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的电影,当天其实也写了感受,只是写的跑了题,写回了我的小时候,平静了两天,重新开始写影推,看完当天也确实过于情绪化,没办法用客观的语言去表达,所以,等两天也好。
《老大不小》经朋友推荐,特意找来看,是一部值得品味的小电影,小制作,属于网大系列,我不太看网大的电影,这是一例外,一来是对朋友的信任,二来这名字有点儿触动,然后是这开头的旋律加映像撬开了这些年北京的点点滴滴。
小人物的故事,平凡普通的生活,为了糊口忍气吞声,有钱人的优越性和底气,没钱人的自卑和要强,实实在在的体现了一把。
怎么都是活,积极乐观再加一些勇气,也可以填饱肚子,小人物亦有小人物的生存法则,小老百姓,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无休止的劳作,只为生存下去,只为糊口,对于这个阶层的人最怕的是没了工作,有时候只要能糊口,只要能活下去,有份工作就干着,累点儿,苦点儿算的了什么。
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歇斯底里的哭是情绪的迸发,面无表情泪腺干涸是对情绪的隐忍。
在成年的世界里,听的歌不再仅仅是旋律,而是把歌词重新演绎。
片子里的一句话,印象很深,有人是靠脸活着,有些人是为脸活着,说不清楚从那个角度触动了我,心里泛酸,眼中含泪,似乎是在揭露社会的劣根性。
“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我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 在这里失去。
”想到了这几句歌词,大概这就是城市的酸楚,我们的轨迹,在北京这座对于年轻人来说充满了梦想的城市里生活了一季又一季,慢慢的融入,了解,只是始终无法穿越胸膛进入心脏,过去的血气方刚早已被浇灭,只剩下挣扎着的灵魂不曾抛弃,无论生活有多少艰难险阻,也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然后微笑着两手合十。
至于剧情不去多说了,叙述一遍剧情也并没有什么意义,不是专业电影人,讲评过程里的拍摄也没什么能说到点儿上的,看过之后的感受还是可以表达一下的,温情小片,看着看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痛了,痛着痛着就醉了,就是这样一部小制作,平凡之路。
特别值得看的一个电影、感动情节多。
准备好纸巾。
电影讲的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自己身体不行还是为了两个儿子拼命的挣钱,父亲最后还是败给了病痛走啦。
留下两个儿子,小儿子性格孤僻叛逆成分,在学校和同学经常性的打架,不爱学习。
经常惹事情让他哥哥为他收拾烂摊子。
大儿子哥哥性格活泼什么一天都在拼命的工作,照顾弟弟供弟弟上学。
弟弟最后也明白了哥哥的辛苦,写下之前为什么会经常打架事情出来。
原来弟弟的心是不坏的,他都明白哥哥为他做的一切。
努力的学习参加高考。
其实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触是父亲和兄弟之间的情。
在一个不会怎么去表达自己对别人的爱通常都是沉默的,可心里都清楚的知道对方是爱自己的。
只要打开自己会表达的爱。
哥哥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家人对我们自己的爱。
第一次写评价~确实是为了看ICE来的,因为真的没想到说唱歌手还会演戏哈哈哈哈哈(误,但说实话,冰冰的演技真的有震惊到我,个人感觉非常自然、张弛有度。
其余几位主演的演技也是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完全没有感到尴尬的时候。
个人来讲愿意为这部电影打上四星甚至四点五星。
剧情很清晰、感人,看得出来导演非常擅长讲一个小却好的故事。
有一星要扣在部分镜头处理不得当,比如电影中间有一小段快速切镜属实给我整晕了,观感上来讲比较乱;以及部分镜头在不必要的时候过于晃动(不是表现危急场面却晃在我看来是没必要的啦)。
此外,电影结尾实在仓促,这应该算是比较大的硬伤,影响了整部电影的完整性,虽然前面也有小幅比表明邱硕确实不是完全的坏学生、坏儿子,为最后邱硕形象的“反转”于情感上做下了铺垫,但会让一些不太关注细节的观众怀疑结尾强行扭转走向、强行升华。
个人认为结尾的走向是完全没毛病的,只是要对这一部分给足时间,比如至少应该拍几分钟邱磊离家后邱硕当时的反应(沉思、悔恨等)。
啊哈哈当然这只是我一点个人看法,并不是说教~最后说一下我为什么又加上了那半颗星~(虽然豆瓣没法打出半星)其实主要是因为对国产电影鼓励和被冰冰的魅力吸引到了嘿嘿。
不会有人能不被颜值高身材好说唱牛演技强的ICE冰块大人迷住吧!
