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张婉婷这个标签,找到了这部影片。
我算是个落伍的人,看了下时间,竟隔了有7年。
每次,特别有感觉的东西反而写不出长篇大论,只有散乱的几个123。
1、北京。
一开始晃动的北京街头的影像是典型的纪录片语言,再配上摇滚,我一下没认出来是张导的作品,倒是想到了李玉去年的《苹果》。
据说片子是导演很多年前的作品,只是一直没通过审批。
北京是个素材特多的地儿,而所有围绕北京的片子,不是古代就是底层,穷得让人心难测,少有光明灿烂的东西。
有一点倒是挺好,北京人一点也不媚外,对于香港人,完全可以不鸟。
人民商店的老板告诉香港小伙子米高,这里人民说了算!
乐队里的人叫米高“港农”,骂人也要人文主义。
2、对比。
一处是关于北京和香港的对比:北京摇滚的特色是穷;香港摇滚什么特色?
香港摇滚没有特色!
——是啊,摇滚源于愤怒,香港人没有愤怒,也没有时间去愤怒,自然就没了摇滚。
(杨颖和米高黑夜一起去上厕所的路上对话)大陆的黑是一直这么黑下去,而香港的黑是一阵后又能亮起来——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啊!
一处是两对父子的对比:平路声嘶力竭告诉父亲“我签约了”,父亲却什么都没听见,他希望的只是儿子回家一趟,看看母亲。
米高老爸处处给人赔笑,死命地喝酒,还要忍受别人对儿子的耻笑。
这时的米高再也拽不起来了,他只有低头,抢过酒瓶一醉方休。
3、张导好像非常钟情于舒淇,《玻璃之城》里用了她,这里也是,一开始彩色头发出现的摇滚乐队老大的女人,却是心地单纯。
我却发现,舒淇真是要多土有多土,要她像乡妹子真是可以非常到位。
而那个第一次上台救场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后的一鞠躬倒是给了我一点小小的震撼,无论是舒淇本人还是她演绎的杨颖这个角色,都是很有潜力的。
4、同样不是一部纯粹的摇滚片,贴上标签,带着张氏特有的时代感。
影片里用舒淇之口两次说出了“千禧年”“新纪元”这些有着各自特定含义的词语。
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一群人的命运总是要和时代连在一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才值得被记录被刻画。
当然,语言在这里也是一个惯用的标签。
米高一开始那口港式普通话让乐队人都笑了,给他一个封号,叫港农。
5、除了开头的纪录片风格,中间插入的四个人的自述同样也是。
每一个人都对着镜头来一段陈述,内容包括: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6、影片最后打出字幕:特别感谢罗大佑。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错了。
今晚看中国好声音,又看到了汪峰,听到了他那首北京北京,于是我又想起这部曾经让我老泪纵横的片子。
京城果然是一个特别的城市。
人们都说上海是魔都,其实我觉得北京更有一种魔力,这种魔力从外面看起来很诱惑,让人情不自禁地被吸引,然而进入到这个圈子里才发现,就像跌入了一口无底的井,找不到落脚点,找不到任何可以赖以支撑的东西,不知道自己要掉落到什么时候掉落在哪里。
北京是一个历史和现代文明激烈碰撞的城市,就像一个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的稳重内敛的男人,突然喜欢上了一个古灵精怪充满诱惑没有规律可循的姑娘,于是他手足无措了,按照自己一贯的方式来就得不到这个姑娘,但是又无法认同姑娘的方式,也无法学会这种方式。
北京是一个迷茫的城市,因此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不由得觉得迷茫起来,一迷茫就迫切需要找到出路,而摇滚就是这种急切的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几个摇滚重镇分部在各个古都的原因,北京、南京、西安。
很多人都有北京情节,只汪峰就有两首以北京为题的歌,晚安北京和北京北京,我当然是比较喜欢晚安北京。
鲍家街是汪峰最得意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音乐,为自己编织一个略有些遗憾但结局终是好的的梦,所以晚安北京是一个年轻人在表达自己的迷失和无人理解的孤独,说实在的,这是每个年轻人都会遇到的阶段。
