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经想过,要是郭敬明的幻城和韩寒的长安乱能拍成影视作品不知道有多好。
电影跳票大半年非常担心是不是拍的太差了一直在改,上映之后几乎没有好反响于是没敢去电影院看囧,今天发现有资源了,抱着看看试试的想法点了进去,感觉收获了惊喜,时间上确实剪辑的很乱,可是我觉得这是尊重原著的一种行为,毕竟书中时间线也不是一直顺下来的,导演致敬韩寒跟书迷,没看过书的人确实应该会看不懂,看过的都没问题,何况我个人还比较喜欢倒序的。
在书的最后一章,一上来就交待了喜乐的死,片子也是一开头就交待了。
遗憾的是时长或者故事线限制了很多东西,关于法号,无灵,铸剑老人,释空,小扁包括两个主角都有很多东西没介绍到。
关于片子结尾交待那个洞我认为是合适的,看书的时候是笑着开头,哭着结尾的,电影可以遗憾的开头快乐的结束,有什么不好呢。
书里面有一个死亡伏笔是释然做过一个梦,梦见喜乐死了自己却忘了把她埋在哪了,这个由于片子一上来就交待喜乐的结局就没有出现,这是我最遗憾的一点,与之呼应的,喜乐死后,释然想,我最终还是记得把喜乐埋在哪,那个地方我一辈子都不想再去了,电影看到这个地方真的是又为情节难过又高兴拍出了喜欢的感觉。
其实整个片子大部分地方都拍出了当年想象的效果和画面,虽然说是有一点像网剧的感觉啦最介意的地方就是万永,表现的太直白了,但是可能为了电影的故事线,没办法吧。
超级喜欢两个主角,演绎的很吸引人,不过释然有点二过了,哈哈哈!
电影结局很美好,米豆有一张和喜乐一样的脸,但是事实上当年看长安乱的时候最想不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为什么许多年过去了释然就可以接受另一个女人了,长大之后才明白这大抵是人之长情,他可以爱她一辈子,想她一辈子,但这和自己过一辈子是不一样的,和再眷恋上其他人也并非是矛盾的,这个感觉我可能没太表达明白,但是也许大家可以自己理解……最后!
小扁戏份太少了啦!
文/玉米 《喜乐长安》改编自写杂文出名的韩寒武侠小说《长安乱》。
韩寒文字上学钱钟书,所以幽默风趣是其吸引眼球的亮点,你问一个花痴少女,喜欢韩寒什么?
不用问就是那种常人想不到的幽默与和挑战传统的叛逆。
《长安乱》和传统武侠不同,它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金庸、古龙式的武侠小说,它不重武打过程,而是侧重速度与现实。
长安不学武功,但速度天赋异禀,听从师父,打不过就跑,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会从中理解在对决中,招式并不重要,在漂亮与否的表面之下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韩寒说,如果他不是赛车缺钱急着交稿,可能那些小说会写得更好点。
《长安乱》无头无尾,《喜乐长安》几乎亦步亦趋完全和原著保持一致,所以也是无头无尾,原著有语言关联,倒也明白,但是电影里面,省略了部分时间交代,看着有些找不到北,时间结构非常混乱。
时而是结果,时而回到过去,不知道坐在时光机里穿越几次。
韩寒的《长安乱》在那个时代不啻是一个创新,利用武侠题材装入现代社会价值观,对传统武侠进行解构与嘲讽。
韩寒也希望看到《长安乱》被改编成电影。
