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组家庭的日常为故事背景的《生在幼子》散发着一种温柔的、踏实的、细腻的的风味,这是一种与《家族之苦》中深藏不露的诙谐、飘逸清新的《海街日记》和浓情阳光的《如父如子》完全不同的格调。
或许,这亦是作为女性导演的三岛有纪子所独有的隐藏“超必杀”,以女性的视角观察事物、诠释情感的特有的魅力。
在三岛有纪子以往的作品的中,《幸福的面包》、《生缝寸尺心》、《葡萄的眼泪》皆是以细腻的情感描绘见长。
《生在幼子》和《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中展现的“丧”很是相似,纵然生活艰辛波折,但只要最后仍是你,希望待续,一切安好。
同为女性导演的河濑直美的《橙沙之味》也是一部充满了浓浓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话说田中丽奈也到了演熟女的年纪,还真是岁月如梭啊。
浅野忠信在《罗曼蒂克消亡史》里惊艳了一下,豆瓣发现不仅《雷神》而且《座头市》和《寄生兽》里都有他(被我忽视了),再有就是那部不忍看的《临渊而立》。
男主叫田中信,不惑之年遇到裁员危机,再婚后终于要有自己的孩子了又被养女和女儿“否定”,应该算是离婚后最大的“失意”吧。
信是一个“佛系”的男人,从事业(职业)角度上讲,和我类似,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家庭、兴趣、和人生意义上,不趋炎附势不急功近利不蝇营狗苟...(给自己贴点金)。
于是,结果也类似,公司拿管理人员开刀,他被赶到仓库做配货员。
四十岁的年纪,坐惯办公室换成了小货车,西装公事包换成了工作服,而且被仓库领导当众点名数落这么慢可是要降薪的哦。
然而,这些只能算小挫折,毕竟他是佛系的。
相比,他更在意怎么让女儿纱织养女们接受新生命,冲突开始了。
大(养)女儿熏出来挑事了,要求见生父,要求在自己的房间装锁,又把再婚真相告诉年幼的妹妹令她无比伤心,相比懂事的女儿纱织,一开始比较讨厌这个熏。
不过,正如熏所担心的,信和妻子争吵时也说出了“本来就是畸形的(家庭)”的话,并且在装锁时和妻子起来冲突,佛系之人也有受不了的时候,可以说快崩溃了,“打掉孩子离婚”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吧。
故事推进到,信答应熏去找他的生父,一个很“自我”的男人泽田(突然意识到这是宫藤官九郎哎!
)。
这个男人的出现,让我顿时明白影片为何叫“亲爱的外人”,对于熏,信是外人泽田再坏还是生父,对于纱织信是生父但继父对她关爱备至,看到这不禁再次感叹孩子还是跟着妈妈好啊。
纱织去看望病危的继父,终于在“只感觉像班主任和熟悉邻居去世而哭不出来”后得知生父将有新生子后,抓住继父哭了出来。
人真的需要将心比心啊,不论是“亲爱的”还是“外人”的感觉都不是孤立的。
同样的故事在熏和生父之间,泽田在拿了十万日元好处费后来游乐场看女儿,大女儿并没有来,看着玩小车的小女儿(没有啥感情)和信谈起大女儿还是蛮有父亲的样子。
人心都是肉长的,再说麻烦再说累赘,也都是自己的骨血,给我自己美好的回忆。
世界真奇妙,我们往往会讨厌生气甚至憎恨“内人”,而对不甚相关的外人“亲爱着”,当然这两家子(三家)都不算是外人了,即便没有血缘但有血缘的纽带。
血缘真的很重要吗?
血缘不重要吗?
