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香港明日”,乍看这样一个中文片名,不知有几分可能又被认为是书写港人撕扯心态的电影,尤其是在这几年陆港关系并非融洽和谐的背景之下。
其实,这是一部轻松浪漫的爱情小品,无关政论时局。
香港璀璨瑰丽的夜色中,身份都是美国人的男女主角一年间两次邂逅,walk & talk,边走边聊,饮美酒吃美食,轻松惬意间途经无数香港地标美景,两人微妙暧昧的感情,就在这走走停停间隐秘不宣。
电影英文名是 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纯英文对白,2015年出品2016年公映。
上画之后,评论口碑不俗。
港译片名“缘来说再见”,倒是颇有几分剧透之嫌。
导演是出生台北后移居美国的丁怡瑱(Emily Ting),编剧也出自她手,改编自她曾经旅居香港5年期间的真实经历。
电影的形式像极了理查德•林克莱特老师的经典之作“爱的三部曲”。
从男女主同框开始,即开启了walk & talk模式,两人一路行一路聊,情节完全靠对话推动,却并不沉闷。
时长不到80分钟的电影,95%都是两人对话的场景,都市男女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心中的渴望、试探、紧张、讨好、喜悦、纠结、挣扎、克制……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被恰到好处的一一呈现。
恋爱还是得叨逼叨热恋中的人常会用这个词儿来形容他们的美好状态,无话不谈。
观察那些日子过得滋润的两口子,顺畅有效的沟通,是必备的要件。
真正要了亲命的,不是话多话密,不是吵架拌嘴,是无话可谈,是不想理你。
两个人从开始接触,到互有好感,你说的我愿意听,我听完了愿意回应,还恨不得多回应。
语言的一来一回中,建立了解和信任,增进好感和迷恋。
放在哪个年代和时空,这都是恋爱该有的样子。
丁怡瑱老师为男女主设置了特殊有趣又形成对照的身份。
男主是工作生活在香港十多年的纽约帅哥,金融业人士,理想却是写小说,能讲粤语,爱香港大排档;女主是美籍港人,父母移民美国洛杉矶,她不懂粤语,拒吃“凤爪”,全盘西化。
男主初次偶遇迷路的女主,自告奋勇带路,两人从简单的天气工作爱好聊起,渐至家庭和生活背景。
行至目的地,女主突发奇想去酒吧,酒未喝完,因男主聊天中的一点儿“小隐瞒”不欢而散。
一年之后,男主告别金融才俊身份,追逐文学,正装变身休闲装,天星小轮上再度偶遇女主。
两人继续walk & talk,逛街,喝酒,吃饭,逛街……气氛轻松亲切,话题更是广泛深入,身世和成长,职场与梦想,爱情与婚姻,东方和西方,身份差异和文化认同。
丁怡瑱老师把对话写得拍得真实可感,充满生活趣味,两位主演在镜头前松弛自信,更为这场对话之旅加分不少。
看有香港媒体写到,男主Bryan Greenberg 和女主Jamie Chung 现实生活中已经是一对准夫妻了。
恋爱还是得轧马路恋爱不能只是请客吃饭看电影逛商店滚床单,轧马路这种方式,你能看出对方不会走个两公里就气喘吁吁,这是有个基本的好身体,还能让微妙的情愫在这个城市的空气中发酵、放大。
比如,男生心如鹿撞,盘算着“什么时候拉起她的手,才不算唐突莽撞”,女生芳心乱颤,心说“你再不牵老娘的手,姑奶奶就要回家了”,这时你们的十指缠绕,远比在餐厅影院实现浪漫得多嘛。
当然,如果你生活的城市适合漫步,气候温和,景色美丽,有山有海,有高低起伏,有设计规划合理的行人步径,有高档酒店也有食肆排挡,有随处可见的便利店,有发达和人性化的公共设施,这对谈恋爱的人简直就没挑了。
香港就是这样一个城市。
丁怡瑱老师深谙此点。
她抛弃了香港的日景,把男女主两次邂逅全安排在了夜色中,随着两人的走走停停,尽显香港夜景的璀璨瑰丽。
男女主第一次相遇,漫步走过上环soho区、中环、半山扶梯、中银大厦、汇丰大厦、兰桂坊;第二次相遇,途径中环码头、星光大道、维多利亚港、重庆大厦、庙街、佐敦道;两人搭乘过天星小轮、双层巴士、红色的士,漫步时背景也有叮叮车驶过……这几乎可以当成香港风光宣传片来看啦。
