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降临

Arrival,天煞异降(港),异星入境(台),你一生的故事,抵达,抵达者,Story of Your Life

主演:艾米·亚当斯,杰瑞米·雷纳,福里斯特·惠特克,迈克尔·斯图巴,马泰,马克·奥布莱恩,乔·柯布登 ,派特·凯利,娜塔莉·希波蒂,阮朴生,克里斯蒂安· 杰达,朱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语言:英语,俄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6

《降临》剧照

降临 剧照 NO.1降临 剧照 NO.2降临 剧照 NO.3降临 剧照 NO.4降临 剧照 NO.5降临 剧照 NO.6降临 剧照 NO.13降临 剧照 NO.14降临 剧照 NO.15降临 剧照 NO.16降临 剧照 NO.17降临 剧照 NO.18降临 剧照 NO.19降临 剧照 NO.20

《降临》剧情介绍

降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地球的上空突然出现了十二架贝壳状的不明飞行物,悬浮在十二个不同的国家的上空,外星人向人类发出了讯号,但人类却并不能够解读。美国军方找到了语言学家路易斯(艾米·亚当斯 Amy Adams 饰)和物理学家伊恩(杰瑞米·雷纳 Jeremy Renner 饰),希望两人能够合作破解外星人的语言之谜。 经过数次的接触,路易斯发现外星人使用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圆环状的文字,并逐渐了解了其中的奥妙。由于一直无法确定外星人来到地球的真正目的,中国、俄罗斯等四国决定对外星人发起进攻,美方亦决定放弃研究将全部人员撤离,在这个节骨眼上,路易斯终于明白了外星人的意图,利用外星人赋予她的特殊的“武器”,路易斯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未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涩谷保卫战亡命驾驶军舰少年NEWGAME!!第二季两个女人生活对我下手了2情意拳拳世界巨星粉碎罪恶天才狙击金牌制作人历物语帝国双璧千古玦尘梦回玛丽莲金玉满堂之一网不捞鱼伞头和他的女人李春天的春天观相结界师祝你玩得开心设计者五步七招常春藤一个好爸爸夜夜相见不识君37秒坡道上的红屋顶热点同一片土地

《降临》长篇影评

 1 ) 还算满意的改编

原著《你一生的故事》我非常喜欢,很深刻的故事,充满对自由意志与宿命的讨论。

改成现在这样,其实是相当地简单化了,给七肢桶找了一个合理的行为解释,但是原著里七肢桶并没有三千年以后需要帮助的情节,而且整个过程并没有电影里那么惊心动魄,更像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七肢桶们到最后也没有解释他们前来的原因,而且也就消失了。

物理学家的存在感被稀释了太多,原著里其实物理学家的作用非常强。

改成强调沟通,强调翻译,还是有点过于简单化了。

不过改成现在这样,可能也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好莱坞类型的全球骚乱,中国大国崛起的戏份足足的(怎么过审的是一个谜,还是上大人们觉得亮剑很好?

俄罗斯已经听中国的了很好?

)还有士兵们默默地在飞船里放炸弹还把一个外星人炸到奄奄一息这个情节好像也是编剧加的,算好莱坞式规定动作吧。

编剧把这个有些仙气的故事做实了一些,是好的意义上的那种,好比填充了血肉,也加强了紧迫的戏剧性。

毕竟事实上不可能像原著里那样几近心平气和地冷静地和外星人交流,就像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或者在电脑上写代码。

原著有很硬的科学,但是讲的是一个柔软的人类感情的故事,不论如何,改编抓住了这个核心,就还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也有可能有些原著粉会认为这样有点廉价吧。

但是如果就靠原著的语言科学研究,很难撑满一部电影的片长,世界的纷乱与其他人对未知未来的恐慌,倒是更显出女主受到外星人影响,改变了时间感以后,做出的人生决定有非常厚重的情感力量。

好就好在把ted姜原著里的那种平静的宿命感表现出来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大量的flash forward来表现非线性时间很不错,但是把女主经过学习七肢桶语言而得到的非线性时间的思维能力变得有些神棍地去拯救世界,似乎也有点不妥。

但是好莱坞大概只能做到这步了。

真的要像原著里那样去讨论自由意志与宿命之间的关系,可能很难做到易懂。

当然现在的处理,好像会让人觉得女主是接收了外星人的某种力量,而不是因为学习语言而浸染思维方式与时间感。

导演风格化的影像非常棒,整个的美术还有音乐都很喜欢,那种充沛又点到为止的感情感觉非常好,把ted姜故事里的感情拍得哀而不伤,embrace一切的那种圆融感拍出来了。

所以那个三千年到底是怎么回事……感觉还需要再刷一遍原著

 2 ) 《降临》与(臭名昭著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降临》与(臭名昭著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美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改编的电影《降临》终于降临中国了。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观众们可能会对影片中穿插的有关影片主人公语言学家班克斯博士的女儿的片段感到迷惑不解,因为影片的主线情节显示,班克斯博士是一位未婚女性。

随着故事逐渐发展,人们明白了:班克斯博士能够看到未来,她在梦中看到的是自己未来的女儿。

不过,很多没有看懂本片的观众以为,班克斯博士能够看到未来是她自带的一种特异功能。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为什么?

线索就是班克斯博士与物理学家伊恩交谈中提到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什么?

这个假说大致是说,语言影响人们的世界观,讲不同语言的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具体点说,这种假说就好像:讲英语的人发现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变化,就认为中国人没有时间概念;或者讲汉语的人发现英语中“rain”一词既可以指雨,也可以指下雨,或者“stone”一词既可以指石头,也可以指扔石头,就认为讲英语的人无法区分物体和动作(当然,这样的词汉语中其实也是有的,比如“领导”一词就是这样);或者古古人(他们的语言中只有东南西北,没有前后左右,他们说到自己的脚的时候都会说“我北边的那只脚”)发现美国人经常只说前后左右不说东南西北,就认为他们糊涂得找不着北;或者玛蔡斯人(他们的语言中有三种不同的过去式,分别用来表达“近期”、“很久以前”和“遥远的过去”,还有四种不同的“言据性”形态,分别用来表达直接经验、推论、猜想和道听途说,用错了形态会被认为说谎)认为美国人无法区分亲身经历和道听途说。

《降临》一片就建立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之上,因此主人公班克斯博士学会了“七肢桶”的语言之后,就获得了像他们一样看待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能够看到未来。

不过,影片中没有提到的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当今的语言学界,已经臭名昭著了,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已经对这一假说做出了全面的批驳,以色列语言学家盖伊•多伊彻在其所著的《话/镜:世界因语言而不同》一书中更是称之为“萨丕尔-沃尔夫妄想”。

这很容易理解: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并不影响我们对时间的理解,英语中没有“言据性”形态也不影响讲英语的人区分亲身经历和道听途说。

换句话说,语言并不会对我们的思维构成限制。

如果我们有看到未来的能力,也不会因为我们所讲的语言而丧失这种能力——《话/镜》一书中举了这样的例子:原始人的语言中没有黄、绿、蓝、紫之类的词,并不影响他们区分这些颜色。

像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那样,通过禁止某些“敏感词”来消灭“思想罪”,其实是不可能的——消灭“贪婪”一词并不能拯救世界经济,消灭“痛苦”一词也不能代替镇痛药,消灭“死亡”一词更不能让我们得到永生。

那么,语言对我们的思维难道就一点影响都没有吗?

还是有的。

人类学家弗兰茨•博厄斯认为,语言不会限制你,让你无法表达某些东西,但是会强制你必须表达某些东西。

比如说,英语会强制你必须表达出动作发生的时间,汉语则没有这种强制,但是如果你想要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当然还是可以表达的。

 3 ) 《你一生的故事》正确改编之我见

1. 片名叫个“ARRIVAL”是怎么想的?

与主题有啥关系?

放在这有啥独特性(外星人来地球的片子是不是都可以叫《降临》)?