我们常说,父母家人是我们没法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朋友这样的外人,又或者在选择朋友的时候我们已经附加了情投意合志趣相符这些要素,又或者朋友间流于表面的保持美好而不会像在内人这样“赤裸”。
内人给我们很多欢愉和美好记忆,也会给我们很多羁绊和烦恼,这些相对“亲爱的外人”的简单美好,是很大的不同。
人生的危机,来自于外人内人,其实更多是自己,我总是想真正的佛系能否坦然面对这些危机而不是嘴上说说的OK。
纱织是个好孩子,很懂事。
熏害怕现在的美好被新生命打破,但破坏之后还是选择了回归。
信现在的妻子不很抢戏,但能维系好“畸形的家庭”就很不容易。
熏的生父,不该结婚的人,还是有温情的一面,人啊人。
信的前妻,一个女强人,和信的佛系完全不搭的人,但再坚强,心也是柔软的。
信,隐忍,善良,包容,但“不求上进”,这样的男人注定不是“人生赢家”。
解救信的,是养女的回头,前妻的释然,女儿的认可,妻子的共同走下去的肯定。
原文
日本电影编剧领军人物荒井晴彦,今年七十大寿,在初秋的大阪“荒井晴彦电影节”上,为观众展示了《红发女》《远雷》《W的悲剧》等近60个剧本的缤纷世界。
其间又传来爆点,他改编的《生在幼子》获得本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所有参展影片中,动员观众人数鳌居第一。
一向不对票房折腰的荒井欣喜“能有更多的观众看到此片”,并深谢原作者、日本直木奖作家重松清先生的义气,“20年来,面对诸多电影化与电视化的游说,他一直回绝说那个小说是给了荒井的。
”《生在幼子》讲的是,离异的男主人公(信)和带着两个女儿的离婚女子(奈苗)组成了新的家庭,因为幼子即将出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到最后壁垒消弭,一家喜迎幼子。
如果说当今家庭的时代主题,从离婚到单身现象与单亲家庭,已开始转移到家庭新组合,那么荒井在多年前,为何从日本文学的丰饶大地上,选中这个家庭小说呢?
“我其实一直想写个家庭片,因为家庭片这块阵地是小津代表的日本电影里最拿手的,却被电视剧抢去已久了”,“原作里,主人公下班在电车里用耳机听詹姆士·泰勒的《你的朋友》,歌词是这样的,只要你呼唤我的名,我将无时无刻地奔往你所在之地,无论春夏秋冬。
那会儿,我的女儿刚好小学六年级,快上中学了,与我近乎分居状态,我们能否也成为朋友般的父女呢?
这让我迫切地想把这部小说写成本子拍成电影。
”与荒井有过多年之交的晏妮(日本电影大学特任教授/比较电影史研究家)认为,他的艺术真髓是“在创作中一直注重刻画人性深层情感的真实性”。
剧中主人公信,是个顾家的理想继父,在搏杀文化的日企里常常回绝酒席应酬,因而被贬到仓库工作;而幼子的诞生,又让进入反抗期的继女薰觉得自己“多余”,她提出“我要见我亲爸”,信错愕,气恼黯然又尽力满足薰的要求;而一旁的后妻奈苗坚韧而钝感,对薰的要求嗤之以鼻,反建议信干脆免去一年只有四天的与亲女儿的见面。
信则对奈苗崩溃地说出气话“要不打掉孩子,干脆解散!
”;小小的惠理子还不知道自己是继女,天真地追问信的亲生女“你怎么会和我爸爸在一起?
”……与大多油腻腻甜滋滋的家庭题材相比,该片的情节结构上的冲突,有如夏日的喇叭花层层绽放,无论是“无血缘的家人”还是“有血缘的他人”,剧中每个人心头都缭绕着不方便说出来的尴尬,敏感而小心翼翼却又体味寒心,不经意间散发着嫉妒的酸,辛辣的突兀,很像原作里描写热狗调料的段落,番茄汁与芥末,“酸酸的,辣辣的,可两种融汇在一起,又有种不可思议的甜在舌尖扩散”。
那么什么是驱动全戏的戏核谜底呢?
“一定要说到谜,那就是人为何需要家人,要成家?
