可所谓的英雄,何尝不是一群在“不确定的乱世里”挣扎着“做确定之人”?
而曹操,是其中最挣扎、也最真实的一个。
1、抢球是抢江山的预演电影开头有一场童年曹操陪袁绍偷香熏球的故事,不料偷球被物主发现,两人要爬墙逃脱,曹操使劲拉着袁绍,也翻不过墙头。
因为袁绍一手抱着香熏球,一手被曹操拉着,根本使不上力。
眼看物主发现了正在翻墙的二人,曹操大喊抓贼,吓得袁绍丢下了香熏球,这才有余力翻墙逃脱。
这段小故事几乎是整部电影的预演——香熏球如大汉江山,袁绍放不下窃国之欲,终成局中人;曹操想拉好友回头,无奈对方执迷,最终兵戈相向。
2、舌尖上的刀光剑影影片有一组镜头,可以直接入选《舌尖上的中国》了,没有人看到不会齿颊生津。
长大后的曹操与袁绍,一个蛮横粗野,一个风度翩翩,一个务实屯田,一个养兵秣马,一个辅佐天子,一个拥兵自重。
于是,袁绍诚邀曹操前来与自己赴宴,如数家珍地介绍案几上的菜肴——有貘炙(烤貘肉),有鱼脍(生鱼片),有羌煮(游牧民族的煮肉法)……这些都是《齐民要术》里零星记载的汉代饮食,没想到被动画1:1复原出来。
如果只是菜品拍得好也就罢了,一顿饭吃下来,处处都是玄机。
曹操夹起一片鱼脍,蘸了蘸酱料入口,鲜滑可口,袁绍便笑着介绍,此乃青州新贡的鱼,吃一块烤馍,吃一口涮肉,便是幽州、并州来的肉;我们吃喝的是宴饮,实则是袁绍在“实力展示”,这种藏在饮食里的刀光雪莹,比直白的台词更锋利,就很有三国内味儿。
儿时争抢香熏球的玩伴,如今已是明争暗斗的诸侯。
而那个“香熏球”,正是汉献帝刘协。
3、被看见的汉献帝《三国的星空》最难得也最有勇气的一件事情,着重刻画了刘协。
从前期无权无势当傀儡天子,中期董卓死后受鞭刑为百姓求雨,最后和曹操共进退,第一次对汉献帝有了这么具象化的认识。
以往影视剧中,刘协不是故事背景NPC,就是懦弱无能被胁迫的傀儡皇帝,只有这部电影中的刘协才给你真实可感的形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小刘协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个傀儡皇帝,所谓批阅奏折不过是走个形式,所以他每批一条,都要询问是不是能自己做主。
唯独一个“后宫申请痰盂”的奏折是唯一小刘协能做主的,他想体验一下“做主”的滋味,果断拒绝;可仔细一想,大家都是宫里的可怜人,何必为难彼此,便也批准了。
小小刘协在那场艰难的环境下生存,坐在风雨飘摇地汉朝之巅,让人同情。
你会希望大汉要是能够个忠义能臣辅佐刘协,该有多好……于是,那个男人来了。
4、被确定不确定的曹操曹丞相的故事,或许我们都知道大概走向,只是曹操的两面性,从“棒杀权贵”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理想酒精是怎么变味的?
这其中的是非曲直,似乎只有这部电影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建安元年,曹操在洛阳恭迎汉献帝刘协,那时的刘协几乎穷途末路,曹操设粥款待,并没有急于谈兵权、论局势,还把从乱兵手中夺回的皇家器皿悉数奉还于皇家。
此时的大汉早已不是宫阙巍峨的权力符号,甚至不及一碗热粥来得实在,不论是皇帝,还是百姓,都开始的大汉失去信心。
曹操向刘协表忠心自不必说,只是呈现的视角是少有的人民史观。
影片重重一笔去让观众看到,是百姓们看到曹操躬身递粥、归还皇家器物,听到他对刘协表达愿助陛下复江山社稷的慷慨陈词。
随即,更多流民围拢过来,齐声附和恢复大汉江山的声音,曹操的忠诚感染了百姓,重燃了百姓对家国的希望。
这就是《三国的星空》里的曹操,他不是一开始就抱着“挟天子”的野心,而是乱世里始终揣着“护大汉”初心的臣子。
至少在建安元年的洛阳,他眼里的忠诚是真的,呈上的热粥是真的,捍卫大汉江山的决心也是真的。
就像易中天说的,他是“在不确定的时代做确定的人”,而此时他“确定”的,就是守住大汉最后的火种,后来的“确定”使他成为枭雄。
这种“确定性”,在官渡之战被推到了极致。
5、官渡之战,不是以少胜多的奇迹,是事在人为的必然官渡之战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但曹操凭什么用两万精兵打赢十万袁军?
