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槽点无数,靠着各种煽情配乐、恐吓跟诱惑,就是想告诉你上帝顶呱呱。
通片的主旋律无非就是:信上帝者得天下,得妹纸/男友;不信上帝的人?
呵呵,惨死!! 而且死之前还是要convert to Christian 的!! Pain for a while now think of all the heaven.男主恶战折翼教授的三场辩论竟然让中国留学生信上帝了!! 还有频频死火的汽车就是上帝冥冥之中安排了教父去跟Mina吃午饭还有堵车在教授车祸现场?
挖槽,可不可以不要这么脸谱化?
台词能不能不要这么直白?
男主的主要论点有:1) 因为目前没有人能详尽解释世界是怎样"出现"的 + 目前有的科学家的假设跟圣经里面描述地可以"无缝吻合"毫无PS痕迹 = 上帝创造了世界2) 达尔文在A处说进化不是突然的 + 生物进化理论人的出现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占比很小(可以理解为相对的"突然") = 达尔文说的话前后矛盾 = 达尔文说的话全部都是bullshit = 生物进化理论是bullshit = 上帝创造了人类3) 没有上帝 = 没有道德伦理规范 + 社会不能没有道德伦理规范 = 上帝/基督是存在的看完上面3条公式,彻底无语了吧?
特别是第三条,中世纪跟近现代天主/基督教会跟传教士们做的各种恶事/坏事就不想提了...P.S. 看片子时候想起高中时候一位同学,他就是基督教徒,而且是真的beilieve in God的那种,有一个晚自修下课之后在宿舍,他真的尝试让我们也相信上帝跟基督的存在(当时讨论重点貌似是基督的裹尸布什么的),然后他没能说服我们中的任一人,然后有一位同学拿着MP4过来share波多野结衣老师的新片,然后包括那位同学在内的所有人都围起来看得津津有味..... 现在想起,如果当时基督跟上帝在场,不知能不能抵挡波多老师的无码诱惑?
Tell me, what would Jesus do?
It is not easy, but is simple.除了捍卫真理,我从这部影片里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罪。
教授。
我在第一眼看到那位哲学系教授说话的样子,我就已经感同身受了他身上流露出来的苦毒。
苦毒,仿佛一种气息从他身上流出。
高傲的眼,伟人式的信仰,如蜜的舌头流出谎言,难以饶恕的骄傲,令他的灵魂卑微枯竭,就像哈利波特里的那个藏在老鼠身体里的精灵一样。
这世上的知识和智慧也会迷惑人的眼,你真以为祂不存在吗?
牧师。
“圣经上如此说……”,言语之外别无力量,你是信还是不信?
对生活的抱怨失望,让你难以相信祂美好的旨意。
口里所传讲的,你生命是否真的依靠祂,还是在信与不信的边缘挣扎,一般告诉自己祂会与你同在;一边又安慰自己,这么想好像有点可笑。
你不应该在一切所行的事上认定祂吗?
女学生。
你期望从他身上得到你今生的满足,是的,他有智慧,他口里尽都是伟大先哲的理论。
你以为那是真智慧,你被这知识迷倒。
被他身上看似是绅士的气质迷倒,跟从了他。
殊不知,在利益、声誉和真爱面前,他勉强中选择了前者。
你的梦终于落空。
是呀,信与不信不能同负一轭。
记者。
总以为每日的清晨醒来会有一个充实且美丽的一天容你度过。
总以为靠着自己的力量和拼搏就可以掌握明天。
在苦难面前,你是如此脆弱。
属世的爱情掺杂了太多东西,当你的价值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的时候,你会被毫不留情地抛弃,就像扔一件旧衣服一样。
然而,祂愿意在任何时候都接纳你,拥抱你,因你是祂的爱子,祂的小羊。
成功男。
眼目不以钱财为满足,所有真挚的情感仿佛都可以被金钱所量化,我的爱情值几万?
我的母亲值几万?
我的项目值几亿?