国产电影从好变成更好,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路途,但是从好变差,变得更差,这短时间内完全可以实现。
观众是有记忆的,观众的记忆可以对眼下上映的电影进行评论评价。
因此,好的电影会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地位,同样的,烂片也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虽然国产电影近几年大有回光之势,然而事实上这种回光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我们主动寻求改变的,而是观众开始变得更加理智了。
不好就是不好,我会用脚投票。
国产电影自从开始进入烂片时代后,就有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影片中出现的场景慢慢的脱离实际。
最典型的例子就在于电影的着眼点已经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了,而是一种形而上的幻象。
我们幻想着自己是商业巨头孩子,幻想着自己是一个只有理想没有丝毫实际的青年,甚至与我们幻想着刚一毕业就能年薪百万。
我们幻想着我们的幻想,然而现实却依旧在身边,从影片中展现出来的“现实”却非常不多见。
国产电影在不接地气这个问题上犯了很多的错误,电影人们误认为自己想到的就是大家想到的,但是却不知道真正的普通人到底该怎么想。
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一个普通人怎么想的故事,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接地气的故事,然而朝着这个方向开始走了以后,这个故事的势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老大不小》说的就是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三十而立的哥哥,正值青春期的弟弟以及身患绝症离世的父亲的普通生活。
这个住在北京大杂院的一家三口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然而父亲的患病离世却让这个家雪上加霜。
哥哥被公司辞退只能送外卖,当代驾身兼数职。
而弟弟原本就是同父异母,不但这样,他刚刚处于青春期,非常叛逆,且整天惹是生非。
父亲走后,家里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哥哥身上,作为长子,作为一家之主,哥哥究竟该怎么活下去,这是影片所要展示的。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这个故事的优点在于将我们的视线慢慢的拉回到了一个平均值,一个距离我们实际生活稍微近了一些的地方,这是让很多人觉得亲近的举动。
我们的电影从业者太多了,他们在资本的指导下,渐渐地让自己的审美以及品味脱离了实际。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作品距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甚至于将普通人变得“不普通”。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生活水平上的拔高,然而事实上,我们从电影中所看到的以及从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落差如果太大的话,对于作品本身以及对于观众而言都是失败的。
好的作品吸引观众用的是真心,烂片则喜欢给原本就孱弱的内涵包裹上一层华丽的外衣,然而真正去除了这样的外衣之后,我们看到的却是败絮其中的现实。
因此,烂片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三十而立》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吗?
显然,这样的电影距离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还有不小的路要走。
然而正是这样的电影开了一个好头。
原本属于普通人的世界依旧是很有发掘价值的。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几十年前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为什么受欢迎,原因无外乎那样的影视作品是契合实际的,是真正让观众有共鸣的。
张大民的世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看到的世界,马云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知道的人不多,知道了也跟普通人没多大关联。
普通人最喜欢的自然是自己身边发生着的故事,自己可以看到的故事,你营造出来一种架空了的现实,那不叫现实。
当然,文艺片还是有存在的理由的。
但故事片的发掘点,对于国产电影而言,可以更加接地气一点。
向往美好的生活自然是每个人都愿意的,但是向往的同时还是需要我们的影视从业者看看现实生活的周围。
高楼林立的都市顶层生活可以有,但这样的生活不应该囊括全部。
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能出现,然后让观众们用自己的观影感受选择答案。
这才是一个正常发展的影视市场所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
当资本冲击一个行业的时候,这个行业本身就会变得十分的浮躁。
这种浮躁表现在职业素质上就会发生偏离。
流水化真的作业使得我们的影视作品中的实际生活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而真正的需要开掘的其他方向却一再地被人们忽视。
最终,我们所看到的作品大都没有灵魂,这种没有灵魂的感觉就是将普通人的生活挡在门外,甚至于彻底的割裂。
因此,我们的国产电影才会显得那么不伦不类。
我不能说本片是一部非常完美的作品,但起码他让人看到了不同点,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可以让人动容的,关键看电影人怎么看。
……你好,再见
可以给到3.5星,其中2.5星给哥哥的演技。
其实哥哥在故事里没什么成长,从头到尾就是个好哥哥,但关键是这种角色就是能戳中人心。
再说回情节,其实就是我们能想到的那种:老爸过世,留下两兄弟。
哥哥照顾弟弟。
但因为哥哥一开始人设就太暖了,导致后面就会给人一种他就这样,没什么太出人意料的变化和成长。
弟弟这角色其实应该是哥哥的镜面,但刻画他的时间太少,到最后靠闪回,没法改变他就是个傻缺加白眼狼的印象。
爸爸角色演技炸裂,可惜不大需要呀,时间给多了。
老大不小我看完了。
电影情节还不错,但是植入广告成分太大了,电影剧情还是没能更好的贴近生活。
虽说道出了生活的不易,但是还不够深入。
看后给大家没有太大的启发意义!