电影没有给天意这个答案,而是用一个个细节告诉观众:官渡的胜利,是曹操算出来的,也是袁绍作出来的,是乱世里事在人为的最好证明。
先看曹操的“算”。
电影里有个动态沙盘的镜头:曹操用手指在沙盘上划出作战路线和行兵布阵,从官渡到乌巢,再到袁绍的主营,每一个阶段的打法都展现得清清楚楚。
再看袁绍的“作”。
电影把袁绍的“败因”写得明明白白:①袁绍倨傲,无视属下劝谏,轻易打法忠诚的属下入狱;②袁绍自负,许攸建议主公“分袭许县,以挟天子”,他却言语讥讽许攸不智,儿媳妇干嘛给自己请来个婆婆;③最后袁绍的战商上限直接暴露。
官渡之战期间,张郃请战“去救乌巢”,他却打定主意去打曹操主营,结果主营没打下来,乌巢也丢了。
这三重失败铺垫对应着《三国志》里的记载:“绍外宽内忌,谋多不断”,他不是输在兵力,是输在听不进劝,也看不清重点。
电影还原了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小场面,许攸见袁绍刚愎自用,转投曹操,正在泡脚的曹操听闻许攸投靠,来不及穿鞋,赤着脚跑出去,迎接许褚。
显然这里对应《三国志》中的“公闻攸来,跣出迎之。
”曹操拉着许攸的手就问“计将安出”,眼里都是对胜利急切地渴望。
有了许攸作为军事,许褚冲锋陷阵,曹操对官渡之战的胜算又多了几分。
他对许褚说“乌巢是袁绍的粮道,若烧了它,袁军三日必乱”——这不是瞎猜,他早就摸透了袁绍的性格:袁绍向来“重粮草而轻防备”,当年讨董时,他就因为舍不得粮食,迟迟不进兵。
曹操算准了袁绍会把粮草放在乌巢,更算准了自己带五千精兵夜袭,能在黎明前回来。
乌巢的火光冲天,袁军大乱时,曹操并不狂喜,他依旧谨慎地作战,因为他要的是更早地胜利,这样才能更早地结束战争。
他知道,乱世里,每一个士兵都是人,今天的袁军,明天可能就是他的士兵。
这种对人的尊重,比任何战术都更能赢人心。
6、都是赶路人罢了电影的结尾很触动,甚至有点被袁绍帅到:袁绍兵败后,身边无一亲卫。
曹操的士兵把他围起来,弓箭都拉满了,可袁绍却突然舒展双臂。
就在这时,漫天箭雨突然变成了流星,一颗一颗落在他身边,像为他送行的灯。
没想到影片最后给了袁绍一个极为体面的收场,这似乎是《三国的星空》独有的辩证史观:那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时代,袁绍年轻时也是讨董联军的盟主,也曾想匡扶汉室;曹操不是“天生奸雄”,他年轻时也曾以《汉律》棒杀权贵,也为洛阳的残破而心痛。
他们都是乱世里的“赶路人”,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路,最后在官渡分了岔。
电影里的“星空”,一直是故事的注解。
开头的星空,是董卓乱政时的黑暗,只有几颗星星在闪;官渡之战时的星空,是漫天繁星,每一颗都代表一个诸侯、一个谋士、一个士兵;结尾的星空,是流星划过,代表一个英雄的落幕,也代表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三国的星空》没有把曹操捧成“超世之杰”,也没有把他踩成“汉贼”,它只是把他当成一个“非常之人”……一个在乱世里,带着一群人,朝着“太平”跌跌撞撞往前走的人。
毕竟“有些事,总有人要去做。
”btw,一定要等到彩蛋,等你听完檀健次唱的一首《孤》,就是《赤壁之战》的彩蛋!!!
我去,我直接汗毛竖起!
