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七里地

七里地,The Place I Call Home

主演:春夏,金士杰,张亦驰,左右,张峰,王胤俊,李素云,任和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七里地》剧照

七里地 剧照 NO.1七里地 剧照 NO.2七里地 剧照 NO.3七里地 剧照 NO.4七里地 剧照 NO.5七里地 剧照 NO.6七里地 剧照 NO.13七里地 剧照 NO.14七里地 剧照 NO.15七里地 剧照 NO.16七里地 剧照 NO.17七里地 剧照 NO.18七里地 剧照 NO.19七里地 剧照 NO.20

《七里地》长篇影评

 1 ) 七里地观后感

四海之大,有家就有福,有福就有家。

七里地是连接家和远方的地方。

家是梦想的起源地,也是我们情感的归属地。

一个福字牵线着你我他,身在远方漂泊的人们,不管多远,也要常回家看看。

七里地祖孙三代人来来回回走了很多次,以福传递着爱,传递着亲情。

自古以来过年贴福字,近几年大家都热衷于扫福集福,这些都是文化的传承。

马上就过年了,感触会更大,说的越来越想家了

 2 ) 福&家

影片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却能勾起人对家的想念,想回家😊。

一条连接三代人的七里路和一个福字,步行、马车、轿车,交通方式在改变;1947,1983,2019时代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与家人们的团聚和欢乐。

福在哪,家便在哪;福到,家也就到了。

新年将至,回家之后打开支付宝继续扫福字吧,希望今年分到的红包更多些哈哈哈哈

 3 ) 《七里地》为什么不如《啥是佩奇》?

《七里地》同隔壁《啥是佩奇》都是年底的宣传片,一个宣传电影,一个宣传支付宝。

俩片类型相似但却正好形成两个极端,《啥是佩奇》是一个显然由专业广告团队做主的片子,了解观众的需求,观众需求什么?

过年了,需要一点暖心的故事,《舌尖》即是如此。

而《七里地》作为文艺大导许鞍华导演的作品,半点许鞍华的影子都看不到,仅剩下了许鞍华平述日常的表现,内核反而像什么,像央视每逢过年记者们问老百姓的“你幸福吗?

”10分钟的片子主题空洞,动辄横跨70年祖孙三代人,但是五十年代的社会矛盾,刚刚恢复高考的社会矛盾只字不提,只好敷衍的说“福到了家就到了”这样的屁话空话。

《啥是佩奇》好在哪里?

就是丝毫没有遮掩农村的种种问题,空巢老人,城乡隔阂,乡村里标语横幅乱贴,普遍审美素质低下(美女主播主要消费群体),但在这里爷爷给孩子做的硬核佩奇那种对孩子的爱才显得弥足珍贵。

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七里地》这片子就不会是许鞍华主导的,一看就是支付宝的某些高管的意志,他们的逻辑就是典型的傻逼甲方式的“字要大!

”看《七里地》不如听《七里香》

 4 ) 福运~传承

春节回家,把福带回家,这部短片讲述了几代人“福运”的传承,我老家也是,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家里挂上大大的福字,寓意着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片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唯一不变的是这份传承,将“福运”传承下去!

放眼望去,现在城市里的年味渐渐的谈了很多,反而没有农村热闹,说明传承不够,年轻人的眼球被很多新鲜事物吸引去了

 5 ) 七里地|不说不知道是福,说了不如隔壁那只猪。

文/李子衿七里地,是由许鞍华执导,金士杰,春夏,张亦驰主演的支付宝新春五福短片。

短短10分钟的片子,讲述了七里路,三代人,来来回回一走七十载的故事。

11947年春节前,东北大地上,白茫茫一片,一家三口,跋涉千里,来到他们的新家。

林间的小屋,连门都合不紧,而母亲却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少年掏出福字,黏在墙上,欢快地叫道:娘,我们有新家了!

21983年春节前,一辆破马车,载着父亲儿子和行李,同样是茫茫的大地。

一路上,父亲为儿子考上大学满心喜悦,一遍又一遍的让儿子给他念入取通知书:新爱的曹东升,鉴于你优秀成就和出色表现,我校决定录取你,并给予你全额奖学金。

当然要离开的后半段,父亲是不愿意听的:请你务必于1983年2月16日,中午12时……儿子抱怨:这啥报道时间啊,连在家过个年都不行。

父亲骂道:人老外又不过年。

虽如此,父亲还是语重心长地说:出去了,就别老想着回来,用功读书,为曹家争气。

临别时,父亲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福”,塞进孩子手里。

32019年,大洋彼岸,爷爷写下了一个“福”字,让孙女带回家中。

华裔少女,他的对象,还有同行的长辈,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半路上大雪封路,最后只能选择徒步前行。

女孩气喘吁吁地说:还要什么时候才能到?

