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德尼罗,因为通过《天伦之旅》里慈父的形象认识的,所以感觉在印象中一直是个慈眉善目的老人。
以前无意中看过他的一张黑白写真,以为他还演过“精钢狼”的角色,擦,跟杰克曼太像了,后来又看到《教父2》中的罗伯特·德尼罗,随之有了疑问,这货是不是小罗伯特唐尼他爹啊。
标准的四方国字脸,配上略带迷离的眼神,标准一个北美血统的帅哥,不愧是美国“戏王之王”光着长相就够拉风的了。
汤米李琼斯,也算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角色,但也许是《黑衣人》的影响太大,他一出来就不由自主的会跟fbi,cia联系到一起,可能黑西装会更适合他 ,他的角色一般限定在深谋远虑,心思缜密,波澜不惊这样的关键词上面,难怪威尔史密斯这样的老板跟李琼斯在一起还只能算一个马仔人物。
如今,荧幕上李琼斯再也不能拿枪打外星人了,德尼罗也不能传承美国黑帮了,因为他们都老了。
有风声说李琼斯还接拍了《黑衣人4》,个人感觉他是拿不起那把年轻时拿过的大枪了,可能是去当抓捕外星人的顾问吧。
如果德尼罗用14年这部《别惹我》宣布退役的话,那也算是他人生的一个里程碑,毕竟不是每个风烛残年的人都会有跟吕克贝松合作的机会。
像 阿诺 ·施瓦辛格,约翰·特拉沃尔塔,尚格·云端,梅尔·吉布森等等,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大腕们也一样,他们的时代终究远去,好莱坞会有更年轻,更优秀的演员来取代他们,来扮演那些昔日曾经属于他们的英雄角色。
但是,即使时代必将远去,而时代留给他们的不只只是好莱坞星光大道上一个永固的手印,他们的作品被信奉为经典,他们所扮演出的传奇必会缔结成一种永久的艺术结晶!
杀手总动员。
吕克贝松特有黑色幽默风格的上乘黑帮片。
口无遮拦的台词刺激过瘾:“我保证到时候院子里会热闹得像妓院一样!
”女儿不仅长得像布兰妮,而且被男同学邀请的情节就是《piece of me》里的歌词:“我从17岁起就是个美国梦女郎···你想知道我的点点滴滴吗?你想知道吗?”恰好与剧情一一照应:为了躲避追杀他们伪装成美国搬来的家庭;恰好女儿今年17岁。
其中描写爱情的片段温馨动人,黑衣人在窃听器里偷听到代课老师拒绝了女孩,“真可怜,她今年才17岁。
我真想揍那小子一顿!
”“人至贱则无敌”在黑帮中应该是“人至狠则无敌”,可偏偏他们一家在后面都暴露了自身的弱点,才为引来杀身之祸做了铺垫:父亲想当作家,母亲去教堂忏悔,女儿遇到了爱情,男孩的诗上报更是导火索。
欲金盆洗手的家庭终于还是无奈地再次搬家······
乃们有神马可抱怨的?
经历了辣么多烂片的洗礼,有大半年都没有看过像样的片子了,就好像常年吃地边摊今天终于在家里吃了一顿地道饱饭一样,乃们有神马可抱怨的?
我从来不迷信权威,吕克贝松也一样,这个杀手不太冷 碧海蓝天我有多爱他可素我从来不迷信他权威都tmd是狗屎!!!
但素,这是一部好片子!
黑涩会怎么了、?
乃们以为黑涩会就得枪林弹雨,就得东躲西藏,K!!
那是爷十几年前玩剩下的啦!!
爷现在就好个写写回忆录,修修下水管道,和老婆亲热,关心儿子教育,打探女儿初恋 等等好吧也是老了,K!!!
人都有老的时候好吧!
乃们看的就是一个黑色会大佬人到晚年,四处逃难,躲避债主的电影,乃们有神马不满意的不满意的去看教父啊?
