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幼的时候跟我外婆非常亲近,不满皱纹的脸,每一道褶皱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爱的温暖跟眷恋。
她修长的手,絮絮叨叨的语言以及她爱吃的每一样食物都永恒的留在我的心里。
甚至于我看到遇到的每一个像她一样苍老的老妇人都会瞬间鼻酸的移开视线想起她的脸庞。
我认为这就是爱。
我对于她的爱。
虽然她也很不堪,也有丑陋,但之于我,她是完美,无关他人。
我记得外公65岁生日的时候住院了,外婆一双小脚,颠颠簸簸的来了。
她执拗的要去医院同住,理由是,我从来没有跟他分开过。
结婚以后。
他们的婚姻,经历战乱离散。
她一直都在他的身边,一路向北,一路艰辛。
母亲说,在青海,有一次外婆站在凳子上支蚊帐,身子重,掉下来磕破了手臂,长时间的血流不止。
这件事,后年后我每次想起来都会浮现外婆的神情。
但是我内心,最深处,我始终认为,她是个非常可怜的女人。
送走自己随军时生下是双胞胎儿子,跟最疼爱的儿子儿媳妇不断发生的争吵,自己并不喜欢的女儿却真诚的医治了她的白内障。
直到死亡,我都暗暗的知道,她看待这个世界始终都用她的方式。
所以,有人收到伤害,有人感到失望。
我非常爱我的外婆。
因为这种伤痛格外深刻。
我不愿意细想,就像我不愿细想一切我不愿意揭开的那些秘密。
因为我有这样的一个外婆。
因此我有这样的一个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个小布尔什维克,至少我这样认为。
她敏感,易怒,有一颗要强并且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小心灵。
她善良,柔软但是毫无主见。
她细腻,脆弱,脆弱到从来不去认真看看这个世界的真相。
更多的时候,我们无法交流。
因为在她看来我是个非主流的女孩,在我看来,她被这个世界厚待厚待到她甚至忽略了世界残酷的真相。
但是我非常爱她,就像我爱着我的外婆。
我非常感激在那些重要的时间里她给予我的一切。
轻松的或者刺痛的。
相比而言,我对于我母亲的爱更加真挚真实不像我对于我父亲那种装腔作势因为畏惧而滋生的情感。
我记得我16岁,看过一些书,知道一些事。
我对自己说,我绝不像我的母亲外婆那样活着。
如果你经常阅读我的文字,这样的话,你一定看过无数遍。
但,真的,我一直对我自己说,呐喊,嘶喊,咆哮,呵斥着说,你绝不要那样活着。
于是我33岁才结婚生子。
于是在我儿子最年幼的时间里,我心里更多的是忧伤而不是爱。
我以为我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完美。
我以为我就是不完美的根源。
可什么是完美?
苦难才是完美。
也许。
一个女人的成长史。
童话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历经风雨,仍然相信童话的存在, 并努力打造自己的童话,才会真的打动人。
爱能融化一切,以柔克刚是女人最好的武器。
最近看到的一句话:不要让男女平等的思想误导你,以柔克刚一样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不要让任何人左右你的思想。
让流言蜚语远离你的生活。
总有一两个在人们看来“不安分”的女人在遵从自己的内心,并最终是这个世界有了些许的改变。
还是那句话“change is good"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一些被人轻视的身份恰恰也是改变困境最好的武器。
王子是真的爱王妃,当grace赢得所有人尊重的那一刻,默默站在后面的prince 眼里满满的宠溺。
她的生活她自己掌握,她的优雅,她的眼神,就是一部童话。
电影里面有个片段我特别喜欢,是神父和王妃的对白,神父说Grace Kelly是王妃自己塑造出来的人物,是她自己的一部分,但是王妃现在有一个新的身份,一个更重要的身份,不是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主妇,而是摩洛哥王妃。
And who is that? Grace Kelly, a movie star? You invented her, you learnd a certain kind of walk and you perfected a certain kind of accent, And you did it beautifully. But now you're just a house wife with two bratty kids watched a rerun of your wedding day. It's now why you came here Grace. You come here to play the greatest role of your life: Her serene Highness Princess Grace of Monaco.好像每个人都会怀念曾经光芒万丈的自己,感觉被现实生活所束缚,就像我。
毕业从事一份普通的工作,总是觉得这样荒废了我的才华,荒废了我的时间。
我担心自己会被这份普通的工作埋没,泯然众人矣。
但是其实,我走的每一步,都是当初反复思考抉择后才落步的。