依靠着虚无的钱财,便可以获得这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那万国的荣华都被你给享用了。
是啊,祂定意让你的钱财增多,让你被世俗的成功所辖制。
惠顿。
我的心虽然有过挣扎,但是我倚靠你的真智慧,虽然我无法回答那些隐秘的事或者尚未被揭晓的事,但是我的信心让我看到你的真实。
历史的进程岂不由你来掌管吗?
这知识的揭晓过程岂不也由你的意愿所为吗?
人类以科学来反对你,仿佛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用一件拙劣的武器,类似于他们的弹弓,树枝做成的鞭子来反抗君王。
哈利路亚,你是配得我们称颂的。
上帝未死1 —— 似乎影片里过度放大了站在基督教对立面的人们的自大、狂妄、无情、及其他反面的状态,但生活中如果当真遇到类似那些不慈悲不良善不谦卑的人应该在带着短暂的包容和尊重后很快就会回避接触了,压根不想去深究了解对方有无宗教信仰。
不过我也不可否认这世上存在一部分才华横溢智商卓尔的人们,能够巧妙机智地展现出自己卓越的理性从而为自己人性中的不美好开脱,以至于我们更需要自己的“自由意志”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影片里也有让我哭出来的一幕,穆斯林女孩因为自己的基督信仰被父亲赶出家门,哭的点倒不是感动于她对自己信仰的坚定,而是原来信仰不同,真的会引发“罪恶”,而这些罪恶包括战争、背叛、误解、抛弃等所有让我们的“爱”受伤的事情。
他的父亲曾对他说:“女儿,我知道你蒙着面巾生活在他们的世界里不容易,那是一个你看得见却触不到的世界。
可我要求你做你该做的事情,都是因为我爱你。
”我无法理解,因为爱她,你应当尊重她以及经过她自己的“自由意志”判断后选择的信仰,让她在信仰里找到属于她自己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认知,而不要掐着她的脖子把她推出家门,无论她选择了什么信仰,这都不是重要的,而是你说过你爱她,就不应该以爱之名架空了她对信仰的自由。
上帝是又真又活的神,除他之外别无他神,希望每一个看完这个电影的人,能去读圣经,圣经是神的话语,任何一个信靠上帝,寻找他的,愿意听他话,在生活中尊行他旨意的人都是有福的,信与不信不可同负一轭,所以基督徒不要找不信基督的人结婚。
我们每一个信靠他的人,要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传讲基督的大能,要活出基督的样式,因为活着的不再是我们,乃是基督在我们里面活。
观完此片,三观已毁,着实不能不吐槽一下,看完只有俩感受如果你不信上帝,ok,出门就会被车撞死(教授)如果你信了上帝,ok,那会生不如死,会有以下几个后果要么,失恋,即使你们已经交往五六年了(男主,教授女友)要么,得癌症(Amy)要么,被赶出家门,甚至差点被父亲掐死(阿拉伯女)要么,和父亲闹翻(中国留学生,早晚的事)要么,老年痴呆(教授女友母亲)愿他们所谓的主去救赎他们吧顺便吐槽那个中国留学生,看其行为以及PRC的细节,在国内也是个用功读书认真学习并且热爱祖国的好学生,在美国留学不到一个月被洗脑成功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呵呵,于是这部片便有了政治色彩,为什么要拍PRC这个与电影毫不相关的细节,因为要强调这个学生热爱祖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为什么单单安排这个中国学生成为信徒而其他没有,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中国文化再博大,你中国学生再爱国,没用,到了美国分分钟信仰上帝,然后,额,不说了,说多了不让发表
本来以为片子想表达每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看完才觉得上当,就是宗教说教,所有异教徒或者无神论者都信上帝就对了。
还有让一个穆斯林去改信上帝本来就是一件对穆斯林信众极其侮辱的事情,连我这种唯物主义者都能看出其中关于基督教的常识漏洞百出,想要说教先要自己深入了解吧。
穆斯林改信其他教派意味他要跟家庭宗族断绝一切关系,教授给撞了不马上叫救援反而感激上帝把他收了那幕真是笑死我,也就在美帝这种基督教本位国家才能拍这种片。
快点信上帝吧,不然会给车撞,快点信上帝吧,不然撞死了是上不了天堂的。
没看过的还是别看了,浪费时间,差评!
