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翻下解读大家什么时候才意识到幻想线和现实线,没想到看大多数评论没提关键的结局?
虽然以下也是我和几位朋友的推测解析,但如果按这个推测的话剧情本身升华不少,讨论的是现代人的孤独、童年创伤和精神疾病,不然只是一系列机缘巧合结尾还有点刻意赚眼泪的嫌疑总觉得失色不少。
以下严重剧透,我觉得知道了这个剧透片子就没必要看了,还没看且想看的现在退出还来得及。
结尾 Adam 去找 Harry,我才猛然意识到其实两人只有第一晚火警那晚 Harry 来敲门搭讪的见面是在现实中发生了的。
后面全片的爱情故事线全部都只发生在 Adam 的精神世界中。
甚至很有可能 Harry 的死就发生在第一次见面的当晚。
以下是懂了结尾之后回去能想起来的线索和暗示:1. Adam 住的大楼里空无一人,没有其他任何住户。
比如火警响了只有 Adam 一人下楼、下楼之后朝上看所有房间都是黑的,只有 Harry 一个亮灯(和楼顶的公共空间)。
现实中大楼并非空无一人,只是 Adam 此时的精神世界已经相当封闭把自己隔绝起来了。
2. 此处 Harry 在火警没有下楼也是一个提示,他此时本来就已经丧失了生活意志所以火警也无所谓了,只是刚好跟 Adam 对上了眼神,因此最后去敲门算是向世界努力产生连结的最后自救,只可惜男主(非常合理地)拒绝了。
3. Adam 和 Harry 第二次见面,Adam 邀请 Harry 去喝酒,Harry 说戒了。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其次还有AH 两人一起去酒吧喝的也只是啤酒而非烈酒,说明在有爱情线的这个世界里 Harry 已经戒酒了。
而结尾现实里 Harry 是喝酒(一开始拿的威士忌)+ 嗑药 OD 的。
4. 在酒吧 Adam 磕了药之后在人群中跌跌撞撞半天没找到 Harry,最后远处有逆着灯光远去的 Harry 模糊的脸,然后 Adam 就尖叫在家中醒来,Harry 安慰他没事,我在呢。
这里是 Adam 在酒吧由于药物作用下逐渐意识到 Harry 从未真正走进自己生活的现实的恐惧,最后由于感官过载他选择回到幻想中有 Harry 在身边的幸福生活。
5. Harry 和妈妈都发现 Adam 发烧了然后照顾他。
6. 最后一次去父母家,Adam 砸门的时候,Harry 最后也看到了父母的鬼魂,向后退了几步。
7. 最后 Adam 去 Harry 家的时候味道非常刺鼻,因此应该已经死了好几天了。
8. Harry 床边的空酒瓶是第一天火警的时候去找 Adam 的同一瓶,而且当时说是“从日本来的高级威士忌”,所以不会有很多瓶。
第一天晚上里面还有大半瓶,结尾已经空了。
应该是 Harry 被拒绝之后回家自己喝完了导致的 OD。
9. 片名点题:现实中两人没有发生连结,只是陌生人而已。
我只在电影院没字幕的情况下看了一遍,因此可能还有遗漏的地方。
将来出资源了可以再补全。
虽然影片本身非常致郁,但也非常有警醒作用——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真诚连结的世界有多么令人绝望和可怕,世界上充满了只剩最后一根稻草的绝望的人,但也非常轻易地就会错过。
看了之后反而让我更珍惜现在的生活了。
话说本片说糊话发展到了高潮,根本不是英音的问题(插播 Vox "Why we all need subtitles now" https://youtu.be/VYJtb2YXae8)。
最关键的是它还相当影响剧情走向,活生生地看成了悬疑片,但连蒙带猜到第三次回访父母才看懂人物关系,但排除台词模糊因素这应该是影片本意的诱导,毕竟后面越演越明显也有这个意图(从一开始完全不提关系,到后面有些奇怪的互动(亲嘴、换衣服),再到猛然叫一声 dad 到后面合影明明白白演出来是小孩,都是递进的关系)。
side note 也有些遗憾这只能是个男男故事,要是独居女性半夜有醉汉(甚至醉的陌生女人) stalk 敲门搭讪直接就是恐怖片了。
我的英语注定一辈子看不了电影了 我还以为自己想的是悲剧人家是happy ending原来整个故事都是想象出来的。。。。
我的这观影水平简直比我眼睛还瞎 什么电影只有开始十分钟是真的后面全是梦啊。。。。
(我不光没看出来是想象 在我以为的悲剧的剧情也不对 为什么他的头用纱布包着harry还眼睛直勾勾看着前面我真以为他也是车祸然后失明了)
Difficult to listen and comprehend. The pacing is absurdly slow, and it was quite uncomfortable sleeping in the cinema. The sudden scene transitions reminded me of "The Father," a similarly suspenseful, family-themed film that was equally tedious and had me on pins and needles. The true nature of Harry and Adam's relationship remains elusive—real or imagined? If the film doesn't provide enough subtle hints and leaves it open for interpretation, it might as well not have been made. I believe the movie's theme revolves around self-acceptance, embracing a difficult childhood, and coming to terms with one's sexual orientation. The male lead looks quite handsome here; I didn't find him attractive when he played Moriarty.