这可能是商业电影的弊端吧!
假如我是导演我会着重体现更多生活不易的细节以及如何通过更努力或拼搏来展现更多生活细节。
例如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项技或专业又或创业等等启发观众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通过更细微的拍摄,向观众传递生存或生活方面经验或如何更好或更细微的创造或改变生活。
例如可以通过影片中的送外卖和代驾展现送外卖和代驾的更多不易,通过不易总结经验,最后达到了更好的收入等等。
总而言之,电影的拍摄没能给大家更好的启发。
只能说老大不小这部电影还行。
电影的目的应该是广告饭团和代驾!
作为广告电影还是挺棒的。
目的已经达到了!
讲述一对居住在胡同大杂院里的兄弟俩在父亲去世后相依为命,哥哥从原来混日子状态变得开始努力赚钱养家,弟弟则从不懂事变得逐渐理解哥哥,两人重新回到生活的正轨。
爸爸开出租车养着这个原本不富裕却也幸福的家,一切都因爸爸被查出肝癌戛然而止,他自己默默承受着,尽可能的多给两个儿子攒点钱,他办了两张卡,把积蓄存给他们,尽着一个父亲的神圣职责。
最终,父亲没撑多久就走了,一个秘密告诉了哥哥:弟弟是异父异母的弟弟。
长兄如父,哥哥还是一如既往的关心弟弟,照顾他,丝毫都没有因弟弟时常给自己闯祸而放弃他。
哥哥的性格就像父亲,热情,乐观,积极向上,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担起一个家,无论面对外人还是家人,总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被公司裁员的那一刻,虽然内心感到无比残忍,却仍然微笑着对弟弟说自己换了份收入不菲的工作。
他忙碌着,操劳着,像爸爸一样照顾着弟弟,白天送外卖,晚上干代驾,一刻也不停歇。
朋友曾经邀请他去自家公司上班,他宛然拒绝了,这年头有人是靠脸活,有人是为脸活,他就是那个为了脸活的有尊严的人……他不敢开始爱情,因为他没有时间,没有金钱去经营。
比起哥哥,弟弟就显得忧郁寡言,倔强爱闹事,他跟同学打架自己腿断了,学校的玻璃打碎了,摔碎了同学的手机,哥哥都一一给他擦屁股,给人赔着不是,赔上钱。
最严重的是弟弟堵到人家家门口,把人打成轻微伤进了派出所,哥哥焦灼,痛哭,花了10万元把此事了结。
面对哥哥的指责,弟弟把所有委屈都说出来,他打人是因为别人说他家里的不好,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爱着父亲,一直都用自己倔强寡言暴力的方式爱着这个家,容不得外人说它半个不好。
一顿激烈的争吵过后,哥哥出走,弟弟开始改变,他试着努力做个好人,好学生,努力试着沟通,努力去试着懂事,他开始认真学习,他开始慢慢蜕变,他开始回应哥哥对他的好,一切都在慢慢改变……哥哥也放下焦虑,开始勇敢面对爱情。
更像是年轻导演的毕业设计篇,小成本影片,给个三星作为鼓励。
故事的本线就是一对居住在胡同大杂院里的兄弟俩在父亲去世后的生活状态。
哥哥从原来混日子状态变成努力赚钱养家,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
弟弟从不懂事变得逐渐理解哥哥,重新回到乐观的生活态度。
如果能在讲故事的方式上和一些细节处理上更专业一点,也可以把一个平凡的小故事讲的引人入胜的。
简单说说影片的某些不足,希望能抛砖引玉吧。
首先,影片的风格前后有点不大统一。
