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常用词叫里通外国。
收到一张美国明信片就涉嫌间谍,如此荒唐的剧情在异国他乡真实上演。
战时,很多人变得面目狰狞,同时还披着爱国者的面纱。
战争,可能连一台缝纫机都不给你留下,很多人成了炮灰而不是吊死。
战争是少数人强加给大多数民众的,很多人不得不穿上军服。
国家机器一旦进入战争轨道就会碾碎一切善良的真相。
把战争真实地展现出来就是最好的反省。
战争的真相就是少数人的癫狂。
反战,应该成为全民共识。
本来不打算看这种战争题材的片子,觉得太压抑,但为了小栗旬的美颜盛世去看了,发现小栗旬还是一个酱油,出来没多久就领了盒饭,然而我却被这部片子吸引了。
反战题材的片子很多,我却并不喜欢太过直接的表现战争残酷的方式,像这种透过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来表现战争带来的伤害往往直击人心。
影片前三分之一描绘了昭和年间日本一个普通基督徒家庭的日常生活画卷,平静、安宁。
温润儒雅的西服裁缝师父亲,温柔贤惠的基督徒母亲,活泼可爱的小妹妹,以及有些特立独行且调皮的男主人公——少年H。
前期一家人生活温馨美好,但战争的来临破坏了这一切,随着父亲被怀疑而找去谈话,接着裁缝店被迫关闭,妹妹被送走,男主人公就读的初中开始进行军事化训练,小镇上人心惶惶,一切的一切使原本平静的生活变得动荡不安,大家都习惯了毫无预警的空隙,以及对战争无限的恐慌。
其中有很多打动我的情节。
比如男主由于给朋友看了纽约的明信片而被别人造谣为间谍,父亲因此被带走谈话,即使受尽折磨,父亲依旧坦然面对,并告诉男主“我们一定要忍耐,但我们要知道我们忍耐的是什么”,且让他不要责怪朋友,这一段令人感动,父亲即使遭受了不公与刑法也不忘教育儿子要宽容,告诉他不论外界怎么样践踏否定你的信仰,你将它放在心中不忘却就是虔诚。
比如一家人送妹妹离开时,妹妹哭着上火车,哥哥用两手撑起嘴角让妹妹不要哭,看的人心不由得一酸,离别总是容易牵动人心底那根最柔软的弦。
再比如敌军空袭时,男主即使自身难保也要救出爸爸的缝纫机,因为这是爸爸的信仰;还有妈妈在危急时刻依旧不忘邻居们放在她那儿的债券,自家都可能吃不饱了都要分一点食物给饥饿的人,这是一个虔诚基督徒的对善的信仰。
战争结束后,表面看着似乎平静了,战争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洞却没有这么快能填补上,战后的迷惘和伤痛笼罩着人们,人们都如风干的橘子,失去了活力与目的,战争结束了,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大家都需要寻找出路,心也必须突围,于是有了男主角情绪的爆发和与父亲的争吵,更准确的来说是他单方面的与父亲发脾气,我觉得这里也是这部影片巧妙的地方之一,导演没有把男主人公情绪爆发放在战争时,也没有放在被周围的人误解时,而是放在了战后,因为这个时候太压抑了,必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把这些压抑已久的愤怒、不满、悲伤、迷茫发泄出来,这里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匠心。
在这部影片里,我还发现一个很令人惊讶的地方,那就是当父亲被约谈时,父亲告诉儿子不要告诉妈妈,照顾好妈妈和妹妹;空袭来临时,爸爸走时嘱咐儿子保护好妈妈,要知道儿子还只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是爸爸会嘱咐妈妈照顾好孩子,可这里却恰好反了过来,我想了想,大概是中日文化的差异吧。
搁中国,大概把儿子看得比什么还金贵(ps:这里纯属我的吐槽)总得来说,这是部好片,人物塑造得很丰满,情节把控也到位,情感的处理也还比较细腻,看完能发人深思,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战争从来不是人民发起的,可受伤害的往往都是人民,看完我很庆幸我生在和平年代。
电影的主旋律让人伤感又唏嘘,少年H的家庭氛围让人羡慕,爸爸开明,妈妈温暖,妹妹可爱。
无端的战争,流言的冲击,连信仰都要埋藏,更何况生命。
爸爸战前的开朗与战后的沉默,他的爱好是西服,当自己的爱好成为负担时,他变成了一名消防员。
当缝纫机被烧毁时,他的信仰也一同灰飞烟灭,他失去了灵魂,一个成年人用自己忍耐的极限来守卫自己的家庭和信仰。
虽然他如裙带菜一样随波逐流,可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底线。
缝纫机修好那刻,相信他已带着千疮百孔的心重新站起来了。
即使面对酷刑拷问。
妹妹好子在离别的列车上与站台亲人的说再见,克制的眼泪,紧咬的嘴唇,让她的无助展现的淋漓尽致。
少年H,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用他纯真的心去感受到一场战争,从头到尾都始终如一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虽然多次涉险却仍保留赤子之心。
他不明白,为什么不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为什么不可以画自己喜欢的绘画,爸爸为什么会因为一张明信片受难,自己为什么被教练打,对于一个少年,为什么妈妈要把仅有的大米让给不想干的人,他实在太迷茫,他需要一个答案,他向他的爸爸索求,但爸爸的精神支柱已然轰塌,他用锅盖扔向爸爸,却仍然没有得到答案,他,实在坚持不住了,他想用死去摆脱这一切。
但,他最终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选择一个人闯世界。
对于,结尾广告画面的凤凰,作为不死鸟而存在的意义,对于少年的未来,也许对于妹尾一家,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浴火重生吧。
而且,说到底是人和人的交流,国家和语言不是最重要的。
或许这个国家将要发生的事,外国人反而知道的更清楚吧。
为什么想法不一样就不行呢?
