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很明白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想要表现什么。
在这部电影里,倒叙和插叙其实有点破坏观影体验,分割了情绪。
所以直到看完我也不是很清楚电影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不过管他呢,看的人有所得有所思就够了。
根据剧情,余文乐的角色得的症状叫做躁郁症,听名字像是躁狂症和抑郁症的结合体,有时候发疯有时候逃避。
但是他真的得病了吗?
周围有这样的家庭成员,生活在超高生活压力的香港,金融投资失败欠一屁股债,心里的一根弦其实早就绷得紧紧的,只需要一个诱因就可以让他崩溃。
换做是任何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相信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
就像沃伦巴菲特提到的“子宫彩票”,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赌博。
出身的环境、原生家庭的正反作用力、成长的社交圈子,这些都是开奖之后的附赠。
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其实很小,在精神层面有人或许心性坚毅一些,但也都有一个极限。
大部分的正常人仅仅是因为生活环境是正常的。
假如一个人从小被家暴、虐待、凌辱,住着极小的房子,承受极高的压力,却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教育或者说释放渠道。
长大后会变成怎样一个人或许我们心中都有答案。
我并不是行为主义的信奉者。
但在遭遇挫折后,余文乐会蜷着身子失声痛哭、缩在床上一言不发,而我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唯一的区别是我还有着仅存的理智,知道要躲开别人的视线,去找一个看不到的角落。
心理疾病的治疗强调家庭的陪伴和周围的关爱,但假如和余文乐一样,家庭就是他的主要病因。
在他回归家庭后只会一遍遍的经历痛苦,加深心里的创伤。
当社会支持全部变成了落井下石,周围所有人都在提防你、排斥你、诋毁你、嘲笑你、消费你,我想他的病应该是再也好不了了。
所以说他不是病人,只是可怜人。
但是矛盾的地方在于他的可怜又来自于他的善良。
余文乐固执的不愿把母亲送去老人院,坚持每天给她捏脚、洗漱、听她抱怨,哥哥躲到了美国他却留在香港,瞒着爱人身背债务希望搏一个未来。
最终导致了追求远远超过自身能力的极限,反而被压力彻底击垮了心理防线。
但凡他变得自私一些,强硬一些,更有自知之明一些,也不会落得最终的结果。
杰克韦尔奇说凡是伟大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定有人做过勇敢的决定。
而所谓的勇敢决定,一定不会是随大流的决定。
从一开始,其实结局就无法避免了。
最终整个家族只有远避美国的大儿子一家过上了正常的生活,离开了漩涡一样的原生家庭。
希望每个人都有勇气做出正确的决定。
应余文乐资深粉丝Michelle小姐的推荐,在排片不太理想的周末去看了下午场的《一念无明》。
观影前 Michelle特地关照我,这是罕见的粤语对白放映,可放心原汁原味品尝(事实证明这确实对理解电影起到了灵魂渗透的作用)。
这几年在因缘际会之下,余文乐成了我在大银幕上见过最多的香港男演员,在这个港片式微的年代。
一方面前去应援一下余先生,一方面也算是为明日的金像奖颁奖作个前瞻。
如预期般,这是一部很丧的,且无解的电影。
从一开始男主角躁郁症患者阿东被曾志伟饰演的父亲领回一个鸽棚一般的立锥之地时, 电影就试图告诉观众:他被困在这里了,思想和肉体,以及进路都被困在这样不舒服不自由的方寸之间。
逼仄压抑的气氛贯穿始终。
虽然从名为医院的牢笼中出来,现在开始阿东的人间修罗场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个他人眼里的大逆不道的弑母精神病犯人,阿东几乎不可能再成为适用于这个社会的小小螺丝钉,于是乎找工作碰壁,昔日友人更无暇给予真心实在的关心,女友的所谓宽恕也不过是套着宗教外衣的变相叱责。
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电影里有两个高频词汇,一个是“青山”,一个是“扑街”。
前者指的是香港青山病院,也是港片里经常会听到的一个梗,约等同于骂人,后者指的是废物,阿东母亲常年责骂他的口头禅。
面对阿东无解的人生,父亲曾志伟听到最多的建议是“送回青山咯。
”这建议来自同样活得卑微的左邻右舍,以及事业有成的另一个儿子。
于是他才会说:做人真是左右为难,做个扑街倒是很容易。
虽然活在半梦半醒之中,阿东却还是保持着极高的道德规范,这大抵出自人物本身性格中的冷静,敏感,正义,柔软。
在医院里捡起父亲烟头;在朋友的婚礼上呵斥宾客:虽然我是青山出来的,我都知道要尊重人,麻烦你们不要讨论房子,钱,戒指,今天到底谁结婚?