但这些元素的呈现手法自然流畅,并不刻意。
作为一个深受香港流行文化影响也去过不少次香港的70后来说,看到这些已成文化符号的地标性建筑和公共设施,深感熟悉亲切,好像又漫游了一次香港。
一场夜色无边春梦无痕的walk & talk后,男女主的情路何去何从,导演给出的是个开放性结尾,答案交给了观众。
有个好消息是,因作品深受好评,导演已经认真考虑续集的创作了。
我表示非常期待。
同样是看香港媒体的报道,因为大量拍摄是在室外完成,数个场景的拍摄均有黑社会滋事“監製需要出面談妥並交付保護費才能繼續拍攝,如斯敗類,實屬港恥”,也算是花絮了。
爱在三部曲是我最喜欢的之一,话说在前面。
但我真受不了那些给1星的,理由是抄。
你们都看过爱在,好厉害哦,跟它比,这部什么都不是,抄袭。
电影有专利么,男女主人公在城市里乱逛的电影多了去了,我还说理查德抄伍迪艾伦呢,真无聊。
导演很用心,香港本来就是一个很特殊的城市,作为中国城市,曾被迫顺从西方文化,如今回归只20年不到,或许依然在找寻自己的位置。
但它却也有自己的繁华。
电影中,尤其女主是华裔,却对中国一无所知,男主是地道的纽约客,却更受东方文化熏陶这一点设定让我很赞服。
正符合香港这个文化碰撞的地方,两人在这里一定会产生火花。
但有一点可惜,有着这样的背景设定,导演却只拍出了一个小众爱情片,不过也很浪漫,值得赞许。
或许在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看法上,加一些东西方的爱情观差异,会更好。
(ps.男主主演在现实中是夫妻)但那些评1分的。。。
算了,你们开心就好。
在去新加坡的飞机上看的电影 因为不想看国产片 然而这是在香港拍的电影像女主角这样的ABC还是我很喜欢的感觉 长相没有范冰冰的妖赵雅芝的优雅却是典型ABC的味道 小眼睛 丹凤眼 黝黑的健康肌肤 个性鲜明 当然还配有一口流利的America English电影讲述他们在香港遇见 因为女的不认路 男的带她去目的地而一路聊了很多 突然又想喝一杯时 她发现他有女朋友一年后他们又遇到 他因为她的话辞去了工作 重找自我她也又来到香港 开始工作 有点普通的剧情类似那个爱在黎明日落前的格调 但又不完全是想到她看到国内贩卖盗版她设计的玩具时的不可思议还有不能接受凤爪 很多国内的思想 老外真的是不太能理解而最终他们有没有走在一起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
看到久违的香港美景,剧情有点小情调,喜欢里面的情节,彼此在不经意相遇,闲谈,但对方都有对象,像朋友一般互相闲聊,没有任何逾越的想法,很轻松自在,顺便学习一下英语,也是不错的,说话的语速也不会太快,整部电影基本上是以香港的夜景为背景拍摄,画面感挺不错,好怀念以前的香港街道,法制社会,安全感十足
有点像爱日三部曲,感觉不像一部电影,像是一个爱而不得纪录片。
把香港午夜的灯光拍得脉搏涌动,情愫横生,两人的暧昧尽显张扬,但说到感情又在含蓄。
剧中两人最后是个开放性结局,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满足了绝大部分观众,他们在一起还结婚了。
他们在剧中人物的设定也很有趣,一个是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女,另一个是在中国香港工作数十年的美国人。
一个中文几乎不会说,一个说的贼溜。
只是为了不覆盖短评。
果然2022年的hk如昨日黄花,绚烂的街头闪烁的霓虹,这样的城市夜景,离眼前的生活好远。
远到我看到这么多人在片子里不戴口罩,都觉得他们少了器官。
果然我向来都对这种感情,没什么道德判断。
六年前觉得这感情的发生和流动,十分美好,六年后依然觉得。
果然有类似经历,竟像是在看自己的故事。
只是我还不知我们的故事会走向何处。
说一说为什么打五分吧!