《喜乐长安》题目的改编给人造成横冲直撞好莱坞的错觉,你就觉得这是一部搞笑的、结局皆大欢喜的电影,知道这个名字的来源后,我和其它观众差点笑喷,原来就是喜乐和长安名字的简单拼接,结局也不是欢喜的,而是像叶念琛的电影结尾三分钟揭晓答案一样,和喜乐模样相同的姑娘米豆出现在长安面前,等待她的也许是另一个悲剧。
名字是一个愿望,但是最后往往事与愿违。
由当年风靡网络的方茴扮演者何泓姗扮演的喜乐还是极为耐看的,单纯、善良、鬼马精灵。
而长安却略显老实、呆萌,和我想象中的长安形象不同,长安应该是那种韦小宝式的透着一丝狡黠,风流倜傥的形象。
长安出场怎么看都像虚竹,一度以为这是《天龙八部》。
《喜乐长安》的江湖是荒诞的,幽默中有一种贯穿到尾的绝望。
小木寺师父和苦当派在高塔上比武,小木寺师父被下三滥手段打下楼顶,成为武林盟主的刘云在双方弟子的僵持下竟然饿死了,大侠不仅不会飞檐走壁,反而在楼顶跪地求饶,破坏了常规印象里大侠的威风形象。
小说第一章,武林独大是因为头发少省打理;师父不用毒是因为镖没出手前,危险离自己最近;刘云莫名其妙成为武林霸主,他饿死是因为摔下楼顶的慧竟师父发布号令砍掉下来的梯子;和尚出家都讲究门第,有关系的可以取个好法号,将来好混,在街上可以随意超车追尾,你可以联想到当下的社会现象。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伤害了原著的侧头侧尾的荒诞性,也削弱了小说对现实社会的讽刺性。
果然如其名字,追求的是一种喜乐,而不是“乱”。
原著中风格独树一帜的大侠对打本应表现出江湖人物的荒诞不经和狡猾,而电影中只剩多次重复出现的游戏机厅的K.O场面,同时电影画面画质一般,怎么看都不是一部可以致敬韩寒和韩迷的电影,请问剧组拿什么致敬?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动画特效估计占二十分钟了吧,剩下的是各种无聊的旁白。
原著里幽默的东西没拍出来,原本就不是武侠小说硬生生拍出武侠效果,电影里演技最好的就是那个小偷了吧,看完之后心情就跟释然知道知道那个山洞的秘密之后的感觉一样一样的,肠子都悔青了,十块钱买的电影票都觉得不值,感觉被骗了钱似的。
最后那句向韩寒韩迷致敬太扎眼了,改成致歉才合适。
两星半,半星致敬小说原句还原。
没看过小说的绝壁看不下去,装高端玩结构,倒叙、插叙玩过头了,结果显得很碎,生硬套用小说原话(作为原著党,哪怕心里是欢喜的,身体还是拒绝的),动画插入相当突兀,感觉是为了节省拍摄成本,乱添小说结尾更是超级败笔。
韩寒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技术难度其实不低,毕竟整部小说充斥着天马行空的心理活动以及各种评论议论,故事情节都相对弱化了,所以还是不要轻易碰触啊~
少林寺改为小木寺,武当改为苦当,高处比武赢了被拆了梯子然后饿死的武林盟主和第二次比武刚赢就被台下几百只暗器打死的武林盟主,还有两个逗号的差别,兔子贵还是瓜贵,三重洞其实就是联通茅房的洞。
想起小说里面师父给人取名只有释奶释屎了别人不答应,那人说可以取三个字四个字啊,师父说你多嘴了,难道你想叫释迦牟尼吗?
去年,韩寒导演的处女作《后会无期》和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3》同在暑期档上映,竞争相当激烈。
而今年,《喜乐长安》的定档日期亦紧贴《小时代4》。
面对这次的票房较量,竹卿导演显得十分自信,放话道:“我前段时间也关注了《小时代4》,它这个片名叫‘灵魂尽头’。
我这么来说吧,郭敬明在用他的电影来问,灵魂尽头是什么?
