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雅典娜

Athena,Moussa,RG03

主演:达利·本萨拉赫,萨米·苏莱曼,安东尼·巴容,瓦萨尼·恩巴雷克,亚历克西斯·曼蒂,比拉内·巴,Iless Hachi,尤尼斯·本巴基,梅里亚姆·斯比亚,阿明多·阿尔维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2

《雅典娜》剧照

雅典娜 剧照 NO.1雅典娜 剧照 NO.2雅典娜 剧照 NO.3雅典娜 剧照 NO.4雅典娜 剧照 NO.5雅典娜 剧照 NO.6雅典娜 剧照 NO.13雅典娜 剧照 NO.14雅典娜 剧照 NO.15雅典娜 剧照 NO.16雅典娜 剧照 NO.17雅典娜 剧照 NO.18雅典娜 剧照 NO.19雅典娜 剧照 NO.20

《雅典娜》长篇影评

 1 ) 即使死亡是最壞的打算,我也不想活在人間的煉獄裡。

剛開始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是抱著影展片的心態去的,就會像這可能是什麼深刻或者很藝術向的電影,但沒想到它所呈現出來的視聽效果和劇情節奏是那麼的有張力,就像電影滿是絢爛的火花一樣,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裡,曾經閃耀過最亮眼的火花。

電影有幾個好玩的地方值得去留意:電影本身和前年出的《悲慘世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法國邊緣民族的困境,從隱忍到宣洩的過程其實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很雷同,但是今年這部《雅典娜》用了一鏡到底的方式,讓故事的節奏更快進入對立。

因為一鏡到底,是當下的鏡面,電影厲害和巧妙的地方就是用這個功能掩蓋了需要很大篇幅去解釋的背景故事。

一鏡到底的模式,隨著主人公的推進,我們理解他的憤怒和情緒就足夠了,因為我們觀眾和他的追隨者一樣,保持盲目的亢奮,就能進入故事裡,一起做抗爭。

沒想到的是Karim竟然是引爆Abdel的關鍵人,雖然這樣的人物曲線是很有戲劇性的,但是我對於Karim死後接下來的劇情有所保留,不是說不好,但是因為也受限於以上說的一鏡到底,我們看到Abdel的轉變實在太快,甚至可以說,所有前面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Abdel來爆發,人物少了一些衝擊和掙扎。

而導演用了一些很懶惰的方式,讓角色覺悟和改變。

從Karim到Abdel的抗爭,其實都是無意義的,他們要的是以死明志,因為就是電影一開始一直強調,所有的行為都不可逆,包括死亡。

所以他們最後走向滅亡是正常的,可是這樣的無意義的扛著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但是筆者覺得所謂的抗爭,就是要讓體制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

就算最後所做的都是無用功,也要讓“煙火曾經存在過”。

最後,法國電影一如既往的寫實和冷漠。

雖說一鏡到底增添了不少鄰近感,但是,這一場抗爭我們無法真切的感同身受,我們在我們的國家就算是二等公民也絕對不是弱勢的群體,所謂的弱勢,即使死亡是最壞的打算,我也不想活在人間的煉獄裡。

 2 ) 长镜头的极致

关于摄影:这部影片可以说是继我看完《1917》的长镜头后看到最有设计的长镜头电影。

长镜头的使用叹为观止,毫不夸张,这部电影里出现的长镜头是集调度、运动、情节走向、奇特视点为一体的,与导演对于演员的调度及场面的控制浑然一体。

采用了大量手持稳定器、斯坦尼康、载具转换的不同手法,真正做到了让观众融入其中,似乎切身处地的感受到电影中所描绘的法国动乱。

流畅度、时间点这些所有的一切设计的如同没有设计一样,很难想象它经过了多少次的排练和配合。

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性去看待一些外语电影,不能抱着咱们那套所谓内容为王的说辞永远原地踏步,不往前进就是开历史的倒车,此刻再谈电影的内容和形式,早已不是那个需要掩盖的电影的不足之处、技术极不发达年代了。

