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Ben Whishaw才观赏这部电影。
故事以外吸引人的还是那典型的英式建筑,Brideshead,庄严雄伟。
还有英式的服装和语调,肃穆却又压抑。
Sebastian对Charles是真爱,他从Charles身上获得了友谊,靠买醉度过的生活里多了太多的快乐。
Sebastian对Charles的爱是一种娇惯的占有式的爱,深受母亲和宗教在他身上的折磨,一个没有任何背景与他称兄道弟的Charles,怎么能不视为上帝赐予他的礼物。
Charles是他的玩具,谁也不能夺去,在威尼斯当Charles吻住Julia的时候,Sebastian便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这个玩具,自己即将回到原先痛苦的生活。
Sebastian获得过真爱,当他开着汽车搭着Charles的肩膀称作难兄难弟,两人开心的笑着的时候,当他深深感慨if only it could be like this always.always summer.fruit always ripe的时候。
可是真爱没有陪他到最后。
Charles对Julia是真爱,当他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就询问Sebastian那女人是谁。
没有背景的Charles与大家族里的千金相爱从来就不能奢望有太过于美好的结果。
因为宗教,因为母亲,Julia与Rex结婚。
几年过去Charles因为画作声名鹊起,不管是偶然还是故意为之,Julia和Charles再燃爱火,他们规划未来,看似波折的经历终于要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我却开心不起来。
我想的是,Sebastian在哪里,是不是一个人独守着美好的记忆孤苦到老,还是已经买醉致死。
还是因为宗教,Julia无法抛弃神对他父亲的恩慈,拒绝了和Charles远走高飞。
独守着庄园。
Julia获得过真爱,当他在威尼斯桥下与Charles接吻的时候,当她渐渐明白对Charles的心意的时候,当她多年后再次遇到Charles的时候。
可是真爱没有陪她到最后。
个人不喜欢Charles的改变,初到庄园时对一切都好奇的眼神,对Sebastian的忠诚,对Julia的朦胧的爱意。
多年后,他已然凭借一个有权有势的女人接触到上流社会成为一个成功的男人,可是生命中那些不该丢失的东西却早已无影无踪。
他不似乎已经忘记了Sebastian,可是Sebastian却选择了永远记住Charles,所以他才对Charles说,run away from me,don't look back。
Sebastian最后的眼神让人心痛。
留住记忆里最美好的部分,会让人产生永恒的错觉。
每个人都获得过真爱,可是真爱又陪谁走到了最后。
讨论家族、世袭与荣耀、国运与家运,是英国佬各类文艺作品的热衷话题。
这个至今仍保留议会君主立宪制的古老国家,有王室贵族的《王冠》、《唐顿庄园》,却更热衷光鲜外表下的情欲横流:《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安娜·卡列尼娜》...... 这无不是人人称羡的主儿,住在庄园城堡,家有良驹仆人百十。
我对一切礼仪或具有身份代表的着装都无性欲,讨厌社会符号落在个人身上的感觉,例如贵族服饰、婚纱礼服、宫廷朝服。
但想起跟学古筝的女生,讨论对于古风服饰古风乐器的无欲望感,她说,禁欲系不也是一种欲望嘛。
这样一想,此话不假,没有比深宅大院宗教礼仪更为禁欲,下至金雀花王朝,上至温莎王朝,无不举止端庄家法森严。
可百姓热衷的野史故事,大都是一人一家一族在自筑的高台中,蔓延千百公里的欲望。
愈是深宫高墙,愈是求而不得欲盖弥彰,愈引起幻想,疯狂的幻想。
情爱在深宫里尤为刺激,红杏出高墙更羡煞旁人。
欲望,也是《故园风雨后》的核心。
我曾说过笔直的欲望线,有一种极致的美感。
《故园风雨后》同为英国产物,可不同于裴淳华,在133分钟内插入了过多的欲望。
这个出生于伦敦中产阶级的Charles,进入牛津,遇到贵族家庭的Sebastian后形影不离,一步步走入布莱希尔德庄园,走入这家族的荣耀与欲望。
最终跟随时代,完成了作为新资产阶级的登台露脸。
可幽默的是此时二战告急,Charles被迫参战,回到了这座已被征用的布莱希尔德庄园。
