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告诉舍友"那五六日"能在网上看了。
今晚上回来看时,舍友跟我说有点意思。
舍友并不喜欢"草莓百分百"。
其实从待业青年和草莓百分百一路看过来,我一直觉得张导拍的东西挺有自己的风格。
但说实在的,并没给我太多触动,我很喜欢草莓,但那是因为在我的青春期里看了那部漫画,电影里的明星彩蛋,纪录片的形式,摇滚乐手,以及几个朋友在一起做些事情之类的原因,片子本身传达给我的东西或许并没那么多。
所以,我想既然舍友说片子有点意思,那大概是有些新意吧,晚上打发下时间挺好。
可看到影片结尾,叶问用手去摸叶子的头,安和桥的吉他响起时,我的眼泪突然就来了,就止不住了 ,真是突然的。
片子里的几个主人公,除了最后一幕,我一点儿也没觉得他们朋克。
我甚至觉得掀了串哥淳平的桌(但它必须存在衔接下文?
)子和猫的故事太不合时宜。
我也无法全部认同片子中演员或者说导演想表达的观点,是无法完全认同,虽然我也充满愤怒,对太多东西。
当然也许我也并不明了导演的意图但这一百五十分钟我就一直紧跟着剧情,甚至多次因为脏话说得太快而退回去看。
然后到最后 吉他曲响起的时候眼泪就突然止不住了,我就擦着眼泪,在宿舍里忍着声音。
怕宿舍的孩子们看见,我赶紧调整好状态,片子已经把最后一句话都说完了。
那时我脑袋里突然想到万青一张专辑的名字:废人们每天都在忙些什么。
我也感觉很惊讶,我也感到愤怒我也称赞导演大胆的隐喻们,我也同意他的很多东西,但这些并不至于让情绪在最后突然失控。
后来我想到,应该是和草莓一样。
是因为整部影片给的的感受,其实在看片子的过程中,我渐渐觉得叶子委屈,姑娘们委屈, 朋友们委屈,警察委屈 , 我一直觉得叶子的父亲也委屈,委屈地生活了大半辈子!
假发领导委屈,委屈地被枪顶着在车上还挺淡定 。
片子里每个人都委屈,串哥淳平委屈,导演委屈,剧组的人委屈, KTV经理委屈。
无论他们的人生角色对或错,无论所谓所谓是对是错,无论这些对错真心还是违心,他们在片子中都表现了委屈的一面。
而我知道导演未必视这为重点, 但毫无疑问, 这些委屈让我也难受了。
整部片子里的人都委屈,就让我有点难受,但这些都是看完后的后知后觉。
这种感觉让我心里难受,加上这几天的压力和自己的委屈,所以在最后 以申夜的琴声为媒介,把这些东西都突然地钩出来了。
或许说明我本身也到了发泄的时候,赶得巧了,都怪这前奏放在了这。
"我们这代人已经废了,你们还在祸害下一代!
" 我想这是我想到"废人们每天都在忙些什么"的原因吧,都是无意的,可就是这么奇妙 所以我喜欢电影这种艺术手段,你不一定清楚导演想给你什么 但也没人肯定最后你得到什么。
如果说草莓给我的是对片子里或者自己过去的影子感叹,给我的是看过后的唏嘘,那么这部片子给我的就是一个一百五十分钟的情绪积累并在最后连同最近的各种情绪的释放 。
两个都是正部影片整体感受带给我的, 但是 ,确实是两码事。
张导的电影比从前好了,在我眼中。
剧情紧凑 自然 为人勇敢地加了那么多若隐若现的隐喻(跳楼明星指的贾宏声?
