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匈牙利/英国/加拿大/法国/美国/比利时电影《哈里斯夫人去巴黎》。
片名Mrs Harris Goes to Paris (2022),别名哈里斯太太去巴黎。
影片改编自保罗·加利科(Paul Gallico)1958年的畅销小说。
此前该小说曾被制成一小时长的节目上过电视,剧名和小说名字一样,都是《阿里斯夫人去巴黎》(Mrs 'Arris goes to Paris)。
此次改编成电影倒是头一遭。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1950年代的伦敦,一名丧夫的女清洁工哈里斯夫人迷恋上迪奥的高端定制礼服,于是决定节衣缩食倾其所有购买一件属于自己的衣服。
在凑足足够的钱后,哈里斯夫人飞往巴黎,准备血拼。
前前后后她经历了各种变故,并最终明白了自己想要找寻的是什么。
哈里斯夫人从事着低薪水且不被重视的工作,但她本人有着一种体面和幽默的特质,这让她的生活显得十分简单精致。
原本她的生活可能就这样平静地度过,直到她看到雇主家的一件精致迪奥礼物。
她心里的一个开光被打开了,她的生命突然有了目标,希望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迪奥礼服。
哈里斯夫人的法国之旅虽然十分离奇,但能做到令人信服,尤其是在她拥有一件礼服的强烈决心下,电影显得极为迷人。
整部电影制作工整,拥有极高的娱乐价值,观众不会把心思放在质疑哈里斯夫人的经历上,而是会不自觉地被她的奇遇吸引。
本片描绘了一个美化的世界,描绘了一个充满爱意的世界,同时带着独特幽默感,观众很难不被里面的乐观精神吸引。
不需要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也不需要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哈里斯夫人去巴黎》就用两个小时来逃避现实,讲述了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每个人都有权享受礼貌,都有权被尊重,都应当被公平对待,并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理由让自己活得精致一些、美丽一些。
你不必热爱时尚才能喜爱这部电影,也不必成为上流社会才能穿戴高级礼服,只要自己喜欢就行。
影片中闪烁着平等主义、理想主义的光芒,这也是影片最平易近人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生活可以变得更好。
本片于疫情期间拍摄,2020年底完成,原定于2022年1月或2月上映。
但由于疫情关闭影院,影片上映一推再推,最终在2022年9月上映。
为了适应电影拍摄需要,本片对比原著小说做了不小改编。
在保罗·加利科的原著小说中,哈里斯夫人和她闺蜜巴特菲尔德夫人一起玩足球彩票。
只不过这俩人都不喜欢足彩,纯粹是为了奖金用直觉填写彩票。
买足彩的人需要竞猜填写30场比赛的结果以赢得奖金。
在小说里,哈里斯夫人是通过电报得知了她赢了奖金,足彩奖金高达102英镑7先令9.5便士。
而电影中则使用了更加简单直白的数字彩票,哈里斯夫人通过广播中得知了自己中奖。
影片改编后,增加了阿奇,还有反派丹特夫人和阿瓦隆夫人,这些角色加入后让哈里斯夫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也为结局打下反转铺垫。
这让波澜不惊的电影变得有了涟漪。
原本缺乏反派的故事有了起伏,剧情冲突更加明显,观众看起来也更能集中情绪。
本片的结局也比小说里的结局更加复杂。
在小说中,一位年轻的女演员确实不小心把哈里斯夫人的迪奥礼服点燃了,只不过哈里斯夫人并没有收到迪奥寄来的替代品。
迪奥之家,包括科尔伯特先生、克里斯蒂安·迪奥先生、娜塔莎先生和安德烈先生,都给她送了鲜花,感谢她的参与。
在小说最后,哈里斯夫人决定把这件衣服烧掉,不再做修补。
因为她明白,这次旅行的回报是人而不是衣服。
另外说个小插曲,尽管我们平时经常玩今日辱法的梗,但法国工人还是十分值得钦佩和羡慕的。
他们敢于斗争,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不管怎么玩梗辱法,法国工人阶级都是值得尊敬的前辈。
意志坚强保持乐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前言:虽然不能打高分但是很喜欢电影里的这个故事。
它当然有一些缺点,比如工业糖精味儿太重,Dior趁机打广告,消费主义倾向、人物单薄、主角拯救世界梗等等。
抛开这些不看,影片的内核在同类型的商业片里很少见。
它也不是像表面看起来一样的梦幻的泡泡,底色其实相当现实。
每次哈里斯太太以为美梦靠近,不论是赢了彩票而在赛狗上自信爆棚,被风度翩翩的伯爵款待而小鹿乱撞,还是带着梦幻之裙终于从巴黎如愿回来时,当这些仿佛不可思议的好运来临时,命运都要给她扔下一次打击。
每次打击的背后都有其存在议题,正如影片里所说“哈里斯太太是一位清洁工吗?
