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青红

青红,我十九,Shanghai Dreams

主演:高圆圆,李滨,姚安濂,秦昊,王雪洋,汤杨,王小凡,戴文燕,林源,孙庆昌,尤芳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海话年份:2005

《青红》剧照

青红 剧照 NO.1青红 剧照 NO.2青红 剧照 NO.3青红 剧照 NO.4青红 剧照 NO.5青红 剧照 NO.6青红 剧照 NO.13青红 剧照 NO.14青红 剧照 NO.15青红 剧照 NO.16青红 剧照 NO.17青红 剧照 NO.18青红 剧照 NO.19青红 剧照 NO.20

《青红》剧情介绍

青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青红(高圆圆 饰)出生于贵州,但其实她的家人是60年代才迁往这里,支援三线建设的上海人。父母很是希望回到故土,然而青红已把这里看成家乡。她19岁,遇上当地农民出身的小伙子小根(李滨 饰)。青红和小根之间纯洁的初恋却被父母阻止。父亲的高压管束,令青红心中绝望不已。 青红的初恋就这样充满了苦涩,她对家庭充满反抗和叛逆,绝食来对抗父亲的强硬态度。但都无法改变父亲的铁石心肠,不但如此,父亲已经决定不顾一切要回去上海,全家搬迁的日子近在咫尺。青红和小根的分离也成了必然。 他们来到后山,小根面对满怀心事而显得冷淡的青红,爱恨交织,把她占有。小根受到了残酷的惩罚,而这段初恋,这个年代,也毁了青红的一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地缚少年花子君兄弟,请注意Devidol!红色摇篮高卢英雄:中国大战罗马帝国儿子,你都干了什么猎魔人之幽冥号角一闪一闪亮星星锦绣良缘玉米地的小孩铁扇令天堂岛之外第一季摩登家庭第九季救起池中的猎豹御赐小仵作危情营救国土安全第五季陈翔六点半之重楼别信长的忍者:姊川·石山篇赫迪我的抗战立体小奇兵猪肝倒是热热再吃啊爱你入胃三颗星彩色冒险小行星大末日我家的春秋冬夏绝命记忆私藏浪漫

《青红》长篇影评

 1 ) 浅析影片——《青红》

自古以来,传统思想文化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现实又是残酷的,这使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的青年人不得不停下脚步。

本片《青红》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吴青红一家为例的,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政策号召,到西部贫瘠地区帮助其发展的故事。

片中是以高圆圆饰演的“青红”的青春时代为视角来展现社会问题的。

片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

“青红”是家中的长女,她即勤劳又懂事,虽外表文静柔弱,但却藏着一颗渴望自由,渴望挣脱束缚的心;青红的父亲是一个保守的,颇具时代特色的人。

他为回到上海,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儿身上,对待女儿的学习十分严厉,对待其生活一丝不苟,可他却犯了一个错误,为了自己却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除此之外,本片用了华丽的视听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青红因为父亲对自己监视而不满跑到小珍家,父母就此激烈争吵的戏中,运用了长镜头来拍摄,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以暗色调,侧面拍摄的方法来记述父母吵架过程,深刻表现了父母教育子女的问题,母亲始终重复一句话“你教育孩子也得讲求个方式方法吧!

”父亲却坚持自己的看法“我这还不是为了她好”可父亲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使青红的青春时代注定是黑暗的,他剥夺了青红的思想和自由,剥夺了她选择的权利。

青红就像一只笼中的鸟,渴望自由又无可奈何。

当父亲得知青红与小根间暧昧关系时,持坚决反对态度,父亲认为小根配不上自己的女儿。

父亲与小根在澡堂的那场对话中,充分反应出中国人受历史因素的影响,那种保守的思维方式。

婚嫁讲求“门当户对”,生活中讲求“男尊女卑”。

而小根送给青红的那双红色高跟鞋,就像一粒炽热的种子,悄悄地落到了青红的心里,而父亲绝不允许女儿唯一学习机会时做其他没用的事。

那双高跟鞋被父亲扔了,那小小的爱的火苗刚在青红的心里一闪便永远消失了。

这是父亲第一次训斥青红,用全景拍摄坐在床上沉默的青红,表现出青红的无助;第二次训斥青红是在那次舞会后。

事先小珍骗青红的父亲说北京来了个教授要讲关于学习的事,实则小珍要带青红去参加舞会。

当父亲得知后又一次大发雷霆。

作用长镜头,全景拍摄屋内坐在床上的青红,使故事更加真实,更能表现出在父亲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下,青红内心的压迫感再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青红却无力反抗,她选择用绝食两天来回应父亲。

在拍摄这场戏时,影片运用了两个空镜头,渲染了周围没有生机的环境,隐喻青红又要发生什么事,使故事情节更加丰满具体。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中,不知不觉间都有了爱意的萌生,小珍也不例外。

她也是时代的牺牲品,在舞会中认识了一个男生,互相许下承诺以为永远不会分离,可最后男生却娶了另一个女孩,小珍卧在青红的怀里痛哭。

男孩结婚的晚上,小珍一人站在院墙的下面,周围一片黑暗,只有头顶上的一盏灯。

这场戏运用了大全景侧面拍摄的方法,表现出小珍的孤独无助。

同时运用声话蒙太奇中的“声画对立”,周围的配乐是结婚的欢乐的乐曲,而小珍却一个人伤心,在黑暗中站着。

这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孩子没有真正的自由而言,在这封建顽固的思想中,留给孩子的只有压迫。

