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第一个标记的会是这部从儿子的灵魂第一次出现开始酝酿情绪但看到结尾也没有泪奔 除了浩二躺在被窝和妈妈回忆小时候尿床到谈起和町子曾一起规划两个人的将来这段 让人心里有些难受 (然后我的点竟然已经奇怪到——全剧最让我心疼的是上海老爹摔!
)片中大部分时间在对话 角色在彼此交流中一人一句道出曾经的生活琐事 只是这种对话模式未免太多了 虽然演员状态尽量做到自然流露 却还是显得有些刻意伤心流泪就会消失的设定有点萌 每次老妈说浩二你可不能哭 总有种掺杂着丝丝惆怅的幽默感 总体来说比较平淡 没有最喜欢片段 但结尾町子带着小黑老师拜访离去后那段给我印象最深刻 妈妈哭着对儿子说 凭什么她就能得到幸福 如果得到幸福的是浩二就好了 母亲和儿子调了个个儿 说出这样任性的话的妈妈像个孩子 这段很真实 确实啊 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一定会想 为什么偏偏是我 如果是别人就好了 脆弱的时候撑的很辛苦的时候 那些压抑在心底有些任性甚至恶毒的想法就像被解除封印的恶魔露出丑陋的犄角 又总在全部暴露之前再次被封印起来 即使不甘心却也是无能为力再次见到儿子的妈妈绝对接受不了再一次的离别 所以最后跟着儿子去了是必然的结果 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但我还是心疼上海老爹🙂🙂🙂最后想说战争最大的受害者不是某一个国家 而是每一个受战争迫害国家的无辜百姓 愿世界和平🙏🏼
这个片和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给我同样的感觉,一条狗,无缘无故咬你妈,妈妈被咬死了狗也被别人打死了,然后狗主人拍了一堆纪录片说我家狗狗有多可怜有多温顺,丝毫不提你妈被咬死的事实,全世界巡回展播。
而且在上映初期,不知道多少国民天团的迷妹给这个片奔走相告地宣传,买周边,真真是脑子有什么大病
为二宫看的,都说看不懂剧情的铺陈和二宫的演技,其实我不太理解,可能就是日本人才能懂的表达方式吧,全程其实都很催泪,好几次想流泪,但是流不出来啊,一想到日本是因为侵略他国,践踏别人的国土,凶暴的残害他国民众,导致核爆悲剧,我就实在无法留下同情的泪水……当权者因私利发动战争,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民众,希望不要再有战争了,然而当今的日本政府(安倍之流)以及右翼仍旧蠢蠢欲动,不停地感谢其施虐下如此悲剧的祖宗们,那拍这种片子,到底是让谁反思呢,理解不了……
刚刚看完全片,平心而论,并不能说这是一部多么优秀的作品。
但是我还是全程泪崩,几乎嚎啕大哭。
是一部很细腻的,戳着心的电影。
看了一下评论,不出所料,果然有很多人开始批评说日本人装可怜了。
我只想说,做人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尽量不要带着仇恨的眼光去看待人,不要被偏见所迷惑。
温柔的对待这世界,所以自己也会被温柔的对待。
很多日式的反战作品,我觉得三观都是非常正确的,主旨大都是战争是罪恶的,它把普通人推向痛苦的深渊。
真正的反战就应该如此,关键是反对战争本身,而不在于谁对谁错。
因为战争造成的痛苦,其实都是最普通的人在承担。
被战争伤害最多的,并不是战场上阵亡死伤的士兵,而是失去亲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无辜的普通人。
战争的罪恶在于它并不能给人带来一点幸福,它满足的多是少数人的利益和好胜心而已。
日式的反战片多数从普通人的角度来拍摄,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上战场的经验,很难从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思考战争本身。
然而你我都是他人的孩子,他人的父母,他人的亲友,我们从平凡人的故事上,可以比较轻松的带入自己的身份。
故而从平凡人的角度,更能体现反战这个题材。
对于日本人来说,最大的创伤正是那两颗原子弹,还有突然宣布战败后的经济毁灭还有巨大的心理落差。
这世间的人类,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大家都有血有肉,没有人会喜欢战争本身。
没有一位母亲会希望送自己的孩子上前线,没有一个家庭想要吃不饱穿不暖来支援军队,没有什么人以给他人制造不幸为乐。
对于多数人来说,战争不是他们决定的,他们所做的只有忠实的支持天皇的决定,忠于自己的国家而已。
日式反战片,反思的就是这一点。
最普通的人群,他们没有任何错,却因战争而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这难道不是一个拒绝战争的最佳原因么?