),以及片子作为一个整体带给我的震撼。
最重要的是,在最后片子帮我做了自己潜意识里想做的事情。
整件事情我就是这么感觉的,对电影我是门外汉。
前段时间看了<有种>觉得自己玻璃心碎一地想着什么电影艺术商业化鸡巴这鸡巴那的还扯什么希望自己艺术的种子不要被磨尽 看完<五脊六兽>真是痛苦又痛快 痛苦是因为被打了一巴掌 痛快也是因为被打了一巴掌我想张内咸拍完心里一定也很痛快又是一个崇高的理想自由主义摇滚小青年抗战在第一线的故事 但张内咸不像张元双脚离开地面还妄图掩盖气喘吁吁中年大叔的逼仄之气用伪装的年轻人的视角去还原一个青春躁动的故事 他接地气儿 吐槽广电吐槽中国电影 贾宏声的隐喻戳中我 坚持理想的调侃讽刺太好玩了 马老板萌到让我决定这周末去看他和十三的专场被外物影响/对事物产生共鸣 加重精分和敏感 以为精神得到了拯救 其实带来的是痛苦 这种挣扎的痛苦很容易转换成了快感 可是大多数人是不会承认痛苦源于某个隐秘的欲望驱使 他们归咎于压迫和失去 靠本能和幻想行走 于是越来越绝望 不过生活的轨迹本该越来越绝望啊无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 别挣扎了 那种生活叫做漫无目的 漫无目的不是虚无缥缈 反叛一阵子 呐喊一阵子 最后也不会再剩下些什么的 “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改变世界 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瞎鸡巴扯什么呢 什么理想自由主义都是屎 到头来还不是被操蛋的社会强奸的没有力气反抗 就是那么回事儿 人五人六的事儿逼们向前看又看不见未来只有一片漆黑 抱怨来抱怨去 到头来我们还是什么也改变不了 并被这个世界改变了- 谁能为中国电影把他妈命给卖了 我他妈能- 就算你一枪崩了我 广电总局也不会关门下岗耳光响亮 艺术的种子磨光与否其实不重要 最终我们还是得为这个社会服务 得讨好低俗的市场 学电影太痛苦了让我想死 在理想与妥协的边缘时刻提醒自己别失衡 我清楚自己的祈愿实现的可能性有多渺茫 眼前千百条路却都不是自己想走的 唯一想走的路依然影影绰绰雾霭弥漫 曾经以为同路的人早都各自为安奔了现实而去 跟你惺惺相惜的如今也只顾嘲笑自己早年的理想主义 仅存的为数不多执着至今的人都快要走火入魔了 在成为挂着荣誉勋章的开拓者之前已经不幸成为殉道者阴三儿在<黑>里唱 “抱怨太多也根本伤害不了社会” 现在这个时代人民已经不需要自由了 我只想高歌一曲 社会主义好啊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我算是明白了 像我这样的人还是做个有证的神经病吧 因为世俗的模式真的和我设定的每一条都相反 不过我从来都不觉得我是神经病 我只是觉得我不是一个正常人 在我看来“正常人”和“普通人”的概念是不同的 满大街都是的那叫正常人 而我应该被称作是“普通人” 普通人能领证吗?
首先必须得要给个赞,任何一部电影能拍出来都是那么不容易。
在上学的时候,就常常听到张朋的名字,同学们谈论学校里出了这么一个人物,我一部不落地看完了他所有片子。
从《待业青年》开始,他就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像何小沁总结的"边缘人,京味儿,半纪录,访谈,旁白,结构散",.而且这种风格一直保留到这部片子里。
你可以说是张朋他的独特,也可以说是他没有突破的惯性。
很早看过预告片,非常劲!
当时我还给我的同事看了一眼,他也觉得很酷,似乎看到了《天注定》的影子,一枪崩了这个社会。
可惜这个如此有料的情节,没有很好的用在后面,当时我还以为是一个伏笔。
太可惜!
看这个片子很多地方还是很有意思的,是一种来自热血冲动的执念带来了幽默,就是一股子冲劲,比如开始喝酒骂街那段,比如肖珊扮演的那个姑娘的角色,给了主角一种韦小宝的幻象。
我喜欢这种可爱,这种幽默,这种执念。
不太喜欢主角太多的独白,因为等于把表现的手段完完全全交付给了一段仅仅只是有磁性的声音,就好像用很多大段的对话来表达某些看法,我会很出戏地觉得在听演讲,何况又是用意明显地讲道理,何况也不是《低俗小说》里那种背《圣经》的违和感。
当然很多地方又很犀利,比如和“不仅残害了这一代,还要残害下一代”。
比如如串哥的“这可不中啊”,又比如最后那个“有证的精神病患者”。
犀利的原因是在于应景、在于含蓄,不过这个片子很多地方都太过于热血太过于直白,好像是张朋借由这个片子,在抒发自己心中种种的不满,表达自己对影视贵圈张牙舞爪的看法。
如果能隐忍点,或许更上一层楼。
演员嘛,除了马頔特别出彩,那股劲实在不可多得,其他平平,加上认识其中某位,无数次出戏。
而且人物性格塑造没有很好,感觉记不住,好像人物的性格都是一个模式,人物的差异只是简单依靠不同的外貌特征来区分,体态稍微一重合,我就晕。
但也可能是原著写的正是物以类聚的同类,这另说。
情节开始略拖沓,后来渐入佳境,结尾一招一式相当闪闪发光。
首先,感谢导演免费把片子放到了网上,让我们这些伸手党坐享其成。
看看我的标题还是很有良心的!
