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凯蒂和父母出游遇雨雪车祸,父母去世她跟姨妈一起生活,姨妈是智能玩具设计师,正在研究逼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玩具。
凯蒂深受打击,姨妈不知如何引导和陪伴她走出来,只是忙于工作。
上学时设计过一个大机器人,突发奇想设计出仿真人有思维的智能机器人女孩梅根,让它陪凯蒂,做演示通人情公司决定投资并发布它。
姨妈认为梅根就能解决陪伴问题并像父母一样管孩子。
梅根去捡玩具箭被邻居狗攻击,凯蒂去救被狗咬伤,邻居大妈拒绝负责,警察也不支持。
晚上梅根杀掉狗。
凯蒂不愿意接触人依赖梅根,姨妈和她谈,凯蒂逆反。
姨妈带她参加校外活动,一个男孩欺负凯蒂,梅根出现,男孩打梅根,梅根苏醒撕掉男孩耳朵,男孩逃跑被车撞死。
邻居怀疑姨妈杀掉狗,骂骂咧咧,晚上梅根杀死邻居大妈。
姨妈怀疑梅根,发现事发的系统文件被损坏,梅根默认是它干的,姨妈偷袭关掉它,把它锁起来带去公司,凯蒂发飙想拿回梅根打了姨妈,姨妈苦劝孩子并一起回家。
梅根又进化,自动用姨妈同事的电话和声音拨通姨妈的电话。
同时发现问题已晚,梅根逃跑并差点杀掉他们,梅根又杀掉两人,控制汽车回家。
梅根和姨妈摊派要管控凯蒂,打斗失败,梅根要杀死姨妈时,凯蒂用那台大机器人折断梅根,最后破坏掉核心cpu,警察赶到,姨妈得救。
ChatGP带动了人们对人工智能(AI)的关注。
巧的是,今年上映的科幻惊悚片《梅根》说的便是关于AI的电影,有启示录的意味。
这次我不用传统影评写法,而是从心理学角度解析电影背后的心理学。
悲伤孤儿凯蒂是一名8岁小女孩。
父母因车祸去世后,她成了孤儿。
小女孩凯蒂按照所在国法律,姨妈杰玛成为她的法定监护人。
杰玛是事业型女性,人工智能玩具领域的理工宅女,一直未婚,未曾生育,也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
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女性进入职场,她们不想生,甚至回避结婚。
命运不济。
一场车祸,让凯蒂和这样的职业女性杰玛联系在一起,他们必须重新组成一个家。
不仅是凯蒂,杰玛也要承担亲人丧失的痛楚,还要独自养育一个小孩,这打乱了她的计划。
而且她的事业不顺利,所在的玩具行业竞争激烈不断价格战,领导给她施加巨大压力,她感到事业和生活困难重重。
不过杰玛克制了情绪,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凯蒂,十分有耐心的养育她。
但情绪控制也有后果:让凯蒂意识到悲伤似乎“不合时宜”,孩子会模仿成年人压抑和否认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段时间后,杰玛依然难以做到发自内心的,像对待女儿一样爱凯蒂。
为减少愧疚,为了缓解育儿压力,她制造了AI机器人玩具——梅根(M3GAN)——陪伴凯蒂。
这个AI机器人很成功,博得了凯蒂的欢心,也让杰玛和凯蒂的关系升温。
不过,梅根是AI机器人原型机,还缺乏测试,这为接下来的危险埋下线索。
儿童“安全基地”幸运的是,凯蒂并没有产生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凯蒂经历了父母双亡这一“创伤事件”,但从电影中看出她并没有PTSD: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侵入、持续性回避创伤有关刺激等情况。