这世间的很多争斗都是从追究对错开始的,就像是战争,必然是由一面看似正义的旗帜开始。
正义邪恶,正确错误,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
对普通人来说,善恶比对错更相关。
佛教里讲慈悲为怀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同情心,同理心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
一个月前去上海电影节,最难抢的一张票就是《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母暮》)。
最终求得一张,也见到了如今85岁高龄的山田洋次导演。
这部作品是今年年初日本奥斯卡奖项争夺的大户之一,取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提名在内的11项提名,二宫和也、黑木华登顶影帝和影妃。
原子弹爆炸的瞬间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
吉永小百合饰演的助产士母亲在儿子死于长崎原子弹爆炸后三年,重见了儿子浩二的魂魄并与之交流,由于这是母亲放下的执念,所以唯有母亲与浩二两人能互相见面,浩二的灵魂只和母亲交谈,别的人也看不到他(除了小孩子),而只要流下眼泪,他就会消失得无隐无踪。
这位母亲得到了已经死去的孩子的慰藉,在本该痛苦的生命的最后岁月,获得了生的鼓舞。
曾经执着的爱人,也选择了另一个对象。
二宫和也的角色浩二,在影片一开始就已经死去。
这个还在读大学的话唠儿子平时喜欢和自己的母亲唠家常,他在长崎被原子弹炸死的三年后,母亲终于放弃寻找他,因此,浩二的灵魂才得以回到家中。
从此刻开始,他与母亲“一起生活”,这样的生活日常里所布满的,就是回忆。
因为从儿子的亡灵回来的那刹起算,就是在让母亲回忆过往、解开心结,学会告别。
浩二这一人物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启动了这种回忆的按钮,引入角色的魂灵概念,让观众与角色一起回到过去,又跳转到现在。
这种早在电影《铁道员》里就玩过的方式,带着家人间彼此心酸的幽默,并能在电影里轻松地做时空的切换、挪移。
长崎核爆中有7万多人离世,每一个人的背后,都会有悲剧,也都会有许多许多曾经的家常好说。
他们的悲剧不止是属于他们自己,还属于一切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人们,独自承受的亲人。
他们的亲人不仅要承受这份失去的痛苦,还要承受回忆里的心酸。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的情节会显得那么寡淡,而角色间的言语交流又显得那么丰富,甚至到了稍显啰嗦的地步。
毕竟这终究是一部用回忆砌成的电影,其心酸常在于,只能回忆却没能再有新的记忆,记忆止于停步和老化。
精致的构图之中,作为空间的房间,两位隔代女性形成互相映照的关系浩二和他的未婚妻町子曾经的生活是甜蜜的,这些甜蜜却随着银幕时间的流去而老化:一起听门德尔松,一起掰手腕两段,更加强了最终生死永隔间的悲伤。
亡灵希冀着曾经自己的未婚妻,可以找到不是自己的新的归宿。
“要是自己的女儿也像你一样装病就不会死了。
”准儿媳町子在浩劫中活了下来,却被自己朋友的母亲如此指责道。
第一次面对准儿媳抛出的这样的问题,母亲这样回到,“这些话即便再难过再痛苦,也不能说啊,因为说了,就会伤害活着的人啊。
”这时的母亲和町子,仿佛是真正的母女,母亲在尝试着为这位“女儿”开导。
町子在浩二去世后一直没有再婚的意思,也是基于这种“自己却还活着”的愧疚感。
母亲通过与儿子的交流和对町子的交流,终于说服了她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战后人物生存态度的对比,又存在着时代交叠更替下的反思。
母亲与黑市商人的两相对比,慢慢拉开新时代的幕布——时代不同了,生活方式也不同了,“彩色电影时代”的到来,母亲却像半个守旧者。
她曾经说过自己会放下对浩二的执念,却其实始终放不下过去的一切,走不出这样被亲情困住的怪圈。
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实际上就是无法一起生活。
最后,町子还是嫁给了那位在战争中缺掉腿脚的男人。
在萧瑟的寒风里,我们发现曾经与浩二你侬我侬的町子,还是做出了让生活前进的选择,她即将要成为下一个母亲了,她会有自己的孩子,即便在生活如此艰辛的情况下。