我现在的每一刻,都取决于当初的机遇和思考。
当下我觉得生活平庸,就像我只看到了Grace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主妇一样,在其他人看来,她其实更是摩洛哥的王妃。
也许在另一面,当我努力做好当下的工作,我也将看到新的机遇在闪光。
我喜欢那个努力当好王妃的Grace,人一生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工作,永远的把握当下,要不你怀念曾经更有用。
所以,要珍惜当下,把握当下,超越当下。
不要随便就想放弃,因为你只有非常努力,你才能把握才能拥有更好的机会。
如果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Olivier Dahan是很难被分到导演班「差等生」行列。
毕竟他这般精细地讨好着——开画的前五分钟,从小山坡上的俯镜、希区柯克的剪影到女主角以背影转正面的过程,都不动声色地向悬疑大师作360度标准敬礼。
有心的人自觉有趣,却不至打搅无意人观影的情绪。
我说某个导演「好玩」与否,基本分也就在这里。
只可惜,太不合时宜。
人物传记大体可分为两种:说人的,以及借人讲事的。
《玫瑰人生》是说人的,而本片无疑是吾辈「熟读唐读三百首」的逼样童年中「借景抒情」的那一类。
Grace Kelly的精致美貌于我这种脸盲症患者而言有如浮云,远不如嘉宝的眼睑和费雯丽的眉梢有记忆点。
然我毕竟记住了这枚五官全无瑕疵(以个人标准而言,也就等于与「乏味」)的女子。
因为在看某部导评时,那蘸足了笑意的声音道「Grace最大的美德是慷慨(停顿三秒)希区柯克说她睡遍了整个好莱坞。
」这句简短的话,远比这一部电影,将Grace勾画得更为生动富致,多得多。
Dahan不吝牺牲这枚传奇女子的精彩私生活与动人天性,刻意将她描画成上世纪迪斯尼公主系列中的标准「傻白甜」,只为粉饰片首打出的这行字幕: The idea of my life as a fairy tale is itself a fairy tale。
在家有土豪老爸、出嫁有歌王情夫的奥斯卡影后捧起国王老公的脸道「了不起我们去当地主终老」。
看到此处,影院中轻声观众嗤笑。
图森破,乃已无啊,导演君。
天朝人民许不知道,美国人民或不知情,然而身为法国佬的你岂不知欧洲正走到二战后最为紧要的关头?
在这个民族主义高涨的年代(5月25号结束的欧盟议会选举中,极右派达成了半世纪的首度复苏),还在作品中大肆宣扬美式的个性与价值观,这是作大死。
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简单粗暴脸谱化地将嫁与君主为妻的美国大妞描绘成为自由而战的猛士,而将光复法国、人民票选的本国历史最伟人戴高乐将军(「戴高乐主义」被视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刻画成暴君与跳梁小丑,不但毫无宣传自由之理念、缓解社会之矛盾的功效,反倒更为助长「厌美」的情绪(欧洲极右派大多「亲苏」)连我这粒外人都觉得「红十字鸿门宴」这一段高潮中Grace的演说既假大空泛又矫揉造作。
是以本片的情节高度模式化、人物高度脸谱化、桥段高度韩剧化反正成了「优点」——不卖座,就是本片最大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了。
故事的前半段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漂亮的女人离乡背井来到陌生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一切,这里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朋友,没有人理解她,身边都是敌人,甚至自己身边的男人也开始变了,想重回演艺圈却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全世界都准备与她为敌,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人身上,所以在电影看来,即便是王妃又如何,王子和公主生活在一起后也会因为柴米油盐而厌烦,你看,那么大的宫殿有什么用,空荡荡的让人害怕。
这段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不过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苦恼,身边的普通人放弃一切做一个家庭主妇,每天仰人鼻息,最后很可能淹没在沉重的家务和孩子抚养中,发福的身材和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早就为年轻的梦想的陪葬,生活不允许你做出反抗,你也翻不出什么浪花,因为没能力。
王妃不同啊,我的人民不喜欢我,没关系,我可以改变,有人帮我,学法语,学礼仪,与人民鱼水欢,改变自己的形象,在自己国家遭遇危难之际,放弃演艺事业,投身慈善,组织舞会,仅仅靠一个演讲,解救了摩纳哥的危难,优雅的反击,扭着身段就完成了人生的大转折,成为人生的赢家。
不过做了这么多努力,为自己,为这个国家,为自己的婚姻,王子最后终于给公主说“我爱你”,算不算赢了?