将《上帝未死》与《天堂真的存在》放在一起看,感觉可能会更强烈一些,因为它们都是讲有关福音的故事,有强烈的基督色彩。
《上帝未死》讲述一个大二的学生在开学之初,哲学课上老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签署一份承认“上帝已死”的声明,才能完成学业,否则将不予及格。
当其他同学都签署了声明,等着开课的时候,心怀信仰的学生Ward Wheaton却无法接受教授的观点,拒绝签署。
并与教授对垒,于是教授给他三节课的时间,在之后每节课的后20分钟交给Wheaton,由他向大家证明上帝是存在的。
其实,这是一个非匀衡对赌,一场讲台上的教授与台下的学生之间的争论,一场达尔文与耶稣之间的辩驳。
哲学与宗教之间的辩论,就如同鸡同鸭讲,本就很难扯出什么对与非来。
就像有关中医是否伪科学的争论,一方用自然科学的方式辩论,另一方则运用哲学与玄学的方式回应,双方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自然谁也说服不了谁。
如同赛跑,双方必须在同一个起点线上,才能比出输赢来。
《上帝未死》本身的宗教宣传意识就很强烈,那么看片的过程,就是看看起来强势的教授是如何输掉的。
而证明上帝存在的过程,也就成了一个见证奇迹的过程。
说到宗教的意义,粗略地区看一下那些有信仰的人,大抵可以发现他们的身上似乎很不经意地就流溢着一种宁静与安详的神采,它与军人身上的英武之气文人的儒雅之气官员的威严之气大致相当,因为信仰而让自己变得平和很多,因而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而一旦形成了这种气质,行为处事也都变得柔和圆润起来。
重要的是,有信仰者,做人做事的底线往往会高一些,所以很少看到忠实的信徒会犯罪。
当然,宗教极端分子已经走上了另外一种不归路,需要分别开来。
说远一点。
中国非宗教国家,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这本来谈不上什么好,也谈不上有什么坏,但是因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剧烈的社会变动,使得许多人的思想转寰没有跟得上,于是一些性格暴戾的习性就暴露了出来,反映在社会上,就出现了许多道德沦丧的事,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这种情况下,宗教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因为有信仰的人,首先心中有所敬畏,于是在行为处事上底线会高一些,不会放的那么开;其次有信仰的人心中早就有归依感,也不会轻易收到社会变动的影响,不像无信仰者,很容易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来,进而将自己的恐惧感发泄出来,报复于社会之上,当针尖遇上麦芒时,摩擦就会发生;或者,在急速发展的社会中,一心为了个人私利,而不顾一切,那些利己不利人的事就被做了出来。
于是,一边喝着毒牛奶,一边向社会直接排剧毒的污染物的行为就发生了。
而社会则是一个大的环境,就像一块公地,当人人只索取不付出时,就形成了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使得所有人的利益都收到损害。
当今的中国社会,不幸正处于这样的时代。
某种程度上,与人们普遍缺少信仰,缺乏敬畏有关系。
当然,他们这样做与法治的不健全,违法成本比较低也有关。
公私两论,都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短短二三十年之间,大量道德沦丧的事情发生,整个社会都感到缺乏安全感,形成一定程度的社会紊乱。
于是,党与政府才将“和谐社会”当成目标,将安居乐业当成“中国梦”。
反向看,将原本该有的常态社会当成追求目标,其实也是一种悲哀,你很难看到北欧的福利国家会去追求“和谐”,这可以看出现在的社会已经其实足够乱了。
缺什么补什么,本来是治病救人的方式,被用来救治社会,道理是想通的。
当然,你不能说现在的人大多就是坏人,当今的社会就比以前的就坏,并且因为今天的社会出现了问题,就将眼光瞄向了改革开放前,认为那个时代人人平等,大家都过得贫困而安乐,没有贪污腐败,现在要向过去看齐,这个观点最要不得。
其实,任何社会都有好有坏,现在有现在的不好,过去的也有着自己的不堪。
对于当前,我们的社会病了,就像面对一个身患重症的病人,你不去给他精准医治,却告诉他,看你没病之前多好,那时候多健康,还是回到过去吧,云云,这于治病一点作用也没有。
如果真有一剂猛药的话,让他恢复到没有生病之前的样子,他就一定幸福了吗?
