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墨西哥大毒枭,为了真正做回自己,决定冒险进行变性手术并伪造自己的死亡,以此退休、销声匿迹的故事。
这一设定极具颠覆性,打破了传统黑帮片的男性霸权框架,将跨性别者的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置于聚光灯下。
主角艾米莉亚(由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饰演)的变性之旅,不仅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更是对自我解放的呼喊。
影片的叙事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既有紧张刺激的犯罪情节,又有温馨感人的家庭伦理探讨。
歌舞元素的融入,为影片增添了一抹亮色,使得角色们在深陷毒枭黑暗世界的同时,也能跳出华丽的舞蹈,展现出一种反差感。
这种风格的融合,既是对传统歌舞片的一种致敬,也是对犯罪片类型的一种创新。
演员们的表演也十分出色。
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凭借精湛的演技,成功塑造了艾米莉亚这一复杂而深刻的角色,从毒枭的暴戾到变性后的脆弱,她用细腻的眼神与肢体语言诠释了身份转变的阵痛。
佐伊·索尔达娜、赛琳娜·戈麦斯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然而,影片也并非完美无瑕。
部分观众指出,突如其来的歌舞打乱了叙事节奏,尤其在犯罪主线的高潮部分,抒情性歌舞与血腥暴力场景的并置显得突兀,削弱了剧情的连贯性。
此外,影片对跨性别议题的呈现也引发了一些争议,部分台词与情节被批评为对当代性别认知的滞后。
总的来说,《艾米莉亚·佩雷斯》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主题探讨和出色的表演,为观众提供了一次关于性别、身份和自由的深刻思考。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但影片所传达的信息和理念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作为戛纳电影节一直推崇的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先后多次入围主竞赛单元,拿过最佳剧本奖、评审团大奖,以及最高荣誉金棕榈奖。
不过,他摘下金棕榈奖的黑帮片《流浪的迪潘》却引发广泛的争议。
自金棕榈之后,他的作品水准似乎并不稳定:《希斯特斯兄弟》去了趟威尼斯,《奥林匹亚街区》重回戛纳却空手而归。
去年,他带着新片《艾米利亚·佩雷斯》再次冲击金棕榈,影片不负众望地拿下评审团奖与最佳女演员奖。
最令人意外的是最佳女演员奖由片中四位女演员共同获得,这也是继阿莫多瓦2006年的《回归》之后,再有同一部电影的多位女演员共享影后殊荣。
更意想不到的是,这部新片在不久前的金球奖上,一举拿下四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奖,为争夺奥斯卡增加了不少胜算。
事实上,影片在戛纳获奖后,率先爆出不少话题,诸如四黄蛋影后击败《风流一代》的赵涛,以及首位跨性别女性获影后等等,一路延续到奥斯卡颁奖季。
虽未知欧迪亚最终能否擒获奥斯卡小金人,但是这部新作足以证明这位法国导演的强势回归,以及他享有“类型片大师”的美誉。
众所周知,欧迪亚最擅长拍摄暴力犯罪题材,从处女作《男人最痛》到《唇语惊魂》和《我心遗忘的节奏》,再到戛纳评审团大奖作《预言者》,均展示出他对此类型的娴熟掌控。
其实早在2005年《我心遗忘的节奏》中,他已尝试将音乐元素融入到类型情节里,令观众印象深刻。
此次,他再度突破这个类型题材的局限,以音乐歌舞剧的形式表现女性的存在困境,并采用一个阿莫多瓦式的奇情故事去探讨身份、性别气质与暴力的关联性。
