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是看了许许多多战争片了,越来越喜欢这类冷门佳片。
虽然三个小时之久,故事也十分平淡,但有着十足的代入感。
电影中,没有军国主义般对战争的颂扬,也没有上帝视角中对大战役的刻画。
有的更多是战士们在前进时脸上的惊恐,休战时插科打诨等战争细节。
无论是丛林中的一场场遭遇战,还是堑壕中一天天的等待,一个又一个的人挺身而出,为了各种事情流血流汗。
回想来他们似乎不是为了勋章和荣耀,只是在饱受煎熬的环境中,面前唯有被杀或者消灭敌人这两条路。
战争从不是庞大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现实的痛苦,施加给每个人的痛苦。
在这里,原本寂静的山林和宁静的雪原不再凸显美丽的一面,转而释放出自己的冷酷。
一场场让人提心的战斗中,士兵们无声的死去,没有壮美的音乐,也没有撕心的痛苦,只是死去。
当你扣下扳机,灵魂就此消亡。
其实觉得这是一部九分电影,北欧风情浓厚,看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苏芬战争,以及(芬兰和二战)的历史背景。
服饰很不错,道具很真实,很用心;其次战术展示真的很好,尤其是堑壕的争夺,冲锋枪加手榴弹金不换;除了对主角的刻画,对其他人的刻画也很细腻,没有脸谱化,人物表现、事件都是发展的。
相比较美国的爱国主义主旋律电影,没有太多的对人物的赞颂和可歌可泣,更多的是通过小人物的表现和想法来烘托大背景,也表现出在芬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反战的意思也是通过鲜活的人物的逝去娓娓道来。
小国芬兰,39年被苏联强行索要领土,不从就遭受大规模入侵。
但斯大林没想到小国如此顽强,肃反后的苏军如此不堪,被迫调整战术,释放一大批军官(幸亏,不然第二年面对德军入侵百分百惨败)。
苏军惨胜获得领土,但也没实现吞并芬兰的计划。
然后就是这部电影,趁着德国重创苏联,芬兰也进攻希望收回39年失去的领土,最后也失败了,虽败犹荣。
东北欧的一串小国也受激励,面对贪婪无理的恶邻,必须勇敢拿起武器
什么是老兵?
作战经验丰富的士兵芬兰电影《无名战士》里的老兵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兵时间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加入轴心国对苏作战堑壕战;老兵在前,每到拐角处,就让后面的人扔手榴弹。
手榴弹爆炸后老兵趁着烟雾朝前突击。
以后的均照此战术办理无往而不胜阻击战:还是这个老兵和一个战友。
守卫在一起。
等待苏联红军到来。
老兵手持一支转盘冲锋枪。
他让战友给自己装填子弹供给弹夹。
对方来了大概20多人。
最后这20多人全部被打死。
老兵威武老兵不死。
这是我私人收藏的北欧五国二战记忆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最长的一部。
北欧人拍战争电影和灯塔国厉害国都很不一样,在这里你看不到那种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高潮和刺激,没有什么爆炸满天的大场面,有的只是在一个个小人物眼中的,真正的战争的样子:沉默,残忍,漫长。
1941年的那场苏芬战争,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对于芬兰人来说是一个先扬后抑的过程。
1941年的苏联,正在被德国的闪击战打得找不着北,这时的他们在政治家鼓动人们奔赴前线的口中,是“残忍的侵略者”;而到了1944年二战局势扭转,德国节节败退,芬兰不得不重新回到战争前的边界并签订城下之盟的时候,又成了“我们的东方友邻”。
“新边界”变成了“旧边界”,一切都似乎没有改变。
不同的只是,一群群年轻的生命在三年的战争中消失了,而那些少数苟且活下来的人,比如那个在战争一开始还喜欢说笑话跳舞的年轻新兵,三年的时光刻在他的脸上却像是三十年一样沧桑。
这才是普通人眼中该真正感受到的战争:没有什么高瞻远瞩或者挥斥方遒的豪迈,也没有什么英雄主义式的力挽狂澜。
有的只是一场漫长而煎熬的行军,蹚过一条条河,迈过一座座山,到达指挥官们下达命令的指定地点战斗,死去或者幸运地活下来,或者短暂的休息或者没有,然后再出发赶赴下一个漫长而又煎熬的行军和下一场可能的战斗,如此周而复始,直到你的生命在某一次战斗中消逝。