影片开始展现的北京老城区胡同里的生活状态,用略显浮夸的沟通方式配合一段rap,营造的感觉是有点偏轻喜剧氛围。
但是很快父亲的生病去世,让影片氛围变得有些沉重。
后半截哥哥努力谋生弟弟感情变化,又让人觉得是偏现实风格的。
很难给影片整体确定一个风格走向。
其次,对剧中配角人物的设定不是特别的准确。
按剧情场景和道具看,整个故事应该发生在20152019这段年份里。
胡同大杂院里开出租的可能还有,但很少很少了,北京绝大部分出租司机都来自于远郊区的农民。
像巧儿那样的家庭,在胡同大杂院里更是几乎绝迹了。
巧儿也是20几岁的样子,父母应该在50多岁,属于上世纪6575一代出生的。
北京那一代出生的,除了个别所在家庭条件实在不太好和受教育文化水平偏低的,赶上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处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普遍积累了一些家底,很多早早就在新的楼房小区买房置业了。
剧中巧儿的父母一看就不是条件太差的,依然还全家住在没有卫生间的胡同大杂院里,有点出戏。
如果放在9000年胡同居民尚未大规模外迁的社会背景下,反而会比较贴近实际一些。
再有,就是对一些老梗的运用上缺乏创新。
生活窘迫的出租司机追尾R级别豪车,失去至亲的痛彻心扉时候有大雨的烘托,有钱人家的少爷摆出玩世不恭的样子,豪车就要搭配妖艳的姐姐,等等。
这些都是被无脑编剧们用烂大街的梗。
有时候,同样的梗换个有趣点的思路就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比如《我是余欢水》里对某些老梗的运用。
很多成名的导演编剧在呈现经典之作前,都是一步步从稚嫩青涩状态走过来的。
对年轻的创作团队,可以给与更多的包容与鼓励。
好在国内影剧市场的包容性足够大,将来是走用心创作精益求精的路线,还是走那种靠流量脑残吸粉的路线,无论怎么选择,都各有各的造化。
男主角的爸爸得了绝症,死前留下两张卡。
也算是财产平均分配了。
男主角欲哭无泪,虽然父亲没有多少钱,但这已经是老人家的全部了。
可是大魔王却变得越来越叛逆。
因为班上学生看不起他,就把人家的手机摔坏了还把对方打成轻微伤。
这年头打输了住院,打赢了就进去了。
男主角感到心力交瘁,对方家长要求10万的赔偿金。
好在男主角的朋友借他10万,但这样一来不就更没有信心向女主角表白了吗。
最要命的是大魔王还不领情,男主角被气的离家出走三个月。
三个月后大魔王洗心革面保证会好好学习准备迎接高考。
男主角很欣慰终于不用再为大魔王操心了,他就去向女主角表白了。
女主角听到要一起去看电影,开心的跳到了男主角怀里。
这一半的分必须要给,该煽情得确实煽情,该催泪的地儿也确实让你流泪,但是这难免让观众有些被动,你可知这眼泪不是自然而然流下来的,是导演费劲巴力地一个又一个老套剧情给你逼出来的。
所以,另外5分着实需要导演再次打磨,打磨什么呢?
下面说说。
打眼一看,靓仔小鲜肉,早早地就抓住了你眼球,导演很是明智,这也是年轻导演喜欢干的事,剧情不好演员来凑嘛。
又一查便知这算是个不上线的年轻女导演,拉一帮养眼的鲜肉来撑场无可非议,但是,这样难免会削弱现实性、真实性与故事性。
哥哥演技足够,弟弟那一副大长脸从头拉到尾,比他那鞋底都长,你不禁想让他换个表情,换句说话的方式,甚至在多说几句话,我直接会关掉这个电影,极大地缺乏人物张力。
其实也是这部电影的整体败笔,人物特征打磨不够,可以说跟正常院线电影相差甚远,完全不上纲上线!
