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让人心情沉重的电影。
影片的整个基调是阴郁的。
氛围土、水、金、木几个部分,不明白是什么用意。
刘星的遭际很让人痛心。
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没多少人可以真正淡定。
更何况在那样的境地中举目无亲,所有事都得自己承担。
刘一直在努力做出新成就,这既是基于他的理想,也是基于他之前的光环以及对父母的不辜负。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玉戴王冠,必承其重。
你可以去抱怨其他人没有给你机会,也可以抱怨种种制度的不公,但是,许许多多的人,但抱怨完了之后,你还是得回归自身,反思自己的问题。
因为许多人都是在这样的不公中过下去的。
看完电影,我很同情刘星,分明是个才华横溢的高材生,却不幸成为枪击犯。
他的那种学习、科研和工作压力我们也在或多或少地经历着。
我感觉自己有时候也会因为学习的事情焦躁不安。
但我的焦躁的主要原因大概是自己的不勇敢、不努力。
我从没为自己的理想义无反顾地付出过。
也许,还有更悲哀的,我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现在选择的路。
但是,说真心话,我喜欢这个专业,因为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让我看到一种希望。
诸如刘星这样的悲剧的真正杜绝,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我正在学习的专业。
想到夏山学校中的一句话: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忧郁的科学家,还是快乐的清洁工……我想,我接受教育,绝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堵。
我要告诉今天的自己的是:不要为一些有的没的过分忧虑,开心地,融入你生活的圈子,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真心地为身边每个人的快乐而快乐,顺其自然,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种下的树,不必希冀一夜成林。
你一日一日,慢慢地总会看到它长大。
而实在不行,你还有很多种选择,不是每件事,都值得执着。
要把执念用于对的事。
美美的,勇敢地,放下过去,开始新生活!
25年前,留美博士卢刚在爱荷华大学校园大开杀戒,连毙五人,随后饮弹自尽,制造了轰动一时的惨烈血案。
长相清秀、神似晓明哥的卢刚1991年11月1日,下午三点半左右,爱荷华大学物理系大楼三楼309室。
一场天文物理的专题研讨会正在进行,与会者包括克里斯托弗·戈尔咨(Christoph K. Goertz)教授、史密斯(Robert Alan Smith)副教授、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博士以及其他数位科学家和学生。
是年28岁、已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卢刚悄悄出现在会场,静静旁听约5分钟后,他毫无征兆地掏出一把塞满子弹的左轮手枪,开始射击。
戈尔咨教授(也是卢刚的博士生导师)首先应声倒下,卢刚又对准他的脑后补了一枪;尔后,抢口转向史密斯教授,砰砰,两枪;直到此时,其他在场人士才反应过来,这不是恶作剧,是真的杀戮,有人逃跑,有人晕倒;随即,卢刚将枪口瞄准他的同学山林华博士,向其脑部和胸膛连开数枪。
枪击这三人之后,卢刚并未停手,转头来到二楼208系主任办公室,一枪射杀系主任尼克森(Dwight R. Nicholson)。
在确认尼克森已经死亡后,卢刚出人意料地又回到第一现场309室,检查戈尔咨、史密斯、山林华三人是否全都死了?
此时,几名学生正在抢救还未断气的史密斯教授,卢刚挥枪将他们赶走,迎着史密斯惊恐而哀求的眼神,补了致命一枪。
随后,卢刚来到旁边的生物系大楼,从一楼一直走到四楼,似乎在寻找特定目标,期间他曾遇到数位师生,但并未开枪滥杀。
在寻找未果后,卢刚又来到行政大楼,冲入一楼111室的校长办公室,向副校长安·柯莱瑞(T. Anne Cleary)前胸和太阳穴连开两枪,刚好在室内的学生秘书茜尔森(Miya Sioson)试图报警,也被卢刚射了一枪。
最后,卢刚来到二楼203室,用杀人的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整个枪击过程看似漫长,实则不足20分钟,卢刚辗转4个现场,共向6人开枪(5人丧命,女学生茜尔森全身瘫痪),目标明确,行动冷静,甚至不忘检查目标是否死亡并无情补枪。
卢刚所用的左轮手枪卢刚18岁考入北大物理系,1984年通过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严格考试,于1985年公费赴美攻读博士,就读于“公立常青藤大学”之一的名校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
作案之时他已在此就读6年,并刚于5月份取得博士学位。
看起来整个一聪明勤奋、前途光明有为青年的履历,是什么让他在大学校园中做出如此惨烈的同归于尽式杀人行径?