有位作家,我一直以为他是独身主义者,可他到了60岁前后竟结婚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感觉孤独了。
世间无非要么选择没有家的孤独,要么选择有家的孤独,但我觉得有个对方有个家却维系得不顺利时,这份孤独,远比一人的孤独要烈得多”,荒井说。
德蕾莎修女曾提到爱一个远方的人要比爱一个身边的人容易得多。
也许很多观众掉泪的原因,作家佐佐木让能够代言:“组成家庭的必须条件不是血缘,而是要组成家庭的意志。
”《生在幼子》讲的是一个男人如何学会坚定而从容地去爱自己最近的邻人——没有血缘的家人的故事。
(编辑李二民)原文https://finance.sina.cn/2017-10-02/detail-ifymkwwk7724632.d.html?ua=OPPO-OPPO+A77t__weibo__8.3.3__android__android7.1.1&from=1083395010&open_source=weibo_search&hd=1&wm=3049_0015
看起来是因为重组家庭出现的问题,其实问题在这个妈妈身上看起来温柔娴雅,其实霸道得足以让其他人窒息。
大女儿要见亲生爸爸,不让。
大女儿来姨妈了,想给自己的卧室装锁,——不给。
小女儿有权利知道这个爸爸是不是亲生的——不说。
老公从白领被贬黜为蓝领,生活压力大,考虑辞职——不管。
她最根本的问题,不是霸道,而是蠢。
蠢到以为凭她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写现实——让那个殴打妻儿的老公消失,让这个男人和女儿和和美美的做父女,让他们有一个真正的共同的儿子。
她就和那个掩耳盗铃的人一样,以为自己想要,世界就可以为她改变。
而别人的痛苦、请求,她完全听不进去。
当丈夫痛苦到想要离婚,想给女儿的门上装把锁,从此就有了界限,就撕掉了谎言的面纱。
她扑上去,暴力撕扯丈夫,用身体阻止他那样干。
更可怕的是,她一边施加暴力,一边无助的哭泣,还让自己受伤,将是非黑白颠倒。
实际上,她才是那个施暴者。
这个男人也是奇怪,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却想给别人养孩子,关键是,并非出于爱这个女人而结婚,是想做个爸爸???
大概也是个有问题的人。
看到这里,真心不想看下去了。
这种扮演猪吃老虎的施暴者,在东方女人中普遍存在,俗称圣母婊。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去新天地,正题@浅野忠信终于演回正常人,我们想要成为别人(孩子反应最为真实直接矛盾也最尖锐)眼中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其实是想要成为自己想要的完美,如果接受不了人生目标与现实的差距,果然只能徘徊在无尽的后悔与逃避中了,那就欣然接受所有的不完整,血を繋がる的女儿放开的手也让他自己放下壁垒,去拥抱不完美的他人,在伤痛中努力做到最好,苦难中寻求幸福也算鬱病系日影中的治愈点吧,曾有一度我觉得可能要拍成男主坚持不了了,换我我可能已经放弃了哈哈哈哈哈
中年男人田中遭遇公司调职 妻子怀孕但继女不理解而引发的家庭危机 自己的亲生女儿前妻抚养 听话懂事 但只能偶尔见到 身边两个都是妻子带过来的继女 但是他一直视如己出 而大女儿在得知他们将迎来属于的孩子时变的叛逆 和家人作对嚷着要见自己的亲生父亲 殊不知亲生父亲并不想见他们 田中在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煎熬着。。。