而到了北京北京,已经是十年后的事儿了,在这十年里,张炬死了,何勇疯了,窦唯改念经了,汪峰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因为找不到出路就感到绝望的青年,就像歌词唱的“我们在这里活着也在这里死去”,他此刻的绝望不是来自于找不到出路,而是意识到根本没有出路自己也将放弃挣扎最终初心不再的绝望,最后那句北京北京,那种对北京又爱又恨的矛盾情绪,简直悲惨的让人无法听下去。
好了,回到这部片子上来。
我看到很多玩摇滚的朋友都在狠狠地抨击这部片子,觉得这片子把中国的地下摇滚拍俗了浅了天真了脆弱了。
其实我觉得导演的侧重点也许并不在摇滚这件事儿上,在我看来导演更想表达的还是当代年轻人对梦想和人生的迷失,在某种程度上跟《在路上》有着一致的出发点,摇滚只是一个表达的方式一个出口。
就像我认为摇滚的侧重并不在音乐上,更内核的是一种态度,近年来摇滚的流派越来越多了,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都指责别人是伪摇滚,其实有意思么,大家追求的不过都是一样的东西,自由,宣泄,充分表达自己。
如果是为了拍摇滚,大可以直接从平路的角度来拍摄这部电影,但是导演的主视角却是来自香港的Michael,一个跟摇滚没有半点关系的半红不黑的所谓创作歌手。
Michael和平路一群人相遇,立刻就被他们吸引并且融入了他们,原因就是无论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年轻人的矛盾、迷失和挣扎是相通的。
导演还是希望给观众一个梦。
包括平路的死,也是导演在编制一个梦。
因为当唱片公司否定了自己,父亲最终也不了解自己,唯一的女朋友和狗都要离开自己。
平路如若不死,最终必然是对社会妥协,那么所有年轻人的梦都要破碎了。
包括墨西哥跳豆,墨西哥跳豆是对梦想的一个讽刺。
表面看起来充满奇特的魔力,内在不过是丑陋的虫子。
但是好在,发现了这个真相的杨颖并没有把这一切告诉Michael,而是微笑着让他继续兴奋地沉浸在幻象里。
只可惜,在现实中没有导演,没有人会去保护你的梦,你只能看着它被踩碎被践踏,露出最本质的丑陋的样子。
《北京乐与路》是香港导演张婉婷拍的一部关于北京地下摇滚人的电影,通俗的说就是香港的商业化与北京地下摇滚乐杂交后的怪胎,是摇滚乐被三角恋强奸后生下的杂种。
准确一点讲,这是一部将三角恋的的故事嫁接到摇滚乐上的电影,讲的是一个香港的富家公子看上别人的女友的故事。
当然艺术毕竟是高于生活,电影忽略了富家公子与艳舞女郎的文化差异,于是整个故事看上去就更像一个“故事”,也就是不怎么的真实可信。
当然按照琼瑶阿姨的标准来讲,三角恋的故事怕的还不错,男女主人公也都是俊男靓女,情节安排的也够感人,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但影片中表现的北京地下摇滚乐的部分确显得过于流于表面,过于俗套。
俗套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错,错就错在这样的一部俗套的电影却是要嫁接在自以为不俗的北京地下音乐之上。
一次不成功强奸,勉强生下了一个还算美丽的怪胎。
我心之天安门在乐于路宝宝没去过北京,最近却两次看到北京天安门。
没钱没时间,可怜谈不上,2008吧,2008去吧,凑合个热闹,我操他大爷,不就是个热闹吗?
有什么看头!
天安门城头挂着毛泽东的头像,你以为那还是故都吗?
你以为那还够文化吗?
我操他大爷。
最近两次看到天安门,一次是兄弟去北京、上海、广州照相了,他们学校大兴土木,去考察一下各地学校的如火如荼的建设情况。
所以宝宝的兄弟伙准备了18套新衣服,在天安门、在东方民珠电视塔,在广州白云机场、在8打零长城、在祖国的南疆北地,照了无数相片,然后发到了同学录上,所以宝宝看见了。
宝宝对别的没感觉,就对那张北京天安门的印象特深,显然相机不够广角,天安门未能一窥全貌,兄弟伙一人庄严的站在相片偏右的位置,留出了北京天安门正中的伟人头像。
宝宝一看,大叫,他奶奶的位置不对啊!
改明儿去北京,非要带日本数码广角单反,非要站在正中,非要站在不远不近的位置,把头摆在伟人头像前面,庄严肃穆,天安门就是古代官员的乌纱帽效果,哈哈!
开心!
他奶奶的,想着就兴奋,这样的创意,宝宝还真怕没去,北京伟人头像就拆掉了!
宝宝拍拍腰包,打开电脑,看起北京乐于路来!
哈哈!
又看见天安门,一个香港富家青年,不远万里来到北京,来到他奶奶的不是首都的北京,来到真正的北京,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他妈是人本主义的精神!
他说,香港是没有摇滚的。
带着他的摄象机,带着他的梦想,来寻找摇滚的精神。
如同89年的候德健,那些片片里的候德健,人群中的侯德健,他的北京目光,却在《北京乐与路》里面出现,我操他大爷,这才是城市与人的关系,如同那个盗版帖子光碟贩子:现在是人民做主。
所以,跟随他的眼睛,我看到一个真正的北京,76年。
三天两次看见北京天安门,宝宝他奶奶的有够兴奋的!
哈哈!