还是有更多东西定义她的存在?
”哈里斯太太是一位底层的小人物,她无法亲口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她的这段“追求裙子”之旅本身回答了,所以才值得一看。
影片里,我们的导演与编剧给这位小人物安排了小小的属于自己的幸福,也可以说生活里不光有苦,确实还是有甜,所以哈里斯太太的善行产生了意义,这部影片最终是一部喜剧。
正文:哈里斯太太是一位年逾五十的钟点工,在1957年的伦敦为各式各样的人打工,包括上流社会家庭、梦想成为演员的独居女孩等。
每天回家路上她会投掷一枚硬币查看当天的幸运值。
她经常与同为钟点工的好朋友经常一起上下班、买彩票、晚上到酒吧聚会。
在酒吧里,她们的待遇是“隐形女人”。
跟她们同龄的男性好友阿奇会对哈里斯太太说些花言巧语,搞搞暧昧,但是跳舞只找年轻女人,琐事如看狗才会来找她。
有一天哈里斯太太的生活里接连发生了两桩事。
一封包裹带来了参加二战一去不复返的丈夫艾迪的正式死讯。
哈里斯太太在雇主那看到了一条价值500英镑的Dior高定裙,吸引了她的全部视线,令她目眩神迷。
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哈里斯太太决定了,她要去巴黎买回一条属于自己的Dior裙,为此她拼命工作争取早日攒够500磅。
这部片子看起来很梦幻,但其实很具现实性。
比如当哈里斯太太中了彩票获得150磅,迷信“高定”在的召唤,因而大半身家都压在了一条同名的赛狗上,果不其然,损失惨痛。
之后哈里斯太太接连迎来了好事,包括收到丈夫多年的抚恤金、拾金不昧归还戒指后主人给予的物质回报,以及好友阿奇偷偷为她转投了一小笔钱赢得的奖金(也可能是阿奇的补贴)。
哈里斯太太快乐了,哈里斯太太去巴黎。
在路上哈里斯太太经历了很多,从飞机延误、艰苦找路到夜宿车站,不一而足。
终于,她误打误撞来到了迪奥高定发表会现场,即使掏出了足够的金钱,也被高傲的管事拦在门外,还是一位伯爵看不过去,邀请哈里斯太太作为女伴与他一同看展她才如愿顺利进入。
席间哈里斯太太被美好的裙子完完全全地痴迷住了。
有些人会觉得这段剧情太过消费主义,但是抛开这点不谈,我能够理解哈里斯太太。
看到美好的裙子时那种期待得眼睛都要掉出来的感觉。
激动到梦幻,眼里除了裙子没有其它。
她把很多关于美好、爱与幸福的幻象都凝聚在了这条裙子上。
尽管她不一定有场合穿,但是只要这条裙子挂在她家的衣橱一天,这种美好的实体就存在在她身边一天。
我特别喜欢她问完价,略一思索“嗯。
430磅,我买得起。
”然后直接甩下一句“包起来,我要赶飞机。
”哈里斯夫人言谈并不粗俗,但是很接地气很通俗,完全不书卷。
比如看到迪奥本人后对伯爵发出的感叹“他长得好像我的牛奶工!
"有的时候我真的很希望她是阿加莎笔下机灵睿智的马普尔小姐,这样轻慢她的势利夫人都要被打脸。
但是这些才是她的语言啊,非常生动可爱。
搭模特小姐便车时她翻到了一本存在主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可是她不会念书的法语名,最后说“我本身喜欢读精彩的悬疑故事。
”让我不禁想到,阿加莎的作品就是写给她们看的吧,确切来说囊括了她们,囊括了许多人。
一瞬间,阿加莎仿佛被致敬了。
中间哈里斯太太帮助Dior的情节就略过不谈了。
我只喜欢在被法国女总管刁难羞辱她,问她“你是隐形的,你要如何赋予这条裙子它应有的生命呢?