确实深刻,但是我实在无法同意本片的价值观。
显然本片同意爱和伴侣并不能解决永恒的孤独的问题,然而却把大量的篇幅花在讲述男主对父母以及一个几乎没有发生过啥真正关系的男人的精神投射身上。
永久沉沦在浪漫主义中,人会被这残忍的现实吞没的。
只有驯服这残忍的世界,我们才有资格回到那个浪漫的自己,重新成为那个在父母怀中的孩子。
是的,为此目的,我们永远在学习不同的语言,牙牙学语地试图表现自己。
总在不同的领域上攀登,仿佛只是为了向这世界证明你有存在的价值和资格。
但任何存在都不是一种资格,任何人也并不自动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最终,一群怀着被理解,被爱的念想的人,也只能擦干泪水,准备拿起武器,参与战争去吧。
从本片没有获得多少奖项便能看出这一点。
光把你的心掏出去,是没有用的。
我们仍然需要无尽的社会conflict。
真正的爱,只有自己能给自己。
真正的浪漫,也必然是血色浪漫。
最后,还是一句话,shame on Oscar for no Nomination.
很明显,导演野心很大,有做标杆的决心。
同性恋题材很讨巧,也不好拍。
《都是陌生人》细节拍的很细,但是却不够细腻。
我指的是内心情感部分没有处理好,有点用力,或者说是不走心。
比如Harry找Adam,他们已经彼此有感觉,但不知怎么往前跨一步。
harry关门遗憾离开。
这时adam有个坐在沙发全景,一边倒酒,一边连着看了harry刚关的大门两次(不知道是演员自己的想法,还是导演的要求这样演)。
如果作为剧本或小说可以这么心情外化的描述,但是这样定镜直拍有草率没走心之嫌,假设如果还是全景,但铺个直轨或者小摇臂,先是全景,Adam还是坐在沙发上,拿着酒杯,不要看任何地方,但心里一定要想着刚关门离开的harry,镜头慢慢往前推,慢慢掠过Adam、慢慢撇开他、慢慢推向大门处。
加上接下来harry在电梯里下降的镜头,这样Adam和harry彼此深深想念的情感马上会溢出画面(这个文字描述会很无力,但呈现出来会极有力量)……还有,Adam拿着地址找的时候,镜头在街对面跟着他平移,他停下来的时候,镜头也停了下来。
镜头跟着这一停顿,马上有镜头的存在感和第三视角偷窥感(国内也有很多是这样运镜的)。
如果人物停下来,机器还是原速度缓缓移动,切到正面近景时,还是用这个速度慢慢平移,会不会感觉更好,镜头间更不突兀呢。
诸如此类的处理有太多,有点遗憾的。
安德鲁非常成熟、演得很好,未来不可限量。
此类片子看的极少,影响深刻的是格鲁吉亚的“然后我们跳了舞”,对情感铺成非常得法、动人……
#都是陌生人# ( All of Us Strangers )(A-)即使它是🌈内容的电影,但其实故事本身讲述的是人们对失去、离别、孤寂的恐惧,但与此同时影片又是充满爱的,即使这些爱离开了男主角,但都依然存在于他的心里,曾给他带来温暖和慰藉。
Claire Foy在本片中的演出是对我来说最大的惊喜,像一道阳光照亮了这部本来阴霾的电影。
影片中现实与回忆(幻想)穿插交替,而且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开,往往以梦中惊醒作为专场,但有时梦醒并不意味着回到现实。
前半部会让人以为虚幻的内容是真实的,直到后来才慢慢清晰。
但是每次Andrew Scott出演的主角Adam的父母出现,画面都会变得非常温暖,气氛也轻松起来。
Paul Mescal出演的男友Harry则每次出现都会带来可爱、羞涩的笑容和温柔的爱抚。
父母和男友每次出现,影片就会有很多好笑的、欢愉的台词,内向羞涩的Adam原本枯燥、乏味的生活就立刻变得多彩起来,仿佛看着他一点点变得更加开心。
但是影片中间突然揭开了真相,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让一切开始变得令人心碎,后面的段落很催泪。
观看过程中,听到周围的人都在啜泣。
