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把《阳光灿烂的日子》放给比我大许多、在那个年代度过青年时代的朋友看,他们对姜文很不屑,他怎么还玩这小孩的把戏呢,一点儿都不真实,那时候谁有那样浪漫的日子呢。
我就说,特定地点、特点身份的一群少年可能就是那样过来的吧,那是王朔和姜文的少年。
其实我的话未说完,姜文在他的电影里玩了一个花招,他的重点不在故事,讲故事的同时又通过马小军的口不断否定着故事的真实性,用中国人少见的荒诞手法,以及浪漫的光影,不确定的叙述,恍惚的氛围,告诉我们,那可能也不是姜文自己的少年。
他否定了个人叙事的真实性,却又重建了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少年时代,一种那个时代的少年都曾在心底憧憬过的充满生命力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们无法知道到底哪个更真实。
姜文只是小小地荒诞了一下,在我的印象中,这却是严守法度的中国电影一个未曾有过的创举,个人的理解和创造力终于登上了前台。
我由此喜欢上了姜文的电影,特别是他对于回忆的颠覆和重新发现。
等待多年之后,姜文带来了《鬼子来了》。
这次风格大变,黑白摄影,影像粗砺,表演激烈,对白密集,由浪漫而沉重,由抒情而思考,告别了童年回忆的姜文把镜头伸入到历史深处,试图对我们的集体记忆来一次颠覆。
这一次,他用的仍然是荒诞,不过,这荒诞已不是艺术家超现实的画笔,而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刀。
姜文知道,越荒诞才越有颠覆力,他不惮在我们的伤口上再深深地剜上一刀,因为那段记忆并不像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永远的伤疤,而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淡了。
最具荒诞色彩的人物当然是马大山和他的乡亲。
电影一开始,就用戏剧性的手法把马大山置于了一个荒谬事件的中心,作为日占区的一个普通老百姓,他却要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看押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为日本人卖命的汉奸。
既不能让日本人知道,也不能杀了他们,甚至为了不让日本兵寻死,还得尽心竭力地款待他们。
对于马大山和村民们来说,这样做是出于一种生命的惯性,本能的生存意识。
他们从此也拥有了一个尴尬的身份,一面是看押日本鬼子的中国人,一面却要放弃恐惧(我注意到,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恐惧而非仇恨),把鬼子作为自己人一样来保护。
发展的结果,两种身份合而为一,在意识里中国人与鬼子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这才有了后来把鬼子送回去的情节,才有了与鬼子的军民同乐。
当马大山给村里人许诺去杀日本人后,连自己的女人都不愿再碰他,因为,在他们的逻辑里,这个日本鬼子的身份已不再重要,“日本人也是人”,是个活生生的人,沾了他血的手,和沾了中国人血的手一样不干净。
电影到这里,反而把马大山和村民置于一个道德困境,在日军刺刀下战战栗栗活人的中国人,倒要为怎么处理一个日本兵而饱受良心折磨。
问题的关键就在良心,他们以为日本兵和中国人一样有良心,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对得住良心的,他们甚至以为可以和日本人讨价还价,而日本人也会像重新得到孩子的母亲那样回报他们。
所以接下来全村人的死,一下子让以前所有的善意揣测和斤斤计较变得那么愚蠢和荒唐。
最后,马大山死在了他曾亲手喂吃喂喝的日本兵刀下,善良和良心在面对疯狂的战争规则时的脆弱和荒诞不经如此触目惊心。
日本兵可以在杀人之前细心掸去马大山颈项上的蚂蚁,但屠刀仍会毫不迟疑地落下,他的荒诞之举是以前的马大山怎么也理解不了的,他们遵循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马大山想做日本人的顺民不成,想做个杀鬼子的英雄也不行,因为他的天真,只知有良心,在战时忘了敌我,在战后无视秩序,他只有死。
最初,马大山和乡亲们还是明确意识到了日本兵的身份的,老者和几个后生审问日本兵,他问道:你杀过中国人不,糟践过中国女人不?