田中应该是很喜欢孩子的 不然不会对这两个孩子那么好 每天下班都给女儿们买蛋糕 甚至我觉得他当初会和这位妻子结婚和孩子应该也有很大的关系吧 被怕成年男人却能和自己开心玩耍还睡在自己背上的大女儿触动 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女儿并不知道真实的家庭情况 六年级的大女儿在知道妈妈怀孕后对田中冷漠忌惮 威胁着要告诉妹妹真相 吵嚷着不愿和‘外人’生活在一起 要自己那个曾经打掉了她的牙的亲爸爸 要给自己的房间装锁 把怀孕的妈妈推倒在地 十足的让人厌恶 虽然知道她只是害怕被即将到来的孩子取代 被爸爸妈妈忽视 怕自己成为‘外人’ 知道这一切都是她害怕的举动 但还是很讨厌 特别是电影前一半营造出来的那种沉闷压抑 更容易让人憎恶她 妻子极力想要弥合 但是被怒怼 田中的情绪也终于在女儿买回来锁后爆发 大女儿冷眼旁观说出了 看吧 到头来他不也是一样。。。
田中跑去拜托亲生父亲和自己的女儿见面 可是被拒绝 理由是不想和无关紧要的人见面 曾经的妻子和女儿都曾是负担 以十万元为筹码答应了会面 女儿应邀前去田中带着小女儿却在他们约定见面的地方看到了等待着的亲生父亲 原来大女儿并没有应约 这位爸爸似乎也想起了一些曾经的事 略有悔意 甚至为大女儿准备了礼物 回到家田中把礼物给了女儿 没有过多的言语 依在他怀里哭泣已经能表达万分 幸好最后的部分还算走向比较积极 应该是从田中的亲生女儿沙织和他谈过心后那段开始的吧 在把沙织送去医院后 回家的路上跟妻子和小女儿坦明心迹 安下了心 所以最后田中和妻子 田中和女儿 女儿和妻子的和解算是达成 虽是外人 但也是最亲的外人
他穿着内裤和蜜桃女逃亡(「鲨皮男与蜜桃女」);他被老师侵犯后精神崩溃将其杀死(「梦旅人」);他能量过剩,只能用点击治疗失控的情绪(「8万伏特霹雳神龙」);他通过一次次的纵火焚烧让心情平静(「水之女」;他在猥琐的欲求支配下大开杀戒、满门皆诛,不留活口(「座头市」);他挖空心思的策划着如何让自己的死掉(「世界只有我和你」);他处心积虑的策划杀掉自己的妻子(「杀妻总动员」);他在自残中获得歇斯底里的暴虐快感(「杀手阿一」);他操着软侬吴语杀戮自己的一家老小(「罗曼蒂克消亡史」);他诡异又古怪的闯入朋友家里扰乱人家的平静生活(「临渊而立」);他接的角色都是杀人、杀妻、自残、自虐、自杀,癫狂的变态神经病。
他是浅野忠信,看日影日剧就会时不时晃出身影的大叔。
尽管演了那么多的变态,但在「生在幼子」中饰演的中年男人田中,把人到中年不得不承受的压力饰演的淋漓尽致,观影过程中我还时不时在想:搞不好下一秒他就会把妻儿扔楼下吧!
叔这次终于没杀人或者杀自己了,温柔的让人心酸。
田中与妻子奈苗是半路夫妻,妻子奈苗因上任丈夫家暴、不负责而离婚,田中因前妻事业心强,理念不合离婚。
奈苗带着两个前夫的女儿嫁给了田中,田中自己的女儿跟前妻生活。
婚姻失败的两个人组成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小女儿因太小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一直当田中为好爸爸。
田中对没有血缘的女儿也视若己出,他愿意花时间陪孩子、陪妻子,他乐于自己的家庭生活,事业心不强,就算公司把他从管理岗调到仓库工作,他也无所谓。
好继父只想要家庭美满的生活,直到某天妻子奈苗怀孕了,原本重组的家庭可以有个血缘联结婴儿出现,理应更加牢固,但这还未出生的婴儿却引发了重组家庭的危机。
当小女儿满怀希望的盼望着未出生婴儿时,叛逆期年龄的大女儿熏,敏感又缺乏安全感,尽管继父这些年照顾得如同亲生,却依然缺乏对没有血缘继父的信任感。
继女一次次撕裂重组家庭的行为,让田中开始质疑自己想要的生活、婚姻,中年男人的内心悲伤和疲惫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
人总有逃离的愿望,有人也可以很任性,妻子奈苗的前夫不愿被婚姻束缚,家暴挣脱掉婚姻和儿女,自己女儿可以心安理得的让别人养,选择逃避摔掉一切负担,看似不在乎。
但当女儿要见他,他还是脱掉工装换上西服,拿着不合时宜的礼物,不知所措的期待自己孩子的出现,还是在乎的。
听着小女儿叫别的男人爸爸,还是在乎的。
面对这些无法把握的亲情,田中焦虑过再婚到底是为了什么?