(心虚地查了一下伸手党啥意思,不过我是心怀感激的)导演在片中似乎想延续《草莓百分百》的记录风格,用简单粗暴的对话方式来询问片中演员们‘社会公平吗’,我觉得颇有违和感。
影片并没有一味的表现愤青无脑的对政府的批评指责,而是温和的解释了那些五毛们、主旋律导演怎么就背叛了理性,貌似心甘情愿的跪下来给X舔菊。
不为别的,就为了混口饭吃。
很无奈。
我们这种对X不屑的态度也不知道能坚守多久,没准哪天就缴枪投降了。
那个主旋律导演说的好,刚开始就忍了,结果后来忍习惯了。
我们偶尔跪一次,结果次数多了我们也麻木了,甚至会觉得跪着也挺好。
马頔扮演的角色不是从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也有父母、家庭,不像一些电影里的主人公没爹没娘,了无牵挂。
当马頔给他爹盖上被子的那一刻,内心是心酸的,填平了两代人,甚至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人心中的鸿沟。
此外,我们对于某些事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紧密,即我们也会做出我们所反对的事情。
比如影片中那个打入到纯洁的人民警察队伍中的青年,请客去歌厅,让人老板开发票回去报销。
而当场的那帮看什么都不顺的人也没有反对,后来居然来拿不交税当说辞找茬儿。
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对政府不满的是什么?
众罪之首是贪污腐败。
而那只不过是我们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只不过是我们没占着便宜,没成为既得利益者。
我们吃着X的还骂X,不是很地道。
后记很不幸,我这篇评论很是失败。
从下面的评论就可以看出,都他妈是问从哪下载!
没法儿一起玩耍了!
我要把评论删了,影片可以从奇艺上付费看,也可以自己去找下载。
如果你财有余力,请看正版!
原视频优酷上有,导演的大概意思就是,虽然广电总局限制了很多东西,但不是说烂电影就是广电造成的,烂电影还是导演自身的原因。
这话说得好啊,最有意思的在于,这部电影里,我们的张内咸大导演让主角马頔偷了把枪,拦截车辆,差点崩了一个广电的领导,在电影里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好电影看全是因为你们。。。
我擦,导演啊,你在访谈里可不是这么说的,你自带两套说辞,这不合适吧。
当年拍待业青年拍草莓百分百的导演现在怎么成这个德行了,功力大减简直,虽说老拍文艺电影,也不至于把剧本逻辑都拍没了呀,王家卫也不是这个路数啊,要么就是这电影压根没剧本,要么就是剧本压根不上心。
和冯小刚的甲方乙方2也没什么区别了,就差tm对着新闻稿骂娘了我去!
黑色幽默是这么玩的么?
学学人家姜文好不好,站着,还把钱挣了。
你这么搞一部电影,钱也没挣到,还没站着,这态度真是看不懂。
导演,你再这么玩真担心你一身功夫全废掉
无意点开了好友推荐的链接,连这电影的名字都没明白,就匆匆的看完了。
它到底讲了什么一时还真没明白,脑海里就闪过几个片段,突然觉得心里特别的难过。
耳朵里回荡着片尾宋冬野的《安和桥》,蜷在沙发上放空了自己,突然觉得有那么点意思了。
一帮北京的地痞流氓,爱抽烟喝酒也爱姑娘,唱摇滚还带脏话!
不过我竟然不讨厌他们,虽然日子过得很浑,可他们接地气,他们这种颓废只不过是受了青春燥热带来的伤痛,谁都没他们活的真。
主角叶子,我觉得他比那些个衣冠楚楚,害了姑娘还废话连篇的人好太多了!
