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电影,会觉得一阵难受、反感,甚至恶心难受。
这类的,根据真实故事编写的电影,从来都是现实比艺术还要残忍还要离奇。
其实电影还是给人了一丝希望。
当她逃出格蒂家时,观影者都似乎看到了希望。
但,这只是把我们引入了更为绝望的境地。
这也是全片最为闪亮的一个技巧。
但也是最让人心酸的设计。
当我们再次跟随着镜头和西尔维亚一起来到格蒂家时,看到了最后一刻的西尔维亚。
有时候,回想这片,会觉得很巧合。
她为什么要在车上碰见那一家人?
为什么要去她家?
为什么她们不再勇敢一点?
哪怕是在电话中对父母说出来...也许西尔维亚总是抱着希望,希望这一切都能很快了结。
但直到片得最后,才道出了这一切的缘由:上帝对每件事都有安排,我想我还在试图找出我的宿命。
总之,还是想说,很多现实都离我们很近,只是电影中看到的是很严重的一种。
我们经历的和即将经历的,比她好不到哪去。
开始只是当一部平常的电影来看,看完后我知道了,这只是在通过胶片来告诉一个他真实的事.当看到Sylvia被虐待,我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一人去帮助她,在法庭上当律师问Sylvia的妹妹为什么不报警甚至去告诉街上任何一个人的时候,她只是说i'm scared,当问及那些孩子为什么要虐待Sylvia时,他们只是说了i don't know,当律师当面质问Gertrude Baniszewski,她他妈的竟然不承认.我在想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到了Sylvia被虐待,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肯去帮帮她,相反他们竟然帮着虐待Sylvia,每天都有人来用烟头烫她,她身上的字也是多人合作完成.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呢人性可怕,这就是人的阴暗面,你敢说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会去帮忙烫一烟头?在当时的情况下真的不会吗?当他们回过头来发现他们错了,他们忏悔,向他妈狗屁耶稣上帝忏悔,当时干吗去了,在烟头烫向Sylvia的那一瞬间,是什么支配着他们这就是人干出的事,操他妈的,我为做为一个人而感到羞耻
犯罪剧情片,改编自真实犯罪记录,描述了一起发生在1965年美国印第安纳州宁静的田园风光下的真实的虐待儿童的事件,影片的拍摄素材大量来源于该案件的真实法庭纪录。
憋闷、难受,观影过程很痛苦,决不看第二遍。
说实话人性最终还是畏惧的,影片更让我清楚性本恶的观点并不是那么虚假。
并不是出自个人心灵追求,就认定性本善。
从最天真的孩子出发,一切都是罪恶。
衣食无忧的你永远想象不到那些失业,因病、多子女的贫穷家庭有多大压力,他们在这种压力下怎么可能有正常的人格和是非观,底线?
他们有多大压力,就有多扭曲。
(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说的其实是人吃活人的悲惨故事,而不是老虎吃人。
)小孩那么多,相信母亲随时都想扔掉一个吧?
她自己生活都成问题呢。
所以这些孩子千方百计讨好他们母亲,生怕母亲迁怒自己,把责任推给那个倒霉的替罪羊就解决了。
这个大家庭群体就像个黑社会团伙,大概他们通过团伙作案获得过一些利益,他们也就懂得团结一致才是力量的道理,个人是无法和这种力量抗衡的。
他们那么穷,肯定受到许多不公平对待,他们这种怨气发泄找到一个出口
我想這電影帶給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它是活生生發生過的事情也許你哪天坐在電腦前電視前看完了電影也許你正在思考結局的產生也許你正在對著惡女人驚聲尖叫也許你在祈禱美好的結局但這是已經活在過去的事實多餘的改變終究是多餘的導演在闡述的只是一段令人心痛的往事你知道其實她可以不干我的事反正也無能為力她的過去不用我擔心她的以後也不需我的關注所以呢?
不散作者 | 周周凯特·布兰切特终于发声了!