每个人,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苦恼,即便回到过去,在那个时代也会有他的苦恼,要不然他怎么会发展成为了一个病人呢?
健康人有健康人的苦恼,不能因为生病了就忘了健康时的苦恼。
当然,这个扯的有点远了。
心存敬畏,做事有原则,社会就会好一点,也会和谐一点。
这种敬畏,不一定非要是宗教,也可能是其他的社会准则,像宗族社会、乡绅社会也会有一套让人心存敬畏的法度,也能够使社会运行的很好。
只是,我们将传统的宗族社会、乡绅社会打破后,短暂替代的毛主义的个人崇拜也消失之后,却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法则,陈旧的政治说教,连负责宣传的人自己都不信了,还指望能说服教育到谁呢。
所以,我们的社会陷入无原则无敬畏的混乱之中,当政者要承担不小的责任。
不过,今天要说的主题与当政者关系不大,也就不多展开。
其实,要说心存敬畏,大多人还是存有潜在需求的。
像很多年轻人,潜意识里就将爱情当成了一种信仰,为此而不顾一切。
还有更多人的,往往将旅游的目的地定为去西藏或者香格里拉,不就是为了心目中预期的纯净嘛,就像为了爱情愿意去普罗斯旺去一趟一样。
在这些旅游者心中,香格里拉与西藏,最好还保持着一种原始社会的状态,那里的人都对神灵敬畏有加,对待来客豪爽大方,人与人之间生活不设防,平静而祥和,自己来到后,能够感受到一种悸动,被感到稀里哗啦,然后在回到城市,念念不忘,将灵魂的一部分留在那些神圣的地方。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幻想。
但它还是道出了很多人内心的一些想法,就是他们原本没有信仰,但还是希望被感动,希望内心留有一小块干净的地方,以安放不安的灵魂。
在这种情况,你可以觉得他们很幼稚,但你要理解他们的心情,毕竟,那一小块干净的地方,就是给自己留下的心怀敬畏之处。
本来要说说《上帝未死》这部片子的,结果扯的越来越远了。
我想说的是,很多人尽管没有信仰,但他们还是愿意有所敬畏,只是缺乏一点引导罢了。
而旅游可能会达到部分预期,但很多时候带给自己的是失望。
因为那种心怀敬畏的预期,其实是很高的,而旅游的目的地却未必就那么纯洁那么美好,那里同样存在着污垢与龌龊,即便是宗教内部,也存在着纷争与不堪,并非你想象中的那般天真烂漫。
有时候,多看看几本书,多看几部有意思的电影,也可能会达到同样的目的。
杨绛说,你之所以感到迷茫,是因为你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
空虚是一种病,填满它,可以是信仰,也可以是知识。
而上面所说的很多社会问题,也往往来源于社会的空虚。
同样,填满这种空虚,信仰是方法之一。
当然,在《上帝未死》看来,填补空虚的最大的方式就是信仰。
片中,它以原本的华人、穆斯林信徒等异教徒都归信于基督而告终,而且充分展示了基督的伟大之处。
就这也并非说《上帝未死》有多好,实际上,它拍摄的过于形式化,而且冲突感不够强,远非一部完美的电影。
其中,信教者一方,都是善良和蔼的,都生活在美好之中,而不信教者,则要么感情不睦,要么家庭关不和,要么死于非命,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这种截然两样的分法,就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主观性过于强烈,说教气息也过于浓烈,都阻碍了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佳作。
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些信教者的内心世界,然后再反观自己,这样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有所归依的线索。
实际上,我作为一名正式皈依了的佛教徒,连续看宣传基督教(天主教)的片子,而未觉得有何不可,反倒是从中看到心有信仰者内心的坚定,以及他们对自我的要求,让我感动,也从中看到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
有信仰,心有敬畏,无论佛教,还是基督教,或者是伊斯兰教,在内核上都存在着相通之处。
最后,我讲一下我是如何皈依的,以作为补充。
本来,我觉得皈依佛门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而我在尘世间还需要挣钱养活家人,也想要写一些一直想要写出的书,太多的牵挂,远未到可以放下的地步,可以皈依,但远还不是时候。
不过,两年前,妻子突然有一种冲动,一心想要皈依,而且意志坚定。
为了她,从北京到阿坝州,我义不容辞了。
最后,当她跪倒了上师跟前,我也跪在了边上,还只是陪同。
上师遵照仪轨为她做了皈依仪式。
罢了,上师又将眼光向我射来。
正疑惑间,上师已再循仪轨,来度我皈依了。
只见那侍者还阻挡了一下,上师很不客气将其挥到了一边。
原本,我们不懂藏语,上师不说普通话,必须侍者来做翻译,大概她以为上师领会错了。
但上师还是不由分说就引我入了法门。
那一刻,我暗忖我的时间难道也到了吗?