他和王紫菲睡了后坦白的跟她说自己不靠谱,给不了她的安定,不想害了这姑娘。
他拿到枪的时候估计也没想过要怎样,他是爱这个世界的,只是憎恶这个时代,他在小师拍记录的时候也说了,他想改变这个时代,但他改变不了啊,他无可奈何啊,最后只能像个神经病一样活着,不是叶子有病,是这个时代病了。
我记得他拿枪指着那谁谁的时候好像这样说,你们已经害了一代人了,连下一代都不放过么。
不记得了,可见他骨子里真不坏。
这电影比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文艺片实在多了,有空再看看吧。
据说光中国 每年就有超过3000部电影产出,当然这些电影并不会全部上映,上映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像石入大海,就比如这部:独立制作、零宣传、业余演员,7月份到现在豆瓣评分1000多人,大概还算是好的,不管怎么样,我挺喜欢的。
这3000部电影各式各样,有讲述各类职业,讲述各类人群,讲述各个年龄段,但只有这部,它真诚的记录着傻逼,纯傻逼。
经常看到有人说生活是强奸,不能反抗就享受。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那么下贱,总有人不喜欢这种姿势,反抗的人当然是伤痕遍体,但他们就不喜欢享受,就喜欢反抗的痛感,这样的人一般被主流人士称为傻逼。
世界上总有这样的人,他混不吝,对自己不在乎,对别人不在乎,浑身是刺,谁胆敢靠近就弄得彼此浑身是血。
他并非不爱这个世界,他比任何人都喜欢着生活周围存在的东西,蓝天、绿草、花香、鸟叫,可这世界又太烂了,蓝天满是乌烟瘴气、花草被随意践踏、鸟儿被拔去羽毛丢进火锅,于是他又深深的恨着这个世界。
他看不得周围美丽的一切被打碎让自己恶心,干脆把自己也打碎恶心别人。
他除了伤害自己不会也不敢干别的,看得上的称他们是理想主义,看不上的也就骂句傻逼,也没人正和他们较真,这年头人们熙熙攘攘,都卯足了劲往钱眼里面钻,没人愿意浪费时间和傻逼较真。
傻逼们明白一切,反抗无力,却不肯顺应肮脏,于是就拍部独立电影恶心你。
本片的实际意义是一方面告诉中国的傻逼,你们这样的傻逼并不算孤独,咱们北京的傻逼在这为哥们儿鼓劲呢;第二呢,告诉观影的正常人:你们丫就是一群傻逼。
因为导演发了条段子,他的片子再次被人关注起来。
但其实导演是在消费失足父女,人品有问题。
第一感觉是一网络大电影(当时应该叫微电影)。
讲摇滚的电影,《摇滚英雄》和《蓝色骨头》看着都没有感觉,这个就更是无趣,为什么一定要旁白呢?
发觉现在国产片旁白可占到一半了!
摇滚就是乱搞男女关系加上长头发,再没有更多东西了。
摇滚已死在内地。
离开了校园,这些影像基本无人关注吧。
一如当年的《我的女友是小薇》,话说,那位导演如今安在?
10月19日,沈阳,呐喊书店。
三个小时的来回路程,一个人坐着公交车就去了。
早晨十点出门的时候天空并不晴朗,阴沉沉的,但这也没影响我出行的心情,一路上听着马頔的《切尔西旅馆没有8310》前进。
因为自己喜欢马頔和宋冬野,所以当初决定去的时候完全是奔着他俩去的,但当我知道有个主创见面会的时候,我很尴尬我之前并不知道有郭思遥这个人,很纠结在见面会上能谈论些什么。
在电影放映前看到郭思遥的身影,当然认出他的缘由完全是因为前一个晚上看了他的微博。
然后在放映结束后的交流中,我很没有内涵的问了“在拍摄过程中你和马頔宋冬野他们有什么特有意思的事吗”这种问题,而旁边两位姑娘很专业的问了一些问题,让我不好意思再问下去了。
听郭思遥回答说,这部片儿的资金是自己和张内咸导演筹集的,就算收不回成本也是完成了一个梦想,不会后悔,这冲动的梦想。
本想着看电影就看一乐呵,听到这话觉得有点感触了。
《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有很多地方让我旁边的哥们儿笑得要喷出来,这部电影还是很能逗大家一乐的,我虽然看到很多次马老板那顶显得发际线过低的假发,但我看到电影还是让我觉得好别扭,尤其马老板撩头发的样子更是让人觉得好笑,同时他和宋冬野的裸体出境更是让我受到了惊吓。
开头出现了枪,结尾出现了枪。
回学校的路上我在想这把枪是什么,象征着什么。
是青春的叛逆和愤怒,是不想因为现实而妥协的坚持,或者是想杀了生活的谎言,杀了那些虚伪的真理。
叶子在片头的时候喝得酩酊大醉,坐在张小师的单车后座肆无忌惮的耍着酒疯,叶子最后穿着中学生的校服坐在轮椅上变成一个“有证的神经病”那一幕其实挺凄凉的,他的手臂是被束缚住的,似乎再也不能用力挣脱现实的枷锁,被捆绑的理想已经粉碎,就像《孤鸟的歌》里那句歌词“总有一天我会变成一只不再垂涎自由的鸟。