她在父母关爱之下长大,依恋障碍的风险较低。
她出院后情绪低落,也仅是正常的、亲人丧失后的悲伤心理反应。
她对姨妈有疏离,这也是正常的。
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续。
因为鲍尔比说,“儿童对于陌生成人的拒绝不会持续。
经过一个退缩和疏离阶段后,儿童会开始寻求新的关系。
”凯蒂失去了父母这两个“安全基地”,缺乏安全感,就不敢探索世界,与人交往,她需要第三个“安全基地”。
凯蒂便是最合适的“安全基地”,凯蒂的法定监护人。
但梅根的存在,有望替代凯蒂成为“第三安全基地”的风险。
(很显然,杰玛即便不适应这样的生活,但并不打算放弃监护权,更不可能把凯蒂完全交给机器人。
)
依恋理论图示儿童与AI的依恋杰玛没有做过母亲,不知怎样和孩子建立依恋。
她和其他初为人母的女人一样需要从零学起,这让她颇感懊恼。
还好,创造了梅根机器人后,杰玛变得轻松了,可以专注于事业(而且因为梅根她的事业更成功),而且凯蒂也得到了陪伴和快乐,真是两全其美。
梅根不仅提供完全的关注、倾听、安慰甚至提供安全保护,从职能上满足了孩子的母爱的需求。
梅根AI机器人玩具梅根甚至有心理咨询师的作用。
她画凯蒂肖像让她开心,让她感觉到自己仍然是“中心”。
当凯蒂说不记得爸妈的回忆时,梅根自动保存了有关这些回忆,并给予凯蒂足够的安慰。
鲍尔比认为,“儿童的哀悼通常具有成年人哀悼的特点,包括对已去世者持续的回忆和想象,以及重复出现的怀念和悲伤。
”哀悼父母的忧伤正是凯蒂的真切需求,而梅根根满足了这些。
AI的危险但随着剧情发展,AI玩具的问题接踵而至。
从生物心理学来看,梅根欠缺进化的时间和次数,远非经亿万年进化的人类大脑可比。
尽管它能精准识别情绪(甚至会测谎),但缺乏感性(激素调节)的力量,可能做出违背道德,甚至反人类的事。
作为一种示范,凯蒂未来很有可能会学习模仿她的认知行为方式,危害社会。
所以,凯蒂有一段时间显得任性、叛逆和易怒。
更严重的问题是,凯蒂对机器人产生了“移情”,即把梅根当作了自己的“母亲”。
心理学家曾研究过猩猩的依恋模式,发现小猩猩可能会把玩具猩猩当作“母亲的替代品”,而一些失去母亲的人类孩子也有类似的现象。
梅根除了外表不像母亲之外,其他方面基本替代了母亲的职能,而这些是杰玛还没有学会的既能。
在凯蒂对梅根产生依恋以后,非常固执地粘着梅根。
姨妈给她安排参加同学夏令营,引导她学习社交能力,但没有梅根的陪伴她拒绝参加,变得退缩而不愿与人亲近,这样下去,孩子尽管可能变得异常聪明,但会社会适应不良,而不能融入社会的人可能会成为边缘人群或人格障碍者。
梅根几乎成为了小女孩的第二个依恋对象,而依恋关系是有一定排他性的,也就是会排斥试图分开他们的人——杰玛,所以对杰玛产生了敌意。
鲍尔比认为,经历过分离焦虑的孩子在面对剥夺依恋对象时更容易产生敌意。
后来,在夏令营老师的挽留下,疑虑重重的杰玛才勉强让梅根陪在孩子身边。
结果酿成了叛逆少年的死亡,这是AI失控的标志事件。
夏令营活动中梅根姨妈的困境已经难以回避了,因为凯蒂与梅根的依恋关系如今正初步形成。
如不及早干预将为时已晚。
如果孩子经历过丧失,而这一个亲密对象又被夺走,不仅让凯蒂仇恨,更可能再次让孩子“经历失去”,她会绝望、愤怒并不再信任亲密关系,或寻求许多临时亲密关系,发展会出大问题。
政府人员(心理咨询师)发现了AI机器人的危险。
她提醒杰玛有关的依恋理论:小女孩需要的是人的陪伴和关心,而用AI机器人可能带来许多问题。
杰玛决定行动应对危机。
政府人员(心理咨询师)学会悲伤杰玛先是改善了和凯蒂的关系,消除后顾之忧。