物是人非,目送家族走向衰亡,却又露出了云淡风轻背后的羡慕。
若无法理解这宿命般的驱动力和迷惘,就无从得知这个男孩,如何一步步面对自己的核心,走向欲望的深渊。
“What does Charles Ryder really want?” 布莱希尔德庄园里的每个人物,都代言着自己的欲望。
可爱的Sebastian渴求自由,女儿Julia向往奋不顾身的爱情,一家之长的母亲只要信仰,外来女婿Rex只爱金钱和地位。
而Charles不同,他什么都想要,可每个欲望都不够纯粹。
Sebastian满足了他的友情、他的特殊性;恋上Julia也不止是男女情爱,更包括暗藏的阶级欲望、自我价值的实现。
可没人能指责他是一个伪君子。
得知Sebastian病重,Charles奔赴摩洛哥看他。
这个罗马天主教男孩正安身于伊斯兰教堂修养,白墙绿瓦,Charles从树影里来。
他们交谈,Sebastian却说,过去是自己想要的太多了。
的确,Charles对Sebastian的情感绝非逢场作戏,于Julia的爱意也不是露水情缘,可Charles从未承诺过,一个永恒的夏天,一座不老的威尼斯。
辗转多年后,他借助妻子成为了社会新贵。
可这推动着他的欲望却不断侵蚀,连最初的一抹真诚也不给留下。
重遇Julia,又情不知所起,牵着手就要回去离婚,要私奔。
可是遇到位高一级的Rex,究竟泄了气,把感情做成了交易。
黑暗之中,站在壁炉边面对Julia的疑问,他终于坦诚:“I,Charles Ryder,I wanted too much”这欲望,这隐匿的暗流,像是寄生虫控制宿主,像是资本毫无退路。
既是祝福又是诅咒,它带领Charles向前,不断利用、牺牲其他欲望。
时过境迁,他终于跟豪门站在了一起,膨胀地要把象征旧资本的庄园也据为己有,最终一切轰然倒塌。
我知道,欲望的纯粹,并不一定左右达成目标的概率。
这世间既有冷酷的欲望执行者,如《天才瑞普利》《消失的爱人》;也有被欲望折磨的Charles Ryder。
我曾说电影不像人生,人生太长,容不下太少的欲望。
于是我羡慕这些活在电影里的人,羡慕裴淳华,羡慕榆野卯月。
再看《故园风雨后》,才意识自己竟与Charles如此相似。
一生以来都以为正走向光明的康庄大道,而事实上,欲望才是我的指南针。
但又能做什么呢,人生不过是《萨马拉城之约》:每个人都试图从巴格达逃离,奔赴萨马拉,披星戴月,还是会发现死神就在街角等你。
树影之间,城堡之下,Charles穿过花园走过绿地,每一片叶子每朵鲜花露水都在他身上停留。
可回头,一切都无法永恒。
战火中,重返布莱希尔德庄园,忆往事,真正动容的。
不过是跟Sebastian度过的夏天,阳光下的海滩,Julia的吻。
那是远超欲望的人生箴言,那是纯粹的爱,是信仰、友情、是圣约翰保罗教堂、葡萄酒与落日庄园。
那是无法掐灭的火焰,是生命最本质的光辉与美。
“I've loved and lost for more than one lifetime.” 如此,他说。
希望我们都快乐 都快乐;)
如果说维持一种18世纪以来的保守精神是正能量的话,《队列之末》这部文学作品和电视剧就是从正面来写一个对自己形而上的追求无比诚实的人如何度过一生。
《故园风雨后》就是从反方的角度来写,就是《队列之末》第四本里被西尔维亚怂恿的美国橄榄油巨富之妻租下传了10代的格罗比庄园,砍掉了精神传承的象征雪松,顺带拆塌了主人公的婴儿室和主人公哥哥的图书室,这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他们带着美国暴发户的心理租下这里是为了改造所谓的旧世界。
引发了无论是主人还是原来佃户所有人的反感。
《故园风雨后》里的男主查尔斯是个有才气一心想要赢得全世界的人,关于性取向和爱情的事情不说,从他的画来说,取得成功的丛林系列,并不是多高明的画,倒是迎合了无聊的有钱人神秘主义倾向。
他笃定能把茱莉亚带走,想必是背后对她家庄园的经济情况做了一番详细的调查,用钱是可以解决的。
但他的问题不仅仅是虚伪,还自负,茱莉亚的丈夫说当年是结婚前才改信了天主教,茱莉亚的母亲也明确的告诉了查尔斯,我阻止你们相爱的原因主要不是门第差,是宗教信仰。
如果查尔斯当年真的爱茱莉亚,委曲求全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他非要绕一大圈用了八年时间功成名就回来,出这口气,在追求真爱的路上绕的有点远不是吗?