的确是有人可以把形式与内容都做到极致了。

更何况,大部分情况,我们连内容都不到位,完完全全糟践了电影技术人的劳动成果。

我在这部电影里挑不出摄影组的毛病,一切都是那么疯狂,和电影内容一样。

在幕后看见他们和影片中饰演疯狂青年们一样需要在这些场景里疯狂穿梭,赞不绝口。

同时,这种摄影风格也为日后拍摄现实题材故事、动作片等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当有大量可以组织的元素时,多个长镜头加上少量的分切,完全是适合这样风格的拍法,若如《1917》全片只有两个长镜头来说,一方面是局促的,需要更多生硬的转换视点,那不如切一个镜头来的更实在,与其挖空心思去想怎么不停机,不如去创作更多有节奏的长短镜头切换。

也不至于被人所构陷“形式主义”。

 3 ) 缅怀法国荣光-5:更是欧洲荣耀。

敏锐的法国影人为何要将反暴力执法+反种族主义捆绑为一个新的传统新的类型?

这难道不是美国人该干的吗?

谜底在于法美电影既分工竞争又一体化的格局。

美国人对法国人说,你们在欧洲挑大旗,其他我来办。

美国人的事,法国人代言。

是否颇似时下地缘政治==lll?

巴黎廉价公寓社区反叛精神如同巴黎公社?

当然是对法国式自由的一种标榜。

1995,《怒火青春》。

犹太男孩Vincent对镜模仿《的士司机》(1976美国)说出那句著名的台词:"You talkin' to me?" 《怒火青春》背景为1993年巴黎十八区警察枪杀少数族裔少年事件。

1995《怒火青春》。

Vincent被警察误杀前的刹那。

后景中他的非裔伙伴Hubert之后用Vincent捡到的警枪与该警察互射结束全片。

为克制暴力,互射并无画面只留枪声。

《怒火青春》模仿经典的同时也留下著名的结案台词:在下坠时他不停对自己说,到目前为止还不错,到目前为止还不错,,,如何下坠不重要,关键是怎么着陆的。

2019,《悲惨世界》。

偷狮子的少年Issa被警察橡皮子弹击伤后,用烟花攻击警车。

“世界上没有坏庄稼,也没有坏人,只有坏的庄稼人。

”以雨果的经典台词收尾。

法国影人的作者传统也得到传承,他们非常重视电影的文学性和文本,乃法国影响全球电影的根本。

2019,《悲惨世界》法国少数族裔撑起的法国荣光,不仅仅是2018世界杯。

2022,《雅典娜》。

廉租公寓俨然一座欧洲城池。

影片开局袭击警署的超级长镜是当下流行手法。

时至2022,少数族裔支撑的何止法国荣耀,更是欧洲文明的源起之光。

2022,《雅典娜》。

哥哥Abdel是马里反恐战争英雄。

本来主张和平解决最年幼弟弟被着警察制服人员虐死事件,缉拿真凶。

Abdel家族是阿尔及利亚裔,三代从军为法国而战。

近片尾,Abdel更是如沐天使之光,盛赞其法兰西荣耀之心。

2022《雅典娜》。

警察云梯围攻发生暴动的雅典娜社区。

场面颇似古希腊斯巴达雅典的攻城战。

一个街区如一个国。

2022,《雅典娜》。

弟弟Karim与哥哥Abdel相反,被塑造为雅典娜街区的反抗精神领袖。

后期长发垂肩的形象暗示他走火入魔。

后期,Abde因Karim遭遇而态度急转,也成为暴动领头人。

2022《雅典娜》。

全景俯拍,真相暴露无遗。

为数不多的直接表现警察报复式暴力执法的批判性镜头。

警察明知这批撤离家属并非暴动分子,仍实施了恃强凌弱的合围催泪喷雾。

为之后的警察遭围攻做铺垫和对比。

2022,《雅典娜》。

和2019《悲惨世界》一样,用烟花爆竹攻击警察。

获得丰满视觉效果同时,降低缓和暴力及其双方敌对的本质。

如同复刻古希腊乃至古罗马战场的盾牌阵。

本片的暴力规模和纵深比《悲惨世界》有较大提升。

数百人冲突场面调度流畅汹涌,超级长镜头浑然天成,如同城市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

战争女神雅典娜引导的战争。

2022,《雅典娜》。

白马意象两度掠过,同时象征革命与和平精神。

有趣的白马黑人骑师。

这是讽刺还是致敬《nope》?

意象共通共享也是全球电影大流行吗?