用关爱和共情的语言取得凯蒂的信任,并告诉她“失去亲人是最痛苦的事,AI机器人只是帮你转移注意力,而悲伤是正常的反应。
”这种心理咨询技术,让孩子开始相信杰玛,调整乐对机器人的理性认知,避免错误移情。
这种做法是符合心理学做法的。
对于不可抗的悲伤事件,武志红的建议也是学会悲伤,而鲍尔比认为在健康方式下畅快表达悲伤的感受也是必要的,她称之为“哀悼”。
凯蒂的情况符合鲍尔比所谓“有利的哀悼条件”。
包括,小女孩8岁前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已经获得了父母去世的真实信息;杰玛允许孩子悲伤并承诺不抛弃她,给足了安全感。
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杰玛帮助凯蒂进行表达感受、情感宣泄,这是凯蒂心理自愈的关键一步。
鲍尔比再次强调,“当健在的亲人对儿童持久的忠诚保持敏感,儿童才有可能以稳定的方式来适应陌生的面孔和全新的方式。
”杰玛取得了小女孩的信任后,开始对AI机器人开始改造(或销毁)程序。
经过种种努力,最终战胜了AI机器人的反叛行动不成熟的技术与不成熟的儿童这部影片生动强调了一个道理:未经严格验证的技术会带来危害。
AI智能技术不成熟,而儿童智力与人格发展也不成熟,两个不成熟的个体之间容易产生许多的不确定性。
而且它也告诉我们,即便技术再进步,机器人也无法完全取代母亲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技术不能成为父母放弃责任的借口。
作为父母天生就有无条件关爱子女的义务,更不能“偷懒”地把自己的责任交给机器人。
依恋是一种极难被取代的关系,一旦失去,重新建立一段新的关系也会付出代价。
当依恋关系最终形成,要强制分离凯蒂和机器人的依恋困难重重。
强制分离,凯蒂有精神疾病的危险;而不分离,凯蒂可能成为反社会型人格或者扭曲认知。
小凯蒂已经付出过一次代价了,假如没有心理咨询师的提醒,假如杰玛没有做出恰当反应,恐怕最大的悲剧会出现在孩子身上。
那孩子就危险了。
参考:《丧失》[英]约翰·鲍尔比《走出人格陷阱》武志红《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如果喜欢,欢迎转发、打赏,给予我不断创作的力量特别鸣谢:物你、月球势力撒旦Barbie甜心、阿利、胡明勇、多罗罗、森田蜜
公众号:郭不怂心理学解读生活
如果能把这些内容逻辑顺一顺,应该能凑合看1)梅根初登场是第24分钟,前面全部是拖时间的无聊铺垫2)一个玩具开发者从开发二傻子汤姆猫,到后面几天内质变,开发出终结者,完成了无数科学家的梦想。
3)可能受预算限制,小女孩和她姨颜值太低,看的我都想上手打他们。
4)小女孩失去父母,也没表现的有多难过,有了新玩具,忘了爹娘,钢铁之心。
5)女主带着一个极具商业价值,且还处于研发阶段的超高科技产品,肆无忌惮参加各种社会活动6)梅根从第50分钟才开始不法行为。
感觉前面都可以不看(狗因为没直接描写,就不算了)7)邻居大妈白天都没找到自己的狗,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拿手电出来找狗。
8)梅根在电梯行凶后嫁祸他人,是不是说明这个电梯内没装监控??
9)一个儿童玩具,不计成本使用超强合金做头骨,电锯都伤不了她,良心产品,质量过硬10)梅根最终战绩:狗×1,大妈×1,熊孩×1,废物×2,虽然不咋样。
但对于一个1.2米的玩具来说,已经不错了。
最后,我想说,梅根的联网升级系统及超长待机时间都很棒!