本来用《The Story of Your Life》就挺好的,或者你想一个酷一点的名字啊,比如“Once upon a Time in the Future”啥的。

2. 不应该是硬科幻,应该是软科幻。

我觉得全书需要硬化处理的元素只有三个:视镜、七枝桶和七枝桶语言:2.1 视镜:弄来大飞船毫无必要,又花钱又没什么用处,就按书里写的,通过“视镜”交流最好。

这个大概也不难弄,因为透过视镜看七枝桶就跟视镜后面有一个三维的房间一样,所以拍的时候真的后面有个空间就好了。

更主要的原因是,不管是大飞船还是飞船里幽闭的气氛,都往科幻惊悚的方向走,因此每一次沟通都要费很大的劲,这非常不利于交流,说句话都那么费劲,更别提说很多话学习一门语言了。

这就像请客吃饭把席摆得太大了,大家说起话来都拘束。

像原书里,不那么紧张,视镜在帐篷里,七枝桶好像在家里,其实是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唯有这个氛围才能展开对语言细致的探讨。

我觉得这里需要强调一下,氛围很重要,搞成空气都要凝固的氛围这故事就不能展开讲了,并不是只有神秘恐怖才高端,在这里,弄一个游刃有余的环境把语言和世界观都讲清楚才叫高端。

要宏大,宿命感完全可以放在女儿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里讲。

2.2 七枝桶:这个硬化起来是最花钱的了。

我对电影里弄得也不满意,搞得太恐怖了,实际上七枝桶应该有点可爱的,有点顺从的。

书里写七枝桶表演吃东西、走路,而且还一个表演一个翻译,多萌啊。

七枝桶“ 是百分之百地合作。

时间一天天过去,它们热心地教我们学习它们的语言,并不要求我们向它们进一步传授英语知识。

”全片的核心应该是对语言和世界观的揭示,要学习语言就必须有一个流畅的环境,两个庞然大物在雾中飘来飘去怎么学习,应该是两个轮子在房间里滚来滚去的感觉。

大小应该跟人类差不多,不应该坑坑洼洼的,怎么说,应该往水母靠而不应该往章鱼靠。

2.3 语言:这个最费心思。

语言A(口语)我就不讨论了。

语言B(书面文字)显然是故事的核心。

我觉得电影里搞得太玄了,让人分不出来笔画。

实际上应该是一种人类也能书写的文字,书中露易丝就拿钢笔在纸上反复练习,对七枝桶世界观的领悟必须通过书写这种文字来建立。

像电影里艾米亚当斯从词库里挑出词语组成句子完全就是错的,写下第一笔的时候就有整个句子的面貌,第一笔对句子的各个成分都有贡献,这样的语言怎么还能通过拼贴造句呢?

要视觉化这种语言,必须要有细节,如同托尔金造精灵语一样,不用构建整个体系,但至少要构建一个具体的图形,要能指出图形的每个笔画的含义,要能说出笔画如何错综复杂地勾连,无始无终地表达一个整体的意思。

3. 书的主题可以分两段,一是七枝桶如何感知世界的,为什么学会它们的语言就能看见未来(核心是因果论和目的论的对等地位);二是在这样的世界观之下该何以自处,也就是自由意志该怎么办,很像是反向的祖母悖论。

3.1 本来我觉得书中是通过大量论述和沉思来说明问题的,所以难以视觉化,下午我又看了一遍小说,感觉是,特德姜写得真细,很有层次,他把领悟过程分成了分明的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领悟一点,并给出一点思索和线索,在后面的阶段里逐渐解开,因此读者就能对这个世界观产生“领悟”而不只是“理解”。

这个过程需要读者的主动参与(这也是应该拍成软科幻的原因,花的钱多了,自然门槛要放低)。

特德姜也提供了绝佳的用来讲述的例子,最好的就是费马原理(当然这也是这本书的动机),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物理学家向语言学家解释光沿最短时间的路径旅行的情节。

再比如露易丝让七枝桶表演写下句子的过程并录下来分析,结果发现第一笔就包含着句子后面的信息,这样的例子也应该保留,有助于读者(观众)逐渐领悟。

扎实地按照特德姜设计的路线走,是最好的。

3.2 这本书的世界观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七枝桶并不是拥有超能力,只是它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我们不同,因而能够看见未来,这也是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语言习得的原因,在这点上,电影的改编完全失败:再来考虑光的折射,光以一个角度触及水,然后改变其路径。

可以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解释:因为空气与水的折射率不同,所以光改变了路径。

这是人类看待世界的方法。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光之所以改变路径,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它抵达目的所耗费的时间。

这便是七肢桶看待世界的方法。

两种全然不同的解释。

可以将物理意义上的宇宙视为一种语言,其语法极度含混。

每一个现象都是一种表述,可以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一种是因果角度,一种是目的角度,两种都是成立的。

无论上下文如何,任何一种解释角度都不会因此失效。

当人类和七肢桶的远祖闪现出第一星自我意识的火花时,他们眼前是同一个物理世界,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却走上了不同道路,最后导致全然不同的世界观。

人类发展出前后连贯的意识模式,而七肢桶却发展成同步并举式的意识模式。

我们依照先后顺序来感知事件,将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因与果。

他们则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所有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理解它们,有最小目的,也有最大目的。

3.3 特德姜的设计,还强在他预先对各种反驳设置好了回答,并不是说这里的世界观是无懈可击的,只是只要你沿着他的路线走,是挑不出毛病的。

在露易丝还没有全然领悟七枝桶世界观的时候,她已经想到了自由意志的问题,想到了如果有一本未来之书,那就会出现自由意志对未来定数的反叛,这是个悖论。

我觉得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非常精彩的: 会不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预知未来改变了一个人,唤醒了她的紧迫感,使她觉得自己有一种义务,必须严格遵照预言行事?

这是大处,还有小处:“ 要是七肢桶事先早已知道它们会说什么、会听到什么,为什么还要白费唇舌浪费语言?

”这里他的解释也是那么精彩: 语言也是一种行动 。

这样的设计就创造了书最后露易丝和另外一个语言学家以及七枝桶说以及看着别人说早已定好的台词这样绝妙的情节。

可惜电影放着这样的设计不用,往里面塞一堆民众恐慌、媒体报道、大国博弈的陈词滥调。

最可怕的是,反转情节的设计简直违反了这个世界观。

艾米亚当斯从未来得到商将军的电话号码和夫人遗言,怎么看都像是时间旅行后改变过去。

这种错误是从七枝桶来地球的意图开始的。

如果七枝桶来帮人类是为了人类3000年后帮它们,这还是想一次为了逃避未来毁灭的行动。

这里的错误似乎是钻了一个空子,因为谁也不能说未来之书里本来写的不是这样。

但是艾米亚当斯在未来也不知道商将军的号码显然是错的。

更大的错误我觉得,是七枝桶的世界观并不是由果推因的,而是同时并举的,这两个情节似乎违反了这一点。

七枝桶到底为啥来地球?

其实按照七枝桶世界观,这里可能本来是没有为什么的。

强说的话,就按书里说的最好:来看,来观察。

4. 闪回,就照小说里来就好,应该有对话,感情要落在实处,并且闪回情节和主线情节是互为补充的。

叙述的时间点应该是七枝桶离开的时候,露易丝达到了她能达到的对七枝桶语言最大掌握程度。

过去和未来纷然而至。

这样,两边都成为回忆,没学会语言时候的闪回也好交代。

5. 艾米亚当斯这个人物塑造很有问题。

开头弄的像两耳不闻天下事的学究,但是上校来的时候又热切地想参与。

全片持续处于惊慌茫然大喘气的状态,却又敢第一个脱下防护服。

这种惊慌型的科幻女主我们见得太多了,编剧,你自称读完小说寤寐思服辗转反侧,那为啥特德姜每一个没毛病的设计你都要改掉呢?

