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窗边的小豆豆

窓ぎわのトットちゃん,Totto-Chan: The Little Girl at the Window

主演:大野莉莉亚,役所广司,小栗旬,杏,泷泽凯伦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德语年份:2023

《窗边的小豆豆》剧照

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2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3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4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5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6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3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4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5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6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7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8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9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20

《窗边的小豆豆》剧情介绍

《窗边的小豆豆》长篇影评

 1 ) 我的童年遇上小豆豆的童年

小时候看这本书的时候离初中还有几年,我当时想着,这些时间能让家乡也出现一个巴学园一样的初中吧。

我也想在电车里上课,想要自由的上课时光,想要韵律操,想要露营,我如此如此痴迷于巴学园的一切你看那时候的我,还是充满童心,热爱幻想,觉得天地浩大,万事皆有可能。

我在那样的年龄遇到了那样的巴学园,遇到了那样的小豆豆、秦明、小林校长…现在看电影版的十八岁的我与小学的我已经跨越时空共情,我再一次享受巴学园的欢乐,为山的味道、海的味道雀跃,也遗憾电影限于篇幅没有展现出书中很多有趣的情节。

如果没有提前看过原著,不知道电影的情节会不会对于观众而言有些破碎,有些情节来的突兀并且显得过于碎片化。

但是去感受就好了,忘掉那些标准,忘掉世俗的评价,不要时刻惦念着安全与危险,去感受儿童视角下的世界。

印象深刻的是小豆豆初上校车时的幻想,小豆豆和秦明的戏水以及最后的噩梦。

这些奇妙突变的画风真的不禁让人觉得太棒了!

无论是想象的瑰丽,还是噩梦的压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分于我这个原著党真的是莫大的惊喜!

可能看的时候还小,对于书中的反战色彩毫无印象,我能回忆起的只有巴学园的趣事…小豆豆爸爸拒绝演奏军歌,不想让音乐沾上政治色彩,还有后期巴学园墙上的内容,以及最后的对比镜头都让人百感交集。

或许是十八岁的我在和小学的我斗争时短暂获得了下情绪的支配权吧!

如果对影片感兴趣的同时还没看过原著,请一定要去看!

虽然有些遗憾,我个人还是觉得你的童年与小豆豆的童年同时发生会有更美妙的化学反应,但现在也永远不晚!

最后,我想对小豆豆和每个小孩子说:“你是个很好很好的孩子”对小林校长说:“你是个很好很好的老师”对小豆豆父母说:“你们是很好很好的父母”也想对小时候的我说:“你是个很好很好的孩子,以后也会是个很好很好的大人”愿每个人带着童心继续长大

 2 ) 和我想要的教育,很像

豆豆作为多动症孩子被好多普通学校劝退这里的校长,第一天耐心听豆豆说完她想说的,并告诉她“你不是坏孩子,你是个好孩子”上课方式是,所有孩子随意学他们想学的豆豆把下水道的大粪掏出来,他波澜不惊只叮嘱让她,找完后要把东西放回去。

豆豆照做,并且清理了下水道盖子这里学校特色是拿废弃电车做教室,学生们听说夜间会来一个新的电车,都很激动很期待,于是校长让他们回家把睡衣带来,晚上睡在学校方便一起迎接电车。

音乐课鼓励大家脱掉袜子在地板上踩出感受的旋律,礼堂的地板上也用粉笔画满了音符好的教育到底该是什么样,希望你也和我一样痛哭流涕把这部巴校园的故事看完小林校长对孩子的热爱和鼓励,让孩子们更有安全感和自信。

他给孩子们的爱,也让被爱的孩子更有力量去爱其他人就像结尾,小豆豆本来要大声呼喊东西屋,但是看着怀里的弟弟或妹妹刚止住哭喊正在酣睡,小豆豆决定不喊了,并夸赞它“你是个好孩子”