最后小珍失踪了。

小根的口琴声在影片中共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小根送给青红鞋后,用暖色的灯光,斜侧拍摄小根吹口琴的背影,表现出小根心里对青红的热烈及期盼之情;口琴声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小根要给青红口琴后吹响的;最后一次口琴声的响起,是在影片结束时。

家庭观念及时代背景的限制束缚中,小根终于爆发了,他强奸了青红。

青红受不了自己内心的谴责,选择自杀,但最终抢救过来了。

而小根在得知青红自杀的消息后,选择招供,被判了死刑。

在青红一家回上海的途中,随着第三声枪响,青红在这里的一切都结束了。

她的友情,他的爱情,包括她的青春,都随着这一声枪响被深深地埋葬了。

她也是这时代的牺牲品,在她之前,不知又有多少如同她这般亲手将自己为时代做了奠基。

青红没有一次与家人平心静气的交谈,没有一次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一件事,更没有一次为了自己真正的做主。

最后一次口琴声响起了。

小珍,青红,两人的爱情故事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亘久的传统思想如同现实一样的残酷严峻,深深地折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2 ) 青红的男友是北京小痞子那种类型

虽然我也不知道贵州人什么样,不过我还是认出了青红的小男友,就是最后被毙了的那位,是演《十七岁单车》里头的男主角,貌似也是《卡拉是条狗》中葛优儿子的扮演者。

他适合演北京长大的小痞子、或者北京中下家庭中长大的高中生,因为身上有种爱谁谁那种感觉,很难散去。

特型演员,没有突破。

 3 ) 十九岁我们一直在抒情

王小帅带着《青红》从戛纳捧回了评委会奖,继《十七岁的单车》后又一次将视点瞄准了文化差异下的成长和抵抗。

少了些《猜火车》的低糜,少了些《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自甘堕落,少了些《恋恋风尘》的纯情,《青红》讲的是王小帅自己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青红的父母随内迁的工厂,由上海迁移至边远贵州,支援三线建设,青红和小弟早已视此为故土,父母却渴望回到上海,并阻挠了青红的情感。

作为一部关注自我与社会的电影,王小帅借由青红的麻痹和隐忍,发出对时代的无声呐喊,对强权碾磨人性的沉默反抗。

影片从狭窄楼道开场,镜头中首先出现了一把黑伞(后来曾多次出现),象征着青红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极强的女生,同时也寓义了父亲的荫庇。

青红在影片前期多着一件红色毛衣(有时是红格纹呢绒外套),此时其内心是在充满渴望与激情,和对自由的向往的,后期主要是着素色,隐喻其屈从,从受严厉管教前后青红做广播操的不同神态中,散发出悲哀的意味。

与蓄着短发,严正拘谨的青红不同,小珍家教宽松,头发烫着卷儿,敢爱敢恨,从地下舞会的第一次相识,到看日本电影《阿西门的街》,最终与吕军私奔,小珍是一个富有冒险和反叛精神的热血小青年,在经历生活的历练和变故后,重回贵州的她,也变得沉稳持重。

父亲是专制和强势的化身,干涉甚至操纵着青红的一举一动,扔掉那双代表爱情的高跟鞋时,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大一小两个青葫芦,正象征了父女两的关系;开假条阻挠青红参加社会实践;密谋罢工逃回上海。

在澡堂泡澡时,父母强硬坚决地喋喋不休,小根畏畏闪闪地沉默不语,蓄积了小根在后山的愤怒的爆发。

父亲一手造就了青红的悲剧,也毁掉了小根的一世前途。

在他脑子里,只思考着一个问题:回上海去。

高圆圆一直在寻求转型,虽说和李滨在《十七岁的单车》中已有过合作,可影片中的她几乎从头到尾,少了少女的生气和韵味。

父亲的表演又过去夸张,没有在家庭生活中体现典型的“上海化”,只是一味地咆哮着要回上海去。

或许导演刻意戏剧化了人物,使得人物性格单一,缺乏两面性。

另一方面,从影片中难以发现青红对小根有多少爱意,除了编剧刻意交待了几句“还记得一年前我们在这说过的话吗?

”感情背景交待模糊,渲染不够,以至小根后来强暴青红时爆发力度太弱,小珍因为和吕军上过床就私奔了,吕军还和别人结了婚,他们之间又真的有爱情吗?

故事的深浅详略,有先偏差。

导演或许有意避免刻意抒情,客观记录影像深入观者内心。

影片以贵州自然风光为背景,冷调布景,狭长的乡间小道,湿漉漉的石板路,茫茫远山,渲染了忧郁惆怅的气氛。

小珍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好地生活呢,也许地种生活就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长居于此的人们想要离开,离开的人却选择回来。

“我们不在这儿生活能去哪儿呢,这是我们的家啊。

”父母未经子女同意就替我们规划了人生,力图把我们塑造成他们理想中完美的成功者,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灵魂的姿态,应该是自由且不被拘束的。

我没有“上海梦”,也没有“北京梦”或“香港梦”,我只知道,总有一个地方是我的安身之所。

十九岁,还不懂得怎么与光锐的时代抗争可以避免伤害,所以我们总是在抒情。

 4 ) 我认识的青红

电影看到最后,我实在感到纳闷:青红之前不是一直不太想回上海的吗?