重述三国故事,尤其不沿用脸谱化的形象叙事,并非易事。
据说易中天因为研究曹操“爱上了曹操”,这份爱在《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中得到了体现。
作为编剧及监制,他选择了一个特别的视角,没有沿用传统的以“刘关张”为核心的叙事模式,而是将焦点聚焦于曹操、袁绍和刘协三位关键人物,构建了一种均衡的“三角关系”。
由于三国历史十分庞杂,出场人物众多,电影以系列作品的形式展开,在这第一部中,以曹操和袁绍的少年情谊以及成年后的分道扬镳为主线,辅以刘协这一人物线。
整体安排详略得当,对于那些与主线关系不大的事件,如曹操陈留起兵、许县屯粮等,一笔带过;对于那些能够立住人物的细节,绝不马虎处理。
电影核心内容当然是曹操与袁绍的“相爱相杀”。
开篇便讲述两人在孩童时期结伴玩耍,曹操的“贼在这里”令多年后的袁绍都难忘,为他们日后兵戎相见埋下伏笔。
刘协并不是可有可无,他起到了均衡两方力量的作用。
电影很用心地通过三个细节,来塑造这个配角:阅奏折时被董卓控制,仍通过一些小事保持自己的尊严;他在旱灾中求雨,展现了他身为皇帝的责任感;回到洛阳后对曹操试探,说明他并不幼稚。
人的一生往往是由他的价值观决定的,不同的价值观会把一个人的命运带向不同的方向。
电影中的曹操虽然也有阴狠毒辣杀人不眨眼的一面,但也胸怀大志,遇事果决,关键时刻能不顾一切,一改传统印象中单一的奸臣的形象。
相比之下,袁绍作为一个风度翩翩的贵族公子,骄傲与自信的性格中实有猜忌和刚愎自用的缺陷,这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官渡之战是影片的重头戏,全片的精华所在;也是曹操、袁绍和刘协三人命运交织的高潮。
影片通过霹雳车、圆阵、兵分三路、骑兵与步兵的配合等战术细节,进一步展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和谋略,打戏震撼且细节满满,倾注着创作者对人物的“爱”:如何用用两万兵力打败袁绍的十万精锐,终成历史佳话。
本片最大的价值还包括对史实的精准还原,有历史顾问和博物馆的加持果然不一般。
不仅东汉末年的服饰、建筑到礼仪、风俗,都有严谨的考据,如袁绍设宴与曹操再次见面时,两人所吃的貊炙、鱼脍、太羹等,贴合汉代的饮食文化。
连战场上的战马有没有脚蹬,曹军的霹雳车如何,冲锋时的防守与进攻阵型、战鼓与鸣金收兵等都可以找到历史依据。
当然,某些瑕不掩瑜的方面还有待改进,例如部分情节的节奏和人物对话的打磨等。。
如果在后续作品中能够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相信会进一步提升影片的质量和观众的满意度,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历史。
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相信只要一提起 “东汉末年分三国”,大多数国人都能瞬间想到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
不过也正是因为我们都太熟悉《三国演义》的原因,导致许多历史人物早已在我们心中形成了非黑即白的刻板印象,很少有人去探究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形象会有多么丰富。
而在这个国庆档,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就为我们展现出了那些三国人物不同以往的另一面。
01《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故事以曹操的青壮年时代为轴心,将董卓作乱、汉献帝迁都许县、官渡大战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
虽然是一部动画电影,但却在娱乐之外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乱世课,让我们在璀璨的历史星空下,重新审视那些英雄们的抉择与光辉。
本片的编剧是著名作家易中天,凭借着多年对三国历史的钻研,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塑造跳出了民间流传的脸谱化形象,呈现出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而本片的核心切入点,便是曹操。
在影片中,曹操不再是以往那刻板的奸诈形象,而是层层展开他的成长弧光。
在开场的童年时代,曹操与袁绍在洛阳街头追逐嬉戏,满是少年意气,笑声爽朗如春风。
在多路诸侯联手讨伐董卓的时候,他高呼“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在家国大义面前,眼神逐渐从迷茫到坚定,宛如星空中不灭的北斗。
而到了官渡大战的阶段,他又展现出精于谋略的一面,在权力的博弈中不动声色地算计。