 3 ) 小豆豆与彷徨童年时

《窗边的小豆豆》是我八岁时读的书。

它是当年少儿类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书。

那个时候,我妈给我买书还是盲选,我看书也是盲看。

不像现在,买书之前总要打开豆瓣标记一下。

标记呢,就会不经意间瞄到评分,从而左右了买书的心情。

小时候看的书比现在多多了,一进商场就钻进地下书城,一呆一下午。

耳熟能详的童书作家的书,我几乎都看过。

众所周知,同一作家写的同一系列小说很容易产生同质化的现在。

例如某曹姓作家和某杨姓作家的系列丛书里就曾出现过几次相似或者类似的故事,估计是写着写着忘记这事写过了。

半大不大的小孩记忆力是很好的,或者说,他们想要接受新鲜事物的心情很迫切。

所以一看到重复的内容,就能很容易地反应过来吧。

童年时期最喜欢的两本书,都是外国的儿童文学。

一本是《绿山墙的安妮》,一本就是《窗边的小豆豆》。

这对小学时期被疯狂鸡娃的我来说,真的是非常新奇。

乃至到后来,变成了童话和精神支柱。

“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

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学校。

”还好在童年时期就看了《小豆豆》,如果是二十多岁第一次看,我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不愧是京爷(东京也是京),这素质教育......” 可以说,《小豆豆》为当时的我展开了一幅奇异的异国画卷,也让我了解到了很多同龄人不知道的知识。

日语的文字里有一种东西叫假名,东京有很多好听的地名,自由丘,御茶水;有一个俳句大师叫小林一茶,尽管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俳句是什么。

十三年后,我坐在文学史的课堂上,老师讲到一茶时,我的脑子里就突然蹦出了那句巴学园的孩子说的:小林一茶!

一茶老爷子的秃头!

于是我无声地微笑。

小孩们无头无脑的话现在看来十分可笑,想要把这份让人有点不明所以的喜悦跟其他人分享,恐怕很难了。

因为当时太小,尽管知道日本侵华战争,但在小说里完全对不上号。

看到他们要打仗了,没有东西吃觉得很可怜。

书里有三处让我觉得很悲戚的地方,一是泰明的死,二是巴学院毁于战火;第三处是美国回来的同学教他们英语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我忘记书里有没有提到过美国同学的后续,小时候总觉得这位同学是海归,好厉害。

长大之后才明白是什么历史背景,才发觉了豆爸拒绝用小提琴演奏军歌换家人更好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意义。

这本书为我带来的东西太多了,可以说选专业这件事也潜移默化受到了影响。

所以直到去年,动画化的消息一出,真是兴奋到不知道怎样才好。

唯一的遗憾就是,画风太过不二家,和这些年来的想象完全不同啊。

不过,动画也纠正了很多我的错误想象,原本以为豆豆酱家的狗是萨摩耶那种,没想到是猎犬啊。

不过已经得到了彻子老师的肯定,那就是我想错了吧。

最后贴一个贴吧朋友们找到的老照片,有巴学院和豆爸豆妈的照片,动画可以说很还原了。

https://tieba.baidu.com/p/3989736812?pn=1

 4 ) 最真实的童话故事

一部优秀的改编电影,可以让已然是经典的原著故事熠熠生辉,再上一个高度,这就是2023版电影《窗边的小豆豆》的魅力。

电影忠实还原了原著绝大多数剧情,生动的画面更加立体的表现了那个离我们有点远的时代,第一次知道昭和初年的冰箱,烤面包机,自贩机原来的这个样子,豆豆家在那个年代应该算绝对富人阶层了吧。

巴学园的校园氛围,小林老师的亲切开明,和泰明同学的友谊,来自爸爸妈妈的关爱,以及书里出现的每个人都是那么善良温柔,这一切都像童话一样美好,甚至美好的不真实,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科幻片”。