她不是一直说可以和外地人结婚在外地生活吗?

为什么在被人强奸之后,并且是被一个瘦弱得可怕,和她情书往来私下见面颇多的男孩子强奸之后,就疯魔般地要回上海呢?

想了好久,甚至梦里隐约都有“青红”两个字在浮现。

终于,我决定用一种将心比心的,纯感性的方法,来小小地分析一下青红这个人物和这部影片。

影片发生的具体年代我不太确定,是七十年代末还是八十年代初?

我比较倾向于后者。

反正那时候我还没出世。

所以,理所当然地,“回城”、“回上海”这个支撑全片的主线实在难以引起我的共鸣,导演在片中用大量篇幅所塑造的这个大背景在我看来也有些薄弱。

关键问题是,这个大背景,这条主线,究竟对青红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呢?

我还没有想清楚。

虽然年代久远,我却自信读懂了青红这个人物,因为我在青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青红”这个名字看起来黑白分明,但实际上,青红和千万个我这样或者她那样的孩子一样,性格里充满了矛盾、暧昧和混沌。

这种性格在与导演刻意安排的小珍的对比下显得更为浅显。

一开始青红就和父亲顶嘴,态度虽然不恶劣,但也算得上是强硬。

父亲不让她去实习时,她可以沉默地绝食好几天。

但是,在去不去舞会,以及小珍和吕亮交往的问题上,她和小珍的态度对比又是那么的鲜明。

这样的女孩子在我的身边到处都是:有些自己的想法和柔韧的倔强,青春期的她们与其说要的是爱情,不如说是自由。

她们浅尝辄止于那些小自由所带来的快乐,而“地下舞会”这样的事物,“心驰神往”却要多于“亲身践之”。

妥协是她们最后的命运。

从这一点来说,青红在影片中逐渐发展出的对父母的听从,直到最后也变成了一个Shanghai Dreamer,也是合理的。

但是,我却总觉得这样的揣测,对于一个十九岁的女孩来说,简单了些。

十九岁的时候你有没有爱过?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傻。

有的人穷其一生都不明白什么是爱,十九岁的青红也许觉得她和小根的感情就是爱了,其实那也许只是青红追求的“自由”的一部分。

小珍也许也觉得自己和吕亮的感情就是爱了,其实那也许也只是她追求的“自由”的一部分。

只是对小珍来说,“性”也是可以接受的“自由”,而青红的底线要高一些。

十九岁的时候也许没有爱过,但谁没有追求自由的经历?

建立了这个“自由”的假说,我便从青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矛盾,对未来的规划也总是模糊。

所以我觉得导演不厌其烦地在影片的前半部表达的青红对回上海的不感兴趣也许只是出于一种叛逆,一种不愿意追随附和父母的反抗。

青红在父亲的不断努力之下“变听话”的表现是否出于真心也是在令人怀疑。

至于最后的自杀、发疯,虽然在我看来有些不合理,出于对女孩复杂心理的认同,却是仍然可以接受的。

毫无疑问,小珍在影片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作为青红“最好最好”的朋友,小珍不仅和青红形成对比,以显示电影作者对青红的同情,更重要的是,在闺阁之情甚为重要的十九岁,小珍对青红的影响是巨大的,也许如果小珍不私奔,青红就不会和小根见面,强奸不强奸的事情也就根本不会发生。

所以我更愿意把《青红》看作一部青春片,至于作者力图表现的时代背景,其实可有可无,因为这样的故事,也许在细节上有所偏差,实在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的。

我毫不怀疑我对青红的解读完全不是导演的原意,但是我理解的青红是将她从电影中抽离出来,变成一个活生生的十九岁女孩。

不管如何,和另一个女孩有这一番奇妙的交流,算是这部电影给我的不多的收获之一吧。

 5 ) 故乡啊故乡,上海啊上海

我还没看《青红》的时候,先看到王小帅携高圆圆走在戛纳的红地毯上。

我对伊的笑和伊肩上那朵硕大的黑白蘑菇(俺是粗人,就会这比喻)印象深刻:美女!

看完《青红》,惊于其对那个年代历史背景的营造:第六套广播体操、露天老电影、花格喇叭裤、怪模怪样的迪斯科步伐、手工稀煤、信号脆弱的收音机、邓丽君、天天改造思想的广播……瞅着这些东西比瞅着高圆圆的笑脸还要窝心。

《青红》的时代印记来自王小帅80年代初在贵州的童年记忆。

当然那个记忆距离我的这一辈可能更早些,但是在我们毗邻贵阳的什么都要慢半拍的老家,电影中的很多东西都不难看到。

尤其是高圆圆那身现在看来老土的打扮,挎一帆布书包,走乡间小路上,整个就是我小学同学。

不同的是由于电影拍摄的是贵阳城郊,虽是改革开放初期,生活状态比我童年的乡村记忆还要富足,可见城乡二元、贫富差距之源远流长。

当然了以上所说都不会成为你中意这电影的理由。

这样的一个电影,远去的时代,陈旧的题材,以艺术的名义,实在是太难让当下的年轻人中意了。

所以租碟的老板就会说,你的品位独特呀,专挑有深度的,今儿又要深沉一把?