宝宝哭了,耿乐和父亲在火车站那场戏,宝宝经常哭泣,一个人,在电影或者不是电影里,他爱北京天安门。
冲着雪碧二锅头,吴彦祖,男子汉大丈夫,不喝下价酒,不挣窝囊钱,不抱小骚货的台词这三样看的电影。
但整部电影似乎就只有这三样是值得记住的。
摇滚或者说音乐类型题材的电影很难拍,这是众所周知的。
所以我觉得导演很有勇气去拍北京摇滚乐队,这很值得称赞。
我也认为她拍的挺用心的,至少电影前半段,我看的挺起劲的,虽然主唱和调音师能吵起来,乐队跟着大棚混挺离谱的,但是livehouse的氛围,北京四合院里排练,走穴的感觉我倒是很喜欢。
摇滚乐队放荡不羁的味道我是能通过电影去体会到的,所以我才说这是部好电影。
吴启彦在电影的前半段的作用就是让观众通过他的视觉去认识杨颖和平路乐队的生活,这我觉得挺好,如果整部电影能一直这样下去,吴启彦在走穴的路上写出自己的歌,平路坚持下去还清杨颖的债务后,继续去livehouse演出,最终被滚石签,这结局就挺好了的。
但是,导演很明显有她想表达的东西。
平路叛逆,与社会脱离,不被主流接受,ok,这样的人物塑造的想法没问题,但是叛逆并不等于精神不正常,并不等于于唱片公司碰壁后,就跑出去嫖娼,然后抛弃队友女友,然后撞货车自杀。
我知道这是在致敬柯本那种只做自我的人生态度,我get到了,但是表达的方式确实有点儿戏了,结尾处平路摩托车飙车被撞后,起来要求火车司机听一下自己的歌,然后才死,说实话我看到这儿,真的绷不住了。
还有想吐槽的就是,吴启彦米高这个角色了,作为电影的另一条故事线,他和杨颖的暧昧很让人尴尬,平路前脚刚走,他们两人马上勾搭上了,平路一回来,杨颖马上把米高给抛弃了,虽然米高和杨颖卖打口cd被警察追的那一段我很喜欢,但是这样背这平路搞,然后杨颖又求着平路回来,真的很让人无语。
吴启彦这个角色就是公子哥的形象,逃避出庭逃避写歌,没灵感跑出去跟穷乐队鬼混,这本身就说明米高就是个喜欢逃避的人,虽然最后也不得不面对,被判刑,但是这哥们似乎并没有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结局该回香港回香港,平路死了,流几滴眼泪,流完掏出跳豆继续嘻嘻哈哈,跳豆也暗示了米高这一活在象牙塔,不care人间烟火的温室公子哥。
单拿出这个角色看,可以说已经一塌糊涂了,所以导演很明显一方面是让我们通过他的视角看北京乐队,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他和平路对比,前者导演做的很不错,但是后者因为平路本身角色就有问题,米高角色本身也有问题,最终也没对比个所以然来,非常失败,也因此电影的后半段,已经不知道在演什么了。
总结一下,电影前半段的感觉,和一些片段拍得很不错,吴彦祖确实tm帅,观感不错。
但后半段已经不知道在拍什么了,一塌糊涂,虽然能get到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但这是最糟糕的,因为要么就好好地表达,要么就干脆不让观众看懂。
如果观众能看穿导演的意图,但是导演传递的方式却很糟糕,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不合格的。
——————————————————黑豹,窦唯,唐朝,超载,鲍家街,喜欢90年代中国摇滚的,这部电影肯定得喜欢,就冲开头livehouse那一段,摄影瞎几把乱晃给你一个在坑里的感觉,你tm就得喜欢。
最近跟同学去KTV唱歌,他演唱了很多歌曲的摇滚版,原来他是一个王力宏的铁杆粉丝,因为王力宏出了一张专辑就是《摇滚怎么了》,在这张专辑里王力宏就大玩摇滚。
最近正好又看了一部电影《北京乐与路》,是一个香港导演执导的关于一群在北京玩摇滚乐的年轻人的故事。
里面就有摇滚版的《国际歌》,听起来别有韵味。
里面有个经典镜头就是雪碧+二锅头,北京酒吧中调酒,一般使用少半杯二锅头,加少半杯雪碧,然后用餐纸捂住,用力于吧台上一蹲,让雪碧的汽泡携带二锅头的烈劲冒出来!
还有墨西哥跳豆,豆本身根本不会弹跳,都是里头飞蛾的幼虫在作怪。
幼虫很大,虫的后腿抓住豆子内壁,然后迅速的向上躬身,豆子就跳起来了;房间越暖和,它跳得越欢。
有人问怎么虫子会进豆子里呢?
原来每逢春季,跳豆飞蛾便会在这类矮灌木的花朵上产卵。
幼虫孵化后,钻进种子荚膜里,吃光果实、在里头蛹化。
但我感觉生长在那个跳豆里面的幼虫就像生活在北京的摇滚歌手似的,只能生活在封闭的小空间里,起初都很压抑,但总会破壳化蛾的。
就像那只叫李逵的狗,被人在树林里追赶,人们只想吃它的肉,但狗最忠诚,最后终于逃脱了猎者的魔爪。
香港没有摇滚,大陆摇滚的特点就是穷,所以当时很多的走穴的歌手,都去了香港,然后就火了,例如王菲。
是的,现在很多大陆的摇滚歌手现在也渐渐被人们所接受,例如崔健、郑钧、汪峰等,好像最近有一场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很多摇滚界的人都参加了。
电影中出现的骂人词句汇总:狗日的,操你大爷,他妈的,操蛋,fuck you,我操。
经典台词:"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
""所有的爱情都是操蛋的,你骗骗我,我骗骗你,就是这样。
"“人生苦短,活着就是等死,就是没死。
” “长大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就是一个兔子变王八的过程。
”“改改你的脾气吧,艺术家” “我从来没说过我是艺术家,什么TM的艺术家,都是你们给我的,而且都是在骂我的时候。
” “我本来是想好好搞音乐的 ,结果给音乐搞了 。
”
当猎奇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态时,就休想看到事物的本来样子。
这部影片压根就是一部猎奇之作,骄矜的香港女导演把大陆和大陆摇滚都彻底猎奇了一番,数数钱拍拍屁股走人了。
剧情就是为猎奇这个目的而设置的:事业无成闯下大祸的香港阔少爷来大陆避难,顺便找点音乐灵感,寻求一点艳遇,这种设定的姿态就像一个故意摆歪了的摄像头,永远不可能,或者压根就不想看到被摄事物的真实面貌,于是我们看到了镜头中光怪陆离的场景:跳大棚脱衣舞的女孩居然和摇滚乐手搞在了一起!