我相信他们即便没有家人被日本人杀害,起码看见过日本人残杀其他中国人。
我感到荒唐的是,很多情形下,他们根本不像笼罩在战争和杀戮阴影下的人,八婶争吵时的凌厉架势,村民要胁马大山杀了他们的狠劲,算计马大山藏人是不是得了什么好处,拍得越生动真实,越是让人沮丧不已。
不是要人人都成为抗日英雄,但转眼间就可以忘了自己的处境,真以为中日一家,抱着那样荒诞的想法,要想活命都难。
电影中的看客着墨不多,却让人过目难忘。
马大山被处斩时,呼应国军军官的震臂高呼,从城墙上滚落的人引发的笑声,突然钻到哨兵裆下的猪,在这一刻所营造的荒诞感其锋芒所指是不言自明的。
精心设计的前后出现了三次的说书人,不敢杀日本人的刽子手刘爷,让人可笑的同时只有深深地叹一口气。
吴大维扮演的国军军官在戏台上宣布对马大山执行死刑。
这是第二次,之前,他在同样的地方处决了那个翻译官。
日本战俘要按国际公约由国际法庭来审判,汉奸则可以不经任何正式审判就地正法。
马大山被杀是因为停战后日本战俘是受保护的,而日本已宣布投降后屠戮全村的罪行则无人追究。
吴大维的瘸腿与其说是剧情需要,勿宁说是在隐喻这种荒诞的现实,只有一条腿的正规军,只是一条腿的教条公约和原则,看起来人道,实际上把真正良善者的生命反而视如草芥。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角色:“我”。
这个“我”突兀地将两个大活人交给马大山,说好存放的期限,就此没了下落,因了这,却把全村的人推到了刀口。
这个人物的存在,就如戈多那样荒诞,他在实与不实之间,始终没有正面出现过,却一直悬在马大山和全村人的头上,左右他们的生死。
“我”可以是抗日分子,可以是共产党,对于全村人而言,他是一种和日本人一样可怕的力量,是强加于人的悲剧,是不可预知的命运,也是冷冰冰的历史。
如果说马大山和乡亲们值得同情的话,那只因为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战争中苟活性命,却承担了别人给的他们负不起的责任。
可姜文仍然硬是把它塞了来,似乎为了考验所有战争中的人。
他要说的是,没有谁能真的置身事外,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我”不管是某种具体的藏在背后的力量,还是抽象的任人解释的历史,固然不可推卸责任,但普通人如果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准备袖手以观,他也要为此付出代价。
姜文用纪录片风格的表现手法,给了我们一个荒诞的生存故事,说它荒诞,因为在故事里的每个角色都没有遵循他们应该遵循的规则。
他的意思很明显,在那样一种异常的条件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能仅仅为生存而生存。
要说反省,中国人首先该反省的正是自己的这种生存哲学。
靠抗争可以生存,靠隐忍也许也可以生存,但靠幻想和不切实际的希望绝对无法生存。
在战争环境下,天真地以为能超脱局外,消泯敌我,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荒谬。
他不光要我们警惕日本人,这大凡中国人都看得出来;他更要我们警惕自己,警惕自己的天真和侥幸心理以及善于遗忘,这种遗忘的可怕,不单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忘了那时的硝烟,更有今天面对刺刀明天就可以变为看客,忘了自己的角色,浑不知身处何地,与谁相对;他还要我们警惕理论,任何主义都不是绝对的(虽然承认这一点非常痛苦),善良和人道会蒙了真正善良的人的眼,日本人杀了马大山,在另外的地方和时间,不足百年,又有多少中国人死不瞑目?
