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部反思种族歧视的惊悚片《逃出绝命镇》犹如平地一声惊雷,不仅炸出了锋芒毕露的黑人导演乔丹·皮尔,还让剧中两位新演员崭露头角——丹尼尔·卡卢亚和勒凯斯·斯坦菲尔德,两人在剧中扮演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却无意中揭发出一桩惊天阴谋,丹尼尔·卡卢亚还获得当年奥斯卡男主角提名。
三年后两人重聚,再次合拍出一部黑人题材的佳作《犹大和黑弥赛亚》,卡卢亚更凭精湛演技拿下今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两人此次不再饰演同一阵线的好兄弟,卡卢亚饰演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组织黑豹党的首领,而凯勒斯饰演这个组织里的叛徒。
和《逃出绝命镇》不同的是,这部《犹大和黑弥赛亚》是人物传记题材,真实还原60年代末期黑豹党与FBI斗争的残酷历史,给观众清晰展示了黑豹党被瓦解的过程。
从片名可知,这并非黑豹党领袖的个人传记,而是参杂了叛徒的眼光来诉说的一段黑暗历史,将两人关系比作是犹大和耶稣,这也符合好莱坞传记题材的常规,往往采用旁观者的角度去刻画塑造核心角色,令其更为立体和复杂,而采用负面或对抗者的视角来刻画核心人物的手法之前有一部《刺杀神枪手》有所类似。
可惜是“犹大”这个角色在片中的存在感较弱,他成为叛徒的原因是模糊的(纯粹崇尚白人权力还是出于经济上的窘迫?
),也没详述他与组织上存在的思想分歧,甚至是他成为叛徒后的内心挣扎也有意隐去了。
相比之下,卡卢亚饰演的黑豹党领袖汉普顿显然大出风头,前后两场激情澎湃的演讲足以让这个角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再加上给其专门安排了一条爱情线,令这个角色显得复杂而有人情味。
组织领袖、叛徒和FBI三者之间的角力成为这部政治惊悚片的焦点,白人不用亲自动手而是利用黑人来颠覆黑人组织的手段卑劣无耻,和颁奖季的另一部黑人题材《蓝调天后》有惊人巧合,后者是白人音乐监制将黑人歌后和有天赋的音乐家玩弄于股掌之间,让他们彼此内斗而最后获利。
前后两场激烈的枪战已经把革命的暴力本质和被卷入革命浪潮中的个体命运呈现得清晰无误,一直鼓吹暴力革命的黑豹领袖最后被白人警察用秘密卑鄙的暴力手段杀害,令人觉得无比讽刺。
这一段上世纪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历史再次搬上大银幕,恰好与当下美国的BLM运动遥相呼应,令人反思起美国的种族和黑人暴力根源,这才是影片最大的价值所在。
MG需要倾听社会底层H人的呼声,但是否需要来一场主义GM?
似乎没有理论上的J级阵营,所谓的剥XJ级中有很多呼吁改善社会福利的,还有不少倾心做慈善的;社会保障发达,只要愿意劳动,遵纪守法,就不会病无所医、学无所教、老无所养;社会阶层并末固化,向上发展的通道一直畅通,而且确实有许多是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由下致上的。
主要政党有的特别注重标榜政治正确,强烈反对种族歧视。
事实上H人在MG也不弱势,所以不必SD仇恨,不必采用激进的方式,可以参与议会斗争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如果真像电影所述,LB调查局通过法西斯的手法解决了危机,历史会给出公正结果的,有人不仅会被钉到耻辱柱上,更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也是历史这一名词的深刻内含。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rder_of_Betty_Van_Patter 贝蒂-路易丝-范-帕特(1929年10月12日--1974年12月13日左右[1975年1月17日发现尸体],),[1][2]是黑豹党的簿记员,虽然她本人是白人。
45岁,在失踪5周后,她的尸体被发现。
她是被殴打致死的。
一些消息来源表明她被性侵了。
虽然没有人被指控犯罪,但许多人认为是该党成员所为。
据报道,她曾威胁要公开她发现该党篡改账目和有重大税务问题的事实。
在担任《Ramparts》杂志的簿记员后,范帕特在大卫-霍洛维茨的介绍下,于1974年成为黑豹党领袖伊莱恩-布朗的助手[4]。
范佩特于1974年12月13日失踪。
几周后,她被严重殴打的尸体在旧金山湾的海滩上被发现。
1987年弗兰克-布朗宁写道:"警方没有足够的证据指控任何人对范-帕特的死亡负责,但黑豹党 "几乎被普遍认为是负责任的。
"[5]根据其他作者的说法,据称休伊-牛顿向一位朋友承认,他下令谋杀了范-帕特,范-帕特在被杀前遭到了酷刑和性侵。
"[6][7]克里斯托弗-希钦斯2003年在《洛杉矶时报》上写道。
"现在毫无疑问,当时也很少有人怀疑黑豹领导层在这一令人反感的罪行中的共谋"[8]。
"虽然我确实已经开始不喜欢贝蒂-范-帕特,但我已经解雇了她,而不是杀了她",伊莱恩-布朗在1993年写道。
布朗说,范-帕特被开除是因为她对黑豹党太过多管闲事,对该党已无作用[3]。