2022《雅典娜》。

Sébastien被反锁在社区幼儿园内。

木讷寡言的Sébastien,却对影片结局产生巨大影响。

对他的塑造全部采用镜头暗示,可一窥主创功底。

着军装在苗圃精心园艺,暗示其是反恐战争退伍军人并患有战争综合症,只求安宁。

被反锁于幼儿园是对其保护,也是人格困境暗示。

社区暴动终唤醒其战士身份和爆破专家的技能。

他的象征和批判意义显著,暴力和战争只能带来毁灭。

这是电影的真理:没有暴力类型不是反暴力,渲染战争的电影都是反战。

2022《雅典娜》。

片尾告知真相。

影片还是着力缓和代表国家机器的警察系统与少数族裔社区的矛盾。

1995年《怒火青春》更多是法国新浪潮代表作《精疲力尽》的精神延续。

片中虽然呈现警察与街区的对抗,但总体暴力表现比较克制。

特别片中三位愤怒青年只是表达反抗的态度未诉诸暴力,Vincent用捡到的警枪比划了半个巴黎但至死未开过一枪,阿裔男孩Said靠涂鸦宣泄怒火。

如一枚欧元硬币的两面,《悲惨世界》与《雅典娜》不仅共享编剧,还将《怒火青春》之怒火大幅转化为街区暴力。

燃烧瓶作为街区反抗的暴力象征,《悲惨世界》片尾,少年 Issa 最终没有扔出。

而《雅典娜》中,Karim被燃烧瓶的火焰吞噬,这是《雅典娜》的暴力进阶。

两部影片又如精神一致的同胞对峙,前者持警察如哥哥Abdel的视角,而后者是与警察对立的街区视角,如弟弟Karim。

《悲惨世界》引用了法国荣光的代表: Victor Hugo 。

而《雅典娜》放大为欧洲荣耀的象征: 智慧与战争女神Athena 。

《雅典娜》的希腊渊源还隐藏着另一条传承路径,编导的父亲Costa-Gavras是生于希腊的法国著名导演,因拍摄多部涉政治暴力及希腊政治批判的影片而享誉欧洲。

从家到城再到国,电影就是如此心手相传。

延伸阅读:缅怀法国荣光-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335412/缅怀法国荣光-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443022/缅怀法国荣光-3: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82715/缅怀法国荣光-4: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52749/缅怀法国荣光-5: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71278/缅怀法国荣光-6: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768275/缅怀法国荣光-7: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39223/

 4 ) 雅典娜|事已至此,真相已经不重要

首先声明,此《雅典娜》和当年圣斗士里头的雅典娜没什么关系。

故事中的雅典娜,是个贫民区。

请注意,是贫民区,在故事里头,这个社区,聚集的是一些什么人,是有着明确的交待的。

事情发展的起因,是社区的一个孩子遭遇“不公”,引发民愤。

孩子的两位哥哥,为了“要求真相”,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故事里头的大哥,想要采取的方式,是平和的方式。

大家通过正常渠道提出诉求,要求找出真凶,绳之以法。

请注意,考虑到故事中“常规”的甩锅套路,这是两个月的第三起,如果真的如故事结尾揭露的“真相”,难道其他的类似案件也是如此?

而且,两个月内三起,难道这还不能引起足够重视?

既然是“重大影响”的案件,两个月竟然一例都没破,无论如何也不能自圆其说吧。

可是,在这位大哥正准备通过正常渠道时,二哥不干了。

而且当场诉诸于行动,从这个时候开始,真相已经不重要,真凶也已经不重要了。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制度下,这种公然挑衅的行为,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一样的。

可是,不妨回头想一想,大哥的正常渠道为什么不能得到二哥的认同,而且,二哥获得的支持远比大哥获得的支持要多?

归根结底,大概还是弱势群体的发生根本得不到回应吧,没有人一开始就想着走极端。

第三方,其中大概也有太多身不由己的人。

然而,事情已经是这样,行动听指挥,对错不是他这个层面考虑的问题。

这位在事态升级后被裹挟其中,还是相当有趣味性的。

当时大哥已经“置身事外”,因为这位,大哥再次进入,已经找到了这位,准备出来,结果,被自己人打了,不得不折返,事态终究一发不可收拾。

(说得不是很清楚,这不能怪我,大家都懂)。

当然,在这个贫民区中,还有第四方“势力”在其中搅局。

这个,给了“别人”相当的理由,甚至,孩子的死,这方“势力”也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如果不是你们的存在,怎么会针对你们这个社区?