”时回复的那句“这是我的梦想,我的钱和别人的也没什么区别。
”有的时候是会看到一位年老的女性花光几乎所有积蓄去换得一件痴迷的东西或者做一件“疯狂”的事,周围人看着很容易感觉不安。
对于当事人来讲,很可能因为她还有一个很大的遗憾要去补,想着自己的人生为什么没有更精彩一点。
从日复一日的麻木里突然醒过来,突然投入到一个泡沫似梦幻的环境。
通常这个幻境是会破的,除非她的人生结束地更早。
第一次把高定礼服带回家,礼服被装在原本的那个行李箱里提回了家。
绿色的、闪闪发光的,拿出来都要让整个房间熠熠生辉,让人惊叹原来这么一个朴实的女人还藏着这么一件宝物的裙子。
她回到了平凡的熟悉的家,呼出一口气,又回到了这个平凡而又熟悉的环境。
裙子可能是作为对自己不凡生活或者作为一个女人也被看见的生活的一种实体化的象征小心地珍藏在家里。
即使再去打扫富贵太太的衣橱,看到那条引发她遐思的500磅裙子,她也可以有自己的小秘密在心里珍藏了。
但是在这个阶段,对哈里斯太太而言,魅力还是被她置于了自身之外。
她似乎觉得自己依然是那个隐形的女人,很多年都没有人用甜蜜的眼光看着她了。
可是裙子不一样,“我收藏了一件宝物”,“一小片月光被缝了下来”,是这样一种心态。
如果人生赋予她更多的时间和健康,当她回归到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这条裙子和它承载的幻境会变成她生活中一个稳稳的小部分。
裙子所带来的财务动荡会被渐渐拉平。
她依然是一个拥有着这个阶层普通收入的清贫的年长女性,但是她的家里也有一件绝不交换的宝物陪伴她到逝去。
当哈里斯夫人把裙子借给女孩的时候恐怕是有点这个心态的,这么一件宝物,她让别人先穿了,多少希冀着“你带着它闪耀”,“我不能让它闪耀,但是它应该被世人看到,它配被世人看到,即使不是我,也好过被埋没”。
换言之,女总管攻击她的话被她认同了。
但是最终,这样一件对她承载着重要价值,本身也弥足珍贵的裙子被毫不珍惜地粗暴对待后像垃圾一样被弃之在了女孩的家里。
哈里斯在借出裙子时甚至都没有对女孩说“要爱惜啊”。
她只是像很多长辈注视着小辈一样,又遗憾又欣慰自己没能实现的对方能够得到。
可想而知这样一条裙子被毁时她会有多抑郁啊。
就好像她和艾迪的联系真的断了,她被爱被珍视的年代都落在了过去,随着艾迪逝去没有人再陪伴了,只有艾迪的照片可以永远注视着她。
可能被这种毫不在意伤害到了,也可能因为此刻她认为这条裙子彻底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再也无法赋予它,哈里斯太太毅然把裙子扔下了大桥,随河逐流。
桥边也是她怀念艾迪和每日祈求幸运的地方。
她对朋友说“我都没机会穿过它,一次都没有。
”朋友回应“我们不需要华美的裙子,我们去舞会上跳个天翻地覆,他们都会注视着我们的。
”但是这句话没什么用,对哈里斯太太而言,虽然裙子是舞会穿的,注视是异性给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心里被寄托在裙子上的情感和自己,它们已经随着裙子的损坏而丧失了很大一部分。
她的希望被毁灭性地打击了。
第二天哈里斯太太拖着沉重的躯壳上班时雇主关心她状态,她回应“今天有点不是我自己,不知道是谁了,有一点存在危机。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居然呼应上了。
当然了,这个雇主完全不理解她,第二个贵族雇主更是刻薄,还在想赖账。
哈里斯太太硬气起来给她下了付款的最后通牒。
回到家哈里斯太太边施土边安慰植物,似乎也是安慰自己“你很快就会好起来了。
”一转头门铃响了,非年非节的居然连收两份不知道哪来的快递,其中一份还是一大捧玫瑰花,哈里斯太太难以置信地问快递员“是给我的吗?
