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疯狂和放荡不羁的追求说穿了就是得不到也不努力得到的人对自我的一场放纵罢了,他们人生就是因为没有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去实现,才会想着创造新天地去给自己一个所谓的追求,实际上也就是一场非主流的梦而已,在路上把时间和生命耗尽,然后与开始时一样,毫无追求也不知道追求些什么的,茫然逝去。
“老迪安走了,我想。
我几乎无声地说:‘他会一切顺利的。
’接着我们去听了那场讨厌的却又无可奈何的音乐会。
我什么胃口也没有,一直都在想迪安,想他是怎么上了火车,想他要走过3000英里路横跨那可怕的大陆,想他也搞不清为什么来,只是想看看我。
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所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可思议地走向西部海岸。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蚤动喧闹,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
今晚,星星将被隐去,你不知道上帝就在大熊星座上吗?
在黑夜完全降临大地,隐没河流,笼罩山峰,遮掩最后一处堤岸之前,夜晚的星辰一定会向大地挥洒下她那璀璨的点点萤光。
除了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老,没有人知道前面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我甚至想念我们从未找到的老迪安-莫里亚蒂。
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
”
黄、毒、颓。
一群人在外头游荡,从西海岸到东海岸,没看出来吗,其中的赢家就是最先把自己从泥潭里拉出来的那个,更别说这电影里的作家其实是个旁观者。
我记得《猜火车》的男主角赢了,《在路上》的男主角如果是迪安,输了。
两个人最后见面时候那反差,,,各自咎由自取有没有。
所以,不要轻易上那些陪你玩的人的狗当。
美国上世纪40年代,垮掉的一代。
你玩你疯,让自己垮;他看他写,成就自己的后半生。
不管生在哪个年代,不管从外部环境能挖出多少让你垮掉的理由,真正该做的还是,如何让自己体面、优雅地老去。
人真正拼的其实是如何老死。
年轻时候要找随便什么乐子都太容易了!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之前看了姚向辉版本的,找朋友吐槽了这个译者,她说翻译的教父也是一塌糊涂。
去年考了二级笔译没过……所以今年有了重译的想法。
现在已经翻译完了Part 1的1 2部分,发在我的公众号上,每天更新一部分,希望大家可以关注。
另外,如果大家需要什么图书资源的,也可以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加上自己的邮箱,我看见了会帮大家找书然后发到邮箱里的,感谢。
公众号:萧先生的杂货铺
电影终归是电影,看看演员漂亮的脸蛋也没有什么坏处,已经是好多年前看过的书了,过程经历什么的早已忘的七七八八,但电影却把当年的感觉给勾引了出来。
一种无处安放的人生。
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安顿下来,四处漂泊的几年下来也许忘记了当初最开始时候的初衷。
在路上给出了那份感觉,电影看看也就看看了。
书哪天还是要回去脑补一下的。
这电影像根香烟。
也不知道是美国的旷野,还是不断的启程告别。
留下的经历只是有些孤单,但我们的人生好像就是这个。
现在社交焦虑的人们看看应该都还挺养生的。
我感觉丧丧的,穷途末路生无可恋的生活着还挺好的。
丹佛也不差的说。
K在AZ時说的,I just want a house,baby,u know something normal, I really do want that.Emmmmm….btw,还挺好奇的过去一个世纪里,水手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他们是垮掉的一代吧?
杜鲁门来着。
不断寻欢着,做爱。
像一副被灵魂丢弃的做梦的躯壳 套着人皮的机器人伴着一口头上的糖果,跳跃着,跳跃着….Just for a bite.相比着,有的地方就落后了五个十年。
其实我也许能理解今天的人崇尚old money想法。
经历文化洗涤和本性疯狂的一个时代,也许能有一些东西,或是底蕴、也或者,是钱;至少语境能说是解放的当代。
嗯是的,我就是偏见。
若凯鲁亚克20余天闭关能写完连续长篇文字,也就别再懒了吧。
想到着,一点心情没有。
電影 On the Road 有段台詞很棒,"The only people for me are the mad ones, the ones who are mad to live, mad to talk, mad to be saved, desirous of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ones who never yawn or say a commonplace thing, but burn, burn, burn like fabulous yellow roman candles exploding like spiders across the stars." 看的時候忍不住聯想到《阿飛正傳》的經典臺詞「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直的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裡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時候。
」Dean和旭仔的自由、不羈、風流、灑脫(當然其實就是不負責任),都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青春啊 ==,或許真的「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其他人只有上學上班 」.......Dean最後的落魄是讓人蠻感傷的,但這就是現實的殘酷。
《阿飛正傳》的最後,張國榮問:「你有沒有聽說過這世界上有一種鳥……」劉德華嗆他:「聽過,沒有腳的那種嘛。
你這些話哄哄女孩子可以。
你像鳥嗎?
你那一點象鳥?
你不過是我在唐人街撿回來的酒鬼而已。
像鳥!
你會飛的話就不會呆在這裡了。
飛呀!
有本事你飛給我看看?
」——其實那時我笑了!