对自己的导师、同学又是哪来的这么大仇这么大怨?
警方在事后截获了卢刚事发前几天寄回国内的包裹、家信、汇款等,并找到了他事前写下的四页英文遗书,而媒体则大量的采访了卢刚生前的同学,汇总起来大体可以捋出惨案背后的杀人动机。
首先还是那句老掉牙了但你又不得不承认确实有道理的话——“性格决定命运”。
在同学们眼中,卢刚是一个刚愎自负、目中无人、时而埋头研究、时而放浪形骸的人,出国前就个性很强,孤僻,不合群。
出国之后,似乎变本加厉,在与留学生同乡的相处中表现的情商非常低,据曾经与卢刚同住一室的爱荷华大学教育系博土生赤旭明回忆,卢刚自视甚高,说话喜欢揭别人短处,以嘲弄别人为快乐。
久而久之,与留学生同乡关系愈加疏远,又融不进美国社交圈,几乎是没有朋友只做研究的状态。
如果仅是孤僻不合群也不算什么,世上多的是孤独的人,至少卢刚在学习和研究上依然是佼佼者,然而他很快又遇到了一个抢去他仅剩荣耀的“仇敌”——本案的受害者之一山林华。
被杀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是年27岁的山林华出自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性格上与卢刚截然不同,热情开朗,喜欢活动,人缘极佳,曾担任爱荷华中国学生联谊会主席,威望颇高。
他比卢刚晚两年来到爱荷华大学,但在学业上很快超过卢刚,更深得导师欣赏,毕业前已有三四篇论文已刊登在行业权威的(JGR)刊物中。
毕业论文更获得了全校最佳论文奖,拿到学位的时间比卢刚还早上半年。
与此同时,卢刚的研究工作一直不太顺利,博士论文几经反复,好不容易毕业后,找工作的事始终没有着落。
看到山林华的成绩,卢刚心中颇不服气,愈加失衡,认定导师刻意刁难自己,在他找工作上不帮忙,以及对山林华违规照顾,他曾几度就山林华论文得奖事向系里和校方提出抗议及申诉,但毫无结果。
嫉妒和不公在心里滋长,种种矛盾日益深化,隔阂愈加撕裂,好像身边所有的人都在刁难他,都在给他下绊子。
而身边又没有朋友可以交谈,可以舒解,卢刚在苦恼中越陷越深,渐至走火入魔……
这好像是一个比刚从壁球馆折腾回来的腿更加沉重的话题,校园暴力——用上这个词我并不情愿,因为这本来中立的语词似乎暗含了某种对于施暴与受暴者双方明显的价值倾向,施暴者永远是受害者,而受暴者则注定受到诅咒。
看晚主演之后又去搜索了相关的记录和报道,来更全面地了解20年前的这一桩真实的校园惨剧。
也许来源于时代的差异,以及出于对受害者及其国家的人道主义关怀,我所看到的当时发出的声音是几乎众口一词地指责卢刚如何自私狭隘、青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脆弱、中国的教育体制如何不济、 中国留学生间利益冲突折损美国科技精英,云云。
看罢让人扼腕。
仅有一则来自同为当时留学生所表达的观点:他申诉无望,孤独、抑郁,终酿悲剧,我为他感到悲 痛。
——我亦是同感,悲痛、同情,而不会斥责于他。
Dr. 卢有天才一般的灵感和所有中国留学生一贯的勤勉,可他的科研结论却正正好推翻了他崇拜的导师曾提出的模型,于是毕业答辩都过不了了,遑论他梦想中期望的夺 魁诺贝尔奖。
导师百般阻挠他发表科研成果、错过工作机会、剥夺荣誉资格,甚至谎报毕业程序和评审条件。
作为一个把科学视为生命的科学工作者,Dr. 卢并没有一味忍让,而是尝试过用多种途径向校方申诉,在申诉不得之后方才固执地选择了这样一条不归路……不知道事件放在当下,世人又会作何评说,可在当时,少有人看到为求公正公义而做出的努力,而只看了最后的悲剧结局。
我想,如果没有那么持久的努力-未果-努力-未果的死循环,何来鱼死网破之后的创巨痛 深?