首先定义一下我自己,我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很烂俗的大结局。
但是这个电影很明显,开放式结局。
结尾司机问要不要到第二个地方,一语双关。
其实影片看似男主一直处于主动的位置,实际上每每有进展却是女主在推动,但是女主进一步想去跨过隔膜却也每次因为男主退缩了。
说实话,男主的性格可能真的就是被自己想改变却一直想后果而束缚,女主一番为了理想的话都可以令男主踏出名利圈去追逐理想事业,那么我猜如果女主踏出这一步男主决定不会再犹豫。
再说一下,为什么女主明明动了心(第一次见面时补妆和第二次跟他一起去见他的朋友)却为什么不踏出这一步,影片中可以看出女主希望的是发现改变后的结果要符合她的预期(为什么一直做玩具设计)她才会去变,男主好像一直在主动,但是每每关键他会抛出女票种种,让女主产生错觉,他是不是只是暧昧,自己冲破这层枷锁是否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或承担后来的结果。
俩人其实对对方的感情非常明了了。
算命大师的话其实已经点名他俩眼中的情愫,只不过双方不愿意打破安全距离。
而且大师说他大鼻子会发大财还会有新的恋情,跟后面影片的女主眼神和面部的情绪变化,再说影片结尾的主跟女主也都表明了情感(精神出轨和不想背叛的潜台词是我已经控制不了我的心了)男主也稍稍踏出了一步,所以他俩应该在一起了,而且男主的写作事业开始了并且取得了成功。
让人看着心里极度不舒适的一部电影男女主都有伴侣 偶然在香港邂逅两次 两次都是在城市中穿梭聊天 彼此吸引 最后是开放式结局 摆在男女主面前的是放弃伴侣相爱or回归原本的生活爱在系列+迷失东京的本子 但又没有这两部内容那么深刻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剧名即为巅峰 全靠起了个好名字有鹅er说这是美国人拍给美国人看的 美国人心目中的香港 整部电影让人感觉心理特别不舒适 女主的设定非常刻板的华裔回国人群象 不喜欢香港 对亚女+白人男充满偏见 嫌香港人肤浅爱钱 受不了吃饭拼桌 一句中文不会说(更重要是并不想了解)对中国戏剧这些传统文化也毫无兴趣 而男主就政治正确多了 对文化充满包容 喜欢当地美食 爱香港的人事物 对新鲜文化充满好奇 学习当地语言啊这….这设定难道不是给老外们自嗨的么…
午夜之下,陪你走过弥敦道、滨江东、思南路、工体北,就算他只是想睡你一晚,也不得不佩服他的体力,更何况人家是想睡你一辈子。
引用 IMDb 用户的一个评价:“这样的题材这样的剧本,可以拍烂的可能性极高也有千万种,但 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 (下简称 Tomorrow)绝对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你所需要的是,放下偏见,让 Josh & Ruby 这对陌生男女你来我往的对白慢慢在这一个多小时里发酵,let it flow let it be……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摄影为《已是香港明日》开了一个好头,把香港午夜的灯光拍得脉搏涌动,情愫横生。
还没有到影片的 1/3,你已经可以看到 Before Sunrise/Sunset/Midnight 系列浓浓的复刻感,同样是一对陌生男女的相遇,同样的结局留白。
但强行将两者做对比,踩低 Tomorrow 抬高 Before,也并不显得你会更加睿智,反而容易错过一部有趣的作品。
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 这个片名起得相当含蓄和有意思,也是一开始吸引我点开影片的原因之一(当然,飞机上的百无聊赖是主要原因)。
原是男主 Josh 在纽约的老板对他们所说的一句话,本意是要让他们要再加倍努力,因为此时此刻他们的深夜,在香港已经是早晨。
男主在引用这句话的时候,意在向 Ruby 吐槽香港工作节奏之快,连 New Yorker 都难以比肩,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但导演 Emily Ting 截用这话作为电影名有着另外一层的意思,带出了一个基于地理时差所折射出来的全球文化融合的大主题。
而这些话题,又恰恰是位居鄙视链顶端的好莱坞白人导演难以做到的。
全球文化及种族大同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理距离不再成为沟通交流的障碍,各国文化得到深度和长期性的整合;人口移动及定居的频率不断加剧,同时也不再限于国家范围之内,不同国家、民族和人种之间的文化交融将会越来越频繁和自然。
将会有越来越多不懂中文的 ABC,越来越多中文贼溜的外国人,他们和中国人结合的第二代或许能站在一个更广的角度去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也不再如他们父母一辈那样执着于自己的文化根源,因为各个源头本身也在不断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而中西文化融合也仅仅是这个趋势的其中一个小折面而已。
所以 Tomorrow 的出发点和大背景很值得讨论和令人期待的,很可惜的是在实际的执行细节中,电影所能传达出来的信息又非常有限,在剧本的打磨上越来越偏离主题,随着对白的不断展开,最后演变为在外族文化成长的两人之间的惺惺相识。
这,就尴尬了将观众限制在和主角具有同样成长文化经历的群体并不能称之为聪明的做法,但仍然是一个非常积极和有趣的尝试,只不过在执行过程中,走偏了。
看完 Tomorrow,始终萦绕在观众心中的其实有两个问题:为什么 Before 系列水平要更高?