影片这种前后对比正是更容易清楚展示出有爱与失去爱的不同,让人更加能理解被爱的可贵。
虽然叙事确实有点缓慢,但很多细节动作的确呈现出了人物之间细腻的感情,让人们能感受到有父母、爱人的爱抚和拥抱是多么重要的事。
演员都表现优秀,但显然还是Andrew Scott最为突出,应该是他职业生涯里最佳演出了。
片中他出演的男主是男同 ,与父母的对话非常典型,里面讲出了很多LGBT人士的经历,他们父母的想法。
父亲说他早就看出来了,而且一直在他小时候不让他有女性化的坐姿和动作,但还是希望能“矫正”,甚至看到他被欺负也没有过问。
而母亲则in denial , 因为不想接受而自我否定,就像很多男艺人的粉丝一样,明明能看出却不愿意承认,还是不断提起“你不想结婚生孩子”吗?
并对此表示失望。
这些对话写得很真实,也相信会让很多人体会到LGBT人士面对的压力。
Andrew Scott和Paul Mescal在一起也有很多有趣的对话,而且不像很多LGBT电影那么直接,两个人还是挺羞涩的。
很推荐给希望了解LGBT人士的观众,以及那些体会过孤独、失去的人。
加上Poor Things, Maestro, Saltburn以及这部,今年颁奖季的🌈电影满多的,会超过往年。
《都是陌生人》,这部集创新、真情、现实、演技于一身,我的评价是:伟大,太伟大了。
原生家庭是人类的永恒议题。
影片刚开始的十多分钟,真的有浓厚的悬疑片氛围,加上Andrew Scott的演绎,我一度怀疑他是个serial killer。
酒吧灯光下的Paul,一把把我拽回aftersun,颅内自动播放under pressure。
全片没有特别令人惊讶的地方,但是还是令人一亮,我也几次三番地红了眼眶。
说回剧情,Adam和母亲聊到从前与现在同性恋群体在这个世界的生存境况,这条路走得好艰难,取得的进步是显著的,但确实很多地方还是一成不变。
上一辈人对于结婚生子、世俗意义上完整的人生的执念,确实是全世界共通的。
Adam与父亲和解,那个在父亲怀里流泪的小孩,或许我们大多数人这一生都在等一个道歉吧。
母亲在圣诞树旁,借着歌谣唱出的爱与歉意,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几句吟唱,也许真的能修补Adam破碎的一部分。
回首过去的时候,我们才发现,站在窗边的,始终是自己年幼时那个无助受伤的模样。
那些对于其他小孩来说理所当然的事情,去礼品店、逛迪士尼,只能出现在Adam的想像中,失去双亲后的日日夜夜,他都是依存着模糊的记忆和无尽的想象中度过的。
即使奶奶们都已经离世、自己工作独立于社会,他还依然穿着儿童睡衣,夜里怕的时候爬上爸妈的床。
潜意识里,Adam也明白他不能一直活在幻想中,但另一方面这对他来说就意味着再一起失去自己完整的家庭,和Harry在老房子的那一幕,看得人真的好揪心。
Harry和Adam聊到父母的临终时刻,Adam没能得到告别的机会,交谈时轻飘飘地带过。
在等待家庭套餐时,爸爸妈妈坐在暖光下,这一幕他早已不是12岁的小孩了,他用他的方式守护了爸爸妈妈,流着泪告别。
Adam是个多么脆弱细腻的人啊,从小时候起,他就对这个世界的苦难格外敏感。
在人类所有的苦难中,最苦莫过于,感知的太多,能够控制的却太少。
从小就格格不入又年幼丧亲的他,感知到的痛苦和孤独得多么绝望。
Harry的出现,和他脑海中的幻想一样,一点一点治愈着他的创伤。
看到Harry亡故的时候,我心里一紧,我好担心Adam要怎么背负着又一个死亡活下去。
不过看到Adam安抚Harry,两人紧紧相拥时,我一切的担心都没有了。
被人真正爱过以后,人好像会获得一种超能力,Adam拥有了独自前行的勇气,我想他会带着与父母之间美好的回忆,带着他与Harry之间珍贵的爱情,继续自己的人生旅程。
特别的人总会承受比常人更多的孤独和痛苦,近年来,从和保守长辈的交流、影视剧的细腻表达中,我越来越能体会性少数群体在这个社会上生活的困难。
很多时候,我都有种深深的无力感,不明白自己能够做什么贡献,只能一遍一遍地告诉朋友们,我和你们在一起,我始终是你们最坚定的盟友。