而这种一句话都没错的“挺身之举”被放大了来看就是一个精神病人在发癫。
病前病后阿东所处的世界都绝非友善。
当然《一念无明》 并不单纯讨论一个有问题的人回归社会有多难,而是植根香港这个小盆景,大到社会情感生态环境,小到家庭单元的悲喜和睦,是怎么影响着单独个体的命运,是怎么激发一个人,又毁灭一个人,而现代社会这套固化的审判视角又是怎么运作出一系列新的隐形悲剧。
于是剧本打造下的阿东成了一个非常极致的人物,承接了原生家庭的不幸,事业不顺,个人情感障碍,虽然他努力排除母亲发疯,缺乏父爱的生活阴影,谈着一份平凡的恋爱,抱着普通的结婚买房的梦想,兢兢业业研究股票投资,却还是成为了一个苦难综合体,并一步步形成生活的苦循环。
医院的五分钟冰冷问诊和宗教信仰都只能更雪上加霜。
这是编剧写得过于彻底的地方,把阿东的发癫合理化。
恶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之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简直是比地震海啸还恐怖的存在。
在父亲车祸后的一场戏中,面对儿子憋在心中多年的责问,曾志伟把一个废物父亲的无奈演得震撼心灵:我是个没文化的人,只识得开车,赚钱,不识得怎么做人老公,做人老豆。
这场情感充沛激荡的对手戏让我看得头皮发麻,你认识到家庭情感的缺憾,但你无能为力。
阿东父子所居住的“72家房客”单元里形形色色的邻居以及曾经的好友构成了一个微型的生态环境。
电影好就好在每个角色都具有对这个社会草木皆兵的“攻击性”,同时也兼具“被伤害性”。
带着可爱男童的单身母亲余师奶也是个活得不如意的人,视儿如命的心态下却是简单粗暴的爱,教育儿子做人就要向上不然怎么娶妻生仔,在不侵犯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做着表面的好人,一旦嗅到危险便会非黑即白地做出内心的判决。
当阿东在超市吃着巧克力发病时她选择了袖手旁观,众人逼阿东父子搬家时她选择了煽动。
同样活在今不保夕环境里的她没有理由和力量去怀揣信任。
一副香港底层贫穷社会的恶性循环与所谓理性的嘴脸如此近地展现给了观众。
人都不是坏人,徒有可怜。
这对母子关系可以说是悲惨的阿东母子的一种参照,类比。
当影片最后余师奶在天台上给了一直与阿东玩耍的儿子一个耳光时,说着“你懂什么呀。
”这似乎昭示着另一段扭曲故事的开端。
相比较而言,房客里另一个看似不良少年的男孩则充满了同理心。
而阿东的金融才俊好友Louise则在一通看似敷衍的“忙得要跳楼的。
”的电话后真的跳了楼,不失为为这个他们所存在的世界蒙上一丝现实又戏谑的色彩。
电影在后半段的转折事实上来自曾志伟的角色。
影片开始时自言不会做父亲的男人参加了社区互助会,开始看心灵类书籍,试图和小儿子沟通解决方法。
直到被曾经疼爱的小儿子一句“送回青山,不要搞了。
”所激怒。
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外包别人来做的,现代社会的这套便捷省事以求效率,闷头闪躲,回避爱与责任的法则,让他彻底失望也彻底醒悟过来。
打火机和香烟被重重甩在地上。
那一瞬间老父亲脸上愤怒夹杂疼痛的表情让人觉得槽糕生活离你真的就是那么近,这种逡巡在布满灰尘的楼道里的生活之痛,我相信比金像奖其他某青春题材提名电影里表现的成长疼痛要真实多了。
父亲的角色在疼痛后开始发力,他质询房客众人:光是他有病么,我也有病啊,我有高血压,你儿子也有哮喘,这些病并无不同,倒在路上是不是都会让家人担心?
导演借曾志伟之口道出了真相,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谁能做到真的身心健康呢?
还不是人人都有一座“青山”,源于不信任,不安全感,被伤害,被压抑。
电影虽无解,阿东痛哭流涕后的面孔也依然牢牢存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好在父亲用一把无形的钥匙在结尾处打开了一扇门。
让误解的继续误解,不友善的眼光也注定继续追随,阿东的后续我们也不得而知,父子的关系却回到了纯白的原点有了生机。
在这部电影中我更倾向于认为是余文乐与曾志伟的双男主,因其角色与演出缺一不可。
在此也预祝二位在明天的金像奖中取得好成绩。
《一念無明》之好,無容置疑。
她竟是一位年輕導演的首部長片,其攝影、演出、美術、服裝、剪接以至音樂各部門統合起來的工整和成熟,不可思議。
更難能可貴的,當然是她的題材,從倫常慘劇的背景出發,到對精神病患的關懷,及至對社會的控訴,這在創作過程中不是「沉重」二字就解釋過去:幾多的情緒和鬱結要處理、要爬梳,幾多的迷思要自省與詰問?
翻過這一座座大山,編劇的寫到尾,導演的拍到底,支持他們走完全程的,不是憤怒,不是勇氣(它們遲早都會成為創作過程中需要跨過的難關),只可能是信念---對故事的信念、對電影的信念,對觀眾的信念---這使電影有了靈魂,成為一個作品,也就是無論如何《一念無明》都值得你去看的原因。
縱使坦白說,我不喜歡。
《一念無明》對我來說並不是一部寫實的電影。
在她的世界中,除了余文樂、曾志偉和鄰家小孩,其他每一個人幾乎都是魔鬼:宴會上市僧的賓客、冷漠的醫生、一致舉起手機拍病發的圍觀者與網上花生友、劏房鄰居、偽善的教友,電話另一端的弟弟,甚至是其他精神病康復者的家屬⋯⋯ 編導對這些人的描繪,讓影片變得像荒誕寓言劇一般誇張超現實;它們化約為一個個標韱,不准答辯就被呈上法庭的「證物」,用以控告香港一條條早就被宣判了的罪名。
可悲的是,故事裡「這些人」被創作人標韱,與「這些人」對主角們的歧視與壓迫,兩者的非理性與粗暴,並無分別。
以至一邊看一邊我很難受,我的同情(或說瞭解的渴望)並沒有落在余文樂身上,而是在無辜被臭罵的賓客、在一再被挪用的基督徒、累壞的醫生與恐懼的劏房户⋯⋯以上牢騷,難免過於苛刻,但《一念無明》最少配得上嚴格一點的質問。
你知道這在今時今代的本土製作裡有多難的。
「一念不覺,於諸事理,迷暗愚痴,無所明了,故曰無明。
」按佛家語,無明,即為無始煩惱,以其所造善惡諸業,遂生現在苦果。
人們常說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是「命」,這個所謂的命,便源於過去的無明業力。
我雖然不是堅定的命定論者,然而整個成長過程與父母每一次的關係破裂修復、破裂再修復,都讓我不得不選擇性悲觀地相信一切皆為命數。
無怪乎,一個長年為家庭問題所苦,並有感於親子的愛與傷害為今生無解之題的人如我,看《一念無明》最有感觸的是父子關係、母子關係的呈現與刻畫。
片中,余文樂飾演的阿東從小活在弟弟更為優秀、更受父母重視的陰霾裡,其父(曾志偉飾)為逃避妻子嫌棄與責難長年在外跑車,做為長子與哥哥,阿東宿命似地承擔著照顧家庭與母親(金燕玲飾)的責任。
當社會對成功的定義構築在物質與頭銜之上,看似光鮮的白領人士,外人難窺其心靈之脆弱不堪,隨著工作、房產與愛情的失去,加之獨力照料半癱臥床、脾性陰晴不定的母親對身心的巨大耗損,最終在無休止的怨懟與抱歉中,阿東把自己跟母親變成一座逐漸陷落的孤島,直至被淹沒。
然而在電影裡,阿東錯手殺死母親並非悲劇的結束,而是開始。
背負心靈枷鎖的不惟獨兒子阿東一人。
父親大海當年離家是因為妻子,諷刺悲哀的是,妻子不在了,但這個女人帶給兩個男人的傷害與折磨,還在繼續。
天臺上,父與子攤牌互訴,一句「我不認識你」撕裂不曾痊癒、在皮下生膿發炎的傷口,說不明白為何命運如此殘酷,以至於你我活得面目全非,把彼此的人生攪成一灘渾水。
我們互相傷害,卻又彼此相愛──電影宣傳DM這麼寫著,十五歲時的我會對這句話嗤之以鼻:愛我之人怎可能捨得傷害我?
