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PTU之后,PTU系列出了几个了?
风格都很相似。
内容稍有差异,主角都是他们。
导演监制也都是他们。
基本上都还不错。
都是浓浓的杜琪峰的味道。
似乎罗导比杜导光明一些。
所以无论色调和结局都还让人觉得有希望。
只是风格还是太杜琪峰了吧?
还有结束的时候,刚刚还半死不活的家伙居然也雄纠纠气昂昂的边走边唱了,这也太不严谨了。
有的抒情场面老套且做作。
所以不那么感人。
比如两个本来是冤家的同事,在面对生死时扶持的对白等等。
如果用心点,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啊。
港片里算不错的了,比王晶李仁港之流的强很多。
任达华率领的团队一出场就低邵美琪团队一个头;黄智贤身为二人的顶头上司,对手下的处理不公;肥佬林雪被一降再降,肚子越来越大,被上司骂成废柴,在party上来个“灌夫骂座”,痛揭职场潜规则。
警察也是人,给英女皇打工的,不是经验丰富就行。
香港也是华人社会,想升官也得给领导张腿。
香港警匪片最人性的一点就是告诉你,维护世界和平,天下太平的警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得小心同僚倾轧,也得被岳母骂。
至于匪徒,完全就是《西游记》里的师徒们,往西天走一圈,被利用来给天宫的权力布局来一次重新洗牌罢了。
于是,这部片子就成了“同袍”间的割裂与重新缝合。
进山剿匪那段线索铺得挺开,任达华和邵美琪的手下为抢攻,先各自走散一个,两人一起应对偷渡客那条线;接着送餐的肥佬林雪又被枪贩劫持,和黄智贤失去联系;然后是邵美琪肚子跌下山崖,任达华独自寻找同袍的下落。
原本4-4-2的阵型变成了2-2-2-1-1-1-1,PTU的警员被两拨歹徒分散,同袍被扯裂了。
扯裂之后是重组,肥佬林雪利用他的机灵逃出魔抓,和任达华们汇合,而任达华也在芦苇丛中发现了邵美琪,这一段很有杜琪峰的风格,相互不知道对方位置,也不知道敌我关系的人同时举枪,然而概念化也从这里开始,是一束光!
哦,天主的光照到芦苇中,让他们认清了是同袍。
然后他们又顺利成章地来到天主堂,听到荒山野岭村民歌颂圣母的歌声,巧合的是林雪,邵美琪的两个手下,黄智贤,两帮不认识的匪徒,神经兮兮的写字大爷也陆续进来。
我就奇了怪了,明明都在山里迷路,指南针,烧纸钱都没有用,难道都是听到了圣母的召唤?
总之接下来的情节很简单了,警员合力把匪徒消灭掉,不,是圣母借警员的手感化了匪徒,让匪徒缴械投降。
然后警员一起在夕阳中下山,响起了肥佬林雪改编的《天蚕变》。。。
前的警匪片通常是我们普通人在警察的帮助下消灭了坏人;现在警察降格为普通人了,还有谁能剿匪?