Ancestry.com, U.S., Find A Grave Index, 1600s-Current [database on-lin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April 27, 2017, retrieved April 26, 2017^ Ancestry.com, California Birth Index, 1905-1995 [database on-line], retrieved April 26, 2017^ Jump up to:a b Bender, Kristin (January 15, 2007). "Mother's slaying fuels daughter's devotion". Oakland Tribun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anuary 10, 2016. Retrieved July 27, 2015.^ "Who killed Betty Van Patter?" Archived 2015-12-22 at the Wayback Machine, December 13, 1999; accessed March 15, 2015.^ "The Strange Journey of David Horowitz" Archived 2016-01-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Mother Jones Magazine, May 1987, p. 34 (on Google books)^ Kelley, Ken. September 15, 1989. "Huey Newton: I'll Never Forget". East Bay Express, Volume 11, No. 49. https://archive.org/details/Huey-Never-Forget-1989^ Pearson, Hugh (1994). The Shadow of the Panther: Huey Newton and the Price of Black Power in America. De Capo Press. p.328. ISBN 0-201-48341-6.^ "Left-leaving, left-leaning" Archived 2016-06-30 at the Wayback Machine, Christopher Hitchens,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16, 2003.1968年,布朗加入了黑豹党,成为一名普通党员,学习革命文学、销售黑豹党报纸、清洗枪支等工作。
她很快帮助该党在洛杉矶建立了第一个免费儿童早餐计划,以及该党最初的免费巴士探狱计划和免费法律援助计划[8]。
1968年,布朗受戴维-希利亚德的委托,为她录制歌曲,这一要求导致了专辑Seize the Time的诞生。
她最终担任了党的南加州支部黑豹刊物的编辑。
1971年,布朗成为党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担任新闻部长,接替被开除的埃尔德里奇-克利弗。
1973年,布朗受黑豹党创始人休伊-P-牛顿委托录制更多歌曲。
这些歌曲形成了专辑Until We're Free。
作为牛顿指示的一部分,布朗在1973年竞选奥克兰市议会,获得30%的选票,但没有成功。
1975年她再次参加竞选,再次以44%的得票率落败[7],1974年牛顿为逃避刑事指控逃往古巴时,任命布朗领导黑豹党。
布朗是唯一做此事的女性。
她从1974年到1977年一直担任黑豹党的主席。
在1992年的回忆录A Taste of Power中,她写到了这段经历。
"一个女人在黑人权力运动中被认为,充其量是无关紧要的。
一个坚持自己的女人是一个贱民。
如果一个黑人妇女担任领导角色,她就会被说成是在侵蚀黑人的男子气概,是在阻碍黑人种族的进步。
她是黑人的敌人....[9]我知道我必须拿出一些强大的东西来管理黑豹党。
"[10]她处理经常性的性别歧视,因为男人们一想到要接受一个女人的命令,就会感到愤怒。
在布朗领导黑豹党期间,她专注于选举政治和社区服务。
1977年,她经营了莱昂内尔-威尔逊(Lionel Wilson)的胜利竞选,成为奥克兰的第一位黑人市长[8]。
另外,布朗还创办了黑豹解放学校,该校被加州认可为示范学校[11]。
1977年牛顿从古巴回来后不到一年,布朗就从黑豹党主席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当时牛顿拒绝谴责殴打黑豹解放学校的行政人员雷吉娜-戴维斯。
该党的其他男性成员殴打她,打碎了她的下巴,因为她训斥了一名没有完成任务的同事。
[12],牛顿选择了声援这些人。
这次事件是布朗再也无法忍受黑豹党的性别歧视和父权制的时候了[13] 她带着女儿埃里卡离开奥克兰,搬到了洛杉矶。
