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媒体,我就不点名了,给这部影片评了4星半。
该媒体介绍说“从小山村战斗到大海上战争场面震撼恢宏”。
然后你看到的是完全不搭的飞机和军舰还有潜艇,骑兵随便扔个饭盒一样的炸药包,飞机、卡车立马像纸片一样被炸开。
军舰也搞个泰塔尼克号式歪沉,最后就咕嘟咕嘟冒俩水花。
该媒体介绍说“最大的笑点在于潘长江这个十足的倒霉蛋”。
可不是倒霉蛋么,从头到尾都蹦得蛋疼。
除了劈罗圈腿,就是使劲揪脸,除了傻笑,就是满嘴叨唠一句中国人不明白,日本人听不懂的日语,生怕别人看不出来他演的有多2。
该媒体介绍说“冯小宁全家总动员倾情出演表演自然到位”。
一个导演,你看他自己演的是什么水平,也就知道他导的是什么水平了。
老婆出来陪着,连花瓶都不配,还把才4岁的女儿也拖下水,将来指着这部烂片让她的童年有个美好回忆?
该媒体介绍说“从编剧到台词上都蕴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鬼子潘长江问:“我是到了日本吗?
” 渔民冯小宁回答:“这里是钓鱼岛,是中国。
”这剧情、这台词,冷得差点没把人冻死,是爱国还是害国?
还有,怎么请不到一个日籍演员来出演片中的日本人?
没钱?
那怎么请得起欧美人?
日籍演员不出演抗日题材影片?
那为什么也是最近上映的《喋血孤城》里就有?
这么烂的东西,人家都不屑,还浓浓的爱国?
国家的脸面都给丢尽了。
本来不想这么严厉,但实在是受不了某媒体歪曲事实的谄媚报道,就想问问,你们要点儿脸行吗?
最后,还想劝郭达一句,您老还算有救,就别再跟着这帮人混了。
春节期间我在各大长途车上反复遇见此片,总共统计下来被迫看了八遍有余。
第一次看我觉得这片挺欢乐的,第二次看发现那个女特务挺漂亮的,第三次看觉得女特务皮肤不好,第四次看觉得女主是花瓶,第五次看觉得潘长江很多余,第六次看觉得郭达在演小品,第七次看我心里想可不可以不放这片了,第八次看我觉得这车可能要出车祸了。
看过这部喜剧电影,别的不想多说,来说说一点引起我格外注意的东西。
中村下等兵——也就是那个罗圈腿日本兵——是个被裹挟在大时代洪流中的无力选择的小人物。
不论大脑还是腿脚都有问题,却被推到了战场之上。
他想着的,不是武士道,不是火与刀,而是朴实的一句“回家”。
这是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或许,在很多已经被变成杀人机器的日本兵心底,都存在着这点渴望,渴望回家,母亲慈祥的微笑,孩子喊着的“爸爸”。
他们毕竟都还是人,只是被灌了太多的精神毒药。
他们被一股强力推着,被迫离开一片叫做热爱生活的土地。
他们迷失了,但心底也许有着藕断丝连的挂怀。
从某种角度说,他们也是受害者。
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
对生活的的热爱,对“五亩良田油菜花”式安宁富足生活的渴求始终是人性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于中村的唯一而卑微的渴望,影片给出了带有温情的结局:他稀里糊涂地骑上了鱼雷,稀里糊涂的向东驶去,最后竟稀里糊涂地安全上岸,虽未回家,却也保住了性命,保住了回家的可能。
且不说这种情节可能与否,这是关于人性的一点温情。
70余年前日本发起的那场战争中,他们犯下了太多的罪恶。
但影片中这点温情是超越仇恨的,是对普遍人性的一种关怀。
其实这个也还是比较好看的,但是因为举起手来1实在是太太太太太经典了,所以显得好像没有那么好看,但是比照着现在的那帮子电影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我尤其是喜欢里面几个老戏骨的戏,他们那时候的演技才是真正的演技,演什么是什么,一点也没有自己的影子,不像现在的明星,演什么都是在演自己,特别没意思
这部烂片丑化日本人,把日本人刻画的如此蠢笨,而我们却是被他们这些人侵略过,奴役过,我们取笑他们,岂不是100步笑50步?
这么弱智的片子也只有如此蠢笨的国人能拍出来,还有脸大肆播映。
日本的猪都笑了!