但战争的阴影把所有人一下子拉回了现实,广播里一天天都是战争的消息,牛奶糖买不到了,粮食供给一天比一天少;家里的长辈们、身边的男人们都出征去战场了;街上到处都是战争债券的广告,断肢断腿的军人随处可见…电影的魅力就在于他把这些复杂切多元的内容立体的表现了出来。

电影中有三断用了三种不同的美术风格展现了好像豆豆梦境一样的超现实场景(第一次进入车厢教室,夏日游泳,冰川上告别泰明同学),把豆豆的天真烂漫,善良和想象力丰富展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的几个场景还出现了90岁黑柳彻子本人的话外音,时隔近80年彻子奶奶再回想起她在巴学园的那个时代,也会是非常美好的吧。

《豆豆》这个作品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时代性,昭和初年时代的故事,在当代社会人们看来,看来有些场景是不能被接受的。

小孩子怎能不学习只放养呢?

小男孩和小女孩怎么能全都不穿泳衣一起游泳呢?

爬树,掏粪坑,把头探出车窗这么危险的事情怎么能做呢?

旁边带孩子来看电影的爸爸妈妈还在小声的解释着,那个时候就是这样,没关系的。

并且,本片似乎有意的把战争伏笔加大比重,最后的日剧跑也在强烈的渲染反战情绪。

我想这也是导演考虑到近年来国际局势有意为之,这也算导演立足于这个时代的思考和改变。

虽然今天的时代已经和那个时候已然完全不同,但似乎也比以往都需要这种平和友善的精神。

如果是真正童话的话,放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大概都是可以套用的,但《豆豆》不是,他是一部看似是童话,实际上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

就是在那样一个压抑的时代,却有着那么一个小林老师和那样一个巴学园,这大概是永远都不会再有的美好了,就让故事停留于彼时彼刻吧。

——————余谈——————仙台TOHO影院早上场。

这真是一部全年龄代的电影啊,从年轻人到一家人再到老年人都有。

不愧是战后全日本销量第一的书(对就是所有书都包括)

在豆豆和泰明同学爬树的那一段,我的眼眶湿润了,眼泪忍不住的留,真的太感人。

读原著的时候最煽情的片段应该是最后豆豆说想成为老师那一段,但相比之下电影版还是她俩爬树那一段最感人,这也是电影对画面描写的力量超过对白的体格体现。

之前在网上淘到了1984年(昭和51年)第一版第一刷的“新刊”《窓ぎわのトットちゃん》,如获至宝。

看完电影也买到了很好看的周边已经场刊。

黑柳彻子老师也算是日本电视娱乐业的代表人物了,能看到这部作品映画化也是我的幸运。

说来惭愧,此书应该是咱们小学生必读书目吧,可是我上周买了电影票之后才第一次开始读原著,才发现原来比我想象的精彩的多,也深刻的多。

人性的善,战争的恶,小林老师的大爱和豆豆的天真,这些复杂的东西组成的起来的《窗边的小豆豆》可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纯粹的儿童文学。

 5 ) 《窗边的小豆豆》:童真与战争交织的双重叙事

改编自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自传体小说,《窗边的小豆豆》以动画形式重现了二战前东京一所特殊学校“巴学园”的乌托邦式教育,以及战争阴影下童年的消逝。

影片以绚丽的想象与残酷的现实碰撞,既唤醒了观众对理想教育的向往,也因叙事节奏与视觉风格的争议引发讨论。

教育乌托邦的诗意构建影片最动人的部分,无疑是对巴学园自由教育的细腻刻画。

小林校长将废旧电车改造为教室,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用“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引导孩子认知自然,甚至包容小豆豆掏粪坑找钱包的荒诞行为——这些场景以天马行空的动画语言呈现,如电车飞越海洋的幻想画面,将教育理念升华为对人性本真的礼赞。