呵呵,我说,我是个俗人,听说拿奖才看的,而且要是国外的奖,不拿奖不看。

线性叙事,简单直接。

长短镜头结合运用。

节奏缓慢。

没有配乐。

原音录制——生活的真实不加修饰地呈现。

整部影片充分体现出导演还原历史本相的野心。

正如王小帅的同类贾樟柯所说:“我愿意做一个目击者,和摄影机站在一起,观看眼前的一切。

”这本身可不是大众化、现代化的形式。

而“第六代导演”坚持艺术的本质,他们的选择也有足够正义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国外屡获奖。

王小帅说:“我希望大家还能记得,电影是以艺术的名义诞生的。

我仍然会继续坚持在中国挖掘艺术电影生存的空间,为爱看艺术电影的观众提供艺术电影。

” 这其实就说出了艺术电影的命运:被有限的人保持关注,票房空间永远有限。

不过换句话说,扒掉《星战》之类电影的科技的“皮”,纵使有电影大师对卢卡斯的吹捧(这种吹捧往往是相互的,请不要忽视),也不过是一场快餐式的视觉盛宴而已。

说说演员的表演。

有人说电影中青红定位是“林黛玉”,其实被高圆圆塑造成了活脱脱的“周芷若”;有人说“小根”扮演者纯正的京片子跟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挨不着边;有人说咆哮着的不近人情的“父亲”一角形象单薄,以至于没有得到青红包括观众的理解和原谅。

王小帅如是阐述电影的矛盾冲突:“已经长大了的下一代不会理解父母的心愿,他们对故乡一无所知,他们热爱的恰恰是脚下这块生养他们的土地,还有,更重要的,是那里的人,他们情窦初开,恋爱开始了。

这加紧了父母们的危机感,他们不想看到下一代继续他们的命运,于是两代人的矛盾开始了。

”——片中所有的矛盾都有一个悲情的结局,而一切看起来并没有被原谅。

尤其“父亲”一角。

胡兰成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看来,是青红还不懂得,观众还不懂得。

或者,是导演王小帅没有懂得?

影片以一个长达数分钟的空镜头结束,雾气中绿意盎然的山区全貌,半夜偷偷逃离的青红一家乘坐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缓缓盘旋,一切显得静谧而诡异,然后是刺耳的三声枪响。

越望后,镜头似乎越贪恋狭小的空间,一直不舍得伸出带着一家人逃离的车厢。

而车窗外面,人流倒退,一切幻化成空,车里的一家人都害怕窗外,逃离窗外——他们终于离开贵州逃上海去了,可惜他们内心没有办法逃离那三声枪响。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让一代人魂索梦牵的城市:上海。

人很多时候或许是最可怜的动物,不管他在想什么,在思考什么,他的一切行为都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上。

曾经一个不到二十岁如我的少年,对物质的所有替代物,随身听、钞票、女人、江湖地位等充满了狂想。

其实抛开这个电影,一代人的物质想象,都与那个叫做上海的地方紧密相关。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父亲骄傲于他老“上海牌”的机械手表,而现已年过三十的小姑姑至今仍然津津乐道于她19岁那年的“上海头”、的确良衬衫和健美裤。

等到我梦想考大学进上海的那一年,我清贫的父亲开始害怕这个城市高高在上的物价。

你要是到上海去上学,听说那地方白菜都一块钱一斤,我怎么供得起你,父亲说。

到如今白菜卖一块的城市已经遍地开花,我还是害怕去上海。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不是怕上海白菜贵,而是上海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高得有点不正常。

不管怎么样,我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决定不了上海,所以上海历来是人潮汹涌之所,去的已经去了,来的尽管来着,无数人颠沛流离,为了跟光荣的上海人分一杯羹,他们乐此不疲。

电影里,青红的上一辈们气急吵架的时候,就开始操起上海话来,你看,他们需要用有关上海的一种形式来表达出内心在别处的窝囊。

所以原本的上海人,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怀念上海,有足够的理由朝上海狂奔,狂奔不成有足够的理由后悔——我觉得这道理不仅适合《青红》那个年代,也适合现在。

希望不再适合将来。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总希望天地下苍茫一片都是故土,也便不再有乡愁和流离。

其实我们之所谓故乡,不也就是先人漂泊的最后一站吗?

如果我们可以在陌生的土地上让关于故土的念想自然死亡,那我们的下一辈也一定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陌生的土地上大胆恋爱,繁衍生息;可是我同时又是现实的,我知道人们走多远都走不到家。

那里才是故土呢?

苏东坡云“此心安处是吾乡”,那是因为他的年代还没有诞生上海这样一处繁华,要不然苏轼老儿早心痒痒,买票飞上海签名卖诗去了。

说的《青红》,最后居然跑题了。

不爽,大叫一声:故乡啊故乡,上海啊上海。

 6 ) 吾之故乡 彼之异乡

我第一次看王小帅的电影,之前有人评论此人的长镜头过多,片子过闷,其实不虚,而贵州也的确是个拍长镜头的好地方,光是青红放学走过的石阶路就足以给长镜头发挥的空间了。

我还有一个发现,就是王小帅喜欢用远景,大景中的将主要人物缩小成一个微小的景别,特别是在青红和小根第一次出现在一个画面里的表现,很有意思。

先是一个长长的镜头,然后终于两个人物出现在一个画面中的时候,大景一切换,只看见两个人在空旷的山野里成为两个交错而过的点。

从这些画面和镜头语言的运用中可以看出第六代导演群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对于电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也努力的去运用电影技术和电影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且,他们不愿意拘泥于老的电影表现技法。

我在看完《孔雀》看《青红》,两者有诸多暗合,比如说年代啊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啊,但是,最通俗的比较就是,这两部哪一部好看呢?