有的鱼死网破只是盲目、粗暴、简单,但我相信Dr. 卢不是。
他的无助是习得的,逐渐养成的,而这个恶性的反射弧一旦建立,其最无奈的指向竟然只能是毁灭。
一次的失望构不成绝望,反复的绝望才是真的绝望。
我 想,习得性无助的背后暗含了无数他对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的绝望。
我很欣赏罗尔斯(Rawls)对于正义的解读,各取所需,区别对待。
如果校方的不作为是基于担心对施Dr. 卢以仁德将剥夺更广大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所得,那么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因为不作为将永不能实现社会正义。
为什么当时来自家乡大后方的声音亦是经久不衰的“青年脆弱论”?
而这似乎已成为一个套路。
作为一个有相似求学经历的人,我想说,诚然,就整 体特性而言,如果要和革命年代的同龄人相比,我们可能确实缺乏一些所谓成才的要素,比如忍耐和坚强,但除却个体因素,我们并不能忽视客观环境的改变。
在 Dr. 卢的案例中,一个遥远的国度,没有咫尺可感的家庭温情,也少有志同道合的朋辈友侪,我们似乎看不到他周围有一层安全网,足以抵挡来势汹汹且一再来袭的无助 之感。
如果和家人、朋友能有更多情感上的沟通,哪怕是放弃学位换一个科研环境,结果又将会如何呢?
如果美国已不再是你梦想中“能实现一切想法”的圣地,如果它已经让你那么伤心绝望,为什么不可以昂首离开呢?
你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站在物理学最高的讲坛上向他们骄傲地宣告你的成功……影片把事故 的导火索归结于导师权威的不可一世性(这在起初导师和主人公貌似开诚布公的交谈中还被一举否认,真是讽刺),其实只是一个微缩,真实的一面还包括小至院系 大至学校各级机构的鲜有作为,被一些评论者归纳为“校园政治”。
除了学术理想和现实原因,相信很多选择在学术机构供职的人或多或少也都会考虑这里相对单纯的人文环境。
耳闻目睹这出事故,不知又会作何感想。
或许当下国内的科研尚且少见这般的事出之由(片中主人公室友的话“我现在做的就是我导师十年前研究中的 一个分子”似乎道破天机),但并不值得我们庆幸——那些用师道尊严来为个人声誉文过饰非的行为究竟有何可取?
上世纪60年起就被科学界广泛推崇和认可的“科学范式”(paradigm),号称能容忍百花齐放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怎么就不能容忍对一个小小的模型(model)或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有着巨大科学价值的证伪过程?
整整20年过去了,重提此事仍有必要。
在我的心目中,Dr. 卢是一个有着布鲁诺一般勇气和智慧的人,可惜选取了一种极端的做法来为科学和社会正义而献身。
20年之祭,惟愿安息。
一直挺抵触 因为不爱看科幻片,特别想想是神经质的刘烨演的就更怵,后来没办法 还是看了一开始以为是一喜剧片 幻想是个虚幻片 后来是校园片 后来是故事片 再后来 变成了我最不愿意看到的那种悲凉片 可是就是不是科幻片感觉上和小纳什 美丽心灵一样的故事,知道是真实的 我也可以理解 但是抑制不住心底的悲凉 我很羡慕当时留学生的生活状态 自由 友善的人群 我知道我也是如那个获得优秀论文奖的人一样,一个献媚圆滑者,我甚至希望自己能做到跟他一样,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有妻子有儿子 一步一步得到能得到的好东西 虽然我的心底也一直鄙视着这种人 然而我发现 如刘烨扮演的那个可爱 善良 土土英文的从不停止给家里写信的那个留学生一样的人有多可贵又有多可悲,我成为不了那样的人,也许他可以有那一份勇气和毅力成为小纳什,尽管那非常的来之不易,但更多的是无助的自我结束。