7"Brown, Elaine (1943- ) | The Black Past: Remembered and Reclaimed". The Black Past. Retrieved 2010-08-27.8^ Jump up to:a b c d "More About Elaine". Elaine Brow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0-11-28. Retrieved 2010-08-27.9^ Spencer, Robyn C. "ENGENDERING THE BLACK FREEDOM STRUGGLE: Revolutionary Black Womanhood and the Black Panther Party in the Bay Area, California." Journal of Women's History, vol. 20, no. 1, 2008, pp. 90-113.10^ Brown, Elaine. A Taste of Power: A Black Woman’s Story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p.35711^ https://thetransmetropolitanreview.wordpress.com/2019/03/02/a-complete-idiots-guide-to-u-s-and-russian-meddling/12"Voices of Color—Invisible Women: Sexism in the Black Panther Party - www.socialism.com".13^ Brown, Elaine. A Taste of Power: A Black Woman’s Story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p.444
这只是一个人的观后感记录---希望你不要多想在看这纪录片的时候,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区,一个代表黑 人的区,认为所有的黑人都是一体的但其实不是,只是一个人,一个本体但不是,这也是事后想起的,当面对外星人的时候,所以的人类才为成为一体,也只有针对一个种族时,那个种族才会是一体所以奥尼的背叛只是做为一个人,活着与活好的选择他不做黑人也会死绝,但他一定会死绝
当然可以去指责他,因为你也是一个人,只有指责了这种背叛才能表明你的忠诚与可信,你也一样选了活好反观雷一切都在学习进步,一切都有掌握似的,演讲也很到位,但始终没有看到一点,雷要什么???
或许这只是一个记录片,应该去看看黑豹党的历史才能知道影片没给出来的东西不过里面最害的应该是那位局长大人,你要是提出什么,他早就安排好了
毛主席带领中共取得革命的胜利,成为世界诸多有革命意志团体之战神,被诸多革命者学习膜拜。
与此同时,西方世界的当权者,也在研究我们的战神毛主席,并系统的研究反革命战争,以当代法国学者加吕拉为代表提出“权力的技巧就在于依靠支持的少数,以便拉拢中立的多数,并迫使敌对的少数中立或消除之”,美国的彼得雷乌斯将军接过了加吕拉的论调,并把美国反叛乱理论放在自己编辑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战地手册》中,从毛主席到加吕拉,再到彼得雷乌斯,汲取的不仅是反革命战争的精髓,还有核心的政治愿景,这是一个政治理论,并非简单的军事策略。
这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处理所有情况的方法——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战场外。
吾辈庆幸领导中国革命的领袖是毛泽东,只可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没有压迫的时候咱就好好过日子,让“面包和马戏”充满我的人生,增智慧者,增苦恼。
重要台词1“我们要的不是民主,我们要的是社会主义”2“改革只是主人教给奴隶怎样做个更好的奴隶”3“你们猜怎么着?
美国现在就着火了,在大火熄灭之前,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4 “如果我们输掉这场战争,世界可能就是他们的了,我们的生活会天翻地覆”5. “你们能谋杀革命者,但你们杀不死革命,你们能谋杀自由斗士,但你们杀不死自由”
惊讶我的是,《犹大和黑人弥赛亚》这种无产阶级革命背景的电影居然是美国拍出来的,还提名了奥斯卡。
故事很简单,芝加哥黑人革命领袖因叛徒出卖而死背景很有意思,领袖所在的党派是参考毛主席的思想建立的,路线是在城市贫民窟建立武装政权,联合底层白人等可以争取的力量一起闹革命值得一看,吹毛求疵的话有两点不好一是标题的宗教比喻(虽然很贴切但)实在是过于黑色幽默(毕竟剧中领袖的台词实际有表达“我们无产阶级不信宗教这些,我们只相信革命”的意思)二是主要视角用来展示叛徒的内心挣扎,归根结底,电影的叙事底色并非革命更不是宣传革命电影本身也算是优秀,非常值得一看的
那个时代确实是就这么玩,就是随便杀黑人。
经过去年的黑命贵事件,更能让人了解到黑人在美国的处境。
我有一点不是很明白。
那美国社会曾经那么种族压迫。
那就都给集中枪毙就得了呗。
就这么搞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这么不能相容,那就都给遣送回非洲,要么就都给打死。
你还留他在这里搅和,你还压迫他,这不是找事吗?