有趣的是,在去年一众戛纳竞赛片里,出现了不少情节剧的趋势,从金棕榈《阿诺拉》到伊朗导演拉索罗夫的《神圣无花果之种》,无不充斥着电视肥皂剧的狗血情节;而《艾米利亚·佩雷斯》可谓登上了奇情的巅峰,从一心想要变性的毒贩大佬,到毒贩变性后搭上了中年寡妇,再到毒贩妻子认不出原配丈夫、将其绑架索求赎金……一路聒噪疯癫的人物、濒临失控的情节、暗藏暴力的气氛,以及各种纠缠不清的关系等等,全让人咋舌不已。
更让人出奇的是,导演让一众角色唱出台词,整个故事陷于浮夸过火的边缘。
影片最备受诟病的莫过于这些演唱的段落,有人觉得她们莫名其妙就唱起来了,有的指责歌舞编排太业余,毫无特色与美感。
这也许是欧迪亚初次涉足歌舞片所致,事实上,大部分歌舞唱段都与片中女性角色的生存困境紧密相连,四位女性角色有各自的困境:一个是因职场压力无法提升的律师,一个是受困于毒贩丈夫的妻子,一个是受困于性别与社会角色陷入变性计划的毒贩,还有一个则是被丈夫家暴的中年妇女。
不论是开头律师的两场歌舞,还是毒贩妻子在卧室醒来后躁动不安的演唱,以及毒贩唱出难以启齿的变性计划,无疑都是表现女性身陷存在主义危机的精准方式;女性在现实中总是失语的弱势,只有在滑稽、超现实的歌舞中,她们才能大胆道出各自在私生活、家庭婚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约束时无处诉说的苦恼。
这种生动夸张的形式引领观众迅速进入到她们各自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设身处地感受她们的难处。
在奇情故事中穿插着歌舞表现,无论如何看上去都太过轻浮肤浅,但影片展现的社会现实却相当严肃,导演大胆直指墨西哥的现实议题:人口失踪与毒品泛滥。
这些伴随着情节浮现出来的社会问题没有被刻意粉饰,反而成为作品里尖锐的存在。
大毒贩在变性前犯下滔天罪恶、贩卖毒品、秘密杀害无辜者,令无数家庭破碎,而他成功变性后,迅速痛改前非、退出江湖,以慈悲心态去帮助那些饱受毒品困扰与伤害的家庭,弥补不幸的底层人。
这无疑反衬出墨西哥政府的不作为、伪善、腐败,以及暗中勾结贩毒集团的无耻行径,导演更安排了一场律动感十足的歌舞去戳穿上流人士与政府官员们的虚伪本性。
最多的争议则集中在对拉美女性与跨性别人士的刻板印象,事实上,主人公变性的契机显示出性别气质与暴力的内在关联性。
男性往往要展示强者的姿态,大男子主义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有毒的气质,因其压抑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促使男性滥用暴力,以维持权力与地位的稳定性。
相比之下,女性则富有人情味,更能与弱者共情。
换句话说,暴力往往与男性有关,而女性则是终结暴力、疗愈人心的天使。
大毒贩之所以要变性,显然是要告别这种有毒的男子气质与暴力的过往,重新去拥抱美好的生活。
在此,不得不提由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饰演的主人公艾米利亚,她将此人物的复杂性演绎得细腻传神,前后的形象与性格反差令人吃惊,却又令人信服。
这与演员的实际身份密切相关,也让这个跨性别的角色变得有血有肉,散发出人性的魅力。
这个俗套的故事也许是为了吸引广泛的观众,又或者是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基因所致,看过巴黎奥运开幕式的观众相信深有体会。
在我看来,影片的缺陷并非是对性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明目张胆的文化挪用(没有墨西哥演员主演的班底,全程在法国拍摄),而是没能深入剖析女性的存在困境。
不过,创作者充分利用了情节剧的优势,有疯狂情节与歌舞片段的加持,铺排出骚动的气氛,表演相当引人入胜,在充沛的娱乐效果之余,也不忘反映墨西哥当下的社会问题,堪称是欧迪亚近年来的最佳作品。
一、跨性别演员的选角与争议 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的“本色出演”饰演毒枭变性为艾米莉亚的演员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Karla Sofía Gascón)本人是跨性别女性。
