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明亮的星

Bright Star,闪亮的星星(港),璀璨情诗(台),灿烂之星,明星

主演:艾比·考尼什,本·卫肖,保罗·施耐德,凯瑞·福克斯,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克劳迪·布莱克利,杰拉德·摩纳科,安东尼娅·坎贝尔-休斯,萨缪尔·劳金,阿曼达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澳大利亚,法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09

《明亮的星》剧照

明亮的星 剧照 NO.1明亮的星 剧照 NO.2明亮的星 剧照 NO.3明亮的星 剧照 NO.4明亮的星 剧照 NO.5明亮的星 剧照 NO.6明亮的星 剧照 NO.13明亮的星 剧照 NO.14明亮的星 剧照 NO.15明亮的星 剧照 NO.16明亮的星 剧照 NO.17明亮的星 剧照 NO.18明亮的星 剧照 NO.19明亮的星 剧照 NO.20

《明亮的星》剧情介绍

明亮的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丽的富家女芬尼(Abbie Cornish 艾比·考尼什 饰)沉醉于时尚之中,亲手为自己设计并制作衣物是她最大的乐趣。偶然的一次机会,她看到了隔壁穷小子济慈(本·威士肖 Ben Whishaw 饰)并不畅销的诗集,她被那些字句吸引,于是便寻找一切机会接近那个忧郁的男人。在济慈的影响下,芬尼开始学习和欣赏诗歌,在相处过程中两人深陷情网。然而这段感情从开始就遭到各种反对,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一对恋人通过书信传达彼此心中的爱恋。归来的济慈送给芬尼订情的戒指,并送给她一首题为《明亮的星》的诗,两人在各种各样反对的声音中继续坚守着这份爱情。不久,济慈的新作终于问世,可是此时他却患上了严重的肺病…… 本片导演是曾凭《钢琴课》斩获金棕榈大奖的简·坎皮恩(Jane Campion)。本片入选了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提名第82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功夫梦长冈的难忘岁月孤城十少柏林空运皇家猎杀第二次约会性指南美国田园下的罪恶约定倒计时修女2皮绳上的魂情系独龙江多想和你再见一面和平使命梦魇之旅神探加吉特2蜡笔小新:呼风唤雨的热带雨林快把我夫人带走独活女子的推荐蜘蛛侠:英雄无归刻骨铭心的爱侦探成旭之千年迷局迷糊餐厅第二季圣诞速配唐伯虎点秋香2之四大才子指尖世界嗨,乔二五传说安妮卡第一季一克拉梦想圣女因太过完美不够可爱而被废除婚约并卖到邻国

《明亮的星》长篇影评

 1 ) 看过星星的哀伤

约翰·济慈約翰·濟慈[1](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於18世紀末年的倫敦,他是傑出的英詩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員。

算一算他的年头还真是短暂,就像天际闪烁的明星在黎明前最后的一丝光亮。

1818年夏天,濟慈前往英格蘭北部和蘇格蘭旅行,濟慈搬到一個朋友在漢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在那裡,濟慈遇見並愛上了一位年輕的女鄰居,方妮·布朗(Fanny Brawne)。

青草地、灌木叢、野果樹;白山楂和田園玫瑰;葉堆中易謝的紫羅蘭;這沾滿了如酒般的露水,即將綻開帶有麝香的玫瑰,夏夜蠅蟲嗡嗡的盤旋其中。

这一年的夏天他过得很愉快,尽管生活上的拮据却没有阻碍他写出了大量优质精美的诗歌,那是爱情的浸润,诗体的字里行间透出甜蜜蜜的芬芳。

前一阵子,读《我执》——以后我只能假装不认识她,因为我没有别的选择了。

但我在她生日的这天还是点起了一根蜡烛,放在窗缘。

昨夜下了入秋的第一场雨,用来树立蜡烛的碟子因此装满了水,我把它看做她的回应。

我懂了。

再见。

看过文道的演讲,那个儒雅的年纪不小的男人,总是黑白色的装束,说起话来不急不慢。

那段记录着他很久以前岁月里的心路之迹,读来令人心碎,抑郁了很久很久,再次看文道出现在电视里,我怎么也捕捉不到他眼角划过泪水的痕迹。

于是,我又回过头来看《明亮的星》,看济慈被生活的窘困弄得有多么无奈,看着他不得不住进混杂的贫民窑,靠着朋友的接济度日。

寒冷的冬天,不是那么仁慈地对待他。

终于有一天,他倒在雪地里,就在方妮的屋前。

搞不清楚他是因为太过饥寒交迫还是思念至极?

这个再度令我心疼的男人,如此真挚丝毫不掩饰他眼角的泪水。

任何人眼中的理想恋人就像一颗明星,追逐不到,只能拉开了距离暗自欣赏。

尽管,我们总是生活在温暖的阳光下,这样对人的身体才是健康的。

一个强健的刚毅的男人能给予你的都是阳光般的安全感。

而我,偏偏被那些幽暗的星光吸引,尽管他的光是如此冷冽,照耀不了我,无法令我取暖。

比起永恒的太阳,他们是多么短暂又难得。

1820年3月,濟慈第一次咳血,之後不久,因為迅速惡化的肺結核,1821年2月23日,濟慈病逝於義大利羅馬。

这些类似星星的男人们,大概注定要孤寂地泯灭。

而看惯星星的我,大概注定为此悲痛。

 2 ) “什么是诗歌”之一:济慈,浪漫的极致

“什么是诗歌”之一:济慈,浪漫的极致

济慈寻夜莺之巢关于诗人诗歌的电影不多,刚看了《丹麦诗人》和《明亮的星》。

很明显,《丹麦诗人》更适合今天的节奏和情绪,喜欢轻快,也更喜欢愉快。

但我们都知道,正如人生漫漫,苦恨长多,诗歌的本来就很少是这样的。

《明亮的星》讲述的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济慈,什么是浪漫,这点大家基本都能了然,但是要达到浪漫的极致,成为代表,那么就必须有一个极致的条件。