马大山的眼睛在影片的结尾是闭上了,在他的头落地的一瞬,他终于明白,对于先前的他和乡亲们来说,这个世界太过贫弱和苍白,所以他的眼睛一开一阖间,世间血色一片。
人头落地,姜文也终于证悟,荒诞刀法至此炼成。
他的这把刀剖心斩骨,刀刀入肉三分,把我们最不愿为人见的东西挖出来示人,绝没有我们看惯了的民族英雄,也没有热血贲张的悲壮故事,有的只是沉重的悲哀。
他一方面反省西方视为圭臬的人道主义,一方面直刺主旋律烈火金钢的民族主义,结果黑道白道都不买账,东方西方两不带见,西方人不见得理解他的苦心,只是发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奖项,然后了无声息,绝没有同年的其他华语片那般风光,大多数中国人也还不知何时才能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真正拍给中国人的电影。
姜文只好背起大刀,做个浪迹江湖的寂寞高手。
江湖中人则庆幸,中国电影有了一条真汉子。
虚伪的国民党高官,身后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大兵,周围起哄欢笑如同过年一样的民众和跪地等待解脱的马大三形成了一幅鲜明的黑白画面。
我突然想起了电影中两次出现的大鼓唱段: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大鼓先生唱着:“……八百年前咱是一家,使的一样方块字,咸菜酱汤一个味儿。
有道是:打是喜欢,骂是爱,八嘎牙路我不见怪,往后啊,咪吸咪吸,皇军他给呀……优西优西,大大地优西,就笑开颜啊……”当日本人投降以后,大鼓先生又唱到:“硝烟散去万民欢,中国人抗战整八年……打得小日本,掘着屁股跑……联盟是中英美苏,大哥是我中华民族……”如此“太平盛世”,马大三你可以真正地合眼了。
文本分析1。
视听语言方面用黑白胶片拍摄,最后杀头的一片红是特技[《辛德勒的名单》虽然也是用黑白电影,但是,是用彩色胶片拍后期做成黑白的] 这与姜文这一时代的人有关,从小都看的黑白战争片类似《地道战》长大的。
镜头的设计:五十多分钟的时候,用鱼儿的视角来看马大三,表现他内心的恐惧,富有喜剧色彩,使观众产生怜悯又可爱的情感。
用大量特写,突出演员表演。
光线的处理,马大三接受日军俘虏开的村民会,崔健配乐,但是没有摇滚的影子(一意孤行)2。
表演的台词设计处理姜文透明的目光表现马大三这一个淳朴的农民,用方言(河北唐山、江浙、东北)很好的反应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河北农村生活)并具有一定的纪实性。
3。
影片风格“再悲剧中也会有喜剧成分”,“真正的戏剧大师能调动人所有的审美元素”,《鬼子来了》杂糅了很多悲喜剧的风格,借了军乐交响乐得主旋律反复出现的效果。
例片中“我一手一个,掐把死俩……”开始是说偷汉子的媳妇,后面是指日本鬼子,最后竟然是他这个身体残障的老人成为唯一反抗日本人的人。
这种表现手法具有现代西方戏剧荒诞的风格。
荒诞、幽默在最后一段表现的尤为突出,黑毛驴的突然跑出,高队长讲话时,朱在士兵脚下穿行,混沌的场面。
4。
人物性格“我想拍《鬼子来了》,其实是想对自己35年来做一个总结,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
是什么引起恐惧?
为了摆脱这个想法,是远离还是死亡,还是接近死亡?
” —————————— 《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马大三:本分、善良、小聪明、明哲保身、不敢承担责任,代表典型中国老百姓的生存哲学,拉群人下水,责任大家担,也就法不责众,带着困惑的微笑死去。
河北小山村的农民没有正面面对战争,几千年的农民逻辑让他们善待俘虏,但最后去发现他们的意识形态,道德行为准则于现代战争逻辑很不适应。
花屋小三郎:带着日本武士道精神出现,但又害怕死得不壮烈,花屋心理变化过程是导演的功力所在。
花屋后来对生命的珍爱,基于村民对他这个俘虏的优待。
“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这里被描述和被追问的,只不过是被还原为人类本身的脆弱姿态。
”——————日本《朝日新闻》最后马大三被花屋砍头,马大三抬头看花屋的镜头翻译:代表着有点文化的中国人,脑子转得很快,中国劣根性代表。
挑拨离间,被上司看不起,“支那狗”。
又看不起花屋这样日本农民出身的下层士兵。
最后他受刑的时候笑是对时局的嘲笑,也是对自己翻译生根的嘲笑。
5。
主题复杂和多指向性<1> 人物与兽性的矛盾<2> 和平逻辑与战争逻辑的矛盾<3> 政治法则与民间感情逻辑的矛盾影片表现受侵略侧面,并非正面的抵抗。