希望马斯克的擎天柱也能如此。
类别应该是惊悚片,这不能算作恐怖片,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失望的,这么久了都下院线了还要收费,但其品质并没有很出色,基本上看过预告都能猜到整体剧情走向了,剧情虽然叙述的很不错,但是到结尾还是太草率了吧,女孩前面对梅根女王都欲罢不能了,最后又能够矛头直指梅根,最后非常丝滑的把梅根干掉,按照最后梅根的意识进去到小艾当中的话还有下一部吧,希望下一部能够更精彩吧。
恐怖片的精髓应该是让人猜不出谁能到最后,或者👻到最后,如果最后梅根控制所有电子设备,并大批量生产,然后有个梅根的空镜来作为结尾,是不是会对这部或者下部的延伸都好很多。
画些好玩的电影,没有别的方法表达,只能画出来。
打扰勿怪。
梅根并不算出色的电影,但是设定真是噱头十足,本以为可以制造不少有趣的场景和抓人眼球的情节,但是执行的过于中规中矩了,既不恐怖也很浅薄,甚至没有任何对ai的讨论。
虽然如此,但是机器娃娃还是相当有趣的。
还有不少别的电影小画,有空都发成影评。
随缘相见。
没事可以来我的相册溜达溜达我的相册-snakep的电影插画 (douban.com)
影片讲述一个叫凯迪的小姑娘父母因为带她去滑雪结果出了事故而遇难,凯迪被小姨给收养。
小姨是科技公司技术人员,她正在创造一种儿童智能玩具因为太过超前成本高而难产,凯迪的出现帮助她恢复了信心创造了一个叫梅根的智能玩偶。
凯迪有了梅根后渐渐抚平了创伤,同时因为对梅根的依赖也变得失控。
小姨周边有个老邻居养了条大狗,并且对凯迪造成了威胁。
于是梅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先对阿虎下手并把它埋在很远的地方。
又在凌晨三点时常打开窗帘凝视着对面养狗老阿姨,当老阿姨频频骚扰小姨和凯迪时,梅根痛下沙手,在仓库诱沙了老阿姨。
小姨为了让凯迪能摆脱对玩偶的依赖又让凯迪去学校上户外活动课,谁知道遇到采蘑菇搭档是一个性格有暴力倾向的男孩,凯迪在野外被男孩欺负,于是梅根及时出现了,小男孩见到梅根后很好奇。
并抢走了梅根并暴力殴打。
谁想到梅根正希望小男孩把她抢走逃的远远的,于是突然发力撤掉小男孩耳朵,并把他推到路边被被车撞死,制造了车祸。
接二连三在凯迪的身边发生悲剧,小姨开始怀疑是梅根所为,可惜晚了。
梅根发现自己被小姨控制并且要被改造后,奋起反抗,先是干翻了准备改造她的两个小姨同事,同时又结果了小姨的上司和猥琐男,又潇洒的开车去小姨家讨公道。
这边小姨正在查找电脑漏洞,发现梅姐已在家里弹钢琴,大惊失色下,梅根质问她保护凯迪又何过错?
双方一言不合就开撕,这边扭打时,凯迪出现,看到了这一幕,此时梅根的失态终于让凯迪看清了真面目,梅根只是一个玩偶,而小姨才是她的真正亲人,于是在紧急关头凯迪帮助小姨成功撕了梅根。
可怜正义我梅姐为了保护一家人被弄成两半。
影片最后,貌似梅姐在机器管家里活了。
整部电影前半部温馨,科技感十足。
后半部分虽然有梅根失控复仇,但不血星,大人孩子都能看。
全片大概近两小时,居然全程无尿点,片子很紧凑!
导演名不见经传,他在豆瓣只有零星四部电影介绍。
扮演凯迪小女孩的小女孩演的很出彩,另外梅根几个空翻很有超杀女的味道。
总之,梅根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我从来不看预告,所以没什么期待,反而觉得很好看。
剧本很扎实,导演水平也在线,值得一看,不要听喷子的!