这种爱笑的性情中人”“忠于汉室的理想主义者”“暗藏锋芒的谋略家”三重面相合而为一的立体塑造,让我们看到的曹操不再是一个形象单一的标签,而是一个有成长、有挣扎的活生生的乱世英雄。
此外,本片的配角们也都有着丰富的性格色彩。
袁绍并非单纯的“失败者”,而是一个自负又纠结的矛盾体,将史书上记载的“优柔寡断、好谋无决”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又怜又叹;而汉献帝刘协也打破了“傀儡帝王”的扁平印象,虽弱势却不无能,让我们看到了他在权力夹缝中的隐忍与挣扎。
这些人物如同天上的星辰一般各有轨迹,用不同的选择共同构筑了这副“乱世出英雄”的图景,让我们在看到那些史诗级战争场面的同时,也能细细品味每个个体的细腻温度。
02在很多历史古装片中,“服化道”是“重灾区”,经常会产生一些贻笑大方的史实错误。
而《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却以一种低调却严谨的姿态,展现了历史题材动画的极致可能。
主创团队走访溯源了百余家博物馆,翻阅了海量史料,从服饰纹样到器具器形,从器物使用的场景到饮食细节,都力求做到有据可依,将汉代文物与文化底蕴巧妙融入了影片的每一个角落。
其中,最让人惊艳的便是宴席那场戏,曹操袁绍对饮时,案几上摆放的青铜鼎、漆木盘、陶酒樽,皆有明确史料依据——鼎中“鱼脍”(生鱼片)切片细腻,源于《齐民要术》的烹饪描述;旁边的“貘炙”(烤肉)火候掌控得恰到好处,配以汉乐如瑟、筑的伴奏,营造出一种古朴却奢华的氛围。
而在战争场面的呈现上,本片也做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平衡。
尤其在最后的官渡大战中,镜头先是俯瞰展开,将“外围盾兵 + 内侧弩兵”的布阵动线清晰展开,而当镜头拉近,我们又能看到霹雳车精密的榫卯结构、士兵甲胄皮革咬合处浸染的汗渍、箭簇刺入木盾时产生的裂纹与木屑飞溅等等,那些书本上抽象的战术和战场描绘被转化成了具象的视觉体验,让人仿佛真正置身其中。
可以说,就是这些仿佛让博物馆中展品活过来的细节展现,让这部电影在文化厚度上与常规动画电影形成了差异,成为一部用汗水和史料浇筑的艺术品。
03《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不止于视觉上的细节与人物的精妙,更通过“星空”这一隐喻,连接了历史与当下。
影片以星河为背景,每个人物如一颗星辰:曹操的北斗般坚定,袁绍的流星般璀璨却易逝,刘协的孤星般隐忍。
“我从哪里来?
我的使命是什么?
我是天上哪颗星?
”这既是片中曹操的自问,又是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不禁想要问自己的问题。
这部电影像是在用影像搭建一条通向过去的桥梁,让我们能与那些遥远年代里有血有肉的“星辰”建立起某种联系,聆听那些对历史的深情回响。
希望这部用匠心堆砌的视觉与历史诗篇能够如星辰般照亮更多人的内心,也把历史的温度传递给更多人。
许晴真美,五星给美女。剧情,零星。演技都不错。
演技派飙戏,好看!
跟在看话剧一样的感觉
都是老演员,不知演了个啥,演员也一般,雷汉演的冯燕生萎缩又猥琐,一点艺术家的样没有,施大生演的不像刑警队长,大皮衣一穿比陈宝国的大老板还大老板。剧情太拖沓,悬疑不够磨叽来凑,真的太难看了。
剧情节奏拖沓,台词功力不错,主要演员很给力。陈宝国演技不说了,尤其是许晴简直颠覆了我对她花瓶的印象。东娜这角色精明善良,重情谊,亦柔亦刚,许晴竟刻画得淋漓尽致,必须赞一个!所以给四星。
已看施大生,方涛
看得我多希望反派赢!!宝国叔演枭雄也是一绝啊
氛围诡异但不合此悬疑剧情需要的那种,是很粗糙很初级的营造,很土很low。许晴和宝国组合牵强,雷汉的画家过于猥琐,那个舒乔又老又丑还装纯装嫩,加上警察那俩,三对都无cp感,不知看个啥。许晴太出挑跟这戏不搭,宝国匪气也不象大老板,雷汉神经兮兮的留个长发也不象搞艺术的,工程师女儿还是幼师但一脸惊悚毫无气质可言别说吓坏小朋友我都尬死了,节奏拖沓演员各演各的,无磁场无火花,剧情推进缓慢不抓人,都市丽人+农企+画家+村姑+杀手,阴谋构陷走私文物的故事,拍得画面难看,枯燥无聊。
半个月亮🌙爬上来
颠覆了我心里陈宝国,演技太好了
虽然剧情还是有遗漏的地方,但比起现在有些剧已经好太多,更不要说里面每人演技在线,陈叔很有魅力啊,一个反派都看得我心动了,许晴真的很有韵味,里面其他女性角色也都有出彩的地方,最后的半个月亮的画呼应的不错
老戏骨的演技,那时的颜
说实话,我还是get不到陈宝国,演技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内地演技top的代表真的过誉了,他的表演,tvb某些演员只会更好。许晴真是啥都能演成自己的不同面。看看施大生的颜吧
剧情有点拖沓,但台词深厚扎实,演员也表演出色,尤其是许晴,即便不动声色但却演活了人物,也是最后的赢家,陈宝国感觉演什么都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