大义凛然,没有高、大、全的形象,而是中国农民后滞思想,唯利是图只有眼前利益,可能是被判“反动影片”的原因,农民的猥琐贪小便宜,民族意识淡薄。
之所以马大三不敢杀人是因为典型中国农民的宗教迷信,鱼儿怀了马大三的儿子,谁都不愿意脏手,正是由于这种迷信才形成了中国(相对)和平。
把一段魔鬼华的日本鬼子放到了人性的角度下分析,使日本鬼子也有了性格的丰满,有残忍也有怕死的、懦弱的一面。
表现了日本鬼子人性的一面,尤其是野野村天天给村里的孩子吃糖。
没有和村民冲突。
而最后的爆发是军官的暗示和挑拨。
因受刺激而发疯杀了最喜欢的小孩,刻画了立体丰满具有人性,内心审视的野野村可能也是“反动”的一部分。
导演的视觉超越了民族恩怨,从人性的角度看战争,村民不愿惨害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而正是这种善良引来了字后的杀身之祸。
人文角度来看,人和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得善待他人,但他认为了他们的生存而不让我生存。
人身上是人性和兽性共同存在的,人要善良就是人性战胜兽性,所以行为都应以生命的尊重为准则,马大三他们的善良在战争中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也正是其表现的人性。
艺人政治,新闻媒体之间的媚权,艺人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
艺人认为自己体验生活是评判者,这正是见闻对自己这个职业的批判态度,。
片中马大三二度进城看到前后两次城门口艺人演唱的不同的段子。
在抗战末期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农民们阴错阳差地犯了东郭先生的错误,相信了被俘的日本军曹,用他向日本人换粮食。
当村民庆祝满载粮食的鬼子来了时,欢宴化作屠场。
一番嗜血后,日军上司宣布天皇下令投降---而这命令,早在他们行凶前便已接到。
最终,冲入日军俘虏营地大开杀戒的复仇者,因违反停战协定被处以死刑……但最终村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和为之付出的代价。
看完这部影片我了解了那些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前仆后继、不屈不饶的战斗英雄和革命先烈。
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向革命先烈致敬!
《鬼子来了》:我们自私,我们善良,我们是人民这部电影讨论的人已经够多了,讨论得太多的电影,已经用不着作什么简介。
它虽然没有公映,但绝大多数影迷都已经看过。
也就是说,电影审查局被网络和盗版架空了。
这真是个可悲的事实。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最好先重温一下《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等抗日老电影,《鬼子来了》的意义,大部分是在同这些影片的对照中产生中,所以某些专业“搞”电影的人说,丫姜文不过就是取了个巧。
至于“取巧”二字是不是足以推翻整部影片,他们没有说。
《鬼子来了》的故事起因,是那个从来没有露面的“我”。
在抗战老电影里,这个“我”总是和人民鱼水深情,在人民的保护和协助之下英勇顽强地抗击盘踞在村口的日本鬼子,成功地打退鬼子一次又一次扫荡。
而《鬼子来了》中的“我”变成了一把顶在马大三额头上的驳壳枪。
这个“我”留下两个麻袋,扔下一句话,说是大年三十晚上回来取,有空替他们“审审”。
马大三打开麻袋,麻袋里竟是两个大活人,一个日军军曹,一个翻译官。
挂甲屯的村头就是日军炮楼,炮楼里的日军天天吹吹打打进村出村,还亲切地摸孩子的头,给他们散糖果,一派“东亚共荣”的祥和气氛。
在抗日老电影里,摸孩子头的,是地下抗日武工队那些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战士。
这个“我”大年三十晚上没有出现(当然不会出现,电影里说要怎么样,结果就不会怎么样,这是常识),马大三面临一个大难题,如何处置这两个活人?
《鬼子来了》中的人民是自私、愚昧、分不清敌我的,它没有给“人民”留下丝毫面子。
我这里的“人民”包括我自己,我丝毫不觉得它是一部过去的传奇就与我无关,我就可以高高在上地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啊!