甚至连他都开始思考要不要逃离,进家门的步子越来越沉重,但他仍然坚守信念,用内心的强大去抵御外在的压力,想当个好爸爸维系一个家让他的爱落地生根,持久婚姻需要宽恕,持久亲情也需要宽恕,大女儿熏最终与继父和解。
随着婴儿的出生,一家人又步入圆满,这是日影常常要做的事情:因为有了血缘联结更加能把人牢牢的绑在一起,以至于在漫长岁月里的互相折磨、共享痛苦这样的事情,也会变成生命共通的善意。
五十年前缔结一个家庭理所当然,三十年前缔结一个家庭也不是很难,然而文明繁茂的今天,缔结一个家庭似乎变得可有可无,我们不是家庭的唯一值守者;我们惊慌不安的想要确认的不是"价值",而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存在";我们真正想守卫的不是婚姻,而是与真实人类建立起的联结。
日本导演三岛有纪子今年携手脚本家荒井晴彦带来了新作《生在幼子》。
电影改编自直木奖获奖作家重松清21年前的同名小说,描述了一个双方都曾离婚的男女重组家庭的故事。
男主人公田中信(浅野忠信饰)是商社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每天除了按部就班,勤勤恳恳地工作之外,对他的生活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
信和在大学工作的前妻生下了女儿纱织,之后因为孩子的问题价值观不合而离婚。
他现在的妻子,奈苗(田中丽奈饰)是一位在家专心备孕的家庭主妇。
奈苗在过去的一段婚姻中遭受到前夫沢田(宫藤官九郎饰)的暴力,被逼无奈带着两个孩子(大女儿薰和小女儿惠理子)与沢田离婚。
信,奈苗和奈苗的两个女儿四人住在东京郊外的新团地住宅。
两个人各自背负着过去家庭破裂的碎片,面对同一屋檐下毫无血缘关系的“他人”,要怎样才能组建一个亲如骨肉的家?
这个共享着信和奈苗血液,即将出生的“幼子”给这个新家带来的是希冀还是绝望?
维系家庭的究竟是什么?
这些都是电影提出的疑问。
影片围绕着即将出生的婴儿,从不同人物的角度表现了他们对这个还未到场的新生命做出的反应。
类似的题材很容易让人想到2013年是枝裕和导演的《如父如子》。
而《如父如子》更多地将焦点放在血缘对家庭维系的重要地位以及身为父亲(抑或是家长)的良多如何去接受其实是别人生下的孩子。
在《生在幼子》中,导演三岛有纪子则用非常温情的笔触,多角度地描绘了丈夫,妻子和孩子以及周围人在家庭问题上的无奈和坚持。
和原著一样,浅野忠信饰演的信是故事的中心人物。
出演了各种b级片角色的浅野忠信这一次做了一次慈父,剃干净胡须,穿上西装提着公文包成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上班族。
开头第一个游乐园的镜头便是信低下腰一丝不苟地系好松垮的鞋带,等待着女儿纱织的到来。
信本人性格温吞还有一点笨拙,他在公司由于不和上司同事一起去喝酒社交,被调去仓库工作。
每天依照电脑的指令从仓库中挑选出指定的货物。
在工作场合的信,活得就像一个机器人。
这种透不过气的枯燥生活通过镜头很确切地表现了出来。
影片大量镜头都是随着信往返于他的工作地点和家。
在城郊新建团地面积狭小的家,不见日光的硕大的仓库对着数不尽的货物,往返于家和工厂的电车上站着或坐着累到一声不吭的上班族。
连接家和工厂这两个异质空间的,是导演反复用推轨镜头表现的那一段车站和公寓之间绵延无尽的电梯轨道。
每一天,信都穿过这一条黑洞般的通道回到裂痕累累的家中。
信一直以来的希望都是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这也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理想。
可是他的新家真的有那么美好吗?