对于爱情这个命题,确实不懂,大部分人没有得到过爱情,少有的一部分人机缘巧合阴差阳错获得了爱情,还有一部分人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克服了所有的难题,第三类人能够得到爱情必须依靠爱的另一半的倾力配合,以这种途径获得爱情的人们在后续的生活中也会继续共同克服各种困难,他们如果遇到事儿,可能也根本不叫事儿了吧。
上面提到的两部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根本不配合,这是他们在爱情上失败的原因。
你爱一个人,那个人根本不回应,你还是爱着她,她还是不回应,最让人气馁的就是这种。
Technically,这不是影评。
我之所以给五星,是给片中前后一致的英伦古典情怀和毫不拖沓的剪辑。
后者对我尤其重要,戈达尔的剪辑虽然名声在外,我还是不断快进,因为我不enjoy看着一些漂亮的脑残女和行为前后互相颠覆的法国男胡搞瞎搞。
我很惊讶看Brideshead Revisited时我没有哪怕一次快进。
这跟选角有关。
Sebastian先颠倒了性别再颠倒了众生,Matthew Goode在我心中的地位,让我不能像其他观影者一样察觉到他的野心。
我的认识还停留在,他在此片中,是一个被美而吸引,先后企图拯救兄妹俩的正常人。
拒绝Sebastian,是出自性取向的本能。
娶妻,是对命运给予的东西淡然接受。
与Julia重拾旧欢,是对昔日没有得到的感情的疯狂反扑。
Let go Julia, 是意识到一己之力在宗教带来的集体无意识面前的渺小。
人,大概只能自救,当你突然伟岸了浪漫了或者超人情结迸发了想带一个女子逃离她过去的残缺人生时,如果她接受了,这是童话;她不接受,这就是部现实作品。
世界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女人,都是没有勇气跟过去一刀两断的,宁可作茧自缚。
Brideshead是美的,所以有爱美之心的Charles对其始终不能忘怀。
这不一定就跟了不起的盖茨比里一样的social climber抱有同样的居心。
至少影片中的细节不能严密地证明这一点。
而生物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human being Charles就有了他种种的选择和不选择。
再说Julia的选角,不好意思,套用一句法国人形容泰坦尼克女主的经典评价,“简直丑得不能看。
”,长着一张跟茱莉亚比诺什一样三纲五常的脸蛋,还有很masculine的眉毛。
我个人偏好女演员有着柔美的轮廓,可以中性,但一定不能突兀。
尤其不能长得像我老家的海边随手捡一块岩石削几个角就成了张脸,或者跟我小时候拿橡皮泥捏出来的泥人一样拉沓着眼角。
再评价一个情节, Charles用两幅画交换了Julia的自由。
很多人觉得这样improper, 怎么能这样交易呢?
Julia变成了商品多掉价啊?
我当时看了这些观影者的感触很是惊讶,因为我完全就不是这一思路。
我的思路如下:首先,男主找Julia丈夫谈判时抱着就是 “Leave it to me, I will handle it.”的态度。
而我认为男人能讲出的最浪漫的话除了Don't worry, leave it to me就是It’s over, I will take you away.而Charles两个都表达了,所以我不太喜欢女人这时还当怨妇。
再者,谈判,注意,Charles不是在宣布一个事实,是在讨要一个离婚协议。
一旦screw up这个机会成本有多大一定要清楚。
当Rex说what can you offer me?时我觉得Rex真是个理性的经济人,顿时为Charles松一口气,能用钱解决的烦恼就不是真正的烦恼。
要是Rex没那么直截了当而是跟琼瑶戏里面马景涛一样:啊。。。
不要。。
Julia…啊。。
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啊。。
我的余生还有什么意义。。
那Charles谈判的胜算就很小了。
Charles这时,为了迎合主流观众不太能坦然接受这种trade模式时选择了缄默不语。
然后Rex又很贴心地开了价码,两幅画。
作为观众我当时都要乐死了,多便宜啊,自产自销,不用扣除中间费用, C只用将自己abundant的两幅画丢出去就是了,换了个女人。
但是C还是一娘儿们似的一句话都不敢说,跟国共混战时被抓到对方监狱里进行生死抉择似的点了点他那英俊无比的头。
综上,所以当Julia对此心有戚戚时我真是觉得这女人很不理性。
你,以及你那怪石嶙峋的眉眼,以及你被宗教腐坏了的teenie weenie brain, 能够想出一个更好的谈判价格,让你觉得心理上接受吗?