不妄言感同身受,站在他们身边。
很多事情都可以被划为童年创伤,一件得不到的礼物,一句毫无来由的斥责,又或者,在某个平凡无奇的深夜突然成为了孤儿……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十二岁的 Adam 成为了孤儿。
三十年后,身为编剧的 Adam 独居在伦敦的多层公寓里,只身一人。
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甚至足不出户。
公寓楼的消防警报促成了他和同楼的 Harry 的相遇。
神奇的是,这似乎打开了时间的钥匙,当他坐火车回到童年所在的小镇,跟随一个神似他父亲的人回家,居然真的见到了他的父母,停留在时光机器里的父母。
他们对 Adam 这三十年间的经历充满好奇……当被问及婚恋情况时,Adam 承认了自己的性向,活在 1987 年的妈妈纵然无法理解,但在快速思考后,她说的确是,They say it’s a lonely kind of life…Adam 承认自己的孤独,但他的孤独感并不源于性向,而是早已有之。
即使在父母离世前,他已是十分孤独的,在学校里,因为像女孩子而被霸凌。
意识到自己和大多数男孩的不同,他总想离开,他会偷跑去火车站,独自望着开往伦敦的列车。
伦敦那么大的城市,应该能容得下他这样的人吧。
再后来,车祸发生了,失去双亲的 Adam 搬到都柏林和姨妈一起生活(如果我没听错的话……英音真的有点难懂)。
自此之后,Adam感到更加孤独了。
即使还有其他亲人在世,在未来也许也会有人爱他关心他,但从那一刻起,他便知道,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因为世界上不存在永远,童话世界从此消失。
如此爱他的父母,突然间就离开了,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是可以相信、是值得托付的呢?
既然生命如此脆弱……Adam 内心深处对死亡、对意外、对不幸有着十分强烈的恐惧感。
影片最后,他鼓起勇气来到 Harry 的公寓。
这场戏,Heigh 用尽视听语言让观众代入 Adam 的视角与心境。
发现公寓没有上锁,Adam 轻悄悄地推开了门,摸了摸桌上打开过但未密封的药粉,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会发生,寂静中弥漫着担忧。
Adam 小心翼翼地开了房门,脑海里甚至闪过 Harry 冰冷的尸体躺在床上的画面……他害怕突如其来的死亡,害怕毫无预兆的悲剧,害怕无法消解的创伤,这是他永远无法解不开的心结。
影片有个温柔的结尾。
All of Us Strangers, why?我们都是孤独的,世界如此之大,仅陆地面积就有 14950 万平方公里,我们如此之小,喝出巨大的啤酒肚都占不满一平方米的瓷砖。
小小的身躯,行走在大大的世界里,怎么可能不孤独?
无法预知出门遇到的第一阵风是温柔的微风,还是狂躁的飓风——不要告诉我你看了天气预报,我只是想说,这世界上所存在的如此多不确定性,会成为焦虑来源。
最初的最初,我们都是陌生人,和父母、和伴侣、和朋友,包括和自己。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逐渐探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从不认识,到慢慢熟悉,逐渐知道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从不认识,到日渐亲密,逐渐和一些人成为能交心的朋友,逐渐让一个人能更深入地走进自己的内心。
这里我不需要拉康,也不需要弗洛伊德,他们的分析会打破陌生带来的美感。
在另一个世界里,当我们以另外一种身份相逢的时候,我们会认出彼此,还是成为陌生人?