这条路太难走了。

同行长辈说:你爷爷当年走才叫难呢!

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突然女孩反应过来,爷爷写的福还在车里呢!

为了赶路,女孩回到家中,拿起笔,重新写了一张“福”!

4三代人,都是同样的七里路,我想,如果没有“福”字,估计我很难想到这个主题是啥?

相比前两天的《啥是佩奇》,我更喜欢那一部短片。

短短的一个故事,却能立马让人想到亲情,想到回家。

而往年的“福”在网友心中,更多是一种全民“扫福”的趣味性活动。

虽然在这部片子加了亲情的部分,但不管走路,马车,汽车,在这茫茫的大地上,都没有跟观众共鸣的东西。

整片仿佛是在诉说一个与观众无关的东西,甚至连“福”不应该是倒着贴的吗?

这个细节都没有处理好。

当然网友的观点也是出入很大!

有人觉得“很感动,情感真切,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而有人觉得“很空洞,强行嵌套,可惜了这阵容。

”你觉得呢?

 6 ) 七里回家路,浓浓三代情

七里地,连接着家和外面的世界。

三代人,同样怀着对温暖的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期盼。

半个多世纪,从1940年代到2019年,家门口的七里地见证了一家人的奋斗历程。

这时候,我理解了每个人刚刚到家就迫不及待贴上红红的福字的心情,也理解了—一家的幸福也代表着国家的幸福,牵动着千家万户。

 7 ) 相比较《七里地》,《一个桶》才是中国人过年的真实情节啊

临近过年,各大品牌也玩起了春节营销,这里面集合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的回家情结,亲情在春节过年回家时最浓郁。

去年,导演陈可辛通过iphone拍摄一直短篇《三分钟》,故事讲述了一个铁路工作者,在节假日不能休息,坚持在岗,而自己的孩子却不能团圆的故事,这个故事相当煽情,却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毕竟在中国,还有很多像铁路工作者一样,节假日要执勤不能陪伴家人的故事。

或许一个知名导演+一个短片故事营销的方式吸引了广告主的注意,今年,支付宝联合许鞍华拍摄了《七里地》,贾樟柯联合iphone拍摄《一只桶》。

同样是讲乡愁,从名字上看,一只桶真的太接地气,这一只桶是无数城乡家庭的那只桶,也是我们无数小镇青年见过或许用过的那只桶。

而《七里地》透着文艺气息,让观众想一想,这是什么?

和《七里香》有啥关系。

看完影片后更想说,七里地和其名字一样,云雾缭绕不知所云。

显然,贾樟柯小镇青年的情结在拍广告片时也没放下,他也确实了解我们回家过年的故事,每次离开家,父母都要大包小包的装东西,孩子如果拒绝,父母说,“城里的哪有家里的好”,故事朴实,情节流畅,镜头记录着主人公拿到妈妈给的一只桶,从家里道镇上,从大巴到船上,拎了一路,重,被车里的女孩嘲笑,中途桶坏掉,去捡起来吗?

最后到达自己的目的地,观众的心思也跟着变化,里面到底是什么?

最后谜底揭开,竟然是一筐土,土里埋着鸡蛋,每个鸡蛋写着编号,还有一个鸡蛋挂着笑脸,看到这个笑脸,恐怕我们在屏幕前面也要笑了起来。

而许鞍华导演的则看起来不那么接地气,第一代人闯关东,第二代人留学生。

中国人喜欢过年的时候贴福字,这是多少年来留下的传统。

第一代人来到七里地落户,历经艰险,远远的走过来,第一件事往门上贴一个福,在历经艰险,他们向往的是稳定和安居,好吧,我们暂且接受第一代人不管经历了什么依然对福充满向往。

七里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界,要知道,那个年代,别说出国,在国内上大学就要费老劲了,可是第二代人却说着没有口音非常流利的英语,导演是不是对当年的中国社会有什么误解?

第三代人则是春夏作为一个观察者记录者来到爷爷和爸爸曾经生活长大的地方,这个地方对她是新奇的,她是外来者又是参与者,福对于一个各方面富足的人又意味着什么?

故事慌慌张张,演员靠着台词才让我们明白故事的主题是什么,有点煽情,有点强拉着观众掉眼泪的意思。

情节左拼右凑,只想问问这是导演在炫技巧吗?