看着妻子和小女儿惠理子每天满心欢喜地盼望新生儿的到来,看到另一边对这个新家极度抗拒的大女儿薰,一想到即将要出生的孩子,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他不禁怀疑起这个家究竟是否值得去维系。
妻子奈苗的世界又是怎样的?
她过着和大多数日本家庭主妇同样的生活,每天早上为孩子准备便当,白天在家里看怀孕相关的杂志,晚上丈夫回来之后只能对他说说他家里的日常琐事和对他们共同孩子的期待。
她的世界只围绕着孩子和丈夫展开。
家,就是她的全部。
因此她不允许薰和生父见面,不喜欢信和前妻的女儿纱织见面。
她做所有她认为应该做的,尽全力保证这一次的努力不会失败。
信和奈苗各自都在尽全力地去构筑一个全新而美好的家庭生活。
为此信不牺对没有生父记忆的小女儿惠理子撒谎。
信和奈苗这两个朝着自己的目标独自盲目前行的人,他们对家庭的渴望更多是对个人执念的追求,不管不顾他们周围亲人的感受。
将他们所做的努力付诸流水的,是大女儿薰。
她直接告诉了信和奈苗:“我果然还是讨厌这个家”。
影片通过幼子出生这个中心事件,呈现了各种人物对家庭的理解。
可能因为导演三岛有纪子身为女性的原因,以及在拍摄电影之前在NHK做纪录片节目的经历,三岛的作品一直以来都以细腻温柔的笔触描绘着人在生活中的百态。
同样在《生为幼子》中,影片对各个角色的塑造和他们立场的把握温情却又不失客观。
公司的同事认为孩子就应该是看着父亲出门工作的背影长大的,内心看不起每天一下班就回家的信。
奈苗的前夫沢田则在第一次见面时告诉信:“孩子这种东西真的很麻烦”。
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他回忆到和奈苗的婚姻时说:“我每天下班后坐上电车时都非常期待回到家里。
可是当我走到楼下,看到我家的窗户亮着灯,想着那个人一直在等我回家,每天灯就那么亮着,每一天,我就又掉头回到车站。
”沢田的这般话大概绝大多数日本男性上班族都深有体会的吧。
同样身为女性导演的三岛在片中加入了对女性角色的关怀。
信的前妻友佳,要孩子对正处于事业发展期的她来说是毁灭性的。
怀孕代表她目前为止的事业将付之流水,因此她才会在怀孕之后瞒着信拿掉孩子。
6年后与信再次相见的友佳对他说道:“你真是一点也没变,总是一直问为什么,从来没有问过我的感受”。
再比如对奈苗这一角色的塑造,绝非把她单纯地刻画为一个过于乐观的家庭主妇。
在表现她对新家未来的期盼的同时,又着笔于主妇囿于家庭内心产生的积郁。
亦或者从三个孩子的角度表现他们对各自家庭的态度。
另外影片的场景选择也可以说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片中各种人物所处的环境都是深植于现代日本社会背景之中的。
除了上文提到的对工作女性严苛的社会大环境的映射,值得一提的是信和奈苗新家所在的地方:东京城郊的新团地住宅。
对在东京工作的大量上班族来说,他们的工资不能够承担起城中心昂贵的地租以供一家人居住。
针对这样的问题,城郊建起了大量的集团住宅团地,附近带有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超市等设施。
这些地方距离城内通勤时间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租金便宜,因而居住在新建团地的几乎都以家庭为单位。
团地里的户型面积不大,客厅和厨房往往是一体的,带有两个居室。
信的家就是典型这样的设计。
导演用家庭空间的分割去表现家族成员之间的割裂。
影片中家庭的场景,主要集中在客厅。
客厅是家人沟通交流,共享时间和空间的场所。
出现在这个空间意味着和其他的家庭成员主动产生联系,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因此在客厅里,信,奈苗和小女儿惠理子一起吃蛋糕,奈苗和信商量备孕的注意事项,一直呆在卧室的大女儿薰出来告诉他们自己对这个家的厌恶。
相反的,卧室则是极度私人的空间,是属于自己的,不容许侵犯的领悟。
薰一直无法接受信作为自己的父亲,她不允许信呆在她的房间。