而济慈,与其说是天生具备诗人幸运,倒不如说是倒霉透顶,全部厄难都遇上了:济慈父母双亡,与他相依为命弟弟汤姆得了肺结核,很快就离开了他。

他虽然很聪明,也考取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并且是读足以过上好日子的医学(这点片中没有提到),但他舍弃了医学,而成为了诗人。

尽管如片中所展现的,有热爱诗歌的布朗先生供养着他(当然后面因为布朗自己经济状况不佳,也一再把济慈住的房子租出去),还有诗人朋友筹款送他去治病。

但是他却是生活无法“自给”的成年人,以至于当他发现一个喜欢他的诗,并且能够理解他的诗的姑娘,却无法娶她。

所以他和芬妮之间的爱情连最基本的基础都没有。

加上,最后他也罹患了肺结核。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细腻如济慈,自然也写了不少关于爱情的诗歌,但是到此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爱情的痴迷,以及对于生存的无奈,让他更加执著于永恒的追求。

所以,任何无病呻吟是与济慈靠不上边的,他的诗歌充满无可奈何的赤诚。

而对于死亡、爱情的咏叹以及对永恒的追求,自然也成为了济慈的核心主题。

电影了不起的地方,当然不只是展现了济慈与芬妮的爱情故事;也不只是让我们充分理解了济慈诗歌的内涵所在,根基所存。

更重要的是,通过芬妮,让我们理解济慈,理解诗歌。

一开始,芬妮对于诗歌是不屑的。

她对济慈和布朗先生说的是:你俩的打油诗放在一起,也不如我手工活儿的优点和崇拜者多,而且我的还能赚钱。

这话看起来肤浅,却很真实。

很多年前读过一本先锋艺术的杂志,里面有一句诗,大意是我的诗歌,还不如工人手中的鞋子,因为无法确定我的诗歌是否会感动人,但却能确定他们做的鞋子能够温暖人们的脚丫。

对于诗歌,我们一般都会有这样的概念。

芬妮出于对济慈的兴趣,让弟弟妹妹去找来济慈的长诗《恩底弥翁》,很明显,通过书商的话(进了20本,一本都卖不掉),我们可以看出济慈的诗歌在当时并不受欢迎。

当时里面的开头,却打动了天资聪颖的芬妮。

《恩底弥翁》的开头是这样的:美好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其美好与日俱增,永不泯灭,永不消亡,永远为我们保留一处幽静,一丝安宁,充满了美梦、健康和宁静的呼吸。

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 ever,Its loveliness increases. It will never Pass into nothingness, but still will keep A bower quiet for us, and a sleep Full of sweet dreams,and health and quiet breathing.这段话,被翻译之后,我们直接读感觉很普通。

但是细读一下,我们可以理解这段话正也是人类内心最直白的追求:永恒的美好与安宁。

至于诗歌的翻译,虽然我没有翻译过,但我觉得最好是能够抓住里面的韵脚,粗略理解,应该抓住“S”的韵,估计用汉语的“-i”比较合适。

因为含悲愁意思,适合用仄声韵。

而且也应该翻译出古典的中国韵味来,比如“但爱长欢怿,意其日增厉,厮守莫相离,共听梦中寂”。

而且最好还能够创造一个恰当的意境。

甚至根据诗歌的长短节奏,考虑翻译成诗或者词曲,保持一种高度的契合。

不然我们来读真的很难感受到其中之美。

所以,应该说芬妮作为英国人,能够理解英语的音韵,并且感知济慈的内心渴求,当然作为诗人成功之处,也莫过于引起共鸣,而且共鸣越大,诗歌的影响力越大,流传越久远。

譬如李白的《静夜思》。

芬妮读了之后,坦白:我很抱歉没能喜爱上你的《恩底弥翁》,济慈先生,虽然我没提过,不过我认为诗的开场写得很美。

根据资料,《恩底弥翁》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恩底弥翁是个无忧无虑过着宁静美好生活的牧羊人。

月亮女神在经过的时候,爱上了他,总偷偷地给他亲吻。

众神不愿意女神受到诱惑,所以让恩底弥翁选择死亡或者永恒的梦境,恩底弥翁选择了后者,从此女神每晚都悲伤地看着他。

之所以无法喜爱,估计这样的神话故事,和我们的《牛郎织女》差不多,听腻了,觉得不新鲜罢。

芬妮在努力读诗之后,仍然发出“诗歌太纠缠了,不好懂”,这其实也是读诗的第二层境界。

如何解决纠缠的难题,电影采取的方式是“芬妮学诗”。

芬妮因为与济慈的感情与日俱增,所以就与济慈学诗。

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济慈的创作理念,理解济慈的诗歌创作。

我稍微查了下济慈的诗歌理论,发现与电影里面的对话是契合的。

济慈这样对芬妮解释道:诗本身一点也不具有诗意,他是最现实的东西,他不具有特定的形象,他不断地充实着其他的形象,比如太阳、月亮。

这点好理解,比如说月亮,本来就是客观存在。

但是却可以是思念,可以是团聚,可以是理想……诗歌中“月亮”的形象不是固定的,而且还在“充实”,随着诗人的创作在生长在增加。

芬妮估计也听不明白,就问济慈:你能说点诗歌创作的技巧吗?

很明显,这也是我们常人学东西的一个途径:我不理解,那么我找到它怎么来的,那么可能我就抓住它了。

但济慈又回答道:诗歌创作技巧就是行尸走肉,是绣花枕头。

如果诗歌不能自然地流露出来,就像树上的叶子那样自然,那还不如不要写。

这很明显就是济慈的重要创作理念了,相比“两句三年得”,济慈很明显是“顿悟”一派的诗人。

他强调的是情感与语言的自然流露,当然这就很考验诗人的天赋才华了。

芬妮老实地回答:我还是不知道怎样读懂诗。

这时候,济慈给出了形象的答案:诗是需要通过感觉去理解的,你跳进湖里去,目的并不在于立刻游向岸边,而是置身在湖里。

沉浸在水给你的感觉之中,你不用把湖都写出来,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歌安抚并鼓励灵魂去接受神秘。

这个答案与前面的顿悟创作方法,自然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去感受,去体验“神秘”,然后自然地去流露。

