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子女之间很难相处,除了林林种种的原因,比如小孩还不知父母的难处,还太自私,还有一个原因:父母希望孩子很优秀——那是假的,他们只希望孩子很普通,普通的好成绩,考个好学校有份好工作组建一个家庭,过普通人的好生活。
“我们只是两只鸭子,怎么会孵出一头丑小鸭?
”南丁格尔的母亲哭诉(是的,与红十字会联系在一起的南丁格尔护士小姐),这才是一些父母与子女难以相处的原因:他们其实忍受不了孩子与他人不同。
说真的这无疑是标题党,然而我仍然选择力荐并且想说上几句,当然有我自己的理由。
我很佩服这个89年的导演编剧演员,自编自导自演还那么出色。
最重要的是还长得这么帅。
我实在是非常的喜欢他的发型还有他的鼻子。
还有这样一部关于母亲的电影。
我曾经叛逆,也是十六岁,那时候我撕心裂肺歇斯底里都是与那个叫做我母亲的女人争吵。
我同样曾经恨之入骨,这么说不为过。
当我作为一个抽烟喝酒吸毒纹身的同性恋来看这样的一部电影时候我突然明白了这种爱之深恨之切的母爱的绝望。
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其实一直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太近了会扎人太远了又很伤人。
特别是对于爱人。
当然,这里的爱是泛指。
谁不曾自私,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所有的明白都叫做索取,从来不懂得别人的付出。
然而我相信成长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就像是血液里与生俱来流淌着的那种对母亲的爱。
这不仅是子宫壁所孕育的细胞,这是任凭世事变迁时间流逝也无法磨灭的一种信仰。
当他说出我如果今天死掉你会怎么办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她会告诉他,我也会死掉。
镜头定格了几秒,然后我看着她像是含着泪默默的说出那一句那么我明天也会死掉的时候我突然有点心酸。
我想起曾经我同样的嘶吼着对着我的母亲说那句话的时候她并没有回答我,而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当我看着她眼眶里异样的时候我选择转身摔门而出。
当时我的心里千万遍的责备她,我抱怨着自己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有这样不爱我的一个母亲。
然而过了两年我才突然知道她比我爱她爱我得多,看到我皱眉她都欲以身代。
或许在乱石上坐着,即使相依,日后他们仍然很可能继续争吵,甚至有一天他会砸掉之前没有砸掉的那个大的圆盘子,甚至再离家出走等等等等。
也有可能从此宝贝甜心地叫着,他在她的怀抱里永远幸福快乐直到死去。
然而无论怎样,至少这样的开放式结局会有美好的一种。
纵使最恶劣的语言最伤人的眼神却也永远磨灭不了内心的那一种与生俱来。
当他用力扣掉安东尼做的妈妈的那滴眼泪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一种释然,无论未来怎样,只是我愿意将它想成是美好的。
就像是当我妈妈对我微笑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偌大的世界我所最想要并且一直追寻的是什么。
嗯,这样就好,无论你多恨她,记住她都始终爱你,并且你所给予的永远也比不了她给过你的。
你给的伤害她也能读成真爱,这就是妈妈。
老周,还好我20岁以前懂事了。
如果可以,我愿意永远陪着你。
只要能看着你对我笑。
你对我的抱怨也好唠叨也罢,纵使你曾经字字如割地刺伤过我我还是舍不得杀掉你,因为我知道我再也不会拥有一个这么爱我的人了。
"亲爱的母亲,我只信任你,这个迷惑人的世界上到处都是陷阱,把我脆弱的小舟倾覆,我多想一直躲在你温柔的怀抱里永远都幸福快乐。
"好吧,我也算是个标题党,还套用别人的了。
你有一个爱买带花纹的家具、爱听车载广播、吃相不算优雅、出尔反尔的妈妈。
在学校你对老师谎称妈妈已去世,企图逃避在课程作业上介绍她。
称之为你杀死了妈妈。
妈妈被欺负了你可以第一个冲上去保护,但也可以随便找出一百个更爱的人。
你杀死自己心中对妈妈的爱,和男友看出租房,迫不及待逃离母亲。
服用安非他命,和新同学接吻,很新奇很酷,也让人不适。
这段在我看来是十分出彩的片段。
在尖锐锋芒之下,hubert流露出迷惘与恐惧,安非他命作用下,像刚降生的婴儿初次见识世界的纷繁却找不到自己的巢穴。
于是连夜逃回母亲家,任性喊醒沉睡的母亲,倾诉内心的思念和爱。
无论这一夜经历了怎样的冲击和惊惧,回到家还是有母亲的一杯解毒的牛奶。
为什么我们不再像年纪更小时亲密交谈?