薰一直都把自己关在房间,当信进到卧室的时候用命令地口吻叫他出去,到后来甚至买了一把锁试图将门锁上。
空间的分离在故事层面上和家庭成员的隔绝相互呼应。
当原本看似“和睦”的家产生的矛盾愈发无法掩盖,面积狭小的家也愈发显得密闭,让人物和观看电影的人也透不过气来。
这种窒息感直到最后,信提议出全家一起出去散步时才消失不见。
影片有一个镜头是在远处拍坐落在山坡上无数栋外观相似的住宅楼,夕阳时分家家户户的窗户陆陆续续地亮起了暖黄色的灯。
信站在上坡的电梯里,身边是和他打扮类似的上班族。
《生为幼子》里的信和奈苗,就是在新团地住宅楼中,生活在每扇亮着灯的窗户背后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家庭。
中年男人田中遭遇公司调职 妻子怀孕但继女不理解而引发的家庭危机 自己的亲生女儿前妻抚养 听话懂事 但只能偶尔见到 身边两个都是妻子带过来的继女 但是他一直视如己出 而大女儿在得知他们将迎来属于的孩子时变的叛逆 和家人作对嚷着要见自己的亲生父亲 殊不知亲生父亲并不想见他们 田中在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煎熬着。。。
田中应该是很喜欢孩子的 不然不会对这两个孩子那么好 每天下班都给女儿们买蛋糕 甚至我觉得他当初会和这位妻子结婚和孩子应该也有很大的关系吧 被怕成年男人却能和自己开心玩耍还睡在自己背上的大女儿触动 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女儿并不知道真实的家庭情况 六年级的大女儿在知道妈妈怀孕后对田中冷漠忌惮 威胁着要告诉妹妹真相 吵嚷着不愿和‘外人’生活在一起 要自己那个曾经打掉了她的牙的亲爸爸 要给自己的房间装锁 把怀孕的妈妈推倒在地 十足的让人厌恶 虽然知道她只是害怕被即将到来的孩子取代 被爸爸妈妈忽视 怕自己成为‘外人’ 知道这一切都是她害怕的举动 但还是很讨厌 特别是电影前一半营造出来的那种沉闷压抑 更容易让人憎恶她 妻子极力想要弥合 但是被怒怼 田中的情绪也终于在女儿买回来锁后爆发 大女儿冷眼旁观说出了 看吧 到头来他不也是一样。。。
田中跑去拜托亲生父亲和自己的女儿见面 可是被拒绝 理由是不想和无关紧要的人见面 曾经的妻子和女儿都曾是负担 以十万元为筹码答应了会面 女儿应邀前去田中带着小女儿却在他们约定见面的地方看到了等待着的亲生父亲 原来大女儿并没有应约 这位爸爸似乎也想起了一些曾经的事 略有悔意 甚至为大女儿准备了礼物 回到家田中把礼物给了女儿 没有过多的言语 依在他怀里哭泣已经能表达万分 幸好最后的部分还算走向比较积极 应该是从田中的亲生女儿沙织和他谈过心后那段开始的吧 在把沙织送去医院后 回家的路上跟妻子和小女儿坦明心迹 安下了心 所以最后田中和妻子 田中和女儿 女儿和妻子的和解算是达成 虽是外人 但也是最亲的外人
这个父亲已经是非常合格的父亲了,无论是养父还是生父的角度,都做到了兼顾和求全,但是却两边都不是人,生父把亲生女儿像累赘一样推给他,可他依旧得不到认可,装锁的女儿终究敌不过血浓于水的。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家庭问题就是无解的问题,要么别结婚、要么别离婚、要么别生、要么永远别让孩子知道。没有别的选项。
继女觉得在父母的再婚家庭里是个外人,亲生女儿以为跟生父最亲,结果也觉得自己成了外人,而生父在两个女儿面前,也是一个亲爱的外人。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在养育之恩和血缘之情之间究竟哪个更难,这很复杂,导演处理非常细腻温柔,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
看过两部这个导演的感觉都不合拍
"畸形"组合家庭的娓娓道来...感受到日本社会生存的压力,工作上家庭上,如果不是麻木和隐忍,难以将生活为继...老爸面对前妻前夫都好和谐...多少人能做到对非亲生子女如此包容...密集公寓的电梯过目不忘...导演抓住了情绪的细腻关节...