电影中有一段诗句(准确点是济慈给芬妮的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自然流露”:My sweet girl,I am living today in yesterday我可爱的女孩 时至今日 我仍像思念着昨天I was in a complete fascination all day每一天 我都像着了魔I feel myself at your mercy你将我的心摆布Write me ever so few lines and tell me 你短短几句话 便表明心意You will never forever be less kind to me than yesterday你说对我的爱意永远不会减淡一丝You dazzled me你让我目眩神迷There is nothing in the world so bright and delicate 世上再没有什么像你这般明快细致You have absorbed me 你带走了我的灵魂I have a sensation at the present moment as if I was dissolving此刻我觉得自己正在融化此外,电影中有一个片段,非常成功,就是济慈在寻找“夜莺”的巢穴,我们知道外国人诗歌中的“夜莺”与我国古诗中的“杜鹃”差不多,都是诗人特别喜爱的意象。

片中,济慈没有找到,又找到了。

他爬上树冠,整个人张开成大字形,直接横躺其上。

然后他回来写下了:不久,她躺倒在柔软又冰冷的巢中。

她心醉神迷,无法入睡,如此不知所措。

Soon, trembling in her soft and chilly nest. In sort of wakeful swoon, perplexed she lay.这两句,很明显只是某篇短诗或者长诗、歌剧中的两句。

有关于夜莺的巢穴的描写。

在我们看来平平无奇,不过联系到前面的场景,我们应该能够理解,这恰好是“夜莺角度最真实的反映”,也是济慈所谓的“自然流露”。

以至于一直和人家讨论“韵脚”如何的布朗先生都感动到流泪,并且强调:看,这里,有泪水。

你远在我之前,也远在我之上。

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东西。

很明显,这就是无法翻译之处,意境能够理解,语言无法展开。

就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翻译成英语无论如何都没有其中的韵味。

不过,对于李白眼前的黄河,那也恰好仅仅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语句。

不过济慈举世闻名的墓志铭(他生前为自己撰写的):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我们应该能够很直接地通过翻译理解其中妙处,甚至不用翻译,初中英语水平也能读出其音韵之美。

至于布朗先生口中的韵律与节奏、遣词,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可以互通的:我无所欲,无所求,任何事看来,都不过是个巨大的梦! 我曾狂妄地抗拒爱,抗拒世界,抗拒所有的一切,抗拒着世俗的牵连……I have clung To nothing, loved a nothing, nothing seen. Or felt but a great dream! O I have been Presumptuous against Love, against the sky, Against all elements, against the tie Of mortals each to each.(布朗:这韵律很美,很独特,有韵脚,却不固于节奏,读来平静,但诗意紧密,不断的重复遣词,让你深深地拥抱诗境。

“我无所欲,无所求,任何事看来”下一句就是了,“都不过是个巨大的梦!”很美。

当然有不足之处,不过也有非常值得称赞的地方。

)最为压轴的诗歌,也是电影的标题,就是济慈为芬妮所写的《明亮的星》(片中把原作拆开成两处,而且不完整)。

它应该是济慈的代表作,也是我们理解济慈“死亡、爱情、永恒”三大主题最好的作品:Bright Star明亮的星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adfast as thou art--明亮的星,我祈求如你一样坚定不移,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辉映。

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睁着一双永不合拢的眼睛,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犹如苦修的隐士彻夜无眠,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凝视海水冲洗尘世的崖岸,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好似牧师行施净体的沐浴,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fallen mask或正俯瞰下界的荒原与群山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被遮盖在轻轻飘落的雪罩里--No-yet still steadfast, still unchangeable,并非这样——却永远坚定如故,Pillow'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枕卧在我美丽的爱人的胸膛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永远能感到它的轻轻的起伏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永远清醒,在甜蜜的不安中,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永远、永远听着她轻柔的呼吸,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 death.永远这样生活——或因昏厥而死去。

诗句简洁清晰,即便翻译难以尽显其妙,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读出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当然,我们可以结合前面济慈的《恩底弥翁》来理解,会发现济慈其实仍然是在这样的内容园囿中。

不过还是那句话,在我们看完无数偶像剧狗血剧情之后,可能觉得有点尴尬。

但放在济慈来说,这是真挚的情感;放在当时来说,这也是新颖的表达。

而这恰好也是诗歌的根本所在。

 3 ) Bright Star:星辉黯淡了月华

我是很期待这部片子的。

毕竟济慈(John Keats)英年早逝,在影视作品中少有描画。

25年短暂生命里昙花一现的爱情,无疑是喜欢济慈的人都想了解的。

济慈的光芒不必我强调,英国浪漫派诗歌三杰之一的名头不是浪得,有诗为证。

济慈的苦难身世也不必我多说,四分之一世纪的颠沛流离毫不夸张,最终客死他乡。

如果说,流星划过夜空般稍纵即逝的人生里,还有什么最能让诗人刻骨铭心的,会不会是爱情?

关于这点,向来众说纷纭。

从可以查找的史料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诗人济慈爱邻家女儿梵妮(Fanny Brawne)多过梵妮爱诗人济慈。

这段始于梵妮主动示好,继而济慈坠入情网,最终与诗人生命一同(也许更早?

)夭折的短暂(三年)爱情,非但没有得到世人朋友们的祝福,甚至让诗人最后的生命在病痛之外多了一层煎熬。

从家境上看,梵妮明显占上风:虽说和寡居的母亲及年幼的弟弟妹妹租房而居,梵妮家还不至于入不敷出,还能雇得起帮佣,并且,按梵妮的话说:即便我穿针引线、缝个一衣半衫,总还有的钱挣。

言下之意,写诗算个啥?