不确定啊总感觉上帝对长得美的人总是偏爱的,他们落魄的时候有落魄的美,就连哭的时候都是梨花带雨的凄美,成功的时候更受瞩目,世人会记得你的好,女主选的很成功,很优雅,把王妃演的很好,从骨子里的优雅,这部片子觉得拍的不错。
了解到这部电影是因为看过电视介绍它,说它里面的服饰是如何精美绝伦、价值连城。
而当我真正看过之后,却忘记了关注里面的服饰,吸引我的是这个电影的本身。
凯利不是我所熟悉的演员,于我而言,这不是熟悉的传记,它仅仅是一部电影故事。
作为一个妻子,我们选择怎样的男人,就是选择怎样的生活。
凯利如是。
当失落、彷徨甚至想放弃之时,让人坚定信念继续走下去除了初时的爱情,还有日久而生的亲情。
这是跨越国度的结合,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历经了初时爱情的甜美后,开始产生种种矛盾。
而我们的生活中也总是这样,我们恋爱结婚,剥开爱情的外衣,材米油盐的生活才是故事的真谛。
两个生长在不同家庭的人,要融合在一起,总是要学会体谅与包容。
总是要试着去理解彼此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在另一个属于TA的家庭中给予TA的优点或缺点。
不论你是高高在上的贵族豪门,还是平平庸庸的寻常百姓家,生活给予我们的,总是同样的,说起来浅显而做起来却要拼尽全力的道理。
影片讲述了当年好莱坞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Grace Kelly嫁给了摩纳哥大公雷尼尔三世之后的故事。
典型的商业片的节奏,虽然牵扯其中有爱情,阴谋,政治,励志。
但每一样都没有淋漓尽致,和看公主日记的区别也不是很大。
不过不得不说妮可基德曼有点神似凯莉。
电影给我的感受就是,好莱坞巨星嫁入了皇室,但并非代表两个人的爱情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相反正因为美国人和欧洲人价值观的不同,自由独立和注重形象的皇室而产生了矛盾。
影片中格蕾丝最一开始虽然息影,但没有彻底的放弃好莱坞的艺术事业,心中矛盾不堪,痛苦非常。
虽然尽力的去做好王妃的角色,可作为自由的美国人,她接收到的教育却与王室需要的礼仪格格不入。
她自己也并没有真心的去感受如何做一个王妃,因为这时的她心里其实也只有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嫁入皇室,作为一个王妃的意义。
影片中期,矛盾显现出来,疑似内部的篡权,外部有法国给予的巨大压力,本来为全世界称道的爱情也近乎支离破碎,无法转圜。
但主角的光环迫使她领悟到,这些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于是她用美国式方式去改变这些,去捍卫一个内属于自己的家庭和国家。
其实影片传达出来的,还是有些美国主旋律的灌输,尤其是最后的演讲,相比很多同样有演讲片段的电影,显得娇柔做作,那一刻就好像是赵宝刚附体。
相比AlPacino在《闻香识女人》中最后的学院演讲,显得有些牵强和稚嫩。
但影片的构图,色调我都很喜欢。
也成功的讲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有得必有失,但要看你怎么去想和做。
格蕾丝是一个好莱坞巨星,是一个演员,她对舞台是有眷恋的,对艺术和自己是有责任的。
但抱着这样的想法下去,毕竟是痛苦不堪的,作为王妃没有登台的先例。
格蕾丝在最初只是想着要去尽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王妃的责任。
而非热爱这个生活舞台所赋予的角色。
当把视野放大,着眼于生活,她会发现更大的自己,整个世界都是她的舞台。
当她发现了这一点,认真思索后转变了自己的态度,认真的投入了自己是摩纳哥王妃的角色后,她发现了原来这个角色比所有的好莱坞角色都要有挑战,而舞台,是整个王国乃至世界。
生活中有很多人,有很多困扰。