”快递员说“你是艾达哈里斯吗?
”她回答说“都快不知道我是谁了。
”这是喜悦的不知道。
哈里斯太太拆包裹,作为观众的我们当然都知道这么大的包裹里面只可能是那条最中意但没选到的Dior礼服。
可是当包装被拆开,露出Dior奢美的礼盒时,我还是很能共情哈里斯太太那声惊叹。
第二条礼服终于以一种proper的方式到来了,不是在老妇人用旧的手提箱里,而是像一位真正的公主收到礼物一般和名贵的玫瑰一起被送到她家。
之前她是神仙教母,现在她是有权收到美好礼物的那个人。
这样一件礼物,怎么能没有洁白底色、闪着金粉的字样和丝绸缎带的包装呢。
哈里斯太太的手珍惜地轻拂过盒子表面,再用一种干了很多活的女裁缝般的利索而又粗壮的方式迫不及待地抽掉缎带。
打开盖子,一封信正正好好地躺在轻柔的包装纸中央,纸轻轻地包裹着真正的礼物。
原来裙子不是来自神仙教母,也不是来自爱慕她的男人,而是来自她的善行带来的意外贡献。
因为女孩穿着的绿裙子着了火,所以迪奥获得了意外的曝光和大量订单。
作为回馈,同时念及之前的帮助,迪奥送来了哈里斯太太最开始相中的那条裙子,伯爵为了弥补送来了玫瑰,玫瑰以哈里斯太太最喜爱的那位“带点狡黠”的公主命名。
哈里斯太太终于穿着梦想中的裙子去了舞会。
舞会上她获得了一次公主般的出场,雍容大气,徐徐优雅,从高高的台阶迈下,全场人停止跳舞抬头注视着哈里斯太太。
阿奇结结巴巴地夸奖她“你很漂亮,你一直由内而外都很美。
但是你有一个新的火花还是什么。
”哈里斯太太在这场推拉中游刃有余,从容自信,任由阿奇红着整颗头,一边痴迷地看着她,一边结结巴巴地夸她。
甚至可以主动邀请“我欠你一支舞对吗?
”阿奇回复“我想要认领这支舞,和全场最美的姑娘。
”哈里斯太太有点调皮地微笑着说“今天是你的幸运日。
”脱掉坎肩,抬手邀舞,举手投足间哈里斯太太像做了一辈子女王,习惯了男人为她痴迷一样,文雅,自信,又享受其间。
这个片子固然在内涵上挖掘不深。
但是我感觉到了它背后所涉及的存在议题本身的价值。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出于人的自由创造。
”这里的本质泛指人的各种有质的规定性的特征,包括人的才能、专长、职业、地位等。
人作为纯在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主观性和超越性,即按照自己的意向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而这正意味着人不断地设计、谋划、选择、造就自己。
哈里斯太太的丈夫艾迪已经去战场十多年没有回来了,日复一日隐形的钟点工生活让她作为女性、作为爱的欲望的对象、作为一个闪耀的人的存在感已经长期消减模糊,快要和酒吧的墙壁溶为一体了。
她身上唯一能被人看到的特质似乎只有助人与善良。
当她踏上巴黎,就是踏上了重新找回自己的旅程。
在巴黎,风度翩翩的伯爵解救她的尴尬、送她花朵、邀她约会,都给她带来了被看见、渴望和爱感受,也借此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与魅力。
但是伯爵最后邀请她到家里,告诉她之所以对她感到亲切是因为她很像小时候照顾过他的学校清洁工“日复一日过着最辛苦的工作,可是还能抽出帕子擦干别人的眼泪……给予需要的人以安慰,却不求任何回报。
”那也难怪哈里斯太太回复“是这样吗?
你就是这样看我吗?