导演想了半天,想到了圣母。
这样的逻辑实在有些牵强,要不是有林雪的胖肚子,和写字爷爷对世界和平,天下太平的执着和那个偷渡客对身份证的执着,这片子真是闷了。
网易专稿银河映像创办于1996年,创始人便是杜琪峰、韦家辉、游达志、游乃海,其中并不包括罗永昌。
毫无疑问罗永昌无论在天分或者资历上都无法向银河的四大元老看齐,所以这十年来做的尽是脏活累活:执行导演、剪辑、副导演,人手不够了还要被抓上去做演员,并且还会是女扮男装出洋相的那种(文雀)。
有一天杜琪峰突然愿意让他去导演了,却还是《暗战2》这种注水的续集,罗永昌在银河的命运可见一斑了。
2009年的开局对罗永昌来说还不错,先是《警例》在舆论界叫好,然后是《同袍》在内地上映,罗永昌也为此意气风发、踌躇满意,欲借此机会甩掉“候补队员”的帽子,跻身银河大佬的行列中去。
然而《同袍》没有想象中那么出色,它在气氛营造、故事推进、人物描摹、情节掌控等方面鲜有亮点,于是无可奈何的流于平庸之作的行列。
《同袍》和《PTU》的差距俨然可以衡量罗永昌与杜琪峰之间的距离,比其杜琪峰的老道纯属,罗永昌只能算是稍逊风骚。
不懂如何发力杜琪峰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冷静、凝练、收放自如,罗永昌则恰好少了这点,练就这种本事究竟是很难(徐克都做不到),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功力。
罗永昌在银河做了十年跟班,学到的东西依然是“模仿大过创新”,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什么《警例》会有好评,《同袍》却会毁誉参半,说的简单点,《警例》是照葫芦画瓢,《同袍》是对着白纸画瓢,自我发挥的空间足够了,走形或者过火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了。
不懂如何发力,便是《同袍》最大的败笔,它让影片前四十分钟沉闷乏味到极致,又让后半段癫狂过火到极端,影片丧失了和谐,结尾也有太过仓促之感。
需要说的是影片前二十分钟皆在叙述“人民内部矛盾”,用的竟然是抓贼抢功、争风斗气的手段,这也就意味着罗永昌在未动之际已经先动,打乱了那种“慢慢升温”的延续格局,令之后的二十分钟陷入沉闷。
其实八个机动部队上山之前的那些怄气段落也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导演却偏要用力表现出来,自然是有些模糊了重点与非重点。
之后上山搜索的段落,罗永昌把队员分成了三条线,一条是两个警员和持刀小偷,一条是六名机动部队,另一条是肥棠与劫匪四人,意欲创造多线索的故事格局来加深影片的复杂性。
罗永昌用这种方式拓展了影片格局,却也显露出他掌控力的欠缺:肥棠在大搜查的前期成为了主角,PTU却好像不再重要;之后PTU合围劫匪,亦都是蜻蜓点水。
整场搜山的群戏只能说停留在一般“剿匪剧”的水准,它不但少了那种不断遭遇的“奇观事件”,更因为整体叙述的平均而模糊了事件的主线、人物的重心,这些方面的失败都要归属于罗永昌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着力点”。
难寻明确主题《PTU2:同袍》的创作思路来源于《PTU》里任达华的一句话“穿上警服就是自己人”,它的主题自然也该是海报上所写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不过影片在整体叙事表达上没有突出这点,反倒是用了半部影片的时间去交代警员之间的“窝里斗”,这种争斗从影片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有警员受伤,而之后所谓的慢慢的“和谐”竟然是在面对共同危险——匪徒的过程中产生,缺少了对“自己人”这个概念的理解。