露易丝明明是个对语言学很有激情、机灵开朗、没事会嘀咕一个冷笑话和物理学家一起嘲讽上司的女人,从她和女儿的交往中也可以看出她是努力想做个有趣的人。

如果篇幅够长,你可以慢慢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像老白),但这么短的时间把人物搞得弱弱的,困惑的,在闪现未来的时候显得怪难受的,我只能解释为编剧不停地往科幻惊悚片上靠,再加上老掉牙的外星人炸地球的段子。

6. 大概而论,科幻有的是对我们认知之内的反思,有的是对我们认知之外的想象。

《你一生的故事》有趣之处在于,它是对我们认知方式之内的想像。

它通过我们了解的现象和理论构建了一个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并不高于我们的世界观,却非常神奇。

这就像数学中有一些精巧构建的方法,证明一个错误的结论,这样的证明过程本身是一个迷人的智力游戏。

为什么是错误的结论,特德姜自己在后记里写了:“ 对于那些喜爱物理学的读者,我应该指出:这个故事中对费尔马最少时间律的讨论略去了它在量子力学方面的内容,因为该定律的经典解释更符合小说的主旨。

”本来这样的故事在科幻电影里是不多的,所以很有搞头。

结果呢,搞成了毫无新意的认知之外的想象(鬼魅般的外星人)和认知之内的反思(地球人对外星人态度),并且,全是老段子。

开头(我是说从大学开始)磨磨唧唧,好不容易进入了飞船,又磨磨唧唧,搞得恐怖兮兮,终于开始学语言,又被各国博弈取代,最后还搞得是一个营救结尾......编剧你如果真的尊重特德姜,为什么连两个七枝桶的名字都要自己重新起?

7. 综上,这是一次错误的改编,从头到尾,从基调到细节,从整体到局部,全错。

附上一个《你一生的故事》: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7007597/p.s. 特德姜代表作当然是《你一生的故事》,但最适合改成电影的小说应该是《巴别塔》。

补充:过了一天,回想一下,说这片是硬科幻其实也挺对不起硬科幻这个词的。

飞船大部分时候杵那不动,没有任何特殊地貌,爆炸就一回一个镜头,七肢桶云遮雾绕动作甚少。

从场面上不能得到任何满足。

总的来说感觉有点缺钱。

话说回来,有钱也没用。

这不是一场战争只是一次访问,打不起来,怎么虚张声势都没用。

所有惊悚立刻打水漂。

和外星人聊天聊出看见未来的能力,本来软硬适中。

按原本的意思走,花钱少,又能烧脑又能烧感情,烧脑烧到位了震撼不比炸飞船少,感情烧到位了回味可以绵长。

可惜了。

补充2:又琢磨了一下给五星的朋友的短评。

感觉影片就第二个主题(如何面对已经昭然的未来)也不是全然没着笔。

结尾露易丝接受男主的求爱,接受生孩子的邀请,结合起前段已经指出的孩子的悲剧命运,突然领悟到露易丝的“义无反顾”的观众应该会很感动吧。

确实很感人,片尾的拥抱是保持了力量的。

但是不提自由意志的问题,这里露易丝的“选择”就像一个个人决定。

翻译一下就是别的知晓未来的人有可能会试图反抗命运,这就会造成悖论。

如果有确定的未来,那知晓未来的人必须完全服从。

我在想,如果没有自由意志,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知晓未来。

我觉得这个电影的思维还是基于“时间旅行”的。

完完全全地,电影改编没有走特德姜的路,那本是一条新奇而迷人的路。

对我来说,科幻片是始终需要创新的,这似乎是它的本质决定的。

如果没有新点子,就是一部失败的科幻片。

但我好像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感动了。

我从一开始就关注着影片上不上正题,结果拖了半天也不上,上了一下又跑偏了,所以自始至终对电影没好气,并且惊悚的营造对我来说毫无作用,因为我知道外星人其实是友善的。

但是事先不知道故事的人大概是可以投入进去并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的吧。

但是,好的电影要能经得起至少第二次看。

 4 ) Arrival:无关知道,只是命运。

在至今为止的人生中,我曾作出过一些聪明的决定,一些甚至多少会令我有些自负的决定,因为这些决定看起来像是一种证据,证明我在某些决定性的关头有力地掌控了自己,令我免于脆弱、犹疑,或是诸如此类的负面处境。

然而此后我又花费了漫长的时间——无比漫长,而对于这样的漫长我所怀有的仅仅是感激和庆幸,而非幽怨或愤激——去发现:这些聪明的决定,没有一个是对的。

Follow your heart。

不论人们出于何种动机对你说这句话,也不论它听起来有多么地简单,简单到无用或没有意义,Just follow it。

Trust me。

***第三次看《降临》了。

我知道我还会一再地去看,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好看(当然是好看的),而是因为,我知道命运会一再将我推至同样的境地。

“If you see your whole life,from start to finish,would you change things?”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废。

如果我早知道,我当然会去做些不一样的事,我当然不会听之任之。

但问题在于,事情会因此变得更好吗?

——如果你不确定,那就去看看另一部电影《蝴蝶效应》。

这并非出自悲观,far from it。

而是因为,对于“命运”而言,并不存在“更好”这回事。

显然开头的那段自以为是的话,不过是一种事后的领会,你把这种事后的领会说给来者听(像个过来人那样),也并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即便是你自己拥有了那样的领会,你也不能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知道你该往何处去,重返往昔,你也不知道何谓“更好的决定”。

或许绝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知道”,并且以为“知道”就是最终的结局。

但实际上,“知道”并非答案,而仅仅是问题的开始。

如果我们仅仅围绕“知道”,那么我们从一开始就问错了那个问题。

“If you see your whole life,from start to finish,would you change things?”女主问身边的男人,看似无缘无故,且不明所指。

“Maybe I...”男人略有迟疑,“I'd say what I feel more often.”是的,这就是一开头就毫不犹豫地对女主说“你错了,宇宙的根据是科学而不是语言”的那个男人。

那么,在剧终,在“物理学之后”,他又想说些什么呢?

“You know,I've had my head titled up to the stars for as long as I can remember.You know what surprised me the most?”在地平线的尽头,他仰望天际,然后转过头来问女主。

“It's not meeting them.It's meeting you.”理工男得分了(笑)虽然女主之前有言这并改变不了什么,但事实却是,凭借这句话,他告别了单身。

很高兴这看上去像是一个happy ending:一对男女拯救了世界,然后走到了一起。

就像很多“科幻电影”的结局一样。

但并不一样。

因为电影一再提示了我们,这不是结局,而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此后他们该如何面对他们的一生、他们的孩子呢?

这一次(这个词用在这里非常奇怪,就好像他有过上一次一样),他会作出怎样的决定?

在《少年派》中,男孩经历了数度波折,经历了看起来的臣服与愤怒,终归平静。

他躺在那一叶小舟上,对上帝说:I'm ready。

——在我看来,这一刻才是他所谓“奇幻漂流”的真正的开始。

那么,这一次,我们这个故事里的男孩子,他准备好了吗?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The answer, my friend,the answer is still blowing in the wind.但不要紧的,我的朋友,真的。

就像电影里的这个男人,如果他不是自以为如此地痴迷星空是因为科学,他又怎会得到这样一个“surprise”的机会呢?

我知道我在开头所说出的话,不过是一些事后的领会,而那意味着我自己一开始就不是(实际上没有人是)如我所建议的那样做的。

但那并不是一个错误,那是我们成其为当下的我们、并且得以拥有那样的领会的原因。

所有这一切,连同自负的聪明和疼痛的领会,连同感激与懊悔,同属于我们的命运。

米兰昆德拉说:人生就像一场没有正式表演的彩排,一张无法成为什么的草图。

如果成长是一首歌,它一旦出口,便是绝唱。

在这件事上,宗教的轮回教义或是科学的平行空间理论都一样无益。

面对此“一次性”才是人生的开始。

此时我们就会得到伊桑霍克在《Before Sunset》开头的那个领会:物理时间只是一个谎言,在命运的意义上,“这一次”就是“那一次”。

“Do you want to make a baby?”光影掠过,未来、现在,和过去。

“Yes,yeah...”女主回答,有微笑,有眼泪,过去、未来,和现在。

在此前的相拥之中,在此后的相拥之中,在此刻的相拥之中——这是似曾相识的决定,这是第一次的决定。

Unstoppable。

 5 ) 你该如何度过,你余生的每一天

其实预知未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古往今来,不同的文人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这个话题。

我一直在想,假如我是Louise,假如我知道了我之后人生的轨迹,我应该怎么去生活呢?

假如说连我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我还会依旧这么做吗,还会依旧这么说吗?

假如我知道我女儿会在年纪轻轻的时候便死于绝症,我还会有勇气去生下她吗?