”之后愤而离开了伯爵家。
哈里斯太太没有简单被所处的环境与时间多定义,而是选择抛弃隐形的自己,超越奉献的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的自己登上舞台。
她可能感觉不到这一切有什么哲学意义,也不知道自己有多特别,但是她的内在生命力让她不知不觉就这么做了。
别的人活到这个年龄可能藉由伴侣、孩子、工作等度过自己的更年期危机,但是哈里斯太太通过裙子度过了,它的意义本身一点也不浅薄啊。
穷人不只要接受生产上的剥削,还要接受消费上的剥削。
一条裙子只是一条裙子,直到“Dior”这个符号为它注入上流人士称之为“魔法”的东西。
年逾半百的穷人艾达将购买Dior裙当作自己唯一的梦想,现实中不少人也是这样——省吃俭用甚至不惜超前消费也要买到自己心仪的“宝贝”。
奢侈品对穷人的隐形剥削被视作理所应当,将商标当作自己的保护伞躲避人们对它掠夺的指责,与此同时对过度溢价闭口不提。
偷窃抢劫者会被送进警局制裁,但是剥削穷人的商标却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奢侈品的宣传,不只影响富人,对穷人影响力最大。
富人购买奢侈品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和穷人不一样就好,宣传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他们一定会花大价钱买穷人买不起的东西;但穷人购买奢侈品是为了宣传所贩卖的虚假梦想。
众多奢侈品推出彩妆线赚穷人的钱,淘宝上那些销量奇高的贵价化妆品大多是谁买的?
如果它们只针对富人,完全没必要卖300块一支的口红,口红的价格本可以更贵,比如2000块一支。
在生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后,人们对符号价值的看重远大于物本身的使用价值。
于是最终成为物的奴隶。
将自己全部的希望和追求投射到一件裙子身上是很愚蠢的事情。
《指环王》中咕噜被魔戒蛊惑变成非人的怪物,艾达不会变成怪物,但是现实中的她一定会付出代价……不知道花光所有积蓄的艾达,是否还能负担晚年的医疗费?
但这部电影一点也不关心,继续帮奢侈品洗脑是它唯一在做的事情。
无数个艾达穷尽毕生财富追求的“Dior”,在他们死去之后依然闪耀着,似塞壬一般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新的过路人。
有段时间没看过这么舒服的电影了,好人就是有好运气,哈里夫人虽然年纪很大还失去丈夫,做着辛苦的家佣工作,但是依然心怀梦想,不为攀附权贵,只为让自己更开心,愿意花500英镑去买一件奢侈品裙子。
我喜欢这类电影也是因为以Dior为背景,让大家看到了奢侈品背后的故事,有了一丝接地气。
善良的哈里夫人一直遇到幸运的事,但是也伴随着小磨难,磨难没有冲击她,依旧乐观面对生活,看后结尾绿裙子被小姑娘弄坏,很心痛,还好编剧给了个happy ending!
【前言】如果你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你大概率会唾弃这部电影,如果你充满浪漫情怀,爱做梦,爱追梦,纯真且常常被人性中的善良所感动,不妨去看看。
【观感】★老年版英伦“艾米丽在巴黎”★迪奥品牌定制电影★工业革命时期的传奇浪漫童话全片充满着善意与优雅,对世间所有的一切,也映照在片中的每一个角色身上。
【英伦时尚童话在浪漫法国】电影用善良与乐观编织了一个从底层小人物追梦到迪奥品牌全民化定位发展的转变史。
二战、丧偶、底层清洁女工、工人罢工游行、垃圾堆街道、严重的阶级分化等元素在影片中得以展现,影片粗浅地勾勒出了现实主义忧伤的设定,但接下来,电影马上就用浪漫诠释了几乎每个女人一生都会追逐“美”的那颗芳心,而且阐述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追求美的权利应该不分阶层,不分年龄,然而这种不可思议的“逐美梦”在一个底层小人物身上得以表达的同时,又赋予了迪奥品牌优雅高贵,时尚浪漫的内在价值。
影片中全员角色充满爱与善良的设定也冲淡了现实主义忧伤。
同时电影故事情节的设定是悬浮、简单甚至不可思议到童话般梦幻的理想化程度的。
关于梦想,关于追梦,关于勇敢和爱,关于善良有回报。
【结语】在懵懂、还有时间与精力去欣赏美的年纪,去大胆追梦,拥有一件完美的礼服去诠释自己人生之中的高光时刻吧。
那个时代下的巴黎运动和Dior那种无上的、难以企及的梦也刚好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就像在垃圾堆里写童话故事,故事美好但并不真实。
而我恰恰是那个无法停止地喜欢做梦,喜欢发呆的人。
★最后致敬于佩尔阿姨的演技,连一个理应程式化的角色都能演出层次感。
看了一圈评论,好多人看问题真是“透彻”啊,打拳和恨资本家魔怔了吧?