黑人的人口基数至今在美国也不是很多。
也还是解决不了种族问题。
到今天警察还是随便开枪杀黑人。
这些年也没什么长进。
之前,我们聊了聊奥斯卡夺奖大热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以及1960年代全世界轰轰烈烈的左翼运动。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最具象征性的一幕,便是在庭审上被五花大绑,封住嘴巴的黑人鲍比·希尔。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的黑人们依然在被暴力对待。
为什么受压迫的黑人依然无法团结?
为什么少数族裔,在美国依然受到迫害?
为什么平权运动失败了?
在这部获得奥斯卡六项提名的电影《犹大与黑弥赛亚》中,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答案。
“黑弥赛亚”意即黑人的救世主,片名就告知了整个故事,这就是现代版的叛徒犹大背叛耶稣。
1969年12月4日,“黑人救世主”——怀揣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黑豹党领袖弗雷德·汉普顿,因受到叛徒出卖,在家中遭一队FBI探员连开99枪射杀,死时年仅21岁。
黑豹党在美国历史上仅仅存在十几年,星星之火很快被扑灭。
然而,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抗争, 依然像幽灵一样,在美国上空徘徊,直到现在。
发掘这段尘封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同样有一批年轻人想要去走那未曾设想的道路,哪怕为此付出生命。
第一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黑豹党诞生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也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多年。
虽然通过了明确规定黑人各类自由和平等权利的《公民权利法案》,但黑人们仍然面对着3K党的猎杀,政府的系统性歧视和警察的随意酷刑。
黑豹党作为一个以暴力手段反抗压迫的黑人民族政党应运而生。
民权运动中被白人警察和警犬攻击的黑人,1963比起马丁·路德·金提出了争取黑人经济平等的空洞口号,黑豹党采取武装争取权利的方式,要求美国政府承诺包括黑人社区自治、保障就业住房、平等教育、黑人拒服越战兵役、公正司法待遇、反对白人警察暴力执法以及释放一切黑人政治犯等要求。
黑豹党崇拜毛主席,视他为肉体和精神武装的双重导师。
认同“枪杆子里出政权”,把它当做黑豹党创立之初的中心思想。
黑豹党起步时缺乏购买武器的经费,于是他们在华人众多的旧金山大量购入毛主席语录,卖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的学生们。
纽约市哈林区黑豹党办事处贴着的毛主席画像但黑豹党的领袖们当然知道,最重要的力量其实并不是枪杆子,而是人民。
在贫民窟,黑豹党中组织失业的黑人进行生产,为超过十万名黑人儿童提供免费的营养早餐,召集志愿者开展扫盲运动,同时为没有条件上学的黑人青少年授课;提供免费医疗,大力改善黑人中流行的镰状细胞性贫血疾病;在治安方面,黑豹党建立了在建立了自己的武装队伍,他们以黑皮衣,贝雷帽的统一制服形象出现在街头巷尾,保持常态化的巡逻,内防犯罪事件,外防3k党与警察暴力。
黑豹党为黑人儿童提供免费早餐,1969可以说,当时黑豹党控制的黑人社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治。
如果只是在黑人社区做福利,搞民兵联防,那么黑豹党绝不至于引起美国政府如此重视。
他们真正怕的,是黑豹党背后这套完整的政治哲学和政治诉求。
1966年,黑豹党建立之初,曾仿照《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发出了著名的十点纲领。
黑豹党的《十点纲领》有了武装力量后,黑豹党继续从李德胜大大思想中学习,决心团结黑人民众。
黑豹党创始人之一鲍比·希尔曾说道:“黑豹党是人民的党。
黑豹党生存的核心原则在于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并取得人民支持,发掘人民的力量。
我们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全体人民从各种形式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以便人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黑豹党的集会也欢迎各种族的支持者,嬉皮士和越南老兵都可以自由参加黑豹党的公开集会。
而黑豹党的演讲在现实中也确实常有大量白人和犹太人参加,他们与波多黎各裔,拉丁裔和底层白人一起建立了彩虹联盟,宣传种族平等思想。