别告诉我你没常识,不知道大棚为何物,那请自己去看吴文光的记录片《江湖》,里面会明白无误地告诉你大棚里确实有脱衣舞表演,这节目确实叫“开放”,但表演者大多是稚嫩腼腆的农村姑娘,她们为了生活不得不随大棚四处奔波,看他们表演的也是同为“阶级兄弟”的农村老百姓,城郊农民工,这是一个和城市无缘的群体。
摇滚乐可是城市青年的专利,西方作派,听不懂,不对农村老百姓的胃口。
舒琪在影片中哪像个为生活奔波的农村女,打扮时髦,性格张扬,活脱一个城市骨肉皮(为了和摇滚乐手睡觉,蹭点白饭和毒品,整天和摇滚乐队混在一起的女人)。
把这两样八杠子打不着边的东西生拉活扯搞在一起,真是不伦不类。
剧情在这里已经是一条裤裆早被戳通的牛仔裤,只能硬是露了屁股也要穿出来,丢脸也要装酷!
吴彦祖饰演的香港阔少除了整天色眯眯盯着舒琪,再也没做过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他没有融入这群人也根本不想融入这群人,更不是为了所谓的音乐梦想,影片呈现的他只有一个猥琐不可告人的目的-乘机撬别人墙角;耿乐饰演的“望月”乐队主唱“平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只会打人,发脾气吵架,酗酒,滥交,装酷,随意中止表演,这些西方摇滚乐手脸谱化的性格居然被导演拿来强贴在一个中国年轻人脸上,结果脸不像脸;那些无聊根本说不通的桥段(为了让耿乐更酷而莫名其妙跑出来的摩托车,签约不成抱着大棚姑娘胡搞一通的“床戏”,舒琪在村边洗头的美人甩头图,模仿《成名在即》弄个大巴士搞巡演)拼凑在一起,就像平路最后在高速路狂奔时跨下的那俩破摩托,裹挟着灰尘、唾沫、眼泪、自卑和矫情,最后撞在一辆装满玉米的卡车上支离破碎。
好吧,让我们把思绪定格在平路死前最后一个镜头:平路从地上若无其事地爬起,掏出一盒磁带递给面前被撞之后一脸惊诧的玉米卡车车司机,来了句“听听吧,下面一首最精彩”!
(死皮赖脸硬塞东西给人家,死前还不忘记做广告)在歌声中,平路靠着车厢,仿佛咱在享受自己的音乐,镜头不断切换后我们看到他倒地死了!
就死了?
不少观众一定抱有和我一样的疑问:不是刚才还好好的嘛,还推荐好歌给司机听嘛,怎么就死了?
简直莫名其妙!
看到这里,我唯有哭笑不得,以后打死我也不相信香港这些糟粕导演能鼓捣出什么好东西来!
幸亏大家看的都是盗版,要不那白花花的银子和勉强挤出来的几滴眼泪也算是暴殄天物了。
影片不但浪费了你我的宝贵时间,还糟蹋我心爱的摇滚乐,这是我最不能容忍的。
先看看这些罪状吧:舒琪饰演的大棚女杨颖说:“自杀的方式有很多种,嫁给搞摇滚的是其中之一”。
乐队的其他成员说:“活着就是等死,摇滚是最快乐的等死方式”当戴眼镜的那只呆鸟对着镜头无耻地说:“我搞摇滚的目的就是要戏果儿(果儿就是骨肉皮的北京说法,戏就是泡,玩弄),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能收到美国邮寄过来的一个冰冻洋妞!
”之时,我已经无言了。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导演张婉亭女士眼中的摇滚乐就是泡妞、打架、自杀、装酷这几个无聊的词,因为她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大陆摇滚和产生大陆摇滚的草根精神,她只是一个接受西方教育,被西方摇滚浪漫情结毒害的香港雅皮士,她拍影片的目的只是为了圆她年轻时未遂的摇滚梦,她需要一片比香港更广阔更廉价的背景来圆她这个自私的梦,于是选中了北京东北郊这个外地摇滚进驻北京的中转战——树村、霍营、东北旺,因为摇滚集中在这里,因为这里廉价,因为这里依然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所以这里可以被任何猎奇的人随意扭曲,张婉亭女士甚至不愿意走进摇滚乐手的房间看一眼,如此矜持娇贵的导演能拍出如实反应摇滚的片子么?
颜峻真敏锐,他及时注意到这点,于是一份还算为时为晚的《树村声明》出台了,声明表达了摇滚乐队们不愿意跟随张婉亭女士歪曲自己,给摇滚继续抹黑的主张,摇滚乐队纷纷退出影片拍摄,婉亭女士莫名惊诧了,这只能怪她自己,谁让她走马观花外地人拍外行呢,摇滚乐远不是她想的那样,何况她的导演水平也实在不够格。
影片里。
看到了秋天的虫子。
看到了挂盒。
“狠”不是北京搖滾的特色。
北京搖滾的特色是“窮”。
那香港搖滾的特色是“富”?