穷得叮当响。

这样的话,让诗人听到不免胸闷气短,却又理屈词穷。

从个性上看,梵妮还是占上风:诗人和梵妮家比邻而居同一屋檐下的Hampstead,彼时附近有座兵营,营中多有适龄拿皇饷壮男,因而隔三差五办舞会,邀请乡里一众单身女联谊(该处可参考《傲慢与偏见》Pride & Prejudice中五丫头莉迪亚情事一桩)。

梵妮生性大方有余以至豪迈,加上巧手擅妆,总能把自己料理得风头无两,追随者众。

在济慈之前,梵妮尚没有遭遇到样貌俊秀、气质忧郁、身体羸弱的秀才男,与兵哥哥相比,诗人对梵妮而言是异类,太容易激发好奇。

成为诗人之前的济慈,曾经在医家学徒,地位相当于在《锦绣佳人》Wives & Daughters中鼓足勇气向茉莉(Molly)表白却被师傅一顿严斥的小学徒,自卑心理不说很严重也不能说不严重,加上身体虚弱(简直是胎带的病根),于男女情事可以说是比较悲观。

这样一对男女碰到一起,谁主谁从,不言自明。

的确,花蝴蝶般停驻在诗人窗前的梵妮,初始并未让气质浪漫的诗人一时惊艳,奉为天仙。

所谓日久生情,每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见到的不是浓妆艳抹便是奇装异服(与同时代同年龄同地方的人相比),怕是深山里静修无情的小和尚,也要向师父告假下山去化斋了。

在犹豫、自卑、气恼、醋意恣意涂抹的暗夜中徘徊彷徨的诗人济慈,早就向梵妮投降了。

梵妮说到底在好奇之外也是喜欢诗人的,否则不会找来大本大本的前人诗集、当代诗抄临时抱佛脚,为的便是找到与诗人共处时可以展开的话题。

从相遇的秋天到第二年春天,爱情,排除万难在济慈和梵妮中间悄悄萌芽、慢慢蕴苞。

只是,爱情从来不是恋爱男女两个人的事。

济慈的朋友们不看好梵妮,理由很充分:一来梵妮喜欢招惹男士,恐怕不是大部分时间活在浪漫意向中的济慈可以驾驭;二来这段很可能有始无终的爱情,消耗的不光是济慈原本风烛的身体,还有宝贵的黄金创作期。

损失不能说不严重。

那边厢,梵妮妈妈也不大同意这桩看似没有根基的爱情:嫁女儿的,总归要掂一掂男家的分量,不说家产万贯(比如钻石男达西Darcy),至少得有养家糊口的本事,女儿嫁过去才不至于吃苦受穷。

可是写诗的跟画画的是一路的,非但不能挣钱,还常常负债累累,生时默默无闻的多,死后成名成家的少。

如此一思量,梵妮妈妈好不气恼,怎奈女大不由娘,除了以不赞成态度明告女儿最好紧急刹车,梵妮她妈一时也想不出啥好招,只好睁一眼闭一眼。

每一段真正的爱情都有美好的时光。

两个势不均力不敌的年轻人,在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中时而快乐时而忧伤,诗人的身体,在贫病交加中每况愈下。

终于,在相识的第三个秋天来临之前,诗人的身体似乎已不再能抵御又一场严寒,在朋友们的筹划资助下,诗人拖着病体在朋友陪伴下走上南行不归路。

这一次的计划旨在希冀诗人的身体可以在相对温暖的意大利捱过秋冬,而地中海的热情却将诗人永远地留在了罗马。

不知道诗人临终前是否还抚摩着梵妮赠送的那块椭圆大理石:曾经在极擅女红的梵妮手中日日把玩的圆石,是不是也在诗人掌心被高烧的身体慢慢捂热过呢?

一段有疾而终的爱情,一个流星划过的夜空,星光一时黯淡了月华……故事说完再说说电影:1、基本上买票去看的话多少会有点失望大于期望,虽然俺是免费看的,依然是失望。

有句老话怎么说的?

食材好未必能做成名菜,师傅手艺很关键。

编剧兼导演Jane Campion一如既往地张扬女权主义,在这部由济慈和梵妮的爱情而来的电影中,喧宾夺主,将梵妮的主导地位发扬光大,戏份多到戏中所有其他角色(包括济慈)都生生沦为配角。

2、女主角Abbie Cornish扮相气质都很现代,台词也是。

服装和《庐山恋》里的张瑜有一比,基本每一次出场就是不同的服装,并且以比较华丽、不养眼的服装为主。

从台词来看,女主角梵妮出言不逊,十分不像那个时代(十九世纪初)的女子,倒是很像澳洲猎人谷长大的演员真身。

3、节奏快慢不均,但快慢都不是地方,比较失望。

台词快的少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优雅从容,电影节奏又慢得让人坐立不安。

这是第二次在电影院里看到有人中途离场,第一次是看侯孝贤的《红气球之旅》。

4、音乐算是比较雷的。

电影里用的音乐本身很少,总让人感觉少了浪漫元素。

用得多的是片头部分,女声、男声都有些瘆人。

5、俺打了三星,算是同类片子中个人打分记录上比较低的。

三星分别给男主角Ben Whishaw(《香水》里的杀人狂)、拍出明信片般美丽风光的摄影师,还有片中微妙和谐的色彩搭配(无数次的蓝棕撞色撞得美轮美奂)。

6、要是有人跟我一样看到海报上的蓝玲(Bluebell flowers)花就欲罢不能,还是悠着点:片中出现蓝玲花的镜头估计不超过10秒,有点忽悠。

7、12月26号该片开始澳洲上映。

到时候再看看有多少人像我一样高兴而去、扫兴而归。

 4 ) 最美的,就应该是最有力量的-《海伯利安》

Bright star    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dfast as thou art--- 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 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 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 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 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 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fallen mask 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 No---yet still stedfast, still unchangeable, Pillowe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 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 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 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 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 death.灿烂的星    灿烂的星!

我祈求像你那样坚定—— 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 辉映,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 像自然间耐心的、不眠的隐士, 不断望着海滔,那大地的神父, 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 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象面幕, 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 呵,不,——我只愿坚定不移地 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 永远感到它舒缓地降落、升起; 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 不断,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 就这样活着,——或昏迷地死去。

   查良铮 译 ——————————————————————————————比起灿烂,我更喜欢明亮。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能够调动我所有感官体验的电影。

安静的缝纫,在大片的蓝铃花中读爱人的信件,阳光洒向屋中,微风吹动纱帘,轻轻触摸交织在一起的手臂,无法呼吸的心脏。。。

噢,爱情,融化我吧。

如果可以,我也愿意就这样活着,或在昏厥中死去。

 5 ) 触觉也有记忆

文/故城济慈在《对于一个久居城市的人》中这样问,“读着温雅而忧郁的爱情小说,有什么能比这个更愉快?