最近凯特·布兰切特接受CNN采访谈及好莱坞的MeToo等平权运动以及与伍迪·艾伦的合作,表达了自己对于好莱坞的性侵和性别歧视等事件的看法。
她说:“社交媒体是一个很好的让大家意识到很多社会问题的平台,但社交媒体并不是法官和陪审团。
”MeToo等平权运动兴起后导演伍迪·艾伦涉嫌性侵养女的案件再度被公众提及,导致其最新执导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无法在电影院公映。
△《纽约的一个雨天》片场蒂莫西·柴勒梅德&赛琳娜·戈麦斯凯特·布兰切特作为好莱坞最有声望的演员之一,她也因参演伍迪·艾伦执导的《蓝色茉莉》而获得奥斯卡影后,此时她出来发表公正的个人意见,多少让从去年年末开始的“打倒伍迪·艾伦”风潮开始悬崖勒马。
“那些都是伍迪·艾伦的自家事,是令人痛苦也非常复杂的局面,希望他们能自己解决。
当年的事情已经有了裁决,我本人相信司法系统,但如果这个案子有必要重新调查,我完全支持。
”蒂莫西·柴勒梅德、格蕾塔·葛韦格、米拉·索维诺、艾伦·佩吉等演员公开表示非常后悔与伍迪·艾伦合作,这让伍迪·艾伦当年的性侵案件重新受到公众关注。
(当年的判决是驳回对猥亵迪伦的指控,法庭的结论“evidence inconclusive”)公开站在不支持伍迪·艾伦一方的阵营中,女演员艾伦·佩吉尤其引人注意。
△2012年艾伦·佩吉出演伍迪·艾伦作品《爱在罗马》艾伦·佩吉一直是积极的平权运动参与者。
电影之外她勇敢地揭露对她有过性骚扰的导演、公开出柜并与女友结婚、起诉电影公司对她的形象进行“数字化裸体”……而她本人也参与多部积极推动女性权益的电影,并获得奥斯卡影后提名。
△少女怀孕《朱诺》
△少女复仇《水果硬糖》
△女同性恋生存现状《被拒人生》今天要介绍艾伦·佩吉主演的另一部反映少女遭侵害的作品。
这是一部看了让人怒不可遏而又感到无助的电影,让人陷入“人性到底有多恶”的深思。
美 国 田 园 下 的 罪 恶 A n A m e r i c a n C r i m e导演 | 汤米·奥·哈沃主演 | 艾伦·佩吉 / 哈蕾·麦克法兰 / 凯瑟琳·基纳 / 詹姆斯·弗兰科类型 | 剧情 / 犯罪上映日期 | 2007-01-19《美国田园下的罪恶》根据1966年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真实案件改编而成。
女孩Sylvia(艾伦·佩吉 Ellen Page饰)和妹妹(哈蕾·麦克法兰 Hayley McFarland饰)因父母事务繁忙,被寄养在育有七女的单亲母亲格特鲁德•巴尼泽夫斯基(凯瑟琳·基纳 Catherine Keener饰)的家中暂住。
△Sylvia(右)和妹妹无情冷血的格特鲁德将生活中一切不如意都发泄在Sylvia的身上,不仅如此,她还怂恿她的孩子们,甚至让Sylvia的亲妹妹一起折磨Sylvia。
△被虐待的Sylvia镇子上的其它儿童也开始参与到这残酷的虐待中,她脱水挨饿,被人用皮带抽,被烟头烫,被可乐瓶塞入阴道,被殴打,被凌辱,被烙印,被割伤,瘦弱的她成为了他们畸形马戏团中的女主角,在暗无天日的黑屋,被关起来供人戏谑欣赏。
这罪恶至死未休。
△腹部被刻字
当年20岁的艾伦·佩吉,用演技折服了观众。
镜头里脆弱无助又瘦弱的她叫人心疼。
△无助的Sylvia 电影的第一大看点是弱者之恶。
中国有句俗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生活的弱者,越懦弱,越胆怯,有时候却越凶残。
暴行很多时候是弱者对更弱者的变态。
肆意做恶,内心却总能卑微的为自己找到借口和理由。
△注意眼神近几年国内外的许多新闻印证了这一点。
生活的失意者,报复社会不去找给他带来灾难的强者,而是选择对学校、幼儿园的孩子施暴。
还有点燃公交车的恶行,把自己的灾难拉上和自己一样为生活奔波、有着诸多不如意的普通市民垫背。
在这个案件中,以格特鲁德为代表的生活失意者,个性懦弱、无能、胆怯、自卑且心怀妒忌。
在她身上几乎显现着所有悲苦女人的不幸与不争——早孕而结婚,后来丈夫跑了,她自己非但没有工作,疾病缠身,还要养活七个孩子。
更糟的是,她还养了一个年轻的小姘头,一个只知道在她这里讨便宜却毫不出力的小混混,只为了求得生命中一点微弱光芒。
△格特鲁德与小混混男友所以当她得知自己的大女儿也像自己一样未婚先孕后,她彻底崩溃了。
这种脆弱和愤怒的情绪使她深深迁怒于一个最早悉知女儿怀孕的外来者——Sylvia。