“为什么死去的人不是其他人,却是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别人能获得幸福,真想让町子代替你去死。
”母亲还是无法承受这份痛苦。
这几乎是全片最令人动容的几个片刻之一,战争中的生者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不幸的,正如那位坚持不流泪的失去父亲的女孩。
平凡人的生命在此得到幸存,也会产生各自的痛和愧疚。
浩二还没仔细想着要与母亲告别,在刹那中被炸死;而母亲,却要承受这一切的“后遗症”。
通过亡灵的回忆与现实并进的方式,我们一步步动容泪崩:母亲一个人支撑着生活的心酸、食物供给稀缺的生活现状,若不是有准儿媳的互相支撑,已经难以再生活下去。
而儿子亡灵的归来,不仅给了母亲新的生活动力,促使母亲在回忆中找寻生命的意义,也给了母亲解决心结难题的关键指引。
亡灵给母亲以安慰,也终究和自己阴阳两隔的未婚妻告别。
有意思的是,《母暮》还有一个姐妹篇,叫《父暮》。
《如果和父亲一起生活》是大师级剧作家井上厦的作品,讲述了广岛原子弹受害者的亡灵与自己女儿之间的心酸交流。
《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则是他未完成的遗作,是一部与《父暮》互文对应的姊妹篇。
“让艰涩变得简单,让简单变得深刻,让深刻变得有趣”是井上厦广为人知的剧作创作方式,这也是山田洋次的电影特色。
这样的方式来反思日本引发战争的罪恶和日本人民所受到的痛苦,便变得合理。
在拍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题材的时候,日本人落位点必定与中国人不同,而山田洋次导演的出手其实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系——他在战争期间来到中国,其2岁来到16岁的童年与少年时光都在中国度过,在东北足足呆了11年,这无疑给了他更多关于日本侵略中国的切身感悟,他此生不间断地参加反战集会,称“日本必须反复向中国人道歉”。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在《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中,他各种变换视角来做二战70周年题材,把细节铺进天气、衣着、小物里,悲剧日常化。
这些现实中的经历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诸多体现,并在某种程度上,令山田洋次的电影在中国十分吃香。
他的电影在日本是国民性的,在中国的传播范围也非常广。
同时,生活经历和反思也是山田洋次不断拍摄相同反战主题电影的原因。
《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并不是山田第一次拍以再现日本普通家庭生活为内容来声讨战争与灾难罪责的电影,仅仅是近些年来,他就创作出了两部和这部电影有着互文性质的电影。
在2008年的《母亲》中,他以小女孩的视角为切入点,讲述了身为进步作家的父亲野上滋因左倾思想被当局以妨害治安维持法的罪名逮捕,不久即受迫害致死,他被迫害的原因不过是认定官方口中的“圣战”其实是对华的邪恶侵略,这也就被判定成“叛国罪”,家庭无数的重担与流言与社会的折磨压在了母亲身上,她一个人撑起一个家庭的风雨。
《母亲》和《母暮》一样,是吉永小百合独担大梁的作品。
这是一出最为惯常思路下的庶民剧,反射出日本二战期间类似于“文化大革命”的精神状态,并从一个普通家庭的哀怨与苦难折射出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罪恶,而山田洋次的落位点选取在了母亲如何在父亲缺失的家庭中努力支撑、努力生活,却为此而导致漫长的一生被毁灭这点上,并将平凡琐碎的生活慢慢交织成一幅动人画卷,令人动容。
2014年的《小小的家》,讲述了从昭和初期一直到今时今日,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作为女主角的多喜贯穿始终。
算是一部日本平民生活变迁史,而电影的主线是一场不伦婚外恋和一段隐秘女同恋。
山田洋次用一个有温度的爱情片来包装,在一个煽情的庶民剧的外壳,实则包裹了一个逝去时代和其历史变迁,以及普通民众在简单的生活中是如何看待战乱年代,包括最终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日本平民所带来的悲剧与灾难。