又或许我们根本不会相逢。
又或许根本没有另一个世界。
短暂几十年,出现、存在、消失……在这个孤独星球上,陌生人与陌生人,拥抱取暖。
全片我唯一差点掉泪的地方,是 Adam 母亲在即将消失前说的话,她希望 Adam try with this Harry boy。
和 Harry 一起,Adam 或许可以开心一些,或许可以稍微不孤独一些。
不论是了解自己,还是了解他人,即使注定主观,注定无法用客观标准判断其准确度,但我们别无他法。
只有在了解和借由了解建立起来的亲近感之上,我们才勉强拥有一些抵抗孤独的力量,一些微弱但珍贵的力量。
(啊,其实我也是我自己的陌生人,那如果有差评,麻烦针对,码字的那个我,而不是观影的那个我。
)
因为我在订这部电影的票的时候,已经知道这部电影已在国际电影节上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就,而且安德鲁斯克特的个人演技也是非常受认可的,更何况他现在正在伦敦西区上演《万尼亚舅舅》的戏剧。
所以,对于这部电影观前的心态是相当矛盾的。
一方面,为能够看到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而感到欣喜,并感到期待;另一方面,对于同性题材的作品,作为一个在英语世界生活多年的人,事实上已经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审美疲劳。
毕竟这么些年对于这一类融合了政治正确元素的话题已经看得太多了。
但是,这部电影仍然给到了我们相当大的震撼与感动。
因为它非常有趣地把奇幻的元素融入其中,也就是主角回到家里,然后再见到死去的爸爸妈妈,就像主角带着我们走入了一场奇异的幻梦一样。
这部电影里面对于主角的塑造,一方面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性少数群体的自我认同的矛盾与成长,另一方面也确实对于他悲伤的过去展现出了一种克制的,耐人寻味的忧伤,一定程度上感觉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从那种悲伤中走出来,我们或许也可以,但那样一份悲伤,永远地活下去。
我想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不同的答案。
尤其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点是,他对于镜头语言和色调的运用可以感受到这部电影在拍摄的时候使用的滤镜是和电影《云端情人》当中的滤镜是一样的。
他在主角一个人的生活当中使用了冷色的滤镜,把镜头当中所有的暖色都给抽离了出来,显示出一种忧伤和克制的感受,也就是所谓的“why so blue”。
而当他回到他以前的家庭,在一个如梦似幻的场景当中,见到了他的家人的时候,他又进入了这样一个暖色调的滤镜之中,也从这个电影当中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而鲜明的对比。
而电影里面对于剪辑的手法也非常有趣,他每次都会在一个背景音乐缓缓响起的时候,直到他即将勾起观众共鸣的那一瞬间,让它戛然而止,然后忽然一下子进入到了下一个镜头。
这个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他对于情绪表达的一种克制,这是非常有趣的。
因为我习惯于在看电影的时候收集它的背景音乐,但是这部电影每当我打开手机想偷偷地听歌识曲,摘下这个背景音乐的时候,电影就戛然而止,仿佛就提醒着我们什么。
而另一个可圈可点的就是电影对于其中的转场,也是对他回家看到父母这一事件本身作为假象的这样一个暗示。
就是他每次在他与父母交谈当中,或戛然而止,瞬间转向或在谈话当中,让他的男友乱入到他的梦境当中,把它唤醒,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把我们从梦境拽回到现实当中,提醒我们这个世界非常美好。
我好像在那个世界,什么都没有逝去,但它终究是个梦。
而同样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他带着男友真实的回到他当年的那栋老房子的时候,努力地去敲门,然后发现里面空空如也。
因为里面再也不会有人去回应他,再也不会有人去给他开门了,他就不断地敲门敲门,直到把玻璃敲裂,维持,然后发现那好像也是一场梦。
而他走进伦敦地铁的那段镜头也让人感觉到深深的抽离感。
因为作为一个生活在伦敦的人,我们对这一些城市再熟悉不过了,同样的地铁站,同样的装潢,同样的车厢,但是不同的是,里面许许多多的东西是让人感受到既熟悉又陌生,一种强烈的抽离感侵袭而来,让人感觉到这是如此的不真实。
这一切让人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当主角呆在电梯里的时候,整个电梯的两面墙的镜面反光形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隧道,仿佛就像这个主角被困在拥有无穷无尽可能性的一个世界当中。
或许在某一个可能性当中,我什么都没有失去,我还保留着那份我最真实的美好,尽管那对我现在的我或许没有意义了。
而当初学回到他过去的那个家里面,与家人在不断的沟通当中建立感情,并且通过向家人介绍自己的情况,而更加深层次的认识自己的时候,确实会让我们感受到他在不断的拾起过去的那份美好。
尤其是最后他的父母去告诉他说我们以后可能不能再见面了,主角一下子非常着急的说,那我可以少来一点,我可以一个礼拜再来一次,一个月再来一次,哪怕只有圣诞节来也好,因为他实在是太珍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境了。
但是,是梦总有醒来的那一天,岂有永远醒不来的梦?