”坎皮亚的新作《明亮的星》就是这温雅而忧郁的小说,只是小说的主人公换成了济慈本人。

可是我无法抑制的抽泣了,远没有济慈所说的那般愉快,低吟的提琴里是悲鸣,有时也像夜莺那样忽高忽低,却从不改阴郁的本色。

我喜欢开篇的那段吟唱,像圣乐,有种洗涤恶秽之感。

针线在麻布上下穿梭,手工的纤细永远比工业的流水线有诗意。

那组镜头,房屋内大家谈论着济慈和他的诗,有同情,也有消遣。

芬妮转身踱入走廊,在妆镜前轻轻的抹平发缕,谈论声仍不绝于耳,但走廊内却已静幽如斯,外面与里面,便有了市井与幽谷之分。

坎皮亚的笔触细腻而温婉,她从不奚落世俗,却也从不在所爱的人面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

舞会中,芬妮挪步微欠,婉转的邀请里有智慧、矜持与敬慕,他的诗他的人,都似个谜,触动着少女的心。

坎皮亚一定动了少女之心,像芬妮一样,对那个曾经写过“假如我面貌英俊,我的叹息就会迅速荡过那玲珑玉壳——你的耳朵,把你的心找到”的人倾心不已。

只不过,前者用油画般的隽美书写情意,而后者则在针线的缝隙中寄予爱慕。

两百年后的坎皮亚,两百年前的芬妮,此刻却心意相通,这本身就是种浪漫。

我曾无数次读过穆旦先生翻译的济慈的诗,它适合情窦初开之际的人也适合而立之年的我,在我看来,浪漫主义是我这个年纪身上还有但即将要褪去的东西。

此时不言,恐再言便已不合时宜。

济慈诗的美,不在于其内涵,而在于那些诗句的韵律,它像从我们的肌肤划过的泡沫,滑腻而松展;有时像舞步,讲究诗句姿态的优雅,有时却像圣乐,讲究诵唱的此起彼伏。

译作虽不如英文版朗朗上口,但中文中所缱绻的某种神性,却在穆旦先生笔下激荡。

或许,诗更接近上帝。

而坎皮亚的影像,则犹如女性酥软起伏的胸脯,更感官,像我们身体中能把握却时常失控的感性情绪。

连夜缝制的,封裹的枕套,将寄思悬于枯萎的树枝之上,是对逝者最好的缅怀,也是对生者最好的安慰。

我喜欢英国人的含蓄,直抒胸臆永远都有种唐突与鲁莽。

就像那挽枕套,和这封信笺。

济慈一定在离开芬尼家前回头望了一眼,她的失落被他的忧伤撞见,所谓气味相投、心有灵犀,恐怕就在这回头一望中孕育而生了。

济慈告诉我,爱会让人敏感、狐疑甚至疯狂。

他在大雨中质问清白的芬妮,而她选择了沉默。

沉默,并不意味着负罪,也并不意味着缴械。

有时候我的沉默会换来爱人的歇斯底里,她会认为那是谎言被揭穿后的无言以答。

就像眼前的芬妮,眼睛注视着你,沉默,而后转身离去。

沉默有时是委屈,是被误解后的荒唐感,和难以理出头绪的茫然。

越是不依不饶的追问,我便越向相反的方向堕落。

济慈问她,“我们明天能再上诗歌课吗?

”换来了女孩的抗拒,“不!

我只想跳舞和调情,大谈特谈裙饰和缎带,找回我昔日的幸福和幽默感。

”也许,爱情在欲言明却未言明之际,最为刺痛。

——也最为幸福。

芬妮家搬到济慈隔壁,终于只有一壁之隔了。

而墙壁就像是目光的宿敌,后者永远无法穿越它的固执和坚硬。

但情意绵绵又怎能被轻易的阻隔?

这边的敲击声,那边有了回应,耳朵贴近墙面,似乎听到彼此的喘息声和心中那点窃喜。

小提琴的弦音悠然而起,它里面像寄存着诗人的冥想。

这寂静里的摇曳,让原本空洞的空间顿时有了幸福的填充——幸福,这个平庸得有点无法启齿的词,此时光彩耀人。

然而,在爱情的领域,幸福有张善于许诺和背叛的脸。

只要被贫穷所沾染,它就变得污浊不堪,它会跟你讨价还价,有时还会瞒天要价。

有些时候我们背负不起的,不是爱情,而是爱情的虚荣。

那些无法被拮据所打倒的,永远都会刻骨铭心。

就像这首《明亮的星》,我情不自禁的咏诵它,告诉我,坚强:明亮的星!

我祈求像你那样坚定——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辉映,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像自然中耐心的、不眠的隐士,不断望着海滔,那大地的神父,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象面幕,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呵,不,——我只愿坚定不移地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永远感到它舒缓地降落、升起;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不断,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就这样活着,——或昏迷地死去。

我看到济慈坚强的跪在地上,乞求一种宽恕。

而贫穷何须宽恕?

有些不能被财富所买到的,才是永恒,比如爱情,和死亡。

——死亡已离他如此之近,他的身体经不起贫穷的折磨,患上了严重的肺病。

咳嗽,那没完没了的咳嗽,他像被撒旦灌下了毒鸩,被贫穷惩罚着孱弱的身体。

影片中,我看到了济慈在最困难之际也不忘对她有所承诺,一枚订婚戒指,便足以让女孩厮守一生。

记得看季羡林的纪录片时,我曾经感动于那个德国少女,那个房东的女儿,她怎肯为一个异乡客的口头承诺而终身相守,坐在二楼的窗口翘首企盼他的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不禁感叹,什么煎熬能比得上在漫长时光里接受那世俗的目光。

世俗的眼里,爱情怎能托起那沉重的秤杆,我感谢米兰•昆德拉勇敢的说出了那句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无数善男信女眼里的圣经。

济慈最终还是去了意大利,他说,“春天回来咱们就结婚”。

我知道他有责任心和良知,他也知道这话有多么虚假,但是他还是说出来了,然后望着她,望着那已憔悴不堪却又信誓旦旦的面庞。

有时候,谎言比真实更伟大。

1929年9月,重病的济慈在莎士比亚的诗集空白页写下了这首《明亮的星》,正对着《情人的怨诉》(A Lover’s Compliant),谁都知道这首诗是为谁而作。

在它的前半部分我看到了一个男人对女人的执守,而后半部分那情欲的幻想,是一个将死之人对爱人神圣胴体的朝觐。

它很真实,济慈曾说,“触觉也有记忆”,这肉欲的触觉不正是一种热忱的记忆吗?