可當我來到了跟阿東差不多年紀的今天,我明白,當前人生,沒有一段親密關係能簡單地用愛憎二分,尤其是父與子,母與女。
父母教養子女,子女孝養父母,是佛說因緣和合,是社會道義責任,還是人類天性所致,終究難以數言分說清楚,就像電影《一念無明》沒有給出答案。
鎮日在城市陰暗逼仄一隅為生存掙扎的升斗小民,能夠張臂無聲擁抱,能夠並肩坐在一起看幾分鐘的風景,已經是這對父子所能做到的,沉默的和解。
佛說,統此一生,遭遇領受皆以一「苦」字概括,那麼所謂快樂,不過是短暫的離苦。
生死總根,即在無明,無明不斷,苦惱生活猶在,且止、且行。
很少有电影会让我想一个人跑去看,不单单是为了余文乐,我很怕一众人看后随意的讨论会扰乱我内心的狂乱和孤独,难得的是整场就我一个人。
这是一部孤独的影片。
影片的中文名字是『一念无明』,“一念”就是无开端、无起始的愚痴,一念无名起,万般烦恼生。
影片的英文名字是『MAD WORLD』,我将其译为“愚痴世界”,无明的疯狂肆意滋长,病态的世界无从可解。
影片中,余文乐饰演的阿东在照顾病中歇斯底里的母亲时失手将其杀死,因其患有躁郁症入院医治一年而免于刑罚。
其出院后和消失已久的货车司机父亲同住在十几平米大小的隔板楼里。
影片开始父子之间完全失语,父亲甚至在枕头下藏着一把斧头防备着这个精神病儿子。
阿东与出车祸的父亲在医院争吵,这是两人的第一次碰撞,也是阿东内心的伤口在漫长的生活中第一次被撕开,他责怪父母从小对他的漠视和父亲的一走了之,控诉母亲生前死后对他的折磨。
如果说阿东生活的家庭是其愚痴轮回的原罪,那么社会的助力则使其精神病症愈加痛苦不堪、愈演愈烈。
影片中阿东的未婚妻jenny婚前要求将其母亲送去养老院,而后因高额的房贷阿东借债炒股,最后炒股失败以及病中母亲的狂躁言语相加酿成了这场悲剧。
最可气的是,在阿东出院后jenny主动联系他,这给了无望的阿东一丝希望,但当阿东兴冲冲地开始规划新的生活时,好友因为裁员跳楼自杀,jenny自以为是地认为教会可以救赎阿东,她对过去的痛陈和控诉,以及最后看似释然实则扭曲的宽恕,让阿东看到过去的愚痴造成的痛苦并未消失,他的原罪不断被放大、涂抹,所谓药物产生的镇定和巧克力提升的开心感不过都是一时的假象……影片中,阿东在便利店疯狂地吞食巧克力寻求兴奋感,但是生来的原罪和社会的业障摧毁了他的精神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社会“看客”的冷漠形象,比如:婚礼上庸俗的食客们,便利店里围观拍照的看客们,冷言冷语的邻居们。
他们正是鲁迅笔下麻木的“看客”,而信息时代的言论狂潮就如杀人于无形的刀片。
我说,这是一部孤独的电影。
电影中段从阿东再度陷入绝望开始,所有的情感好像达到了共鸣。
当他在街道疯狂奔跑时,响起的音乐很舒缓,然而我的心却随着阿东的步伐一快再快,似乎就像他一样等不及红灯想找个出口;当阿东蜷缩在床上绝望地泣而无声时,心底某处莫名地被戳中。
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情感共鸣,尤其是现代社会带来的物质压力和精神困境,使得每一个有所承担或者有所思考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着相似的境况。
阿东的父亲说:“当个扑街仔很容易,不想解决的事丢在一边不管就行了”,谈何容易啊!
“周围的人都觉得我好开心,但其实我心里有一只怪兽,收埋在只有我先能打开的柜筒里面。
”我想起了马东在《奇葩说》里说过的一句话:“心里很苦的人,只要有一丝甜就可以填满。
”影片结局开放,父子拥抱,阿东说:“回家吧。
”这像是与昨天的和解,但是生活还是生活,过去仍在,未来谁知?
在这愚痴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一个出口。
――2017.04.08 郁河
有些电影,我们一直记着,情绪或场景总会萦绕在我们心头;也有些电影,观影之时如何不停赞叹,待至结束便不再能想起。
《一念无名》是后者:作为一个整体,它饱满成熟;从细部看去,同样值得细致分析。
可一旦从黑暗中离身,我们便不再能想起什么。
一切都消失不见,为什么?