她此前以男性身份(原名Carlos Gascón)活跃于西班牙和墨西哥影坛,并与妻子育有一女。
她的个人经历与角色高度重合,成为戛纳电影节首位跨性别影后。
争议点:尽管表演受认可,她因未完成生殖器手术且法律性别仍为男性,获奖后引发舆论质疑。
此外,其过往涉及种族歧视、宗教歧视的争议言论被曝光,导致剧组与其切割。
“四黄蛋影后”的特殊安排戛纳电影节将最佳女演员奖同时颁给四位主演(卡拉、佐伊·索尔达娜、赛琳娜·戈麦斯、阿德里安娜·帕兹),理由是“共同构成女性情谊的完整叙事”。
但实际戏份分配不均,配角阿德里安娜仅出场几分钟,被质疑是政治正确妥协。
二、文化真实性与口音争议 “非墨西哥制造”的墨西哥故事尽管剧情设定在墨西哥,影片全程于法国巴黎郊外摄影棚拍摄。
导演雅克·欧迪亚(Jacques Audiard)承认对墨西哥文化仅基于刻板印象创作,例如毒枭、仙人掌和亡灵节符号化呈现。
声音团队不得不通过音效库模拟墨西哥城市场景,被批评缺乏真实临场感。
语言与口音问题 赛琳娜·戈麦斯:因西班牙语不流利,其角色设定被改为“美籍墨西哥裔”,台词经多次调整仍显生硬。
佐伊·索尔达娜:多米尼加裔背景的西班牙语口音被墨西哥观众认为“不够地道”。
导演的语言障碍:欧迪亚本人不会西班牙语,剧本由法语撰写后翻译,导致演员对白呈现“法式西语”风格。
三、歌舞元素的挑战与突破 佐伊·索尔达娜的舞蹈回归佐伊为饰演律师丽塔,时隔20年重拾舞蹈功底。
片中长达57分钟的歌舞段落需平衡演唱、舞蹈与表演,被《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盛赞为“职业生涯最大突破”。
音乐与叙事的融合实验声音团队创新采用“说唱结合”(parlé-chanté)技术,模糊对白与歌曲的界限。
例如用卡车引擎声增强节奏感,或将市场环境音与多普勒效应结合,营造虚实交织的魔幻氛围。
四、导演的创作争议 类型化叙事与议题拼贴影片融合犯罪、家庭伦理、性别认同、歌舞等元素,但被批评对社会议题(如墨西哥失踪案、跨性别群体困境)的探讨流于表面。
例如艾米莉亚成立慈善组织的剧情被指“圣化跨性别者”,与现实中的暴力边缘化形成反差。
棚拍决策的利弊导演坚持棚拍以强化“歌剧式宏大感”,却牺牲了墨西哥本土文化细节的真实性。
例如搭建的市场场景依赖音效库合成,被墨西哥观众嘲讽为“法式墨西哥”。
《艾米莉亚·佩雷斯》的拍摄花絮揭示了艺术创作在跨文化、跨性别议题上的复杂挑战。
从选角争议到文化真实性质疑,影片的场外风波甚至比剧情更具戏剧性,成为观察当代电影政治正确与艺术价值博弈的典型案例。
我喜欢片中对跨性别人群的关注,用唱段揭示艾米莉亚的内心痛苦与坚定抉择,让我在奇情故事中触摸到真实的血泪与渴望;也喜欢结局类似“耶稣受难”的割下手指包裹上纱布,制作成类似“圣母”的圣像,一路高歌游行,巧妙化用了墨西哥亡灵节的传统。
不喜欢的是导演的投机,题材仿佛冲着得奖去的,叠加许多buff:大女主、LGBT、女性互助、第三世界、阶级鸿沟,宴会上律师飒爽的高歌和舞步构成对富人阶级虚伪面目的讽刺,像极了《方形》中的人形“大猩猩”跃上派对桌头,成为充满观赏性的仪式性攻击场面,明显是投戛纳评审所好。
片中还充斥着各种刻板印象,爱财的拉丁裔女律师、墨西哥毒枭和帮派火并、到泰国咨询变性手术等等,导演的法国身份让他以一种刻奇的视角讲述故事,现出一种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简化策略。
此类符号的堆砌,也可以说是为了迎合戛纳对“第三世界奇观”的审美期待。
倘若没有歌舞形式,这部片估计是能是个充满奇情的b级片。
歌舞段落像是为观众造梦,虽然这个梦并不是那么美好,但也打消了观众深究剧情的念头。
歌舞形式像是导演和观众达成的协议,“我都上歌舞了,还管什么剧情,听就完事了。
”但是有些歌舞实在是谈不上好听,可以理解导演编排不是冲着好听去的,主要是为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塑造人物性格,为人物量身打造。
但这种恶魔低语式的唱法,实在没有令我产生特别显著的生理享受,看罢也难有找原声带来听的冲动。