我一直觉得,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来自生活的种种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什么东西在前方等着你,你永远不知道你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你永远不知道你会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又会在什么时候离开。

我不是一个热爱挑战的人,但我珍惜生活给我的一切,好的不好的,because to be alive is to be engaged, take chances and live in the present. 倘若我真是知道了我未来的一切,我会绝望得疯掉吧。

所以我才佩服Louise的勇气,能够坦然接受命运安排给她的所有的东西,即便她知道有的故事注定是个悲伤的结局。

因为这都是你的轨迹,无论你接受还是逃避,它都在那里,与其生活在绝望里,不如张开双臂去拥抱所有的,哪怕这会让我们心碎,但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记得之前和一个同事讨论过人和命运的关系。

倘若说人生种种,全是上天注定,你所做的一切,说的话,遇见什么人,都是predictable,你会不会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我一直很抵触这样的想法,我一直觉得人的意志无限大,什么都可以被改变。

但后来想想,这也是最基本的因果循环啊,古人常说,善恶有报,人在做,天在看。

如果说连你的抗争和努力都是注定的,你会不会突然觉得人类的渺小。

我们无力改变任何东西,宇宙以它特有的order维持着,我们或许只是海洋里的一滴水,这真是个让人矛盾的话题。

我一直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在这个宇宙。

之前看过一本说,说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是为了完成一个目标,可能是一个崇高道德的目标,也可能只是一个日常琐碎的目标。

倘若完不成这个目标,便会无休止地循环,知道完成为止。

人真的是一个奇妙的生物啊,有的时候会突然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的时候又会突然很恐慌,害怕时间从自己身边一点一点溜走。

小的时候常常幻想自己长大的样子,长大了却又想变回小时候。

倘若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们控制时间,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或许我可以回到过去,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那些逝去的亲人,我会尽力去弥补我的遗憾,我会不顾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但又想,这真的是我愿意的人生吗?

人生本来就该体验酸甜苦辣,遗憾和悔恨,也是人生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啊,这真是一部奇妙的电影,当你能够读懂自己的过去未来之后继续生活,就像看电影知道了情节,读小说知道了结局,你还会依旧充满热忱和好奇心地过完余生的每一天吗?

我不知道。

我可能会和Louise作出完全不一样的选择,抱歉,我只是一个凡人。

所以Louise的"weapon",是馈赠还是不幸?

十一月的硅谷有一些寒冷,从电影院走出来,路上皆是行色匆匆的人。

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着,无论是程序员,投资者,创业家,还是工人,卡车司机,甚至路边的乞丐。

我裹紧了身上的外套,拂去了车上的寒霜。

其实有没有知道自己的未来有什么关系呢,作为渺小的人类,我们最大的快乐,不就是生活中的种种际遇吗?

题外话:作为一个中国人,全片唯一没听懂的,竟然是Louise用中文打的一通电话,汗颜……另外,对于最近很火的预言家,baba那个,难道她也是被外星人附体了?

Jessie2016.11.13 Sunnyvale记于十七年一遇的Super Moon

 6 ) 像数学家一样研究语言

去年三月,(沉迷漫画版而很少读文字版sci-fi的我)因为无聊读完了你一生的故事和全息玫瑰碎片,发现Ted Chiang居然是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

不得不说,比原著震撼很多(为什么人类拍摄宇宙题材的电影时都不约而同采取宗教感的人声蜂鸣作为配乐,我知道我们都在想2001太空漫游)。

从看到巨型外壳的那幕到片尾,我甚至是颤抖着看完的。

我还没有看过其他任何一部电影,能如此顽固地贯彻语言学,物理(原著基调其实是物理学中的变分原理,以及电影一上来就是一场语言学家与物理学家/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小型撕逼,激动了一把)以及宿命论 (Louis在未来的记忆里两次提到宿命的不可阻挡unstoppable)这样对味的主题。

全景缓慢扫过空旷平原,雾气缭绕包围着灰黑色巨壳。

一股浓烈的宗教暗示意味——(I know 听起来很牵强很过度解读,但这是我的第一反应,比如会想起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外星飞船拉玛的名字隐喻印度教中的罗摩,梵语Rāmā,主神毗湿奴的化身;会想起普罗米修斯探讨人类起源问题,宗教和神话隐喻) —— 离题一下,为什么说以色列北方的黑门山是以色列南方相隔180公里的锡安山的造雾机(圣经诗篇133:3 “就像黑门的甘露降临在锡安山上” Psalms 133:3 “It is as if the drew of Hermon were falling on Mount Zion. For there the LORD bestows his blessing, even life forevermore.”)—— 西部吹进的海风受阻于黑门山,海风向山上升腾,到黑门山顶已经成为冷气团环绕在山头,停滞于其上形成露珠;白天温度较高时,冷气团顺着约旦河丘陵南下,一直移动到约旦河底,甚至到以法莲山地的锡安山。

当冷气团自高处向下移动时,接近地表的热气瞬间降温,热气中的水蒸气迅速聚凝成雾,形成贴近地表面的雾,而这种雾气可以传送数百公里之远,称为stream fog,锡尔斯玛利亚中的云蛇也是这样的来历。

圣经中甘露寓意为上帝的恩泽与祝福 - 以色列全境赖以生存的约旦河水的发源。

而虔诚的信徒(圣灵之殿)就是黑门的甘露降临的地方。

来自宇宙的巨壳安静矗立在辽阔平原的stream fog中,与其说感受到外星生物的威胁,不如说人类即将蒙受恩泽。

这一幕bgm响起时我又想起了M的问题。

深夜无人的电影院里朋友说Louis拥有了预见能力是不是扯,我激动地说这就叫科幻——虽然人类作为时间生物的确无法超越时间或掌握七肢桶这种非线性的语言思维,但科幻的意义即是一种突破认知与现实局限的幻想。

电影中的七肢桶拥有两套语言体系A和B。

Louis被要求从一份简单的录音中破译的、七肢桶发出的诡异轰鸣以及设备录入的音波波形都属于七肢桶语言A(语音体系),这套语言体系实则和人类语言一样也是线性语言体系,因为无论哪种种族/生物的语言发音都无法违抗物理法则,即语音的发音-传递-被感知,一次一词的限制与禁锢使七肢桶和所有生物一样无法同时吐出不同的语音来说话;而象形圆圈是七肢桶语言B(书写体系) ,其实也不及电影所呈现的那样看似复杂不可循,其实圈上的任何一处弯曲、粗细、角度、波动变化几乎等同于任一屈折语/黏着语的语素变化,是人类肉眼可辨的,只要像Louis一样花时间记忆其语法规则就能够读懂。

唯一复杂之处在于它同步并举的思维模式不同于人类前后连贯的线性意识模式,人类按照一种天生的思维链以及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感知世界,而它们则同时感知不同时间的所有事件,因此其书写体系的表达也是将所有思维完全同步呈现在一句话(一个圆圈)里,无语序无句法无标点,无数层次的级联修饰从句。

早在写下第一笔前,它们就知道整个句子将如何布局。

Louis在学习了七肢桶语言B后,思维模式跳跃时间维度,也就是语言和思维具有了音位相关的特点。

这直接印证了电影里提及的上世纪初一种语言哲学观点——萨皮尔 - 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 学语言学的都知道,甚至就连一门外语专业的老师也会提及,强假说是语言决定思维,弱假说是语言影响思维。

很cliché但是很经典,连不少计算机科学家(Ted Chiang自己就算是一个吧?

)都相信程序员会被其所使用的某一编程语言的语言逻辑所影响。

比如松本行弘开发RUBY语言就是受到萨莫埃尔·德拉尼的小说《Babel-17》影响,其核心概念就是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 这种名为Babel-17的人造语言是一种准确的分析语言,能明显提高使用者的思维水平,精通各项技术。

萨皮尔认为语言是工具,是一种结构,是思维的框架,没有语言,思维就成为不可能。

沃尔夫吸收了他的老师萨皮尔的思想,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万物的看法;语言如何描述世界,我们就如何观察世界。

”所以电影把这种观点的潜在影响扩大到极端化也就是科幻的意义所在了,极其迷人。

但无疑人类在理解七肢桶语言时对词义产生了极大的分歧,语义的矛盾是语言本身一个自始至终的矛盾, “语言间的区别不仅是句子结构,而且还区别于它们怎样切分自然,以获得造句的成分。

”(《论语言、思维和现实》)这里的切分自然即指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母语体系去理解、认知和描述这个世界,语言同时也反映出人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及各个民族的世界观,构建出自己的文化环境,“语言本身凝聚成了一个世界,一切精神效果都隶属于它,就像隶属于外在世界一样。

”(马克思·德索《美学和艺术理论》),和维特根斯坦“我语言的边界意味着我世界的边界”(Die Grenzen meiner Sprache bedeuten die Grenzen meiner Welt)如出一辙,这里的世界指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七肢桶的语言翻译成英语变成了”use weapen”,中间可能的三层误差不仅是对源语言的学习不充分、翻译过程中的信息丧失(文化环境、不同种族对词义的不同理解)、对语义的概念义(对客观事物的纯粹抽象概念)与附属义(词义褒贬、情绪表达、语境差异)的把握不充分,导致了险些致命的错误。

这就引出了一个最迷人的问题了(当然,这和本片无关。

啊,不过好像点题了):究竟有没有精准的存在?