对此,姜文自己解释说,如果抗日老电影对人民的描写是正确的,那么,日本军队就没有犯下屠杀平民百姓的战争罪行,因为他们其实是伪装成百姓的军人。
如果我们要说日军屠杀了中国平民百姓,就必须承认,人民不是抗日老电影里那样的。
但是,《鬼子来了》在这条路上又走过了头,这恰恰是姜文过于自信,以一副解剖别人的姿态示人造成的错误。
比如马大三和村民对“我”的争执,不是显得好笑,而是显得无聊。
把别人看得太笨,证明的其实是自己也不怎么高明。
人民固然不是抗日老电影里那样,但也不至于就是《鬼子来了》里那样,全部中国人,以马大三为代表的挂甲屯村民、城里的伪军队长、清朝刽子手、说书人、妓女、国民党军官和围观的人们,全都以漫画的面孔出现,最终目的都是说:中国人就是这操性。
从这个角度说,《鬼子来了》对所谓国民性的认识,不见得比抗日老电影高多少。
抗日游击队把日军拖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这个总是历史事实吧?
八路军人数在抗战结束后增加了几倍,这个也是历史事实吧?
如果中国人真是《鬼子来了》里这样的,这些人从哪里来?
难道都是驳壳枪顶着额头参军的?
总不能说你看到了黑暗面就是认识深刻是不是?
不过我们可以说,看到了黑暗面,在国家只提倡说光明的一面时胆敢跳起来说,这也需要勇气,姜文就有这样的勇气,其结果就是遭到禁映。
姜文所说的其实是常识,那就是,我们人民,很自私,但也很善良。
对日本人的认识,反而是《鬼子来了》的一个亮点。
我还记得在《地道战》里那个鬼子头目,面对八路的枪时满面惊慌,徒劳地举起军刀,被一脸正义的游击队队长“啪、啪”两枪崩了。
看电影时我还小,鬼子头目的獐头鼠目和八路队长的一脸正义真是历历在目,而那两声枪响也回响到了今天。
当时我就想,日本人这么脓包,怎么三下五除二,就拿下了中国半壁河山?
后来看了《菊与刀》和《武士道》,才知道一些大概。
日本人不可能那么轻易地死在敌人手上的。
所以,我完全理解《鬼子来了》里日军俘虏“宁死不屈”的表现,也完全意姜文对日军小队长见到俘虏回来时的处理。
根据武士道的逻辑,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他们怜悯一只蚂蚁,却毫不犹豫地砍下马大三的脑袋,这个做作的处理我也意见不大。
张献民在《看不见的影像之<鬼子来了>》里说:“姜文阐述的中日两个民族的差别和与暴力的不同关系,我个人深表怀疑,或更明确地说,根本不同意。
我如果胆敢对汉民族以及汉民族与外人暴力接触有个看法,肯定不是《鬼子来了》中表达出来的那种;对于日本人,基于我个人具体真实的了解,也不赞同他的看法。
”对于汉民族,我同意张老师。
但对于日本人,张老师基于何种个人具体真实的了解而不赞同姜文的看法呢?
有时间再问问他,不过我会提醒他,军人和普通人不同,战争状态和和平时代不同,过去和现在不同,个人和群体不同,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日本给我们带来的灾难。
这初看是一出荒诞的黑色幽默戏剧细细品味之后发现了其中的深刻的真实中国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有无数经典,但无非阐述的是两个字:英雄!
在《鬼子来了》里面,我们看不到英雄和正义!
看到的是生存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战争中最迫切的不是正义打倒邪恶,不是大无畏精神,而是如何保命如何活下来!
《鬼子来了》讲述的就是这一个最直白的话题,生存!
蝼蚁尚且偷生无论村民干什么荒唐的事情,他们无非就是想活!
活对于任何生命来说都是最基本的本能!
当他们的生命处在最危险的时候,这种本能就成为了最高的利益和最终目的!
什么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全部闪一边了甚至为了个人的生存利益可以残忍剥夺他人的利益这不符合我党的教育方针,但是铁铮铮的事实!
对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八年抗日战争,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个角度看呢?
除了英雄,更多的只是凡人吧……我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看出了姜文的颠覆精神,在《鬼子来了》里面看到了颠覆权威和思维定式后展现出来的另外一种露骨的真实!