但是这部电影还是太唯美了,以下我还想简述人生还有另外一面。
艺术与生活孰高孰低的分割线我朋友A, 她的双胞胎姑姑,大姑姑跟一个俩孩子都20几岁的40+男人去年生了个小baby。
小姑姑赌搏欠了高利贷,嫁了个差不多民工的人,还是先怀孕才结婚的,没什么收入,然后生的小女孩脚软,每个月要去医院注射1000+RMB的针水,否则过几个月不一定能够走路。
哪怕这样,两个姑姑还是吃着120RMB一斤的虾喝着348/900g的美赞臣进口奶粉;她的表姐,会计师,在上海,剩女一枚,跟一个台湾的有女朋友的男生纠缠不清,后来终于大家谈开了,于是这事就黄了,扯淡了,人家不愿分手。
她表姑,N年前在深圳做酒店前台时就是如花美人,当了某商人的情人,后来年纪大了,回归正途了,跟个弄玻璃厂的小生意人结婚了,开了个小卖部,正正经经平平淡淡。
她一个好朋友,跟男友谈了6年恋爱,结婚前几个月被一个只认识两星期的异乡女人打败了,于是这个devastating的事件让这一女博士之后更加终日郁郁形单影只。
而这女博士的朋友,在校念英语系时跟一个爱写诗的医学系男生相交甚好如胶似漆,毕业结婚后这医学系男生不去工作继续写诗终日写诗,不知养家糊口为何物,女人只好一人养全家,七年后终于离婚远嫁美国。
除去那些琐碎死人的中年人生活,再讲青春期躁动。
我和Lucas在被大雪滞留在伦敦的机场时,我说你给我讲故事吧,于是他告诉我某女S,大家共同的南亚朋友,在本科艰难度日时跟了个40多岁的老男人,男人现在要来伦敦看她,而她打算跟一个巴黎男生在一起把这老男人甩了;某女Y,日本人,遇到了学校里一个对她身体很感兴趣的欧洲人X,X特别喜欢和她OOXX, 而Y付出了真心。
后来Y把她日本的男友甩了却发现X依旧不想跟他女友分,X只喜欢跟Y做爱,非常喜欢,仅此而已。
而Y无论和他做了多少次,都不能令他分手来跟她在一起。
某男M,非常喜欢做爱,既喜欢跟他女朋友做也喜欢跟其他各种女生做。
他女朋友也不介意。
但他除了喜欢跟他女朋友做爱,还喜欢跟她聊天。
这就成了她成为正室的充分条件。
我当时听了就傻了,M, S, Y, X都是我认识的人啊,Lucas住学校信息多,可他从前不是八卦的人,直到在伦敦的最后一天,在Costa里。
跟这些糟糕的凌乱的人生故事比,Brideshead已经很天上人间了。
生活本就如此的艰难,我更喜欢给生活做减法,找个简单的人,也不要什么伦敦巴黎,公园着胡同着就过了吧。
Contra mundum这个短语源自阿塔纳修坚持主张三位一体同在,反阿里乌斯主义而遭流放的故事。
阿塔纳修坚持自己信仰的真理而与全世界做对,相信自己与全世界作对但与神同在。
塞巴斯蒂安第一次带查尔斯前往故园时说contra mundum,他大概相信身边这个朋友是理想中的朋友,是两个人可以执手对抗世界。
此处我想到了《莫里斯》中的一句话:At times he entertained the dream. Two men can defy the world.凡是经历过这样的情感的人,都会明白contra mundum两个词里蕴含的勇气和希望,人甚至因为爱而自由。
查尔斯是塞巴斯蒂安挣脱家庭和宗教束缚的绳索,并非没有查尔斯此人的出现塞巴斯蒂安就要分崩离析,而是他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发自内心的快乐的可能。
我没有看过原著和81版,08版电影饱受诟病的一点就是它把主题简化为双性恋的爱情,但我觉得这只是非常浅薄的一个层面。
塞巴斯蒂安对查尔斯的感情会因为影版中的一个吻大变质吗?
有无一个暧昧的接吻并不影响塞巴斯蒂安对查尔斯超越情欲的爱。
他们首先是挚友,但我想要强调的是,在塞巴斯蒂安和查尔斯的关系中,是塞巴斯蒂安单方面对查尔斯持有这种崇敬的、奉若神明的爱,如果他们的感情是双向平等的也就不会有塞巴斯蒂安最后流落摩洛哥的结局。
初看时最为触动的台词是脆弱又美丽的塞巴斯蒂安在那个夏日说:If it could only be like this always – always summer, always alone, the fruit always ripe... 在当下就开始追忆当下是过分珍惜的标志,也是悲剧的开端。
但是它动人的谜底其实在塞巴斯蒂安在摩洛哥身患重病,查尔斯最后一次见他时,塞巴斯蒂安说的话:It's all right. Truly. I asked too much of you. I knew it all along, really. Only God can give you that sort of love. This is my life now. I am happy here. 没有关系,我向你要求得太多,我一直都知道,真的。
只有上帝能给你那种爱。
这是我的生活了,我在这里很快乐。
塞巴斯蒂安明明没有对查尔斯有任何行动上的要求,却说“我向你要求得太多”,因为他要求的是另一个人以他这样深刻的情感联结的方式爱他。
虽说他是对查尔斯说,“只有神明能给你这样的爱”,其实这话也说给他自己。
影版的故事并非不是一个充满宗教救赎色彩的故事,塞巴斯蒂安的神明曾经是查尔斯,但是他又预见到了此般夏日不可能长存,明知必然失去却依旧将其奉为“伟大的朋友”,在凡人之间十八九必是悲剧,除非遇到那个另一个自我。
在摩洛哥的塞巴斯蒂安真的快乐吗?