什么能够是精准的?

语言?

数学?

“纯粹概念”是否不存在?

“纯粹概念”这个词本身又如何界定划分标准?

我一度固执地认为所有词汇创造出来即成为一个对客观世界绝对精准的抽象概括,一个能够涵盖所有相关词类事物的总述归纳,语言的产生基于人类需要描述与解释世界的需要;就和数学一样,虽然数学并不从宇宙那里获得意义,而是赋予宇宙以意义;物理实体纯粹存在,数学完全独立,但数学赋予物理语义,提供一套高度精准的解释与描述。

(个人认为)所谓的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自然语言是模糊的、具有歧义的”只不过是人们从自身经验角度出发(文化环境、个体实践)产生的偏见/认知偏差,这种浅显的认知方式基于经验基础而非逻辑基础,人们甚至普遍认为自己的经验理解就是逻辑推断。

所有词汇的创造都是绝对化的,人们的使用和表达只是为了去贴近这种绝对化,但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绝对化。

就好比爱因斯坦说过:“只要数学定理描述现实,它们就不是确定的;只要它们是确定的,就不描述现实。

” 譬如“绝对”这个词语本身的产生就代表了一种极端概念,只能类比解释事物,不能客观存在。

这种“语言绝对精准”的想法可能逻辑实证主义的理想语言派早就想过了,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或者可能就这么简单,如果把数理逻辑的求真性运用到语言分析之中,将语言简化为自然科学的一种程序,那么精准的机器翻译就会成为可能,依此可推出语言和思维甚至没有关系,形成悖论。

但我还是抱着固执的看法,试图证明语言虽然是人为文化现象,但和数学一样已经成为一套标准和参照,力求解释这个世界,因此应该是精准而纯粹的抽象表述。

但我每在试图表达的时候仍然会发生错乱:这个词本身究竟代表了什么?

它的释义句所用到的这些词语又究竟代表了什么?

能指和所指失去的其全部联系,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原则被极端夸大,我逐渐发现每一句话我都能够提出相应的反驳,不仅针对逻辑,而且细微到针对每一个词义。

这几乎让我时刻处于几近崩溃的状态,脑子里永远无法安宁。

Ted Chiang在《除以零》中描写了一位女数学家,她发现一切的数字都可以被论证为全部相等,所有论证失去精准,所有数字失去意义。

在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几近精准的数学毫无意义、自己最深信不疑的东西被自己推翻之后,她的世界也就此崩塌。

我读完几乎像找到了毕生知己。

就像希尔伯特说:“如果连数学思维都有缺陷,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真理与正确呢?

”如果连语言词汇本身都不精确,我们还能如何正确表达思想、如何正常交流呢?

后来维特根斯坦说过,“我们有一种巨大的危险,就是想要作出精细的区别。

” 好了,我严重偏题。

我还一直记得德里克贾曼《维特根斯坦》的结语。

他从数学转向为语言哲学,他追求精准与完美,想把全世界都总结在一个理论里,一个纯粹逻辑里。

他很聪明,终于实行了它。

他退后一步欣赏它,它很美,是一个没有不完美、不正确的地方,延续到地平线的闪烁的覆盖薄冰的平原。

他想要探究一番这世界,但刚迈出步就滑倒在地。

他忘记了冰是纯洁无暇的,没有任何污点,也没有摩擦,所以无法行走于其上。

随着年龄增长,他渐渐明白,粗糙并不是缺点。

正是粗糙使这个世界运转,他想要拼命奔跑和跳舞。

散布在地面上的东西和语言是脏的、没有定型的,智慧的、年老的他这时领悟到这是理所应该的。

但是他的心中某处仍迷恋着冰原。

在那里一切都是辉煌的、纯粹的。

粗糙的地面虽然好,但是他住不了。

于是他就在地面和冰原之间,在哪一边都不安稳。

这就是他悲哀的根源。

完全偏题,这不是影评。

 7 ) 线性意味着清晰,而混沌才更接近真理

(文/杨时旸) 在很多人惯性的接受史中,科幻电影是喧闹而热烈的,它至少应该充斥着大量炫酷的炮火与爆炸的音效,外星人注定邪恶又蛮横,人类大都无畏而团结,在毫无悬念的胜利之后,最终,男女主角会手牵手奔赴夕阳。

显然,和那一切熟悉又无聊的设定相比,《降临》或许会让普通观众产生重大的疑惑。

它冰冷、沉郁、凝重,其实直到最终也未能对情绪进行有效地纾解。

它是对于商业意义上“外星人入侵”故事类型的“反动”,却骄傲地树立起一种新科幻的标杆。

那些不知来由的外星生命驾驶着陨石般的巨大飞船,悬置于人类的地表,它们并没有发动攻击,只是不动声色。

相较于以往故事中炮火连天的屠戮,这恒定与安静更加摄人魂魄,更重要的是,它本身的静谧开始氤氲出有关存在的哲学意义。

客观地讲,这部电影的成就一多半来自于那部特德-姜的原作《你一生的故事》,那个故事有着收敛的篇幅和克制的语言,却描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宏大。

就如同那部作品的名字一样,它描述的是一个孩子简短的一生,从孕育到亡故,以母亲的口吻悲悯地讲述,但最终,那个称谓——你——却从狭隘的个人延展成对人类的指涉,瞬间,那个故事的意义变得汪洋而铺张,成为了针对人类的寓言和谶语。

作为一个华裔科学家和作家,特德-姜从骨子里融化了东方禅意和西方理性之间的界限。

他先是讲述了一种科幻故事中最坚硬的设定——外星文明抵达地球,但却立即抛弃了一切俗套的后续,用东方禅意中那些不可言说的韵味接管了阵地。

在电影中,外星生物的书面语言是一个个墨圈,如同中国水墨中的闲笔,那一个个恣意又克制的圆环,看似晕染但实则规整,它代表着情感和理性难以言说的结合,瞬间得以表达一切意义和感觉,但旋即又都消散不见。

再没有什么视觉形式比这更适合用来表述特德-姜想要表达的一切了。

他想拆解人类已有的一切经验——对于语言、沟通、理解以及时间的长久执念。

无论语言还是时间,早已成为了人类普遍经验的一部分,我们使用它们,也陷入它们。

我们的思想得以被语言表达,但我们也被语言绑架;我们用时间划分自己,过去、现在与未来,而我们也在时间中囚禁自己,过去的不可重现,现在的不可逾越,未来的不可妄念。

而在突然降临的外星文明看来,人类的语言和时间观念都如此奇妙莫名,我们当做全部经验甚或文明积淀的内容,在他们看来更像是牢笼。

它们给人类送来了武器,一种全新的观念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方式,这或许比任何表面上具备攻击性的武器都要更有颠覆性。

更多的人理性地、物质地看待我们的世界,这是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之后,自我认识的一种进步,所谓科学是文明的基础,这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普遍的共识。

但人类的语言,却并不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属于文化,文化中的内容永恒存在微妙的配比,有些部分不可捉摸。

而这个世界的运转却都要经由语言得以沟通。

所以,这个故事首先不可避免地探讨了隔绝和沟通。

语言学家和物理学家,代表着两种面向,文化的和科学的,他们的组合基本上代言了人类一切知识的基础。

而语言学家的女性身份更象征着一个孕育者的角色。

语言学家被选中,是因为以前她帮助美国军方在中东作战时担任过翻译,军方的人说,你准确又高效地翻译了那些语言。

她说,然后你们准确又高效地处决了那些人。

这是一句嘲讽,却也成为了整个故事一道隐秘的入口。

研究语言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沟通,它原本应该指向和谐相处,但最终,高效而准确的沟通却指向杀戮与毁灭。