事实上仇人在共同危难下都能同仇敌忾,那么这个“与子同袍”的概念自然不能用“大义”的精神去解释。
如果你看的仔细,那么体察到导演的意图也不难,任达华与邵美琪的对立才是影片着重表达的东西——警例和情义的冲突。
任达华并不是一心“往上爬”的那类警员,而只是要“争口气”,为的是兄弟面子;邵美琪也不是一心“抢立功”的那种警员,而只是要“分清楚”,为的是遵纪守法。
山林里冲突的一场戏是双方对立的高潮,任达华一定要舍命冲进树林救兄弟,邵美琪却一定要坚持在外边待命,这并不仅仅是两种性格,更代表了两种行为和处世法则,所以我们看到最后的结局里邵美琪为任达华“义气”所感染而坚持留守,却依旧以“长官”的名义明令手下去护送群众。
然而罗永昌没有把这一点凸现出来,造成了主题上的迷茫,而支杂事件的颇多又无可奈何的左右了人们对影片不同侧面的解构。
譬如说《同袍》和《人性》一样描写了人性,林雪也再次来了一回“无间道”,降职做司机仍然是源于赌博和欠债;警员遭遇小偷被刺,小偷也仍然是为了拿回那个钱包;四个匪徒说“我们是为了求财”,人物和台词俨然是脱胎于上一部续集《人性》。
所以必须说《同袍》没有集中表现于一点,而是铺陈过宽,影响了核心主题的表达,更何况导演也少了杜琪峰将其融为一体展示“宿命”的那种功力。
少了淋漓尽致莫要被海报上的盔甲长枪欺骗了,《同袍》的火力并没有这么猛,搜山队员总共是8人两队,平均四个人才有一杆半自动步枪,枪战亦仅仅是集中在最后的教堂争斗,缺少“大格局,大火拼”的风采。
敌人举手投降的“主旋律”结局更是遭人诟病,这明显弱化了银河映像对“宿命”这一命题的理解,并彻底堕落进内地剿匪剧“和平解放”的俗套之中,况且教堂中乒乓作响开了那么多枪居然无人伤亡,亦是奇事。
要说杜琪峰的《PTU》里,结尾黑帮大战震撼有力,林雪在最后关头寻回手枪也有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感;到了游达志《非常突然》,警察、劫匪在最后全部暴毙街头,悲情又不乏刺激;韦家辉的《一个字头的诞生》,更是用戏谑手段达成一种畅快。
这些银河电影的结尾都不乏一种气魄或者力量,能够很好的达到一种“收”的效果,与之相比《同袍》的“大和谐”结尾却显得不伦不类了,也许这样的操作为它进军内地打开了方便之门,只是谁愿意看这种“港片格局,内地结尾”的怪形电影呢?
事实上罗永昌的个人特点已经在《警例》里看的明了:模仿功力足够,创造性则不强,刻画人物颇具功力,处理事件就易过火。
罗永昌在《同袍》里抛弃了他擅长的塑造人物的一面,而集中去展现“大事件”,不免就进入了一个不明的创作误区,拍竞的作品也自然难以让人满意。
况且罗永昌太追求影片内在的“工整”,不免缩手缩脚,加上他所得到的题材往往是“命题作文”,所以像《暗战2》、《同袍》等作品都不免流露出一种“学生作业“的味道。
导演稍逊风骚要评价罗永昌的导演地位,看他在银河的地位就知道了。
在银河映像,杜琪峰是天才,游达志是天才,韦家辉是天才,他们大多都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丰富的创作经验以及个人化的创作理念,从而打造出缤纷各色的银河作品。
游乃海也是天才,他的剧本便是银河品质的保证,后来蒙杜琪峰提携导演了处女座《跟踪》,便立刻获得金像奖最佳电影的提名。
反倒是罗永昌,在银河拼打了十年,什么也没得到。
罗永昌也不够潇洒,这体现在电影里就是人物的弱智化表现,《暗战2》里的许绍雄化身为娘娘腔的同性恋,林雪就变身和郑伊健猜硬币的弱智警官,更有刘青云和郑伊健跑路追逐的雷人段落;到了近作《同袍》,连警员们奔跑捉贼都是用一种滑稽的动作,就更不用说林雪那亮嗓子唱赞歌了。
换到银河映像的其他导演作品中间,你可曾遇见如此的表达方式?