去看纽约黑帮啊去看大时代啊只要你们不嫌电影老就行
笔者对于法国电影一直以来都敬而远之,甚至对整个欧洲电影都是如此。
在被好莱坞大片轮番轰炸之后,已经不太静得下心来欣赏别有一番风味的法国电影了。
然而法国电影又以其无可替代的地位屹立世界影坛。
吕克贝松就是笔者为数不多的能叫得出名字的法国导演。
笔者对于这位大导演的印象仍旧停留在他大名鼎鼎的《杀手莱昂》和非典型科幻大片《第五元素》。
这位号称只拍十部电影的名导演,已然食言,然其亲自执导之作品,依旧屈指可数,他更多的是充当编剧或者监制的身份。
无论是道地的法国电影,还是披着法国电影外壳的好莱坞电影,吕克贝松的个人印记或者说是法国电影的印记总是那么明显。
就拿这部《别惹我》来说,同你看过的其它好莱坞黑帮电影完全不同。
虽然电影中有很多向好莱坞暴力美学和黑帮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致敬的成分,然而电影的关注点,却不在黑帮斗争,而是黑帮老大的寻常生活。
从电影剧情的角度,比起黑帮家族,别惹我这个片名真是翻译的恰如其分。
本片讲述了被证人保护计划弄得四处避难的纽约黑帮老大弗莱德一家,在融入法国当地生活中的种种趣事。
不仅仅是法国和美国的文化冲突,也有黑帮老大和普通人的背景冲突。
弗莱德各种看邻居不爽,却又苦于被负责保护和监视他的FBI探员束缚,只好在心理意淫一下如何整治邻居,或者用尽手段背地里做点坏事。
弗莱德一家子,真是让人不省心。
弗莱德的妻子玛姬到了新家的第一天,就因为超市收银员对美国人的冷嘲热讽炸了这家超市。
弗莱德打坏下水道修理工,收拾化肥厂老版,最后还炸掉化肥厂的排水设施。
而这家人的两个小孩更是青出于蓝,瓦伦一到新学校,就用尽敲诈勒索贿赂等各种黑道手段,将学校中被校霸欺凌的人拉到自己的阵营,还和一个搞黑市烟草贸易的学生瓜分买卖。
而贝尔则教训了想勾搭她的不良少年,偷她东西的女生,最后还和一个数学代课老师坠入爱河,虽然这段爱情以杯具告终。
本片并不是用一种流水账的形式来叙事,而是通过弗雷德写回忆录的方式来讲述他的黑帮生活。
而他的两个孩子的校园生活则成了弗雷德年轻时候叱咤风云的折射。
校园恶霸文化不就是校园中的黑帮文化吗。
在影片的后半段,弗雷德已经不满足于写写回忆录了,他借当地的电影协会放映马丁斯科塞斯经典电影《好家伙》的机会,装作谈论电影讲述的纽约黑帮文化,向人们讲述他自己的黑帮生涯。
戏里戏外都是人生。
唯一遗憾的是,影片最后的枪战戏过于简陋。
通过本片,笔者对于FUCK一词,有了新的认识。
正如外国人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中文中“加油”一词,因为这个词语包含了各种语境下的不同含义。
而FUCK这个词语竟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弗雷德不论在何种情境下,高兴或者恼怒,都只用FUCK来表达情感。
看来英语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啊。
整部影片表现的相当幽默,观影完毕让人心中愉悦。
这就是法国幽默文化的功力了。
就像笔者以前看过的一些法国老电影,他们的幽默是语言的幽默,生活的幽默。
并不需要故作浮夸的动作或者表情,甚至是极力搔首弄姿,更不需要低俗和下贱,一个简单的情景一句机智的对白一种略微夸张的举止足以让观众会心一笑。
很多喜剧电影,诸如《泰囧》或者《澳门风云》,并不能真的直达观众内心,也许他被逗笑了,但仅仅是帮他活动面部肌肉罢了,他的心里也许并非真的有一种长久的愉悦感。
影片结尾,弗雷德一家人又踏上了转移的旅程。
他说他的回忆录跟着被炸毁的房子一同化为烟尘,他又得从头开始写他的人生回忆了。
这也许不只是电影中角色的独白,可能也是本片主角罗伯特德尼罗想要表达的意思。
生活如此多娇,还有大把大把的未知需要他去探索,现在就开始写回忆录,是不是太早了。
我爱黑帮片警匪片这类电影!!!
抛去三观,剧中男主侃侃而谈自己的十个优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及讲述自己家族的历史太带感了,女儿暴打流氓太爽了,儿子能精确控制自己分数处于中等位置太迷人了。
男主个人的硬汉形象为电影加了10086分!