这部电影似乎所有出场的有名字的士兵都是主角,因为三个小时的电影足够细细地描述每一个人独特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新婚的妻子,19岁懵懂的少年,在他乡萍水相逢般的爱情;但是似乎除了老兵以外也没有谁是主角,因为大家最后基本上都死了,而且死的都那么迅速而短暂,一两颗子弹,人倒下,结束,到了下一个镜头就已经成了摆在路边或者是马车上面的尸体。
不管你生前有过什么天真的想法,激烈的念头,有过什么样的人生或者是遗憾,此刻已经全部都被带走,不再有意义了。
当德国倒下的时候,任何一个芬兰人都知道,战争的结果已经无法改变了。
而电影的结尾也被这种无尽的绝望感充斥着:所有的指挥官都阵亡了,大家开始无序地溃逃,甚至枪毙逃兵也无济于事。
不再有什么为国捐躯或者高尚信仰,人们只想逃离,逃离到哪儿都可以,只要不是这里。
这才是真正属于个人的战争记忆:一场漫长的,煎熬的,冷酷的黑夜。
但愿我们有生之年都不会再坠入这样的黑夜。
抛开那些崇高的理想和意义,在这场战争中有的只是无数次的溃逃,被杀戮的士兵,被抛下的尸体。
在普通士兵的视角下,活着是比死去还要痛苦的事情,在枪林弹雨之中,最安全的方式是把自己埋起来,挖一个掩埋自己的战壕,或者身体紧紧贴着大地。
每一次直立都让自己更接近死亡,但是不去冲锋,也只会战败。
在胜利的欢呼后是战友突然的中弹,一个个美好的爱情只是迎来更悲伤的生离死别。
不要再有战争了,让我们回到家,那里有你爱的人。
基层官兵眼中的芬兰收复卡累利阿地峡之战;也被史书上称为“继续战争”,这里的“继续战争”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名词,特指1941年—1944年间的苏芬战争,可以看作是冬季战争的后续;1939年,芬兰在苏芬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条约,这纸和约对于芬兰而言是灾难性的;领土的丢失、民众的流离、民族的屈辱感成为芬兰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同时在苏芬战争中,芬兰的军费飙升到了恐怖的45%,因此在苏芬战争结束后,芬兰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困难;此时又是德国抛来了橄榄枝,给予了芬兰可观的经济扶持与项目合作,而SL则只是不停的干涉芬兰内政,因此当苏德反目后,芬兰会倒向谁不言自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也于1941年6月25日,跟随德国踏上了败则收复故土,成则大芬兰之路;但二战的惨烈不是芬兰这种人口稀缺的国家所能玩得起的,巨大的伤亡使得芬兰最终停下脚步,与北线苏军展开了长期对峙;从1942年一直持续到1944年;1944年6月,为了配合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同样对芬军展开大规模攻势;此时的苏军已不再是1939年时的苏军,因此在攻势初期,苏军进展迅速,迫使芬军全线溃退;这一次苏军的主攻方向仍是卡累利阿地峡,接连攻克芬军数道防线;但随着战线的深入,苏军的进展越来越缓慢,而芬军的抵抗越来越顽强;同时德国为了防止芬兰单独投降,也派出了少量部队前来助战,苏芬双方在第4道防线内展开拉锯;而此刻,巴格拉季昂攻势已进入关键时刻,急需更多的兵力投入后续作战,而已现在的方式显然在短期内无法征服芬兰;于是在当年7月12日,SL主动向芬兰提出和平谈判,而非此前的投降协议,芬兰本来也打不下去了,于是便接受了谈判;谈判持续了2个月,双方边打边谈,最终于9月19日达成协定:芬兰交还1940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割让波特萨莫区给SL,同时将帕尔卡拉半岛租借给SL50年(这一租借的半岛至今也没有归还);同时德军必须离开芬兰;关于这一点德国显然是不愿意的,虽然德军大部都是和平撤离,但少量顽固派拒绝离开;于是芬兰与德军之间又爆发了战斗,最终将德军驱逐至挪威境内;相比其他被SL蹂躏过的土地,芬兰是幸运的,不仅相对体面的退出了战争,更是保留了自由!
这种自由离不开1944年对苏军的血战!