出国了的人 很多都很苦 他们抱着出国了 就要混出人样的热诚在那里打拼 然而 融入一个社会比什么都要重要 而一旦融入了 你原先的社会背景也会随之而去 只是遥远的过去式 然而这就是人生 你选择了 就没有后悔的余地始终记得室友给刘烨剪头发时,刘烨留下的泪水,在遥远的他乡,亲人多么令人渴望,尽管有人帮助你,欣赏你,朋友对你不离不弃,可是你还是只能靠自己。
我欣赏刘烨的那份骨气和勇气,也深深为出国打拼的孩子们感动,出国已经不是多么光荣的事情了,那是一种负担。
对自己对家人的一种态度。
出国,意味着你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一切一切,甚至是更加沉重的代价,才能换得幸福,然而这种幸福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不想去思考,已经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
非常想把这个片子安利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看,这片子让我想起来一部戏,叫做《求证》,求证里面有两个女孩儿,一个住在纽约,光鲜亮丽,左右逢源。
一个住在父亲留下来的房子里,承受着压力,努力尝试着去完成复杂的求证。
觉得这部片子是两种人的对话,也是两个时代的对话,一个是大量充斥着意识形态的世界,一个是被拜金和虚无统治着的世界。
流星以惊人的差的适应能力成功的从一个受到瞩目的天才退化成了推销化妆的推销员,如果刘星生活在一个当代的中国外企,他甚至能长出毛来退化成一个原始人,他真的不像一个成年人。
但是他出乎意料的干净,他不善言辞,说着磕磕巴巴的英语,他躺在校园的长椅上,他抽烟,他给远在中国的父母写着粉饰太平之后的美国,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头,他的叙事方式单纯而落后。
但是看过片子的人大概都会觉得他可爱,不得不提的是刘烨非常适合在这部片子里面刘星的角色,我永远没办法拒绝这样的东西,哪怕这种干净是具有蛊惑性的。
刘星终究是流星,
我也在美国读博, 我表示:电影里的那个白人教授,和我们院的教授的嘴脸简直一模一样, 他们只要听话服从的学生,却打击那些有自己独立想法的学生...........我们院最受教授们欣赏的那个人,是一个拍马屁高手, 特别擅长捧教授臭脚,但学术水平实在垃圾......而我就因为反驳过教授的一个想法,被教授打压得跟个孙子一样...... 实话实话,我们院的教授的水平确实菜,做的很多东西都过时得不行,但你若敢反驳他们的课题, 他们会把你干成孙子......但我不像片子里刘烨那么激进, 我被我们院教授强行变成了一个“有想法也藏于心中”的听话服从的博士生..........回顾我的美国读博生涯,我学到了的最重要的技能就是:会捧老板臭脚.......当然了,我相信美国顶级名校的那些教授们,有不少都是很纯粹的学术工作者, 像我们院这些爱搞政治斗争的教授,一辈子也不能在学术上有什么大成果........这片子的导演明显就是在黑美国大学里那些道貌岸然、不专心于学术、却爱搞政治的垃圾教授们........
中国人软弱可欺,所以导致我们今天被围起来,不能够自由的遨游四海,可怜的免签只有那几个卑微的地区。
不仅我们被围起来,我们还被围起来做工人,成为世界工厂。
我们为全世界服务,用我们的手,制造出成果,以低廉的价格送到全世界去。
但,你不能离开这个圈子,叫“猪圈”更适合。
然后,一部分人出去了,以为自己到了新世界。
比如卢刚和山林华,这两个对立的。
“快看,世界工厂的工人们出来了,还不赶快做工?
”于是,世界工厂的孩子们继续扮演工人的角色,是在圈子里习惯了吧,点头哈腰、卑躬屈膝,还是那样子。
有一个叫卢刚的人,有不属于这个圈子的性格。
从资料来看,他的性格更像美国人,硬气、坚持、倔强。
美国人欣赏拥有这些气质的人,但这些气质,此刻竟然出现在一个本应该做“世界工人”的人身上。
不不不,这土地上,只有白皮肤的人才配拥有这种气质。
黄色的人敢要这种公平?