韩寒告诉他,灵魂尽头是《喜乐长安》。
”(以上来自搜狐娱乐《韩寒<长安乱>改编电影定档 叫板<小时代4>》)结果,《小时代4》如期上映,《喜乐长安》延期足足半年之久避开国内电影四大档期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千呼万唤始出来。
本以为《喜乐长安》是闷声憋大招,结果是口碑票房双饥荒。
虽早就听说说拍的很烂,但冲着韩寒的面子我本想为票房做出贡献,结果无论是湖北黄冈还是山东济南,两座城市居然都没有上映信息,要知道此时这部电影上映才一个星期,如此惨淡的拍片量,也真是难为了像我这种想花钱都没处花的观众。
《小时代4》至少凭借其残缺的价值观吸入了众脑残粉奉献出的4.87亿的票房,即使当时身陷偷票房的传闻,但就算拿出那0.48亿的零头也能是《喜乐长安》170万票房的28倍。
关于电影质量,最起码《小时代4》保持了原著的水准,而《喜乐长安》则把《长安乱》改的面目全非,简直就是霄壤之别。
跟臭气篓子下棋只会越下越臭,竹卿有一个好剧本却偏偏非要跟郭敬明一较高下,何苦呢。
韩寒至今共出版七本小说,其中两本被翻拍成电影,第一本是《一座城池》,《长安乱》是第二本。
韩寒的小说很非主流,很随意,很难从中找出事件的起源、矛盾和高潮,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取胜法宝是用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落差夹杂冷幽默和讽刺意味的韩式语言,体验在对人物的大量对话、思想、动作和行为的描述上,对小说中一件特别大的事可能一笔带过,对人物的对话和思维可能记叙的非常详细。
字数分配很不均衡,每一段都很随意,虽说处处经典,但删掉其中无论多么经典的几段似乎也不影响大局,单拿出那些经典段落又可以单独成书。
当然韩寒也这么做了,于是有了《毒》《草》的问世。
韩寒不喜欢用细腻矫情的形容词,文风平静但锋利无比,就像白酒一样有着水的外形火的性格,冷酷如冰又炽热似火,这是文字流淌出的特有的美。
但是电影不一样,电影要的是刺激,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刺激,这就注定了改编韩寒的小说要理解原著的同时还要做出适合电影的创新。
电影《一座城池》充分尊重了原著的风格,王太利和房祖名保持了90分钟的面瘫表情,对电影中演不出来的文字直接用大量的独白念出来,叙事顺序与小说同步,中规中矩,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结果就拍出了水一样的电影。
《喜乐长安》明显对原著做了较大的改变,从片名到主人公再到叙事都加了导演自己的想法。
先说片名,我个人认为这个改动可以称作是画蛇添足的败笔。
《喜乐长安》这个片名起的毫无新意,直接把两个主人公的名字拼到一起,太过草率。
原著《长安乱》重点在一个“乱”字,乱世,乱行,乱政。
当然由于原文中有不少借古讽今的段落,《长安乱》出版于2004年,今天的言论环境要比12年前紧的多,不可能允许那些讽刺元素出现在荧幕中,所以电影也就无法拍出“乱”的感觉。
但就算保留一个《长安乱》的空壳,也比《喜乐长安》要文艺的多,至少凭借原著的名气也能使电影自带宣传属性。
不知道为什么释然在电影中突然叫成长安,原因是师父为保护释然下山后的安全而改名,但这名改的毫无意义,本以为有什么卖点,发现只是单纯的为改名而改名,搬起石头打自己脚。
看到最后当长安得知师父慧竞圆寂后念了两遍“愿世间喜乐,愿众生长安”,自以为把情煽到最高处,实际上就是一个空中楼阁,不是毫无目的的念两句词就能带动大家的情绪的,这跟《小时代》里动不动就“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没什么区别。
