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甫拉托夫
Довлатов,大文豪的严冬(港),文字欲(台),Dovlatov
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主演:米兰·马里奇,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海伦娜·萨和卡,阿尔图尔·别夏斯特内,叶莲娜·利亚多娃,安东·沙金,斯维特兰娜·库德钦科娃,彼得·戈萨沃斯基,伊娃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语言:俄语,西班牙语,芬兰语年份:2018
简介:Milan Maric将饰演前苏联著名讽刺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影片聚焦多甫拉托夫生命中的短短六天,呈现了70年代苏维埃的政治酷寒和动荡。多甫拉托夫将为了捍卫自己的天赋和独立而战,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却纷纷离他而去。唯一和他站在一起的人是他的朋友约瑟夫——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详细 >
太沉闷了,作家诗人艺术家的困境,他们是生活的旁观者,而这部电影却以旁观者的视角描绘这群旁观者,没有辩解宣泄心理独白,懂得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只会觉得平淡无聊。籍籍无名之人,还要坚持做自己,也许会更难。
要是我懂俄语 可能会打四星
一个时代
7.2
真是一部乏味扁平故作烦愁的片子 没有展开 看不到抗争的力量和深度 只有一成不变矫作的愤世嫉俗 别扭的执拗
3.5,比起为革命斗士立传,更像是对存在主义的反证,因此叙事没有侧重于谢尔盖,抑或他身边那群失意文学青年,而是近乎虚焦的背景:列宁像,铁皮船,浓雾氤氲的街道,以诸多符号浇铸成一个极权倾轧、理想主义式微的昨日世界。从构图转场到幽灵般的长镜头,调度技巧释放于无形,恰如这片土地上举世皆知,却被迫噤声或流亡的面孔,时间的飞逝了无意义,只是平添在铁幕下行进的乏力感。相较于在政治议题上随性浅描的《盛夏》,其间的萧瑟沉郁、对宿命感的传达更甚。不过,部分台词和心理描写还是偏弱,画面中静置的诗意过于散碎,没能朝前流动起来,人物间的镜像设置也略显单调。
调度太舒服了,塔可夫斯基加费里尼的合体。比《盛夏》好一百倍吧。
我觉得是比Лето要好
豪宅是什么?外国的一种住宅。
在那种历史背景就能造就谢尔盖这样的人才真是很难得的。虽然背井离乡在他国,还是坚持用本民族语言写作,那也是对祖国的热爱吧。如果人的生命是有限和可以终结的,那他留下的文字却是隽永的。
啊不好看诶
看的稀里糊涂 文艺文艺我不懂
今年柏林主竞赛除《女继承者》外,看的最顺眼的片。
还是觉得可能俄语版更原汁原味,可惜我不会
6分。
去年看的,听完威柏十年唯一找来看的片子,其实还可以,没那么尖锐,也没太多宣泄,算是时代的切片
在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文化管控下:一方面是艺术家对自我的认同坚持,互相之间未必认同但互相尊重;文豪们打下的基础,让当下艺术家有所坚持,被集体利用的丑态百出。另一方面是艺术家的生活状态,男主视线一直在四处游移观察(包括聊重要事情时),对女性表现出明显兴趣但并未出手,观察者也许疏于、甚至畏惧表态,直到最后鼓起勇气骂了编辑众人;对同事和朋友的若即若离,是只对艺术负责的状态,对现实忽近忽远,游离于想象与责任之间;一直记得女儿的大玩偶,唯一放不下的现实层面
-Ты пьёшь? -Да.-Отойди отсюда.-Хорошо.
满足一下好奇心,一边看一边在干其他事,所以没有很专注,纪录片都有点平淡
拍得极度日常。跟苏俄文学完全不熟,但是非常喜欢摄影,完全被带进去,群戏中的调度太迷人了,有点后悔当时没去瞄一眼<电子云层下>。"It's little joys and big sorrow." #HK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