夜幕笼罩下,一家人又因为住址暴露引来仇家不得已搬家。
沉默中似乎预言了今后的生活: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生于黑帮家族却为了内心道德做了警方证人;妄图恢复平静却克制不住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某些时候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这个世界本就不是平衡的黑白;因为老师的邀请在校报展示才华,却因为里面的黑帮黑话不小心暴露家人信息。
种种矛盾撕扯着家人,推着故事快速向前。
影片中对阿美莉卡的嘲讽,对法国饮食的不赞同穿插其中,蛮搞笑的。
哦~最后~我爱姐姐的笑容和身材。
还有爱情,爱情是姐姐都暂时没有得到的奢侈品。
希望有第二部。
“吕克•贝松”看到这个名字既然碰上了,就怎么都不该错过这部电影,相信无数的《杀手》粉们都跟我是同样的想法。
影片一开头,那配乐和画面就一副典型的法国电影的腔调,烟雾弥漫之中,又是杀手出没,好像充斥着强烈的急切情绪,向所有的观众宣告自己回归杀手题材,顺便通过这么一个激烈的开场,将观众们的情绪调动起来。
不过故事的主角却不是那位冷血的杀手,到处躲避杀手的一家人,这一家四口由罗伯特•德尼罗和米歇尔•菲佛领衔扮演父母以及一女一男的姐弟组合,组成了这么 一个牛X的家庭,搬家是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三个月就要搬家一次,就因为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弗莱德很不厚道的背叛了自己的组织,作为 “纽约黑帮”的高层,他的变节对组织所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黑帮的头目在监狱中发布了江湖追杀令,弗莱德这颗价值2000万美刀的脑袋,让无数杀手为之 疯狂。
不过法南的这个小镇因为这家人的到来,必将告别宁静。
不得不说这一家老小,没有一个不是精英,没有一个是好惹的。
超市、校园因为他们的到来瞬间遭 殃,而本来应该最可怕的父亲则只是小试牛刀,嚣张的水管工成为了可怜的倒霉蛋。
就在他们逍遥快活的时候,儿子在校刊上发表的一句话,几经辗转鬼使神差的暴 露了他们的位置,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杀手们组团而来,这一家的末日来了吗?
影片用诙谐的镜头描述了这么一个特殊家庭,在小镇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悠闲日子,粗俗的黑帮父亲愣是要冒充作家,7天憋不出6个字的他,他的所有情绪,无论好 与坏都可以用一个“F"开头的4个字幕组成的单词来表达的人,愣是号称要写个人传记,就这么一位半生刀头舔血,混迹江湖的黑帮枭雄,生活突然平静了下来, 肯定是多少有些不适应,空虚之余要是有谁找上门惹毛了他,自然就是鼻青脸肿,短胳膊折腿的下场。
不过这主要的彪悍戏码,还不是他,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他的两个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一样的勇,在学校招惹他们两位的那叫一个惨啊,最为离谱的是,扮演儿子的那小子,入校没几天就被三堂会审,在无数校领导的环 视之下,被罗列出一长串的罪名,而他的反映尤为经典——我要联系一下我的律师,然后就是选择跑路,绝对是继承了乃父之风。
在一连串的暴力枪战之后,这座宁静的小镇算是彻底报销,硝烟弥漫之下,这一家四口再次踏上了前往下一个藏匿点的旅途,吕克•贝松的这部小制作也算是交代完了,影院中灯光亮起,回味一下,不禁莞尔。
前两天刚好看了吕克·贝松的电影《别惹我》,相关片段堪称爽文,是那种在小视频会引起疯狂转发的爽文,我一开始也是因为里面的部分片段被吸引过去,看完以后果然也很喜欢。
看完再豆瓣标记以后,想了一下吕克·贝松的作品我巨人已经看过挺多的,而且大部分我都喜欢。
这种喜欢不是那种所谓沉迷的喜欢,就是那种轻松自由没有负担的喜欢。
我不禁在豆瓣上发出我爱吕克·贝松的影评。
先谈谈《别惹我》,故事讲的是一个黑帮家庭的故事。
男主角罗伯特德尼罗是个很出名的明星,但我确实还没有看过《教父》,这点超出我的知识范围。