以至于在最后我们看到镜头逐渐拉远,它慢慢地化作一颗心,然后屏幕上出现了很多很多的星星,他们好像融入了繁星的一部分。
这就让我们莫名其妙地想起了那样一句话,死若星辰生如朝露。
两个灵魂的互相救赎,生与死的纠缠不分,虚幻与现实的交相辉映,长与子的牵挂羁绊,围绕的都是一个字——爱。
一场温柔的电影,我从头哭到尾。
Adam Harry一个活人和三个死人的故事。
Adam在公寓里遇见了一个男人。
他拿着酒和酒杯站在门口,想请自己喝酒。
Adam由于不好意思,就没有接受。
后来某一天,由于Adam心情不好,便去那个男人门前,想和他一起喝酒。
后来他们就聊天,Adam知道了他叫Harry,从家里离开,自己一个人来到了伦敦。
因为在家里他父母总是忽视他,感觉自己在家里是个边缘人。
他自嘲道:也对,谁叫自己喜欢男生,是个同性恋呢?
哥哥姐姐也都结了婚,有了孩子。
父母当然更不会在意自己怎么样……Adam听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他也是同性恋。
但是父母因为早就去世了,所以他并没有机会让他们知道这件事。
他紧紧抱住了Harry。
两个孤独的同性恋就这样紧紧抱着,用两个残破不堪的灵魂,互相安慰着对方。
后来,他俩就陷入爱河了。
Harry抚摸着自己的身体,亲吻自己的眼睛和耳垂,憋了很久的东西终于在这一刻释放了……Adam的父母,在Adam很小的时候就因为车祸去世了。
长大后Adam时常幻想父母如果还在的话,会怎么样。
一天,因为怀念,他去了小时候和父母住的屋子,透过窗户,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后来他去了小时候常去的公园,在那里呆了很长时间,直到太阳落幕。
就在准备起身回去的时候,他看到了他爸爸,就在他身后不远处伫立着,注视着Adam,看着还是当初那般年轻。
Adam很是惊喜,那人迈着步子向后走去,Adam跟了上去,跟着他爸爸走到了那个小时候住的房子。
敲门,他妈妈从里面打开了房门。
Adam看到妈妈,几乎是瞬间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他紧紧抱住了眼前这个女人。
妈妈也很是开心,似乎很长时间没见自己的儿子了。
说着:都长这么大了!
妈妈抚摸着自己的儿子,眼中满是爱意。
Adam也很激动,自己终于又见到了父母。
后来他们三人坐在餐桌前,妈妈询问着Adam最近怎么样,在做什么工作。
Adam跟他们说自己在写作,现在住在伦敦。
父母听到后很是高兴。
Adam环视着周围,一切还是那么的熟悉,那颗小时候圣诞节买的圣诞树还在那里放着……后来,Adam告诉了他们自己喜欢男人。
他跟爸爸聊天,说起了小时候自己从学校回来的时候躲在屋子里哭泣,他问爸爸为什么那时不进去问自己发生了什么。
Adam说那时候在学校被其他人欺负,被霸凌,只能回来躲在屋里哭。
爸爸回答他:当时我大概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我设想如果自己在学校,也是会和他们一样欺负你的……Adam很是伤心,虽然已经猜到了结果,但真正听到后还是忍不住泪流。
当然,对大部分直男来说,同性恋注定是要被欺负的。
所以他理解他爸爸。
爸爸也哭了,对Adam说着对不起。
Adam现在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当初那个被人欺负的对像了。
Adam握着他爸爸的手,摇着头,仿佛是在安慰他。
两个人都早已泪流满面。
Adam的父母接受了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但他们依然爱他……后来Adam带Harry见了自己的父母。
妈妈说Harry是个好男人,看得出他很喜欢你,说他们两个很般配。
爸爸也是满脸欢乐,祝福着他俩。
再后来,他晚上睡不着,跑到他爸妈的房间,跟小时候一样,每次睡不着就会跟他们一起睡,躺在他们中间,最幸福了。
爸爸挪了挪身子,中间空出一个人的位置,Adam挤了进去。
妈妈扶摸着Adam的脸庞,仿佛他还是那个小孩子般。
Adam好久没睡过这么好的觉了,他愿意这样一直睡下去。
终于,Adam在房间里发现了Harry的尸体,但他不理解为什么,明明他们之前还耳鬓厮磨,互诉爱意,明明Harry还带着自己去酒吧,带自己去玩,明明伤心的时候他还总会安慰自己,抚摸自己的头发,明明父母很看好他们两个,明明……爸妈他们不是早就死了吗?