△格特鲁德与Sylvia 格特鲁德是属于典型脆弱型高自尊者,她对于自己,和眼下生活的良好评价都是建立在与别人攀比的过程中获得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类人格会曲解对自我价值和能力产生威胁的任何信息,攻击性极强,迫害Sylvia的理由就是要把她从“高处”拉扯下来,好让她看起来与自己平等,或者远远不如自己,求得失败的平衡。
△试图逃跑的Sylvia 生活中,无数个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人,很容易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在如此强烈的自我否定下的生存,通常会采取行动证明自己的强大,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做各种残暴的极端举动;或者彻底地漠视生命,自我毁灭。
△恐怖片一样骇人的角色影片另一大看点是少年儿童作恶。
认识发生学把少年儿童作恶当做“性本恶”的源头。
《十宗罪》有句话:人性之中有着冰山一样的冷漠与残忍。
这一主题好多电影都有所反应,比如《丑八怪》、《告白》、《大象》等等。
△《告白》
△《大象》现实甚至要比电影更加残酷。
曾经有新闻报道:河北四名未成年人以打扑克为名将被害人张某骗到小区楼顶天台进行殴打,然后在把张某勒死后还焚烧了他的尸体。
英国利物浦2岁的小詹姆斯跟着妈妈一起逛街,被两名10岁翘课男孩拐走,他们往小詹姆斯脸上抹涂料、拽掉他的鞋子和裤子,拿起石头砸他,踢他,让他吞电池,最后把小詹姆斯的尸体放在铁轨上,用石板盖住他的头。
这样的新闻数不胜数。
客观说,人性有善有恶,少年儿童为善作恶都是环境使然。
这就牵扯到电影的第三大看点,平庸的恶——从众之恶。
集体犯错比个人犯错的代价更低。
在女主犯的恶毒主导下,大姐的谎言,小弟的暴戾,影片中一大波人涌入地下室,像欣赏喜剧表演一样看着这可怕的一幕幕上演,每个人都兴奋着尝试如何摧毁一个生命。
更令人心寒的是,连受害者的亲生妹妹,和喜欢受害者的戴眼镜胖哥儿也都参与其中。
任何人都没能幸免。
△被囚禁在笼中的小鸟在《乌合之众》的书中写道:“异质性群体中间,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狂躁。
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
在群体中间,傻瓜,无能和心怀妒忌的人,为了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受到一种残忍,短暂却巨大的力量。
”
△施虐者群像格特鲁德和孩子们犯下了如此可怖的、不可饶恕的暴行。
虽然她也是这个社会中最可悲的弱势群体。
在观影结束后,我们有的只是深深的无力感。
但是,弱者不是暴行的遮羞布,弱者的残暴不能归于人性,毕竟不是所有弱者都选择残暴,个人一定要为罪恶的行为负责。
△被审判的格特鲁德 艾伦·佩吉这个演员从骨子里就散发着一种反叛气质。
其实我隐约期望她饰演的Sylvia是会站起来反抗不公和黑暗的。
可惜她并没有。
这点让人感到心痛,然而这正是现实里许多无辜受害者的真实境况。
没有神转折,没有主角光环。
面对黑暗,我们不能像鸵鸟一样永远把头埋在沙子里,享受象牙塔般的生活。
我们需要保持敏感,也需要始终勇敢。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589 期 文章,嘉年华。
导演显然对施暴者进行了美化。
为了增加影片冲击力而删改了不少情节。
自顾自地捏造所谓“人性的真实”,所谓“合理的罪恶”,是不是也是一种令人鄙夷的虚伪?
从 Wikipedia 的真实记录可知,这位 Gertrude ,本是一个贫困潦倒、没有自尊、生活一团糟的虐待狂。
她的虐待,是堂而皇之地,绝不会假惺惺地假借“教育”的名义。
最后她与家人甚至准备将 Sylvia 抛尸... Sylvia 偷听到后逃跑未遂,被虐致死。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Gertrude 养的那群小孩,这种虐待场景大约从小见惯,怎么能像影片中那样惊吓得两眼水汪汪?
相反施虐的快感,让他们十分受用。
这样一个女人,贫穷、神经质、萎靡、生活一团糟...竟然有人敢将自己心爱的女儿托付给她!
...为人父母,失察至此!