只说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
比较令我惊喜的反倒是迪安娜·阿格隆,第一次看到这个美女是在glee里,里面她的角色就有一种疯狂的感觉,身上有一种很强的美式性感,非常让人喜欢。
当时还特别喜欢她唱的那首marry me,感觉我至少陆陆续续听了三十遍以上,是glee里面颜值让我非常满意的一个角色,可惜后面好像没有特别出彩的角色,我对她的印象也就停留在glee和这部电影里了。
这部里的角色又非常非常好的体现出她的美式性感,那种性张力和眼神里的疯狂,非常迷人,非常,跟电影里妈妈的角色的疯狂性格有一种呼应。
不过我怀疑优酷剪辑掉了一些东西,我老觉得我以前看到的一些片段,在优酷上看到的全片里没有出现。
关于吕克·贝松的风格我是真喜欢,最有名的电影应该《那个杀手不太冷》,但我翻了下我2016年给这部电影的评价,居然是还可以,可见我的品位和大众有时候真的差别很大。
但我始终就是对里昂和玛蒂尔达的感情线很没有感觉。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不会说我不喜欢,但我确实触动不多。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可见再好的作品,对它的感受和每个人每个时间段的经历都有很大关系。
如果让我推荐,我比较喜欢我看的另外两部《安娜》、《超体》,尤其是《超体》,我是18年看的,当时甚至紧接着二刷了,非常喜欢这个设定和剧情发展,最后女主的结局也一度让我非常爽。
最近也筹划着三刷。
《冷月亮》、《的士速递》、《第五元素》也都要提上日程。
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倒是让我想起了爱迪艾伦,甚至吕克贝松的风格更爽文一点哈哈哈,我也更喜欢。
有意思,吕大爷的电影,若不是经典留名的大作,就是这种噼里啪啦一大堆枪呯呯呯的小品。
爸爸妈妈女儿儿子,角色都棒极了,一点都不忽悠人,性格太TM鲜明了,这剧本写得太认真了,套用爸爸的点评:F…k!
(中国啥时候能拍出这种电影来)爸爸,两千万美刀开头,到四千万收工;不喜欢,直接干,跑路中都一点不打折扣(其实爸爸还是打了折扣的,很多都是在脑子里“F”)。
为什么水是棕色的?
我只想要清水而已。
常规方法还是不行,各种被忽悠推诿,那还是按自己的方式来吧:那个贴上大闹钟的炮仗要点个赞。
完了被推差点评《盗亦有道》,自己地自己说得热泪盈眶,真爽……“轰”……完了,忘时间了,F…k!
(这里给我笑晕了)。
翻了个打字机出来,没逃亡中没卵事随便敲敲,给自已写个传?
结果还真有点意思,就是费脑,累,不过人FBI大爷都说有点意思,如果有结局一定要给他看。
看你大爷!
不过人家似假还真,真他娘的这事整得……妈妈其实被没完没了的逃亡烦透了,要不是一双儿女,估计拉上老公直接开干了,可惜只能想想。
各种烦心事,美国人怎么了?
花生酱怎么了?
虚伪的法国佬!
你们惹我的啊,别怪老娘炸你小店…TM的自来水为什么是棕色的!
老公说啥都要以F字收尾,儿子是有一学一,像极了年轻时候碰到的那个小混混,女儿呢,偏偏这个时候谈起恋爱来,她外强内强,别整出什么事来,不恋个③次五次的,鬼知道会发生什么……女儿绝对是妈妈年轻时的翻版,帅哥必须爱啊,这日子都这样了,还含蓄啥,找到机会,干,才不管有没带“衣服”。
结果还是太年轻,年轻就容易碰上渣男啊。
爱憎分明的人重情感,小哥哥出场就是没存在感的那种,后面指定完蛋啊姐姐。
法国的小混混小太妹太弱,网球拍都能搞定…被人pie腿了,伤啊,但轻易是不会认输的,拿枪的也能一棒子撂倒,全副武装的黑帮,先打空手枪的子弹再说,我老爸还在里头呢。
儿子贼精明,个子小小,头脑灵活,观察力强,没半天新学校上下摸了个透;能屈能伸,初来乍到,先受顿打,后面全数加倍返…没一两个礼拜,整个学校路子被他占完了,绝对是个人才,前途不可限量。
②十二个投诉而已嘛,这就受不了了,问我有什么意见?
我要律师(我笑)巴士下来一群纽约黑帮,这会真给我吓哭了,他们没看到我还是没认出我来……接电话啊你们……吕大爷的电影从来都是直接的意外。
那一帮子全副武装的黑帮,弹烟灰似的灭了警局,后面和全家人的对抗,阴差阳错的全被突突了,老爸老妈对一个壮汉,姐姐弟弟干其它,枪还是借人家的(哈哈),打到没子弹,坏蛋也没子弹了,马上要被抓完犊子了,老汤叔驾车来救场,咱①家子就破了点皮,只可惜了FBI那两个保护证人的哥们。
怎么说呢这片儿?