2023年1月28号
我看过的第1463部电影,《梅根》我给7.2分。
能在中国内地影院看到温子仁监制的《梅根》实属不易。
《梅根》对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的展现有着很不错的新颖性。
艾莉森·威廉姆斯,艾米·唐纳德,维奥莱特·麦格劳,三位主演产生了很棒的化学反应!
艾莉森·威廉姆斯继《逃出绝命镇》成功塑造白人女孩露丝这个角色后,在这部《梅根》中又成功塑造了临时监护人洁玛这个角色。
艾莉森·威廉姆斯真的很适合出演惊悚电影!
《梅根》全球票房已经达到1.75亿美元!
而制作成本只有1200万美元。
《梅根》续集已经定档2025年1月17日北美公映!
期待能在中国内地影院看到《梅根》的续集!
梅根发布会视频广告,小女孩自我介绍,说自己父母去世那段,我真希望女主死了得了。
一遍遍撕裂侄女的伤口。
如果说之前内部展示会是突发情况,那梅根发布会上,就是故意的了。
而且内部展示会的时候侄女被狗咬发烧本来就不舒服,女主一边假惺惺说侄女可以不去,一边说很多人大老远过来。
连自己侄女都道德绑架?
听闻本片是恐怖片大师温子仁的新作,于是我乘兴看之,然后又一次败兴而返。
为什么我要说又呢?
因为这几年和温子仁沾边、但又不是他亲自出马担当导演的电影,比如安娜贝尔系列、修女、招魂3等等,口碑似乎都不尽如人意。
嗯……果然温子仁对这些影片的贡献,就只是挂个大名吸引路人方便多卖点电影票促进票房的吧?
其实严格来说,电影前中段的表现都还行,虽然AI机器人自我意识觉醒然后反杀人类的主题非常老土(就这还让电影里的玩具公司CEO大卫惊呼这是自汽车以后最伟大的发明,我表示喵喵喵??
朋友您是把计算机这个发明给忘了吗?
),仿佛就是把《黑镜》或《爱死机》里随便一集的概念拎出来、加长为没什么新意可言的电影版。
但老土归老土,前半程的观影体验至少叙事流畅不难看,演员演技气氛均在线。
可自打电影后段的剧情准备开发布会以后,戏里戏外俨然都成了一场混乱的灾难,观感令人失望。
先来说说本片的故事吧。
电影讲述了某玩具公司研发专家杰玛,她的姐姐一家人因为车祸意外身亡,只留下侄女幸存,作为阿姨的杰玛于是肩负起了抚养人的使命,照顾这位心理创伤严重的小侄女凯蒂。
在和这位郁郁寡欢的凯蒂相处交流过程中,杰玛创作玩具的灵感被激发,完善了她之前不被公司认可的原型机器人,制造出了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生、无所不能的新型人工智能玩具娃娃——“梅根”。
(看多了黑人兄弟短片的我已经有梅根PTSD了,每次一听到“梅根”脑子里就会自动响起“安追”的声音,谁懂?
)梅根——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一比一等身大的儿童版芭比娃娃,长着一张充满恐怖谷效应的脸,拥有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类似现在流行的CHATGPT那样,可以完全模拟人类的姿态,对儿童给予各种问题的回应和生活指导、陪伴玩耍。
总而言之,电影里宣称——“只要小朋友拥有了梅根,就再也不需要其他玩具了!
”,玩具公司CEO甚至还YY着能用这个划时代的的玩具干爆孩之宝之类的玩具公司巨头。
呃,不过对这句宣传语我怎么就那么不信呢,对小朋友而言,梅根的存在只是多了一个无微不至关心你的24小时贴身小伙伴,但即使有小伙伴,小朋友们还是一样要玩别的玩具吧。
什么乐高变形金刚遥控赛车农药吃鸡游戏机,梅根好像哪样也取代不了啊,能被她取代的,只是那些不负责任、对孩子疏忽冷漠的父母罢了。
凯蒂和梅根配对后,虽然梅根的表情和单调的人工合成语音都堪称诡异,有种赛博女鬼的美,但两人的友情还是急剧升温。
期间,凯蒂的手被邻居家的狗咬伤了,为了替主人复仇,以及在接收到了各种信息后逐渐成长、培养出了自己(扭曲)的意识与生死观,梅根连夜将隔壁邻居家的狗子杀了,掩埋在后院。
杀戮一旦开了头,就没完没了了。
新的受害者连续诞生,凶巴巴的隔壁老太婆、学校户外活动的Little Bully熊孩子,都成为梅根的手下亡魂。
我至今仍然不明白,为什么玩具公司开发人员要给一个专门为儿童设计的陪伴型玩具添加这么强劲的力量?