我本无意,但能遇上师,本来机缘就无多,既然上师主动为我,那就皈依吧。
小叹一口气,有那么一点不甘,但还是就此叩开了佛法的大门,正式成为了佛门弟子。
我的上师,法号阿旺吉美多吉仁波切,是为觉囊派第四十七代法王、第八世藏哇活佛。
Son: You prayed and believed your whole life. Never done anything wrong. And here you are. You are the nicest person I know and I’m the meanest. You have dementia and my life is perfect. Explain that to me.Mom: Sometimes the devil allows people to live a life free of trouble cause he doesn’t want them turning to God. Your sin is like a jail cell, except it’s all nice and comfy, and there doesn’t seem to be any need to leave. The door’s wide open until one day, time runs out. The cell door slams shut and suddenly, it’s too late.
在逻辑上确实槽点满满。
从奥古斯丁教父学开始,就强调不要把圣经看作绝对真理,因为圣经里面必然掺杂了作者的个人经验和独特的宗教情感,而应将圣经视作三位一体的一部分投射,从中汲取对上帝的信仰即可。
但是电影居然,生硬至极地用圣经原文驳斥自然科学,而且居然用“陷入循环论证”就否定霍金《大设计》的论点,难道导演不知道基督护教学的核心“自我确证”本质上也是循环论证吗???
,但是,电影传递的宗教情感是纯粹的,在国内缺乏信仰的实用主义大环境里面,可以沉浸式体验一下religion ritual摄人心魄的震撼感。
就像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里面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神的代理人,都有独特的宗教体验,我们只需要相信我们自己认识到的那个上帝,其他人的话语都只是“圣父的投射”。
所以也没必要挑这类福音电影的逻辑毛病,感受他传递的宗教情感就行了。
《上帝未死》是我上周晚上看的一部美国电影。
影片描述了一位笃信基督的大一男孩约什.慧顿,在选修的一门哲学课程上,不幸遇到了一位痛恨上帝的教授。
雷迪森教授在开课第一天就宣布在他的课堂上信仰上帝是不允许的,并且要求每位学生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以及”God is dead”。
慧顿犹豫不决,最终不愿欺骗自己的信仰,断然拒绝。
于是,这个大一新生与教授订下预定:这个从未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羞怯男孩只有三次机会,每次二十分钟,向教授和同学们宣讲他的理论,以证明“God is not dead“。
如果他失败了,这门课程就不会合格。
在当今这个科学可以创造一切,毁灭一切的现代社会,再去讨论是否有上帝的存在,确实是有些滑稽,至少我们中国人会如此理解。
我们是地球上最鲜明的无神论者,我们蔑视一切神灵的存在,嘲笑任何信仰的力量。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物值得让我们中国人孜孜以求地去争取,哪怕用尽一切卑鄙丑恶的手段,那可能只有”财富“了,而且,必须是”物质财富“。
所谓的”精神财富“,就和任何一切信仰一样,是华而不实的。
可是,上帝在西方人的头脑里任然存在。
人文学者,自由主义者刘再复教授说过美国的精神底蕴有两点,一是新教(基督教)伦理,二是早期的立国精神。
尽管美国的社会同样是危机重重,但美国人一边用科学创造物质财富,一边用宗教维护精神道德。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复杂的集合体,永远不可能像蜂巢,蚁窝那样井井有条。
如果一个政府能做到保持精神和物质的平衡,就足以使我们高呼”感谢上帝“了。