如果你觉得够好,我也会觉得够好。
无恶不作的黑手党大佬接受证人保护计划,举家搬到诺曼底过起隐居生活。
水土不服、情绪压抑加上年龄暴动,驱使他们——干起了好事!
犹如超级英雄般,他们行侠仗义,看得大快人心。
那些无法无天的地头蛇们——污染环境的无良企业家,装腔作势的水管工,校园的小恶霸和小碧池们,是时候吃点苦头了。
这个故事构思相当出彩,影片苦短,好多料浅尝辄止,学校逼走儿子,女儿恋爱,都几笔带过,本来可以谱出精彩乐章的。
也许更适合处理成电视剧,闪回中穿插过往的黑道生涯,暴躁并诙谐着。
前面大半截故事都是这种黑帮老手摆平门外汉的一边倒,三下五除二搞定,暴力指数达不上标。
导演只得多次安排老罗面上忍气吞声、内心暴虐对手的老桥,隐姓埋名中,不得不低头的无奈,化作他的惨然一笑,笑里满是利刃。
下回看到有人对你这么笑,赶紧道歉的好。
这片子挺古怪的是,有好几层不同亚类型片的底调。
一双儿女大闹校园,是青春残酷喜剧,老罗和米姐的互动宛如经历中年危机,一家子与敌对帮忙的斗争,又像一出科恩兄弟的老派黑帮片。
交替着演一通,像拽着观众在不同的时空里晃荡,到最后汇成一股线时有点拧巴。
造成这份错乱感觉的不止题材,也有选角原因,两代人年纪差距过大,父亲年过七旬(从老罗的装束看他一点也没有扮年轻的意思),儿女还在青春期,爷孙辈才说的过去。
既然是黑帮分子,伤天害理的事情肯定没少做,于守法公民,想说爱他们不容易。
影片虽对过去只字不提,但米姐忏悔后,神父的表现已说明一切。
这老夫妻俩弄断过的骨头估计够搭一副霸王龙骨架,双手沾过的鲜血能让献血车歇业好几年。
“十条规则”的闪回画面,让我们一窥黑道生涯的冷酷喋血,却成为老罗辩白罪行的理由。
这大概每个黑帮分子都会做的,即便再十恶不赦,总会固执的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或是被逼所致。
电影也认可这份自我开脱,反正对于观众来说,只见他们杀黑帮暴徒,教训不良分子,简直是当代罗宾汉,当然不反感,反而鼓掌叫好。
这个黑帮家庭也有所有家庭都有的问题,年龄差距大,代沟严重,搬迁频繁,令矛盾益发严重。
餐桌上为几句脏话就闹的不可开交,禁止子女爆粗的父亲对fuck一词顶礼膜拜,夫妻虽共享同样旺盛的暴力因子,却互不认同对方的做法,一对子女也有各自青春期的叛逆困扰。
一家子貌合神离,正面临分崩离析,突如其来的外敌令他们瞬间凝聚,爆发出求生和互救的小宇宙。
《黑帮家族》——黑帮不是关键,可以无碍的换成骗子、劫匪、杀手等等,家庭才是核心元素。
影片用了很长篇幅描写家庭争端,却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钟搞定强敌,吕克贝松挂个动作片的招牌,看点却不在动作,就像他曾经在《杀手不太冷》里做过的那样。
成名演员但凡和某类型角色捆在一起,免不了被恶搞或自我恶搞。
老罗演了一辈子黑手党,老了向自己致敬,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必不可少。
一听他们要放美国电影,我脑中就跳出各种黑帮片画面,最后真没叫我失望。
所谓人戏合一,没有比这一段更精准的阐释。
观众的银幕上下,电影里的银幕上下,所有时空的局限都被打碎了,映后老罗娓娓讲起“那些年,黑手党的真人真事”,进一步搅浑了真实和虚构,因为众所周知选的这部电影,本就以取材真实的黑手党故事而著称。
直到最后,电影内外的观众都稀里糊涂的相信,老罗演的就是他自己。
(文/方聿南)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r’re a kid?人生总是这么艰辛还是只有童年如此?