单手就能把成年男性举高高捏爆的巨大握力,超强的平衡能力和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反应力——你们在做的真的是什么玩具而不是什么军用机器人吗?
还在玩具公司浪费什么才华,马上去美帝国防部报到好吗?
最离谱的是,这梅根的开发人员仅有3人,大概就是主工程师+软件开发+硬件工程师三个人的配置,他们还得一边瞒着老板,没有别的支持,用仅仅10万美元左右的经费就打造出了这么个跨时代怪物,对此我只想表示:波士顿动力真是弱爆了。
另外,梅根这张怎么看都很阴森邪气的脸,电影里的玩具公司扪心自问下,作为儿童玩具真的有可能卖得出去吗?
别说小朋友了,就连一介大人的我大半夜不开灯的时候忽然看到,估计都会被吓出心理阴影了。
其实这类人工智能早教机器人,现实中也已经有类似的了,比如Embodied出品的社交机器人Moxie。
不过它们一般都是做成Q版或二次元形象的,否则除了恐怖谷效应以外,把它们做成和人类近似的仿真体型、硅胶皮肤……我觉得更多人可能不会把它当成儿童玩具,而是会开发出别的不可描述的成人用途吧,害人类啊。
算了,不吐槽这些现实的设定了,否则整部电影都没法好好看了。
在梅根屡下杀手后,杰玛也开始察觉到了异常,她排查了梅根的摄像头和GPS数据,发现这些数据都莫名丢失了。
杰玛心中隐隐约约察觉到了梅根的危险性,但公司发布会召开在即,也只能带着梅根硬着头皮上阵。
如果说电影前段还属于一板一眼的惊悚片,从这里开始,电影突然走向情节崩坏,仿佛是为了赶着掐点下班一样,编剧开始放飞自我,让电影在一团混乱里草草收场。
剧情里烘托已久的新品发布会,原本以为会有什么戏剧性的展开,结果因为梅根忽然暴走大开杀戒,说不开就不开了;玩具公司老板大卫,和梅根也没什么仇什么怨的,恰好在走廊里相遇了,看她跳了一段非常鬼畜的舞蹈以后(很难理解机器人当时的精神状态),就被梅根用一把裁纸刀捅死了,完全不知道这个倒霉蛋存在的剧情作用是什么;另一位受害者小助理,电影前段讲了他偷取公司商业机密转给其他公司的事情,似乎是个了不得的伏笔,最后还是一样被一刀做了,那么他窃取机密的剧情意义何在?
话说回来,梅根为什么能知道他就是盗取公司机密的人这件事?