黑豹党集会,19701969年,由白人左翼阵线和黑豹党领导的“反法西斯联合阵线”开启了第一次全国会议,会议达成共识:民权运动目前的性质是一个有白人阵线的黑人运动,在未来计划组建一个“新党、新的工人党”,并希望按照非洲和拉丁美洲“解放阵线”的模式, 建立一个“包括美国全体人民的美国解放阵线”。
1970年黑豹党的势力达到巅峰,在全美68个城市设有据点,总共数千名成员。
他们有纲领,有实践,有领袖,也有朋友。
但是星星之火,只燃烧了数年,便很快被扑灭,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小插曲。
后世看来,恍若隔世。
黑豹党第二章: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
直到永远的胜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浪潮。
现在的我们,无论如何想要复原当时的时代,可能都难以完全理解为什么当时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为了社会的改变而付出生命。
上世纪50到60年代,随着英法等殖民帝国在二战后丧失霸主地位,全世界出现了一波争取民族独立、权利平等的浪潮。
这是一个属于革命者的年代,是一个孕育英雄的时代,是一个普遍相信只要通过行动与抗争,就能让自己的同胞摆脱霸权与剥削的时代。
刚果年轻人在游行队伍中举着毛主席的画像在非洲,1960到1970年这十年间,前后共有32个地区从宗主国的控制中摆脱出来并成立国家。
1961年,南非一位名叫纳尔逊·曼德拉的43岁黑人,已经组织了多年的反种族隔离抗议斗争,他因为深受马列主义的影响,被以“叛国”罪入狱与审判。
出狱后,他成立了激进的武装抗议组织“民族之矛”,他从遥远的东方古国学到了游击斗争。
在他的自传《漫漫自由路》中这样写道,“在埃德加·斯诺的光辉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我发现是毛泽东的决心和非传统思想把他引向了胜利。
”
叛国罪审判期间的曼德拉1959年,一名叫亚西尔·阿拉法特的30岁年轻人刚从战场回来 。
他曾加入埃及军队,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打败了英国、法国与以色列的联军,夺回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就在这一年,他创立了一个名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又一个更加著名的简称“法塔赫”,作为阿拉伯世界少有的世俗主义、社会主义政治团体,开始为巴勒斯坦人民的独立奋斗一生。
法塔赫武装分子游行,1970年也是在1959年,31岁的切·格瓦拉与革命同志,33岁的卡斯特罗,在经历了5年山区游击战后,推翻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在美洲建立起首个社会主义政权。
古巴革命完成后,切·格瓦拉帮助卡斯特罗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则因为对美国的强硬态度为西方世界所闻名。
切·格瓦拉(左)和菲德尔·卡斯特罗(右),1961年切·格瓦拉支持非洲的民族解放事业。
1964年作为古巴的高官,他相继访问了阿尔及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等8个非洲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5年,他离开古巴,出走刚果,希望利用自己的游击战经验,帮助刚果人民完成起义。
临别古巴,他说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
直到永远的胜利”。
两年后的1967年,在玻利维亚进行游击作战的切·格瓦拉,因为遭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渗透,被政府军逮捕,结束了37岁的生命。
玻利维亚政府军军官与切·格瓦拉的尸体这位“像鹰一样战斗”的男人,把短暂的生命全部献给了他心目中的革命,将浪漫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切·格瓦拉的死,给当时的年轻人内心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成为了反抗权威和世界左翼运动的象征,一直到现在。
1967年,百万古巴人云集革命广场,送别他们心中的英雄。
卡斯特罗在悼词上这样说:“如果我们要找一个典范的人,一个不只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典范的人,一个属于将来的典范的人,我衷心地说,这样一个在行为上,没有一丝污点,在举动中毫无瑕疵的典范就是切!
如果我们想表达我们要我们的子女成为怎样的人,那么作为热情的革命者,我们一定会从心底说:‘我们要他们像切!