只有顺服的,才能在白色人的土地上生存哪。
” 卢刚,看看你,你像个什么,你应该像个中国人。
“像羊就对了,跳出圈子仍然是羊,变成虎豹的,仍然要它像羊,不然,就回到那个圈子里去吧。
卢刚被逼急了,于是,枪响了,震惊了。
如果中国能多几个虎豹,让人不敢随便轻视,不可以轻易将重担压在中国人的身上,这也许就是世界工厂转变的希望。
可惜这就是奢望。
你能要求绵羊作什么?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没眼力见的人。
也曾不止一次开玩笑说,怪我不够聪明,否则以我的性格,更适合去搞学术研究,纯粹。
不需要和人打交道,没有社交困扰,没有办公室政治。
这个理念其实大错特错。
有人的地方怎么可能没有政治呢。
像谢尔顿那种科学怪咖也许只存在于《生活大爆炸》里,《暗物质》才是赤裸裸的现实。
刘星这人特纯。
他那股子钻研的疯狂劲儿和谢尔顿很像,不同的是,他那么谦逊。
可即使谦逊,教授的权威仍旧是不容挑战的。
这一点恰好在电影的某句台词里得到了讽刺式的呼应。
这是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
我不点评事件本身,因为我们知道,类似悲剧其实一直在中外上演着,只不过有的人自杀,有的人杀人。
影片里几个我最喜欢的场景几乎都和乔安娜有关。
一是刘星和乔安娜开着越野车在乡村兜风。
这部电影一直在强调中美文化和思想的差异,但那种差异在这段兜风的旅程里似乎出现了一个交点。
当他俩一同唱起中国的草原牧歌,边唱边试图用英文翻译时,你会以为,中美文化是能互相包容和交流的;你会以为,美国梦在足够努力的中国人身上是能够实现的...你不知道,这一切只不过是短暂的交点,刘星的快乐和他的诺贝尔梦想一样,在美国只是空中楼阁。
他太纯粹了,他是一个为研究而生的人。
他的眼里只有暗物质。
他不会钻营,不会讨好,他不会变成香蕉人,所以也无法真正被“自由”的美国所接纳。
与他相对的就是劳伦斯一家,从他们的口音到他们的妆容,都是彻头彻尾的香蕉人,他们懂得讨好教授,懂得讨好美国人,他们不需要“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只要舔好自己的上级就够了。
于是他们成功成为了美国人。
二是他拿着乔安娜送他的古董望远镜,看向天空,然后回眸一笑。
这部电影里他有很多的笑。
和《那山那人那狗》相比,表演层次丰富了太多。
同样是笑,《那山》里的每一次都是青涩纯净的笑,而在《暗物质》中,他初见教授时是青涩的笑,在餐桌上和朋友咬耳朵时是自得的笑,和乔安娜兜风时是快意的笑,从望远镜里收回神时,是一种遭受巨大的打击后、还能收获爱与善意时的真诚的笑。
那时候,他尚能真心笑出来。
此后,在咖啡店女招待拒绝他之后,那个笑,是接连遭遇打击、令人心酸的强撑的笑。
他已经无法真正笑出来了。
这几个笑容的变化,也是他境遇和心态的变化。
三是他落魄之下不得不去卖护肤品,推销到乔安娜家时。
他站在门口犹豫了很久,那一段他的表情变化相当抓人,代入感极强。
我们谁都不想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去求助曾经的朋友,他的表演极富感染力,让我立马代入了自己。
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一段,而是他给乔安娜试护肤品的段落。
他是个很纯粹的搞学术研究的人,又怎么会擅长和女性用品打交道呢。
我和乔安娜一起看着他笨拙地给她涂抹护肤品,从手背,到胳膊,再到脸。
天啊,这一段太有性张力了。
说起刘烨老是会让人想到《蓝宇》,但其实他在和女性搭戏的时候依然性吸引力十足。
当他微微颤抖着手往乔安娜脸上抹着面霜,那小心翼翼的神态和梅姨同样微微颤抖的面部表情交织在一起,我感觉脑海里有什么东西喷涌而出,有个声音在尖叫,wow!
他们接下来会不会发生点什么!
当然,并不可能发生什么。
但是那个暧昧的氛围实在是,too much。
这是我在别的作品里几乎很少能感受到的。
我想起一个被追星girl用烂的词,纯欲。
它放在刘星身上实在太合适了。
此时此刻,他那么天真,又那么性感。
他和乔安娜之间有极大的年龄差,但你一点也不会觉得罪恶或者恶心,反而会说,“wow!