第一点,当带着偏见或者思维模式固定化,必然无法进行沟通。
hubert认定妈妈的行为是想给自己找不痛快,妈妈心碎于孩子的叛逆和离心。
在一个没有第三人作为沟通台阶、近亲患精神病史和经历失败婚姻的家庭中,很难逆转地走向疼痛。
第二点,是年轻人对于世界的、对于亲人的期待落空。
意识到亲子关系的僵硬,hubert不是没想过弥补,抓住母亲的手想进行一场心灵的谈话,母亲的目光却粘在电视节目上;女老师欣赏到他的文学才情,可以帮他投稿,但他要转学到乡下的寄宿学校了,我放弃了我自己;明明想念着蒙特马尼的家,父母都在身边的日子,父亲却不负责任,专制地决定转校;女老师前往纽约,生活丰富精彩,写给他的信,一封都没回。
hubert在挥洒画笔、过早的性爱中宣泄。
宣泄什么呢,也许是东亚人难以共情的青春期迷惘?
妈妈看似位在一个强势地位,其实也无可奈何。
遭受亲生子的推搡、攻击性的语言,没有一个镜头拍到了妈妈的眼泪,但所有人都知道她在流泪。
几乎全程皱着眉头看完,低成本电影,最多的场景是车内和家,只是用对话和肢体语言亲子关系的剑拔弩张。
孩子是怒火,母亲是沉静的水。
成长的速度如此慢,代价如此巨大,以至于要母亲的看不见的泪水浇灌。
不可否认,这是我最近好几个月以来,看过印象最深刻的电影。
原本只是因为上班无聊叫同事推荐一部电影给我回家看,结果让我邂逅了这部不管从故事画面背景音乐人物都觉得无比赏心悦目的电影。
我很少看电影,很少看懂电影里所应该传达出来的内髓。
其实这一部也不例外。
只是我会喜欢上,并且觉得精彩。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和妈妈之间的感情和故事。
而,每个人的故事情感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层次。
电影里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画面。
其一,Hubert被妈妈送去寄宿学校,争吵里歇斯底里,最后甩下一句“我今晚死了,你会怎么做”走了,而妈妈站在原地说的那句“那我明天就去死”是多么不经意间就触动心底最潮湿又温暖的地方。
其二,Hubert和Antonin在一间装满五颜六色的油漆罐的房间里,肆意往墙上喷甩颜料,画面层次闪现震动,躺在旧报纸上面欢愉做爱。
画面的美感接壤了两个相爱的人内心的情感。
其三,Hubert在树林里追逐身穿婚纱的妈妈,跌倒然后继续追逐,无法紧握的双手,苦涩的面容和复杂的心情,究竟是想要靠近想要脱离还是连自己都无法确定的距离和爱。
还有,还有Hubert和他老师之间,很喜欢能够遇见这样一个老师,彼此能够懂得。
或许,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找到一个明白自己的人,是多么让人觉得渺茫又满怀期许。
我喜欢画面表现出来的质感。
我喜欢音乐隐晦躁动的叠加。
我喜欢Hubert的自然卷头发。
我没有看明白。
我又觉得通透。
不止是爱,却又胜过了爱。
而世界上,还有什么,能够牵扯无尽的爱并延伸痛楚。
我们应该善待自己。
并且一直深爱妈妈。
I Killed My Mother (J’ai Tué Ma Mère) - Xavier Dolan [2009|Canada] (3-)早前一套同樣講母子關係的Miss Kicki示範了克制怎樣create更大的tension。
同樣係debut features, 呢套真係要學下野。
8成場口都係口角戲(仲要嗌來嗌去都係三幅被),係,其實D contents都幾寫實,不過就令人覺得好trivial, 好零碎。
好多時D醞釀位無左,只係會覺得兩母子同套戲都好juvenile。
仲有果D好picturesque,成日都將個人擺係側邊的構圖,好做作,那些想像的畫面都好畫出腸。
不過有一樣野卻是真的,Xavier Dolan好靚仔
看片时,我没注意到导演的年龄。
各位豆友提醒了我,这娃只有19岁啊。
19岁的男孩能拍出如此优秀的片子,想来导演的经历与主角于贝尔是有所不同的吧——估计至少不会处处受制于母亲的决定。
优秀在个性中产生,而个性是需要放逐的。
我想,片子的话题对于许多叛逆的或者不叛逆的人来说都是能产生共鸣的,除非这是个完全泯灭个性的时代。
于我而言,最大的感触就是生命与个性的此消彼长。
高中的时候,我就曾试探性地问我的父母,我以后如果不结婚不生小孩,你们会反对吗?