Adam呆住了,眼泪一滴接一滴地落,他似乎明白了什么……电影是温柔的,现实确是残酷的。
现实是Adam与Harry可能之前确实是见过几面,但也仅仅如此。
他们并不互相了解,也并没有陷入爱河。
再者,Harry现在早已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父母也终究不知道自己喜欢男生,爸爸还是没有在小时候他被霸凌躲在屋里哭泣的时候去安慰他。
从来没有那句道歉,也从来没有那份温情。
有时候,我们只能自救。
Adam的幻想就是Adam的自救。
他幻想了一个爱人,一个认同自己,爱护自己的父母。
放佛这些幻想是被偷来的时光,但Adam终是体验了爱情,体验了久违的亲情,体验了同性恋者穷极一生去追求的东西。
这场电影就是一名同性恋者的自救,无数名同性恋者的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
生为同性恋,我们无罪亦无悔。
同性恋,敬健康与自由。
(真的希望有一天,能与自己的爱人,父母一同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道理我都懂,但拍的太cheesy了
场景调度好是好的,煽情是煽情的,哭是哭了,但我知道我的眼泪没有一点情绪@Curzon
Harry在第一次与Adam见面时,被拒绝后当晚便酗酒嗑药过量无了,他俩的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陌生人,因此Harry的身世和死因全由Adam杜撰,他们之间的“爱”亦是如此。本片是Adam的心灵救赎之旅,一个人如何从孤独恐惧之中走出来,翻篇后继续勇敢的面对生活。可是结尾又给了观众很模糊的暗示:Adam走出了父母逝去的阴影,却又开启了他和Harry之间不该再存在的纠缠(不然之前和父母的又有什么不同?),毕竟Harry也已逝世,他们之间的爱也是Adam一人杜撰,虽然我们到最后可以确信Adam终于敢于去爱了,最好的安排,就是Adam终于发现了周围世界的人来人往,Harry告诉Adam永远会在他心里,让他放心去追自己相中的人。结局是Adam走入人群,没入其中,最终回到现实世界。
一个小时之后全线崩溃的创作。
关于睡眠的电影,就像Aftersun或者引见那样,拥有美梦或者难以入眠的夜晚,开头几镜加上作家的身份,已经难以辨别每一个镜头的虚实,电影的魔法,不就是左眼见到鬼,为不可见之人不可述之事招魂,可惜的是交底太早,后又用力过猛(但是值得)。海格直接拿住了现代甚至是后疫情时代人类孤独的命运底色和存在性迷思,它无关身份家史,LGBTQ还是平凡者,都是陌生人,一颗颗寂寞的星星。
完全可以拍成一个30分钟的短片instead。主演的颜和配乐可能是唯一亮点了。
第一次给海格打三星.....aftersun爱好者应该会很喜欢。我也不知道最会讲故事的海格怎么变成情绪电影大师了.....这次海格全去烘托情绪了完全没有里子。
关于寂寞的永恒性,Andrew Haigh也开始拍情绪电影,或者说这是他对于日本原作的西方queer reading.在空荡的大楼邂逅不存在的爱情,与记忆中的双亲做一次理想的和解,然后最终都化身成孤独的星星。虽然没有想象的sentimental,眼泪落下的那刻可能还是在不可能的时空中他们最终了解你作为少数的创伤,在一片黑暗中你固执相信理解的光芒即将到来,带着这样的希望,荧幕内外我们再次陷入沉睡。Andrew Scott用细腻的演技把握了这个故事,Paul Mescal虽然陷入无聊重复但无伤大雅,最为有趣的in transit对于这个梦境的意义,在思绪的移动中身体逐渐透明。
有种现代聊斋的味道。在剧作上,影片以虚讲实,真真幻幻,虚笔是男主角回到已去世的父母身边,实笔依然是男主角自己。父母的言行装扮,暗示了80s艾滋危机时代。海格使用标识性的镜像、以音乐参与叙事,让故事意识流了一些,并借此描述一份中年同志特有的心境:那些少年时的不满足,身心被留下的扭曲,被压抑所致的发育不良,像梦魇一样时时回魂,无法摆脱。失去联结的孤独,是最痛苦的经历。