这部电影扇了日本右派一个大巴掌,除了真实再现了二战时期的日本面貌,以家庭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偶尔加入类似“支那问题”、食物供给、应征入伍等话题,并对其进行不动声色的嘲讽外,也通过对比展现了日本家庭的结构在战前与战后发生的极大变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显得像是《母亲》、《小小的家》,再与那部《铁道员》的创作思路进行交汇的作品。
当结尾到来,母亲去世,终于能与浩二“一起生活”的那一刻,想必会令许多人泪崩。
那一刻,仿佛在和一个时代道别。
大银幕上的母亲,面对死亡时的愉悦和终于与亲人团聚的感动。
此刻以一种飘然的方式呈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终于接纳了一切,属于生命的轮回:生的流逝与死的到来,亦是各自对生的完成与轮回。
与悲惨的世界和解,而这一切又全因死亡的赐予;正因为死的赐予,才能获得生的宁静。
山田洋次这次倾注了巨大的深情在他的人物中,但放眼现实,不知又有多少战争后的生者会获得心灵上真正的安慰,也许少之又少,无数人的人生困在战争之中,找不到出路,也看不到和解。
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成了一曲他们的安魂曲。
看完这130分钟的话痨片,想说的是日本的反战片,也只能是这样了。
躲在家中反战,在儿女情长中反战,虽不能说这样不好,但是真的差太远了,无论思想上还是电影艺术上。
德国拍《浪潮》,拍《希特勒回来了》,立足当下,反思历史,而日本的却很少有做到这点,只是今人替前人悲哀而已,两国战争电影的境界,高下立判。
日本电影很喜欢略去大环境,把镜头只对准一个家庭,美其名曰从老百姓的角度进行审视,最后得出结论就是战争的受害者都是普通老百姓。
这个做法没错,但是只是一种懒惰的做法,它只需一个政治正确,不需再去思考什么,不会有新的见解,只要能催泪,无所谓陈辞滥调。
很人文主义的山田洋次导演也不提及这场战争的性质,不提及日本对其他国家造成的伤害,只是一个劲地说些亲情爱情,战争在这里被弱化,只在嘴炮中偶尔被提及以及几个士兵的画面。
只有结果,只有侧面,这确实很日本特色,也就是鸵鸟心态。
先不说日本政府多次更改教科书,企图抹掉过去犯下的罪行,就说长崎和广岛核灾,作为受害方,日本不会拍出一部像《赛德克 · 巴莱》一样比较全面再现史实电影,只是唠叨几句美国这个国家既能拍出这么好的电影,也能造原子弹害人之类的话。
大家都知道战后如果没有美国的扶持,日本不可能那么快就从一片废墟中崛起。
现在日本对美国也是百依百顺,反对美国在冲绳驻军的也多是冲绳人,别的地方好像事不关己,冲绳人好比港台人。
电影没能给人什么余味,反倒是剧本和表演很突兀,儿子的鬼魂和母亲聊个不停这算不上多好的创意,不是需要做各种铺垫,就是像这样只能把空间人物缩小到不能再小,然后靠大量回忆转述来填充剧情。
本来电影有些丰富的场景变化,到这里变得跟舞台剧似的,但又不能像舞台剧一样夸张,于是演员在真实与强化感染力之间走钢丝,可以看到几个演员不停地模仿他人语气,肢体动作比意大利人还多,这就显得很做作了,不这样观众又会觉得老是说个不停,又不是看俄罗斯小说。
导演似乎想拍成小津,怎么说呢,现在电影画面可以有复古的调调,但是套路也沿袭老一辈的就没意思了。
ps:刚出来的时候豆瓣上是有8.2还是8.3分,现在讲到7点多分,估计一开始分高是因为看的多是二宫的粉丝或者日影迷,导演的口碑也是有影响的,再看过些时间怎样,应该变化不大了。
(微剧透)趁着还有记忆,赶快回来写点东西。
一个人骑了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去看电影,然后又踩着同样踏板的回程,我竟然有点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甚至自己是生是死,是人是鬼都有点混乱了。
就像大家出剧场时一个姑娘小声感叹说:「今自分はどこすら分からなくなってきた(现在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这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图片2>看电影前我完全没有看过简介(我就是这样一个不称职的fan),看剧名猜测是个讲亲情的。
12:50场带初日舞台挨拶的转播,登场的是主演三人加导演。
nino一身褐色西转,头发偏分。
转播的好处就是有近景)。
然后给nino近景的时候我又在吐槽这家伙是不是又没上妆啊 = =。
之后提到了方言,才让我担心我能不能看懂了,别睡着就好(汗。
然后nino今天也有好好的跑火车,一句话逗得黒木妹子脸都红了。
然后有提问问吉永さん和nino演母子,有像似的地方吗?