同是歌舞+犯罪(黑帮),《芝加哥》充满舞台感的歌舞就令我爱不释手,直接折服于感官的愉悦感;同是歌舞+少数群体,《魔法坏女巫》的唱段也会让我起鸡皮疙瘩。
歌舞品质的好坏还是会影响我对整部片的喜爱程度。
我觉得艾米莉亚是一个很丰满的人物,似乎有着双重人格,“毒枭”人格起到保护“圣母”人格的作用。
前半生,她生在“猪圈”,她不得不比周围的人更狠,带上社会性的人格面具,用坚强的一面保护柔软的真实自己;后半生,她决定为自己而活,瞒下所有人,秘密进行了变性手术,谋划了假死。
虽然去地狱走了一遭,但是她觉得一切都值得,手术成功后她才真正活在阳光里,脸上才真正有了笑意。
但是,她斩不断的情感是对亲骨肉的爱,于是委托律师将孩子接来与自己同住,可以说是一手诱发了与妻子的矛盾,最终导致命丧黄泉。
她通过创办“微光”NGO,表面说的是为人们送去希望,干的却是寻找尸体,让家属死心的事。
艾米莉亚真正帮助的其实只有她后来的同性伴侣,宣告了家暴男的死亡,让她不用终日活在提心吊胆里。
于是,她无以为报,只能以身相许,甚至结尾成为唱赞歌的角色。
《狗神》也有酷儿色彩,男主在狗圈中长大,成为drag queen,结尾也是极富宗教意味的死。
也让我疑惑个体觉醒是否必然依附于毁灭?
“酷儿”是另类的身份认同,也是生活态度的抉择与坚守。
同性恋群体本身是少数,跨性别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但倘若总由“他者”来讲述,难免猎奇。
倘若LGBT群体能更多地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为自己代言和发声,展现出的生态也会更加自然和健康,而不是题材先行式的命题作文。
无疑,“被看见”是重要的,但是“被误读”也是需要避免的。
“男性气概”是杀伐果断,充满决断力的一面,而“女性气质”是坚韧包容,充满共情力的一面。
艾米莉亚没有追究妻子的出轨,用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平和接受了这个真相;而当妻子说要带走孩子时,仿佛触及了她的逆鳞,她马上展现出凶狠的一面,甚至派人威胁妻子的皮条客,最终招致被绑架和杀生之祸。
性别气质是流动的,而不是固有的标签。
影片通过跨性别的主角设置,让观众看到性别气质的扮演性。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极管,中间的灰色地带才是人性的复杂幽微之处。
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拥有“女性气质”和“男性气概”,只是各自的比例不同,在具体情境中占据上风者也不同,所以构成了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就像片中的女律师,同时拥有执行事务的高效与滴水不漏、爱财与不择手段、体贴互助;妻子的角色,也同时拥有追求性愉悦和幡然醒悟后的果决与勇敢。
在我看来,影片主题还是揭示父权制和资本对个体人性的荼毒,或规训或压抑,使千人一面,都戴着面具生活。
影片鼓励每个人活出真实的自己,像尼采所说的,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
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勇敢坚毅地抉择,执着地坚守,创造自我的意义。
奥斯卡提名数量领先的《毒王女人梦》,着实一言难尽。
设定、题材和要素有新鲜度,叙事和拍摄手法乏善可陈,作为歌舞片,歌曲实在不好听,编排也谈不上新颖,除了律师rita在慈善晚宴的那一场戏观感不错(但也不算有创意)。
故事概括即《重生之黑帮毒老大金盆洗手只为圆儿时女人梦,而彻底重启人生后因缘际会被触动去赎罪几成圣母,但最终因太爱孩子而被前妻绑架误杀》。
影片的对立象征符号要素非常多,且互为映射因果,值得探讨深挖的内容其实很多,但也因为要交代的剧情内容量很大,过于浓缩得仿佛开了五倍速叙事,让对立要素和命题都停在很浅显的层面,来不及玩味就推进,歌舞片再来点tiktok的卡点节奏,观众不会中途离场,但看完也只想说,猎奇,狗血,就这?