罗永昌没有杜琪峰的凝练,也没有韦家辉的狂想,却偏偏想把二者融为一体,这样的观念延伸到作品里,就只能引起观众的笑谈。
杜琪峰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导演,不过他创意十足、观念透彻,又懂得收发,所以会走出一条十几年的光荣之路。
至于罗永昌这样的候补队员,功力一般,创意贫乏,预计也只能在杜琪峰手下检检包袱了此余生了。
文/灰狼
一班废柴最终都算争气。
开头真是郁闷,感情好差,没点团队。
几个差人几个贼在小山区里追追打打,矛盾,分化,最终都被天主带到小村庄集合,四队夹击捉到犯。
果真是要经历过生死才能成为好兄弟,谓之同袍情谊。
不似友情温暖,也不似爱情甜蜜,却彼此信任,生死相托。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用很复杂的剧情,讲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兄弟齐心,其力断金。
这次是警察内部的内讧,尽管所有公司单位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如果是警察界还是会让人更加关注,因为很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会有生命的代价。
片中各个人物塑造得颇为丰满,不论是两个警长和他们的队员,还是督察和他的司机,都经历了一段转变。
胖司机尤其生动,豪赌怠工为朋友打抱不平,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挺会随机应变的,不过一到事情稳定后,那胆小怕事的本性都冒了出来。
邵美琪好像很擅长这种女强人的戏码,为了升职可以默许一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情发生(不过也对,都是竞争,没道理要让别人),丝毫不介意周围同事的对她的误解,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不过随着剧情的演绎,感觉香港电影或者说杜琪峰导演,越来越没意思了,香港电影中,当遇到所谓困境的时候,导演总是会引入迷信、宗教作为hope sign,似乎耶稣基督加上近乎神经病的斗鸡眼,反而成了片中那些警察们该如何团结的明示。
就个人而言,并不觉得这个结局有什么高明之处,也许是商业片对内地市场的妥协,是导演为了争取更多内地投资的谄媚吧。
不能做吃等死的只依赖前辈们传下来的说故事的本领,再这样下去,香港电影的精髓没多久都会毫无踪影,存在得只是半死不活的市场,自以为很酷的导演。
内容简介:一群警察和几个贼玩躲猫猫,一开始警察很废柴,到最后警察终于聪明,继而抓住了贼。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中规中矩的电影。
话说回来,任达华演警察比演贼更能吸引我一些。
非典型港片、非典型主旋律就变成了非典型的《PTU2》。
看惯了典型警匪港片的人可能会不适应这样的片子,从城市里的飞车追逐变成了丛林里的迷雾追踪;从单纯的正邪对立变成了多线联动。
《PTU2》似乎是想表达更多典型港片之外的话语。
不过看这样的片子,总给人有些做作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三十岁的人被人要求写一篇小学六年级的命题作文。
虽然你完全有能力驾驭这个题目,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总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PTU2》大量的篇幅被用来讲述追逐,这让我想起了《放逐》里面的追逐戏,但显然《PTU2》达不到《放逐》的层次,两者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PTU2》的追逐戏又有点像《杀破狼》,只是《PTU2》大量的弹药都被倾泻在了教堂里。
这样的枪战场面和片尾打靶归来的场景,让我很是怀疑:这还是港片吗?
不过我终于还是明白了,为什么内地在引进这部电影的时候“一刀未剪”了。
不过电影拍多了,的确容易撞车,《PTU2》大概也想有自己的风格,但是还是让我想到其他港片的影子。
我在想如果警察都被打死了,是不是电影更有观赏性一些呢?
这个想法立马就别灭了,因为这样的结尾游达志已经在《非常突然》里用过了,作为“铁三角”之一的杜琪峰自然不会偷食别人的冷饭。
不过杜琪峰近几年真是没有什么好作品可看了,还不如学学游达志,拍三部好片子,剩下的就捞钱行了,没有必要费尽脑筋玩深沉了,玩不好,还要挨人骂,何必呢!