作为一个时尚相关从业者,我看这部电影的角度就是非常能共情哈里斯夫人,有梦的人才懂追寻一个目标的快乐,一口一个老年玛丽苏的人,你们是活得有多枯燥?
你们没有梦吗?
要知道,她只是想拥有一件迪奥,为此愿意靠自己的努力,勤勤恳恳赚钱存钱,哪怕放在家里只能看、没机会穿也心甘情愿。
如果是不顾自己经济实力和阶层、省吃俭用、甚至为了钱出卖良知,去买一堆名牌,那才叫消费主义。
确实现在主流的消费观和十几年前不同了,但这电影一开始就说明了是五十年代背景,不是吗?
五十年代是时尚史上著名的标志性时期!
我推荐过很多五十年代影视剧,都是建议纯欣赏时尚元素去的,此处省略一万字,在这个角度,给剧情挑刺大可不必。
还有,这和《艾米丽在巴黎》就不是一个类型的,这就是单纯的追梦女孩到了中年的故事(甚至都不算老年),女主的眼神要比艾米丽天真单纯多了!
艾米丽那是真消费主义堆砌的狗血偶像剧,连梦想都没有。
最后说下服装,可以说是非常还原年代感了,当看到时装史上著名的new look系列出现时,真的很惊喜!
跟资料图片一模一样!
这个也许只有业内人士懂。。。
“温度”确实比绿色那件更适合女主,然而我也觉得全片第一件“别人家的礼服”更美。
穿上心爱的礼服,搭配好精致的妆发,加上巴黎一周到回来后出借礼服被毁、又意外收到新礼服的经历,哈里斯夫人整个人由内到外脱胎换骨,逻辑完全自洽。
这当然是一部成人童话,首先就没有那么多巴黎人愿意说英语,何况遇到的大多都是善良的人。
所以我说这就是有梦的人才懂的片子,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撞得头破血流,我们仍然应该有梦,哪怕就是作为慰藉。
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治愈片,在午后独自感动,因为身边未必有人懂。
这片在一帆的评分高的离谱了,但是一件高定在素人眼里的地位,真的就是,这么高的离谱。
那么多国家合拍的片子,就这?
但是温情这东西,却是跨越国界的。
雕牌历史上的确是有过一段几乎破产的日子,这不是虚构,是历史。
巴黎也的确有过垃圾工罢工满城飘香的时段,比如前一阵,并不是夸大。
至于一个素人要去买一件高定?
我只能说,那个时候雕牌还不贵。
比起现在动不动十万美金的真正高定,那个年代的价格,作为投资,是赚的。
那件礼服要是放到现在,同样是十万的身价。
这个是前一阵听说的名牌包包投资学。
买的时候是这个价格,用了几年,包一直在涨价,二手卖出去,还是同一个价格,也就是说,那么多年,都白背。
所以,男人们别批评女孩子的虚荣,这是投资,你们不懂。
反正是挺轻松的片子,找不到大片的时候就看一下吧,挺欢乐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哈里斯夫人热切追求的并不是奢侈品本身,而是对美的渴慕,这点从她那善良细腻的言行中就能够发现。
昂贵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一件衣服,从创意开始,到勾勒、选料、裁剪、拼接,缝纫等等流程,确实含有宝贵的心血,怪不得女主会发出那句惊叹:“这是在造月亮”……打动我的另外一点就是多角色的塑造,让我看到每个人都有其特质,视线也会随之转移,从而加强了互动体验。
总之,故事并不酣畅淋漓,但却如奶茶般温暖柔和……
哈里斯夫人在会场门口被于少女反复羞辱,但凡稍有自尊的人都会马上离去。
在男爵出现帮忙解围之前,至少被羞辱了三次:被十几个富人无视插队;被于少女认为没资格入场应该去百货公司;被认为便士没有资格买服装。
就算退一步说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人可以暂时放弃尊严,哪怕这个“梦想”再微不足道,但是细看下来这其实也不是哈里斯夫人的梦想,哈里斯夫人排第一的“梦想”是雇主家中的紫色“妩媚”,排第二的“梦想”是被“垃圾女王”抢走的“诱惑”,她付出所有积蓄去追求的仅仅是一条妥协得不能再妥协的“维纳斯”。