我觉得是《孔雀》,《青红》差不差在思想和内涵上,只是,王小帅毕竟还是年轻一些,想要说的很多,但是电影却承载不了那么多的信息量,以至于这电影,略显闷了点。

聪明的导演,都是会一手抓票房一手躲剪刀手的。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怀旧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个特别欣喜的观影感受,这部电影片长两个小时,在最后的半个小时中,两位主人公才出现第一次的对手戏也是唯一的一场对手戏,持续了几分钟。

从前电影的叙事结构一般都要制造些冲突,在冲突到来的时候,也是叙事中出现转折的地方,而这部电影,从始至终,小根和青红的爱情都是旁观者叙事。

前一个小时,没玩没了的青红做操上课回家呗老爸嘚吧,他们的感情集中在几个物件上——红色高跟鞋、小根倚靠的白色栅栏以及小弟手中的信,好不容易有交流的戏,却是青红⑧和小根的,在这一场戏中,我很不地道的注意到了小根在浴池中的“大尺度”。

从中也可以看出,王小帅的确是个注意细节的人,他应该是个比较细腻的怀旧者,而在电影中也不止一次的变现他那“细节真实则意味着电影真实”的宗旨。

比如,青红家灌水的暖壶,那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不仅是贵州,我小时候也见过,只是那个时候已经不多。

比如青红家的窗帘和收音机,如果你仔细的观察,每一个专注细节的镜头都不是一闪而过,而是要定格个几十帧的画面。

边看电影我边想,现在这些东西都去哪找啊?

要想重塑一个年代,真的是个大工程啊。

很多人不喜欢高圆圆,觉得她比较呆,表情少,尤其是演青红的时候。

我个人却比较喜欢她,从她演那个被很多人不待见的周芷若开始,而事实上,高圆圆版的周芷若竟然是我最喜欢的周芷若。

高圆圆的表情是不多,但是眼睛里的东西却很多。

电影中的青红恰恰就是这种有点“天然呆”的女孩。

其实,青红未必不知道“爱”为何物。

在青红的身上,交织着的是青春期的迷茫和躁动。

她对小根未必有很深的感情,但是却因为父亲的阻挠激发了她的逆反,然而这种逆反又无法排遣。

本质上而言,青红还是个乖孩子,最多也就是离家出走去同学呆上一小会儿。

青红的父亲一直在执着于年轻时的选择——建设三线,以至于中年危机将很多的过错都推在妻子身上,将郁郁不得志的苦闷都发泄在青红身上。

这一家人都比较压抑,唯一的温暖是母亲。

母亲是一个温暖又弹性的人,然而却不够强势,自然说话的分量不够。

其实在青红和青红的父亲身上,体现的是两代人对故乡的不同认知。

对于父亲来说,上海是故乡,于是他自然而然的认为自己的子女也应该认上海做故乡,他想要“回去”。

然而,青红在贵州土生土长,在她的眼里和心里,这里才是故乡才是家。

在父亲粗暴的干涉下,她不得不将未知的远方认做必须要回去的地方,而这种“回去”,其实是一种“离去”。

处于青春期的青红,不愿意离开故土。

在父亲越发频繁的回乡准备中,青红内心是躁动的是苦闷的甚至也是恐惧的,但是却没有人关注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大人们总是这样,自以为是,总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无比的正确,一句“为了你们好”,就足以诠释了爱,孰不知,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青春之残酷,在于可以张口的哑然。

多少的青春,都是淹死在有话不能说的痛苦中。

青红和小根的悲剧,起始处,有少年的懵懂未知,更多的却是,成人世界的畸形和扩张造成的。

但是最后,却是两个年轻人,为一切背上了负重。

青红自杀了,不一定就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侵犯而万念俱灰,而是她承受不了青春的痛楚,那种无言无语明明很痛苦却无处可诉无人可诉,自己在世界孤身一人的感觉。

小根认罪了,据说是因为“听说青红自杀了,他也不想活了”。

我在想,如果不是父辈绑架了他们的世界观,也许他们会有一个平淡但是安全的未来。

不但是年轻的一辈和父辈缺少沟通无法交流,其实就是青红和小根之间,青红和小珍之间,也是不能够交流的。

青红拒绝小根,其实并不是因为不喜欢他,只是她对未来感到惶恐绝望而已,但是敏感的小根发出了这样的呐喊——你瞧不起我是不是?

你们是上海人怎么了?