一句话,我愿把毕生所有赞美,献给这部未能上映的电影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
一天夜里,有个自称“我”的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
本来答应好了八天以后来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
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的时间一久,村民们便商议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
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求生的机会。
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
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
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
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
当欢庆进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于是形势出现突变,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又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
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马大三一人幸免于难。
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
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挥洒着生命最后的力量。
鬼子死伤数人。
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
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花屋小三郎。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而这部电影妙就妙在姜文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上 首先,本片除马大三最后的人头落地的彩色视角,通篇黑白。
自然而然的营造出了荒谬感和黑色幽默的味道。
故事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设定,使故事的前半部分频出笑点,村民和军官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这就给了那位翻译的生机,他能把所有军官的粗话和效忠天皇的决心全翻译成恭敬之词和军事情报。
“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这段戏看一百遍也会笑翻)
前半段中还出现了刽子手刘爷一角,为后面一剧情有着爆炸式的铺垫(人头落地翻九下,眼睛眨三眨,嘴角上扬,那便是含笑九泉~)最后大屠杀,挂甲台的村民也成了这场战争最后的牺牲品,这给观众的震惊经过前面的铺垫显得更让人记忆深刻,这还不够,光把日本的丑恶面目摆出来还不够,他还要让当了战俘的鬼子砍掉民族英雄马大三的头,而且还要当着“国军”和百姓的面,让人对特别是吴大维的形象更感到可恨而又无奈。
他还要让战俘而且还要当着“国军”和百姓的众,而“众”是什么,“众”是鲁迅在《药》里写过的雀跃的脖子伸得有鸭脖子那么长争看杀革命者的头的中国人。
太深刻了,没有给中国人民留半点面子。
马大三人头落地的最后两个镜头,画面随着马大三人头的滚动逐渐变为彩色,(在这一瞬间我是泪崩的)那红色显得多么鲜艳,鲜血的颜色。
姜文是在向那场民族噩梦说再见吗?
不是,那面“鲜血染红的旗帜”覆盖一切前的瞬间,姜文那个死人头的笑,笑得很悲凉。
真正的还眨了三下眼睛,含笑九泉,他能怎么办,这样的结局,他只有苦笑,哭都没有眼泪 在他死亡那一刻,他才看清了这个荒谬的世界,战争就像一个导火索,炸出人心中的恶,而片名中的那个鬼子,我认为不只是在指日军,而是每个人心中的暗与罪。
勿忘。
铭史。
前行。
《鬼子来了》有众多让人捧腹的片段和场景,却无法让人一笑了之,是一种含泪的笑。
苏格拉底曾说过:“真正的悲剧总是以喜剧的形式出现”。
《鬼子来了》里对马大三执行死刑这场戏,高将军站在台上义正严辞地说他“双亲被日军被炸死,腿被炸断”他才是最有资格报仇的人时,周围的人群还是一片麻木,仿佛在看戏。
当猪跑出来时,场面失控,把高将军所谓的什么波茨坦公告、日内瓦公约和民族大义统统消解在人们的哈哈大笑声中。
“所谓的给秩序以混乱,就是把滑稽幽默的东西和崇高严肃的东西、喜剧的因素和悲剧的因素、时间的顺序和时间上的错乱等等对立的或不相干的事情糅合在一起“。
貌似民主的高将军声称要马大三说,却堵住其嘴,将自由、民主无情的进行了消解和嘲笑,实现对现实秩序的一种反抗与嘲笑。
被称为“民族败类”的马大三在同一地点被处死,他不像童汉臣那样笑,而是仰天长啸,无奈与悲凉之意更胜前者。
巧舌如簧的董汉臣为自救,设法令挂甲台村民与花屋小三郎签署合约,称将花屋安全送到日方宪兵队后,村民可得到几大车粮食。
马大三与众村民兴高采烈赶到宪兵队,将俘虏交由日方,然而日方并无“以其礼还其礼”的教养。
此片绝对揭露了日寇的残忍无情和国民党的无能,看着马大三被迫化妆成卖烟的斧劈日寇、看着受降大员让日寇处决马大三,我的内心感触太多太多,花屋小三郎为什么从寻死变成怕死?
日寇海陆军联欢为什么最后变成屠村?
挂甲台村民老少为什么始终相信鬼子送粮?
此片都从当时人的内心给出了答案,战争使得鬼子变得残忍、多疑、狡诈,旧中国使得百姓愚忠、短视、盲从,但这些不正是当时中国民间的写照吗?