_Always like this.生命本就如此。
”——摘自《这个杀手不太冷》自从毕业,很久没有关注电影了 ,知道这部电影多亏了QQ新闻的推送,当我看到了吕克。
贝松的名字之后,果断的打开了播放器。
是的,首先我承认我是脑残粉并且我也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
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看过预告片,所以我没有很高的期待,有人说它是一部黑色幽默剧,可我总觉得笑中带泪,应该是悲剧吧。
(由于没有看影片简介,所以一开始有些茫然。
原谅我突然不知道如何开头)欢快的背景音乐营造了轻松的氛围,这个“不正常”的家族正在努力过上正常的生活,一双儿女努力适应学校的生活:女儿有了恋爱的心、儿子用自己的方式“适应”学校、母亲努力融入当地生活、父亲开始撰写回忆录并不断的美化自己……影片到这里,大约是20分钟左右,可仅仅20分钟里我已经笑了很多次,可是我不得不说这部影片是一部悲剧。
父亲无法控制自己的暴力行为,母亲无法承担精神的压力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儿子通过“暴力犯罪”的方式来适应校园,女儿开始用爱情麻痹自己……他们内心太多的负能量无处宣泄,无处宣泄的同时又在不断累积:父亲情绪失控、母亲精神崩溃、女儿为爱自杀、儿子被迫退学、离家……终于到了这部电影的幽默所在:当这一切矛盾无法调和,陷入绝望的时候,杀手出现了……感谢那些“笨拙”的“仇人”让这个家庭重新回归和谐。
女儿歇斯底里的一声尖叫后影片进入尾声,而我心里却说不出的难受。
看似和谐家庭的背后却是无法言语的无奈。
汽车渐行渐远,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那种无奈、那种隐忍和压抑:如果不是因为走投无路,佛雷德不会选择告密而被迫加入FBI保护计划;如果不是因为天父的口是心非,母亲不会轻易说出家族的秘密而徘徊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如果不是因为男人的不负责任,女儿不会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因为格格不入,儿子不会成为学校的毒瘤而面临退学……是的,生命本就如此艰辛,无奈之中透露着绝望,只是生活不得不继续,不得不再在苦难中体验人生。
“事实上,只有一件事很讨厌:我得重新写本书,不得不再次更改姓名……”-HAPPY ENDING-……呵呵……
我一直不喜欢吕克贝松,尤其是拍枪战的吕克贝松。
欢乐的爆米花电影
画面感极其冷幽默,处理的相当搞笑,话唠段子叙事,枪战场面有点渣。
当杀手下火车,想起了gorillaz的clint eastwood,这个时候吕克贝松绝对是昆丁附体;最后杀手被车撞死的时候,我以为又被科恩兄弟附体了,但是没想到汤米李琼斯从车里出来了。总之,电影不错,略带悲剧的喜剧。
轻松小诙谐 蛮好看
吕克贝松式的暴力美学,欧洲小镇优雅俏皮的配乐,美式黑帮故事的讲述方式,两大老戏骨配上御姐正太萝莉飙演技,有点虎头蛇尾但节奏感很棒,最近最好看的电影,没有之一。
美法文化冲撞最有趣,对老马丁的致敬非常可爱,冲突的设置和高潮堆积都很精彩。美中不足在于一切都浮于表面,哪个人物都挺有趣但都不够深入。
虚张声势故弄玄虚 还整什么爱情救赎 无聊 满篇的fuck一样无聊
吕克贝松自毁前程的节奏,2星足矣,1星加给Robert De Niro。
结尾不够力。
暴力黑色幽默看得好爽
黑色、幽默和暴力,都差那么一点点。
没意思
前部分好慢好拖沓也不够酷,讲话很多, 后面又太短感觉还有好多事没交代清楚
高级下饭片
看完发现:是吕克·贝松耶,这就解释了为啥故事小烂看起来还是赏心悦目的感觉
这个翻译。。黑帮家庭变成。。“别惹我”-_-||
前半段其实蛮不错的,爸爸列出来的十条证明自己是个好人真是笑喷了,妈妈炸掉超市的时候真是干净利落,弟弟用一个早上搞定了学校里三教九流,姐姐温温柔柔笑意盈盈地揍了咸猪手。还有最后面的一家的结局,不愧是黑帮家族,不愧是吕克贝松,看着真欢乐~
我觉得两个孩子演的都很棒,既然黑老大学中文,要不他们来中国隐居几天。
一星给德尼罗。。。他真真的老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