’”第三章:他们能杀死革命者,但不能杀死革命全球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深刻推动了美国国内的黑人平权运动向革命化的转变。
60年代初期,马丁·路德·金还怀揣着那个梦,希望通过非暴力和平抗议的方式,为黑人争取到与白人平等的待遇。
1963年,在他完成那篇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后,他获得了美国精英阶层的支持。
1964年,《民权法案》获得通过,同年,马丁·路德·金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声望达到顶峰。
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然而,全世界的革命浪潮让他的思想很快发生转变。
他开始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立法禁止公共场所的歧视,保护黑人投票权就能解决的。
他开始频繁地谈及美国政治经济生活亟待根本变革,渴望看到资源重新分配以改变种族和经济不公平。
而这,真正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1967年,在他遭到刺杀的前一年,他在纽约发表了一篇在西方世界没有那么有名,却更加振聋发聩的演说《打破沉默》。
他说:“这是一个革命的时代。
全球所有人都站起来反抗剥削、压迫的旧体系。
一个脆弱,但公平公正的新秩序正呼之欲出。
这个国家受苦受难的人民正从未有过地站起来了。
黑暗中的人民已经看见了曙光。
我们西方世界必须支持这场革命。
很悲哀的事实是,因为舒适,自满,对共产主义病态的恐惧,以及我们对不公正的倾向,西方国家曾经孕育了现代社会如此多的革命精神,现在却成为反革命的庇护所。
这导致很多人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有革命精神。
因此,共产主义是对我们民主失败的审判,也是我们开启的革命道路上践行者。
我们唯一的希望,是重新找回革命精神,对充满敌意的世界宣战,永远战胜贫困、种族主义,以及军国主义。
”马丁·路德·金对平权运动看法的转变,实际上在几年前就被另一个人所鼓吹,他就是马尔科姆·X。
马丁·路德·金(左)与马尔科姆·X(右)马尔科姆·X批判马丁·路德·金的看法,认为他的目标是让黑人原谅那些四百年来粗暴对待他们的人,让他们忘记白人对他们做过的一切。
马尔科姆认为非裔美国人被视为美国内部的被殖民者,尽管并不存在一块实存的殖民地,但美国黑人的存在即是殖民地本身。
白人从美国黑人在棉田和工厂里付出的劳动中剥夺剩余价值,非裔美国人因而与他们在非洲受到英国和法国侵略的黑人同胞共享了历史和斗争目标 。
正是在这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上, 运动者认为美国黑人争取黑人权力,要求自决的斗争是全球反帝解殖运动的一部分。
马尔科姆·X演讲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马尔科姆·X建立了非裔美国人统一组织(Organization of Afro-American Unity),作为对大洋对岸非洲统一组织(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的回应。
他1965年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道:“我们的问题不是公民权利被侵犯,而是人权被侵犯。
我们不仅被剥夺了成为美国公民的权利。
我们还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
”一周后,他在一个不准携带任何影像记录的会场,演讲中遭到离奇暗杀。
在马尔科姆·X遇刺的一年后,30岁的鲍比·希尔和26岁的休伊·牛顿创办的黑豹党诞生。
对于他们来说,前人已经尝试了所有道路,要改变黑人以及美国其他受压迫群体的现状,只剩下一条路:革命。
鲍比·希尔(左)和休伊·牛顿(右)没有意外,黑豹党成为美国政府的目标。
FBI将其视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头号威胁,并实施了其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计划:“COINTELPRO”。
在一份此后泄露出的FBI内部备忘录中,FBI局长埃德加·胡佛提了四点:第一,首要任务是阻止黑人武装团体的联合,因为这“将是美国发生黑人革命的第一步”;第二,要阻止“黑弥赛亚”的诞生;第三,集团内的首要目标,可以先行消灭;第四,要对黑人领袖进行污名化。
白人警察让黑豹党成员靠在墙上排成一排巨大的国家机器对黑豹党的大量领袖与成员进行了系统化的监听、暗杀、监禁、公开羞辱,以及虚假指控。
两位创始人先后入狱,第三任领袖弗雷德·汉普顿在遭到FBI的99枪射杀前,说出了这句著名的话:他们能杀死革命者,但不能杀死革命!
若不是1971年,一群活动者闯入宾州FBI办公室,偷取超过1000份机密文件。
FBI的这些活动,包括汉普顿的死因,可能永远成为历史谜团。
这件事后来还被拍成了纪录片《1971》。
直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美国的黑人们依然高呼着喊“我不能呼吸”,终究没能等来他们的“黑弥赛亚”。
如今,《黑豹》被拍成了爆米花电影,马尔科姆·X和马丁·路德·金成为漫威电影中万磁王和X教授的原型。
当抗争的意义被消解,被消费,被娱乐,也许,害死黑弥赛亚的真正的犹大,并不是这位叛徒,而是被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所浸泡,再无斗志的犬儒。
【B站/视频号/知乎搜“脑飞Mindflix”,了解屏幕背后的精彩现实】美国黑人为何仍不能呼吸?