小林校长那句“你是个好孩子”的反复强调,不仅是小豆豆自信的源泉,更成为观众对理想教育的集体共鸣。

此外,影片通过小豆豆与泰明的友情线,探讨了成长中的接纳与失去。

两人雨中跳舞的浪漫片段、泰明病逝与战争阴影的并置,将纯真友谊的脆弱性推向高潮,成为全片最催泪的段落。

这种以孩童视角直面生死与战争的手法,既避免了血腥渲染,又以隐晦的对比(如街头军国主义游行与巴学园的自由氛围)传递反战内核。

叙事割裂与视觉风格的失衡然而,影片的缺陷同样显著。

前半段对巴学园的童话式描绘与后半段战争现实的骤变,导致叙事节奏断裂。

观众从欢声笑语的课堂突然坠入送葬队伍与燃烧弹轰炸的场景,情感转换过于突兀,削弱了主题的连贯性。

部分观众批评这种处理“以战争反衬美好”的意图虽好,却因缺乏过渡显得刻意,甚至被质疑为“用受害叙事淡化历史责任”。

视觉风格亦引发两极评价。

角色设计采用夸张的腮红与眼影,试图还原战前日本海报的复古美学,但过于浓重的妆容令部分观众感到不适,尤其是儿童角色的“成人化”外表与天真行为形成矛盾,破坏了代入感。

此外,影片对战争背景的刻画被指片面,如聚焦日本本土的苦难,却未触及侵略他国的历史,这种选择性叙事在跨国观众中引发争议。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反思《窗边的小豆豆》无疑是一部充满野心的作品。

它试图以童真对抗战争的疯狂,用巴学园的毁灭警示教育的珍贵。

尽管存在叙事与美学上的瑕疵,但其对自由教育的礼赞、对成长阵痛的呈现,仍足以触动不同年龄层的观众。

正如黑柳彻子在书中所言,巴学园虽已消逝,但它通过故事重建于每个读者心中——电影或许未能完美复现这一愿景,却成功点燃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若以苛求的眼光审视,影片的缺憾恰恰映射出现实中理想与暴力的永恒角力;而若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它仍是一次对童年与人性光亮的深情回望。

 6 ) 幸好,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先说教育。

一个吃饭的桥段,充满了大智慧,自己也买不起多少“鱼”,就用心地授人以渔,可知他多想让孩子们健康地活着!

生动易懂的搭配原则

周到细致的适当补充

饭前唱歌跳舞,能不开心吗?

吃嘛嘛香!

暗合我老父亲的理念😌开篇没多久,我就哭得停不下来,其中充满的理解和包容,是多少人一生不曾得到,也未能给予的呀!

别说孩子,对另一个生命,我们能先理解他,再帮他找到个相对合理且能疏解他当下情绪的方法吗?

在你吼儿子尿得哪哪都是并屡教不改的时候,想想第一次发现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当你看到这个场景就立刻冲上去制止……

你就不可能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并且已经为此付出过怎样的努力,当然也就看不到孩子脸上的笑容

你也无法因为他终于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活泼好动而喜极而泣。

你总烦恼孩子沉迷游戏,对学习和生活提不起兴趣,那可能是你没有敏锐而认真地捕捉并珍惜他们的好奇心。

孩子的成长教育中还有一个问题——对身体的认知,我们小时候,哪有现在那么矫情,都是受到西方人一贯地喜欢把事情复杂化的影响,才把这事搞得越来越说不清楚,其实在孩子心里,残疾的身体也好,异性的身体也好,本应是这样的

这个学校可能在世俗眼里奇奇怪怪且不务正业,但它对人心灵的塑造是外面的世界无法复制的。

试问这样的孩子会做出戕害同学的事吗?

试问这样的校长,会带出辱骂殴打学生的老师吗?

回头想,难道这位校长对教育的投入和信仰天生就如此坚定吗?