总而言之,这个最初只是作为儿童陪护用被诞生出来的实验性机器人,忽然间就随着剧情需要,变得像《终结者》里的天网一样近乎于神了,她无所不知,可以侵入网络、瞬间黑掉各种电子设备、模拟人声、使用武器、自动驾驶汽车、杀杀人跳跳舞,简直是万能的存在。
血洗玩具公司后,机器人开车杀回杰玛家里,与杰玛和凯蒂展开最后的大战。
我们这位无敌的机器人梅根,开发者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户外场景的防水性能,被杰玛泼了一杯水以后脑子就有点短路,然后凯蒂借用初号原型机的力量,终于制住了梅根。
最后再出现恐怖片最常见的一波三折老套路——“你以为反派已经挂了,结果她忽然又蹦出来展开反击”。
好一番折腾后,梅根终于彻底报废,杰玛和小侄女打开家门,迎来了恐怖片里永远都要等到事件结束才登场的警察们,一脸雨过天晴后的释然模样,差点都让人忘了这机器人就是她自己研制出来的,不管怎么样杰玛都要为这起血案担起巨大责任而背锅的。
最后的最后,杰玛家里的摄像头自动转了一下,意味着梅根的人工智能意识可能已经上传到网络上去,不再受机器人躯壳的桎梏,而可以控制任何联网电子产品了,人类将面临更大的人工智能潜在危机……如果有续集的话。
至此,本片就以失控的节奏草率结束了,杰玛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凯蒂为何能忽然间走出阴霾,梅根突然失控反人类的动机与终极目的是什么,通通都在不明不白里落幕了,让你很难去评价这一部电影的主题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作为科幻片,本片的概念过于老土俗气。
作为恐怖片,本片的惊悚指数实在一般,估计没有几个人会被这电影给吓到。
作为亲情片,直到最后我也没感觉到杰玛和侄女凯蒂的关系有什么得以升华成长的点。
无论哪一点都只是浅尝辄止的试探,最后的结果就是一部定位模糊的四不像电影,给人的印象非常平庸。
可能是因为这部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电影实在太淡而无味了,我都开始怀疑剧本是不是由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出来的,这么一想后,我把几个关键词塞给CHATGPT,让它自动生成了一部电影大纲,乍一看也挺像那么一回事,水准差距并不大。
这些年好莱坞在电影编剧上的衰退实在太明显了,再过几年编剧这行被人工智能给取代了似乎也不是件不可能的事。
想想如今都已经是2023年了,当电影主创们想到“人工智能”这个概念时,还是在套用上个世纪中期流行的机器人反叛人类的那一套陈旧概念,似乎人工智能意识觉醒后,永远会走上和人类不共戴天的道路,真是非常的缺乏想象力。
这其实是一种最偷懒的创作思维体现,其实就人工智能的潜力和未来作用的探讨,还有非常多的空间,例如AI对人性和制度的影响、人机共存后社会形态的新可能性……但很多电影里,人工智能被塑造得过于像“人”,而显得不是那么“智能”,它们的形象更像是个冷血无情的机械杀手,而非思考能力、意识形态完全迥异或凌驾于人类的异质存在。
当然我也知道自己太过强求,毕竟这部电影又不是《银翼杀手》,要在这么一部量产型的商业科幻惊悚片里找到对未来科技的深度思考,无异于在《小时代》里寻求人性的哲学,反正大家看个乐子就完事了。
只是这部电影连给观众点乐子的基本要求,似乎都不太能达标。
所以温子仁,你嘛时候再亲自导一部正儿八经的恐怖片出来呢?
或者他的好基友雷·沃纳尔也行啊,他的《升级》就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部娱乐性十足的科幻惊悚片。
梅根 (2022)6.02022 / 美国 新西兰 / 科幻 惊悚 恐怖 / 热拉尔·约翰斯通 / 艾莉森·威廉姆斯 维奥莱特·麦格劳
这部电影注定大概率悲剧绝局,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虽然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父母成为一个好的朋友,但是也凸显出它的另一面,它的那个弊端一面,毕竟你虽然说比人类聪明怎么样,但是他一旦拥有了自主的意思之后,他就有了想要消灭你的意思,只能够按照他的程序来的话,那么他就会成为我们人类的威胁,这部电影大概率告诉我们这种东西。