青红已经找不到故乡了,小根也不知道将她看做何地的人,未来都是不确定的,而这一切,一个年轻人是接受不了的,于是就将距离归咎于城乡之间的沟壑。

这沟壑的根源是支援三线建设。

小人物的命运终于归于时代的洪流里,父辈的决定根深蒂固的影响着这些不谙世事的少年男女。

青春是不计代价的,青春也是冲动的。

三声枪响之后,世界归于平静。

青红在远去的车上嘴角牵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微笑——她的青春已然结束了,如果不是因为失去了故乡,小根是个多么值得爱的男孩子啊。

其实,看到青红爸穿着雨衣出现在小根工厂门前的时候,我的眼睛一度湿润了。

这个父亲,是那么的疼爱自己的女儿,然而,这爱,就像他手中的棍子一样,又是多么粗暴啊。

抛去大的历史背景不谈,这样的事情,时时刻刻在上演着,只要青春还在,只要父子两代的沟壑还在。

其实是一部好电影。

我一直在想,这是多么固执的父亲啊,为什么就不能柔软一点,就像吕军娶了乡下女孩一样,为什么就不能让两个还不错的孩子在一起,回去念头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

可是,从始至终,都没有人问过青红,她想要怎么办?

她想要什么?

青红对小珍说,离开这,我们又能去哪呢?

青红的青春结束了,与此同时,她也永远的失去了故乡,和交流的能力。

这样的悲剧,又该归咎于谁呢?

 7 ) 像条蚯蚓的影片

同一小方狭窄空间里生活着的两代人,在进入各自悲伤、无奈的角色的过程中变得愈发无力。

于我而言,影片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个。

也许是近来此类暗色调的片子看得过多,以至于对此生厌。

而一再出现的残酷青春这一主题,众第六代导演似乎也形成了某种表达模式。

虽说拍的是新片,却少能给人新鲜感。

倒是每个遍体鳞伤的角色给观者以刺痛感。

并不认为影片的结尾是如何有力,更像是导演施出的小伎俩,也真正将整部片子变成了一条“蚯蚓”(虎头蛇尾尚未达到)。

也许是我的错觉,《青红》看上去像是一部为了拍摄而拍摄的片子。

无论是入围戛纳,还是电影局获批均为《青红》这枚“双面刀片”的利刃所向,唯独留给观众的是单薄镂空的身体。

 8 ) 青春与现实的碰撞

《青红》这部电影延续了王小帅一贯的残酷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生存在时代夹缝里人们生活的艰涩与不幸。

导演以冷静的语言和平淡如水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关于残酷青春的故事。

影片的主题是青春与现实的碰撞。

正如女主角的名字和片名,青红。

青,是现实的保守与压抑;红,是青春的张扬与热烈。

分别代表了青春与现实,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与碰撞就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最初的青红是有梦想,有追求,对青春有所企盼的,她绝食割腕,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反抗现实的残酷,却总是无济于事。

面对现实无情的打击,青春顿时变得那么微不足道,因为现实容不下这样的热爱与激情。

他们注定会被这样沉闷的现实磨平青春的棱角,变得服从变得麻木;他们注定会失去内心深处对于青春仅余的热情,同时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大半灵魂。

灵魂的姿态,应该是自由而热烈的,但他们的灵魂却可悲的变得顺从与麻木。

而正是这种人生的悲剧,给影片镀上了沉闷与压抑的色彩。

当父辈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们身上时,这种沉闷与压抑也就到达了一种高潮。

老吴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已经消失,在他们的对白中我们可感觉到留下的只是个人的悔恨与对昔日繁荣都市生活的向往。

“人年轻总觉得长辈是错的,长大了才知道什么是对的。

”父辈们把自己的经验强行加在儿女们身上,对过去青春的忏悔最后化解为一种偏执,老吴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不重演自己的悲剧,在自己费尽心血调离贵州的同时强制女儿读书和远离异性,甚至采取种种极措施。

在老吴这一代人策划逃离荒蛮之域的夜晚,青红与小根有了唯一的一次约会,青春的洪流淹没了理智,老吴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失去理智的老吴的上海梦彻底破碎,采取了疯狂的报复行动,这是长久的焦虑爆发后的疯狂。

从而把小根送上不归路同时也毁灭了青红的青春,青红自杀未遂后带着破碎的心灵离开。

老吴以父辈的权威强行改变了青红的人生道路,结果是沉闷而压抑的,青春输给了现实,以这样悲惨的方式。

电影选择了相当多的具有时代色彩的道具,喇叭裤、迪斯科、摇滚青年、地下舞会、红皮鞋等。

这些都是那个时代青年们所追求的新鲜与时尚,但这样的刺激却不为老一辈人所接受。

当少年穿着喇叭裤时,老师手上的剪刀挥了过来; 当青红踩着小红皮鞋享受着那原本不属于她的高度,父亲又无声无息地出现了。

少年们对青春的追求总是无时无地不被压迫。

他们有人选择服从,有人选择反抗。

而穿喇叭裤跳迪斯科的吕军和烫大波浪听邓丽君的小珍就是反抗的代表,他们以私奔的方式来宣告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但最后他们还是回来了。

曾经风流倜傥的时尚少年已经被现实压榨得完全没有了曾经的影子,变得庸俗而邋遢。

这样的结局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他们只是这个时代下的小人物,无论如何也逃不出时代的制肘。

在六十年代中期,支援三线建设轰轰烈烈的进行着,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与热情从大城市来到了偏远的山区。

当初因具有战略意义而迁移的工厂也在新的改革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众多的迁移者成为了被时代遗忘的人,人们开始惶惶不安,苦闷与压抑逐渐取代了初来乍到时的热情与积极。

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无数个如青红家一样的家庭就像无数浮萍一样被扔在这块远离故土的地方。

本以为将终老此地,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许多家庭都开始在想办法能够回到上海老家,那里有他们熟悉向往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的根,也能够给下一代更好的前途。