something will happen.”当然,这和梅姨精湛的表演不无关系,其他演员不见得能接住这样的戏。
我想起了她的《廊桥遗梦》。
《暗物质》里烨子的美貌再次刷新了我的认知,截图到手软。
教授和学生们聚餐时,刘星和同桌咬耳朵的镜头,像极了《蓝宇》。
但是,比小蓝宇更加漂亮动人。
也许,这是来自“我是个科学家”的自信吧。
他真的,很知道怎么用他的眼睛。
我最难忘的,不是最后他自杀的画面,而是他望着窗外,做出决定时的眼神。
他怎么能拥有这样、这样天真而残忍的眼神。
自杀时那个特写非常震撼。
他的眼睛像一对近乎透明的琥珀,我能看清瞳孔里的纹路,和从里头透露出来的深深的绝望。
原来绝望不是一种情绪,而是某种…冰冷的、灰败的、毫无生机的感觉。
我想起无意间看到的一句话,说刘烨适合演那种没有活路的角色。
这话我挺赞同的。
他真的很适合破碎的角色,被人撕扯到极致时,有一种残破的,绝望的美。
可正是这些角色,使他患上抑郁症,常年失眠,焦虑时用烟头烫伤自己。
如果他不转型,他能走得更远,成就更高,但那是以他的心理健康甚至身体健康为代价。
为了艺术做出飞蛾扑火般的牺牲,很难说是否值得。
而我最爱的场景不是上述这些,是他给乔安娜讲述暗物质时的那个镜头。
星空投射在他的脸上,是梦幻的蓝色,蓝色本就拥有一种神秘的未知的美。
他讲述自己钟爱的课题时的神态,和他口中的暗物质一样迷人。
那时候,未来似乎触手可及。
说到激动处,他会手舞足蹈,然后镜头转向乔安娜,那一瞬间,我在乔安娜眼里看到了整个宇宙。
已入深秋,阳光从头顶45度直射。
满眼温柔,眼神微薰。
这个城市人越来越多,楼越来密,路越来越长,车越来越挤。
繁忙碌碌而终。
像午后的扬尘,浮浮沉沉不着边际。
表面繁花,膨胀虚华下不安定宿命。
突然很想念厦门,安静与从容。
榕树下斑驳树影间将阳光踩碎一地。
以踱量幸福的步伐让静谧流光泻满一身。
整个城市像只晒太阳的猫,稍微喧嚣都怕是种惊扰。
都市里那些敏感纤细的情愫亦消磨地耳聋目盲。
手握越多心却不再安定。
御下坚强单薄地无能为力。
是不是该停下来。
有多久没安静地听首歌看本书望阳光发呆。
那颗丰盈的心呢?
摇摇欲坠是现实生存形势还是剥离的梦想。
那些有梦的孩子脸庞是多么鲜艳欲滴,两眼光芒却是羡煞不来。
阳光表面亦有阳光背面。
我们习惯以自我的方式行驶,花一千一万遍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不变通,不妥协,甚至讨女孩欢心也是宇宙理论。
论文通不过不是论文本身而是导师故意刁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当然结局是一起亡。
我们专注的是种精神还是种自我牵绊?
在上升趋势中觉得无所不能,而在下降逆势中呢?
看看那些暗物质,旋转的力量吧。
总会有些暗物质,能量与上帝同在。
窗外的乌鸦又嘎嘎叫了几声,那声音充满嘲讽与揶揄。
我一怒,伸手摔上了窗户。
我也是个留学生,在学校里低头静静走路,像澳洲人眼中的许多中国人一样沉寂而勤勉,每周三天去餐馆工作,默默忍受着故意在我们身边停下的车里面伸出的中指和牙缝里挤出的“Chinese”然后看他们大笑着扬长而去,一天十次的HOW R U 我都可以一一笑着应付,但是到了第十一次,我终于彻底迷茫了。
我也去过教会,不过是华人教会。
我捧着厚厚的唱诗谱跟大家一起唱诗,看信徒们讲圣经讲主讲到泪流满面的样子,第一次去主持的老人家让我站起来,笑眯眯地说,一祐,我们真心欢迎你常来。
那天的阳光异常温暖,在冬天里舒服得不像话。
散了场后我一个人捧着茶杯拿着饼干在后院晒着太阳想,如果这不是华人教会,我可以得到这样的安宁和幸福吗?
也许免费的面包和免费的一切都不重要,也许我们还真的相信我们都是为了梦想而来的。
我们身后一样有沉甸甸的父母,他们还在那个充满市井气息的国家里生活,为了唯一的孩子想都不想就贡献出多年的积蓄,然后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操碎了心,盼着一周一次的越洋电话。
写到这里,我想问,中国人都疯了吗?