我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喜欢Dior这个品牌,但这部电影我只感到对Dior的厌恶。
最后结局哈里斯夫人穿着一条别人不要的,Dior顺手施舍而来的“诱惑”在那里耀武扬威,仿佛取得了什么胜利,打败了某些敌人一样,我认为这已经不只是被大店PUA的问题了,这是脑残。
哈里斯夫人既没有尊严,也没有脑子。
很轻松浪漫又幽默的电影,近现代童话一样唯美的场景加梦幻的故事,虽然女主已经不再年轻(话说Dior做得好聪明,如果女主和赫本年轻时那样,恐怕就没多少人注意它家衣服了吧),但顺畅的故事情节还是让我一口气刷完这个近两个小时的Dior高定宣传片。
哈里斯夫人天真善良又优雅勇敢,就像电影中说的是个不折不扣的dreamer,而她的梦想就是向往美的事物。
她想要得到一条美丽的裙子,不是因为虚荣攀比,或者想穿着它达成什么目的,而仅仅只是觉得它穿上会很漂亮,真的是非常纯粹的梦想家。
于是在得知丈夫去世以及看到雇主家那条闪闪发光的粉紫色裙子(这条裙子真的比之后dior走秀时的任何一条裙子都惊艳)时,决定疯狂一把,这样的一时冲动把她带到了所谓梦想的国度——巴黎。
全篇故事情节是一气呵成的,非常连贯,导演在拍摄时将人物、服饰、陈设、建筑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和罢工后脏乱不堪垃圾遍地的街巷刻意放在一起,一是不断暗示革命即将到来,同时似乎也暗暗讽刺意味十足。
极致美的巴黎和恶臭气息的巴黎,或许才组成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样子。
结尾的波折有点刻意但是胜在温馨,将浪漫的气息发挥到极致。
作为一部品牌宣传片它应该算是非常成功的,而作为一部电影它的起承转合也算是流畅,混合黑色幽默和满屏的高定服饰精致陈设布景,把梦想家内心的童话世界勾勒得异常清晰。
但是仔细看的话,梦幻一般的场景对话,美味的食物精彩的表演等一系列上流社会的浮华,与另一边工人阶级受到剥削努力抗议罢工形成巨大反差,仿佛又在告诉观众:你真信了女主的经历那才是傻子。
梦想不是理想,它真的很美好可以天马行空,哪怕它只是“想要一条华而不实的裙子”。
但是人不能一直活在梦里,总有醒来的时刻。
这部电影如果只是当作一个梦境来看的话,它真的很治愈,我很喜欢。
但看过之后,总要回归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的生活现状的。
一般般
这个这个蒋怡又太美了吧……
这种调侃似的浪漫主义, 我咋看都很假。
蛮早的片子,不过2010年5月底在网站下载的,电脑又没网络看的片子,还可以吧。。七年之痒。刘嘉玲在里面演的角色我还蛮喜欢的。。。
to have but not to hold
一颗星给美爆了的应采儿 刘嘉玲真的没法看了
喜欢里面应采儿和刘青云跑步听歌在岛上的那几段
2004/3,New Haven,下载。情节记不清了,2008/12/27下午检查移动硬盘下载记录时,才证实看过,似乎应该还行吧。双星情歌?
左蝴蝶右蝴蝶又大又美的蝴蝶如果不是已婚人士就更美了
那么恐怖吗?我想我不会吧~
电影都不现实,这部除了结尾还行。
这部片子最大的印象就是傻逼们很装逼的快闪。
最喜欢的一部港片之一。
电视上看的,傻傻的
看到丢狗才想起看过,后来觉得应该还不止看过一遍……不喜欢结尾的剧情……应采儿看起来不错哦,笑得很舒服……第一次觉得公鸭嗓也不错啊……钢琴背景音乐很熟悉的
刘嘉玲好漂亮啊
居然是当年买过DVD看的都忘了==
鄒導演是演編雙絕, 他是低俗戲中的搞鬼導演, 又係 地下鐵中追不到女孩的壞中年兒子, 仲係 爆裂刑警的賤房客, 此片他促成劉青云和嘉玲多年後再合作, 火花四起.
剧情真的很和我口味。并且刘嘉玲在里面演的太恰到好处,和刘的关系一个痒字诠释(编剧的小细节也很值得玩味
应采儿太美,故事让人想起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