这些家庭正面临着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青红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能够体体面面地回到上海,父亲才偏执地毁掉了青红的青春,所以与其说是父亲导致了青红人生的毁灭,倒不如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青红》实际上就是一则对于现实的预言,导演又表达得如此残酷,让人在观看时欲哭无泪欲诉不成。

“只给你一个故事,有叹息也要把它憋在心里”这种压抑或许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感觉吧。

 9 ) 青红观后

一直没看《青红》,因为我怕艺术片。

但是,我又非常喜欢高圆圆。

所以心里很矛盾,又无法解决,于是每天洗了就睡。

今天接到通知,从明天起我调入“保先办”半年。

下班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径直走进碟店,买了《青红》就走。

顺路,我还买了一瓶酒。

电影开始,我的酒就没有停过。

我没有办法停止,必须不断地喝。

抽烟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手在剧烈地抖。

这是我最不愉快的观影经历,整个过程与其说是欣赏,倒不如说是磨难,极为痛苦的磨难。

因为昔日的噩梦又回来了。

影片用破败深邃的道路引领,越过山坡上的菜畦,把我带回了八十年代初。

中国有无数我这样的孩子,因为父母下放,因为父母建设三线,因为父母修筑秘密军事基地,离开了大城市,在山沟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那个时代里的一切都冰冷、粗糙、劣质而且伴随着剧烈的伤害。

我的一位女同事给我说了她童年在三线企业的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父亲教她缝纫,希望她有一门日后谋生的手艺。

因此,她经常被她父亲打到跪在地上无法站起来。

我今年三十岁了,自己独居,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当看到《青红》里“父亲”的咆哮时,我在沙发上浑身发抖,恐惧得无法自已。

我曾经被如同一条狗一样暴殴过,只因为那时的家长无路可去,也没有太多娱乐活动。

从今天的眼光看,很难理解一个正常人怎么能够忍受那样一个乏味、压抑、粗暴的时代。

正如我们现在无法理解明清的木质枕头和硬木太师椅。

但是,我们真的是从那么一个时代里走过来,并且满意于今天的空调和席梦思的柔软舒适。

好像今天躺在我的沙发上,生活就一直如此似的。

我并不是不知道,只是我不愿意去那么想。

至多,我在心里下重誓,等我有了孩子会给他/她最好的教育,并且终生不碰他/她一指头。

但是,《青红》又把我拉了回去,迫使我去面对那些我早以为自己忘记了的事情。

2003年,广州珠江边,我和一个叫乔治的人在喝酒。

不知道为了什么,谈到了各自的童年,谈到了各自早年在各种山沟里的流浪。

饭店豪华安适,我们却同时觉得全身发冷,最后说不出话来,碰杯的时候泪光闪闪。

我们本不该过那样的生活的,生活从来也不应该是如此艰辛的一件事。

你不必离开你的北京,他不必离开他的上海,我不必离开我的昆明。

我们应该在睡前喝一杯牛奶,而不是眼泪,同时吞下麻得发苦的绝望、屈辱、伤痛。

有人说高圆圆在戏里演得不好,我不那么看。

她是那么的美,盛开在如此灰暗的背景之下,仿佛在等待着摧残和毁灭。

事实也是如此,一如我们纯真美好的童年。

这片子只需要她的美丽安祥,只需要她的柔弱无助。

于是,我们能想起那些插翅难飞,那些苦海无涯。

《青红》不受欢迎我并不奇怪,因为我看了都很难受,更何况我们本身就是如此善于遗忘苦难。

 10 ) 强奸身体者诛,强奸意志者侯

青红原来只是女主角的名字,倒是英文名Shanghai Dreams一语中的,道破了影片的真正主题。

知青的下乡经历是专属于我们上一代的传奇,时代在他们的生命中刻下了独特的悲情烙印。

希望回到上海,或者是虚荣心理,或者是故土情结,总之都是那个扭曲人性的时代横加给他们的苦痛。

苦痛越深刻,愿望也就越强烈,以至于压抑过久以后,其他的一切理想与情感都逐渐淡化,不得不给这一美梦让道了。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虽然偶尔能从歌声中依稀可以想见那一代人的豪迈情怀,不过还是无法抵消整部影片阴郁沉重的色调。

老吴总是絮絮叨叨不愿意下一代重蹈他们的覆辙,他给青红下达的唯一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争取回到上海,在青红的生活里根本容不得存在其他梦想。

恋爱、舞会、实习,一次次准备展开的自由的翅膀在一次次的谆谆教导下折断。

青红的妈妈说,年轻的时候总觉得父母的话是错的,到年纪大了才会发觉父母是多么正确。

因为那时候棱角已经磨平,激情已经泯灭,人在一次次的受到伤害之后学会了重重包裹自己。

自己的梦想破碎了,为了下一代能够走上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所以从年轻时候就要打预防针。

曾有人说,每一代人都被他的上代人所不满,最后还是接了上一代人的班,以至有资格来批评下一代人。

到底是世俗的观念迫使我们放弃了自我,还是我们的放弃纵容了世俗的观念,谁也说不清楚,只能永无休止地进行着这样的循环与轮回。

很不喜欢老吴的说话口气,无论是对女儿的训斥,还是与妻子的口角、对小根的劝导,都是一副居高临下权威的姿态,这跟我国由来已久的倚老卖老的领导口气何其一致,真理从来就是掌握在他们手中,不容许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他们只知道自己的梦想,因为自己无法实现,就要强加到子女身上。