此外 Wikipedia 提到 Sylvia 的妹妹向她们的亲姐姐求助,她的亲姐姐竟然以为她们只是想和她一起住而编造的谎言。
而影片中的 Sylvia 从未逃跑,她妹妹,被三两句一看就不切实际的话就恐吓住了,有十五六岁这么脑残的人吗?
所以,何必粉饰太平,真实如此简单:美国人亲情淡薄!
亲人如路人,路人不是人!
很久没有看到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了。
所幸在那个毫无准备的深夜,看到今年新片《美国田园下的罪恶》(The American Crime),算是弥补了长久的苍白。
还是我一贯的观点,电影最震撼人心的往往不是那些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在演绎完一切的不可思议之后,告诉你所有事情都出自真实。
本片讲述的是一起虐待儿童案,发生于现实世界中的1965年。
残忍、无情、冷漠,所有冰冷的情绪都以视觉化的方式体现出来,虽然没有多少暴力血腥的镜头,可电影中你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的事情进展,却让人在炎炎夏日亦觉不寒而栗。
除去剧情的难以置信,此片最打动我的是,几乎每一个角色都那样普通,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可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他们却能表现出完全失控的人性丑恶。
我们可以拿心理学去分析每一个人的行为和背后原因,我们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任一角色,甚至我们将得出结论:如果是自己身处其境,说不定,更糟糕。
比如由凯瑟琳·基纳扮演的母亲,在她的身上几乎显现着所有悲苦女人的不幸与不争:少女早孕而结婚,后来丈夫跑了,自己没有工作,疾病缠身,还要养活六个正读书和吃奶的孩子。
最糟的是,最小的孩子属于她的年轻小姘头,一个只知道在她这里讨便宜却毫不付出的小混混。
当我看到小混混用一场性爱就换取了她处心积虑才赚来的二十美元时,心里难过极了。
他可以随时打她耳光,又轻而易举用一个吻来安抚住她,她只是忍受,渴求着那偶尔来临的一点点温暖,以此捱过余下的大部分暗淡时光。
她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不幸的原因,只知道要防止自己的孩子出现同样的结果。
于是当她的大女儿也传出未婚先孕的消息时,她感到自己的人生被彻底打碎了。
为什么命运在她这里不停地做着恶性循环,她不在乎,她只是抱怨、生气、处罚犯错的孩子,并深深迁怒于最早获悉女儿怀孕的外来者——寄养在她家的女孩西尔维亚。
在她昏沉而孱弱的头脑里,对西尔维亚做什么都不重要:肉体的惩罚算什么,怎么比得上她这一生所遭受的精神伤痛?
尤其每次更坏的消息传来,她无力控制事情的走向,就只能更加怨恨西尔维亚,把所有火气发在她身上,用惩罚的快感治愈自我。
那晚我 一个人窝在卧室里看片,看着这个又可悲又可恨的母亲,不由想起《危情十日》里面的女护士。
天哪,你如何知道她下一步还有什么招数?
另一个让我心有余悸形象的是片中西尔维亚的妹妹。
她与姐姐一起被寄养,由于小儿麻痹症身体羸弱,内心也变得弱小无力。
她有难时,西尔维亚会挺身而出,姐姐被虐待时,她却只是看着,默默哭泣,不敢多言一句。
在战争或专制时代有无数这样的凡人,他们被强权吓破胆,违心地成为暴力的帮凶。
然而更可悲的,当非常时刻过去,他们失去了外部的威胁,又会忍受良心的谴责。
为了那一刻的沉默,他们将付出一生的内心安宁。
还有更多这个家庭的孩子们、朋友们、邻居们,他们在看到他人被虐待时,非但不出声援救,反而加入其中,毫无缘由的成为施虐者的一份子。
他们把西尔维亚当成一个可以折磨的道具,却完全不考虑法律责任。
这多么像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或者德国屠杀犹太人时那些普通的德国民众。
在一个自以为不需承担责任的环境里,人是多么容易表现出最恶劣的一面啊。
往往这个时刻,你发现实在难以说服自己相信人性本善的理论。
至于艾伦·佩姬主演的主角西尔维亚,她虔诚地信奉一切都会过去,上帝会庇佑她的苦难。
可惜,她的逆来顺受只迎来惨淡收场。
导演在接近片尾处安排了一场温馨情节,当观众们以为西尔维亚终于逃出魔窟时,却发觉一切不过是假想。
原来,人性真的这么悲凉,甚至无法企及它的一丝回暖。
在法庭的最后一场审判里,无助的母亲茫然地坐在被告席上。
当所有当事人,包括她的孩子们都证明她有罪时,她却一口咬定,不,我没有。
他们都在撒谎。
所有人。
她始终用幼稚的顽固欺骗着自己,可惜她以为也能欺骗其他人。
可以让人愤怒的电影并不多,An American Crime算一部。
愤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愤怒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你觉得自己还有能力去改变。