这个理由,足够。

然而,身为第四方“势力”,其实是相当的搞笑的。

莫名其妙被困在原地,他打的每一个电话,其实都是给的“内线”。

事情的起因本来就是对“这个”的不满,为什么不满,这个大概也可管窥一二的吧。

身为大哥,其实有很大的智慧的。

这个灵魂般的拷问,直击心灵。

然而,质问一个执行者,其实意义不大。

他可以目瞪口呆,无言以对,但能做的,仍然是听从命令,而已。

其实,类似事件的处置程序,基本大同小异。

故事中所有人物的结局,在开局已经可以看到。

之所以震撼,是故事“无比的真实”,小人物的挣扎,要逃不脱的困局。

限于各种限制,建议自行查看(后台回复903,找虐)。

 5 )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众生皆苦

对我来说可3🌟,但是对于所处那个环境里的人4🌟甚至5🌟?

整体剧情推进的很流畅,镜头场景切换舒适,男主情绪表达到位,能让人反思。

(下面轻微剧透)最开始看片子的时候,时常满脸问号,就这么没计划的冲了警局?

就这么没水平的冲了贫民窟?

怎么就觉得随便抓一个人质能解决问题?

这都是些啥,热血上头的乌合之众吗?

但到后面,看到男主愤怒的暴打自己异父的哥哥,镜头里暴涨的愤怒,人质惊恐的尖叫,让我心中的烦躁值猛地上涨,。

真的狠不得吼一句:“别特么叫了!

男主正暴怒呢,你这吼声只能让他更想开枪!

”就在这个想法冒出来的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之所以对两兄弟(特别是弟弟)的所作所为理解不能,对整部片子的低共情,不是影片拍的不好,是因为作为观众的我和电影里面的主人公,所处环境相差太多了。

我带入不了影片中任何一方的情绪,从头到位都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去“审视”这个片子,我有什么资格对影片中的人物评头论足?

我凭什么居高临下觉得人家是乌合之众?

太傻X了我。

国内片警的形象是怎样的,特警形象又是怎样的,大环境下可能出现类似的案子吗?

大概率不会。

所以我开始看到影片呈现的内容,心里的吐槽和疑惑是多于感同身受的。

而且,哪怕最后反应过来,也只能感叹一句众生皆苦,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6 ) 基本上把法国的社会面拍出来了

这任务关系有点过于复杂了吧,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里汇集了全网最倒霉的毒贩一组,被隔离了,和我们国庆出去玩然后健康码弹窗一个心情吧,和全网最惨的妈妈,四个儿子一天以内全死了。

场面描绘的特别好,暴动场面枪林弹雨的烟花都很有效果,警察对暴民的动作戏部分也特别真实,其他没啥特别值得看的地方了。

发过一年12月6个月都在抗议暴动中度过,也算是真实吧

 7 ) 黑色永远在最底层

完全表现出一堆没进化的物种想在现代社会中争讨些地位的不可能性。

悲惨之所是悲惨,除了想入非非还有意想天开一切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周围的一切,这就是低等动物的能力。

而宗教这玩意本就不该出现在现代社会,所以一开始就该把这些居住区隔离出来法国历来都敢为人先,也正好让大家看到了起因经过和结果,接受了教训。

所以,社会还原本来就有的阶层是最好的发展

 8 ) 叹为观止的长镜头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继我看完《1917》的长镜头后看到最有设计的长镜头电影。

长镜头的使用叹为观止,毫不夸张,这部电影里出现的长镜头是集调度、运动、情节走向、奇特视点为一体的,与导演对于演员的调度及场面的控制浑然一体。

采用了大量手持稳定器、斯坦尼康、载具转换的不同手法,真正做到了让观众融入其中,似乎切身处地的感受到电影中所描绘的动乱。

流畅度、时间点这些所有的一切设计的如同没有设计一样,很难想象它经过了多少次的排练和配合。

在这部电影里很难挑出摄影组的毛病,一切都是那么疯狂,和电影内容一样。

摄影师们和影片中饰演疯狂青年们一样需要在这些场景里疯狂穿梭,赞不绝口。

这种摄影风格也为日后拍摄现实题材故事、动作片等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当有大量可以组织的元素时,多个长镜头加上少量的分切,完全是适合这样风格的拍法,若如《1917》全片只有两个长镜头来说,一方面是局促的,需要更多生硬的转换视点,那不如切一个镜头来的更实在,与其挖空心思去想怎么不停机,不如去创作更多有节奏的长短镜头切换。