优秀电影中的经典金句之所以经典不朽,是因为全片为都在其做铺垫,以此句为核心展开情节的发展。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人间至善”,这是安迪和瑞德在肖申克监狱中两种不同价值观对立的结果,也是安迪自我救赎之道的秘诀所在,可谓是点睛之笔。
回到我们的“愿众生长安”和“我们说好不分离”,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把观众当黄口小儿,难怪评价这么差。
最大的改变就是叙事方式。
《长安乱》是顺序,讲了释然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而《喜乐长安》则采用倒叙、插叙的叙事,即使是看过原著的我再看这部电影也是云里雾里。
插的好也就罢了,关键还是乱插,不知道哪儿是哪儿。
无灵本是前期的一个传奇侠客,以一把灵剑闻名江湖,电影中却丝毫没有突出这点,最后突然出现在长安的家里丢下两句前言不搭后语的话又匆匆告辞,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无灵是个神经病呢。
再就是铸剑老人,原著中对他的介绍是跟少林寺的一场官司埋下伏笔,后来才得知此人可以打造天下神器,令江湖闻风丧胆的灵他那里有几百把,这本是个包袱,在电影中全都没有体现出来。
还有电影最后刘义的突然出现,怎么隔这么多年突然跟长安喝起茶了,刘义不是被万永打的吐血了么,而且一个苦当派(原著中是武当派)一个小木寺(原著中是少林寺)怎么就喝到一块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在雪邦的武林比武,好歹也是选江湖盟主的最高级别赛事,用两张A4纸大的白纸写着“雪邦大比武”随便帖在铸剑老人家里就算是告知天下了,糊弄谁呢?
这宣传海报还不如我宿舍“不到垃圾没有小鸡鸡”的提醒醒目。
整个电影就是不明不白,乱七八糟。
更可笑的是,《喜乐长安》官方预告片人物介绍中,长安(释然)的师父名叫“慧静”,但是在电影中却成了“慧竞”,生怕别人看不出这个毛病还做个动漫海报特写,这俩字占满20%的屏。
最关键的问题是,原著中这位师父的真实名字叫“慧竟”。
说到官方预告片,里面是这么介绍这部电影的:“它是喜剧片,动作片,爱情片,动画片,悬疑片。
那么问题来了,它到底是什么片?
”配上《国宝档案》《探索·发现》之类的纪录片那种浑厚的画外音,还告诉我们这部电视是演技不够漫画来凑。
看完这个预告片后内心只有一句话:去你大爷的!
还有电影中出现数次的字幕提示,我不要求有多么炫酷的特效,可是花点功夫搞个艺术字给我们看也行啊,结果整了个我用word都能编辑出来的楷体_GB2312字体。
台词也是,长安跟万永比武时“你明明知道我不如你贱你还要跟我比贱”“不想你总把贱露在外面”之类台词能把人恶心吐了,是导演笑点低到了冰点还是她觉得观众的智商残到了初一?
就拿这些向韩寒和韩迷们致敬?
——2016.5.21
《长安乱》是一部很奇特的书。
说它不是武侠,可里面有少林武当,有暗器利剑,主人公无父无母且天赋异禀,抢宝剑夺盟主的事一样不少。
说它是武侠,可无行侠仗义,无快意恩仇。
无为国为民的大侠,无武功高强的反派。
侠客倒更像是一种近乎违法的尴尬的职业。
武侠小说里主角通常是不缺钱的,毕竟有了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去做行侠仗义之类的精神追求。
然后古龙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主角缺钱会怎么样?