然后吉永さん回答说:有人说过脸型很像,然后急性子的地方也很像,经常看到这人飞速卸妆回家(笑。
舞台挨拶也不过十多分钟,不过托此之福没有广告。
上次看bakuman放了十多分钟的广告我都要离席了好么!
剧情也是欢乐和压抑各占一半,前面浩二(nino的角色)还在调皮逗笑,后一幕话锋一转就压抑难受起来了。
还有画面的明暗也是,本身电影基本是以暗调为主,过去的回忆片段亮调子居多。
常常画面刚以暗调子结束就里面切换成亮掉的回忆。
现实虽惨,但远不及回忆那么触目惊心,用亮调来体现残酷,这种对比手法实在让我印象深刻。
其实更让人惊叹的还是主演们的演技,里面母子两人对手戏和独角戏意外很多,one cut也很多,有些部分甚至不像在对戏更像自言自语。
有很多时候被浩二的调皮捣蛋逗得会心一笑,有时候又被这个小捣蛋的率真弄得很伤感。
浩二是一个很率真很爱笑的少年(nino居然又演了个高中生?
大学生?
学生制服so帅气!
),坐在阶梯看母亲的眼神简直太温柔。
越是满含笑意就越显得悲伤,毕竟他已经死了。
这是一个生与死,人与鬼,执着与放手的故事。
其实中途我就猜到了这部电影会如何结束。
里面印象很深的是まちこ(黒木妹子的角色)在发生原爆时,因肚子痛没去学校所以逃过一劫,几个月后终于下定决心去归还朋友遗物的时候,那朋友的母亲得知她活下来的原因后,竟说“早知道我家女儿也装病好了。
”有心或无心,都给了まちこ一刀。
まちこ三年作为逝者的爱人照顾着母亲,不愿忘记,更多的是不敢忘记。
死去的人是痛苦的,然而偶然活下的人却也不能去追求幸福,因为这样会对不起死去的人。
当最后まちこ选择放手找到自己幸福的时候,我想我是松了一口气。
活着的人都没有选择幸福的权利,那谁还有权利幸福呢?
和我一起看首日这场的人意外年长的人很多,比例大概对半,甚至年长的人更多一点。
在最后电影院灯亮起来之前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场,散场的时候多数的人眼睛是红的。
大多数人没有和同行的人讨论剧情,都比较沉默。
大概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只需要静静的看,静静的体会就够了。
归途一回头又是日落,才发现这才是现实。
看完了。
整个一个恐怖故事嘛,苦情作绝望作的形容都不合适。
活着然而已经死了的母亲和死了还活着的儿子。
儿子从头到尾都是在处心积虑的想带走母亲甚至想带走町子。
母亲最开始想要遗忘儿子的那个晚上儿子出现了,断绝母亲的营养来源和精神寄托最后露出了真面目。
母亲其实就算死了也根本没得到真正的解脱。
邻居大婶说了出了真相,你就自己这么孤零零的走了,新年夜啊。
母亲最终也像那个借出手表女儿的母亲一样,从头到尾根本没真心祝福町子,也不能原谅町子。
不想和上海大叔再做周旋。
町子从和黑木先生在一起之后脱离了这个世界。
儿子剧终时见町子了,可惜微妙的我在眼神里读出了不甘心。
但是有了未婚夫的町子已经是局外人了。
中间部分略显拖沓,故事靠大量台词推动情节发展,很考验演员演技,小百合桑演技真的超棒,二宫和也表演不说惊艳但是绝对跟的上整体基本水准。
比我没看之前想象的要好很多。
山田导演给坂本教授出的片尾谱曲的难题,教授高分交卷。
拍摄镜头、布景道具及其讲究。
嗯。
容不得別人說他半句不好。
容不得。
站在日奧領獎台上。
第一次從他口中聽到不甘心。
於是第39回他拿到了。
名副其實。
實至名歸。
2016/06/22母と暮らせばMemories of My Son2015/12/12舞台挨拶的二宮和也穿了一身土黃色(?