大概是一种看破红尘的空寂,平静而空虚,离开了控制他的人生的家庭,失去了曾以为可以一起对抗世界的朋友兼爱人,或许更糟,后者从不是一个可以跟他一起对抗世界的人。
但是在假象拆穿之后,念及柔情,他还是dear Charles查尔斯这个塞巴斯蒂安心中单向的爱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任何有着相似条件的人就能够替代的人。
这关涉到“爱人”意味着什么。
“你不像任何人,因为我爱你。
”爱是可以说出contra mundum的感情,是生存的勇气。
当塞巴斯蒂安的梦被查尔斯和他姐姐接吻打碎时,他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幻想中的爱人,还有他在重重束缚中面对生活的勇气我个人非常不喜爱查尔斯,他是一个明知塞巴斯蒂安的感情,明知自己无法同等地奉还,依旧享受其中的利益而不知收手的人。
其实人都是这样贪心又为平庸的理由牵绊的,但我私心希望塞巴斯蒂安爱上的那个人比他更好一些,希望他是一个圣徒,可以成为塞巴斯蒂安生命中的活着的神明,或许那样他就不至于整日买醉最后自我流放。
近来觉得自己越来越过成自己曾经喜爱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模样,或许是双向的选择和影响作祟,但有一些故事和感情作为故事来看是动人的、美好的,但没有人真的希望自己是那个自我流放到摩洛哥的塞巴斯蒂安。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那个contra mundum的人,但是那个曾经幸福地对抗世界的人是与上帝一同对抗世界,凡人不行。
首先,本篇文字不是 谈论原著小说,和81版TV只是详尽分析08版的电影本身,单独谈谈 电影的观感。
塞巴斯蒂安(简称S), 沉迷于酒精,是对自己痛苦无法排除的逃避。
一步步变成一个酗酒者,一个堕落酒鬼。
他的痛苦是什么?
是压在他头脑里的3座大山。
是他无法摆脱的母亲给他的宗教灌输。
母亲派人处处监视自己的“没有自由的缺失痛苦”。
欧美的任何一种宗教对待同性恋都是极其严酷的。
在教条里,同性恋就是罪恶的,下地狱的。
但是母亲又要强迫他信仰宗教,皈依宗教,但是宗教又和自己的人性本身的需求是相矛盾的。
这种两难的境地让S活在深深地痛苦中。
在电影里,S被明确的刻画成一个同性恋。
3座大山:1,身为gay的自我认同,这一关,每个gay都要过,有些人很轻松,有些人可能心理上苦苦针扎,甚至因为自己是同性恋去自杀,这是心理层面。
有些人就是无法接受自己是gay的事实。
S肯定有心理问题,才会慢性自杀(醉酒)。
无法接受,就要逃避,就要找一些事物去释放痛苦,酒精是最好的安慰。
2,前面说的宗教带给他的罪恶感,虽然S表上好像很藐视宗教,家里的礼拜也不参加,这只是伪装出来的不在意。
其实S是很心虚的,因为他是在一个如此强势的母亲和家族里长大,从小就得到宗教灌输,所以知道Charles是无神论者,他就很喜欢。
他说要二人一起对抗全世界。
3,母子关系的不调和,让S感到挫败,(关于母子有很糟糕的关系,我说过很多文章),鉴于S的身份,矛盾更多,母亲排卧底监视S不准在大学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S肯定不高兴,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监视。
那个叫布兰奇的同性恋诗人就是。
后面出现了第4座大山,爱情不顺。
Charles的停滞。
Charles(简称C)C究竟是一个直人,还是一个双性恋?
还是性取向模糊?
影片最后,C说,我曾经爱过,但失去了不止一次,之后去礼拜堂的蜡烛前,画面出现了S和Julia的回忆画面,我想,他是爱过S和Julia,那么他就是一个双性恋。
但我认为他在电影里对待S的方式和态度明显很直人,一个场景,S去模C的脸准备吻C,C喊了一声(NO),把S推开,S的酒杯打碎了,S朝C大喊(你根本不在意我,你脑子里想的都是和我妹妹Julia上床)这是一次感情的大爆发,其实,S有明显的gay气质,脆弱,易受伤害。
敏感,但是又要故意装出一副很坚强的样子,倔强的。
S是一个很被动的人,特别是在自己受到伤害后变得更加被动,他不会对C主动投怀送抱,是害怕被C拒绝,也或许是S自己的矜持,让他犹豫不前。
其实内心很渴望C主动来爱他,可是C明显更多的是一个异性恋。
女人对于他有更大的吸引力。
能够明显感觉到S对C非常的依赖和依恋,虽然表面上,S总是装出一副好朋友的,无所谓的样子。
在威尼斯,S看到(C和Julia接吻),内心是很受伤的。
自己的亲妹妹抢走了最心爱的男人。
C也觉得很愧疚,辜负了S,想要解释,S用手捂住C的嘴,不要他说什么,因为再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因为S亲眼看到,C对Julia是那么的主动,主动地拥吻,可是,C从来没有对自己这样主动过,S确实受到了打击,本期望C可以和自己一起对抗全世界,现在一切都不可能了,所以回到学校,S再也没有去找C,这是S的性格,更让人痛苦的是,C也没有去找过S,主动去肩负一个男人的责任。
或许对于C,同性恋体验只是一个过度阶段,他只是暂时的同性恋,在大学里做做同性恋可以,但是一旦大学毕业,走向社会,C又要开始做一个异性恋了。
但S是一个天然的gay,一辈子的。
C不可能给S一个永恒的依靠。
S也不想为难C。
所以,S继续,变本加厉的酗酒,走向悲剧。
但是,这里,C没有同情心吗?