作为前作PTU的续篇原本颇有期待然而还是一部表现平平的续作。
矛盾不断的森组和May组警员在散伙前执行最后的一次任务。
过程中他们面对了各种意外的困境最终捐弃前嫌后合力捕获嫌犯。
过往的恩怨如过眼云烟般消散,只留下山间同唱的歌谣。
看不顺眼的同袍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影片给出了一种回答。
影片局限于有限的环境与时空剧情上也缺乏吸引力。
看过之后留不下太多印象。
作为有着堪称豪华制作班底的一部作品来说难免遗憾。
PS: 看的国语版有些地方转的很生硬。
以后港片还是看粤语的好了。
我现在听得粤语也是越来越有味了。
:)
看的粤语版,应该没有被动过手术的版本,觉得这是部很出彩的电影,因为看的时候思绪完全被带动,看完过后又让我联想了许多。
至于有人说它是烂片,呵呵……它反应了“人性的回归”,危机成就了团队的合作与进步。
说它是部佳作,我说几点吧。
1、反映现实和社会问题。
不论在任何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是政府机构,人与人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都会因为种种问题存在分析,相互竞争是必然,相互排斥是事实,相互合作很牵强。
2、创造意外矛盾:警队中也有矛盾么?
而且闹的这么凶。
潜规则:邵美琪所饰演的角色看似是通过潜规则而晋升的,但实际上,直到影片结束前才让人看到,她是真正有能力,凭魄力上位的。
斗鸡眼男:香港电影界的老人物了,又看到他突然想到许多老电影,演技不错。
钱包男(偷渡客):应该是偷渡客吧,那个钱包对于他真的很重要,那样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可以想象他是如何辛苦才赚到的那笔真正属于他的钱。
匪徒:并非滥杀无辜,他们几人与钱包男相见时那场戏,虽然短暂,但并非滥杀无辜,人性并非凶残,只是为生活所迫,或是为欲望所驱使。
迷雾:让那片山林笼罩在迷雾之下,充满玄幻意味,圣歌唱出,迷雾散尽,指引世人走向光明……3、结局人员分散之前,最大的危机就是相互之间的矛盾,而虽剧情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困境所有人又重新团结在一起,最后所有支线的收网,迷雾散尽后,危机让大家团结起来,抛开成见,责任感与使命感让懦弱的同僚也充满斗志,共同面对眼前的敌人。
这时候也是最振奋人心的时刻。
而我突然想到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为抵御日帝侵略,国共两党从各自为战抗日,到后来的合作抗日……最后,暴力镜头虽然不多,整个故事虽然表面看起来虽然一直很安静,但整个剧情暗流涌动,对于细节的刻画也可圈可点,所以我认为它不错。
4、最佳角色:任达华、林雪www.domate.cn乐伴博客
演技其实没什么好说的。
但电影的情节差强人意。
我看时就觉得情节是是故意刻画出来的,没那么自然,事件的发生都十分巧合,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顺便说一点,邵美琪在片中真是帅呆了。
ps:大陆版的差劲,据说港版被删除很多。
难怪我看了如坠五里雾。
为什么很多东西一进大陆,就变很多味呢?
独一无二的警匪片
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我还以为是女巫布莱尔呢
在进入教堂之前的戏,把握人性的这一点很不错。一直以为林雪会牺牲,上司会出现反讽的效果。但是后面的戏太差了,真的,好像是小学生作文最后的万能句,不带动点脑子的主旋律画面。不知道是不是结尾被D洗NAO了。
为什么会不对头?这一点完完全全没有解释。后来各人的转变显得前面的对立很可笑。
第二次看罗永昌的片,还是非常失望。三星给游乃海的剧本。
节奏慢死了
从始至终的宿命感。这是机动部队系列里最好的一部。
喜 剧
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了。比《警例》和《人性》还差。以后看到PTU要恶心了。
七分。尽管不是杜琪峰指导,但仍十分精确地抓住了银河的内核,最后一场教堂枪战的戏颇有《枪火》的范儿。
光顾着讲话发短信,没看剧情。
错就错在同袍前面有个PTU!
最后收尾的那一场销魂的枪战
挺好的
三星半~还好看的是完整版。世界和平 天下太平……
故弄玄虚
赞一个
说实话腔调还是有的,给多一星了。
编剧好牛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