为什么 Tomorrow 总令人有二刷的冲动?
不能说 Tomorrow 是失败的作品,因为虽然形式类似,两者的内核其实不太一样;虽然同样是讲男女之间的感情,Before 看起来格局小,但所探讨两个独立个体的情感联结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更具有普遍意义,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系列可以历经 18 年的三部曲,仍然可以得到极高口碑。
而相比之下,如我们在上面所提及的,Tomorrow 并没有将其应有的大格局发挥出来,更多的是探讨特定群体的男女之间的感情纠纷,但其实所探讨的内核和叶念琛的都市爱情三部曲差不多(叶的三部曲成功之处在于其抓住了都市男女情感博弈中的“骗”字,这个字本身就自带话题)。
Tomorrow 胜在可以准确抓住陌生男女一见钟情二见倾心的细腻感情变化,且很取巧地加入了“第三者”的角色(一年前Josh 的女朋友,一年后 Ruby 的未婚夫),同时将非必要的时间果断砍断,直接了当地简单粗暴地用两个偶遇来搭建电影框架,执行流畅完成度相当之高。
最后,My Little Airport 的各个单曲适时串起,也真的是令人非常感动了,可惜“浪漫的九*塘”现在国内听不了。
国泰飞机上看了这部片子《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已是明日香港》),飞上海和北京,分两次旅程看完了,有它真实的地方,让我不舒服。
故事非常简单,有些像Before Sunrise/sunset类型的文艺片。
两个陌生人酒吧外相遇,男主有女友,酒吧门口抽烟,遇上前来旅游的女主问路。
出于好心和对漂亮女孩的友善好感,给问路女孩指路,顺而送她一段,谈天,女主对男主渐有好感,一路吸引男孩表达自己,发展为两人夜游香港,后男主不情愿但不得不说已有女友的事实,两人尴尬的分开。
几年后,又偶遇,明知不可能,却又以陌生朋友的身份夜游香港,自然相互吸引,难舍难分。
女主评价周遭一切,攻击男主女友的年龄,价值观,关系,凸显自己。
一切都在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争夺男主。
最终,男主投降,将要与女主接吻的时候被他女友的朋友撞见,最后一张遮羞纸也被撕破。
故事结尾,情似浓到无回转余地,载着两人的的士停在女主楼下,女主一边明示男主作决定“离开”,一边充满渴望犹豫和不舍。
影片好在它的真实,真实的告诉你,弄人弄己的故事是如何出现的。
与《Before sunrise/sunset》系列是天上地下的,一个是灵魂相遇,一个是荷尔蒙作怪,披上了层寻找自己的外衣。
为什么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好胜而自大的女人,披着娇小可爱自由自信的外衣,尽力的抬高自己,四围评价贬低别人,争夺男主。
明知内心的欲望,道德上却不予理睬,随心而遇。
男主是个软弱而缺乏自我觉察的人,分不清楚陌生人好感的开始与自己有着commitment的稳定恋爱关系之间的联系。
长不大的孩子,永远迷茫,找不着方向,内心恐慌,被人牵着走,又对养育者(现状)不满,随时出走。
结尾不言而喻。
我不明白的是,这样的“动物”还有进化的可能么?