影片就此展开,在主线故事发展的同时,还穿插了其他几人的故事。
结局有些出乎预料,我觉得有些残忍。
然而重要的不是谁获得了胜利,而是双方的辩论给观众带来的思考。
其实相信很多人会感觉到慧顿最终会赢,因为作为一定意义上的励志影片,身为弱者的男孩敢于挑战权威,坚守信仰,就足以让我们敬佩了。
况且,雷迪森教授开场的那种强硬,蛮横的做法,也同样让他失分不少。
影片让我感动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慧顿的坚持,第二个是结尾的那场大型歌颂上帝音乐会。
数以万计的信徒在歌手的带领下歌唱,欢呼,流泪,即使是不信宗教的我也不得不受到感染。
音乐的宗教的作用不言而喻。
每当我看到虔诚的人们充满感情的吟唱,就会不由自主地被感动。
当人们无家可归,衣食无着时,就像《当幸福来敲门》里的男主角,和他的孩子一起在教堂里聆听感谢上帝的歌声,如果那时你还无动于衷,那只能表明要么你很坚强,要么你很冷酷。
宗教的音乐就如同歌颂党和领袖的红歌,至少两者在某段时期都有着鉴定人民信仰的作用。
不过现在,教堂的歌声仍然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而红歌的作用已经被传为对提高性能力有奇效。
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信仰上帝的人始终不渝,而信仰某种主义的人们则早已把它抛弃。
这部电影中的辩论还是有点意思的。证明上帝的存在,原来还是得从反驳进化论开始。这个辩论的高潮是在主角质问教授为什么恨上帝,然而如果不是像他们一样从小就生活在基督教信仰的国家,这个高潮就没有用。
"god is goooooood"
看完电影有两点感触:1.信心有两种,看到结果产生出的信心。一件事发生以后,下次又发生了,信心越来越强;还有一种是在结果以前的相信,虽然容易被误解,然而确实是一种更大的信心。2.否定和肯定是一种主观的态度,对于大多数不同意的观点我似乎只记住了前三个字而已。
烂片
和哈佛MIT组的姐妹一起去电影院看的。属于为数不多的基督教电影里比较biblical的,小制作小范围上映的电影。只是不太喜欢教授生命结束前有点被迫地信了主。
哈哈哈
总感觉是个讽刺剧 但人家其实拍的是正经剧你也没办法 最大的讽刺估计是 这个电影的很大一部分票房都是去看笑话的人贡献的
God is not dead!💪🏼💪🏼❤️
里面发生了几个故事。其中大一新生的“上帝未死”辩论的论点是非常有力的。我自己是不知道该如何传福音,但是看了这个电影后可以解决了以前的几个疑问。推荐!
无论你有没有听过福音: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1:20)总觉得duck dynasty里的大叔每集祷告像是对基督教的讽刺,广东话和普通话对话显得导演不认真,结局时才知道那俩打酱油的有啥作用。不过为了这个主题五星!
温馨、鼓励。
我尊重基督徒的信仰,甚至抱有好感。But, come on! Can't you find a smarter way to preach?
Something worth fighting for.所以我没有带人归主是因为不够舍己吗?
给四星吧。 看看辩论就足够了 我觉得。能够得到启发就是最好的。 而且,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证明,唯一的证明是你是否相信。
一坨垃圾
我是基督徒,我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希望看到的是真实慈爱的上帝改变一个人心的过程。这是最能打动我的。可惜这电影过于简单粗暴,直接把快要转变的无神论教授出车祸死了。我觉得很遗憾。
这个能算是喜剧吗?!
有耳都应当听,寻找的必会寻见。活在人世上的恩典时期是一定的,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告早日接受耶稣为救主,时刻准备着,肉体失去了时候,灵魂不至于与神永远隔绝。
太多平行线索,略有些散乱
我觉得教授最后死了实在是没有意义;内容来说都是老生常谈了,非要和进化论和科学血拼有意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