男姐姐不适合当兵。
去找犯人毫无意义,这样做连自己都会变成可恨的人。
坐下来,你认真听好了,这场战争究竟会变成什么样,爸爸也不知道,但是如果自己不坚强的话,那就会被摧毁。
现在发生的是什么,用自己的双眼认真地去看,虽然会有很多不得不忍受的事情,但是自己究竟在忍受什么,必须清楚地知道。
能忍,战争总会结束的。
这场战争,到底算什么?
这场战争,到底算什么?
“在等一刻,神就是爱”等不了了
永恒的反战题材电影,对亲历事件仅存的记忆。
战争从来不仅是硝烟和赴死,更多的是毁灭前后的恐慌和迷茫。
影片记述的是上世纪1937年至1947年太平洋战争的十年,从孩子的视角所看到的世界的荒谬。
影片时间线分成两个五年。
神户还一片祥和的时候有关战争的苗头还停留在日军占领南京和“男人姐姐”的犒军的新闻里,此时的社会思潮已经开始出现单一化和排他化趋势,从小在熏陶在爱与奉献中H君感觉到了,但父亲说要将信仰放在心底不要轻易动怒。
灾难是温水煮青蛙,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控制,1941年和英美开战,战争扩大,全民皆兵,家人分离,十几岁的男孩必须进行军事训练,H君看到一向担当的父亲在被调查审讯后内心变得犹疑不定,自己坚持信念却频频遭遇殴打的境遇下,逐渐对上帝构建的现实产生怀疑;此时全民弥漫着军国主义但仍有人尚保留理性,给了H君最后的一点坚定;停战后全家团聚,面对城市废墟和全民物资短缺,他久久无法走出阴郁,成年人玩的这场游戏到底有什么意义?
影片里父亲是个光辉的形象,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境遇,都展现了一个男性担当,既是家庭的灵魂支柱也是行动方向的掌舵人;母亲仁慈勇敢,一边投身战事服务,一边呵护两个孩子周全,食物短缺的时候依旧施爱于人。
正是这样一个有信仰的家庭让H君完成成长,当父亲再次踩起缝纫机,15岁的H君走进社会,再次拿起画笔。
幸好有妹尾河童这样的人真诚的分享战争经历,使得后人能够回看历史铭记教训。
战争从来没有对错,却总有谎言和欺骗去美化执念。
电影的还原度很高,删去了边边角角的一些东西,更集中于主角和主题。
一般而言,从小说而来的影片大概率会让人失望,但这部没有,和阅读中我脑海中产生的印象基本吻合。
或许是H君本来就是舞台工作者,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具体又好拍吧。
之前的书评中未写到H父亲,观影后对H父亲慈爱又循循善诱、善良又正直的感受更强烈了。
他确实是位伟大的父亲,对战争有自己的看法,不拘泥于教条,能说出“到那种时候,即使“踩画”也没有关系,信仰存在于我们心中”“我也是一个软弱的人,让我们一起加油,一切从头开始”这种话,很感人。
以为电影不会拍H自杀的这段故事,但竟然原原本本地还原了。
其实这段经历对H是很转折性的,读书是对选择自杀的H有震惊,但看完电影后谅解了。
战争年代,每个人都大喊:大日本帝国万岁!
彼时,H却心存怀疑。
战后,每个人似乎都忘了曾经的自己,又以适得的方式存活于世间,此时,H却找不到存在的方式,迷失、迷惘,那种孤独感和对世界的不理解、对变化的不适应,选择自杀也是容易理解的。
关键的是,自杀未遂的H从此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要为自己而活!