渺小的人类个体的行为也无对错可言。
是战争和国家这个巨大的利益机器扭曲了人性。
四年前曾经偷偷摸摸的看了这部被封杀的电影,感觉并不深刻,就是因为封杀才看的,人都有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我看,我偏要看。
所以这部经典之作在我的心态下看到鬼子火烧挂甲台时就没看下去,事实证明我错了,与经典失之交臂!
四年后又一次看到了这部电影,怀着无聊的心情用它来敷衍时间,据说这部电影还是经过姜文无数次剪辑才成片的,少见的国产长篇!
不过看完,我感觉姜文真的是下苦功了,这部长达140分钟的电影,用黑白镜头来表示,直到结束时,才有了一个彩色的画面,可人已消亡,幕也落下...这场黑色幽默如同电影一样还真是黑啊!
貌似当年封杀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抗日的电影没有出现一名光荣的抗日DY,而且姜文那时也不听话,私底下送到国外参展还拿了奖回来!
不过抗日英雄还是存在的,那就是影片开头的那个:“我”,这个“我”莫名其妙的就将俘虏的鬼子花屋小三郎和汉奸董汉臣扔到有鬼子驻扎的挂甲台村民马大三家,然后撒手不管,留下的是马大三以及挂甲台全村的恐慌!
围绕如何处理这两个来了的鬼子,全村折腾的大半年,最后愚昧的村民决定送还日本人,并天真的以为还可以换回粮食!
当粮食送到村里,高兴的村民和日军联欢时,却成了鬼子宣布投降前最后的大屠杀!
不在场的马大三得以幸存,可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扭曲了,长期的压迫已经让他疯狂,他化妆成烟卷商人孤身杀如日俘营,可最后还是让自己的同胞逮捕,并公审处决,可笑的是,对他执行死刑的就是他的俘虏花屋小三郎,前者是愚昧,后者是冲动莽撞,也是愚昧.....我看来姜文是华语导演中最会暗喻的导演!
他总是拿着放大镜把每个年代的特性找到最深刻的那面,并且不动声色的让人难堪,让人无地自容!
这是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至今我看过最好的抗日影片!
因为这部电影没有炫耀,他揭露了战争的残酷,还有人性,那一代中国人的劣根性,也许也是每一代!
马大三是最普通不过的中国农民:善良,愚昧,迷信,胆小,懦弱。
这两个鬼子折磨了他大半年,想杀,却怕日本人发现,也怕另一面来要人交不出来,最重要的是他迷信,不敢杀,怕招报应,怕自己女人怀鬼胎,可当其他村民一次次逼的他无路可走时,两个鬼子提出了送回县城换粮食给村民的想法让他看到了希望,就因为他的坚持,鬼子回到了大本营,而且也得到了粮食,在这里,姜文狠狠讽刺了一把,翻译官建议日军队长不用执行契约,结果却招来一句奚落:“我们日本人不像你们中国人那样不讲信用。
”这句话对我来说真的是太刺耳了。
这部反映那一代黑暗的电影被封杀也是因为当代的害怕,应为他真实,姜文在影片中有的俩段也正好反映了这个现象,一刀刘和国民党军官。
一个说的自己经验丰富,杀人从不理亏,还享受世代供奉,慈喜八大臣都是他砍的头,却连个日本俘虏都杀不了。
一个耀武扬威的,借口什么停战条约,代表政府代表人民判了马大三的罪。
对鬼子都下不去手,对老百姓却都很凶残。
果真是“攘外必先安内”的代表。
这部黑白片子最后在马大三的抬起的头颅被斩断时,用马大三的眼睛看到了颜色,鲜红的颜色显得触目惊心。
-“为了最后那片红,把前面所有部分都拍成黑白两色是值得的。
”(姜文语) 这部片子的结局是挂甲台整个村落在大火中消失在鬼子的屠刀下,而国军的抗战将领又让斧劈日本战俘的马大三被已经被俘的小鬼子花屋砍下了头颅。
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哀。
为什么一个大陆被一个小岛蹂躏那么多年,是当局的无能,更多的是当代老百姓的劣根性,好客的国人,美美的招待了外族二百年!
这些年中来也有人振臂一呼,可这扬起的手臂往往并不是被外人折断,都是自己人的黑手!