很奇怪,观看这部电影的我很明显没有能力改变这位可怜的小女孩的命运。
可是我仍旧无法遏止住愤怒。
当有一个糟糕透顶的反派,他强大无理傲慢,嗜杀成性,你看看只会笑笑。
因为你知道主角无论多么矛盾,面对多大障碍,你知道他是主角,他会惩戒一切罪恶。
当有一个不可抗拒的命运碾过可怜人时,你也不愤怒,因为你知道there is nothing you can do. 你会惋惜,你会悲伤。
有时候你会觉得这很美,美得不可言谈,虽然你永远表述不清悲剧为何会带来美的感觉。
但是这部电影不一样,它带来了愤怒。
怒其不争。
我看这部电影时,虽然我也憎恨着坏人与反派。
但是我并不是愤怒着的。
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的渣滓,我早已知道。
渣滓不觉得自己是错的,觉得他们没有选择,错的是世界,错的是别人。
渣滓们放弃思考,将思考的重任交给别人,然后重复着本能停止的罪恶,然后在满手罪恶时告诉人们是别人替他做出了选择。
我愤怒的不是哪些渣滓,我厌恶着渣滓但不会对他们感觉愤怒。
我感觉的愤怒是我还抱着希望的那部分人。
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背诵全文,然后家长签个字作为证明。
回到家里,我真的很用心去背,我没有思考我为什么要背,我是否有能力去背诵,我背不下来怎么办,我只是很用心的背。
但是,当我到我妈面前背诵时,我连续失败了两次。
我突然就哭了,那时候我的心情里是包括着愤怒的。
妈妈那时候以为我在埋怨她太严苛,平静地和我说,妈妈不是为难你。
当时,我其实没有丝毫对妈妈的怨恨,我只是单纯地最自己感觉愤怒——为什么我还不够强?
不会让自己失望的只有我自己,而自己让我自己失望时,我就会有一种复杂无比的心情。
这部剧中,很有人都有机会制止这场悲剧。
除了施虐者,有高高挂起的邻居,有懦弱无能的妹妹,有粗心迟钝的父母,还有默默忍受的被施虐者——本片中的“自己”。
当然这个自己是并不是现实中的自己,但是我无时无刻都有着能够改变小女孩命运的错觉,这应该是愤怒的来源吧。
这个电影我有一点感触就是:其实我们往往说一个人有钱了生活富足了会变坏。
其实这是一种富人的歧视,根源是一般人对富足的人的嫉妒和仇视。
然后客观的说我们都知道,有钱就变坏,其实这不是绝对的。
我到发现,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困乏的人们,就会越无知和残忍。
这些人从来就一直在生活里挣扎着,内心充满了矛盾,甚至还有身体上的折磨,吃不饱,有病不能医,还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这样的人不作恶很隐忍很善良只是因为他们贫穷而没有作恶的能力,一旦他们遇见了一个比他们更弱小的人,或者一个合适的机会,他们的心理上曾经受到过的歧视和压力通通爆发出来,才是最可怕的。。。。
其实贫瘠其实物质的匮乏才容易带来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和更尖锐的矛盾。
这使我想到了很多异曲同工的电影。
比如美国的,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狗镇》,中国的《盲井》-- 黑矿里矿工自相残杀只为拿到保险的钱。
《盲山》-- 贫穷的人娶不了媳妇就依靠人口贩卖来拐骗和虐待无辜的城市女孩。。
现实就是这样的。。。
我们或许都应该以后尽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好的生活。。。
希望我们永远不会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发生一系列变化。。。。
也希望我们有能力去保持我们内心相对单纯和对世界依旧美好的信仰吧。。。
其实人性是有选择性的,或许这才是我们的父辈们尽一切努力希望我们能有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的原因。
因为好的生活环境虽然不一定绝对能使人们远离罪恶,但是相比起贫瘠和挣扎的生活环境,它更能激发人性中向善的一面,有更充实的精神追求。
愿那些还在挣扎的人们,上帝看得到你们,阳光永远会扑洒在这个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
可怜。变态老贱人和一群邪恶的孩子们!周围邻居和她爸也是混蛋!这个小镇难道是冷漠和畸形儿的聚集地吗?电影拍的有点平和。
真实事件残酷而具有真实复杂性,且非常具有探讨意义。然而电影选择了避重就轻、含糊不清的叙事风格甚至是美化“洗白”人性之恶,使复杂的人性及情境显得单薄,让我感觉像在看一群非正常的白痴奇葩做妖,可以说是非常气不过了。
小姑娘摇身一变去硬糖里虐待别人了。唉,可怕的电影。胸闷啊!!研究心理学的应该看看。较骇人的剧情而言,Franco的戏份可以被忽略了……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fuck !!!!!