活着、是幸福的。
就像那只不死鸟一样,浴火之后才是重生。
这几天看得日本的影视剧似乎都与二战那段历史有关,战争如何改变了一个普通家庭,又如何从废墟中重生的过程。
主题很普通,难得的是细节,就本片我想谈这么几点。
一是音乐,日本影人的音乐真的是一丝不苟,不论是宫崎骏动画中久石让那余音绕梁的回响,还是《入殓师》的那深沉低回的大提琴,抑或是《花子与安妮》中那段苏格兰风笛,以及本片中那首偷听的禁曲。。。。
这些音乐不觉之中就沁入我心,让我总有潸然泪下的冲动。
二是普通人的坚守。
本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形象无疑是父亲,作为一位洋服店的老板,他兢兢业业的守护着自己的这份手艺,同时也默默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比如逃难过来的犹太人。
对于宗教,他不盲从,他理解爱人笃信基督的那份虔诚,但是也不会轻易的去否定他人信仰的自由。
对于战争,他内心非常厌恶,但是为了家庭也能够做到隐忍的活着。
对于儿子的叛逆,他深深的包容与理解,同时也会非常坦诚的说出自己的看法。
就像他对他爱人说的,踏耶稣像没有关系,真正的信仰是发自内心的,我想他就是一个把顽强活着守护家人的信念真正内化于心的人。
当然,更感人的是他其实并不只是为自己和小家,无论从当消防员的选择还是不收那位旦角小生的西服钱,抑或是知道儿子经常去邻居家偷听所谓的反动唱片,他都会报以一份默默的理解,在那样的时代,一份这样看似细小的包容与同理心更显弥足珍贵。
当战争结束后,作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他没有大肆宣扬自己的正确,而是真诚的向不断质询自己的儿子说“对不起,其实我心里也害怕,但是我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可能就真的完了。
”这是一种凤凰磐涅般的生命力,看似和风细雨,其实力道绵长,有如余华的《活着》,看似本能,其实恰恰是生命最本源的那股韧劲。
三是这个普通家庭在战争中的相互守护与关爱。
无论是儿子为父亲被宪兵带走掩饰而免得妈妈妹妹伤心,还是妈妈在战后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对周围邻里的施舍,抑或是妹妹懂事的想把自己的那份白米饭让给哥哥,当然还是在大火中母子两相依为命奋力逃脱。。。。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这一家人分外的有温度,尤其在那样冷酷的时代。
当然,其他的看似惊鸿一瞥其实蕴藏着感动的情景有,那位旦角哥哥的妩媚与惆怅,那么有美感的一个人物最后只能选择自杀来逃避无法胜任的战争,那是一种把美撕碎的时代悲剧;还有邻居那个带主人公听国外来的经典歌剧的大哥,他对美也是那样的执着,让人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在监狱中冒着惩罚的危险放歌剧的那一幕,还是那个军官看到主人公画的马奈的裸体像后保护了他,并教他如何在战争中求生存,又或者是父亲用他那双巧手为法国朋友做上临行前西服的一幕,你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细小的坚持与审美,正是这些深藏于我们人性的真善美,才是最后瓦解战争疯狂的最有力武器。
所以,不论何时何地,永远都不能忘了对于真正美的追求。
主动发起战争的日本,平民百姓却遭受着和被侵略国家一样的担惊受怕和骨肉分离。
被迫离开家人参军的年轻人,哭着被送到安全地带的孩子,学校被涂成迷彩色,连铜像都送去打造子弹。
所有民众都要团结起来,在夜夜空袭中牢记大和魂人人皆兵。
主角H,是个一张嘴就能给他遭祸的家伙。
他问:什么是共产主义者,为什么他们要被抓?
爸爸说,只是和政府想法不一样的人。
他问,为什么人们的想法不能不一样呢?
他问,美国是有摩天大楼的国家,有比日本多很多的飞机,为什么要和这样的先进国家打仗?
他问,这场战争,做了什么好事啊?
居然能活到最后,绝对也是主角光环了。
他们家本来就是众矢之的了。
爸爸是西装裁缝而被严刑拷打,H把美国亲人的明信片给好友看而被排挤,妈妈是基督教而被当做间谍。
爸爸成为消防员,H加入儿童团,妈妈成为居委组长,每个人都很辛苦才能活下去。
他的爸爸,是个很有智慧的人。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他依然教育儿子成为一个男子汉:好好保护妈妈。
不要成为卑鄙的人。
为了心中的信仰,怎么样都要忍耐。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听,去发现。
内心相信的事情,就去做,去实现。
她的妈妈,有着坚定的信仰,既能干又善良。
在燃烧一切的大火中,他和妈妈拼尽全力,依然只能眼睁睁看着缝纫机烧成灰烬,洋服店烧成灰烬,整个村子都烧成了灰烬。
他们只能住在难民营里,连大米都吃不上,但妈妈依然很开心说:这可是抽签才住上的呢!