于是便有了武侠迷津津乐道的武侠小说革新之作《欢乐英雄》——四个穷鬼侠士的有趣故事。
但说到底那还是在武侠世界,武侠里一直也有缺钱爱钱的,古龙不过是让这类人当回主角。
向来离经叛道的韩寒似乎认为这还不够,于是在《长安乱》中,他几乎把武侠世界和现实世界打通了。
于是武侠小说里的许多经典元素在这里都变成了他反传统武侠的武器。
当把武侠放到现实,许多原本令人热血沸腾的东西或许会让人哑然失笑。
常说出看似深奥、佛义精深话语的师父也许真的只是在逗你;江湖第一杀手手中令人闻风丧胆的宝剑原来是批量制造的;武当胜了少林夺了武林盟主之位竟然是因为少林高僧不慎从屋顶摔了下来,而后盟主身死仅仅是因为有人拿走了梯子而被活活饿死的;主人公的坐骑不是一日千里的追风马,而是比人还慢的矮腿马“小扁”,没错,连名字都起得毫不霸气;反派(姑且这样称呼,实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派)劝主人公不要插手他的大事,否则后果自负,而后主人公听了劝告,归隐树林。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或许是讽刺,或许只是揶揄。
不过,这的确是韩寒。
说它不是小说,可它有人物有故事,有时间有地点。
说它是小说,可又太不像小说,既没有矛盾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奇巧曲折的情节,更没有气势恢宏的高潮,它更像是外出遇雨,无聊之下和同亭避雨的一和善之人攀谈,他有一搭没一搭语气平缓地给你讲他的经历,不加修饰,随意漫谈。
雨过天晴,他告辞离开。
于是他的故事戛然而止,似乎你也不太关心后来怎样,只不过在那样的情景下听一段别人平淡的故事让人有种平静的惬意。
这也正是这部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的每句话看似都很无聊,但组合在一起竟产生一种奇异的有趣。
那种平淡的絮叨,不是我们的生活,却又像极了我们的生活。
至少,那种平淡的感觉恰似生活的味道。
于是,这个故事有开始,没有高潮,没有结局。
甚至女主角去世都只是让人淡淡伤感,根本谈不上所谓的“悲剧”,因为这便是他的生活。
“师父写下:时,空,皆无法改变,而时空却可以改变。
这很难理解。
我的早期理解是一个逗号可以改变一切,师父说:不,你仔细看,其实是两个逗号。
”“人生究竟是苦短还是漫长,这个问题好像很哲学。
但我简单地觉得,这取决于当事人活多长。
”“从小,师父教我什么不该做,但师父没说什么该做,他说,除了不该做的,别的都该做。
”这种一本正经地说笑话在这部书中并不少见,这是平淡叙述中的趣味,常常令人忍俊不禁。
而对现实中社会问题的讽刺在韩寒的书中自然少不了。
主人公初到长安抓到了准备偷自己东西的贼,贼见主人公手脚比自己还快以为是同行。
主人公说:“胡说。
我是好人。
”贼说:“我也是好人啊,我又不当官,自食其力,怎么不是好人了?
”;男女主人公因没钱决定睡大街而被衙役赶,称这是市容街不能睡,其他街怎么睡都行。
更深刻的在于对群众的认识,多数时候,形容群众用“眼睛雪亮”、“淳朴善良”都不太恰当,“麻木无知”倒基本相称。
于是韩寒写下武当少林争夺武林盟主时百姓云集品头论足,比完两派发生混乱,盟主被困屋顶,百姓看热闹已过便立刻散去,没一个人想过救盟主下来。
就如鲁迅先生所写一样,群众多是看热闹的。
韩寒在前言中提到,他会因为想到一句绝妙的话而写一个故事,只为自然地说出那句话。
这大概正是《长安乱》的可爱之处——这不是什么名篇大作,他也没有野心写成名篇大作,他只是把心中想表达的东西用平淡的笔触写出来。
如果恰巧有人在平静的状态下愿意听他平淡地絮叨,那自然再好不过了。
如果没有?
放心,总会有的。
对于《喜乐长安》这部电影,我是很期待的,也相信韩寒既然把版权转给竹卿导演,也自然有他的眼光独到所在。
期待竹卿导演的诚意之作,满足众多韩寒粉丝的一个米豆愿望。。
初一时,看韩寒的第一本书就是《长安乱》。
后来网名还取过喜乐和米豆,家里养过一只鸭子,给它取名叫小扁。
至今仍记得,释然、释空、喜乐三个小孩大喇喇地用棉被做暗器跳出寺墙偷跑去外面玩的情节。
对我和朋友来说,《喜乐长安》就是我们的粉丝电影,不管多烂都要去看。
然而没有想到,我们还是太天真——竟然烂到超出了想象。
甚至都不是雷,是烂都烂得没有明显的特点去批判,连吐槽都,无力吐槽。
从头到尾都有强烈疑惑,导演是怎么从学校毕业的?