那么,与外星生命的沟通,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人类想搞清楚,外星生物从哪来,以及目的是什么。

一切都从语言开始。

沟通过程却成为了自说自话。

而这个过程之中,在恐慌、不解、戒备的同时,却也伴随着某种曼妙的启蒙。

相较于人类所有文字和语言都必须通过表意、表音、象形或者诸如此类的方式承载逻辑和内容,外星人的沟通方式更像直接侵入人们的感官、大脑和梦境。

如果说人类和人类沟通,需要一个拾取语言,消化理解的过程,那么外星文明向人们表达意义时则更像某种幻化。

某种程度上说,它们可以直接抵达本质。

而在人类看来,这过于高效的过程,无法被有效解码。

误解与戒备由此而生,由此加深。

更反讽的是,对外来侵入者的戒备,反倒进一步推动了不同文明中的人类的自我孤立,相互分裂。

那些全球联动机制,一点点关闭联结。

当孤立与对抗到达峰值,危机也必然来临。

而最终化解这一切的则是互动与沟通。

从这个意义上看,特德-姜和导演像个执拗的孩子,在一片阴冷肃杀的氛围中,仍然保留了某些暖色的内核。

就像外星人颠覆性的语言系统一样,他们也改变了人类对于时间的认知。

它把人类抽离出自己所处的时间节点,让我们得以俯瞰时间轴,可以回溯过去,也可以进入未来。

一切是扭曲的、散碎的、可以随意组合变动的,但绝不必须是线性的。

语言学家让未来的自己,依靠着一句荒腔走板的中文,拯救了人类。

相较于更加大名鼎鼎的诺兰的《星际穿越》,《降临》更加绵长深邃,它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想象之上,却又决然地向哲学领地进发。

它拆散了时间,又重组了时间,无论从故事本身的叙述方式上,还是故事所呈现的内容上,都采用了这种非线性的方式。

有时,线性意味着清晰;而有时,混沌却才更接近真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特德-姜的写作野心就像那些外星人的语言方式一样,想甩脱语言文字的逻辑,直接进入本质。

阅读文本会比观看改编的影像更加明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从这个角度上看,与其说《降临》是一个科幻故事,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思辨和童真的哲学讲稿。

那些外星文明的巨大飞行器,莫名其妙地来临,又毫无预兆地消散。

它们以表面上制造危机的形式,解决了某种人类横亘在彼此之间的沟通危机,输送给人类一种崭新的认识论,然后从此匿迹。

那场庆功会上,各国国旗悬挂在一起,最后一面旗帜上印刷着那道墨圈。

它们还会再度降临吗?

或者,它们是否曾经早已来过,所以,我们才会被塑造成今天的样子?

(本文首发腾讯大家专栏)

 8 ) 科幻外衣的世间亲情

以下有剧透被预告吸引,被朋友安利维伦纽瓦(在此之前我已经看过了《囚徒》与《宿敌》),但是真正来到影院后才发现这并非是我所期待的“科幻大片”。

不需要多想又觉得这太正常了,维伦纽瓦怎么可能会去拍一个讲外星人大战的故事呢。

影片改编自特德姜的短篇《你一生的故事》,由于本不是原作读者,我从进影院之前到临近结局都不明白这样一个故事如何与“你一生的故事”这个标题联系,而这可能是在看完全片后最大的惊喜吧。

在看完原著后,我可以感觉得到这样的改编和安排是基于电影和文学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表现,可以说是各有优点的。

其实在影片的开头我们就已经看到了这个女主角与女儿的“一生的故事”,只是导演讲故事的方式让我们蒙在鼓里,以为这是发生在过去的故事,只有在我们跟随女主一起学习外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这个故事的意义才逐渐清晰起来。

为了不过多地在这里剧透,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可剧透的,影片的结构模仿了故事中外星文字的结构:你是一个圆上的一点,这一点既是你的起始亦是你的终结。

当你不再因为对未来的不知情而去期望由你的某一行为获得某一结果时,你会发现无数比结果更重要的事。

在看过原著后,看得出来特德姜写这个故事的初衷是对于费马原理(费尔马最少时间律)这一物理概念背后哲学思辩的一种诠释。

按照人类们的思维体系来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基于因果论的,即行为-结果。

而设想,如果从人类进化出独立思维能力时就以目的论为基础,即已知目的(结果),行为只是构架主体到达目的的桥梁,那么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字,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一切看法,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影片中的外星人,原著中称作“七肢桶”,就是费马原理的“拟人”化:光选择的路径是极值化的,不是最小就是最大值,光就好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一样,因为已知所有路径所以才选择极值的路径。

而这一思辩对人类的启示是:如果你看过命运之书,你知道未来,你生命的一切结果与细节,你会选择遵循这命运之书的记载还是叛逆得做出相反的行为?

用我们一贯的思维来看,自由意志与未来是无解的,因为因果论使我们认为特定的行为导致特定的结果,但如果你承认目的论,相信“命运之书不会出错”的话,你认为的自由意志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也许命运就像光一样,原本就知道结局,而它选择的路径本来就已经是极值。

有人说:当一个人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时,也就同时明白了未来为何不可以改变。

虽然不是非常确切,但我联想了一下《时空恋旅人》中男主角从用他的能力想着去改变时间线发展,到他只是用能力去把每一天重过一遍,最后他选择不再去用他的能力。

他改变妹妹的人生却阻止不了他妹妹的人生变遭,他可以无限次地回到从前,但是却也要承受一旦改变过去就会改变他所珍视的家人的连锁反应。

那么这样的“改变时间”又还有什么意义呢。

真正的人生,应该把每一天都活得像第一天,也像最后一天。

(以下剧透)因此如果一个母亲知道她女儿的结局,她会选择不去生下这个女儿还是珍视她们在一起的每一天呢?

如果你知道命运是个已经决定的极值,那么第一个选项本来就并不存在。

你还是想见到她来到这个世界的样子,见到她和你玩游戏的样子,见到她向你发脾气的样子。

爱从来都不会因为她的命运而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原著与电影的着墨点可谓完全不同。

原著的格局很小,全程紧密围绕着学习七肢桶语言的过程和母女回忆的片段。

而电影,虽然在结构安排上给了非原著观众观影的惊喜体验,这主要是由于电影是一个类似因果论的自带时间轴艺术形式,但是大量的改编确实有一些生硬地扩充时间与强塞矛盾冲突的嫌疑。

即使母女的片段所占的比例少,也足以让人印象深刻,甚至也能让非原作观众,看完电影对其中物理学语言学知识不能理解的观众,理解整部电影所传递的信息。

其实科幻的核心都只是在从另一个角度阐述那些通用的(universal)人类感情。

而电影对于原作中女儿离开人世的方式的改编则更值得去思考。

意外的死亡与病痛的折磨对于一个母亲的来说恐怕是完全不同的,这其中哪一种更令人心碎,恐怕也只有看完后才能自己去体会了。

 9 ) 在记忆的潮浪间呼吸

Joan Osborne的首张专辑中有支经典名曲《one of us》唱道:What if God was one of us?Just a slob like one of us?Just a stranger on a busTrying to make His way home如果诸神并非高高在上,如果人们将目光从头顶的苍穹移向周遭景象,他们还会在冥冥中找到超越一切的力量与指引吗?