反正,看完《一念无名》后,我不再能记得什么。
也许对一些情节有回忆,但里面的情绪于我早已消失殆尽。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另一部电影,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
是否因为两部电影都在讲述日常生活中那些无力抗拒的痛苦之事,才令其显得有些许相似。
对于《无人知晓》,我也不愿去想起什么,观影的整个过程是让人痛苦的。
是枝裕和虽然极为克制地呈现出几个孩子的生存状态,将情绪的感染限制到最少,但整部影片就像从清水里滚落的刀子,虽然不割人,却也让人心惊。
相较而言,因为导演(“作者”,风格)的消失,《一念无名》同样能够客观呈现一个家庭以及家庭成员的困境,而不介入同情或批判。
但这种“满”的寻求与是枝裕和的日常化的“空”是有区别的。
《无人知晓》完全按照日常生活的节奏进行,这会让我们恍惚觉得确有其事。
而《一念无名》走在另一极端:建立在一个精心打磨的剧本之上,并让各个影像元素(摄影、表演、配乐等)尽量表现出来。
“用力”是我们能够指责本片的一处地方。
剧本是用力的,满是戏剧性的冲突;表演是用力的,因为使用的方式是用演员的表情来反反映情绪,而不懂得蒙太奇效果(库里肖夫实验);配乐是用力的,一旦有情绪起来就要迅速跟进……也就不用提,不断通过闪回来交代过往剧情的老套做法了。
这样,它就远离了日常生活的松散,变成一出苦心编撰的悲剧。
在苦难面前唤起同情性,这是人之常情。
我们在《无人知晓》里留下的泪水是自自然然的,我们被真切地感动。
但在《一念无名》中,苦难的接连袭击让我们丧失了共情的能力,我们只是遭遇到“难受”,但这种难受挤压在内心,却无法被释放出来。
整部影片都在这种”满打满算“的精准计算中完成,生怕遗漏了无力的片段。
从细处看去,各处也许都有让人惊喜的地方,但合在一起就丧失了灵魂。
一部不错的处女作,却不懂得给观众留些回味的余地。
如果有一些留白或无意义片段,也许会更好。
导演确实有点坏,他把余文乐饰演的男主角,放在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人生位置上。
母亲腿脚不好,又情绪躁郁,父亲又从香港跑去大陆,很少回来,弟弟逃跑去了美国,根本不想理家里的烂摊子。
照顾母亲端屎端尿、还要被母亲骂是扑街仔(混蛋),全都都要他一个人来承受。
这还不算,他做金融的,借了朋友几百万去炒股,还亏掉了,人家追着他还债。
内忧外患之下的他,失手杀了母亲,虽然法院判定他是精神躁郁症,无罪释放进了精神病院,他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却受到了了“弑母”的自我内心谴责,和周遭人群白眼和偷笑他是“他是青山出来的(青山是香港精神病院所在地,香港口语里说青山出来的,就等于说某人是精神病,类似于广州人说芳村出来的,类似于东北人说四平出来的)”,还有只懂得给你喂药的机械而苍白的精神病治疗系统。
虽然电影中出现了许多和精神病相关的元素,精神病院,精神病药物,精神病家属互助,影片最后也打出了对躁郁症等精神病人应该关切的话,但观影之后的我始终觉得,这部电影讲述的内核其实并不是精神病,而是原生家庭的原罪问题。
导演自己也是矛盾的,他通过余文乐饰演的精神病患者,反观其他人的冷漠和无情,甚至父亲都要枕头底下藏着锤子来防备精神病的儿子,导演似乎想通过这些说明,他或许并不是真的精神病,他是被原生家庭逼得,换了谁遇上那样的家庭,也会被逼疯,这是吃多少药,都治不了的病。
心理学上总会说到一个词:沉没成本。
就是那些你在过去和未来都无法改变的成本。
比如你遇到一个渣男,你想和他分手,可是想想在一起所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你又舍不得,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
但是如果你不离开这个渣男,他就会继续祸害你,你的沉没成本会变得更高,所以对于沉没成本,只有一个选择,不惜一切代价,切割。
但是有个问题出现了,假如沉没成本对应的人,是个渣男,还好办,分手就是了。
可假如是你的家庭呢,你的父亲母亲,你的儿子呢?
就像片中余文乐的弟弟一样,避走美国,与原生家庭的一切乱七八糟进行了冷酷无情地彻底切割,当父亲走投无路打电话给他时,他只说,多少钱都可以给你,但我绝不会回去。
曾志伟饰演的父亲很生气,难道把一切推给别人,就可以了吗?
片中无论是精神病医生,家属,还是片尾的话,都在说,家人的支持对精神病患者最重要,可是对于片中余文乐这个家庭来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家人并没有在支持中让一切变得更好,余文乐因为留下来照顾母亲,而最终躁郁症,父亲因为回来照顾余文乐,也走投无路。
似乎唯一没有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就是那个白眼狼远走美国的弟弟,但他至少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这个家庭,还有一个人,可以正常地生活。
拒绝把母亲送到老人院,精神病院,却让家人一个接一个地在这种根本无法改善的沉没成本中越陷越深,人生尽毁,真的就是人性的光辉和亲情的伟大了吗?