香港沒有搖滾。
在我看來。
對于搖滾的題材隻適合拍記錄片。
甚至記錄片也不能展示完全真實的東西。
他們的生活狀態。
他們的內心掙扎。
還記得《后革命時代》里內兩個長得很乾淨的男孩儿。
“我們不是傻朋克我們要錢!!!
”秋天的虫子簽約嚎叫后染回了黑髮。
“紅了的樂隊都是外表叛逆,裏麵聽話”這樣的潜規則讓人心寒。
但這樣的讲述形式,只屬于電影。
顯得作作。
搖滾樂手的生活是無法用電影描述的。
就像大家都唏噓kurt cobain的死。
親愛的kurt是否也曾愛慕虛榮。
之後矯情的《最後的日子》能說明甚麽。
電影濃縮之後的東西多少會失真。
平路經過別人的拒絕后會拿著自己“下一首歌最好”的磁帶開上鐵驢奔向死亡。
還是由于李魁的再次失踪看到了自己的懦弱与宿命。
我不相信真正的搖滾樂手會捨弃理想奔向自由。
因爲他們真正的自由早已与理想捆綁在一起。
滲入血液里。
“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
”應當是這樣的氣節。
《北京乐与路》:为什么我突然落泪了——《北京乐与路》中的镜头组成、摇滚音乐或其它 (文:火神纪) 原谅我太喜欢这些画面,以至于无法舍弃其中的任何一张。
颓废,张扬,凌乱,或者死寂。
摇滚音乐是什么;摇滚音乐是一种安逸的死。
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听说过这样的落寞,可是这并没有什么关系;我思,我歌,故我在。
别人的看法跟我似乎没有任何关系。
我想我的;我写我的;我唱我的;我做我的。
这便够了。
我们的存在只是为了告诉这个世界,我们活着。
至少我们还在挣扎着艰苦的活着。
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自己的思索,我们自己的呐喊和疲惫。
摇滚音乐人。
长发,染得乱七八糟;香烟,酒精,大麻,性。
大大咧咧,不修边幅,暴躁,易怒。
杨颖的台词颇有点意思:自杀的一种方法就是嫁给做摇滚的人,一定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莫大的差异让他们郁闷得近乎残暴。
尤其是当他们面对自己所深爱的人时,他们无须再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掩饰别的任何东西,由爱及怒由此而生。
这部电影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在我眼里摇滚成了一个最美好而最不切实际的梦。
画面里的描绘婉转而直白。
悲凉,当我看到的时候这种感觉如此强烈。
三四组镜头的剪接,类似文本里的排比;华丽而有序。
可是要驾驭这样的东西并不容易,弄不好会被误以为是伪蒙太奇的意识流。
不过还好,这方面在这部电影非常清晰而且恰到好处。
比如关于摇滚音乐的演出;电影里曰为“走穴”。
这边是稀疏的客人和一张门票一块五毛钱的打折;那边是恶俗的《纤夫的爱》和杂耍表演,可是挡不住这边几个误以为走错门的人不停地诅骂、砸场以及那边的人山人海和热气沸腾的喧哗。
摇滚是什么?
摇滚是反叛、永不妥协和永远自我的中心世界。
所以,纵然被人砸场也依旧进行自己所追求的那种表演。
我们可以忍受他们的侧目、白眼和讽刺式的讪笑;因为我们有我们的梦想,而他们永远不会明白。
而吴启彦和父亲的对话正是这两种东西的最大冲突之处。
在吴启彦看来,音乐是艺术,在我写不出音乐的时候,我不可能会违背自我为讨生计而写那种恶俗的东西;在他父亲看来,这仅仅只是一种交易,别人给你出唱片,给你钱,有人愿意买你写的东西,那就随手写一些给他们不就得了。
这样的冲突永远不会完结。
还有平路死之前的那一段,由四组镜头完美地组成了一段戏:平路疯狂的飙车,杨颖狂乱的寻觅,吴启彦看似公正的审判和李逵无奈的逃亡。
这一段是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一段。
我始终认为,这一段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
平路的疯狂是失意,飙车是一种精神世界的解脱,所以他在开车的时候会疯狂地喊着:谁敢比我更快。
杨颖的狂乱是担忧,而寻找是担忧的唯一出路,她的眼神非常的迷乱,因为自己所承诺的那个男人,那个疯狂的男人消失了。
那是一种皈依般的虔诚。
而吴启彦的审判是自我的面对,他一直在做的梦是因为自己狂怒时失手伤人,梦在这里是一种潜意识的释放,其实他一直没有办法面对自己所犯的过错,所以他每次梦醒来总会气喘如牛。
而今他解脱了,类似一种自我地升华了。
而李逵的逃亡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这部电影里的李逵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一直这样认为。
他代表的是平路的妥协以及温柔,纵然他只是平路所养的一条“傻头傻脑”的狗而已。
然而李逵代表的更多似乎是这群人,不管是平路,杨颖或者吴启彦。
他们一样傻头傻脑地活着,一样无奈地活着。
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着杀戮,只是李逵所面对的是饱腹的杀戮而他们所面对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杀戮。