济慈死后,芬妮数年一直在荒地走动,往往一直走到深夜,并再没有取下那枚戒指。

《看电影》

 6 ) 我是来吐槽的

这部电影竟然没有差评,实在叫人吃惊,于是先生——也即本人——觉得还是应该写点什么。

如果我再实事求是一点,不受电影中那些明媚风光和动人配乐的影响,暂时抛却对Whishaw的先期好感,再扣除个一两星绝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这大概是我见过的传记/言情片当中最差的剧本之一。

首先就是本片的视角非常奇怪,大概是导演Campion的女性主义强迫症又发作了。

如果影片用诗人的作品命名,而故事简介中又抬出Keats的大名,那观众自然会期待这是一部围绕这位诗人而展开的作品,带我们去领略诗人的世界,让我们了解所谓“浪漫派”究竟是怎么回事,教我们欣赏Keats对于英语诗歌所做出的贡献何在——即使不是一本正经的传记,但也摆明了不是一部以plot为导向的电影,观众等待的不是认可与融入主角,而是了解主角的内心,围观其成长。

然则Keats并没有成长。

我甚至怀疑有多少观众能在本片结束之后用一到两个形容词来准确地形容片中展现出的诗人形象,有多少人知道他对Fanny究竟是何种样的钟情。

因为当Keats离居伦敦,当他亦饱受思念之苦时,当他承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时,镜头却执着地留在了那位衣食无忧喜欢时尚的小姐身上,在他们鸿雁传书的过程中,我们甚至连诗人的一眼半瞥也不得。

通过这种隔绝,导演强迫观众与Fanny站在同一边,只能通过她的眼光来解读Keats和他的诗歌,而解读的结果,正如前文所述,乃是一片混沌模糊。

观众所期待近距离接触的诗人,最后成了衬托女主角成长的一枚绿叶,成为了她悲痛与欢喜的装饰。

甚至连Keats所热爱的自然,那些光与影,色彩与滋味,都未及表现。

如果是先前只闻其名的观众,看完这部电影,对于浪漫派也好,Keats诗作的伟大处也好,仍旧一头雾水。

也不是说男女之间的爱情非要以男性为主角,假如是肖邦和乔治·桑,是罗丹和卡蜜尔,是萨特和波伏娃,自然可以自在选择任一边的阵地,而假如是简·奥斯丁,是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撒切尔夫人维多利亚女王,自当应该由女性的角度切入。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第一,观众更想看谁,第二,谁更有故事。

观众更想看Keats这是肯定的,浪漫派最著名的诗人比一个成天在家研究衣服褶子的比他还要小六七岁的闺门小姐更有故事那也是肯定的。

于是舍弃诗人的角度,而强从一个小姑娘的角度入手,就会导致情节上的苍白与单薄——爱情虽然是永恒的主题,但是爱情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结束这个一般爱情片的三部曲仍然需要情节使之顺理成章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否则离别时的痛苦分隔时的相思永诀时的悲绝,就变成无病呻吟,为拍电影强说愁了。

而Keats和Fanny之间只能说一句“莫名的吸引”。

本来我是期待在Fanny学诗的过程当中,至少能有一点心灵上的契合——毕竟这姑娘一出场给人的感觉就是虚荣浮华,咄咄逼人,然而可能是编导本人对诗之类的东西缺少研究和感受,也只能说两句类似“用心感受”之流放诸任何艺术欣赏上皆准的废话。

这些废话直接导致了剧本上的另一个致命伤——台词无趣。

台词,应该符合各人的年龄身份和学养,应该穿针引线地引导或者暗示情节的走向。

但是本片的台词,作为一部讲述诗人的爱情的电影,除了大段引用keats的诗歌及信件之外,味如嚼蜡,乏善可陈(当然考虑Fanny小姐的年龄,这也是正常的)说着如此没有表现性的台词,角色又被剧本当成绿叶处理掉,我很喜欢的Whishaw完全呈现出一种游离状态,看他眨眼的频率和对台词时眼珠子左右乱瞟的样子就知道了。

换成我,给我这样一个角色,我也很难演出什么精气神来。

至于女主角,身材倒是很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不知道是否刻意增肥之),模样也算可人,不过局限于自身角色的限制,总归不入味。

唯一叫人印象深刻的,倒是Charles和他那些极暧昧的台词(搞得好像他和Keats有基情)。

我倒是觉得以他们为主线拍一部电影都会比较好看。

按照宇宙惯例,假如故事苍白无力,台词又单调无趣,那么在画面上至少要下足功夫煽足情才行。

不过Campion冷凋惯了,似乎不大适应热烈明艳的春夏两季——实际上这是男女主角感情萌发的季节,景色也象征着双方初初恋爱时的美好,一到了室外,极少有空镜头,总是把两位主角摆在中间,然后远景之,显得冷落,更是叫人难以靠近。

这一段本应另人悲凄的无缘之爱,最后假如能打动观众,只怕亦只是那“无缘之爱”,而非电影之功。

这根本是占了诗人悲惨生命的便宜啊!

 7 )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

《明亮的星》奥斯卡提名最佳服装设计。

讲述世人济慈短暂而又炽热的爱情。

英国乡村美丽的景色让人陶醉,田野里金黄色的水仙花,牧场上大片的风信子,冬日森林里的皑皑白雪,飘落地面的秋日落叶,房间里幻化的蝴蝶。。。。。。

还有充斥其中的、浓浓的——爱情。

没有如今电影里常见的露骨和直接的情节,济慈和芬妮点到即止的拥吻,紧握的双手,依依不舍的眼神,一墙之隔的思念。。。。。。

所有甜蜜的恋情的原始都应如此,不是么?