就算你不爱S,你可不可以装出一点,劝S不要酗酒,给他一些安慰,给他一些善意的谎言。
S真的没有救了吗?
但是,电影里C的爱心一点都没有表现,表现的只是C对Julia的欲望。
而最后,Julia也出于宗教的回归,放弃了C。
——————————————————————————08版本的电影是不是在讲述一个gay爱上了一个绝情的直男?
电影的前半段确实很美的,特别是2人独处的画面,很美。
可惜S的缺失,让电影后面沦落俗套。
所以,S说,好像永远是夏天,永远这样2人世界独处。
S是一只忧伤的天鹅,一只怪诞的独角兽,S是孤独的,寂寞的,缺爱的,本以为可以和C一起对抗他的3座大山,没想到第4座大山(爱情大山)把 塞巴斯蒂安 完全葬送了。
S给C的爱,要不回来。
或许,S就没有想过把付出的爱要回来过。
阅读时长≈3min。
没什么逻辑,说说为什么我讨厌这部电影。
把一部长篇小说浓缩成2个小时的电影,倒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C和J上来就make love,毫无情感铺垫未免太单薄无力;游玩威尼斯的时候,聒噪浮夸还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场面,有悖于无论从原著还是电视剧来看都想要营造出的奢华但不失细腻、古朴、悠长的质感,反倒开始真正“无拘无束”的时候,气氛又开始变得阴森怪异起来(比如第一次S的好友聚餐)。
还有S和C的友情,怎么就被改编成了同性爱?
电影完全把故事的重心放在爱情上,S和C的接吻、S在婚礼上的摔门而去、威尼斯墙洞里S目睹C和J的调情……完全变成了一个互相吃醋的三角恋故事。
看电影版会让很多人误认为《故园风雨后》的侧重点是S和C之间的爱情,或者什么三角恋,关注点都在“男男之爱”。
但其实S和C的关系并不是爱情,电影对二人关系的曲解很令人匪夷所思。
虽然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样的改编只让人觉得很不尊重原著。
《故园风雨后》,是探讨宗教信仰对人精神影响的两面性、是抒发作者由时代变迁而产生的感慨、也有作者当时对纸醉金迷生活的憧憬和无奈……爱情只是作为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示宗教和阶级对人的影响与束缚。
美好的事物是在为后面翻天覆地的改变打基础,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结局的那种无力感。
电影把洒脱消遣的一面展开,但是太过了,最后又收不住,就使转折变得太突然、太生硬。
再看人物塑造,电影把S塑造成了纤弱妩媚的同性恋。
电视剧中的S完美地体现出了那种忧郁单纯的贵族气质,而电影中的S始终就只是一种病怏怏的状态。
我一直很认可本·卫肖的演技,但面对这个角色却始终让人感受不到任何神韵,电影对人物的塑造无疑是失败的。
S的母亲是一个重要角色。
她被宗教束缚着,但宗教也是她最重要的精神依托。
S的母亲是少数没有对这种束缚产生抵抗的人,但电影只展现出她极端的控制欲,让她看着像一个精神病,害S变得颓废,然后就病死了。
其实S的母亲是不想像失去丈夫那样失去自己的孩子,表面看起来是她控制了自己的孩子,其实深层的是展现了宗教对人精神的控制。
S和他母亲不一样,不管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他都一直在抵抗,但最终也逃不过命运。
一个生来就被宗教控制的人,宗教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人生,其实他虽厌倦但也离不开自己的“信仰”,最终只能可悲地被宗教束缚一生。
所谓的“自由”,也都只是片刻逃避,都只是酒精制造出的幻象。
关于C就不想细说了,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但在电影里的C就是一个容易被爱情冲昏头脑的“钢铁直男”。
另外感觉演J的演员完全无法驾驭女主的角色。
《故园风雨后》是悲剧,但它想探讨的是关于宗教信仰和阶级影响人命运的悲剧而非一幕幕狗血的爱情悲剧,电影的侧重点实在令我匪夷所思。
即使非常不满,但我打一星并不是因为它翻拍得有异于自己眼中的《故园风雨后》,而是因为不能忍受电影改编对经典的自作高明的践踏和亵渎……
周末无聊,开了很久以前载了半集的《旧地重游》来看,于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边看边囧倒……虽说81版电视剧珠玉在前,但因我对这个电影版只有兴趣,没有期待,倒也不会对它的诞生抱着太苛刻的态度。
从最初纷传的Paul Bettany和Jude Law搭档起,对JL不感冒,到最终敲定由Ben Whishaw和Matthew Goode出演后丧失兴奋,继续对BW不感冒,我发现我一直在挑剔的都是Sebastian的扮演者,似乎在我看来Sebastian的难度要比Charles来得高?