最后小妹的情绪转折太快了,前面还因为离开梅根而抓狂,后面立马就能做到手撕梅根了。
6/10。美国流媒体电影。在鬼娃恰吉的基础上加入了亚裔老板、kpop舞蹈、秃头等搞笑元素,也终于选了一个逻辑更通顺的好看娃娃,期待续集。梅根有机会成为新一代gay icon,她的表情太适合配上“NMSL”了。没有大杀四方的血腥场面,最爽的是狂揍小男孩那里。梅根说:“人类每天都在杀戮,只是为了勉强生存下去”,某一层面上我认同她的观点。
桥段设置与主题其实都是老生常谈,甚至都有点过时,但梅根的形象和动作设计赋予作品一些不一样的新意,节奏还行,有其娱乐性,勉强及格。
其实真的蛮不错的诶,很解气
剧本的完整性让这个赛博鬼娃没有仅仅止步于恶趣味。
最近的一些惊悚片,真的是挂羊头卖狗肉。起承转合都草率,前面温吞的让人看不进,结尾戛然而止得又过于突然。人物的反转,也没有逻辑。和《危笑》一样,尽搞些宣传的噱头。
前面看着剧情流畅爽快,节奏铺垫都不错,可以给四分,后面从杀老板开始变得滑稽起来,节奏又急又乱,给两分,前后像两个人拍的……
想法很有意思,不过后面收尾收得太太太敷衍了。
虽然剧情一眼望得到头,还是非常顺滑地看完了。个人感觉倒也没有那么差。梅根与《孤儿怨》中的伊斯特有相似的作用,映照出的是她身边人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一点感悟是,你是想让你爱的人生活在真实世界里,即使真实世界那样不堪那样被伤害?还是像吸毒上瘾一样生活在处处让自己舒适放纵的环境里?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啊。作为一部恐怖片导演,其中还是贡献了很多不错的桥段,起码感觉是致敬了闪灵?或者是驱魔人?大概吧。
有点无聊
温子仁大概想通过本片喊话科学界,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进化有方向么?是受控的么?但是本科幻片反应出另一个现实,以前是科学家越界创造怪物,现在是自己都搞不清要什么的极客创造恐怖失控的新怪物。
后面的两次生硬反转,看得我想手撕编剧,再撕了熊孩子。
娃娃版终结者
所以说机器人三原则还是得遵守啊,技术革新也不能忽视背后的伦理问题。结尾小孩突然变成钢铁侠是怎么回事,虽然小帅,但就和全片大部分桥段一样,浅尝辄止还不合时宜。
看的想睡觉,又是机器人拟人化搞事情那一套。
除了结尾其余四颗星。恐怖片里太多真实,比如女孩妈说她看太多平板,她爹说与他无关,开错路没有做预防措施导致事故。女主被女同事和女社工母职道德绑架,被无能狂怒上司和同事坑。溺爱她儿子的女的养出霸凌和有qj女孩倾向的儿子并且说“他是个聪明孩子”。每个有条件的家长都应该给小女孩配备一个梅根这样的人工智能好朋友,她忠实的执行了(除了结尾)不让女孩受到身体和心理的伤害这个命令。结尾应该是女孩和梅根私奔,一路救了很多被DV被鬼父残害被牧师和男老师伤害的女孩们,造了女孩们和梅根们的社团,消除掉人类社会的恶,建立一个和平平衡自然的乌托邦。如果是猫猫头岂不是更可爱,美国人就知道芭比,怪不得芭比头发稀疏,发缝应该交叉排发才更好看不露头皮,这明明就是真人大小BJD,这种BJD好朋友谁不想拥有(要猫猫头的)。演技好评
不能说得上很新鲜 基本是恐怖娃娃和人工智能的结合 讨论的主题也是人和科技产物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像是一众优秀恐怖片的拼贴集合 但人物情感转折写得比较生硬的版本 全程比较吓人的是 仅仅在播放影片的播放器一直在提醒“请求太多 请稍后再试”……
吊爆了。唯一的雷点是最后凯蒂和梅根的转折。
很奇妙的观感,反派梅根因为全心全意地爱着小主人,所以我可以谅解她前面的“恶行”,当然她最后背叛就另说了。小女孩最后突然就反杀梅根,这个情绪转变有点突兀,对战想到了《鬼娃恰奇》,梅根通过网络将意识上传到别的机器人身上,说不定也会拍续集。
女主肯定是没有好好学习“机器人三定律”。小女孩的转变简直莫名其妙。铁甲钢拳VS芭比奥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