很多时候,不是别人的凶残和强大,而是我们自己的愚昧和自残。
鬼子来了么?
真的来了么?
他其实没有来,因为他一直在心中!
二刷五星改两星,以前只会看个热闹,现在才感觉出来不合理,1959年的片子《林家铺子》,某个浙江小城的居民因为918事变而抵制日货,到了现代社会,竟然拍出1945年的河北农民相信日本人这种情节😅
不过一个不太成功的冷笑话而已
其他没问题,就是民族的刻板始终是卖点,翻译官就像是一个错误的逃逸口,急急忙忙就完事了。不如再想一下民族性格这种子乌虚有的东西,总比这个迟迟不来的我更合情合理
“这故事多好呀 回去咱编个拿人的段子” 姜文的才华牛逼炸了
这台词是有多尴尬,我也不管你丑化谁与否,但电影本身就是无趣。
每一个镜头,每一处呼应,都是那么劲道有力,暗藏玄机;此中深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也。
越荒诞越有力
最讨厌这里的潘长江,让我受尽了。。。。。
曾经记得赵本山谈姜文的鬼子来了,他说姜文一个劲在那跺脚说这电影有多好有多好,你一个人叫好有什么用呢?拍的这玩意儿自个看着难受,观众也不待见,两头你总得占一头吧……要不然你图个什么呢?后来看过之后才知道,即使如本山大叔这等成就,其境界还是低姜文太多太多了!
据说被禁的原因是被突出证明人物高大全的形象,只是太长了,我实在看不下去中国人民太淳朴了,看的焦心
从头到尾没有共军出现。到最后也没交代是谁送过来的。其心可诛。把鬼子往村子里送干嘛,需要帮忙藏,或交给村民想提高村民觉悟。抓他们的人也可能是汉奸,看他们不顺眼,想教训他们一下,有交集的人,或有过冲突什么的。难猜。没有趣,比抗日神剧好看一点,剧情还是有点新鲜的。把国民党拍的太傻比了,旁边两个美军一直嚼东西,看起来很匪气的样子。还算是挺写实的了,村民和日本人拍的还比较正常。几大视频网站没有,属于禁播的。体现了国人的麻木和愚昧。少有的非抗日神剧。黑白处理挺好的,写实
很好看,反应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看完很震撼。打五星,开头有裸露镜头扣四星。
【A+】虽说是姜文模仿七武士的作品,但我觉得比七武士还好……其实也就开始的时候相似感比较强,越往后这部片子就越姜文。对于中日两方的人性刻画都非常到位。以小见大,想表现得东西非常多但又都完成的很棒,姜文在各方面之间找到了个完美的平衡点,非常棒的电影。
我问同事:你看过《鬼子来了》么?同事甲:看过!潘长江和郭达演的太他M逗了。同事乙:真是大快人心!看着他们一脸的民Z自豪感,自己心里也像吃了屎一样开心
两个对比:1鬼子投降后杀人,鬼子安然无恙,翻译官倒是死了。鬼子投降后,大三杀鬼子,被处死。2村民不敢杀三郎,但三郎杀了大三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全世界所有的战争片都在反战,中国人却依然在煽动仇恨。软化暴力有很多种方法,拍黑白是最LOW的一种,管你是辛德勒名单还是罗马,偷懒和装逼还怕找不到理由?
这是个神片,但看看nc到家的影评又有点同情总菊。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是村民以为马三杀了日本兵以后,对他礼敬有加但同时也敬而远之。——在这个以“活着”为最高信仰的国度,和“死”沾边总归是不吉,哪怕感你的恩。于是出头抵抗者永远是风光一时,孤独万世,而且现实稍有不如意,锅就扣过来了。
姜文这个人爹味特重,别人拍电影是讲故事,他不是,他觉得你不懂只有他自己懂,他老想着教育你。电影完全没有辩证的思考,片面,充斥着观点输出,将懦弱放大而不展示善良,仿佛愚昧中就不能包含血性,他以为自己在展示真实的人性,其实他掩盖的才是更大的真实。
老百姓懦弱,胆怯,没血性我都能理解。但是对鬼子不仇恨真是过分,和鬼子一起联欢看的真是不舒服。不理解9.3分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