教员思想武装的黑豹党差点燎原,终遭最野蛮剿杀【犹大与黑弥赛亚】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出乎意料的好看。
一部发生在黑豹党内的耶稣与犹大的故事。
节奏紧凑,剧情完整丰富,最精彩的当属两个黑人主角的演出,尤其是象征着耶稣的汉普顿,个人魅力四射。
他目标明确,富有大局观。
演讲时,他极具煽动性和感染力,斗志激昂,直接、尖锐、真诚。
游说其他帮派加入合作,也是一针见血,开门见山。
而私底下,感情如此的腼腆且细腻,充满人文关怀,关心弱势群体的未来,关心组织人员的遭遇…而且他也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侃侃而谈的人,大难临头不逃避。
而象征着犹大的卧底奥尼尔,我们当然可以轻易对他咬牙切齿指指点点,但他身心总是徘徊在黑白之间,一边是迫于无奈,一边是愧疚,每天活的战战兢兢,焦虑不安。
他只是“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活着。
他只不过不是耶稣。
1 不可否认,美国社会到现在也存在对非裔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和不公,但如果单看电影界和文化界,非裔美国人却绝对不是一个弱势群体,华裔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不说别的,反映种族主义问题,为黑人呐喊呼吁的电影绝不在少数,其中很多也都能进入各大电影节电影奖,成为西方文化界不间断的宠儿。
以前我们看过很多电影,都会为黑人的悲惨际遇而感到同情(比如《为奴十二年》和《月光男孩》。
《为奴十二年》
《月光男孩》但从去年开始,情况不同了。
2020-2021的金球奖、奥斯卡甚至一些欧洲的电影节中获得褒奖的黑人题材电影,所反映的种族矛盾更为尖锐,价格观更为激进,一些电影甚至有走向极端主义的倾向。
比如《美国诉比莉·哈乐黛》,集中火力抨击美国白人建制对黑人女歌手的残害,原因只是因为她唱了一首揭露白人对黑人实施私刑的歌曲。
《美国诉比莉·哈乐黛》比如《迈阿密的一夜》,将Malcome X进行英雄化、导师化处理,明显是在黑人中号召一种行动主义,像电影音乐专辑里的那首歌里所说:Speak Up.
《迈阿密的一夜》看《迈阿密的一夜》时我是有点狐疑的,因为多少还知道:Malcome X 所代表的激进主义的“黑潮”,在历史上多少还是有些争议的。
而到了同样获金球奖和奥斯卡提名的《犹大与黑弥赛亚》(有一个很烂的译名叫《耶稣是我同伙》),这种狐疑就更深了。
2
《犹大与黑弥赛亚》按真实事件拍成,记录六十年代末黑人激进组织“黑豹党”的兴盛和衰落,焦点在于领导人之一的Hampton和组织内的内鬼O’Neal两个关键角色 --- 不恰当地用基督教的典故作比喻,他俩一个是耶稣基督,另一个就是出卖他的犹大。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是因为黑豹组织信奉的是G M,是小红书,而不是任何宗教。
(当然你也可以argue,这两件事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
在电影里,Hampton是一个意志坚定、激情四溢的GM 领袖,一个没有私欲的特殊材料打造的“大写的人”。
他的斗争武器是面对人群的演讲,高喊“I am a revolutionary!”能让听众变得狂热。
所以他有本事能将敌对的黑人甚至白人势力都劝服到黑豹党麾下,建立叫做“彩虹联盟”的统一战线。
Hampton又是忧郁而充满牺牲精神的,他对自已的女友和她肚子里的孩子饱含深情,但又意无反顾地决计为了G M事业而牺牲自已的生命。
电影里Hampton几乎就是一个圣人了。
而他的对立面,则是邪恶残暴的以警察和FBI为代表的白人政权。
这些人不仅疯狂迫害街上的黑人,更使用卑鄙的伎俩收买线人,渗透黑豹组织。
在叛徒的内应下,FBI洗劫Hampton住所,将Hampton击毙于睡梦之中。
那一晚FBI和警察开枪80多发,而黑豹党仅发一弹,可谓是一场血腥杀戮。
夹在他们中间的,是首鼠两端的内鬼O’Neal,一个被FBI挟持而混进黑豹党内出卖机密的烂人。
电影其实以这个人的视角展开故事,也刻画他在两种敌对势力间的挣扎和身不由已。
从这个人身上,你不仅看到人性的阴暗一面,也会看到当时黑豹党与政权的斗争,是何等的血腥和残酷。
3 以上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基本都忠实于历史真实事件。
实际上Hampton被杀的冤案,在多年后终于诉诸法庭,又过了很多年才得到胜诉和赔偿。
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动荡和种族冲突中,白人政府的确犯下这样的暴行,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今天当《犹大与黑弥赛亚》以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角度,将事件进行“还原”的时候,大多数人对建制会感到愤慨,对黑人感到同情。
而这种情绪反应可能是没有边界的,于是电影可能就会造成对黑豹党和激进的种族斗争(甚至GM)的某种美化,形成一种政治正确的洗脑效应。
其实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社会问题,包括种族冲突,都有复杂的背景和各种纠缠在一起的因素,当时甚嚣尘上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对社会既有冲击也有毁坏;而黑豹党所代表的激进主义和violent GM思潮, 并未成为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种族问题的良方。
世界并不像《犹大与黑弥赛亚》里流露的那样,是GM和反GM两种正义和邪恶势力的对垒。
世界,远比电影复杂许多。
而在2020年出现的《犹大与黑弥赛亚》,又可能是又一场种族冲突和BLM运动的产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在揭露史实的同时,是不是也在鼓励仇恨?