也不至于被人所构陷“形式主义”。

 9 ) 燃烧瓶----好用不贵,居家必备

电影的第一场戏,冲击警察局,从一个燃烧瓶开始。

电影的转折,是二哥的死,是大哥彻底黑化。

而二哥的死,是因为手里点燃的燃烧瓶。

电影的最后,巨大的爆炸,如同一个巨大的燃烧瓶,为这个故事,画上了句号。

燃烧瓶,贯穿了整部剧,是整部剧的“题眼”。

对于燃烧瓶,我们很多人并不熟悉。

这个玻璃瓶,透明剔透;瓶子里的汽油,纯净又纯粹;瓶口的碎布条,好像客厅角落的拖把,普通又平凡。

在没有被点燃的时候,它就安静的摆在那里,透明又纯粹,普通又平凡。

他人畜无害,毫无存在感,没有人会注意到它,每个人都会忽视它。

但是,当瓶口的碎布一旦被点燃,人们终于开始注意到它,开始觉得紧张,所有人的目光都会紧盯着瓶口的火焰。

尽管这只是小小的一团火,但是人们依然很担心,因为他们知道,这小小的一团火,随时会爆炸,会爆燃,会让他们全身被点燃,会把他们烧成焦炭。

如果这个燃烧瓶,一直没有抛出去,一直没有炸裂,只是静静的燃烧。

那么,慢慢的,人们也不再担心,不再害怕。

对于人们来说,它只是一个大号的蜡烛。

等“大号蜡烛”里的汽油耗尽,他又重新回归与平凡,只是一个普通的玻璃瓶,属于可回收垃圾,垃圾中的一种。

没有人会再关注它。

我们对燃烧瓶真的不熟悉嘛?

不,我们太熟悉了。

因为我们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就如同一个个燃烧瓶。

绝大多数时间,我们都不曾被点燃,我们透明又纯粹,普通又平凡,大多数情况会被当成垃圾给回收了。

有的时候,因为一些事件,我们的瓶口被不满、愤怒、咆哮所点燃。

这个时候,那些大人物,才开始看到我们,开始感觉到担心,感觉到害怕,他们会妥协,会低头,但是他们绝不会改变。

因为他们知道,我们这些燃烧瓶,只是一支支“大号蜡烛”,看起来吓人,但永远不会爆炸,永远不会把他们点燃,永远不会把他们烧成焦炭。

可是,燃烧瓶终究不是蜡烛,当不满、愤怒、咆哮不断累积,千千万万个燃烧瓶终将会奋不顾身地投掷出去。

将我们所遭遇的不公与不义,将那些大人物的傲慢与贪婪,一起点燃,变成熊熊烈火,变成一堆焦炭,直到一切都化作灰烬。

只剩下满地的亮晶晶的玻璃碎片,以及被烈火照亮的,不再黑暗的夜空。

 10 ) 《雅典娜》---当代社会背景下希腊式悲歌

《雅典娜》由来自法国巴黎的导演罗曼·加拉夫斯指导,在2022年秋季的第7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由网飞(Netflix)制作发行。

这是本次电影节第四部由网飞制作的主竞赛单元电影。

《雅典娜》是笔者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中较为喜欢的一部电影,也是因为是在电影院中观看,才会使得其在笔者心目中有着较高的评分。

因为《雅典娜》首先是一部有着极佳视听体验的电影,其画面效果,光影,配乐和音效给人之震撼爽快的情绪高潮,不亚于一部现在的好莱坞大片,进而带来的问题就是,或许唯有在电影院中体会到如此出色的感官刺激,笔者才会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而剧情比起今年其他参与主竞赛的电影并不晦涩难懂,相反十分简单:一群来自北非居住在法国某城市雅典娜社区的领导者家庭成员——一位年轻的阿尔及利亚裔男孩遭遇法国警察的暴力执法而不幸逝世,他们的哥哥为要求警局交出这个警察而掀起暴动和叛乱,故事就此展开。

影片最后的反转可谓是神来之笔,但更像是一种试图强调民族矛盾激化的一个借口,在电影院看完之后感觉确实酣畅淋漓,但是再度回顾不经会思考结局的安排是否可以删除?