这部剧剧送来的第2部是继第1部之后又一部喜剧片。
讲述了上一个故事的后续。
在这部电影当中。
在第1部被炸死的警官又活过来了。
打着将战争受伤人员送回国的幌子,偷偷的将中国的文物,中国的国宝运回他们的国家。
还要去伤害美国。
女大学生和大叔。
一群人一起展开了保卫国家,保卫国家的文物。
和这一群日本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
战斗的过程既好笑又好玩。
可以说举起手来第1部第2部,都是经典的喜剧电影,让人觉得每一次看了都会觉得啼笑皆非的。
一部举起手来让我看了n多遍,看到这个是2,就迫不及待地找来去。
╮(╯▽╰)╭,难怪这个是2,真的很给力,很很很2
《举起手来》讲的是发生在大约1937年的事。
在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横行霸道,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实行了3光政策。
片子里有许多地方描述日本侵略者强抢中国的宝物和人民的财产的情节,以及鬼子强迫中国人民当苦工和人民奋起反抗的精神。
电影重点写了一群日本鬼子被中国人民搞得丑态百出的事情。
影片主要反映了广大中国人民对鬼子的轻蔑和憎恨。
一位大叔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枪口机智勇敢,临危不惧,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搏斗,那位大叔的这种英勇顽强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
除了大叔,我还十分喜欢那2个儿童团的小团员,特别机灵。
两位白发苍苍的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年老志壮,也参与到了抗战的队伍中,当她们看到日本鬼子到自家门前来搜查时,就端起装满稻谷的畚箕,朝日寇走的路上洒去,地上一下子全是稻谷,日本鬼子一个个都踩到稻谷上,狠狠地摔在地上,样子狼狈至极。
影片中的战争场面相较于第一部更加丰富,涉及海、陆、空战,从盟军潜艇与日军舰船的追逐,到美日飞机的空中激战,再到铁骑与飞机的赛跑,这些大场面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 。
但特效的制作水平有限,一些空战、海战场景的特效看起来比较粗糙,与好莱坞大片相比,缺乏真实感和震撼力,影响了整体的观影,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欢乐,但在剧情逻辑、主题深度和视听特效等方面存在不足。
它像是一部优缺点都很明显的作品,在满足观众对喜剧和抗战题材结合的部分期待时,也留下了诸多遗憾,希望未来此类题材的影片能在喜剧与历史、娱乐与深度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
电影讲述了“我姥姥”为了将爱国学生搜集的一份证据送出去阴差阳错进了石桥村,并和村里的农夫配合同打回村里的游击队员全歼了鬼子小分队的故事!
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搞笑的地方、如日本鬼子刚上到火车顶。
火车就过隧道、日本鬼子便被挂在了隧道上;日本鬼子想吃面、却不小心与猪吃的食物弄反了;鸡吃虫子、--不小心啄到了枪口上,枪便就这样的走火了,正巧打中了那位刚来的日本官军,于是,这名日本官军便英勇”牺牲”了。
电影环环相扣的情节中,悬念却总被搞笑解开,开心之外,才回忆起战争的残酷,值得一提的还有该片的主题歌,浓浓的东北味,朗朗上口的词,通俗易懂的意,让憨实的郭达一唱,还有那么些苍凉味儿,这是惟一让观众有点揪心的地方。
该片出彩之处是让潘长江的傻和郭达的憨实相映成趣,把原本沉重的历史演绎出令人捧腹的效果,让笑声成为历史的回音!
这电影让我感觉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所以我发笑,真诚地感觉很开心。但是现在的抗日神剧是摆明了胡说八道,哪个才恶劣?你品,你细品。
我觉得豆瓣该换个心态来评论电影。不是每个电影都是当做教学片儿来拍的。娱乐自己也是需要勇气的。
冯小宁真是不思进取!
比起一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可怜的中村下等兵
应该是中日冰点期拍的吧,第二部加了些家国情怀与历史不可忘却之类的话。中村能一直活着是故事的硬伤。
从头笑到尾,太解压了,郭达老师是我校友啊
哈哈哈哈啊哈。。。
远不如第一部搞笑了,一味丑化让人觉得挺侮辱智商的.
哎
还是搞笑
我感觉挺好的,搞笑〜( ̄▽ ̄〜)比现在很多电影都强!高中时候看过,现在二刷了!
没第一部好看。
挺好笑的,但是鬼子依然恶心
这简直不是凡人可以为之,小宁哥受啥刺激了吧,那神马《紫日》什么的是他拍的么?
没有1搞笑,但也还可以,冲着“这是日本吗”“这是钓鱼岛,是中国”也要给4星。
有没有负分
可以可以 至少我妈看的很开心
各种狗尾续貂.....................
5分钟看完的100分钟电影,大家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