高三在环球银幕上看过,一小块篇幅,里面大致是说导演顶着经费上的压力硬生生地拍完了,请不起群演,所以基本上是身边的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他的儿子也是其中一个,他对父亲的做法感到不解,导演说,这段历史对我们国家很重要。
于是他下决心帮助父亲完成电影创作。
然后是在二手时间,苏芬战争存活下来的老兵回忆,他们擅长伪装,在满天雪地丘陵中,我们称他们为鹡鸰(貌似是这个吧),利用这种鸟的叫声传信息,杀人于无形。
他们不是为了被杀而上战场,而是为了杀戮
看到有人吐槽说只记住了一个普通士兵,我觉得这些人白看了这部电影。
士兵们投入战争,起初往往就是最朴素的家园情怀。
不为了什么大国崛起,就只想让家平稳祥和。
他们像片中的老鼠一样,超强的耐受力,超强的韧性,甚至只能随波逐流,生死都掌握在心怀叵测的指挥官手里。
我们都明白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是英雄的终极目标不也就是回家么,活着回家。
所以,一切慷他人生命之慨的战争叫嚣者都是傻逼,没有例外。
这部电影从平民、士兵的角度出发,感受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
电影大都是阴暗的冷色调场景,这种阴暗即烘托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出导演的克制。
只有表现家的地方才是暖色调的场景,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要表达,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吧!
电影中展现了几种不同生活状况的人因战争而改变生活轨迹。
年轻恋人因战争分离;在战争中爱上敌国女子;因战争暂离妻儿的老兵;抽空结婚的军官最后战死等等,战争没给他们带来一丁点好的,所有的人都在受难。
老兵就是战地精英怪...
不设严格意义上的主角,以老兵Rokka和四个战火里成长的汉子,为贯穿整片的核心人物,再次重现一场惨烈二战史里不太引起关注的苏芬战争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为冬季战争)。摈弃华丽的电脑动画,回归质朴,真实到如临其境。同时还是一本战场教科书和博物馆,同类影片还有《苏芬战争》和《血战1944》。
反战片。苏芬战争时芬兰动员全国10%国民上战场,打出1:10战损比已经相当不容易。这个片让观众忽视掉芬兰的地缘政治,把注意力放到个人遭遇上。借老兵之口发出“人矿”的呼喊。
芬兰在二战中不仅是苏联的眼中钉,而且还是的德国的利用对象。夹在中间注定没有好果子吃,说实话,苏芬战争挺惨烈的。战争中基层小兵,死老sai了,新兵蛋子更别想活
没有虽远必诛光环,只有朴素松林血色河流,芬兰浓墨重彩历史主旋律。
冲锋前先低头数五秒。。
一帮法西斯仆从军装什么伟光正大尾巴狼,呸
可能是字幕翻译的原因
分不清谁是谁,长得都一样
180分钟版能看看,但并不觉得精彩。
用三个小时体验战场的残酷,跑不跑单说,能登上战场就要respect了,天枰两端的信仰和生命,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权衡。苏芬战争,顺便也了解了一下。
什么狗屁烂片!
😅😅😅😅战争电影,我现在看出来了,不管怎么拍都是从填线宝宝,前线士兵、低级军官等等,换汤不换药,最后来一句献给xxxx年阵亡的所有xx战役/战争就行了;我认为战争片其实是战史,所以不如去看专业历史书籍,更有营养
能说又臭又长么?
故事讲的好散 也不知道故事目的在哪 沿着怎样的主线进行
战争很平淡写实,或许这就是普通人的战争吧。无法让人记住每一个人。。不过不如集结号场面震撼。战争残酷是件好事,否则就会有人喜欢它了
邻居财大气粗老欺负你还占你院子,这时候一个四处杀人的罪犯找到你跟你说咱俩一起灭了他 你欣然同意。你的行为算是正义吗?全程带着厌恶的心情去看这部影片很不爽。片子没问题,除了芬兰挂壁多了点毛子傻了点。
看的感觉很消磨,战争消磨一切,命令消磨一切。
看不下去系列
索米是个美好的东西。哪国的士兵被扔到前线上都是一样的惨,好歹没学对面搞乌拉冲锋。芬兰这种两边不靠的境地真是尴尬,轴心国这边没签条约,同盟国这边却因为和苏联对着干被当成轴心国一样摩擦,最后死了人却抬不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