当然,在物质生活上他们也同样无奈而疲惫。
这四组镜头被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释放出来的视觉张力是很有杀伤力的,我在看这一段电影的时候突然落泪。
平路的死,杨颖的绝望,吴启彦的宣判和李逵倒地时黑色的镜头。
那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一种幸福,一种自我的幸福。
一个玩摇滚的人最终死在自己的音乐里,那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纵然他们在不停地拼杀,不停地逃亡,可是最终这样的结局让我庆幸,因为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在祈盼他们会幸福地活着。
我第一次看张婉婷的电影,惊艳得不知所以。
这部电影有着一种独特的细腻,也许是因为看惯了男性导演的电影,而会突然迷恋上女性导演的电影。
当然,这部电影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镜头技巧组成,这是这部电影除了音乐之外最吸引我的地方。
比如很多地方一种摇晃的镜头,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起法国电影《无法撤消》里的那些寻觅的特写,我记得看那些特写镜头的时候我感觉到一种晕眩的感觉,这部电影倒恰到好处。
这样的镜头描绘带给我一种支离破碎,很彷徨迷惘的感觉。
这样的镜头用一种锐化过的颜色,看起来饱满而温馨。
还有用主角的视角镜头。
比如杨颖起床时漂移的目光来描绘环境:角落里《我爱摇滚乐》杂志封面上雷锋满脸的无奈,凌乱的房间、窗前柔软的阳光和醉酒未醒的男人,一种疲惫而且杂乱无章夹带着那种毫无规律的生活苍白而空虚的感觉从画面上传达出来。
比如杨颖被抓进看守所时拿下隐形眼镜时的视角:利用镜头焦距的改变制造出一个渐渐模糊的世界和同样被关看起来像是成堆的人群,我看的时候有种很晕炫很凄迷的感觉,这样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这时候再用了一个近镜高清晰的特写杨颖的脸庞,我突然想,这是不是想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主观得接近有点自闭的女人。
这样的镜头非常便于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干净利落而且可以很简洁地告诉我们导演想告诉我们的那一切。
另外还有一种跳帧镜头,这应该是剪接出来的效果。
跳动的画面,连续而不连续。
这样的镜头尤其适合描绘那些狂欢的人群,制造出一种很紧凑又很突兀的感觉。
也适合描绘一些紧张的场面。
另外还有高吊的俯瞰镜头。
描绘平路和父亲两个人擦肩而过,一个开着火车一个坐着汽车,镜头从近镜渐渐升高,大视角的描绘。
东来西往,似乎永远没有办法沟通。
当然这里是导演特意制造出来的错觉,后面在火车站的父子相遇,那一段才是戏肉,也是同样的镜头组成,只是一个靠拢一个远去。
这里面更多的是一种落寞。
我最不喜欢的是这部电影里的那几段独白。
也许只是为了表达某些我看不懂的东西,或者仅仅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一些题外的东西。
可是在我看来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隐忍,是隐忍。
电影有时候跟诗歌一样需要隐忍,需要一种不那么直白的表述。
而电影的其它部分其实已经很明白地说明了所有的东西,为什么要加这几段呢。
也许只是因为太迫切地想说明白什么反而让人产生一种抵制的情绪,很多东西让我们自己去玩味不是更好么。
说回这部电影重中之重的配乐部分吧。
崔健、郑钧、秦勇、秋野、张楚、何勇、戴秦、吴彤、汪峰、张浅潜、子曰、黑豹、唐朝、瘦人、轮回、木马、扭转的机器、夜叉、舌头……这样的一份名单会让所有喜欢摇滚音乐的人们为之而疯狂。
这部电影的光亮不再是台前的那些演员了,而是这些我们很熟悉的摇滚音乐人。
最初本来是想写汪峰的《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的乐评的,后来辗转找到这部电影,我才发现,原来我以前想写的那首歌,其实不仅仅只是一首歌,而是一部电影。
所有跟北京相关的电影似乎永远离不开鸽子和自行车,似乎北京除了满天飞翔的鸽子和满世界凌乱的人们骑着自行车飞奔而去之外就再没有其它。
地面上是大队的自行车,一大群鸽子在灰沉沉的天空里飞过,带着一种厚重的味道,这部电影就这样打开了序幕。
似乎所有和北京相关的电影都会有这样的一种声音,鸽群飞翔时的那种呼呼呼的声音。
最早的关于这种声音的记忆是在很小时候看电视剧集《末代皇帝》那种糜烂的味道,后来是《十七岁的单车》。
我非常固执、武断而且不客观地认定这是北京特有的声音,我喜欢这种声音。
跟北京的摇滚音乐一样动听而让我迷恋。
如天籁般动听。
第一首进入我们的耳朵里的是子曰乐队的《磁器》。
酒吧,平路的乐队表演和疯狂的群众。
这也许是带着我们入戏的一首歌。
摇滚,标准的摇滚。
愤世嫉俗的歌词和喧嚣的配乐,歇斯底里的表演风格,半带说唱半带咆哮的唱腔。
而这种狂躁之后加一段轻柔的音乐,打架斗殴听起来很温馨。