)的西裝。
端正英氣。
鏡頭感十足。
游刃有餘的就把氣氛活躍起來。
描寫原爆的唯一場景是墨水瓶碎裂。
在一片黑暗裡各種玻璃碎片像是要插到你眼睛裡去。
沒有眨眼睛。
生生逼出眼淚來。
膠片質感的畫面。
大概也在某個意味上來說和浩二愛拍照片相呼應。
話匣子浩二一出現整個畫面就明亮起來。
坂本龍一的配樂輕快的恰到好處。
生動的表情動作。
誇張的模仿。
像是演舞台劇一般。
是能把眼淚笑干。
能讓媽媽眼睛彎起來的快樂。
媽媽問。
——浩二,你好嗎。
浩二笑到倒進房間裡只看見直撲騰的穿著白襪子的腳。
——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死了啊媽媽你居然問我好不好。
我可是死了的人啊,怎麼可能好。
用帶著歡快的語氣把最悲哀的事情平鋪直訴到面前。
砸在黑膠碟上大滴大滴的眼淚。
低下頭來用手擋住的眼睛。
夕陽的背景裡淚痕清晰的側臉。
然後房間暗下來。
像是町子說的。
媽媽一個人的身影,像影子一樣越來越淡。
融進黑暗裡。
亡靈浩二的設定是。
一掉眼淚就會消失。
講起回憶興奮的伸出漢堡手舞起來。
指揮著一整片影子樂隊大合奏。
叉腰唱歌聲線清亮。
低音婉轉帶震。
小時候有很多的夢想想當電影監督想當指揮家最後去學了醫要去長崎的離島上當醫生。
小學了還尿床在媽媽從不生氣的溫柔中得到救贖。
滿屋子的喊著媽媽媽媽媽媽一直喊到得到回應為止。
像每一個平凡中帶了點調皮的普通男孩。
被誤以為是間諜抓去關小黑屋。
平時待人溫柔的媽媽生氣的直接去找了司令官壯著膽子理論。
——因為是為了我最愛的兒子啊。
媽媽說。
被放出來之後眼睛那塊還帶著傷母子倆一起去吃麵。
媽媽邊吃還在抹眼淚。
浩二嫌棄的說麵湯裡都有媽媽的鼻涕了。
媽媽一股腦把剩下的麵倒進浩二的碗裡。
浩二盯著麵說。
——啊帶有媽媽鼻涕的麵。
——啊好好吃。
小聲的像是不經意的嘀咕到。
總是給媽媽以低價帶各種吃的用的的上海老爺爺。
浩二(注:亡靈🌝)在後頭舉著雞毛撣子(?
)鼓嘴。
還生氣的要去敲老爺爺的頭。
——媽媽你那副在那個老頭子面前fufufu笑的樣子我要去告訴老爸!
我要去告狀說你在別的男人面前fufufu的笑!