我想,是孩子们也一次又一次用笑容和信任回应他,才渐渐夯实了他的勇气和信念。

孩子潜移默化受师长影响,既能不求回报真心付出,也能敞开心扉勇敢接受,有一天,那个你帮助过的人,也许会反过来给你莫大的慰藉,最终,两个人都收获一段宝贵的友谊。

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父母或老师,可能万分之一的概率能具备小林老师那样深刻的智慧,把浓烈的爱适度地表达出来,影响和塑造孩子。

再谈谈创作。

总觉得我国影视创作者跟日本同行的差别,很大程度表现在,我方一遇到值得一说的素材就捡了宝似的兴奋,张灯结彩,奔走相告,恨不得组织一百场报告会一样把观众按在椅子上跟他一起嗨,但一近看,都是自恋浮夸的生搬硬造,有名无实的自我感动,最后留给观众的,只有生命和情感被浪费,智商和审美被愚弄的失望和愤怒。

反观对面,最擅长的就是大事化小,先挖掘自己内心受触动的真实原因,再耐心细致地把一桩桩小事娓娓道来,地上画的一串音符,额头挂的细密汗珠都有自己的情绪和独白,该升华主题的时候,也敢用战争、生死来考验孩子的成长效果。

 7 ) 令人神往

不记得曾经读过这本很有名的读物,但书名却是如雷贯耳。

很喜欢这一版动画。

对开头部分印象最深的是豆豆对校长天马行空地说了一上午的话。

而校长饶有兴趣地直到让她讲完所有想说的话。

孩子和成人,本就是不同的啊,为何要用同一个标准,本身就很奇怪不是吗。

都觉得豆豆是个怪孩子。

可她只是有着更多的好奇心,乐观,积极,想做就做。

能看到这一点的人,多么可贵啊。

我们常在自媒体上感叹,某个孩子多么聪慧,可这一定是家庭教育的成果。

初为人母,对这部电影非常有感触,甚至自省。

我是否能做到这样的鼓励和支持,是否能不惧他人目光,坚定地相信孩子。

这是多么好的巴学院,自由自在又寓教于乐的童年,是多少人的奢望和幻想。

友情的力量,离别的感伤,还有战争的残酷。

是的,童年也并不代表尽善尽美,毫无痛楚。

但我们却是在这样的童年里坚实地长大了。

 8 ) 代替一个小学生写的一封迟到十几年的观后感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课外书,到现在还记得是当时小学二三年级吧,学校里发的,当时我们在放学排队,老师就出来发书了,当时很新奇,迫不及待的看完了,然后我就喜欢上阅读了,真的很感谢这本书和我的小学,有时候想过如果换一本无聊的书我还会看吗?

还会喜欢上阅读吗?

答案是不知道。

也许会吧,只是时间有点迟。

这本书可以说是在我看过所有的书中很喜欢很喜欢的一本,小豆豆的生活也是我所羡慕的,她活泼开朗,有点小调皮,被小学开除过,但是她后来遇到了一个好校长,一群好朋友,还有一直爱她的父母。

可能小时候看只是单纯的羡慕,因为小学没有多大的压力,总体过的很轻松,只是没有书中的那么自由有趣,但是现在长大的我开始回味这本书,只有满满的惆怅,教育在现代好像失去了意义,从小就开始卷,为了学而学,到最后却得到学习和工作没办法自然的衔接的结果。

我有时候也会焦虑迷茫不安,总之,会想很多关于那个不确定的未来。

这也算是一封迟到十几年的读后感吧,只是我已经没有了孩童的心态,多了几分对生活的无奈。

今年寒假的时候看到姥爷每天还在看书,当时心里真的五味杂陈,有对姥爷的佩服,有对自己平时懒散的愧疚。

曾经那个喜欢看书的人去哪了,喜欢和身边人推荐书,喜欢借书的人已经消失在青春的记忆里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下那个每天刷手机醉生梦死的我,一个碌碌无为的人。