也许是因为声音制造出来的反差效果吧。
子曰乐队的《光的深处》,阴暗的房间里和窗户依稀的阳光,汗流满身地嘶吼。
唐朝乐队的《国际歌》,豪迈而爽朗。
我记得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是在香港的红墈的那场摇滚之乐的VCD里面,摇滚的合唱和摇滚进行曲。
子曰乐队的《乖乖的》,台下不满的观众和旁边电视里的太极拳,还有上台愤怒的观众。
现实和精神世界的冲突。
第二次《光的深处》,一个失望的父亲和砸场的人们,父亲特写的背影很落寞。
而改编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是一种救场如救火无奈轻装上阵,杨颖的表演带着一点情色味道永远比平路愤世嫉俗的摇滚更受欢迎。
几个依稀可以辨认出来是汪峰《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的音符之后带起的争吵声和温情地漫步,黑暗漫延和光亮的渴望。
子曰乐队《乖乖的》伴随着平路的失意和杨颖与吴启彦狂奔之后气喘吁吁的散步和聊天。
最强的效果是气氛上的反差。
而《乖乖的》的歌名带着一种灰色的寓意,所谓的摇滚反判,永远只是包装。
外面反判而里面听话的乐队才是被捧得红的乐队,也许这是真的,摇滚精神也一样需要面包来支撑,所以真正的反判并不受人欢迎。
乖乖的,《乖乖的》;先填饱了肚皮再来玩摇滚吧。
而平路带着的那种不肯妥协的真正的摇滚精神只能被注定被拒在唱片公司的门外。
这首歌在这里更多的是灰色的寓意和批判。
鲍家街四十三号的《晚安北京》的前奏配乐,没有唱词。
平路在唱片公司撞板之后疯狂的发泄,抱着一个女子疯狂地做爱。
吉他和贝子的声音异常地刺耳。
汪峰《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的音乐部分。
很轻柔,很温暖。
配合慢镜的特写,那天下午的阳光看起来异常的暧昧。
第一次牵手的还没有开始就颓败的爱情被另一个男人的失意彻底地扼杀了。
带着一种暖黄色的镜头看起来很伤感。
而上面说到的那个平路之死的四组镜头的完美组合基本上是《晚安北京》的MTV诠释。
汪峰落魄的音域和感性而颓废的歌词,“睡去”和死去的寓意,“国产压路机的声音”和“破碎的轮胎”是平路的飙车和车祸。
而音乐结束时平路苍白的脸庞和蹒跚的步伐,还有吴启彦的宣判和李逵的倒地,再响起来的是子曰的《你也来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所以我说/你说/他说/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样的唱腔和平路平静的脸庞。
很悲情,我是在听到这首歌时落泪,禅意的引用是不是意味着一种轮回。
平路近似于哀求的声音煸情得恰到好处。
纸吉他的焚烧是梦的焚烧,李逵逃出生天之后狂奔到主人的坟前和杨颖失声的痛哭那一段估计也赚了不少泪水,不过带给我的感动远远没有平路倒地的那个镜头,因为这一段的煸情味道过于明显,反而没有前面那一段来得自然而顺畅,而且声入境中,不由得悲由中来。
完整的一段《晚安北京》,在平路的追悼会上,听起来也没有前面两次在这部电影里听到这首歌时那么震撼。
最后作为主题歌的《回忆之前忘记之后》和那些欢乐时光的特写镜头,很悲情。
这首歌并不像这部电影的主题而更像是总结。
梦中的梦和繁星的碎片,摇滚的梦永远没有结束。
而记忆很深刻的除了平路之死之外还有那个墨西歌跳豆,豆里的虫子终究会破茧而出,杨颖的放生带着一种生命的延续寓意深远。
这一段和李逵的逃出生天似乎带着同样深沉的寓意让人感动。
生,生的不停延续;这才有了梦的衍生和存在。
而梦,只是为了让我们生的这个世界变得更美。
写到这里我也终于明白了我为什么落泪。
因为曾经,我曾经有过的类似的梦想,我曾经幻想过的我将在自己的诗里死去。
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种悲悯情结的矫情。
我不否认。
可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死是最美的一种死法。
因为生存,因为梦想。
在最美的梦想里死去是最安逸的死法。
摇滚成了一个代表的典型事物,说到底,这部电影想要表述的依旧是生存和梦想。
2006-06-14;丙戌年五月十九。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北京乐与路 ■译名:Beijing Rocks ■IMDB:0312412 ■导演:张婉婷 ■编剧:罗启锐 ■类型:歌舞/ 剧情 ■上映:2001年10月25日/香港 ■演员:耿乐、吴耀汉、舒淇、吴彦祖、俞飞鸿 ■片长:110 min ■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级别:Argentina:13/Hong Kong:IIB
说句题外话,耿乐把一个拧巴的摇滚青年诠释的很好。
回归正题,这片子放到今天已经20年了,那个年代的摇滚精神不是今天能理解的。
80后伪文艺青年一个,也从高中开始听枪花、绿日、林肯、唐朝、痛仰,还翻墙翘课去听痛痒的现场。
摇滚真的好听,可是有件事我从那时候就不明白,为啥摇滚一定要低俗呢。
穿皮衣留长发大花臂,帅气,但是你为啥要张嘴闭嘴脏话连篇,一言不合碎瓶子打群架?