具体故事如何变化,还请各位读者亲自去看一下电影。

优质而爽快的视听语言花费了太大力气,这也使得剧作上有所欠缺,一些安排会感到困惑。

故事性上,两条线同时发生:一边是暴乱的主导者兄弟三人,一边是一位防暴警察视角参与平乱战斗的故事,但很快最终两条线交汇,警察成为雅典娜社区的人质,影片后半段的故事就以此展开。

但是为了达到高速激进的剧情推进,使得剧作上有所欠缺,尤其是男主之一在影片后段阵营和立场的转变显得有些突兀,其次是各个主角的人物形象有些扁平单薄。

值得高度表扬的是导演罗曼对长镜头的把握和调度,整部电影节奏十分紧凑,文戏武戏协调的很好。

不断地在刺激观众的神经,在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的同时影片戛然而止,同时又以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反转收尾。

开篇十分钟的超长伪一镜到底给予观众极高的临场感。

除此之外,防爆警察深夜进军雅典娜社区片段也是值得褒奖的,沉重的鼓点加以人声战歌配乐搭配着警察通过云梯进入社区的桥段,强烈的渲染出一种悲愤赴死的悲壮情绪。

但是这种几近炫技的超长一镜到底,把本片的基调和观众的情绪从一开始就拉到了最高点,这反而为后面的处理造成了落差,观众会不断期待有更高的刺激点,这本会使得电影在后期余力不足,好在导演处理的相对合理,使得并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古希腊悲剧通常是以古希腊神话英雄的悲壮故事为题材,经由剧场的表演,带给观众一种崇高的悲壮美,藉以净化观众的心境而暂时脱离人世生活的烦恼,搭配上古希腊英雄悲壮曲折、雄浑豪迈的故事情节,于是造就希腊悲剧的诞生。

伯里克利时代,党派的争斗越演越烈,这时的悲剧转变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假借古英雄的某种事件,来含沙射影嘲讽或劝谏当代人物。

这与《雅典娜》想要渲染的效果是一致的。

从始至终,《雅典娜》都是一部希腊式的悲歌。

导演罗曼强调了他以前作品的某些特征,使得《雅典娜》成为一种 "实验 "性质的作品。

罗曼的这部电影将目光聚焦到社会下层小人物,试图走进他们的疾苦与症结,然后面对他们狂放暴戾的脾性此予以嘉奖和肯定:这些没有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底层人士遇事不思考、行事冲动。

更没有手段触及上层那些可以解决问题的人,随之而来的就是动用暴力。

这也侧面反映出当西方社会常见的问题——国家社会赋予个体过高的自由与权力时,容易激化冲突加强矛盾。

笔者的亲身经历就是当疫情在欧洲国家蔓延时,政府要求群众呆在家中,非必要不出行,出行必要佩戴口罩。

这瞬间点燃了一向高举自由大旗的欧洲人的怒火,上街游行示威,打砸抢烧便是他们的回应。

明白了这一点,会看《雅典娜》这个发生在法国的故事就十分合理。

法国一直是近期受恐怖主义和社会报复的暴力行为影响最大的欧洲国家,电影中把整个法国象征成邻里关系的火药桶,一旦点燃正确的导火索,就会立即爆炸。

电影把故事安排在法国是最合适不过的,导演可以说是掌握了流量密码:所谓的种族主义,民族矛盾,暴力执法,底层社会的不满,这些要素与其说是被探讨和捕捉不如说是一种导演对其的操纵和使用,在当下的社会状况下,这种暴力的行径可以成为观众内心情绪的释放。