但大抵是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毕业了还以为自己是学生,当妈了还觉得自己是少女,还停留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去适应变化,结果只会徒增烦恼。
作为一个脑残粉,即使之前看到这电影的一些评论,我真的以为,啊~这部电影应该就是妮可的大秀,没什么实际感动的内容,作为一个妮可的脑残粉,也就圆圆滚滚的滚进来看了电影。
看完之后,觉得那些说剧情空洞乏味的,估计肯定也是直男癌晚期患者了。
男人们,总是忽视掉女人的能力,这一夜women 说相声里说过类似的话:“男人们谈政治,谈的是什么,是谁比谁的炮大,谁比谁人多。
而女人嘴里的政治,是战场上的男人,怀里的孩子,还有明天的米饭。
”最后王妃完成的政治也是如此,她只是想保卫自己的家庭,最后保卫了自己的国家,而男人觉得不信,不值,可笑,这点相信是一辈子解释不清楚的事情。
就如同,大多数男人骨子里不相信社交这个事情可以改变多少事情一样,而然妮可这部电影和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情希望给他们上了一节不痛不痒的课。
说回妮可,表面上这部电影仿佛不需要费太多的功夫和力量来诠释,但是那是因为人们看到的是妮可演的,一个三十秒不到的镜头,妮可说了三遍不同的台词证明出来女主是一个好演员,而且表示对手中希区柯克电影的重视,俩滴眼泪说出无奈,一滴眼泪说出张大,一个眼神说我爱你,如果说这部戏妮可唯一做错的事情就是那几件衣服穿的太美了,让盯着身材的人忽视了她的演技和剧情。
一个女人的成长,是可怕又欣喜的,这不是一部成长励志电影,这是个传记电影,用三分朦胧三分美的掩盖高速你这个女人抛弃的美丽与哀愁,学到的苦难和释然。
最让人感动的对爱情的执着~
这个片子是杜先生推荐我看,本来要一起看的,但时间的原因,一直搁浅,直到我们都各自有了时间。
他说女主角看似温柔又有多面的性格,人物很立体,片子也有深度,值得一看。
其实对于女性类的影片,我总是无法免疫的,不管真的是否有那么神话。
这个摩纳哥,确实跟碧欧泉绿水的原产国摩洛哥有点相似,容易混淆,但地理的常识还是有点,一个在非洲一个在欧洲。
摩纳哥在《绯闻女孩》里也有提到,布莱尔嫁给某个王子,公主们没有实现。
后来……这个片子里的妮可·基德曼演绎得很出神入化,以至于很容易被她作为王妃的个人魅力所打动。
剧情整个来说,突出王妃弱化了王子,实际上国王在那个小国家也很难有大作为。
但最终非常无奈地得出:女人之所以变成女汉子,是因为男人不够强,纯属于被逼到那个份上的。
但无论如何,这个横切面,格蕾丝王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爱情与婚姻,事业与责任发生冲突,她选择了个中阶段该做的选择,真切地活在当下。
当公主遇到王子,她必须要精通王子的语言,否则只能是一个肤浅的 闯入者。
格蕾丝收敛起美国人的骄傲,谦逊勇敢地学习法语,并用这个武器为盾牌,征服了那些所谓礼仪之邦的人们,她高端优雅,她和蔼大方。
但最主要的,还是她的果敢与机智。
当你充满信心但又需要被认可的时候,你需要的只是默许——王子不需要知道我将做什么,因为我只会做有把握的事情,你只要同意便可。
这叫做分担,也叫做承担。
所以她筹划了整个的慈善晚宴,包括充分的证据使得雷尼尔的姐姐不得不在弟弟面前接受叛国的事实,亲情与王权,孰重孰轻,已无需言语。
最后的演讲,更是惊心动魄,情理溢于言表。
但是,当这个看似完美的剧情合上的时候,我们难免有种疑问:戴高乐这个久经政治局面的人,会被激将法冲昏头脑?
这未免太中式化思维了,这突如其来的理想化,难道不是中国情节才有的产物?
戴高乐受邀出席晚宴这个桥段,是全剧的一个转折性环节,决定着剧情的高潮,但实际上这个桥段也是极具噪点,未免过于仓促,这本来是该非常有看点的地方,大总统与小国王妃的较量,还没开始就已然结束。
假设戴高乐不是坐在屋子里当总统,决策时又不只有一个智囊团,那么这个激将法还能成功么?
这里看到两通电话的情景,就像看到瓮中捉鳖的笑话,戴高乐总统就等着“受死”吧的情怀。
神父塔克的离去到底意味着什么?
难道他也是一个背叛摩纳哥的人么?
原来所谓女神,不过是有神一样的神父支撑着的女人,神父走掉后,她自然遗传了神父神一样的精神。
忽然变得无比坚毅,这就是神父酱油的意义么?