——別別別,千萬別去告訴爸爸啊。
福原浩二就是這樣一點點栩栩如生起來。
是那種。
平淡中帶絕望。
絕望中帶光亮。
是光亮。
不是光明。
卻有希望。
有平凡生活中的小幸福。
最近也重新開始。
拍膠片吧。
我其實一直很害怕沒有上映之前的各種過高評價。
期待越大失望也越大。
但是這一次。
對於二宮和也。
他值得所有的稱讚。
山田洋次細膩敏銳。
在細節上的注重幾乎能全部戳中我的點。
吉永小百合溫柔堅韌。
是那種內心真正強大的無形氣場。
再加上坂本龍一的配樂。
所有的笑中帶淚都在音樂聲中找到歸宿。
說點挑剔的話。
如果本田望結妹妹也能用長崎腔。
如果黑木華再自然一點。
二宮和也說。
這部電影裡面有我想要表達給你們看的東西。
關於戰爭的想法關於很多。
多看幾次去領悟吧。
——好。
在没有入岛国的坑以前,就有人安利这部剧,nino的演技真的是自然啊,看他演戏一点都不会出戏,这部剧讲的是母亲在病中是产生幻觉,和自己已故的儿子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日子。
从一对母子阴阳两个来诉说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所以啊,在战争中,从来没有胜利的一方,大家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所以啊,现在那些叫嚣着打仗的人啊,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大众永远是最容易被煽动的吧,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民主,越长越大,反而越来越不清楚了。
最近也关注了一下美国大选,所以说啊,我们国家也挺好的,看看这次两个候选人,都不靠谱,希拉里用女权拉票也是够了。
(豆瓣好像对女权这个词敏感,(⊙o⊙)哦)自从放了假以后,整个人都懒散了,其实写这些东西应该是在看完之后马上写的,但是,唉,也许是一直以来看了太多优秀的电影,发现自己不容易被感动了,然后会觉得很多都是套路,怎么觉得自己死气沉沉的,(⊙o⊙)…剧中黑木华真的好美啊,她应该属于古装扮相比现代扮相好看的那种吧,之前看天皇的料理人时就觉得穿和服的她好美,然后在李狗嗨里面看到她的时候,我受到了惊吓。
我觉得就我现在这个不想说话的性格,估计以后写影评就要用文言文了- -
二宫演技被大物女优吉永桑完虐,站在黑木华旁边也很尴尬。电影不是电视剧,浮夸不能当饭吃,以前觉得二宫灵,现在看来也仅止于少年时代以及青年时代前半。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么多年演技毫无进步是不是自己也心灰意冷
片头的演职人员名单吓屎人,结果片子太over,从头到尾的沮丧气质让人避之不及,就想赶紧结束。同类电影还是更喜欢《一封明信片》。
1.这个家在山顶上,如同风居住的街道2.山田洋次本片的主题放在了原爆,并没有过多的说教或是宣扬和平,只不过聚焦在一个家庭的悲哀当中
无敌的原爆题材 二宫的演技 神棍的结局 空洞的角色···
上次看见结尾变西游记是 辉夜姬物语。。。
山田洋次只要一跟吉永小百合合作或者拍反战主旋律,结果总是灵气尽失外加无趣
【山田洋次,2015】
不能更多 双影帝凭啥?不如给家族之苦的妻夫木聪
看评分这么高愣了一下....是不是我没有太看懂?感觉剧情温吞,平淡中有些催泪,但是感觉没有太深的感触,除了【原爆和战争都好残忍】这样的。吉永和坂本都兢兢业业地致力于反核反战的事业,还是很值得敬佩的。
拍得很差,看得我尴尬症都要犯了。即便不考虑日本“伤痕电影”的减分属性,哪怕男主是因为其它意外死去的,我都只会给两星。
无论是怎样的心态看这部电影,都是反战属性。现在的日本人看后,估计内心还是十分沉痛的。松竹映画的片子,看起来很有小津的味道。母亲特别可爱可亲,NINO略现代但也很可爱。黑木华惊艳了我。
二宫和也的演技真不敢恭维
看过
节奏缓慢,二狗的颜值大不如前
藉著追思長崎原爆遺留下來的種種創傷,書寫日本邁向高齡社會諸多孤獨死的現狀。八十五歲的創作者是懷著悲憫的、寬廣的、充滿人性光輝的心胸來直視孤獨,直視衰老,直視死亡。
温情片,离四星还差一口气。
10/1421:45B4尖沙咀 THE ONE 戲院8.7/10 難的地與長髪美少女同個戲院看電影, 她的票還是我幫買, 但我們不是坐一起, 我坐最前排, 我們分開入場, 她離場時則比我先走.....第二天我們在對面桌談了這戲...
表演用力,剧情浅白,缺乏必要的戏剧性。说是如诗般温婉,又显得过于冗长。
日本一般涉及到二战的电影我是实难产生共情,不管再怎么煽情我都无法受到感动!那两颗原子弹确实很丧心病狂,只是你们跑到别的国家肆意践踏、烧杀抢夺,害死很多家庭更加丧心病狂。吉永小百合可能是唯一的亮点,nino演的太用力,甚至有点浮夸,虽说当年获得了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
难看cry,二宫和也到底会不会演戏啊,对于这种强行温情我真的只能手动再见,爱不是用废话堆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