或许未必。
把精神病院、老人院的绝对妖魔化,在明知“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情况下,把照顾老人、病人的重担独自承担,而无法顾全自己的人生,从而让整个家庭失去未来和陷入困顿,并不是一种值得赞许的英雄行为。
我不得不说,公众号上教你的“远离原生家庭”的话,是对的。
每个人都有过上正常生活的权力,要更多地放开别人,无论他是病人,还是,你是病人。
---12.Apr.2017定--19.Apr.2017改“一念无明”,原是佛语,在《御书一生成佛抄》中解释为生命本身所具备的根本迷惑。
一念是意味生命,无明是意味根本的迷惑,由此而生起一切的烦恼。
香港新晋导演黄进从如今这个疯狂世界中抽取出一百零一分钟片段以此为名,剪影醒人。
影片《一念无明》讲述了原普通白领黄世东(阿东)在躁郁症病发弑母被判入住精神病院一年后重新投入社会的一段生活。
又或者根本说不上生活,他的日子在出事之前就已经支离破碎,母亲行动不便整日抱怨,父亲不知所踪,弟弟远走他乡,与未婚妻计划结婚但钱怎么算也不够,期望达成两全的阿东只能一肩扛起新旧家庭所有重担,最终精神支持不住,出现问题。
自母亲身亡后,精神病患弑母这样极具噱头的社会案件成为遮挡阳光的阴云始终笼罩在阿东头顶,即使有曾经失职逃避的父亲的努力补偿,即使有自身难保的老友的倾力相助,但他还是躲不开未婚妻的“宽恕”和控诉,弟弟的决绝和疏远,邻居关切的指指点点与路人冰冷的手机镜头。
阿东的烦闷和痛苦在社会和身边人的重重压迫下只能通过更加病态的方式发泄。
这使得城市和阿东、社会与个人相生相成的互相折磨进入越发难解的恶性循环。
对于渴望真诚平等的阿东来说,吞下那些会帮助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巧克力是他对平常心的渴望。
这个麻木冷漠的城市则更近似如本片的英文片名,是一个“Mad World”。
而与这种暗涌不绝的疯狂相对的平静沉稳,像某种踪迹难觅的珍惜动物,游荡于水泥森林间却无人瞥见其身影。
只有还未学会游戏规则的孩子仍然愿意和阿东如常聊天,在开阔的天地中讨论为什么人要向上流动,为什么养在天台的花儿不会开,为什么阿东“被隔离”。
像阳光,怎么也要穿透阴云,邻居家的小男孩装睡等到妈妈深眠的半夜也要贴着木板隔层给进入抑郁阶段的他讲一讲《小王子》的最新改编。
摄影机恰如其分地记录了港人这种焦灼的生存氛围。
代表回忆的暖色调里来自母亲的打骂羞辱,与代表现实的冷色调里和父亲在医院天台的对峙,一是承受一是宣泄,对比之间却没有一处让人感到痛快,阿东内心的苦楚反在这样的情感爆炸中获得了更清晰的实体。
冷暖色调失去了以往色彩在电影情绪上的分明区别,只静静表现人与囚禁人的桎梏。
不论是沉静的固定机位,还是流畅的运动镜头,从画面中渗透出的是铺天盖地的压迫感。
导演不但展现了香港底层小人物狭窄局促的生活空间,几个俯视镜头更是将父亲黄大海糟糕紧迫的居住环境和阿东孤独压抑的内心状态无情曝光。
另有几次摄影机扫过同席人和路人用手机对着阿东拍摄的镜头,表现了人对他人隐私的好奇心理与冰冷的看客心态。
同时,当镜头对准阿东时表现出的则是被看者角度出发的现代人对互联网上自我信息暴露的焦虑。
影片通过镜头运用对物理空间到社交空间到心理空间有层次的展现,让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习惯而被无视的生存压力重新进入观众视野,并迫使观众对此做一番极为认真的审视。
从电影整体来说,《一念无明》讲述的并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故事,但却是一个能走进心底的故事。
自愿或不自愿地留在水泥森林里求生的人们既期望努力生活、努力相爱,同时也不断蓄养欲望和自私;遇事逃避不愿负责的态度可能出于怯弱,可能出于惯性。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如此论断人的本质。
生存于世,人永远无法剥离自己与他人丝丝缕缕的关联,就像沾染了一身蛛网,剪不断理还乱。
如留在香港的阿东逃不开他无理取闹的母亲,从大陆回来的父亲逃不开他时好时坏的大儿子一样,即便是看似黄家中生活最幸福的弟弟也逃不开清晨或深夜从香港打来的电话。
亲子、爱侣、朋友,人从心底生出对这些亲密关系的渴望抵不上一时失控对它们的随意摧毁。
此即“无明”,是个人生活的困苦与痛处,也是当下社会的浮躁和郁结。
在压力不断累加的城市里,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阿东”的影子。
情绪上的亚健康几乎成为了都市人的新常态,情绪障碍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都市病”——不久前,香港心理卫生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五点五的受访香港市民需要接受抑郁症相关的专业辅导及治疗,另有百分之九点一的受访者属于应关注的群体。
患有情绪障碍的人们能够与常人无异的吃饭、行走甚至工作、社交,但那些无法被外人察觉的心病如扎在心头的一根肉刺左右着他们没法自如生活。
被异样眼光注视的“阿东”不再是突发罕见的个案,他如春雨化身点滴融入都市人的生活而未被察觉。
如此细腻关切都市人内心世界的《一念无明》是一部很有香港味道的片子。
导演黄进的故事视角没有局限于特殊个体家庭,而是进一步将触角伸向整座城市的困顿。
他寻求的是当下香港社会环境的联系。
编剧陈楚珩则强调的是人在生命中不断互相伤害,同时也折磨自己。
无论如何都要拥抱身披荆棘的彼此实则是出于自身的无知和执著。
制作组通过电影想要呈现出的是如何直面问题、觉醒并寻求改变的状态,在影院落下泪的人应该都对此有了自己的思考。
诚如曾志伟对这个故事的评价,影片《一念无明》拥有十年一遇的好剧本。
这般款款情深的电影出现在如一台全速运转、负荷满载的机器的现代社会实在是对都市情绪相关问题的一记温柔痛击。
#本文整理收集于微信公众号“一瞧ONELOOK ”(onelooker44),欢迎关注。
又重读毛姆的《面纱》。
书的最后一页,毛姆写道:她不知道等待她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心中却感觉到了那种不论发生什么都能快乐地接受的力量。
女主角基蒂最后对她的父亲说:“没有灰心,我还有希望和勇气。
”她最后还说,要让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我过的愚蠢、可恨,我不能让她这样。