其实看到出品人有吴征,我就大概有点明白了,给中国人看的外国人演的中国思维的电影。
期待已久。
也就是已久而已。
明白在好莱坞,即便传记也不能做史实看待。
对于这部《摩纳哥王妃》,没有人能复制格蕾丝,只是想看看人们所不知道的女神的八卦。
一直以为只有天朝才会有手撕鬼子的爱国英雄电视剧,原来玛丽苏情结哪里都有。
让人想起李二硕还没更完的新剧《doctor异乡人》,播到目前来看一众妈妈粉们嫌弃的初恋已经逆袭男一号,具备男主才可以有的一切能力,反倒开了外挂要做男主的守护神。
虽然摩妃就是女主番,场子撑得辣么大,个人光环无限量提纯,哪怕我是女神死忠粉,却也觉得未免太过于去黑戴某人。
而且小国亲王除了保护妻儿免受侮辱怒扇法某人一耳光狠有型外,大多时间都是一副“爱谁谁、关我毛事、看吧我就知道会这样”的略略屌样,小Tim我狠喜欢你走路的样子,可是在这里你是格蕾丝的老公你是她的王子,你这么演绎真的好嘛?
私心以为妮可儿还是不能带出妃味,讲成长讲转变,你开快车时的惊险、你对朋友的珍视、你的犹疑难受和小兔子般惊惶不安的表情是你拿手,我们都能体会,让人一直在想那就是王妃背后的神情吧,你也只是个小女人而已,你也有小女人都会有的脾性。
妮可儿也美也优雅,可是是不是骨架太大显得好大只,线条过于刚毅也是个人认为没有代入感的原因之一,还有格蕾丝天生的高贵和坦然、美得理所当然的气度,就是剪影都够让人屏住呼吸的惊艳和不似凡尘的距离感,不是拉近到镜头特写就能够表现的吧。
最后再次庆幸自己不是希胖子的粉,除了风景美如画,欧洲古老王室表现得比较小气也就算了,再粗线一个没有灵魂和灵气的死胖子,真的会被蠢cry。
好吧,权当是部稗官野史。
妮可完美诠释尊贵王妃形象,最为深刻选择什么身份,就应当积极承担其责任。从爱自我到心怀国家的大我。
把复杂现实提纯成通俗易懂的神话,有意思吗?
王妃拯救摩纳哥,我靠啊。
到底想说明什么呢,一个真爱无敌的演讲平息的战争。
成长记
王妃好励志,妮可基德曼演技大爆发。
妮可基德曼真的很美,华丽丽的电影,可惜内容稍显空洞。
飞机上听完的
你想看到的是银幕上的女神,还是现实中真实的王妃。反正这片子里都没有,只有“完美“的拯救了摩纳哥的妮可。
当年看红磨坊的盗版碟一帧帧暂停抄歌词(舔屏幕)的我也算是个Nicole粉了,此片也没有风评的那么差,至少比Diana强。或许是导演觉得Nicole脸短点就像Grace了,净是把额头下巴全cut掉的超近特写
片尾曲不错。但是,该怎么评价这部电影呢?叙事一般,同样是duty first,摩纳哥王妃的故事力量不如女王。仅说电影,不对真实人物。
妮可的气场真的是不适合演格蕾丝啊,完全没有那个年代的那种气质和优雅,就只有美丽而已。剧本也很无聊,看过格蕾丝的传记,比这好看多了。电影勉强看完一半,弃。PS:摩纳哥真的好美!我要去看F1(离题了…… <97>
还行吧 中规中矩 只是Grace从不受人喜爱到受人爱戴拍的太仓促 只是一笔带过 有点唐突 如果多加些篇幅就更流畅些 片尾曲超好听 有木有
前面还行 最后讲话假大空
温水青蛙的一个片儿。
如果政治可以因为个人追求而改变那才是真正的太天真,政治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王妃的选择可以理解,王妃的“大爱”反过来影响政治局势太小儿科了。剧本主题设定问题太大,近距离捕捉Nicole的表演也于事无补,倒显得用力过度。平平无奇之作,开头的长镜头也拙略,结尾更是莫名其妙。
真是个大美人
我愿意花80块坐在第一排中间看90分钟妮可的面部特写
面瘫是怎么炼成的
一个女人选择了这样的婚姻,就像嫁给了一个国家,她选择承受一切的痛苦,她是勇敢的。没有人可以真正分担,一切都是靠自己在承受。(比戴安娜好太多了,拍的也挺细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