于是烂番茄和豆瓣达成一致,给一个不能显示不懂戛纳但实在不能昧良心的评分,中外网友握手达成一致[握手]奈飞的全球化又赢了一次
没有多了解电影的背景和导演的创作历程,就观感而言,《艾米莉亚·佩雷斯》获得金球奖的最佳音乐电影还是有道理的。
从最表面看,《艾米莉亚·佩雷斯》的故事十分具有戏剧冲突,甚至带有不真实“魔幻”色彩。
最明显的当然是导演刻画的艾米莉亚·佩雷斯本人,一位想要变成女性的昔日毒枭,愿意将所有财富、势力、地位和家庭抛开,只希望成为女性的毒枭。
这种人物形象在电影中十分少见。
至少对我而言,这是吸引我观看电影的出发点。
当然也认识到设定一名有钱有势的男性毒枭想要变成女性比较魔幻,因为这在现实世界相当于权力的倒置。
无法确认这是否是一部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不确定很大程度来源于这是男导演的电影)。
但这部电影确实着重关注到女性,当然还有底层。
正如电影中女主丽塔所说的,改变身体就是改变社会,改变社会就是改变灵魂,改变灵魂就是改变社会,改变社会就是改变一切。
正是毒枭马尼塔坚决地提出“我想要变成女性,想要变成我自己”的时刻,律师丽塔和观众才足够相信,他真的想要变化,想要变善和变好。
正是在此刻,丽塔确信这代表着自己能够改变社会的起点,作为女性。
当马尼塔变成艾米莉亚·佩雷斯,身体的转变带来灵魂的转变,她开始正视墨西哥社会中真实又无声发生的人口失踪现象。
当转变为女性的视角,底层的视角,才能回到现实问题。
电影开头的音乐从俯瞰城市的夜幕天空,转变到一只喇叭发出的叫嚷声,也在暗示视角的转变。
但电影后半部分母亲杰西和艾米莉亚·佩雷斯关系恶化以及最后的绑架情节,有点超出意料,可能是因为导演还是需要让毒枭死去?
总体来说整部电影故事有点魔幻现实,倒是很适合金球奖
"改变身体就是改变社会,改变社会就是改变灵魂,改变灵魂就是改变社会,改变社会就是改变一切。
"身体、灵魂、社会这一循环往复的命题,构成了影片的核心叙事逻辑。
马尼塔斯对女性身份的渴望,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性别认同范畴,而是一场寻求自我救赎的带有“仪式性”的转变。
曾做为毒枭的人生中,他的生活里充斥着暴力、杀戮与不公,男性身份成为他的枷锁,而女性身份则象征着逃离与重生。
变性手术让身体层面的转变变得痛苦但神圣。
同样是以身体层面的新生作为叙事,《某种物质》更专注于女性本身,《艾米莉亚·佩雷斯》则把个体身份认同、性别议题、个体与集体变革、底层社会问题等等,都囊括进了这部作品当中。
马尼塔斯成功转变为艾米莉亚·佩雷斯后,身体层面的转变带来了更深层的灵魂觉醒。
作为新生的女性,艾米莉亚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墨西哥社会中长期存在。
却被主流话语所忽视的——毒品泛滥和人口失踪问题。
这种视角的转换不仅意味着性别身份的跨越,更代表着社会阶层认知的突破。
得知杰西的背叛,艾米莉亚并未做声,而当她要把孩子带走时,艾米莉亚的“母性”亦或是内心深处父权的雄性权威立即凸显出来。
艾米莉亚身上的“母性”与“父权”之间的冲突,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现实——性别身份的转变是否能够等同于社会的彻底重构?