几代人对福的感受没有变化,福的意义一成不变,想感慨一下,这是所谓的文艺青年对现实生活有多少误解和不懂,还想强说他们的文艺主义,只怕这不是文艺是浮夸。

两个故事都贴合了广告主的主题,贾樟柯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游子离开家,和父母的羁绊,台词真实,剧情流畅,展现了中国人的情,也展现了iphone强大的拍摄能力。

七里地故事,时间在变,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变,对福的向往却没有变。

只不过讲述了不属于我们的故事,更像是导演的一场意淫。

总想搞个深度主题,但是人生的故事都在细节里啊。

 8 ) 乡愁,是一条白雪皑皑的《七里地》

1947年乡愁,是一个破旧草木屋少年曹瑞昌带着母亲和妹妹,走过一条白雪皑皑的七里地找新家重启的生活,在这头;封存的回忆,在那头

1983年乡愁,是一张录取通知书中年曹瑞昌带着儿子曹东升,走过这条白雪皑皑的七里地回老家斗气和争面儿,在这头;前途和自由,在那头

2019年乡愁,是一台摄像机孙女儿YUAN带着男友MATT,走过这条白雪皑皑的七里地重拾爷爷故里从前的大事小事,在这头;一代一代接力,在那头

那么乡愁,究竟是什么呢?

乡愁,是仪式感吧,论迹而不论心化身为福字,贴在家门上,冰天雪地里的一抹红化身为福字,被曹瑞昌揣进儿子兜里,带出去奋斗化身为曹东升的毕业照,挂在老家的墙上化身为爷爷的一声叹息:还是老家的纸好

乡愁,又并不需要那么仪式隆重,论心而不论迹曾经在山东的潦倒,忘了也好,就把东北新家作为起点好了,也可以爷爷的福字忘了带,不打紧,孙女儿代替爷爷写了就好,也可以外国人就没有过年,我们的归属感,他们不懂,也可以

乡愁,应该是一个场,无处不在是家的羁绊,是亲人的惦念,是寄托希望,是给无所适从托底……或者说,是因为有你,你是我生命中最沉甸甸的重量,是我考量生活的意义你亦是福

剧不礼貌

 9 ) 由是枝裕和照见许鞍华

是枝裕和在近作《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第九章(311页)有这样一句话,「以我而言,主題並非在拍攝前就已經確定,通常是在堆叠作品的細節時,同時并進產生的。

」是枝裕和在其超过二十年的电影制作生涯中,巅峰作品几近半数,且仍在建构、突破。

许鞍华,作为国内一顶一的生活派、日常系导演,凭借敏锐触觉和细腻手法,捕捉到了细微的生活之光,温暖着万千的饮食男女。

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七里地》这部短片,仍旧是堆叠了大量细节,带有强烈的许导风格。

可是,影片却又如此违和,挥散着强烈的不适感,评分由7跌到5.2——面世不过四天,甚至在豆瓣舆论激起了相当的火花。

我想,静下心来,拨云见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绑架了的导演,无法做出心仪作品的事实。

许鞍华不仅被甲方预设的主题所绑架,也被自己的“轻敌”与想当然、就这样吧的心态所绑架。

在《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男人四十》《女人四十》《得闲炒饭》中,许鞍华并未点出主题,没有给出(哪怕一个)确定了的标准答案,或者说,她是用心描绘了一个人、一群人的生活,描绘着美与丑、善与恶,把抉择(欣羡哪个角色、欣羡哪种生活)的权力交给观众。

而在接拍了一些大IP如张爱玲、金庸、萧红之后,许鞍华立刻“变乖”了——她的细节不再是影片的全部,而变成了IP们的表达工具。

IP们选择了她,看中的是技术,却从未把诠释生活诠释美诠释何种人生值得度过何种不值得的权力交给她,而她,也几乎全部接受了。

许鞍华不是独自的。

她代表了相当体量的中国人的审美,她的“陨落”也代表了拥有这审美的相当体量中国人无力争取美的生活的现状与现实。

在描绘日常描绘生活之光之热的诸多华语导演中,李安远走好莱坞,侯孝贤坚挺却带着一点点丧,许鞍华渐落窠臼,贾樟柯过于空洞和符号化,魏德圣尚不够沉稳。。。

人生至痛,我以为,莫过于一句“你也就这样了”,或是“你也就到这里了”。

其中暗含着无尽的惋惜与嘲讽,犹如画地为牢一般。

距离许鞍华上一部8+作品已经过去八年,心仪的导演似已妥协。

作为一个影迷、观众,我对美好生活仍存有相当的憧憬,仍在取得的路上。

你呢?