 9 ) 巴学园和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那些年是少儿类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书,很多小朋友在十岁左右读到的,我是在大娃还提时代读的,那时候蒙特梭利教育理念风行,巴学园那样的学校是高知宝妈理想的幼儿成长乐园。

理想是要资金来支持的,坡县当年这样的幼儿园,还要有开放式的操场,价格都是不菲,权衡之下,把大娃托在了公司所在大楼的一家连锁幼儿园,也是很不错的,马来的老师更客气更客观,就是少了自由奔跑的操场,也没什么遗憾。

时隔多年,巴学园最吸引我的还是“孩子们每天早上能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学习”,很好的鼓励孩子们追求他们所爱,培养了勇气,也保护兴趣和热忱;然而难免有一点点小担心小朋友会“偏科”,完全弃那些不感兴趣的于脑后,从而失去了广阔的天地。

而我最爱的人还是校长,他的平等待人,能耐心聆听小豆豆絮絮叨叨说几个小时,也能放手让小豆豆自己找寻丢失的钱包,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体现了他对个体的尊重。

小豆豆也因此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甚至学到人生的哲理“努力过了,也没有遗憾”。

影片中让我稍稍有些不适的则是对战争的表达。

影片开始不久,影片单独给了收音机一个镜头,在播报“日军侵略中国的新闻”,从学校里和家里的饮食可以看出多少是收到战争的影响,但是普通家庭一样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一家之主的父亲言论中也没有发表任何对于”侵略“的观点。

直到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新闻在广播里播出,小豆豆的父母才面露担心之色,生活遭遇了巨大的改变,毕竟是和英美强国开展了~之前侵略中国之战根本不值一提吗?

另外影片的主线——小豆豆和泰明的故事太过平常了,有点像小学生作文,什么泰明在小豆豆的鼓励下下水游泳,还有泰明在小豆豆的帮助下爬上了树看到了更广阔的的风景~之类的,太强调小豆豆的作用,削弱了巴学园对泰明的影响,小豆豆怀念的巴学园教育理念也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说服力。

在我的现阶段,孩子们早已长大,“童年”就好像远方的库房,向我关上了门。

回过来再看巴学园以及蒙特利梭教育理念,虽然不否认这些是对孩子有益有利的环境和要素,也是要更多方面地看待这个问题,有了开明的父母,有了包容的老师,有了自我的表达,在巴学园这个地方拥有了一个被保护得好好的的童年,那么离开巴学园以后呢?

像小豆豆那样还是要进入到这个现实又不太美好的社会大环境,和很多奇奇怪怪不同的人想接触,每个人都能好好调整自己,适应从美好到不美好的转变吗?

彻子已经年逾九十,对她回顾童年的心情和心境抱有一定的好奇,或者,这部电影只是她兑现当年对校长的承诺。

 10 ) 回憶的點點滴滴+成長必修課(劇透危險⚠️)

昨天女孩們鋼琴檢定後 我們一起去看了「窓ぎわのトットちゃん」。

這本書一直躺在我房間裡,但從很久以前就沒看完過,然後就被我遺忘了。

直到上禮拜去看「星願」看到了荳荳這部電影的預告片(星願和這部完全不一樣風格和議題 但小荳荳的美感和深度都甩迪士尼好幾條街)。

據說2019年就開始了美術製作,花了預算5倍的錢完成的美術。

看了以後真的很敬佩也很感謝做出這樣的藝術品。

看了電影就會感受到畫面的用心,穿插的不同風格美術體現都更豐富電影的層次。

歌曲也戳中我心 畫風也特別好看!

在這個節點上映屬實是一匹黑馬。

訂好電影票後,在線上開始抓緊看書。

看了大概1/3 完全不知道後面的內容就先去電影院看了。

一直以為會是溫馨的小一生活,和孩子們的經歷會有共鳴。

因為只看了書的前半部,很天真的以為是溫暖人心的小品。

不管是學校的教育理念、校園生活、同學的友誼、家庭的相處,都非常的細膩。

我還跟朋友說自信滿滿地說:走 帶孩子們一起去看!