双亲的回答无非是强调了“结婚生子是人生规律”这样的观点。
50后的父母说出这样的话,并不令我感到意外。
其实,繁衍后代已经不是一种人类的“必需品”,相夫教子也不注定成为女人最后的归宿。
我们可以追求更加丰富特别的东西。
我们的母亲大多平凡,生活单一,会为各种各样琐碎的事情而劳心。
这正是我令我恐惧的状态。
结婚前,女孩们聚在一起,可以谈论艺术文学电影帅哥;结婚后,女人们聚在一起,话题范围迅速缩小,整天老公孩子老公孩子。
如果一件事,让你在此后几十年里失去对生活丰富性的探索,那讲这件事毁了你的人生都不为过。
其实,有许多女人是被婚姻与孩子榨干了她们的理想、创造力、以及生活的激情,成为碌碌大众中的一员。
你问她生活过得好吗?
她说好。
她连“其实我生活得不好,很无趣很累”的意识都没有。
当孩子逐渐发现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个性时,我们的母亲正在日益变得没有个性。
她们不屑于打扮自己,整天忙于琐事,甚至变得有些神经质。
一个生命的诞生,应该是件令人欣喜的事。
不过彼长必定此消。
有一天你猛然回头,我们的父母已经正处在要问“尚能饭否”的年纪了。
我们杀死了父母的青春,追求,活力与个性。
而这些,正是构成生命之有意义的元素。
于贝尔抱怨他的母亲吃相难看、不懈打扮、啰嗦多管、不可理喻,抱怨她乐趣极少,只会工作,生活无意义。
而他没有意识到,母亲生活的全部意义都在于他,她可爱的儿子。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五十几岁的父亲喜欢收集钱币和邮票。
我不知应该感到可惜还是欣喜,可惜于他年过半百才开始自己的爱好,也欣喜于他总算能够干他喜欢干的事情了。
去年,我们父女俩与妻子(母亲)谈了希望她开始阅读的建议。
我很开心,五十多年过去了,她总算开始阅读一些探讨生活联系生命的文字,甚至有的时候,她会催促我多读读报纸,不要一天到晚只知道读书。
如果我们爱自己的父母,就尽早放他们走吧。
让他们能重拾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不因为我们而被局限在琐碎的事情和庸常的生活中。
更重要的是,也别让自己陷入这个看似是人生规律的恶性循环中。
1镜头美。
2一些蒙太奇手法看着舒服。
<图片5>比如说最暴力的时候(摔盘子,咆哮,群殴…)放慢剪辑+BGM(像花样年华),使片子不至于聒噪,还增加了艺术性。
还有加快剪辑的地方(童年回忆,咆哮时)同艺术性的效果。
但在情绪最高点的地方以此方法作为出口,缺了点什么,没交代一个结果,没有转折和递进(王墨镜用这种方法,主要是渲染氛围啊情绪啊,但情节有个结果还是会老老实实的交代,比如人物关系的转折递进,但多兰没有)<图片4>比如说多个特写镜头组接(好像叫杂耍蒙太奇)(比如开头的时候母亲的吃相几个镜头组接到多兰眼睛的特写,比如多兰房间里几个海报人物特写镜头组接到多兰写日记,还有买水果那里…)节奏欢快,立意明确,这应该是常见的手法,也很符合这个片子<图片2><图片3>比如说插一个主观臆想的镜头(想象妈妈日光浴的镜头,被告知送去寄宿心里碎了一块玻璃的镜头)用的很好,感觉很灵动,跳脱,轻快,好像有意打破对峙画面以及气氛的僵硬<图片1>比如说录DV,(好像是自言自语,所以不是打破第四面墙?