编剧是怎么从学校毕业的?
后期的工资是不是拖欠了?
让我冷静一下,来说说有多烂。
电影对原作的改编之一体现在名字上。
释然还俗后改名长安,片名也由此而来。
喜乐和长安一样,都是一个愿望。
这是乱世里小人物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好好表现是很能引发情感共鸣的。
但是导演你当你是罗永浩吗?
时时刻刻卖情怀,说多了叫矫情啊。
看到男女主人公喊对方名字的时候,看到剧前剧后一本正经地解释喜乐名字的时候,我真的是强烈的尴尬症突发啊。
导演对于原作还原程度较高,一些梗和段子都有重现。
他把喜乐和释然的情感线写得比较完整。
但是一上来就是喜乐生娃死了,这是个什么鬼!
满床血污的直白镜头,真的好吗?
当时整个观影厅只有我和同伴两个人。
同伴一进来就说,里头好像有两个人坐着,妈的智障,我开了手机摄像头扫过全场,没有!
妈的智障!
在剧情安排上,卧槽你又不是不知道韩寒叙事的德行,他是没有什么叙事能力的哈,逻辑也是没有来由地乱七八糟,但是韩寒的《长安乱》能在一个个段子中将剧情连接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意识传递。
导演和编剧就不能好好写写,把该补充的补充一下吗?
剧情是这样的。
喜乐死了——进入倒叙:喜乐和释然发现林中小屋(突然想起来原著里有描述说这个房子释然有加盖,特别长,像个棺材,片里没有解释),生活,喜乐晕倒,喜乐治病,喜乐生娃死——进入倒叙释然回忆在寺庙生活,时空区别的偈子等——再插叙:少林武当比武——再插叙喜乐进寺庙,喜乐释然出寺庙……已经凌乱……缺少的内容:关于小扁的得名来源没有写。
雪邦、逐城、长安、少林寺(剧中叫小木寺)、武当派(苦当派)的空间位置,在原作中韩寒就没有写清楚,处理不好就跟玄幻小说似的。
释然、释空和喜乐三者的关系。
片中没有写他们仨的童年趣事。
没有解释释空是怎么当了太子的?
没有写释然去找释空的情节,这本来能够表现二者由儿童转变到成人的变化。
朝廷与江湖关系的表现,太简单粗暴。
最理想的应该是《鹿鼎记》里描述的那样,看似对立,实则相互依存,充满了张力。
喜乐天天做青椒的情节没有了。
僧人取名字的段子没有了。
关于暗器、毒、解毒的描述没有了。
……最后释然穿着白大褂打太极算什么鬼。
大侠无灵莫名其妙跑到内室跟释然说夫人的墓脏了,一脸青涩的演技,也没来得及说一下无灵在江湖中传说的真相。
在野外的二人骑驴的场景调色成紫色是什么鬼?
乱七八糟的配乐是什么鬼?
苦当派武林盟主讲武汉话、万永大反派讲河南话、米豆讲四川话,导演是地图炮吗?
打斗场面中间横插进来动画镜头算什么,还有雪邦那个动画造景,简直亮瞎亮瞎亮瞎……导演请退我们票钱,可能是导演也自觉有愧,最后ending画面用字幕上打上“向韩寒和韩迷致敬”,拍成这,还拍出来,不是骗投资人和观众的钱吗……无力吐槽。
百度百科说导演竹卿在该片中运用了“神经武侠”的理念,我只想说,导演和编剧才是神经吧。
呵呵,以为现在的电影市场好赚钱,投资方,编剧兼导演,女,想借韩寒的名气来赚名赚利,结局是把自己给砸死了。
问题出在:1,《长安乱》小说的来历很可疑,因为韩寒已经忘记了或者不知道他“写”过这部小说。
你要韩寒来给你摇旗呐喊,万一穿帮了咋办?