其实也不是,不过个人认为,JL太浮艳,BW太阴森,都缺乏小说中对Sebastian的定义,“是迷人的,带着女性美,这是一种极端年轻的美,高唱着情歌,遇到头一阵寒风就凋谢了。
”这大抵是一种仍然停留在孩童时期的纯真的、无性别的感觉,特别脆弱和易逝。
Sebastian的怪异、他的玩具熊、他对保姆的依恋,对Charles的爱,都体现了他性格中的那种无可奈何的人为停滞和倔强的固守。
反而我觉得,Charles要比他好演绎,或者说PB和MG单纯就外表来说,过得去了。
半集的电影版总的给我的感觉,就是过犹不及。
假如原著中曾经隐晦地涉及到Platonic homosexual relationship这样一种关系,那么电视剧版也只是同样隐晦地给予了观众暗示,没有任何一处特别显露出Charles对Sebastian,或反过来,抱有某种超越精神之外的特殊情感。
他们在牛津校园的学生时代,常春藤和流水之上的泛舟,郊野外的烟笼碧树与草莓醇酒;在Brideshead城堡,开遍的繁花,夜晚的海神喷泉、青苔披沥的古老柱廊,礼拜堂;在威尼斯,高耸的钟楼和教堂,冈朵拉,寻常院落。
尽管景色自异,或多或少,我们这样过了一定年纪的人,也曾享受过青春的甜蜜回忆。
有人相伴,不至茕茕。
对于Sebastian,Charles的陪伴几乎具有救赎的意义,而最后,他的堕落,也与没能从Charles这里得到解救有关。
母亲的家庭与母亲的宗教像一座巨大的囚牢困锁住他,他只能从中逃离,不计代价。
他生来所有的一切,如谶言般都为他的家庭吞噬。
即使是Charles。
酗酒、放逐、要求在修道院当一名杂役,颠沛流离的生活与疾病。
Julia是在这当中穿插进来的,若干年后的重逢,暴风雨夜的激情,马奇梅因侯爵临终前的皈依天主教,她最终仍舍弃Charles而去;Cordilia则在战乱中清醒地看到这一切。
Flyte家三个爱过Charles的孩子,结局各自的不幸。
Sebastian可能有三种选择,如此而已。
不管Charles爱Julia出于什么缘由,但至少曾有一刻,他认为他曾在Julia脸上寻找过Sebastian的影子。
怀念,或是伤逝?
如果说小说与电视剧都仅仅是隐晦的暗示,那么电影版就彻底让人没有希望地目睹了Charles、Sebastian和Julia之间的三角恋。
于是一出宗教造就的家庭悲剧与命运悲剧沦为刻意泡制的八点档情感剧。
许多关键细节被删改。
比如Sebastian初见Charles之时在他公寓里醉酒呕吐,校工伦特的骂骂咧咧在这里改成了狗腿式的敦促Charles去赴约,比如Charles对Sebastian的不怀好感被改成一开始就充满期待,比如初访Brideshead时明显表露出了保姆霍金斯对Sebastian的担忧,以及Sebastian对此的拒绝,Brideshead的相伴也从和谐无间变得充满暧昧气息,再比如最大的删改,威尼斯之行加入了Julia这个莫名其妙的“第三者”。
用意仅仅是让Charles与Julia在狂欢节之夜幽会,然后让Sebastian撞见这一出,负气而去?
Charles对Julia的爱,也因为在这种子虚乌有的凑合场景里提前到来而显得不知所谓。
从头看下来,不免令观众错愕,剧情跳跃性之大与生拼硬凑之嫌。
半集电影版在时间段上大约等于电视剧头两集Et in Arcadia Ego与Home And Abroad的内容。
伊夫林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最好的选择,能够做到巨细靡遗,而电影由于篇幅与时间的关系,在这方面会比较困难。
但终究,还是一个匠心独运的问题。
显然Brideshead Revisited的主题不在于讨论柏拉图式关系,也不在于描写一段错综复杂的三角恋。
它的主题是“崩溃”与“挽歌”。
清醒地意识到旧有的消逝,与无可奈何的挽留情绪。
挽歌至少是三重意义上的,大英帝国日薄西山的荣耀,已成明日黄花的贵族生活,风流云散的青春盛景。
Et in Arcadia Ego,“我也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小说第一卷与电视剧第一集的标题,已经揭示出了至少一半的theme,这种情绪贯穿始终。
与此相伴的,西方知识分子在嬗变时代下的心理状态,更加非电影所能呈现(大约因为个人原因,宗教那块始终未能体会)。
2009.08.17 旧评-因为仅看了半部就没看下去了,可能有失偏颇,因此本文不具备任何参考性,慎之。
If you asked me now who I am, the only answer I could give with any certainty would be my name.For the rest,my hates,my loves,down even to my deepsest desires,I can no longer say whether this emotions are my own,or stolen from those I once so desperately wished to be.比《赎罪》好。
心不在焉地扫了一遍:一干人等(儿子、女儿、爸爸、妈妈、情妇和男主)只有Lady Marchmain还算不错,演员很面熟,一副可以拿下英国电影所有适龄女主角的气派。
认真看了第二遍:认出来是Emma Thompton。
相信她的表演能镇得住场,但走的也只是那种学院喜欢的康庄大道。
Sebastian和情妇阿姨不过关。
Sebastian小雷。
眼神、风骨都不见,只见柔弱。
情妇阿姨天雷。
她只露了一个镜头,是他们在威尼斯时她点拨Charles的那场戏,本应见凝重的眼神里为什么我看到了阴毒?