)又是黑白的,但觉得形式很好,却没有很好的效用,既不是和观众对话,也不是内心更深的独白,讲的还是吵架时候的内容,也没有推动情节的作用,最后他妈看到了也没什么明显作用,因为说的那些话不就是他平时对他妈说的吗(说到类似手法还是超脱的效果最佳)3故事内容方面,其实让我想起四百击,同样的少年时期和父母疏离被送到寄宿学校,同样的没啥转折推进,只讲某种状态。
但是多兰这部片生活化许多,吵架之多身临其境,母亲的立场和孩子的立场都看得太清楚了,就是因为太生活,我就更多了要得出一个结果的诉求,以及升华观念的诉求,(毕竟想要电影的观念凌驾到自己之上才好看)但他只给我一个状态。
不是褒也不是贬,单纯觉得缺了点结果。
与zheyiyang讨论有感:1没有暗文本余味不足(暗文本参考布达佩斯,蓝白红.另:暗文本的真实含义是未说出却可理解意思的文本)2基本靠讲的方式不够电影(旅程终点)3光有艺术性是不够的(多兰vs韦斯安德森)4抽离故事要看是否需要,有无作用(dv 旁白 讲故事 打破第四面墙)(ps.旁白的视角有没有改变)5是展示状态还是轮回(像四百击还是像醉乡民谣?)(没啥层次性)6大小格局预期不同,同类对比(钢琴家vs裘皮)7素材库和人生阅历(多兰vs波兰斯基)
看到结尾感觉有点仓促不懂什么意思。
但过一会儿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我妈和小时候的我。
那时家里挺穷的。
想起我咬着一根泡蒜苔然后逼我妈咬另一头一起往中间吃的时候,想起我妈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给我做早饭的时候,想起原来我爸混蛋她是如何一个人辛苦撑着这个家的时候。
可是现在我也受不了我妈,但这部电影告诉我原来真不止我一个人,原来连千里之外的法国小孩在青春期也是和父母这样子的状况。
然后我就想,既然这是不好但普遍的一个现状,我为什么不能打破呢?
我知道我一定是爱着我妈的,每个人都爱着妈妈的,为什么不能在讨厌她的时候试着体谅呢?
这部电影才是真正能够教育青少年的一部影片。
五星力荐。
我不知道他21岁的脑筋里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多的奇思怪想。
自大狂也会嫉妒他。
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说,你可以指出十个以上的重大缺陷。
但是他年轻的血足可以完败那群拿着物质的剑却去虐杀良知的知天命患者。
因为Xavier Dolan是个珍视感情但蔑视生命的人。
他把一切都看得太认真了。
这难道不对吗?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想认真但不认真”的人了,他们可以干许多别的事来填充“不认真”造成的缝隙。
他们不用再来拍电影。
有人说了,这是A货的范桑特。
太不同。
范桑特完全没有想过“认真”这回事,他是另外一个世界观的引导者。
你可幻想用各种颜色的油漆来洒满白墙?