是不是也会刺激更极端主义甚至baoli主义的思潮?
说到这里,想到最近看到的新闻:美国几个州已快速兴起了黑人武装组织NFAC,这些荷枪实弹的平民正有组织地进行各种军事训练。
他们的领导人说:组织的目的,只是“自卫”,因为政府和警察,都不能保护非裔美国人的安全。
当被问及“baoli是不是你们组织的一种选项?
”时,这位蒙面领导人说:“Violence 是最后一个选项,但它的确是一个选项。
”自卫与violence之间仅仅一纸之隔,正如运动与GM之间也并无多宽的鸿沟一样。
所以作为一个经历过W G的国家的国民,看到电影里黑人们群情激愤高喊G M口号时,还是禁不住生出一些担心和疑虑。
希望是我想多了吧。
在芝加哥七君子中也有提到黑豹党这条线,二部电影结合起来就非常容易理解全貌,Bill的内心挣扎贯穿全片,也是最值得细品的部分。为何而战,美帝今年还有弗洛伊德事件,足够回答了。
看了半小时就关掉了,这类黑人苦大仇深的片子,离我们太远,而且太小众,让人丝毫提不起兴趣看下去。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可想而知,政治有多正确,八强综合实力就有多弱,小小小小小小年
黑人电影大年以最具代表性的黑豹党的起落沉浮作为收官之作,可谓恰如其分。
本片充分体现了黑人在美国的地位高于fbi🐶
"I am a revolutionary." 本片和同年冲奥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一样聚焦60年代民权运动,不同于后者的理想主义,以沉重的口吻讲述黑豹党领袖刺杀悲剧,以及同时代抗争者的牺牲。"You can kill a liberator, but you can't kill the liberation. You can kill a revolutionary, but you can't kill the revolution. You can kill a freedom fighter, but you can't kill the freedom."
所有给好评的人,你们知道黑豹党在美国杀害了多少人么,此党魁若是无辜,惨死他党羽刀下的数百人就是合理的牺牲品么
1310
胡弗太坏了
阿甘正传给到9.几这片才给7.3?豆瓣上是不是9成人都是脑瘫啊
犹大与黑弥赛亚,叛徒和圣徒。两个主演表演是好的,但影片只是讲清楚了一个故事。如果只是平庸的讲述这些黑人平权事件,总会有一天我们会厌倦。
整体比较一般,赶上了题材贴时政。
不错的故事。主席才21岁,说的那些话也可以原谅。
你不能喊着最高纲领干着最低纲领
黑豹党想夺取革命胜利也需要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啊!
我觉得fred才是主角啊
有些电影就是你觉得不错但是真的不怎么爱看…
真的没有七君子好看哈哈哈哈哈哈 但讲真 居然在纪录片里说 让历史去评判,其实我觉得 bill o'neal心里是否早有了答案 ,只是他依然从来都不想选择革命
B-. 比主题相似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更加真诚,却因为太不会取巧而显得像历史科教材料。选择“犹大”的视角切入,但根本上仍是“伟光正”的叙事。虽然完成得稳健,但除却两位主演注入的能量,也实在无甚灵光。最动人的,反倒是结尾的档案影像与文字解说:电影本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但当我们放弃从四面八方蜿蜒地逼近,而默认采用最“正确”的方法直达“真相”,我们将永远无法比拟真相的力量。
前面有点无间道的感觉,演讲激动人心,还意外地看到共产主义在美国的播种发芽?然而几十年过去了hate crime还是不停地发生,用纳税人的钱支付赔偿的政府机构可以下台。
5/10。与《黑色党徒》相比,可以看出斯派克·李的厉害,当然《小斧子》系列大多集都能秒杀这部。看完后我理解了明明是双男主剧本,可以奥斯卡报两个男配提名的原因,两位男主的形象都单一了,卧底带来的紧张感也大大削弱。值得称赞的是不仅仅表现黑白对立,背后还有更大的集权在操纵,另外服装我还蛮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