”我说这部电影真实,因为我爱的他有一点点像影片里的叶子。
他是吉他手,在北京,总在梦想与现实间徘徊,操着一口京片子吐露着不满,然后在颓废的日子里过着五脊六兽的日子。
所以我说片子不做作还挺真实还挺能打动我。
梦想因为现实妥协的事情已经多得让人觉得这不是个事儿,我是没什么伟大的梦想的人,所以我很羡慕那些有梦想的人,不论那些梦是不是靠谱是不是能实现。
那个叫梦想的玩意儿是一个人的青春。
《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我看到的不仅是叶子、申夜、大钊的梦想,也看到他们着整个团队的梦想,我因感受到美好的梦想而感动。
影片有很多熟悉的场景,比如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大喊古伦木的场景,郭思遥说那是为了向姜文致敬。
其实我在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种错觉,这是一部八十年代的影片,像是那个白衣飘飘年代里的影片。
很多八零后放肆的青春已经结束或者即将结束或者不会结束,但人们都会记得自己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和那些不着边际的梦想。
我知道那些夏天 / 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 / 代替梦想的也只是勉为其难
从微薄上看到了这个电影的链接,然后翻山越岭的找到下载链接,抓着中午吃饭的功夫把它给看完了,从头到尾,总感觉被一种无奈和现实皱巴巴的牵着,说叛逆吧,可叛逆总得被批判,可是话又说回来似乎又有那几份叛逆的道理,说它现实吧,整个一个疯子,跟一个疯子讲什么现实。
总之,电影里的那些另类的想法或许我们在不同时期都有经历过,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如果你经历的时代恰巧这样的青春似乎比赵薇拍的那版被美图秀秀过的,更加血淋淋的真实。
如果你都到了中年,还敢这样的装疯卖傻,我倒是觉得这人可能是真的活明白了,说他活明白了吧,可是却因为浮躁的举止,还是让人觉得他行为的不可思议。
但总比那些稀里糊涂的苟且过活的人不同,说不上谁对谁错,可这世道如果都不这样,都用秀秀来看自己,看世界,愚弄自己和愚弄世界的后果,就是被生活也给愚弄了。
如果都是神神叨叨的,那会被真实的世界击得支离破碎。
总之作为一个小众的文艺片,肯定不会被大多数人所理解的。
包括我一个俗人,只能用皱巴巴的词来形容,因为,我是想理解他们的,可是理解他们了还是觉得皱巴巴的。
独立电影 文艺 青春
又名: 不摇你就滚 / 京骂教科书之:艹,他妈,你丫,傻逼用法案例详解
对胃口
没啥主题!并不是整天骂人就是摇滚、颓废就是接地气!一群傻逼!
什么玩意儿。
基本上没故事性,人物也是没有发展的扁平人物,流于情绪表达。
不喜欢缺乏力量的愤青,为了操蛋的生活就骂骂咧咧、发泄不停,无聊至极。
该怎么说呢,貌似最后还是有点妥协的样子,主旋律什么的最让人不开心了。还有,这种旗帜鲜明的反对广电总局的片子能过?还是因为。。。反正无关痛痒吐槽也无所谓?不过话说片子还是有点太直白了吧,而且。。。我。。。貌似没什么共鸣,还有,导演大人呀,你什么时候能正儿八经的讲一个故事呀?
这人五人六的操行,非残疾即弃疗。。追个本儿,溯个特么的源,谁害的的呢??自己也都眯瞪起来了,是自己个儿真傻逼,还是这就是个傻逼的世界。。不过还是要给自己个大拇哥,因为起码琢磨出这事儿出自傻逼身上。。
有证儿的精神病去参加了《披荆斩棘》,飞叶子的人真的因为飞叶子犯罪,只有串儿哥还在塑造着一个一个的角色……再配上着莫名其妙带点语录的剧情……
我叫王紫菲。
more than zhuangbi
看好几遍,每遍都喜欢
深深发现我们每次喝完酒之后走在学校的路上跟他们是一样的傻逼。。。
就好这一口我草
精神病属于四级残废,国家还有补贴呢,你看国家对你多好。
真他妈傻逼啊这片!
“我知道那些夏天 就像你一样回不来 我也不会再对谁满怀期待 我知道这个世界 每天都有太多遗憾 所以你好 再见”
可喜的是这部片子终于不那么像学生作品而有那么点电影的意思了,可惜的是导演仍然在镜头后面喋喋不休。一部电影只需要讲好一个故事就行了,说得太多,还不如什么都不说。
好低俗好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