后续的绑架、碰撞、觉醒,直至毁灭,依旧是非常传统的男性思维下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用暴力结束暴力。
绕了一大圈之后,还是脱离了女性的内核。
看过了《艾米莉亚.佩雷斯》后,才原谅了奥斯卡为啥选了《阿诺拉》做最佳。
回过头来想,还真要感谢颁奖前爆了演员的黑料,要不然,势头正劲的《佩雷斯》拿下最佳,真是让那些年憾失最佳的无数经典愤恨生不逢时。
虽然奥斯卡最佳歌曲向来不以“好听”为标准,优秀的歌舞片也向来不以歌美舞美来衡量,只考量对影片主题的贴合度和表现力这一更专业的标准,但无论是随时随地随意开麦的尬唱,还是总是透着“怪!
怪!
怪!
”不适感的舞蹈,似乎都并不是为了表现电影主题、推动故事发展,而是为了用另类的方式吸引眼球,并强行让故事逻辑自洽。
除了筹款会上那段揭示在座嘉宾的道貌岸然的舞蹈编排有些冲击力外,其余很多场唱跳甚至是毫无必要。
作为歌舞片,如此扎眼的短板,感觉都达不到歌舞片的平均线。
而与到处都精确投机、踩准现世每一个热点话题而又难以自圆其说的剧本相比,视听方面竟然还是全片最大的优势,真是相当的讽刺。
奥斯卡入围影片已看大半,不知是我老了还是奥斯卡老了,总之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该影片是由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导演的一种部包含歌舞、犯罪、惊悚等类形元素的杂糅类型的影片该影片入围了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全棕木奖并最终得到了评审团奖和最佳女演员,并在奥斯卡中提名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等,并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奖。
该影片讲述了生活在混乱的墨西哥的女律师被领导压制剥削且只能按照财阀的意愿将有罪之人开脱,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他被当地毒枭马尼塔斯看上去执行录找变性手术医生的高回报工作,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到了马尼塔斯的真实内心。
而后丽塔用这笔巨款移民去了美国,然而在几年的平静生活后又被更名换性的艾米莉亚找上门一此前他将妻儿送到了瑞士,同时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向大众宣称自己已经死亡—他想要找回自己的儿子以满足自己的情感。
丽塔完成了任务,并在意外遇到一名失去亲人的女人后,与艾米莉亚一起创办了录找失踪人口的组织“微光”,并通过该组织结识了埃皮法尼亚—两人成为了详侣。
与此同时杰西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老情人,并进一步得与想要将孩子带回去与其一起生活,这激化了艾米莉亚与她的矛盾,并在艾米莉亚切断其经济来源后绑架了艾米莉亚,最终在与丽塔组织的营救势力火拼中认出了其真实身份,在最后一起坠崖而亡,而其后,艾米莉亚被秦。
奉为了圣母。
该影片讲叙的是一位生在泥淖却想要改变自己生活的人在追求自己与他人更美好的生活的路上最终被过去自己的罪恶杀死的悲剧故事,礼赞了这种身处黑暗的,但是追求光明的精神。
该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处于大情节与小情节之间,虽然讲叙了“找医生”“找孩子”“建立微光”“找到爱人”“重新找孩子”五个事件,但都被艾米莉亚追求理想生活的人物线索所串连,同时情节逻辑性较强、节奏较快并有类型无素带来的形势趣味性,因此可看性较强。
但可惜的是影片过于概念化,人物和背景都只成为类型或慨念的表现,因此将墨西哥当地的特殊性隐藏在了类型化的普遍性之后,且人物矛盾也只是聚焦于一般、一个剧有戏剧性的一般情感关系中,这和使得影片失去了现实性,其表现潜力被大大削减。
故事简介: 本片获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女演员(四黄蛋)和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电影。