結果(小荳荳的好朋友 患了小兒麻痺的泰明 死了⋯死了!

)校長哭著跟大家說這個消息,我就好像在場一樣,來自內心的震驚可以瞪大雙眼的那種。

荳荳哭著奔跑那幕,路過的人事物,都讓荳荳和坐在觀眾席的我感到蒼白無力。

戰爭的殘酷加上從小雞不幸死掉之後的走向,都是那麼那麼的灰暗又無助。

最後巴學園被炸彈炸毀,荳荳的家也被夷平,媽媽虛弱無力的坐在火車上 懷裡抱著哭鬧不止的弟弟。

這些在演的時候,兒子躺在我肩頭睡著了,黑暗中我看到姊姊還在堅持認真看。

儘管不能完全聽懂日語,加上屬於不是他們年紀能輕易體會的議題,這些所有,都有一種失去希望的灰色,無法言說的痛楚。

最後的鋪陳很美妙。

明顯長大了的荳荳抱著弟弟在火車連結處,打開門,風迎面吹來,風景突然發生變化。

綠意盎然的花草叢中是兒時的叮咚廣告人!

突然又好像充滿了希望,而小荳荳握著弟弟的手 說出了改變小荳荳一生的話———那句小林校長扶著她的肩頭,還有最後哭著抱著她時說的「你真是個好孩子」!

這句話,在當時殘酷的時代背景下,拯救了荳荳。

這句陪伴她長大的話屬實充滿了力量。

真的說起來,這部電影的議題很多。

可以講教育理念(辦學理念 家庭教育),可以講友誼,勇氣,嘗試,生命的意義。

當然還有戰爭,靈魂和心靈的純淨,人生的追求。

待各位哈姆雷特去解讀,一定都可以找到內心的感動。

最重要的事,每一幀都很美,都是一幅畫。

《窗边的小豆豆》短评

挺好一个孩子被大浓妆式全身泛红关节神经病画风毁得一干二净,很久没看过这么让人生理性难受的东西了。

10分钟前
  • 六毛水怪
  • 很差

不知道为什么原著看了很多次都没看进去,电影还是拍的不错的,比较可爱的画风,时不时来一段天马行空。泰明死去的原因没看明白,但是这无疑是转折点,当我们天真无邪地在童年时,往往对死亡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但是一旦经历,就会一夜长大。学校的教育理念也非常感性,比如任由豆豆挖粪坑找皮夹子那段,说实话换做我是大人是绝对不会允许的,老师不愧是老师啊。战中日本本土生活真的还算不错了,从43年开始才拮据的啊。

13分钟前
  • nixie
  • 还行

和小时候读过的一样,不过那时候没想到战争元素

14分钟前
  • 本相
  • 较差

从小豆豆这个小孩子的视角来侧写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生活,无尽的苦楚和悲伤充斥在有战争的日子里。小豆豆活泼可爱有点另类地与人交往的方式,但总归是善良的。这就是日本人眼中的自己啊。我侵略你是为了与你交往为了让你们更好啊,看看你们贫瘠土地上的生活习惯和肮脏人民,我们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看完是很感动,但是总让我看着出戏,好像她们也没做什么坏事,自己转换成受害者吗。

17分钟前
  • 电影上言君
  • 还行

心情很复杂。读这本书的时候和小豆豆同龄,对战争也好生离死别也好完全没有感知的概念,记忆中只有大家一起泡温泉看星星的柔软童话故事。因此以大人的视角回顾才更加触目惊心,孩子们一个个许下灿烂的希望的时候,岂知自己的命运被暴走的国家机器裹挟到哪里呢……比起后半部分,差点让我直接哭出来的反而是开头的部分。「なんで私のこと困る子って呼ぶの?」「いいえ、君はいい子だ」小时候看的版本并没有插图,想象了好久大家合唱和看星星的、外面有着长楼梯的礼堂是什么样子。近一个世纪前一同许下约定的小男孩小女孩,一位已经是耄耋之年的老妪,一位却永远不再长大了。泰明君,你一定还在天上守护着小豆豆吧❤️