男人们会围坐在火炉旁照着曲谱唱和音,还带着微笑。

真是一个美好时代。

午后,有风吹着白纱帘,少女喜欢的心,真好。

两人偶尔也会畅想:想象我们会住在乡间,离妈妈很近。

卧室外是个小小果园,之外是雾霭中的远山。

花园里种满了各种野花,日上三竿,仍能上床小憩。

暮色临近,百叶窗口月光倾泻。

我拥你在怀,亲吻你的胸口,你的双臂,你的腰肢。。。。。。

此时此刻,我仿佛消融殆尽。

 8 ) 关于爱情,美丽或尴尬的一切

简坎皮恩的新片《Bright star》是一部非常锐利的电影。

视角锐利,这不是一般的传记片,而有它独特的角度,感知锐利,这是一部需要用所有的感官去感觉,也充分带动和满足视听触嗅味觉得电影。

影片每一个细节提供的丰富感觉相互牵扯和碰撞,像一杯印度chai茶在甜蜜绵柔里里透出的细密恼人的辛辣,无论是影像,音响,还是故事本身,无时无刻不表现出这种对照。

关于爱情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奠定了这种基调。

特写开启全片,一片柔和温馨的白光中,一块看起来柔软温暖的织物突然被一根针刺破穿过——Fanny在缝纫。

粗而硬的暗色针慢慢穿过织物,预示着电影的悲剧结局:看起来圆满而温馨的,终被一些不和谐的僵硬的东西破坏。

温馨和生硬,在这个镜头里诡异的共存,毫不融洽,又充满各自存在的理由,使人必须接受。

这就是我在这部电影里读到的主题,美好的,悲剧的,浪漫的,无奈的,伟大的,自私的,疯癫可憎的,优柔可怜的,集种种矛盾于一体,并不见得那么那么值得推崇和完美,却又是超越一切的和美丽的爱情。

就像尘埃里开出的花朵,美丽,也扎根于尘土,并被轻易飞扬的尘土包围,柔嫩光洁的花瓣上沾满了灰尘,饶是灰尘,也还透出熠熠的光。

电影主要讲述济慈和法妮的爱情,一条隐线包含了济慈的朋友与法妮女佣的一段最后木已成舟的艳遇。

这里没有一对体面的完满的爱情,没有一个可值得热爱的人。

无论是济慈或者是法妮,很多时候都是可憎的。

济慈是一个可怜的失败者,他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贫病交加,软弱唐突。

法妮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控制狂,她全家人都被她的喜怒所折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会大声喊“妈妈”,冷酷的指挥弟弟妹妹为她做一切事情,只有在济慈让她心情好的时候,或者需要别人扶助安慰的时候,才会对弟妹表现出温柔。

她一直向自己的家人索取,从来不为他们付出。

当女佣抱着新生的孩子到她家里做客,只有她丝毫不看那孩子一眼,因为她心里只有在罗马的济慈。

丝毫全世界都在为这两个疯子付出,全世界都在宠爱他们,看着他们在爱情里面折磨痛苦,因为他们的爱情也并不见得完满,仅仅是狂热。

可是他们的爱情又那么的美丽。

电影里有太多太多从日常生活中所能抽取的最美丽的细节,比如鲜花盛开的春天;敞开的窗口吹进春风,照进温柔的阳光,撩动窗帘和裙子;比如两个人的情诗;屋子里的蝴蝶;透过墙缝塞给对方的纸条……济慈疯了一样在大雨中徘徊在法妮的屋外,来找她时病发倒在她家的花丛下几乎死去,法妮在得知济慈死讯的一场哭戏尤为精彩,那些癫狂是他们爱情美丽的极致。

就是这种矛盾一直纠缠着整部电影,这是这部电影的好处。

当然有很多电影讲述爱情里的障碍,但那些影片无论是爱情部分还是障碍部分,都做得十分平滑完满,而且将爱情与障碍绝对化——相爱的两个人是值得爱的人,困难是无可奈何的绝对的困难,这样增加了戏剧效果,观众的感情倾向也容易的多。

可是这部电影则不同,爱情是一块粗糙扎手的羊毛毯,障碍是戳破羊毛毯的地上的荆棘。

美丽温暖,而尴尬却无处不在。

也许很多的时候,生活里面的爱情的确是这样的,一点儿也不纯粹。

法妮的女佣没有过多着墨,看起来是个单纯的姑娘,但她也不是完美的,她看起来更像一个傻瓜。

可是她爱的很真诚,一个笨拙的傻瓜爱的真诚而愚蠢,是不是好的爱呢?

关于音响和影像这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它的音响运用。

和大多数讲述名人爱情故事时候那种协调的,平滑的,刻意将环境音打磨干净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里存留了许多粗糙的环境声音,虽然并不见得是美好的或者美化的,但却使得一切有存在感和立体感,在声音里面听见空间和情绪。

利用环境音响来制造效果的,著名如《罗塞塔》,给人感觉就太过,刻意的强调粗糙和真实,将所有空间塞的太满,反而可供感知的余地就很小。

但是这部影片里的环境音效恰到好处的表现出影片的质感,坎皮恩的女性细腻敏感在这里充分体现。

之前我已经说过,这是一部调动所有感官的电影,许多镜头从私密角度出发,放大而不是放大后美化细节,加上听起来甚至干涩的环境音效,并不见得让人“身临其境”,但是能充分感知主人公的处境和情绪。

而许多的细节,我猜是女性独有的。

我很欣赏济慈和法妮庆祝订婚的这场戏。

法妮一家人和济慈在法妮家屋外的山野里庆祝他们订婚,人们起舞,但是现场没有音乐,也没有画外铺设的音乐,只有人们拍手和口里打拍子,舞蹈却跳的热烈,山林美丽,济慈的耳边还插了一小束红花。

这里的声音显得单调干涩,并不十分的欢庆,拍手的声音甚至突兀,再和人们的笑脸、欢乐的舞蹈与美丽的环境对比,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尴尬、苍凉、无奈。

于是,音效贫瘠、主人公贫病中的欢乐显得尤为艳异和灿烂,同时也尤为悲凉,有一种爱情和生存的挣扎在摩擦与消耗生命的无奈与绝望。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音乐,让人过耳不忘的古典民谣风格的美丽音乐,就像山岗上吹过的那些失落的传说。