故事讲述墨西哥毒枭Manitas Del Monte找律师Rita帮忙做性别转换手术成为Emilia Pérez。
后者协助其假死还照顾Emilia的家人。
后四年后Emilia回来想赎罪,她成立NGO帮助受害者家庭,还想修复与妻子Jessi及孩子的关系,影片融合犯罪与音乐元素展现其复杂经历。
观者吐槽中: 尽管影片包含了多种元素和复杂的情节,但整体节奏流畅,不会让观者感到突兀或拖沓。
从Manitas决定转变的初期,到Emilia回归后的一系列事件,导演都能够合理地安排情节的发展,使观者能够沉浸在故事之中。
与此同时,导演Audiard成功地将犯罪和音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电影风格。
犯罪元素为影片增添了紧张刺激的氛围,而音乐则成为了表达情感和推动剧情的重要手段。
在影片中,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歌曲的歌词和旋律都能够很好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发展脉络。
例如,Emilia在某些关键场景中的歌唱,不仅展现了她的情感变化,也让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她的内心挣扎。
影片具有独特的视觉风格,尽管部分场景是在巴黎搭建的,但仍然营造出了墨西哥的氛围。
从街道的布置到人物的服饰,都能够让观者感受到墨西哥的文化特色。
同时,画面与音乐的配合也十分精妙,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例如,在一些音乐场景中,画面的色彩和构图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变化而变化,给观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和听觉盛宴。
综上所述,电影为观者呈现了一个关于身份、救赎和音乐的独特有趣的故事。
一星半。心狠手辣的大毒枭通过变性手术改头换面,甚至成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的正义化身(一个圣母形象),最后还必须以死亡作结来被祭奠,这是典型的男性救赎情节。一看就知道是只有顺直白人男导演才会写出的人物,虚假的性别差异叙事。再就是歌舞逻辑的问题,这片的核心吸引力真的是靠歌舞序列来支撑的吗?每一次的歌舞唱段都突兀的如走过场的小插曲一般,起势太凶太急,“以唱代说”又不能自发地形成叙事张力,最后只好草草收场(以及人物不断朝向摄影机的T台式走位挺蠢的)。或许欧迪亚未来确实能够在主流市场站住脚跟,但也急需解决如本片fairytale musical + 犯罪片在类型融合时(交集或并集)其显在的内部矛盾。
我的老天 作为一部歌舞片也太难听了
挺奇妙的一部片子,从简介就能知道这不是一个普世的故事,反而像是个都市奇谭。而剧组竟然真的找了一位跨性别者来演绎这个角色,也是挺神奇的。里面的歌舞都编排的很棒,跟情节很贴合,不是为了歌舞而歌舞。就是结尾结束的有点太抓马太仓促,给她安排的不能是另外一种人生吗?
儘管是變性人的熱門主題,從故事到技巧都極富創造性。歌舞片本就更戲劇化,簡單粗暴的情節和光怪陸離的美工在我看來也是刻意經營的感官衝撞。有人說這對拉美文化不公平,但它本就是外人視角的剖析吧。女主女配的演出非常不錯。
正确到无以复加的大量元素,居然还用一个奇情故事串起来了,相比阿莫多瓦,增加了信息量,减少了感情复杂度,一杆子插到底;核心也很简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后一刻破戒导致杀身之祸,但理解与纪念随之而来,话说墨西哥很喜欢立塑像,同福建人。用歌词把剧情唱出来是法式歌舞的传统,总会有形式直白的感觉,这次配合舞美感觉尚可,是加分项,尤其女主那段投资人之舞。我把它看成偏类型的作品,丰富度和娱乐性有就可以了
【B+】啊?远超预期,我大受震撼。好复杂诡异又和谐统一的片子,歌舞编排完全不是问题啊,梦回《瑟堡的雨伞》的方法论,只看迷离的调度与激情就可以很享受。以及觉得批发影后的决定太对了。