对韩寒只有风险没有好处,他还不至于傻到连这个都想不通的。
2、《长安乱》小说本身就很混乱,抛开名气,懂点电影创作的人都知道,要弄出像样的剧本,在国内目前的情况下,可能性几乎为零。
3、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投机之作,编剧兼导演自己除了一哭二叫三上吊外,又没有任何电影方面的才华。
实例就是跟张家瑞的官司,那部电影的名字叫《杀戒》。
在她看到的日子里 我始终没有为任何事痛不欲生 可是在她看不到的日子里 我想把自己也杀了。
当时我这句话的理解还停留在是不是要自虐上,现在想来,那种“杀”是诛心杀!
偷 和 偷偷 是不一样的和尚也有七情六欲吗?
寺庙是不是就是一个场所聚集追求相同的人而已?
和你分开的地方是我今生最恐怖的事情,再也不会去痛定思痛 倍觉痛三重洞的秘密 好奇害死人懵懂少年要经过多少才甘心平淡
和书完全没关系啊
我只能说,很少看到韩粉和韩这么同仇敌忾的黑同一部韩寒(或有关)的电影。
如果名字就叫长安乱会不会更好。。
听说毁原著,但是对于没有看见原著的我,当作一部新的电影来看其实还好,轻松诙谐讽刺搞笑,原著应该更有趣吧。
真是日了狗了拍的什么鬼。和原著除了名字有一毛钱关系?
童年看韩寒的书是好玩,长大看这书改编的电影是脑残。连网络电影都不如。
没看过原著,是不是原著就这个垃圾??、
特别无聊
电影和小说一样,都很荒诞不羁,这才保持了韩寒的特色,不论剧情怎样,主旨总是好的,隐藏的深意不是一般人能感觉出来的,至少“愿人间喜乐,愿永世长安”道明了本片的主旨,感觉有一种对生活的向往。
什么鬼,制作很粗糙,字幕感觉有些业余,镜头居然还有没对上焦的,唯一亮点就是两首歌:流光飞舞+道道道,还有片中插的漫画不错,其余的真的就没什么好说了,对了,结尾字幕:致敬韩寒和韩迷,不知道岳父看了此片怎么想?
低于期待值阿。。看完电影吃的火锅倒是让人记忆犹新
刚和男朋友看完午夜场,男朋友睡了好几气,就是把所有人都靠走了就剩我俩的节奏,因为中学真的很爱长安乱写本小说所以一直支持我看下去,中间有很多镜头想哭,不是因为电影本身,散场我和他说,我已经和你说过了可能是烂片,他说,这是烂片么,这是腐烂片。
其实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烂啦,主要是原著太好大家期待太高,还是可以看的因为至少有原著的一些内涵在撑还有男女主的颜值!比一些mv式的烂片好一点~
这他妈是啥,幸亏没去电影院看
故事的剪辑相当让人一头雾水,没读过原著的估计前面一大段时间是懵逼的,这又不是悬疑片。把原作的故事改了万永成了幕后黑手,这是商业考虑?而且万永成了一口方言的中年大叔就是为了强行搞笑吧,心疼原作万永…有些情节还是忠于原著的,喜乐感觉也挺可爱。长安乱是比较难拍,看看2018会不会有惊喜
唔 男主好像陈晓啊 真心爱原著 改成啥样我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吧
一星给韩寒,一星给可爱的小妮妮嗯,为了小妮妮再给一星好了
虽然确实不好看,但觉得书还是挺好的.怀着舒畅的心情看了之后觉得随意了…
看得……看不下去了
真的很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