《降临》的多款海报上都有一句相同的宣传语:why are they here?简洁之余留下了无尽遐思。

走出影院后又一度想到《星际穿越》中墨菲的书房,看似来自未来的高级生命拯救了人类,但藏在暗处的无名英雄却是人类自身,是破译信号的先知,是集合一切神性与灵性,超越物理维度的宇宙开拓者。

那两只始终罩在白雾中的七肢怪,形象刻画出了人类窥视外星物种的心态。

从类似的接触开始,对未知生命的想象总是融合了好奇与恐惧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继而诞下不计其数的悬念谜团与衍生作品,光在电影领域便有繁多品类可供罗列。

从贩售温情的《E.T.》,风趣十足的《黑衣人》,到简单粗暴的《洛杉矶之战》,定位不一而足。

最让我印象深刻则是蒂姆•波顿拍的《火星人玩转地球》,以极度夸张戏谑的方式表现人们对外星生物的惯常印象,视地外文明为摧毁人类的威胁。

说到底,这种传统的对立主张根源于人们固有的保护意识,引发恐慌的并非对方压倒性的强大,而是折射在镜面上无法判断的轮廓。

比起暴戾野蛮的入侵者,《降临》中的外星人更像是指明航向的来客。

他们和进入五维空间的库珀一样,带着拯救人类的目的光临地球,从而回应了海报上的提问:offer weapon,weapon指代的并非高端武器,而是语言。

不少人认为本片讴歌了语言的伟大,作为跨越种族、最稳固也最直接的交流工具,语词的确赋有扭转乾坤的魔力。

而自人类从口语时代跨入书面时代开始,围绕语言文字的复魅与祛魅两股潮流便不断循环交替。

作为一部血统纯正的科幻片,《降临》先以“语言学家拯救地球”的前沿概念打破了旧有的叙述视角,又凭借写意泼洒的墨渍,彰显出文字终极进化的高度,然而这一发达系统的实现离不开庞大的数据计算。

在片中,破译外星语言需要科学和语言小组的紧密合作,在现实中则只生发于理想的试验田。

看似无所不包的万能语言,根本上无异于永动机等发明,只是世人美好愿景的载体。

片中提到的沃尔夫假说认为,人类的思维模式受到惯用语言影响。

语言赋予我们表达的权限,也不可避免地约束了思想的疆界。

事实上,不管词语的组合如何千变万化,也仍取替不了意识的经纬纵横。

对于发展到高层次的思维来说,即便其输出仰赖于语言,但公式两头的数值却并非恒等。

更多时候,语言的自我修复跟不上私欲膨胀,只能带来无法消弭的重重误会,正如12架高悬在人们头顶的外星飞船,竖立起正常沟通的屏障。

如若将片中的背景置于现实环境下,派遣专业团队搞外交的情节几乎没可能发生。

你可以说《异形》、《独立日》等片中激烈的枪火冲突才更契合人类下意识的举动,而影片后半段12个地区相互隔绝、兵戎相见的做法,才是当今地缘政治的真实写照。

可《降临》叙事的出发点并非复刻常态,它旨在启发人们转变观察世界的角度,将缄默良久的思想引入崭新境界,而这恰是一部硬科幻佳作所应具备的内核。

从各国交涉的困境到反复进行的对话实验,影片向银幕前的我们展示出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在安全感被剥夺、信任坍缩的丛林间,语言的存在远比人们想象中脆弱。

就像Dr.Louise在基地不无惋惜地感叹道,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一样混乱。

极富暗示性的台词,道出语言的力量与衰陨。

它能粘合人群,亦能挑起争端,是割裂的结束,也是破碎的开始。

而在建造通天塔的故事中,语言的分化迫使人们四散奔逃。

语言,礼俗,又或者任何打上思想烙印的图腾,一旦汇入血液,成为任一民族确立身份、在敌我之间做出区分的道具,便往往把人们逼入死角,致使信仰崩坏,危机感成倍放大。

只有回归原始质朴的情感,才能找到人生确切的坐标。

因此,比起单纯对语言抒发的赞美,我更坚信这部作品是献给人类灵魂深处勇气与胆识的礼赞。

它使人联想到一代代身负使命的传教士,在烈日炙烤的沙地里迤逦前行,努力接近远方遥不可及的真理。

类似的探索永远像是在原地来回兜转,但闭合的圆环也意味着虚空中的无穷可能,正因看不到起点和终点,才能够抛开顾忌地大胆前行。

Amy Adams饰演的语言学家在影片开头声线低沉地说,生命的顺序总是被时间一再重置,被因果律束缚。

看不见的因果变化,让人们在挣扎中滑向落寞。

仅是几架从天而降的不明飞行物,便足使积淀数百万年的人类文明面临分崩离析的境况。

早夭的女儿更是一种残酷的说明,在时间面前,万物只有等待凋零,走向萧条的结局。

主角从头至尾面若冰霜的神情,奠定了影片内在的含蓄,以平静沉稳的语调剖析原著中关于情感和记忆的命题。

就像七肢桶对时间的非线性理解一般,借助制造闪回的手法,在当下与未来的片段交织间来回跳转,利用非零和博弈、墙上的画等散落的关键碎片,串联起完整的信息。

直到Louise分外温柔地说出“这就是你一生的开始”,记忆的潮浪卷动着万般滋味,于平凡中洒落奇迹。

甚至连态度强硬的商将军,也在最后出于对亡妻的追忆终止了武装计划。

这份饱含禅意的呢喃,无疑是一种胸怀开阔的默示:决定生命起点的并非时间,而是记忆的落地生根,是情感的萌芽生长,是每分每秒不可磨灭的经历与全身心投入的体会。

如果说一般的科幻片多是展现人类面对未知事物的忧虑,《降临》则向我们提供了另一条选择的路径:不用力对抗抑或逃离,而是以主动拥抱宿命的沉着,击穿惊惶不安的遮覆。

它砥砺我们面对庞大的既定,依然抱以从容的平常心,去接受每个终将来临的时刻。

那句“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美丽而使人动容,足以载入年度意蕴深刻的经典台词。

影片结尾,配乐透出一股治愈的哀伤,未来的影子和现实渗透交融,暮色降临,晚风轻拂,Louise依偎在爱人怀中,看见了自己的一生。

你看不清她背负了多少重担,也说不清是什么支持着她继续期待那些被填满的空白。

可她依然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推开那扇曝光一切的门扉,不去改变,也不需要改变。

人本就向死而生,我们阻止不了时间流动,却能于沿途的岁月里品味呼吸,做个谦卑的学习者。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而我想,不管体验当下,还是遇见未来,所有人生路上收获的喜悦和遗憾,馈赠和失去,终将成为人生这部小说里,那些细水长流的精彩字句。

 10 ) 无语之途 | 原著粉的一滴眼泪

(预警:之前的日志搬过来的,有一些私货内容。

)上个周末,熊吉和我去看《奇异博士》。

当影片最后,博士从港岛街头飞升至黑暗维度,与大Boss展开决战之时,他终于睡眼朦胧地问道,为什么黑暗维度里都是neuron?

大概因为博士是神经科学家?

呕,被你骗了。

还以为是真neuroscientist呢,结果是神棍邪教。

在格林威治村工作的真·神经科学家愤愤不平,头发揉得乱糟糟的,跟影片里有着豪车名表,意气风发的博士毫无相似之处。

这个是有点神棍......我讪讪道,一起去看《降临》吧?

特德姜的小说改编,我给你看过的那篇......不去不去,我要回去写paper!

于是我只得自己去。

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科幻短篇之一。

在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的黄金时代逝去之后,特德姜的作品以一种精巧纤细的架构,探讨着一些与人类自我无关的,深邃优美的问题。

然而我再一次失望了,但是也无可奈何。

导演花了大力气来渲染与外星生命第一次接触的异质感,亲情的段落也让人动容。

面对外星力量,各国竞争的段落隐约有铁幕理论的影子,但是小说本身最打动人心的内容,却在裁剪中被无声地舍弃了。

这是一部讲述语言学与人类心灵的电影吗?

大多数人可能会这么认为,毕竟,观众是跟着作为主角的语言学女教授与外星生命相遇。

在电影里,女主角发现的,外星人的语言特征成为了破解一切谜题的关键。

但是在小说里并非如此。

那个花瓶样的物理学家,指出的几何光学中的费马原理,以及拓展出的物理学中各分支通用的变分原理,才是整部作品的基石所在。

外星人的语言,只是变分原理的一个简单应用。

而从变分原理可以引申出的,线性时间箭头在物理定律中的不必要性,经过文学性的包装后,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叙述方式。

而在电影里,物理学家和物理学一样,不过是一盘通俗易懂的影视大餐上的小小点缀。

作为核心的现实理论甚至没有被提及,观众们只是惊叹于想象中的奇观,却忽视了,小说所描述的,正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某种真实图景。

自哥白尼推翻地心说,历经五百年,绝对空间的概念才在普通人的心中渐渐破除。

而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我们并不知道,要经历多久,那条一成不变的时间之河,才能在每个人的心中,被重新考量。

《你一生的故事》则在叩问这个问题。

她的美感也正在于此。

在我看来,凭空想象的奇观,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恨情仇,并不是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的终极目的。

最伟大的惊异感,永远都来自于,这个世界中我们无法理解,却又无比真实的那一面。

虽然,通往那一面的道路,长满了荆棘。

当我回到家,向熊吉抱怨时,他抽出本科时期的《代数学引论》。

好好学学这个,比看那些电影强多了。

哼,我也是学过《简明线性代数》的!