卢刚的事情我不了解,这里是电影,我愿意说说刘星。
就电影所透露的细节而言,我很容易就可以断定他真的是个天才。
敏感,乐于表达,往复不变的耐心,思索,善良,冲动,绝对的聪明,以及信仰。
初来乍到的美国,一切真是太过于新鲜,借助这顶级的设备,完成研究,拿个诺贝尔奖,娶个洋妞,再把荣誉和财富带给殷切的父母。
皆大欢喜,一了百了。
但,就这么简单吗?
我没有任何铺垫地看了电影,结局让我相当意外。
他的确具备实现这一切的客观条件。
然而电影的最后,我们的天才举起枪,砰砰砰干掉了自己心里的小人和骗子,然后又干掉了自己的信仰,就是他自己。
那个拼命闪烁着的思维,终于可以平息归来。
在我看来仅仅是因为,他要奋战的不仅仅是学术,而是文化。
他被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紧紧地挤压着,从而让他的一切比起在国内时仅仅攻克学术瓶颈要更加困难。
教授嫌他不听话,最终选择了弃暗投明的劳伦斯;金发碧眼的姑娘嫌他傻,一句英文都说得费力那我们怎么可能呢。
被逼得孤立无援的刘星,怎么可能还是英雄抑或者天才呢?
电影之中几次幻化的西部牛仔场面更加说明,刘星身上有严重的英雄主义情结。
在开枪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他为什么先杀的是劳伦斯,然后才是教授呢?
嫉恶如仇的刘星,也许还是个血浓于水的爱国者,他对劳伦斯说过,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语言。
但这一切都覆灭了。
那场变革后的呼吸,蠢蠢欲动的对知识的渴望。
那个时代和那个文化注定成就不了他。
如果是别人,身边如果有一个像乔安娜的朋友,也许可以撑下来,成就另一番事业。
但是刘星没有,现实的卢刚甚至也杀了她。
而这仅仅更让我觉得,他充满了脆弱的气质因而更是个天才。
但天才睁开眼,身后依然是沉甸甸的责任,身前依旧是他眼中的邪恶。
他被夹缝中的自己夹死了,这就是天才身上的暗物质。
我可以理解我身边的有些人,他们想方设法想成为澳洲人之中的一员,他们参加一个个其实并不欢迎他们的party,他们调整者语调学说那不好听的澳洲口音,他们为了福利待遇和在我看来的虚荣离乡背井拥抱孤独,他们选择了异地,却不承认自己是个异乡人。
初中时的一个朋友,在去了英国旅行之后回来写到:我看到中国的月亮都觉得如此丑陋。
只是不同的选择,当然没错。
只是以上的这些人让我在看了电影之后只能说,真可惜,你们都不是天才。
罢了。
中国人相信,一大早听到乌鸦叫不是好兆头。
我知道,我算是被黑死了。
有种次元壁破了的感觉
中科大的留学生的确多,他们的成就令人羡慕,但不令人钦佩!
你妈老子为什么会看
不知道说什么?只有遗憾和难过
不值得看(2025-4-25)
不忍卒视
文化差异,人格缺陷,很郁闷。18岁前,DVD
要不是因为有刘烨我实在看不下去
除非想走先锋后现代路线,否则这样一部注定煽情致死的片子竟然拍得那么诡异,导演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想不通为什么梅姨和刘烨演这部片子,讨厌刘烨
我看过的最好的中国电影之一,电影虚实结合又倍中国味,这才是《李献计李献计》需要的导演啊!!!刘烨完全应该去演李献计!!!
看过了真实事件再看片子,还原度是很差的,因为男主必不是那样阳光无辜被世界辜负的青年,死者们也未必见得那么可恨,冲突没有激化到原事件的程度。情节的布局还是有趣的,两星可以有。
把主角拍的很博同情 或許事實真的如此 who knows ps.劉燁終于變回大男孩形象了 依然帥氣
这电影虽然拍了很早,但在中国还没得以上映吧??一直想看...
好片
唉~
穿的那身衣服跟郭晓冬很像啊
抗压能力不够啊书呆子
受不了童声合唱的配乐是一, 导演刻画枪杀情绪爆发火候很不足, 处理得太突兀了
天才大多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