 10 ) 三代人的幸福

中国人的年味,一个福字从几百年就开始流传,2019年家里还是会贴福。

支付宝扫福也是大家一起追福。

剧中,老一辈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学习进步,山里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山里,走进城市,走进国外的大学殿堂。

改变命运,孙子辈也追逐爷爷的梦想,带福回到山村。

短短八分钟,感觉很温暖。。。

希望这类的公益电影以后多拍拍。

《七里地》短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1故事没共鸣2不想看演员有演技的脸3福的意义不是靠台词来强调。

5分钟前
  • skysunny
  • 较差

真的不如隔壁的猪啊!都是大牌,但没有什么触动点。

9分钟前
  • 普通女孩秋不野
  • 还行

啥是佩奇好点。

12分钟前
  • 一位少男
  • 还行

比佩奇好1点点吧,广告的部分完全是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不过Fortune/福/支付宝是中国人的信仰这种广告词我是还蛮信的 : )

1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许鞍华导演与春夏的第二次合作,加上金士杰和张亦弛,演绎的三代人,福字贯穿始终,张弛有度,会演戏的演员即使只有几秒钟,也是有戏的。

18分钟前
  • KFED
  • 推荐

没什么感觉

23分钟前
  • 张兮兮
  • 还行

金士杰赶马车那,声音太出戏了。压嗓子装糙,尴尬,别扭。主题想要宏大,片子也往大了去拍,结果跨度大,细节空,情感支撑也弱。记得有老师说过,以大写大是蠢办法;反方向往往能有大作用。想要大,往小了拍,这是许鞍华的长处啊。光凭这一点,它就输给了那只粉色风筒猪。9102了,少让高层审片吧金主们。

26分钟前
  • 徐某某
  • 较差

短片虽短但该讲到点都有了,出(进)村的路不过七里地但是三代人怀揣着不同的心态来来回回,找寻的是回忆是福。金士杰老师依旧动容,春夏台词进步颇大!

28分钟前
  • 安风若無
  • 推荐

短篇应制文肯定非许导所长,她最好的作品要么依赖日常生活中以物的重复与差异打开的抒情空间,要么直接处理复杂的身份议题,对篇幅均有内在要求。影片本身很简单,补充一个时间布置背景(纯属瞎想,方便过度阐释):1947年是许鞍华出生于辽宁鞍山的那年,1983年则是动念想拍《客途秋恨》的那年。如果非要提“香港”的话,那她抽空了殖民史和再/反国族化,但PoV依然是海外华人的。引《客途秋恨》里母亲的一句话“日本菜太冷,还是靓汤好喝”,讲历史连续性没什么不对,我觉得ok。

29分钟前
  • Octopus
  • 还行

我觉得比《一个桶》好啊,春夏小姐姐还是那么好看~

34分钟前
  • Redy
  • 推荐

冲着这个阵容四星没毛病

39分钟前
  • 莎爱小德娃
  • 推荐

80分的命题作文。

40分钟前
  • 尤里卡
  • 推荐

三代人,七里地,福相伴。金士杰不愧是老戏骨,演技没得说。春夏的表演和陈粒的献唱也为短片增色不少。新春贺岁,有家有年有温馨。

43分钟前
  • 擷華
  • 较差

请得起金士杰春夏陈粒,就拍这么一个没内容的短片……广告的点定在扫福上,强行联系到福在哪家在哪,剩下什么家庭纪录片,外国人,出去上大学,七里地那条路,提了一嘴全没了……可山里质感也没见特别好啊……

44分钟前
  • 怪力尚万强
  • 还行

贾樟柯《一个桶》陈可辛《三分钟》许鞍华《七里地》

46分钟前
  • 层次ic
  • 还行

不至于低于7

49分钟前
  • 刑訴科代表
  • 力荐

这种烂俗的三段式时空叙事早已经放弃了导演观念,因之,此种消费广告影像与导演无关与演员无关,每一个角色都只是明晃晃粗暴的所指。

52分钟前
  • 黎明杂志
  • 很差

这个阵容拍成这样,也没什么触动点,实在普通。主要是剧本不行。

57分钟前
  • kinder23
  • 还行

刷你马的刷。

58分钟前
  • 修吾
  • 很差

过年,回家。回家,过年。历代传承。

1小时前
  • 若琳若邻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