hydroxyzing让我昏昏欲睡,get不到独特之处,甚至觉得非常八点档奇情剧。原来傻脸娜和zoe saldana西语说的这么好
黑帮大佬化身墨西哥城民权斗士,铁血硬汉变形网坛名将萨巴伦卡,骨头很硬,故事很扯,实属是相当另类又胡闹的黑帮电影了。莫名其妙的歌舞环节,给了我溜号遐思的时间——如果是让欧容来拍这部作品,又会呈现出怎样华丽小资的情调来?不过仔细想想也不太合适,那就这样吧,影坛每年还是需要几具名家俗物的。
本来从戛纳前线传回四位女演员同时获最佳女主时,就对这部充满了期待。但从看到故事简介到出资源再看完全片之后,我人还是懵的,这故事这演法再怎么瞎胡闹,不至于四个一起给啊。剧本层面来讲,用好莱坞的叙事手法讲了个墨西哥大毒枭为满足自身的欲望,找了律师帮他完成变性并安置家人,可多年后当她后悔并希望和孩子团聚时,事情开始慢慢无法预料…虽然带上了点性别议题,但看得出来导演也不打算讲啥女权跨性别LGBTQ,本质上还是个墨西哥本土犯罪题材,而且每当故事出现狗血奇情段落,刻意再用歌舞表演来冲淡观众的抵触心理,这倒是个非常好的处理(虽然没一首歌是好听的)至于表演,饰演女主艾米莉亚佩雷斯的卡拉索菲亚要是单独提名拿最佳女主倒是能理解的,把那种男人变性后,虽然身体已经算女性,但心理深处隐藏着男性的父系威权表现的挺好的。
戛纳主竞赛目前最喜欢的影片前三! 西语音乐电影完全长在我的点上,全程高潮!Karla太迷人了,演技很棒!傻脸妹的美式西语有点让人出戏。对话太美了,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问:你到底想改变性别还是人生,答:这有什么区别吗?音乐太好听了!没想到之前之前对Zoe的印象还停留在阿凡达、加勒比的tough girl,没想到音乐片也能演的如此出彩! 戛纳排了一小时才进去,值了!
怪胎般的电影。形式,故事,主题,三者要多分裂就有多分裂。从我的立场看,毒枭做主角,百分之一万就该死。但本片就想树立这么一个可能性,变性了,就可以做另外一个人了。这是能洗的???
@NYFF62 精神创伤 前面一度看的想走 我从来没有形容过一部电影的剧情是💩 但它名副其实 台词写作更是sb Selena Gomez说出那句年度最雷的台词时我彻底破防了 歌舞段落又烂又难听 还有一出恐怖谷效应的变性医院阴间戏份 莫名其妙开始唱歌的医生无比awkward. Selena在床上的扭动也留下了深刻阴影 没有一个角色是前后一致的 所有人都在自相矛盾 毒枭摇身一变成了人间大善人天使下凡 变性了性取向也没变 Selena明明说了不想养孩子却还是要把他们带走 孩子们甚至称不上是个角色任由妈妈半夜带他们离家出走 Zoe演的无所不能的律师从头到尾都像个无头苍蝇(Continuity wow!) 充斥着对LGBTQ+无知又恶臭的意淫 一个法国班底找了一群美国演员来拍一部墨西哥电影 年度最烂
3.5//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看得很开心//用歌舞段落建立类似舞台剧式的人物内心独白 也不算完全浪费特殊元素的介入//不过整体故事的感觉像是娃娃屋 人物则是像扮家家酒一样的分化和割裂//我大概就是喜欢看索尔达娜讲西语吧 有点性感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结果还是看了春晚
用西语拍歌舞片的欧迪亚还是没改掉只有半部好片的毛病,熟悉的狗血剧情+后半段暴力事件大爆发,优秀之处在于用人物动作做beat很符合剧情?几场歌舞戏还是很吸引我看下去的。一句话概括,躲避有毒父权制的唯一出路:变成女的。可以这很欧迪亚。变成女王以后爱了每个具体的人却非常讽刺得仍然漠视妻子的人生。一如既往会调教演员和规避演员的缺点。可以算我看过最差的欧迪亚之一。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
一股三大做题家的投机味儿太冲了。
法国导演找美国演员(还有一位完全不知道的西班牙trans)上演一出墨西哥歌舞片,变性谋杀伦理…要素太多了,在经过前几日不痛不痒的观影之后,今天终于在雅克的这部新片里过了把心潮澎湃的瘾!(以及西语歌真的太适合歌舞片了,比英语带劲许多)(再以及这片子居然是SAINT LAURENT参与制作的,Zoe穿的都很好看)
+.5
从闻风丧胆的大毒枭变成人人敬仰的圣母,从孩子的生父变成姑姑。是足够戏剧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