以一种完美超越的姿态美丽燃烧着,以一种尴尬绝望的干涩迅速枯萎着,是这部电影不同走向的极端,却时时刻刻并存交织,带给观众的是内心不能舒坦平静的折磨。

 9 ) 《明亮的星》

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纯粹的关于爱情的影片,恍如隔世,但毫无隔阂。

纯洁与坚定,早已离我们远去,也离电影很远了。

简·坎皮恩 Jane Campion选择了一个特别时代的特殊人物,用最自己温柔圆融的笔触,勾勒出一段恒久不变的爱情。

 10 ) 灿烂的星,诗和台词

《灿烂的星》济慈灿烂的星,我祈求如你般坚定,但我不愿高悬夜空,独自辉映,只能永恒地睁着眼睛,像自然而耐心的,不眠的隐士,不断望着海滔,那大地的神父,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像面幕,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不,我只愿坚定不移地,头枕爱人酥软的胸怀,永远感到它舒缓的起伏。

醒时心中满是甜蜜的激荡,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就这样活着,或昏迷地死去。

整部电影就像一首清新淡雅又透着浅浅哀愁的诗一样,美丽而忧愁,看得迷醉了我的心。

两人即将分别的时候,说的几句台词济慈:那就假装我春天会回来芬妮:你一定会回来济慈:我们会住在乡间芬妮:离妈妈很近济慈:卧室外是个小小果园,之外的雾霭中的远山芬妮:花园里种满了各种野花济慈:日上三竿,仍能上床小憩芬妮:暮色降临,百叶窗口月光倾泻济慈:我拥你在怀,亲吻你的胸口,你的双臂,你的腰肢芬妮:我的全身济慈:爱抚让人难以忘怀芬妮:我知道可惜永远不会实现了,当芬妮得知济慈的噩耗时,她说,我不能呼吸。

附带一些济慈的介绍,英年早逝的典型: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海伯利安》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正是影片中济慈与芬妮热恋的一段时期)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

他生平只有25岁,但其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

  “1821年2月23日,他客死罗马,安葬在英国新教徒公墓,年仅二十五岁。

……如果天以借年,他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是难以逆料的。

但是人们公认,当他二十四岁停笔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大大超越了同一年龄的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  (来自百度百科)PS:感谢制作此片字幕的字幕组,是你们让我能够更好地欣赏到了此片。

翻译得非常之好!

顺推荐一下,是3E高清电影站的片源,不知是不是也是这个站的字幕组,反正十分感谢。

《明亮的星》短评

和你一起的3日,胜过50载的平凡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璀璨情诗让全片浪漫华丽燃烧,纤细克制的情感唯美又不流于伤感、不陷于欲望,新派文艺剧情片典范,《钢琴课》的坎皮恩归来。“我只愿坚定不移地,头枕爱人酥软的胸怀,永远感到它舒缓的起伏。醒时心中满是甜蜜的激荡,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就这样活着或昏迷地死去。”-<Bright Star>

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淒美的愛情故事,唯美的浪漫攝影,沉悶的敘事節奏--古典主義,女性視角,半傳記。

11分钟前
  • lucy's sad
  • 较差

女主角体格太丰硕,气质太现代,难以融入十九世纪英国的古典情境。诗人济慈则沦为一个扁平符号,一段所谓凄美爱情故事的道具。画面唯美、气氛静谧恍惚、音乐含蓄简约。可惜女导演的片子普遍只重抒情和氛围营造,而不顾叙事。台词锤炼与节奏把握都成问题。倒是正太Thomas出落成青葱少年,英俊依旧

13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不如《莫扎特传》曲折,不如《1900》传奇,对于诗人John Keats才华与天赋的独特之处甚至都没有作足够充分的描写。但是,这不是一部人物传记,这是一个发生在特定环境下、从头到尾充斥着无奈的唯美爱情故事。女主角最后哭戏之前的表演就已经足够奥斯卡级别,画面音乐男主,加起来85分。

17分钟前
  • 猪大腿
  • 力荐

一开始就在等待不是么,诗人的成就必须等他死,同时再结束一场杜鹃啼血的爱恋。我盼望许久的Ben,纤瘦的小腿和他的爱一样纯洁又锋利,除了爱他我无能为力。

19分钟前
  • HalloZen
  • 推荐

拍得很美,对济慈的理解也很到位,字幕做得也非常不错。只是受不了导演的叙事方式,没办法看完。

23分钟前
  • 一个劳动人民
  • 还行

谁要和我对诗,我就打谁一拳!

25分钟前
  • 大毛
  • 较差

这电影拍得挺没意思的

30分钟前
  • AllenZ
  • 还行

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dfast as thou art--- 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 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 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每一句台词都是诗。

34分钟前
  • Charlene
  • 还行

当遇到美好诗篇要为你读一遍,你只需在燃烧过后把灰烬全留给我

39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弃。

44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较差

好文艺呀

45分钟前
  • philosea
  • 较差

济慈说内心深处的爱意是神圣的、即使这样神圣的爱情永远也无法冲破世俗和命运的束缚、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and so live ever or else swoon to death满满的都是爱。

49分钟前
  • 暗灵杀不死
  • 推荐

电影有种古典的美,简康平女士拍起简·奥斯丁时代来真是得心应手。本喵和才高貌美、贫困潦倒的济慈就像同一人,那种纤细空灵让人想把他捧在手心。济慈、雪莱和拜伦,英伦诗坛上三颗最明亮的星...

5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感动的一塌糊涂。后面都哭死了……

51分钟前
  • 七十三
  • 推荐

b解版,我觉得又闷又无聊

54分钟前
  • 大脸喵
  • 较差

风情不错,但有点沉闷。

57分钟前
  • lemoncan
  • 还行

看不懂

60分钟前
  • 麦兜
  • 较差

他与她,聚少离多,她等待他的信件直到不能呼吸,他和她相拥的瞬间只是那季节变迁中的短暂一瞬,但是她是他的星,独自闪耀,好过世间平庸。诗歌很美,意境也不错

1小时前
  • ztlpopp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