4.5 海格终于又拍出了一部堪与《45周年》《周末时光》并列的杰作。太多私人的、令人心碎的情感细节,填满在对话的缝隙里。结构逻辑上可与黑泽清的《岸边之旅》互相对照:结局反转前,鬼魂的底色是“治愈”,一个同志重新在过世父母那找到理解、认同,弥补自己对家庭情感的遗憾;但反转之后,才猛然发觉鬼魂的底色是“致郁”,全是孤独的男主一厢情愿的幻想,所有人“都是陌生人”。没人能永远理解你、爱你、把你拉出深渊,除了你为自己在心中创造出的那个世界,除了你自己理解自己、放过自己。斯科特演得太好了,他才应该拿奥斯卡影帝(但没提名)。
竟然是这么悲伤的电影,想起看过的小说《螺丝在拧紧》,心理惊悚做到极致,一点不输恐怖片。拍没有爱意的情欲戏,只有欲望被满足、空虚被填补,那人不必是谁,回头想来也算是一种征兆。重返儿时记忆,和父母对话过去、现在与未来,演练未能来得及问出口的质疑,未能有机会坦白的真相。在喃喃自语中,试图治愈童年创伤、重建自我认同。寻找亲密关系的同时又惧怕失去、惧怕伤害。原来离群索居、独自悼念不是人生的答案,窗边的倒影可以是魂魄,鬼魂也可以互相依偎,从梦魇中醒来时不再是孤单一人。极其适合被改成话剧,转场就用火车的轰鸣声,可以一次次重返、拜访,直到最后一次,然后再轰鸣声和黑暗里结束全剧。
摄影和选歌发挥出了导演的强项,那样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拍得如此老套煽情洒狗血,演员自我感动看得好尴尬
这是今年我看过最温柔的同志电影,可能也是最好哭的。但其实电影的核心又无关同志,因为无论生与死、灵与真,也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同性抑或异性,“爱”才是电影最核心的内在。当看到男主人公跟父亲在时空中相遇,他们的和解真的直击心底。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次这样的机会跟自己的父亲敞开心扉对话,哪怕只是无语相拥。
半小时已经看不下去了(但我不会放弃的),通篇配乐扛住limbo大旗,limbo真的成了部分导演造作的王牌。Mescal真的又丑又油,aftersun女导演是怎么调教的他,成功去油后观感还不错,看他第二部foe就油得不对劲。露水情缘异乡情切,结尾可知开篇麦斯卡演偏得不止一点点啊(白搭剧本堆结尾的煞费苦心),他的演技连方法派都不够格,全片安煮吊打他。同性题材只要看着没cp感,多少觉得被剥削了情绪。不可否认的事实影片用超现实的设定大力煽情,和怪物的剧本讨巧度不相上下,只是没罗生门那么昭然若揭而已。我怎么理解是里面所有人都已经不在世了。抛弃了原作的季节属性(夏),需补异仲夏。
这个公寓楼,像《周末时光》里Russell的住所一样,清冷孤立于背景里的伦敦,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最后真相揭晓时,本应因之前所有温存皆为虚幻想象而感到寂寞绝望,却又在那恒久如星的拥抱里因为有人(海格)如此关心了解且如此认真对待并细腻呈现这份孤独而感到暖意。“当这个闷热的季节即将过去的时候,我才知道,我遭遇的是一个多么惊栗而又温情的夏天”
无法共情……
期待过高产生的观影偏差,三星吧。总体寡淡了,非常日常也非常诗性,那些呓语似的对话仿佛说给自己。人生没有如果,活着就要承受孤独,过去的没有过去,一切真的会变好吗?
极其精彩的视听语言。
两个没有火花的人互相抚摸+呓语105分钟,体感时间能有两个半小时
你们没人说过结尾的味儿这么窜呐(学解剖的第一次被电影搞到🥶)!…两位都演得好好,Foster百试不爽,男演员最重要就是柔软脆弱可伤害。有些部分是routine和cheesy,可谁说现代人的生活超脱了routine和cheesy?Limbo狱中多少离魂,人人都以为此间只有自己,于是我们彼此孤独,电梯外就是宇宙,但我们只看到镜中无数个孤魂。P.S. 理科脑很满意最后那幕:早来的星星已逝,难道晚到的星光就不真实了吗?And love is the light,rushin inside all of us stran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