风格以南方电影为主,掺入了独立电影一些笔法,泛黄的画面,逼仄的室内空间和逼近的特写镜头,所有人懒散、略显神经质的状态。剧作问题挺大的,事件发生地的外部环境与模糊的主要人物动机,和这个少女在寄宿家庭受虐致死的事件本身拉扯不清。电影里的60年代南方世界,除了牧师所有人都对少女冷漠(包括她的父母和喜欢她的少男),而未婚早孕是极大的丑闻,总的来说保守愚昧,但牧师的角色又在撇清宗教的问题,不知编导怎么想的。而角色动机这块儿呢,母亲因女儿怀孕而疯狂报复女主,似乎惩罚她就能解决女儿的问题,显然这无逻辑,有精神病的表征,而她自己是个不断诱惑少男或熟男的骚人,她的矛盾、混乱在剧本里未予解释,看上去只是因孩子多,编导对这个角色无力拆解,片尾对她似有宽恕之意。总的来说编导对这个悲剧背后的时代、个体因素都没阐述的能力
见到虐待、私刑和所谓的教育一定一定要站出来,这事和你有关,那是你的同类,人。路西法效应
详细资料见于:http://www.indystar.com/apps/pbcs.dll/article?AID=/99999999/news06/80814026
看的好难过啊,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视角并没有把这个时间剖析的很透彻,为何全镇小孩都在虐待小女孩,而审判那一条线也不是很清楚。
压抑和痛苦已经不能描述观感了...再shitty的现状和真实案件相比 都觉得是自己应该知福感恩了...
在那个酷似被拯救的完结的梦出现的时候,看着她和妈妈依偎在一起,眼泪夺眶而出。“人真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杀死Sylvia的元凶究竟是罪恶还是冷漠,或者冷漠本身就是一种罪恶呢,想起张老板的《玫瑰色的你》。电影掺杂了宗教的寓意,Elle Page和Catherine Keener都贡献了精彩的演技,发人深省。
真实事件改编这六个字会让多少观众丧失做人的信心和勇气?生命有时候就是如此令人绝望。凯瑟琳•基纳伟大的演出。
She sacrificed Sylvia to save her children. then she sacrificed her children to save herself.
环顾四周,多少父母在孩子身上“实施”自己未完的梦想,多少父母将自己的过错推到孩子头上,又将孩子的过错推到他人头上;从来不缺自私愚昧麻木盲从的看客,不缺黑暗浓郁的悲凉;虽为真实案件改编,但心理变化处理得较表面,两位女主演技俱佳;自私妹妹和糊涂父母,胖墩追求者,你们也该死!
看这样的电影就像在被残忍虐待~~~慎入!
太压抑了,看的过程中就一直觉得很难受,刚查看了关于这个案件的真实资料,整整二十四大页。现实远比电影残酷,恐怖的多,我想这种震撼感更多的是来自这个案件本身,而并不是这个片子,看完那些触目惊心的作案手段,这些犯案的人们确实会让我恨的咬牙切齿
变态的令人发指
这比看恐怖片带感,看《不可撤销》时应该有却没体会到的恶心感现在全补回来了,罪魁祸首明明因为没有失去是非能力而闪烁其词,还是做出这么病态的事。难怪当年这部片阵容这么强大都没打过粗糙的《邻家女孩》,哪有观众会愿意买票去看真实的残酷,爆米花汽水混合物还不得吐一地啊
标题党
“最后 我回到了嘉年华 那是唯一让我感到安全的地方”。 我不信教 我善良 实在无法理解西方宗教婚姻观念 电影从头到尾让我胸口压着一块大石头 影片结束伴随着审判也久久不能平静。
后悔看了这部电影。真的久久缓不过劲来,内心的震撼让我深夜无法入睡,但是,我不能因此而为一部讲述了如此可怕事件的电影打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