所以中国的子女就自始至终背负着自己与父母的双重人生,当两者无法调和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青红和小根这样的悲剧。

小根无法接受自身梦想的摧毁,所以他选择了冲动和背叛,选择了暂时的实现和满足,却也选择了放逐和灭亡;青红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选择了无奈的隐忍与接受,选择了自我理想的瞬间幻灭。

强奸身体者诛,强奸意志者侯,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无奈现实。

那一段青春年华,永远只能是粉红而又青涩的回忆了。

《青红》短评

王小帅的“三线三部曲”的第二部,延续了《我十一》中西南地区的厂房社区的故事,视角从小孩子变成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而故事也从小孩子们捕捉到大人们的只言片语变成了暴行的亲身经历者。更重要的是的作为支援三线城市建设者的后代,他们对自身的认同充满了不确定和迷茫。可是在时代和体系的掣肘下,他们不知道到底哪里才是自己的家不知道如果想要更好的生活应该去哪儿。

6分钟前
  • 诱导师
  • 推荐

#58th Cannes#评审团奖 Dreams Shanghai Teenage

9分钟前
  • 凤瞳
  • 推荐

作为主角的吴青红可能是全片形象最平淡的人物,故事近乎俗套的流水账,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对所要表现的群体身处的困境,王小帅的了解实在流于表面…

14分钟前
  • 射小箭
  • 较差

王小帅一直在讲述一群在大西南的上海人不得志的故事

17分钟前
  • 六兔
  • 推荐

害死胡波,臭不要脸!

22分钟前
  • IllIIIllIlIIlI
  • 很差

可惜2005年还出了一部《孔雀》,让《青红》黯然失色。

25分钟前
  • 不良生
  • 较差

高圆圆怎么看都不像那个年代的人

26分钟前
  • SISSI HUI
  • 很差

我宁愿相信,他们是相爱的。即便是女孩子一直在退避,男孩子因为冲动受挫而酿成了大错,但是这不正是因为爱么,也因为年轻,年轻而受抑制,年轻而没有勇气,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年轻而敏感冲动,在重压下爆发如山泉。

29分钟前
  • 玄子
  • 推荐

文艺片,慢节奏。背景:青红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家庭,在六十年代中期,随内迁的工厂,由沿海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迁移到了内地边远的贵州,当时这被叫做支援三线建设。时代特色浓重,广播体操、地下舞会、烫发、高跟鞋、喇叭裤、青红父亲的手提包。该片获第5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30分钟前
  • 第27章
  • 推荐

我没有其他人那么多的对于剧中父亲的否定,反而我很理解和认同他的做法,年纪越大越是这样,小时候,我们都以为父母的教训是土掉渣的废话,但是,当我长大,我才发现,有很多东西,他们真的看得更透,青红和他的父亲都是这个时代洪流中的沧海一粟,没有谁对谁错,只能说天意弄人

35分钟前
  • Hitomi
  • 推荐

看看大家好像对这个评价都不是很高啊,可能是因为背景就是七八十年代类似我们那个地方,所以让我看的会更有些贴近吧~~说老实话,老妈他们估计更有感触些,看的时候还一直在旁边还在跟我讲解...- -!

36分钟前
  • Kevil.Diab
  • 推荐

3.5 小帅版本的牯岭街,怪不得杨德昌很爱

40分钟前
  • LOOK
  • 还行

高圆圆的演技让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氛围哑然失笑 她似乎更适合演反派

42分钟前
  • 已注萧
  • 还行

吕军老爸一群人在他的婚礼上唱歌的样子,还有唱的那首歌,和我老爸完全一样啊~

45分钟前
  • 1568
  • 推荐

2023-03-16青红的父亲把妻女带去三线耗尽一生,女儿被他禁锢至疯,妻子最后要和他离婚,影片到结束也没有表现他的内心是否有愧意,我认为这才是最妙的一点,因为他根本不会反思,也不敢质疑自己选错了路,作为被施暴方,出于惯性对权力的模仿,把暴力转移给更弱势的人,在这儿地界,过于真实,一个骗子和一群傻子互为因果。

46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推荐

为什么王小帅的电影总是那么没有指望

48分钟前
  • 小驷
  • 还行

不知道为什么要给4星,只觉得最后看青红的离去很难过。

49分钟前
  • PHDD
  • 推荐

不管你11,17,19,假設給王小帥的片兒貼標籤:西南,工廠,悲催的上海知識份子,壓抑爆發然後精神崩潰,強姦犯的存在。但是如果他再拍這種片,也許還是會去看,因對那時代實在太好奇,儘管還原后真實度或不足五成。

52分钟前
  • 木木示言
  • 还行

记录我小舅他们年轻时候的电影

53分钟前
  • 旺财sindy
  • 力荐

支援贵州的工人要返回上海等政策,工人孩子已经习惯了当地的生活,女主高中了想谈恋爱,被父亲每天押运一样尾随看护压力很大,心仪的男孩见她不容易又怕她离开就强暴了她,最后女孩全家离开,男孩犯罪枪毙。独裁暴力家长搞出的悲剧,永远不会尊重人。

55分钟前
  • 香径何寂寂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