他不理解,为什么妈妈要无穷无尽地把自己的粮食分给其他更饿的人,根本帮不了,也帮不完。
妈妈只是含着眼泪说:给予比接受更能让人获得幸福。
即使把这个故事放到中国,也毫不违和。
无论哪个国家,总有这样的人民,拥有这样的光芒。
只要这光不灭,就总会生生不息。
妈妈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所谓给予是比接受更加幸福的事情。
爸爸是个知道世间险恶的男人,在乱世中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像裙带菜一样摆来摆去,还好裙带菜也是有根的,战后他找回来他的缝纫机,找回了他的裁缝店,也找回了他自己。
父母的信仰最终投射在他们的儿子身上,即使有着愤怒有着冲突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依然勇敢平静地活下去,他在自杀最后一刻躲开,大抵是重生了。
整个电影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坚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坚持到底,平凡平静地活下去。
我想这才是最大的真。
这确实是现代日本社会对那场战阵的普遍认识,虽说不想带着政治立场看这部电影,但我们站在被侵略国的立场,难免会让人感到有些避重就轻。
不过说实话,中日两国之间对那场战争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差距,绝不仅仅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解释的了得,能像德国那样如此敢于直面自己黑历史的国家毕竟还是极少数的。
虽然中日两国人民的有很多不同,但这种身在历史长河中不由得随波逐流的无奈,回过头来看,想必无论是谁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吧。
又是矫饰的日和风,真的有点够了……
降旗康男的作品总是让人有种泪目感 日本坚定的反思愚蠢昭和战争的导演大概渐渐的也会减少了
日式主旋律 也是溫情呢 戰前布景服裝台詞絕對平靜美好 這樣這的反戰會更有說服力的說
为什么想法不一样就不行呢?…
不喜欢小男孩,不过他妹妹挺可爱的
我覺得父親的話說了一半
父亲的角色是亮点,理性、平和、坚毅,甚至连战后的那一段软弱,也非常生动。整体来说却太过日式主旋律。
战争对于国民来说 都是一样的灾难
痕迹太重了
唉,战争的恶
侵略者的平民生活,或许最值得探究的是:究竟是少数人胁迫还是多数人狂热?主角一家在战争的多数时间都想作为旁观者,但是你们可以做战争的旁观者,却做不了民族、国家、制度、文化的旁观者。从主角踏出房门的那一步起,就迈入了一个成体系的侵略氛围,要不是和欧美开了战,或许他们会在不知不觉间也感觉过上了还可以的生活。所以多数人肯定是狂热的,起码也是潜移默化的。坚守、忍耐、观察、记录,这是普通人苟活过那个年代能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唯一做法,但是就算这样做了就是无辜了的吗?不,正如苟活过战争的妹尾叔叔陷入了迷茫和自责一样,坚持了自我就可以逃避这一片焦土和饥寒交迫的报应吗?外面那些昨天还喊着天皇万岁的人何以没有受到更重的惩罚?只有将你的坚守、忍耐、观察和记录忠实地告诉世间的所有人,才是真正的赎罪。
战争,人类永恒的残酷议题,无论从哪个剖面切入,带来的都只有不可比拟难以磨灭的伤痛。受到这样良好家庭教育的少年H,也难免陷入仇恨的暴怒和困惑,但好在良好教育也把他从铁轨上救了回来,活下去,仍然是变好的唯一希望,未来指引他的,无论莫奈还是凤凰,都会好,战争停止了,哪怕是战败,都是好的未来。
虽然反战主题确实没什么毛病,从基督家庭及男童的视角切入也很合适,尤其是男童的刻画很到位。但,作为法西斯发动机的日本拍反战片仅仅做到这一层是不够的,受害国这样拍那叫看淡伤痕迈步向前,施害国在没有德式谢罪以前这样拍,只能说有点避重就轻了。
少年你这么意气用事,你知道你是在犯中二么。整剧脸谱化,演员们都摆出一幅大和表情,剧情拖沓。
好电影,除了有些拖沓之外。小演员演的有点过。战争是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类的敌人,但人类总是免不了战争。战争不是永远的,早晚会过去,人们要做的就是忍耐,活下去。
平淡无亮点
1.这个民族节制,韧性,谦和和倔强,承认强者。2.有这样一个家庭,那是在任何时期,都是最好的。 3.独立的思考,切勿迷失于庸众 4.残酷。动人。温暖。
木制的房子 怎么救火也没用 水谷丰长的好像六老师啊 好出戏
东方基督徒的内心救赎
相比德国反思片太差。情景剧的拍法,表现力太差,也不换演员,一个小男孩从儿童演到青少年,根本不具备这个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