搞艺术就要没礼貌没教养吗,摇滚真的不背这个锅。
摇滚应该是因为热爱而生,歌颂生命的顽强不屈,至死方休的精神。
太多人打着音乐的幌子玩儿女人,飞叶子,砸场子。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行为相当有吸引力,当年一大票未成年人被这种生活方式迷得七荤八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青春是张扬的,理想是不羁的,但是不能低俗丑恶。
很多乐队写的音乐真是好听到死,但是你让我拿他当偶像,回见了您内。
人们常常会赞赏某种自身缺失的东西,可是之后又能怎么办呢,只能缅怀,而不是拥抱他,保护他,珍藏他。这种念想已经成为了一种第三者的介质,你是可以逆行而上的。可懒惰的我们选择停留在原地
剧情音乐都太TM操蛋了,fuck off,没搞懂蛋妞儿怎么接这个啊
吴彦祖开头那段自述真可爱
我只是想看下吴彦祖 其他的点点点。
我没有觉得不好啊 而且相对而言 比我看的其他吴彦祖耿乐的片子都舒服 舒淇的表现也很干净的干净 摇滚与爱情、理想主义似乎永远是密不可分的 总是很边缘 导演要表现的可能并不是音乐如何而更多的是心境如何吧 总之 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男子汉大丈夫,不和跌份儿酒,不挣窝囊钱,不抱小骚货
路总是有疲倦的时候
for alternative ending!
那个时代,是突然间年轻人一下子释放。疯狂起来,无所顾忌。单纯而危险,何勇去了精神病院,张楚失声,窦儿成了仙,其他人变成商人和“摇滚乐手”。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尊敬,不管因为什么,喜欢是第一。谢谢你们。谢谢摇滚乐带给我的快乐。
杨颖(舒淇 饰):我知道自杀的方式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的痛苦,又痛又快。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唱摇滚的够酷,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站在天安门的台上,唱一首歌 。如果可以跳一支舞,就他妈的更好。—— 片名来源:该片在上映前夕一直是贯以《北京乐与怒》的名字,因为摇滚(Rock & Roll)在香港被翻译成“乐与怒”,但北京与“怒”相联系就显得不适宜,因此电影局要求导演对影片的名字做一下修改。经过一番讨论后,将片名改成了《北京乐与路》。
sharp music。。。披着摇滚外衣的偶像剧
可能耿乐有点矫情,可能苏琪港味太重,这部片拍出来就在摇滚界骂声一片,摇滚人谁都不认可地下摇滚是这个样子的,可能这也就是大陆没人敢拍摇滚片的原因吧,不管怎么这个片因为子曰而亮了,苏琪除开口音也很亮眼,音乐一起感动便四溢,咱还是好好听歌吧
今天重看 小学时不懂 但竟然非常记得子曰的好多歌词 当然是很多年之后才知道子曰 还有平路车祸爬起来递上倒好的磁带那一幕也是一直印象深刻 冷风中的北京 直让人想吼想落泪 倒杯小二pop 桌上拍一下 干了
“自杀的方式有100种,其中最痛苦的是嫁给摇滚”。怀揣摇滚梦的北漂青年,在操着一口地道京片子的耿乐面前,显得多少有些违和,反倒是走穴睡通铺发型也不乱的吴彦祖,和青春少女的舒淇二人的感情戏,有几分动人,豆浆油条也能帅出天际,尤其是摆地摊卖美国垃圾打口CD的片段,一个端着老北京炒酸奶、一个吃着麦当劳,一起坐地铁逃城管,一起牵手踩过京郊外的银杏叶,很是浪漫。北京的摇滚是在愤怒中成长起来的,黑旋风李逵失去了它的主人,鲍家街43号吟唱着《晚安,北京》,香港农民干了一口二锅头雪碧、墨西哥跳豆不再跳,唐朝怒吼着《国际歌》,西城大爷摇着蒲扇拉着二胡遛着鸟,日子还得继续。
哦~在家的时候看的~
如果在零几年,可能会觉得没那么好看吧。可是二十年过后,回头再看看北京那个时候的样子,听听过去的音乐,港台舒淇和吴彦祖那么美和甜的身材与眼神,那么格格不入的倔强大陆耿乐。欣喜、惆怅,一丝丝孤独,风一起就没了。被踩碎的魔豆,被舒淇偷偷放入花盆,再转头继续陪着吴彦祖笑。
平路的路不太平,理想会被现实埋汰只能去天国追寻,也许北漂一族和地下摇滚人的生活并非如此戏剧化的悲哀喜乐,不过,rock&roll真是好东西呀~
又看了一遍,突然特别感动。不知不觉的,我们学会了在社会中生活,磨褪棱角,冰冻激情,自我退却的那一刻,有人愤怒的拒绝,有人隐忍的继续,生活在那一瞬发生了蜕变,天崩地裂,万物涅槃,一切归于平淡。
20060427片中我最期待的,给我留下最深印象印象应该是《回忆之前,忘记之后》。《晚安北京》也很好。对摇滚人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着,但并不会引起什么共鸣。在片尾那乐声响起,汪峰那略有些沙沙磁磁的声音在安静的夜空中慢慢响起,想起片中唱片商的“签约的乐手,都是在外面反叛,里面听话”。
不喜欢摇滚,不喜欢北京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