最开始他们为了寻找彼岸义无反顾,背上行囊自由行走,在寻找,但却不知道彼岸在何方...电影最后的镜头有些伤感,他坐在车里望着车后的老友,车的缓慢前行就像生活的不可逆转,而车后他的老友却不知道前路在何方,实际上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生活就这么将我们驱赶向前...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前几年非常火,不知怎么突然就有许多人都开始阅读并谈论这本书了,或许这和当下我国年轻人的某种状态有契合之处吧,但是毕竟时代不同国情有异,我始终无法抓到“在路上”的点。
我这样的人,更像是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只算是这个社会的多余人,就是那种淹没在没有盼头的工作里的年轻人,也曾有梦想但终究还是被生活套牢了。
于是,我试图从电影《在路上》找到能被我接受的主题:垮掉、迷惘、孤独、不羁、流浪、自由、爱情、青春,这些字眼不断在我眼前跳跃却落不下来,它们算是这电影里的一些情绪、行为和状态,但是却不构成一个贯穿电影始终的主题。
电影里反复出现了主人公阅读和朗诵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Ⅰ:在斯万家那边》的场景,而这些年轻人的经历也如同一场意识流的运动,没有起点也不见终点,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做着不规则的布朗运动,相会分离时有,不变的只是不停地在路上。
赛尔是一个寻求灵感的作家,而作家总是会被迪恩这样“纯粹的人”所吸引,他是一个观察者的角色,虽然参与到漫长的旅行之中,却始终不是这场空间位移的精神领袖和驱力。
在穿越东西的这场旅行里,他体验和感受,并不断将一晃而过的意象转换成为铅笔字,记录在任何可以留下印记的纸上。
要知道作家是坚强的也是残忍的,当书本终于成型,他便要从中抽身而去,远离他亲历的这种生活。
电影的最后,镜头落在迪恩的脸上,这个曾经充满了原始生命力的男子汉,曾经是那样的鲜活和不羁,却最终被折磨成了一副颓唐寒酸的流浪汉模样,此时的他竟与自己父亲的命运重叠在了一起,让人唏嘘不已。
电影虽然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是在停留和在路上这两种状态下,人物关系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当迪恩、赛尔、玛丽露暂时在某处歇脚时,他们之间、他们与周围的人之间,以及他们与自己的生活环境之间都是一种紧张的关系。
赛尔找不到灵感,迪恩则很快在停留中厌烦。
这个时候,他们就靠酒精、做爱、致幻药品来寻求快感。
一旦他们上路,仿佛年轻人的活力又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身上,脸上也洋溢起天真的笑容。
于是关系和解了,他们之间有了一种奇怪的靠不断移动来维系的和谐氛围。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美国东北部的寒冷城市,中部的富庶田野,西部的粗犷戈壁,南部的热烈风光都有所展现,然而与一般的公路电影所共有的那种找寻或冒险主题不同,旖旎的风光和一路上的新奇见闻并非此片年轻人所追求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这场位移是可谓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抛离了理性的现实主义的追求,而是纯粹的一种感性的美(相对于赛尔和卡洛来说)或言自由(相对迪恩来说)的体验。
最终我放弃了寻找这电影的主题的努力,却意外地得到了一点个人的感悟:我没办法理解也不向往这种漂泊的生活,或许正是因为我就像是站在潦倒的迪恩对面的衣着光鲜的赛尔,进而我又想到,我和赛尔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从未如他这般经历过,因为从一开始我就已经绑紧了自己。
电影在9月14号新西兰上映的那天我兴奋的冲进电影院,当我买票时不知是我英语发音问题,还是看的人太少,售票员先是一愣,又问了一遍,那表情就像这电影不在播放之列一样。
也不奇怪,大多数新西兰人还是看敢死队2和蝙蝠侠的,售票员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还是亚洲人会来想到看这样一部电影,进了影院发现我之前的猜测是正确的,并非发音问题,能做满一二百人的影院,只坐了不到10个人,当然,我是唯一的亚洲人。
大多数都是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他们结伴来看,那感觉就像看自己的青春纪念册。
电影导演非常用心,在片头一开始使用了凯鲁亚克自己写的一首歌,sal一边走一边低声吟唱,那感觉真的很好,电影的剪辑也是一流的,但是中间部分略显沉闷,跟原著当然是不能比的,不论是谁来拍都不可能超越原著,这是一定的,但是电影最后纽约街头Dean和sal的谈话,险些泪崩。
当影片结束,几个年轻人起身离开,我看到坐在前排的几个老爷爷老奶奶却一直等到字幕放完,灯光打开,却久久不愿离去我想,只有真正经历过青春,再回望的时候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吧
经典拍成屎泡简直是小菜一碟,影片在Sam两个多小时的用力撑开括约肌的呻吟中不知所云。Sam,你到底拉出来的么!