再说一遍,与《before》系列的差别在于:一个有自我,一个没有自我。
有自我的灵魂,可以迷茫,可以碰撞,然而活的清楚,即便是与道德冲突的情况下也能做出决定并为之负责;没有自我,做的一切都是粉饰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活在恐惧与不安里。
想去香港
先上过床再看看怎么样先吧,现在属于得不到在骚动
感觉是before sunset系列致敬的电影,两人从头走到尾,一路聊一路把香港亲密抚摸。但是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明明有火花却一直拼命压抑自己不爱上对方”的故事。Jamie chung很像胡杏儿,演技稍显稚嫩做作。
话痨~
在错误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开放式结尾,很纠结。 OST要寻来听一下。
这不就是日落吗 最恨山寨
虽然有些刻意,但还是挺可爱的,咕咕
西方导演眼中的东方文化与异域风情往往会沦为电影里的刻板印象,难得这部作品能打破这种定律。不仅将香港的美丽夜景客观呈现,还将其融汇东西方文化的包容性巧妙地植入到叙事里,成为不可替代的部分。结构有如《爱在黎明拂晓前》,全靠偶遇和对话推动情节,虽说两人语言沟通无障碍,却因不同的族裔与文化背景碰撞出有趣的思考,这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相信是出自创作者的真实体验。而城市夜景、小机场的背景音乐将里两人间流动而暧昧的情感展现得尤其突出,戛然而止的结尾更是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Cliche but many things in this movie I can relate. It’s interesting to see characters walking the streets that I’m so familiar with in a movie,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 where I live and hung out most of the time, tst where I work, and Mong Kok where I’ve hung out with friends. The girl is pretty and smart. A surprise songs are from MLA.
舍不得辜负这段相遇,但继续下去是一个太大的决定。我努力过了,不喜欢你,真希望能结束于谈天说地。怪这个城市太快吧,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我们还生活在昨天。
香港低配版《爱在....》,两次偶遇都在渐入佳境时戛然而止,杀观众个措手不及,精彩。情感拿捏得不错,选角也颇有眼光,夫妻档火花四射,颜值和表演都撑得住,加上霓虹灯下那些熟悉的街道和建筑,赏心悦目地看了个俗套的出轨故事。7.7/10
偶然的邂逅造就了情感上的寄托,在天马行空的聊天中缓存好感,在车水马龙的香港街头封留回忆,荷尔蒙在跳跃,情感在舞动,却在恣意萌发和道德高地之间留白,戛然而止。爱情就是这么奇妙,毫无缘由却又像宿命般的存在,华灯初上你我已然暗结情愫,只叹命运弄人现实刺痛,结局是否昭然若揭,留给时间验证
香港这座城市也太适合这种爱情小品了
看过
说不上来的感觉,电影本身不是很成熟,两位主角演得很生涩,全场对话无论是在丰富度还是有趣度上都远差于爱在系列,拿去对比墨镜王,又觉得这里的霓虹香港远没有那么迷人。但也还是挺喜欢电影里的这种感觉,一种这个城市太快,而我们还活在昨日的身不由己,只能漫无目的地在路上走一走。即使在这一刻我们相遇了,即使我们的眉梢总能笑成同样的弧度,即使都舍不得不辜负,但这个城市这里的时间过得很快,我们总归还是要回到各自的生活里,来不及释放的那句话还是留在牙齿后边吧。
典型鬼佬看香港,不過是枚自動導航失靈的閃光彈。
香港永远是纽约的明天,所以在香港的employee永远能比夜晚的老美能多做一个白天的活😝😝老美来HK就是banker expat,华人在中餐馆埋头打工一辈子也不过就是个immigrate
把看过所有的港片加起来都不如这一部电影,让我有如此强烈的欲望想去香港。没有上床没有亲吻甚至没有牵手,只是两个人在某个夜晚浪漫邂逅,一起走遍香港街头巷尾,感受着万家灯火升腾的烟火气。爱情从来就不是空中楼阁,不是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存在于人们身边,穿插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爱情最好的状态就是开始时的一股冲动和浪漫,转化成婚姻之后也会显现出各种矛盾,所以就让这段感情永远停留在这个夜晚吧。
为了看这片特意买了张国泰的机票。男主的人设是个35岁了还文艺得近乎天真的HSBC犹太banker,我平生未见;妹子更真实些。两种身份的设定和碰撞确实有趣。日出日落融为一个切身的小品。然而我的青春和香港素昧平生,地毯式抚摸这座城市的镜头看完,我只默默截屏记下了那些吃喝的地方。
飞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