你也没有带钥匙坐着夜车不知驶向何方,你在车里为了鸡毛蒜皮辱骂和你亲近的人,你憎恨你室友鲜艳的皮毛外套,你在寄宿学校里一边哭一边刷牙,那些流萤般的霓虹包裹了你曾经皮开肉绽的年轻轮廓,影像升格,世界在你的眼睛里放慢了。
那个吻你的人,也只是有生理温度而已。
你感觉在吞咽自己的舌头。
你本来也想当个作家,但是这个社会不需要作家。
这个国度膜拜烂写手和,生意人。
你高中时喜欢读你周记的年轻语文老师没有去成俄亥俄,他不小心喜欢了他的女学生,然后被辞退了。
没人知道他去哪。
我只知道她的农历生日,因为每年都在变。
很多年,我没给她过过生日,她也没有给我过过。
我和她不熟,我为她打过一次架。
我只知道她是水瓶座,是属猴的。
我还跟她住在一起的时候,有一天下大雪,她半夜没有回来。
我很害怕,打电话给她,她淡淡地说回不来了,对不起。
我开着灯,看天花板看到天亮。
第二个月我就搬走了。
离她很远的地方。
十年里,我很少回去。
女老师和于贝尔说,有的时候觉得生命很奇妙,十年的沉默,有的时候十秒就打破了。
我想说,对不起。
第一,导演画面感很好,几乎是每个场景,其颜色的搭配、物品的放置、疏密的程度都很讲究,可见导演是很用心地在制作这部片子。
观影期间我一直感叹其画面的精致,电影大部分画面截图下来就是一副精雕细琢的画。
第二,导演自编自导自演。
作为一个1989年出生的孩子,让人感觉很惊艳。
就导和演两方面,他算是做得面面俱到了。
还要再苛求什么呢?
即使现在风格不成熟,但前途不可限量值得期待。
第三,平心而论,我个人感觉这部片子的剧情挺无聊的。
母与子的不断争执与对峙,翻来覆去,反复无常。
还好里面的演员演技都挺到位,男主长得够好看。
不至于让我看不下去。
总体而言,是部很个人的文艺片。
导演的风格很新颖也很个性化,我相信他另外的片子我可以不费劲地认出他——画面感太好了。
节奏稍显拖沓。
但依旧是部上乘之作。
题目惊世骇俗了点,其实是部小资的亲情剧场。
估计抱着看惊悚片的心情去看该片的人内心多少有点憋闷(我就是。。。
)另,导演本身也是gay,长得真好看。
有前途的导演
20岁的多兰,我的妈妈呀。
十六岁时我在做什么....今天我又做了什么..... 点点点点
青少年视角拍出来的比所有同类作品都来得真实和真挚,顿觉不少其他亲子电影都太过于伟光正了。编剧表演摄影剪辑配乐灯光美术行云流水。第一部五星法语片竟来自加拿大。
很多桥段用到《花样年华》里的弦乐加慢镜,因此风格很王家卫。鉴于是20岁的青年导演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除节奏有点缓慢外,整体上算上乘作品。结尾处母亲的爆发可以拿个小演技奖。
没看太懂
就是很吵有木有。。。
看不下去,没实质内涵。
这娃儿干嘛老苦着张脸嘛
生猛的九零后
“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着自己的父母 因为这种爱象人活着一样自然 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 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89年生的年轻人自编自导自演了这样一部很有个人风格,很有味道的电影实属难得。但不知是无意散漫的节奏还是刻意追求的效果,整个电影很不紧凑。虽有王家卫的味道,但也同样给人过分凌乱拖沓的感觉。给我最大感触的是儿子说:我今天死了你怎么办?母亲在儿子转身后小声说,那我明天也会死。
魁北克法语太难听了!跟鸭子叫一样!男主角(导演)太自恋了!就知道把自己最好看的角度拍出来,这片真是让我零忍耐!
是目前第一部给三星导演多兰打四星的电影
我跟我妈关系还挺好
敢于探索自己母亲的作品我都会多一份偏爱.....不过这片子其实挺符合这男孩年纪的,并没有特别“早慧”,大概从小在电影圈被熏陶的因素多一些——我这算红眼病吧? 另外捎带手鄙视一下标题党,靠,不带这么忽悠人的
即使编导演都是一个人很有才。但是他的嗓音和粗俗的故事情节真心让我无法忍受 - - 。 哎。熊孩子你没事zuo 什么zuo 。。。
镜头感很强烈,但太流于意识
少年和配乐都好美,编导演还有点儿王家卫的有才娃。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