在这之前,其实我一都不喜欢基蒂。
年轻时因为长的漂亮而做作,为了面子与沃尔特结婚,婚后出轨。
后来,丈夫和母亲都离世,家人并不想和她一起生活。
她所依赖的情感线一一断裂。
在她独自一人时,幡然醒悟,又开始充满希望地生活。
小说当然可以如此,然而,现实生活往往不能复制。
《面纱》这本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香港,一个近百年来都无比繁华的国际都市,在《面纱》的时代如此,在当代更如此。
我对香港的绝大多数印象,都停留在曾经看过的TVB剧里。
剧集里塑造的香港人的生活令人向往,和谐的工作气氛,优渥的居住环境,专业精干的做事风格…..后来,当我亲身去过香港几回后,才发现这一切只是一个片面的假象。
拥挤的街道、逼仄的空间、高压的环境,让这个城市的人,行动变的迅速,表情却变的僵硬。
看电影《一念无明》时,反复在脑中想起《面纱》里描述的香港,想起我想象中的香港以及亲眼看到的香港,还有此影片中表达的香港。
这些好坏一同交织混合时,早已分不清真假虚实。
影片从头到尾都很压抑、痛苦、沉闷,是一种情绪到了喉咙处的堵塞感,眼泪卡在眼眶打转的不甘和无可奈何。
阿东的妈妈曾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无奈到香港后嫁给了一个货车司机,从此抱怨的人生拉开序幕。
丈夫的长年不在家,她身患重疾,只有大儿子阿东在家照顾。
妈妈把所有的痛苦怨恨都发泄在阿东身上,造成阿东得上燥郁症,错手杀了母亲。
从精神病院出来的阿东,住在爸爸租的十平米不到的夹板房里。
找不到工作、邻居的排挤、女朋友的控诉、好友跳楼。
这些让阿东曾经依靠的感情线,一根根再次断裂。
阿东一直在母亲死的阴影里走不出来,又在和父亲的相处中充满了恨意,恨父亲当初不管家人。
作为父亲,他一样很无奈。
当初总是不回家,是想多赚钱,也怕一见到老婆就惹她烦,索性就离她远点。
就这样,阿东的父母、女朋友,这几个人都在互相控诉、互相怨恨,互相放不下他人,又折磨自己。
这些痛苦的源头不知从何说起,似乎是家庭的悲剧,一个爱抱怨的母亲和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造成的?
或者更多是香港这个城市的环境所逼迫的?
电影的最后,并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
全线崩溃的阿东,想要弥补伤害却不知所措的父亲…..这样的安排,无疑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情况了。
尽管电影倡导的是希望大家关注这样的人群,给身边的人关爱,对陌生表达善意,但是,香港真的就因此变的热情温馨吗?
我想不会的。
人与人之间的伤害,可以像大多数影视剧一样抱头痛哭之后,一笑泯恩仇吗?
那也是不可能。
那些植入在心底里的怨恨和执念,有时候,一辈子也无法释怀。
在小说《面纱》里,一向下笔刻薄的毛姆给了女主角基蒂一个重新生活的结局,让她在伤人伤已之后,知道止损,知道去寻求一条自我平静安宁之道。
在也别人给的伤痛之中,找回自己的感情。
她不希望女儿过自己的生活,希望她变得自由、独立,不依赖他人。
她承担起了做为一个人一个母亲该有的责任。
如果《一念无明》里的母亲,在当初不把自己对于生活的怨恨对丈夫的不满,转接到儿子身上,不那无情残酷,一切会不会又是一番结局呢?
片中的父亲有一句台词说:想要做个混蛋很容易,遇到问题撒手不管就行了。
可是,什么都能交给别人去做吗?
看这个片的时候,我是矛盾的。
我们一直认为亲情就是要不离不弃的相守,成熟之后,我有时候也认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要走,同样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罪要受。
放不下过去,放不下怨恨,绑着别人,也困着自己。
面对、接受、放手。
对,这其中,我没有说到原谅,原谅无法说说而已,现实生活也没有处处的大团圆,动不动就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只要我们运行在当下的轨道当中,就会生生充满着遗憾和伤痛。
我们所依赖的所有安全的、稳固的感情线,都会断开。
这是一种如地球吸力一样不可抵抗的现实,那要怎么办呢?
唯有在我们还在正常地生活时,建立自己内心的只属于自己的情感线。
在小说《面纱》里,修道院长对基蒂说:无论是工作中、在享受中,你都无法得到平静。
只有在你的灵魂里才能找到平静。
全片中所有的人都在自我认为的困难之下选择了某些程度的逃避,唯有阿东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最后,病的当然也是他。
小说《面纱》和电影《一念无明》,是两个截然相反的AB面。
我之所放在一起说,并不是因为它们同时发生在香港这个牵强的理由。
是因为,我在这两个作品里,都看到过怨恨、绝望。
同时,也小心翼翼地生出一些期待,盼望着这些受过伤的人,不再去伤害他人,期盼着,被伤害的人,依然在内心有最原本的情感在流动。
生而为人,一切的痛苦,都无法避免,只愿,真情不灭。
文 | Zazie有一部非常值得关注的香港电影后天就要上映了,那就是由余文乐和曾志伟主演,横扫今年金像奖8项提名的《一念无明》。
我想推荐已经很久了,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
它罕见地以全粤语版本在内地公映,因为这才能还原影片本身的质量。
是啊,我们能接受英语原声的好莱坞电影,为什么不能接受粤语原声的香港电影?
我想重申一个观点:在100%的情况下,一部电影都应该选择原声版而不是配音版。
《一念无明》由香港新晋导演黄进执导,去年底他已在金马奖上获得了最佳新导演奖。
这次金像奖不只给了他新晋导演的提名,甚至还有最佳导演的提名(获奖希望不小),这对保守的金像奖来说,是非常大的突破。
这部影片讲的是香港底层的生活。
余文乐在片中饰演一名曾经误杀了重病母亲的躁郁症患者,从精神疗养院出来后,他住进了父亲(曾志伟饰)的板间房。
父亲过去抛弃了家庭,儿子耿耿于怀,如今对父亲的关怀并不领情。
故事主要围绕着这对父子展开,当下香港底层的社会面貌于细节中一览无余。
导演将镜头聚焦于现代都市中极为边缘的一类人——躁郁症患者。
这里的「边缘」并不是说人数稀少,而是说这类人被排挤到了非常边缘的位置,他们是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所说的大都市中「废弃的生命」。
为何「废弃」?