我不甘示弱,也抽出薄薄的一本。

你那都是奇技淫巧。

需要理解一下世界的本质。

熊吉不屑一顾。

没学过抽象代数的人其实跟小猴子差不多,也就是会开开小汽车什么的......切,你这么说,这世界上99.99......%的人都是猴子啦!

我气不过辩解道,心里却隐隐约约地知道,他说的,都是真的。

学《简明线性代数》的那一年我大一。

有一天,讲座通知说,晚上编写教材的老师会来讲两个小时的李代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选听。

那时候我们不过刚刚学到矩阵运算,同晚又有著名情歌王子来学校开演唱会,很是纠结了一阵,最后,还是去了那个昏暗的老教室。

那大概是我在本科阶段印象最深的一节课。

清癯的老爷爷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完全能理解。

然而在之后的两个小时中,推演与变换就像枝叶一般绵密地生长,每一步都简洁优美,每一步也极其自然,甚至令人有一种感觉,这些枝叶本来就是长在那里的,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揭开覆盖其上的薄纱。

两个小时后,我看着黑板上的最终结果,说不出话来。

从最简单的定义开始,构造出的,是复杂抽象,却又无比精巧的代数结构与理论,可以应用至现代最前沿的数理领域。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心智所能拥有的力量,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世界那一面摄人心魄的美丽。

就像电影里的小女孩有着物理学家的父亲,语言学家的母亲,人们,也是世界这两面结合而诞生的孩童。

然而父亲与母亲在某一时刻分道扬镳。

在今天的大众媒体中,父亲的形象模糊,变形,寂寂无声。

被父亲养育的一小群孩子踽踽独行,更多的孩子,则跟着母亲,观察着人世的变幻与内心的纠缠,不再关心父亲的意义,也不再听得懂来自那一面的,另一种描述世界的语言。

假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设成立,那么,在所有道路的尽头,我们并不确信,是否一切终将相遇。

而我们已经踏上了这无语之途。

《降临》短评

整个故事体系建立在1.全人类已经毫不质疑外星人的存在(为什么?)和2.两者从未接触就已经满是敌意时,接下去是否还有继续讲的必要?而且当外星力量作为整体与全人类接触但最后的功过又集中在某一个体身上时,这种结果是否有悖外星人造访的初衷?(其实我想说欺负外星人的人都是坏人!我要回去看DW了!

4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较差

boring。。。。一个叙诡。。。。。。

6分钟前
  • 血源2出了吗?
  • 还行

什么鬼、、这是纯粹的文科生意淫么、、我不是很懂语言学家和中学教师有什么区别、、物理学家智商大概全在肌肉和下半身里了要么、、两个人加起来大概还没一个经济学博士生顶用、、最后外星人竟然还是三维的用电子水墨屏一刚 差评

10分钟前
  • 蔦蓑姬.bot
  • 较差

A half-Terrence Malickized film. 近期大银幕穿越戏扎堆。一点一点地揭示剧情的手法消除了狗血感。剧本后半部分很偷懒,但是Denis Villeneuve展示了职业生涯最佳的气氛掌控技艺,让影片看上去不掉范儿。Jóhann Jóhannsson音乐有点邪性,还是更喜欢Max Richter那首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

12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学会了这门语言就能预知未来这条punchline恕我不能接受,另外七足兽造型也太丑了,结尾感觉并没有把故事叙述完整,中国人表示我们只想打麻将2333

16分钟前
  • RainbowCannon
  • 还行

大概是致敬了路边野餐吧

20分钟前
  • 冰山李
  • 很差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24分钟前
  • ピーち.
  • 还行

逻辑上有瑕疵,除此以外都很满意。可以称之为“声效大片”,视觉部分完全依靠不可见性和抽象来实现一种幻想的未来感,声效设计几乎支撑起影片最有价值的部分。

28分钟前
  • 大旗虎皮
  • 推荐

非线性的文字可以有千百种,这里偏偏使用了符号学中「衔尾蛇」,加上hanah这个名字的出现,就大致明白为什么女主的眼神里从始至终闪烁着悲悯了,原来降临的是未来。

32分钟前
  • El Reverso
  • 力荐

宣传夸张的烧脑片,又是在排行榜第几,结果去了影院,原声!!片子莫名其妙的出了几个外星人,让你自己脑补语言,难不成这就是烧脑,骗你没商量啊,想打一分了,可惜了我的币子

35分钟前
  • 快乐人生
  • 较差

变化的维伦纽瓦,大银幕看导演拿手的情绪玩法更入微细腻,依然镇静入水、惊异神醉。十二个贝壳,失重空间,非线性的时间理论,还是比炫目的科幻特技更余音悠长。结尾被煽的泪腺难持,每个孩子在出生懂事时,若都能收到这样一份“礼物”,对抗荒凉人生的“武器”,是多么美丽。ps色调暗的是多么想撵观众

38分钟前
  • bird
  • 推荐

编剧的角度太人类视角,太美国人视角。这片其实应该中式思维,因缘果报又写意。前半段还行,有懵懂试探的感觉。而后半段女主开挂太过,又似被邪教附身……。加之对中国俄罗斯的YY极离谱,进入美帝窠臼视角,low了起来……后半段就像没做好功课的学生赶作业的作品,不忍直视。

42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还行

3.5 一开始挺玄的,结果格局越来越小,看完想想这都算不上啥科幻片了,其实是个被问过很多遍的问题“假如明知未来会由幸福走向黑暗,你还会不会选择同一条路”这样一个本质小清新… 跟外星人尝试沟通这大设定并不新鲜,而且故事讲着讲着真有点神棍了,还好整体氛围还算真诚吧

4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My future self is watching me right now through memories. Your past is forever flickering in the eyes of whoever you going to be.

50分钟前
  • 猫伯爵
  • 力荐

在电影院里如坐针毡,特效是花5毛钱做的?而且,能别把电影拍成纪录片吗,里面出现了那么多中国的段子,可以过审查?

51分钟前
  • AGPの黄昏
  • 很差

情感上的有效瞬间太少了,而且视觉效果单调缺乏想象力,故事不免沦为故弄玄虚。

54分钟前
  • hyperbolic
  • 较差

读过原著的人也算是短暂地做了一回露易丝·班克。开场的非线性闪回+大量弦乐主导的bgm就已经泪目了一半。七肢桶及飞船那无可言说的巨大、压抑紧迫的类BSG战时钟、来自水墨画的语言设定和麻将破译法。不算最完美的改编剧本,但是导演与姜的气场极度契合已经相当欣慰。我想看狄拉克海上的涟漪。

56分钟前
  • 旧书君
  • 力荐

开场音乐吵。船内场景切出莫名其妙,以为是抢先版掉了一段,比对了下时长,又没这问题;后面看到类似场景都这样切换后,感觉无奈也只能“习惯”。52分开始的内陈述,则太太太意外了,难道咱们是在看纪录片,此前场面都是“模拟画面”?立马扣去四颗星。闪回有力但多而滥、夹杂闪前则一团烂麻。已全阅。

57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开篇阴郁的故事和徐徐不燥的故事推进让我觉得好惊喜,外星人出场也觉得是不卖弄的设计好评!结果故事过了三分之一就开始各种崩塌不合理,这片子内核跟超级英雄电影有什么区别吗,什么鸡吧鬼?解决眼前问题的方法是从未来学习?你要走深刻路线可以,可是给我一些禁得住推敲的桥段可以吗

60分钟前
  • fino
  • 较差

我要是语言学老师开学第一节就放这个,能指、所指、语素、声韵、词源、二语习得、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够教三年的了。难得一个科幻片以文科学科做设定,只是用Hannah来做全片结构设定有点失之单薄,最后缺一个让大家汗毛竖起的顿悟瞬间。

1小时前
  • 熊阿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