#影评#俺是为了看暮光女露点才看这片的,明星倒是不少,但真真是流水账故事,真把电影当日记拍啊
盼星星盼月亮的盼到了上映,又盼到了有资源,再盼到有字幕,结果字母很垃圾,剧情也看不大懂,唉。男二很像小李子的说
加内特完全就是我想象中的狄恩,他留在他自己选择的年代,谁也无法让他长大,他为所爱之人带去极致的快乐和痛苦,每个人都在长大都在路上不断前行,把自己身体里与他最相似的部分留在原地,move的信仰被stay取代,若干年后再见一如既往的他就像看见自己曾堕落的青春一般尴尬,又忍不住伤怀。
一零年我开始读原著小说On the road。为了迎合小说的意境我总是在旅行的时候带着;多伦多,渥太华,伦敦,曼城,北京,再到加拿大。断断续续两年多也没看出200页。改编电影和小说的毛病都在于冗长缺乏戏剧冲突,没有高潮像流水账一样。现在电影先于小说看完,但是小说我还不准备放下,好像自己还在路上
当然,对于原著党,无论拍成什么样都是不会满意的,因为理想和现实总归会有差距。这个片子的制作其实是很好的,它的味道是对的。加内特·赫德兰的表演很棒,性感、叛逆,笑起来还带些孩子气,是一个想象中的榜样,他让主人公念念不忘,这是一个难忘的瞬间,三星半。
三星半;沒看過原著,但總覺得如此形式化地詮釋青春及自由,未免過於流水帳;未知原作如何,但電影看起來有點無病呻吟,亦不太深切,星級陣容更顯得電影空洞。
ugh why is kristen always featured in crappy movies... guess it's not that bad after seeing it though.
它唯一的缺点,是不太耐看,但我相信,在看第一遍的时候,你还是会非常投入的。我甚至有些喜欢迪安·莫里亚蒂,在他身上,那些不可救药的“堕落时刻”,有种原始的生命力被更为原始的黑暗无情吸走时的神圣感——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别人改变不了也夺不走的。
原著大名鼎鼎,不过没看过,所以看完也没什么感觉。斯图尔特是本色演出吗?貌似客串的明星有不少,史蒂夫·布西密亮了。
于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就这样被诠释了么,通篇的性和药 就是理解垮掉的一代了么,他们追求精神自由灵魂放逐,还有那些诗作讨论会,交心的谈话呢…很多原著中花大篇幅描述的内容,在片中都匆匆一笔带过,不伦不类 真不如索性不提…还好在路上不是我最喜欢的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要不我就要暴走了><
接触这本书是在大一同学的书桌上 辗转 到了大四却和我的快递回家 躺在我家的书房 看了一半 就先看电影了 不得不说Kristen Stewart的尺度真大。。。太狂野 观影真心没发现是这位暮光女主 此电影通过Dean刻画了一段如黑夜蜡烛般极度燃烧的迷茫青春 我们一直在路上。。。
我想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波拉,应该拉不来那几个每个人都能独挑一部戏的明星。Tom Sturridge还不错。其他演员不是太滥就是乏善可陈,导演的问题深重,演员长的和演的都太现代了,dean是那么重要的一个人物,但是我一看到Garrett Hedlund就出戏。另外摄影还好。再有配乐挺好,原声会很不错。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期望过高,失望过大。在“垮掉的一代”面前,电影在诠释“垮掉”二字,却忽视过多内在的东西。那生活是你我迷恋的-“不羁,疯狂,自由,浪漫”,可电影丝毫没有让我感受到。除了性爱,大麻,音乐,还有什么?最后那被拉回的现实,并不会震慑到我,一丝可怜而已。斯图尔特去死吧!
比我期望的好太多,技术上讲有好几个镜头非常牛逼!配乐也是。影片1/3的时候本以为以这种叙述方式结尾得烂掉or剧情不流畅,结果竟然出乎意料的好!
影片拍了几个美国文青沿着66号公路到处乱窜的故事。时下的中国青年,似乎比半个世纪前的美国青年更加热衷“放浪形骸”,要不也不会有“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了,略有不同的是,我们这一路上都是意淫来的。
沃尔特·塞勒斯对“跨掉的一代”和《在路上》的理解相对浅显,电影似乎只保留了这帮人一次次漫无目的上路的经历,或许原著的时代前卫性值得用更前卫的表达方式。当然时代不复,真正的放荡文青已然死去,后人再怎么折腾也只是伪浪子们拙劣的模仿罢了。这帮人特立独行,追逐癫狂,身体力行的燃烧青春,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端找到匮乏的信仰。加内特赫德兰和凯特斯图尔特在片中呈现出的不羁气质很棒。
没看过小说。再说本来就对意识流不感冒(看了20页《追忆似水年华》后我的读后感如下:这他妈什么鸡巴玩意儿?),所以我看这个片子就是两个小时昏昏欲睡的冗长情欲流水账公路片。无法欣赏。
这么多大牌齐打酱油,结果还没预告片剪得好看。所幸,结局感动了我。
“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克鲁亚克的作品《在路上》改编,书买了很久,一直没时间读,终于电影出来了,感觉这样题材的书不好拍电影,太多意识流般的碎语和故事,让整个影片感觉支离破碎。不过那种迷惘,困惑,激情却也能在片中体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