21分钟前
  • 如月_恵
  • 力荐

当初看原著是因为有我的小名“豆豆”,后来莫名的被主人公的童年吸引。是作者的童年也是我的童年。

26分钟前
  • 1零一一
  • 推荐

完全记不得,原来小时看的这个故事,是典型的二战童年叙事。前半段有多天真欢乐,后半段就有多残酷。被死亡带走的伙伴,被推倒的房子,被轰炸的巴学园,被迫长大的童年。

2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小豆豆怎么可能是间谍呢

30分钟前
  • 爱琳
  • 推荐

自然女。出现的隧道书(立体书)。这部场景(自然)设定集一定很漂亮

31分钟前
  • 冥王星(Ojas)
  • 力荐

叙事过散,画风也有点奇怪。

36分钟前
  • Michael
  • 还行

四年级喜欢的书,没想到二十岁的尾巴能看到改编动画。从成年人的视角重新看这个故事,有了许多不一样的感触。整体很还原了,只有一点——人物画风不是很喜欢,太刻意萌了,还是喜欢吉卜力人物的画法。

39分钟前
  • 水何澹澹
  • 推荐

完全丑化了小豆豆在我心中的形象…………浓妆艳抹,超绝二次元限定粉膝盖,大雷,果然立本男,人均ltp。

40分钟前
  • 多余冰川水
  • 很差

记不清小时候读小豆豆的感受,但巴学园的角角落落,关于爱和别离的话,童年的记忆真切地被越拉越近了。“不管走到多远的地方 都一定能再回到这里吧”

43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小时候看书不懂背后的战争隐喻,只记得里面的所有小孩都光着身体去游泳,校长说要让孩子们互相认识彼此的身体,只对这一段印象很深刻。当长大以后这些片段在我的眼前具象化,我也懂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涵义,或许那本现在还在我书架上的书,从小学以后我就再也没有翻开过,但我的童年终于在此刻有了完结。所有的梦都是那么美好啊,所有的离去也是那么难过啊,从怪小孩到好小孩,是她的长大也是她对战争的妥协,她终于不再是那个要不到小鸡会哭鼻子的女孩了,只是这个世界又少了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女孩。however, 还是无比讨厌给小女孩画成浓妆艳抹的画师!

45分钟前
  • 近未来
  • 推荐

这个美术风格真的很难评价,但中产家庭的故事有点难于共情

46分钟前
  • damnsoul
  • 还行

画风真的差评很多,小说前期是快乐的,后面站在孩童的视角看待,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变化,是带着淡淡的忧伤

47分钟前
  • 🦊🥀☘
  • 还行

好漂亮的画面。很纯真善良。最后有点忧伤。可怕的战争。豆豆也长大了。

51分钟前
  • 阿啵
  • 还行

对影片的感受非常撕裂,一半感人至深的教育理念,一半看似反战实则卖惨抵赖侵略行为;对发动战争闭口不谈装傻充楞属实让人看不下去。 还不如弱化时代背景纯讲教育。教小孩子时会说犯了错不可怕,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或者弥补过失,就“善莫大焉”。本片打着教育理念旗号却尽显其抵赖掩饰歪曲事实之本事。有些可笑。

52分钟前
  • 3/4 espresso
  • 较差

本来以为是一个育儿片,想看看人家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没想到剧情走向突变,童年的温暖就这样被战争、死亡、伤痛、人生不如意给冲淡了

55分钟前
  • 戴莫卡
  • 还行

啊……画风像国产低能动画片,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56分钟前
  • 七海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