然后看了第三遍。
抛开表层剧情的删改取舍向里看,可以说这一版与1981版有两点重大不同:轴心人物关系和矛盾纠结点。
1981版:Charles-Sebastian(前期);Charles-Julia(后期);所有人 v.s.一个天主教贵族家庭的宿命。
2008版:Charles v.s. Lady Marchmain。
她邀请他进入她的家庭,和她的一双子女建立友爱关系,一旦发现那都不是她设想的关系,她就逐一毁坏,把他逐出家门。
在Lady Marchmain的Desicion,Control和Power面前,Charles的Passion,Desire,甚至Ambition是不堪一击的。
Charles Ryder所谓何求。
What is Charles Ryder really want?预告片以Julia问Charles的这句话做结。
小标题字幕告诉我们,电影很可能将其处理成一个贫民子弟进入贵族家庭追逐欲望的野心之旅。
爱和死是所有作品的主题,高下之分看从那条路径接近这一主题。
不是说2008版《故园风雨后》的这一选择不可以,但这是一条被各色人等踏过无数次,已经看不到本来样子的路。
走很容易,随大流,谁不会;想走好,难于上青天。
原书和1981版电视聪明得紧,Charles和Sebastian在彼此身上找到而又失去的是他们小时候从来没有享用过的童年。
所以问1981版的Sebastian是否酷儿是一个伪问题。
他身上的孩子气压倒了其他一切属性,至少在他判离家族前是这样。
Brideshead庄园是他和Charles戏耍的大迷宫。
但他不知道这迷宫虽然很美很好玩,却最终会困死他,而同样没有长大的Charles可以给他带来一时的欢欣,却不能让他得到最终的拯救。
然而这样说对Charles有些不公平,试问哪个个体可以对抗一个阶级,一个王朝走向颓败的命运?
面对摆在Flyte家族后人和与他们休戚相关的Charles眼前的历史命运,他们从开始不知世事的纯真,到激愤、抗争,再到彻底毁灭或者天各一方,在麻木和沉默中妥协,在犬儒的喃喃自语里通过尖酸刻薄来释放最后的“不和谐”之声。
重访故园,“to have seen what I have seen,see what I see”。
这里“what”是变换的人事,也是苍老的人心,而后者比前者更能让人悲不能禁。
最后一个镜头吧。其他的三颗
ben whishaw还真是gay气十足!
那个吻把所有的暧昧气氛全部搞砸,默念WTF
Charlez步出教堂的那個鏡頭,也是在很有意思的。他猶豫熄滅教堂的蠟燭但最終沒有熄滅,也許是他對Sebastian和Julia的感情!(慶幸的是,他第一個想起的是遠在土耳其的Sebastian,接著才是門縫中瞥見的Juliet)
真讨厌女主
不是太理解,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东西
★
这电影太让我失望了
直男画家欣赏哥哥又喜欢妹妹,不介意暧昧的同性友情,作为艺术家又贪恋时光宝藏一样的大宅,娶了能帮他打理事业的妻子又嫌弃人家庸俗无趣,是的,要的太多了。剧本有点太空,关于宗教的束缚也挖掘得不够到位,但前半段C和S在牛津和大宅里面相处的段落拍的实在太美太浪漫了!!那种空灵又荼蘼,氛围取胜。本老师的破碎与天真把所有华丽的服饰都穿的那么脆弱,情感表达上他是最好的。如果一直围绕着S这个人物来拍,说不定能更精彩一些。3.5.
游离在角色表面的大部分
世界第一直男靠艺术气质搞定贵族小gay最后只为自己功成名就的故事。(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眼熟啊……)
不好看。男主角什么都不想放手所以什么都得不到。
我不是文艺青年 但还是抗拒不了这么浓郁的英伦风 想看原著了...
内涵片变gay片,新版sebatian让人没法忍受。好在充分暴露了某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天地间唯我面神正道,Ramen!
宗教的产生难道不是为了给人心带来解脱的吗,为什么最后会变成荼毒蚕食人性的存在呢。庄园里的每个人都被牢牢禁锢了,charles作为一个闯入者终究没能拯救任何人。我但愿sebastian至少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吧。+小本抽烟喝酒下棋果体受伤的样子都太美!马叔侧脸的线条100分!
好平庸 除了小Ben和女王
看得人找不着北。看在画面很精致的份儿上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如此憎恨男女之情
只為前半段!PS.宗教什麽的真可怕。。
剧本有问题,再美的摄影和布景都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