再注意一下它上映的时间节点,7月7,你知道了吧,高考呀,所以不用想,里面必定有些高考的那些烂梗,确实有!
有就有吧,弟弟把老爷子气个半死,前半段又是搬迁又是存款,我以为是一部家庭伦理剧,谁曾想,后半段改头换面,杂糅进来比较狗血的青春偶像剧,又是贫家女跟富家小姐对峙,又是弟弟高考前大家斗殴,还有那兄弟情义浓厚哥哥给他打补丁,联系一下现实想想,可能发生在中国高考前吗,一边是弟弟天天闹事,一边是哥哥好声好气,让在看哥哥弟弟们发出“我怎么没有这样哥哥”的呼声,为什么呢?
因为现实中确实不多见,甚至不可能,所以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社会,犯了比较要命的错误,不合常理。
同时也不知道导演开头讲北京胡同那些事的用意是什么,中国人在搬迁之前一定是重土难迁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但是在这里面我看不到,还是该恋爱恋爱,该游荡游荡,以至于看完以后,会让观众(比如我)有一些云里雾里的感觉,到底想要告诉我什么呢?
最后,结尾更是,我把它说成泼了一盆脏水一点也不为过,都是干净的水。
一股脑把之前意犹未尽的东西全都甩了出来,很明显是这位青年导演对于电影的不熟悉,这样做容易噎着观众,又是爆料弟弟哥哥不是亲生的,又是弟弟给哥哥写信认错,在配上那段rap,还有一股浓浓的MV味道,这是何苦呢?
其实,这个节点能够上映这样一部网剧实属不易,还是质量相对较高的。
不得不说还有诸多不足,比如对白声音,始终让我产生声画分立的错觉,大概是没有进行同期录音的缘故,后期配音也有些鲁莽,而且有些声音细节还没有加。
当然好的地方也有,整体让你感觉很流畅,更舒适,影片色调处理的挺好,镜头组接以及运镜流畅,也算是奥给力了。
总之还是要鼓励为主嘛,这是电影圈乃至整个文艺圈对文青常说的话,我也就跟一句,期待佳作,这部影片已经过了半分。
剧情安排不太合理,最后几分钟才来个180度大转弯会不会太急了。
是说难得网大还有真人真事题材,原来两年前上映过,选材不错,演员凑合,导演忒糙,勉强流畅的讲完了吊儿郎当到一夜长大,只是有若干似曾相识的桥段,还连带一丝丝尊严和脸面的诠释,整体是真的平,甚至连拖带水的淡而无味,男主某些瞬间重叠郭麒麟,但真有些欠火候了!
还是有用心 但呈现出来的业余且拖沓 整体感觉像是截取的一段臭长连续剧。
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哥哥太不容易了
良心网路,特别特近生活,接地气,其实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不如意的。可还是要努力生活啊。
整体上剧情、导演和表演不是很专业,影片最后十分钟之前,弟弟的表现简直就是个垃圾,看着都有点来气。
老大不小了,有人靠脸吃饭,有人为脸活着
真实可看
太差了没法看。第一,所有对白根本不是北京人说话的方式。第二,演员没有哪个把北京话学对了的。所有的剧情就是烂透了的俗套,俗不可耐,想骗点眼泪而已。
看过~
有点做作 北京元素有点用的太多了
电影故事很平淡,几乎没有高潮,故事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样。
放在网大里面 不算太浪费时间 各个方面都不错
还是欠太多火候了,这种基调和类型的片子,前半段还算是基本达标,后半段剧情突然开始魔幻,强行正能量,整个就崩了。
??高分的评论 你是没事吧
有的人靠脸吃饭,有的人为脸活着。
养儿子真累。
这嘴也太碎了,看着像新手导演拍的,有很多尬的地方,好在剧本不是写的208万的苦逼生活,拥有难得的平实感,在网大里算是中等偏上的那种,对比度压得比较低,尤其医院的几场戏,看着对眼睛友好。
入题慢,节奏拖,主线不明
网络电影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