因为当他们被贴上「精神病症」标签的那一刻,便被定性成了「丧失生产力的人」。
在如精致器械般高度运转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丧失生产力的人无异于社会中的「废品」。
余文乐饰演的阿东便不幸成为了这样的角色。
从精神疗养院出来后,他找工作处处碰壁,公司需要的是稳定的输出和生产,没人愿意接纳一位精神状态不稳定的员工。
邻居们也处处警惕他。
「精神病人」是个极为强力的标签,它意味着丧失理性,直接把人打上了「非人」的印记。
在像齿轮一般「正常」的大众眼中,精神病人几乎就等同于潜在的罪犯,他们就是现代社会中恐惧的源泉。
而这种恐惧是相当抽象的,是对想象中的失序的恐惧,而不是「精神病人」真的有什么危险性。
邻居中只有一个小朋友喜欢跟阿东玩,因为只有小朋友还没有内化那些现代社会构建出来的抽象恐惧,所以也只有他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具体的阿东,一个有血有肉的阿东。
而在其他人眼中,他只是个威胁到社区安全的「精神病人」。
把一切问题归咎于「精神疾病」,是良知上的偷懒。
如果这部电影只是停留在这个层次,那么我认为它不值得现今得到的赞美。
于是影片更往下深探,只见导演慢慢铺展细节,观众看到最后明白,阿东遇到的障碍并不仅仅是他个人情绪的问题,而是经济压力、社会偏见、人情淡漠等各种复杂因素纠缠在一起的结果。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正如英文片名《Mad World》,这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虽然这部电影对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传递毫无出路的绝望感,相反,我在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另一条异常明亮的主线。
那就是渺小的个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去对抗人际关系的异化。
这条线主要是从曾志伟饰演的父亲来体现的。
这个沉默寡言,用世俗眼光来说是「无能」的人物身上,却拥有一股异常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让余文乐获得了拯救,也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因为要在外赚钱养家,回家又要处处受到妻子的嫌弃,曾志伟演的这个父亲过去对家庭不闻不问。
当妻子病重时,只有大儿子阿东亲身跑去照顾,从小受宠的小儿子在国外发展得很好,却不愿返回香港帮忙照顾母亲,对他来说,这些给钱交给机构做就好。
这个家庭从一开始就是支离破碎,彼此疏离。
然而当阿东弑母悲剧发生后,父亲不得不去重新面对这个家庭。
阿东出院后,他尝试好好照顾儿子,还专门参加了躁郁症家属互助小组。
然而一次次的挫败让他深受打击,远在海外的小儿子跟他说,哥哥是精神病,精神病就该送去精神病院,你不要再折腾了。
这段通话对父亲这个角色来说是个转折点。
小儿子代表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正常人」,赚钱是主要任务,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花钱解决,但钱买不到人和人之间真正的关心,而这个家庭的悲剧正是从这里开始。
挂掉电话后,父亲对曾经无比宠爱的小儿子非常失望,同时也彻底地反思了过去的自己,这时候他终于获得了某种绝地重生的力量,决心要亲自陪伴自己的大儿子阿东走出困境,绝不做一个把「所有事都交给机构」的人。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阿东父子才真正地站在了一条线上——站在边缘,站在「不正常」的领地,最终超越了这个金钱社会给人与人之间造成的情感割裂。
整个故事讲述的就是现代社会如何制造「废品」(影片里叫做「扑街」),又如何通过它的一套逻辑淘汰「废品」,而我们必须用爱的力量去战胜这种冷酷逻辑。
影片的最后,父子两人被迫离开了原来的家,但终于实现了他们之间的和解。
香港电影中颇多这种讲底层人物或普通市民的小成本电影,比如《桃姐》《幸运是我》之类,多数的基调是平淡温暖的,极少像《一念无明》这样,拥有极高的情感烈度,在整个过程中紧紧攫住了观众的心。
《一念无明》的表演相当精彩。
余文乐、曾志伟、金燕玲和方皓玟四个主要演员都获得了本届金像奖的提名。
金燕玲已经凭此片获得了金马最佳女配,这对她来说是正常发挥,在最近五年的港台电影里,她贡献了太多影后级的妈妈角色。
曾志伟将这个父亲角色演得非常动人,不出意外应该能拿到这次金像奖的最佳男配,至少我希望如此。
曾志伟戏路非常宽,不论是演黑帮老大,还是要插科打诨,包括这次演一个普通的父亲,他都能演到位。
这次他的角色得到这么好的评价,曾志伟还是那个曾志伟,我觉得剧本其实功劳非常大,是剧本提供了人物的空间,让他获得了发挥。
最后说下余文乐,作为香港中生代演员的中流砥柱,从《无间道》系列开始,他一直出现在很多不错的影片里,《志明与春娇》系列也算是他的个人代表作。
但除了给人留下帅、潮、幽默感这样的印象,他真的还缺少几部能展示他表演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因此也很少有人把余文乐视为演技派明星,他也就没有怎么得到过重要的奖项提名。
《一念无明》让余文乐生涯中第一次提名金像影帝,他在这次的表演中,尝试了很多他过去从未表达过的细腻情感,这个突破我相信所有人都看到了。
衷心希望他能够拿到这个奖吧,他的主要对手是《树大招风》里的林家栋,另一个厚积薄发多年的优秀演员。
《一念无明》的幕后有一个温馨的爱情故事。
影片编剧陈楚珩跟导演黄进是一对情侣,两人都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