但是想要让普通观众完全感同身受还是有一定难度,这需要非常结实稳固的亲身经历才会感同身受,真正走进影片的狂暴戾气和冲动行事之中。

如果让一个纯粹的旁观者来看待,或许会觉得没有理智没有思考只有暴力和呐喊。

《雅典娜》抛开了逻辑,明确地将自己交给了悲情。

在撒满热泪、鲜血的火光冲天机动车道上,观众甚至不应该有时间来思考。

《雅典娜》短评

《悲惨世界》姊妹篇,故事毫无新意,但就因为与当下互为映照幸而有了留名青史的趋势。

6分钟前
  • 安短
  • 还行

开场长镜头无比惊艳

10分钟前
  • IN1984
  • 还行

开场10分钟直接看傻了,看完电影又翻回去看了好几遍,长镜头调度教学片了属于,整体确实虎头蛇尾了,阿卜杜勒大暴走开始就要崩了,不过无论是愤怒、暴力还是自爆,都是被压抑已久的群体最有效的释放方式(比如现在的Iran),和悲惨世界比可能角度和深度比不上,但更直接有效,心疼卡里姆一秒钟,他才是唯一一个接妈妈电话的孩子啊

14分钟前
  • 树莓雪芭
  • 力荐

弟弟死后,哥哥的态度太生硬。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无政府主义电影。

15分钟前
  • CloCk heArt
  • 还行

后半段崩的厉害,《悲惨世界》导演会说:你这新导演什么水平,跟我用同一个档次的题材?!

17分钟前
  • 阿鲁卡多
  • 还行

可以看出Ladj Ly的误入歧途,一部完全空洞完全概念化的电影,人物化身为政治符号而无血无肉。除了摆弄场面调度以外,并没有旨在解决任何问题(如果内战也能算一种?

18分钟前
  • Konec
  • 很差

还得是法国人

20分钟前
  • 拖延症怎么治
  • 还行

2直球的情绪展现,长镜头下一些精确的调度和活跃的镜头移动显得失真。结尾则将尖锐的矛头指向未明确现身的极端意识形态,其实是可行的,但作为影片的收束显得不够有智慧。

21分钟前
  • Parity
  • 较差

潘多拉魔盒已打开,到处充满了CHAOS,无比沮丧的故事。虽然逻辑有点混乱,但可能故意营造这么荒谬和暴戾。开头的长镜头确实很牛逼,摄影和配乐都很出彩,堪比黑暗骑士了。

24分钟前
  • 声色画报
  • 推荐

确实不太行

25分钟前
  • 西西里的朗读者
  • 还行

简直是一轴如梦如幻的长卷画

27分钟前
  • hermaphrodite
  • 力荐

有一点烦弦乐... 无可否认开场是完美的

28分钟前
  • Säger
  • 还行

电影的反面

32分钟前
  • Sally Cinnamon
  • 较差

长镜头拼接 张力十足 兄弟们一起共赴黄泉 虽然各有各的死法 但都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36分钟前
  • 刹那。
  • 推荐

长镜头很帅,场面调度实力很强,结尾太弱了

38分钟前
  • 轩煜
  • 还行

沉浸式暴乱……

42分钟前
  • 杳圻
  • 还行

比三年前的《悲惨世界》还猛,拍得跟战争片似的,长镜头用得贼溜,尤其是开头10分钟,炸裂啊。

46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手中的汽油彈扔出去了會怎樣?若《悲慘世界》嘗試從理性角度交代一個社區之所以燃燒怒火的起源,那麼作為延續的《雅典娜》則以高度情緒化,技術在線的視聽語言,藉由類型結合寫實主義演繹了「憤怒-悲慟-絕望」的轉變,最後更以自焚表達沒有前路,註定失敗的悲觀態度。由此可見,為了捕捉失序和混亂之中(極富煽動性)的人物情緒,導演利用貼身長鏡頭緊隨主角以營造彷彿置身其間的真實與沉浸感,自由穿梭的無人機則負責呈現社區陷於崩潰邊緣的整體局勢,但是這種做法也讓影片失去了《悲慘》交代多方觀點與立場時的冷靜沉著,尤其在男一被前來突擊的polices誤殺之後,導演為了將男二悲憤乃至徹底絕望的狀態推到極致,而放棄了從劇情到角色轉變的邏輯性,導致影片後半段只能淪為一場情緒的無用宣洩。

51分钟前
  • Landy
  • 较差

鲜少的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视听语言一流,好几颗长镜头叹为观止

52分钟前
  • Mr. Lei
  • 推荐

4.5。對《悲慘世界》進行了極為片面的簡化退行,長鏡頭外觀炫目但實則信息量重複且搬演感極強。導演得仔細考慮一下社會題材電影是否適合爆米花化,巴貝拉也得反思下為什麼總是選出《新秩序》式電影。

54分钟前
  • Orpheus+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