黄进和陈楚珩两人都算电影界的新人,目前因为这部作品,已经被业内高度看好。
「学院派」背景是近些年香港本土新晋电影人的一大特征,区别于过去香港电影全盛时期,那时候的电影人多在电影工业中「实践出真知」,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电影人在专业院校中接受训练,再接受各种辅导金和创投的支持,以极低的成本开始自己的正式创作。
他们的前期作品往往都高度关注香港社会正面临的社会和人文问题。
距离CEPA协议签订已有十多年了,香港电影在这期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香港老牌导演都选择了北上合拍。
但上面说的这些新晋导演,或许是还没有获得北上的机会,也或许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另外的选择,这就让香港电影乃至金像奖有了一丝「本土与外埠」之争的意味。
2014年夺得最佳影片的《黄金时代》,除了导演许鞍华是香港人,从故事到演员都跟香港毫无关系,这在过去是几乎不可能的。
而今年的金像奖则由内地青春片《七月与安生》12项提名领跑。
《黄金时代》(2014)不光是香港电影这些年受到了内地化和好莱坞的双面夹击,香港经济地位的衰落与文化的逐渐弱势为这座城市平添了一抹焦虑,本土意识逐渐抬头,不少香港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寻找本土精神,关注本土生活。
有人评论2015年大获好评的《踏血寻梅》中真正的主角其实是香港。
实际上这句话可以套用在几乎所有新时代的本土港片中。
这些影片很多都取材自香港人自己的真实故事,有的尖锐,有的温情。
2015年杨千嬅主演的纪实性本土片《可爱的你》还夺得了当年的香港票房冠军。
《可爱的你》(2015)这些小成本本土片大多人文气息浓厚,热衷于关注这座光鲜亮丽的大都会中生活着的普通人,他们一方面在全球资本的夹击中或多或少沦为了失去故乡的边缘人,一方面又极富生命力地活着。
《一念无明》延续了这种创作脉络,所以换一种说法,从影片文本到影片本身的制作背景,这部电影都说的是同一件事:无论现实有多么糟糕,我们都要生命力顽强地继续活下去。
这就是狮子山下的香港精神,这就是我永远热爱香港电影的原因。
写去年的产业回顾,把这一年的电影基本都浏览了,工伤严重,研究者面对研究对象的凋零,特别伤心。只有这一部片子不错,其他的所谓面向本土市场的片子还不如前任3。但是它高度依赖于演员近乎于免费的付出,而这几个主演也都是过去发达的商业制片培养出来的,可能再过十年,香港连这样的片子也拍不出。
这过的真是TM糟糕的生活啊,谁不得躁郁症?
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但是存在很多问题。
尽管余文乐演的也不错,但在里面他还是最差的那个。我知道这个概念不该用在这个情境里,但还是想用这个概念:“平庸之恶。”看完超绝望。
躁郁的不只是男主,还有这个逼仄的香港社会。没办法,关怀也是需要空间的啊...导演对弱势群体和大众的刻画还是太脸谱化了,更像是贪多不烂的痛苦体验。
有一点不太舒服的是,把母亲描绘成万恶之源,比较片面了
全程100分钟卖惨,看到最后甚至生理反感,对不起,人性和现实不是靠境遇惨状就能讲述的,不是努力哭就能打动人的。对躁郁症有着错误的刻画,并且以男主在里面令人厌恶的表现来说,可能反而会引向对躁郁症更深的误解。
新导演的完成度很不错,也是因为有一个很好的剧本打底,一个家庭的关系就浓缩了整个香港社会两代人的变化。我在想,香港电影拍片,现实的苦难压迫下无解的时候,很多人寻求宗教的庇护,寻找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对于大陆的驴民会怎么样,也终于理解了大陆文艺片的戾气和暴力,这就是普通人的不同吧。
拍得很扎实,故事流畅,表演稳健。
相比那些激进,电影呈现了足够的耐心,也有一种港片特有的温度。如果去掉片尾的字幕和一些略做作的刻意展示社会冷漠的镜头会更棒
主题和意图有跟《踏血寻梅》相同的地方,并且做的相对厚实。编导提出了一个关于精神病的社会议题,但我觉得他没提出什么靠谱的解决方案,虽然在现实材料的选择上,已经准备了一些可以开火的靶子,最后还是“大家生活难,互相体谅吧”这种调门。我父母家的邻居就有这么一号男青年,我巴不得他去死呢呵呵
结尾有点快有点突兀,固然爆发戏、情绪起伏穿插其中,但整体上的情感层面没有很递进的感觉,看到后面已经很无力了。。
港版Manchester by the sea,看着阿东的关系链一个个断裂…已经很棒了,教堂那场戏太狠了,然后下一场曾志伟小心翼翼地照顾他情绪,我就泪崩了。余文乐真棒啊!只是前半段有些台词显得多余,人物会松弛下来。有些片段会不会刻意科普?但普世价值挺大的,现代社会啊真的有病
一部情绪饱满的电影,每个人都是无奈的普通人,想逃避却无路可走,这个层面的悲哀不是个体关爱能改变的了,最喜欢教堂那场戏,宽恕与和解很沉重的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部片的短评鲁迅已经写了呀
他们患病,恰恰是因为心肠太好。很细腻地反应了抑郁症患者的日常生活。看完我明白了为什么曾志伟会获最佳男配,如果说抑郁症患者在地狱十八层,他们的父母就在地狱十九层,我还记得当时在医院,我妈凌晨三点在病房抱着我哭,说:“没关系,不要怕妈妈养你一辈子”。人间即地狱,导演,我要抱着你哭。
太残忍了
生活很难 有人哭 有人闹 有人逃避 有人推开 有人养花 有人信主 有人食巧克力 有人生病 有人死
如果剧作不克制,导演可以克制一点。曾志伟老师也成精了。
是部好电影,导演构筑影像空间的能力之稳定令人吃惊。电影关注的是抑郁症,用个例细究了个体产生精神困境的原因,也极关怀抑郁症患者亲朋的处境,所以余文乐和曾志伟是绝对的主角。电影是一篇抑郁症科普文章,是拍给我们普通人和抑郁症患者亲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