不知道日本人是不是真的有那么敏感,还是说女性导演把电影拍的过于细腻了。
“用花装饰一下悲伤吧。”一些心酸和感动的段落:前妻车里所说的“后悔”,浅爷装锁,夫妻间的争吵,浅爷求婚时Rena的“谢谢你”,浅爷和纱织第二次见面,宫九口袋里的硬币,家庭新成员的诞生。如果说“夫妻是可以分开的家人”,那么孩子则是联系之前家庭成员的纽带。亲近的关系除了家人,还有“朋友”
真无聊啊真无聊啊地感叹着 却不经意被打动了
望着最后西装打领的宫九,到底怎样才算是一个家庭。就算再不堪,也有想做好一个父亲的那一刻,生活总归有无解的问题。
整体风格可以称得上非常张艾嘉了。人物源于生活,却低于生活。努力追求每场戏独立的生长曲线和情感浓度,却忽略了彼此连接之后的整体性。空有观察,缺少思考。
201803看这样的故事真的让人难受。浅野忠信田中丽奈极佳。
再婚家庭剪不断理还乱,不过这个主演阵容总体效果还是沉稳,宫九这个ゲス演技也是浑然天成了…
人生真的好难快乐…【2018.03.25】
离异与再婚议题的本质其实是记忆的拆解与重组。人们于过去从未过去未来将要到来的现在时当中慢慢体悟记忆的交叠和变换,然而传送记忆的大门在这部讲述成长的作品里并没有敞开而是被《亲爱的局外人》装上了锁。三岛有纪子在我们貌似过着幸福日子的《人造天堂》里觉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以象征最终和解的幼子的出世强行将其弥合。可是问题在于这样的大团圆结局几乎是在瞬间完成的,而这样的神迹只能发生在电影里。真实的生活最终停留在了上一幕:覆盖历史的新雪缓缓地飘下。这难道不是圣诞日最好的礼物吗?!
重组家庭的心酸,血亲或是养育,没有一样是坚不可摧的。浅野忠信这一父亲角色写得挺好,面对家庭和事业的毒打,硬是把委屈活生生吞进肚里,做个体面的中年人,真不容易。调子很丧,节奏很闷,最后唱K和新生儿的降生,是一次变调,但很难说是happy ending,还是新一轮的秩序失衡。
很戏剧化的呈现,很多时候觉得太过了,人设都很极化,浅野大叔的角色堪比圣人。相比之下,《九三年之夏》的处理就好消受多了。
特别特别聚焦的题材,聚焦到留不出任何缝隙给旁枝末节,因为这种聚焦,观看者可以极速入戏,完全被牵制情感
拍的很细腻,依靠情感来推进故事,难得。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故事一到了中国就变成了狗血电视剧。
看田中丽奈那个角色我真的抓狂,觉得和浅野忠信不搭戏啊,完全不懂这样的两个人怎么成的夫妻?同情吗?太小看婚姻了吧?(或者凡人都是这样懵懂靠着冲劲才进入的婚姻?然后在焦头烂额中成长或毁灭?)真·中二的大女儿我真的想抽她……最后还是因为怕被抛弃的防御机制啊……把你这好人后爹伤得不轻呢。好人后爹拿钱求亲爹见面那段我也好烦躁,特么的至于嘛!为啥啊!我果然冷血冷情呢。寺岛忍在车里吐槽前夫那段戏好好啊(终于看出了演员的功力,但是想到当年和我们刚君搭档演情侣……还是扶额……母子相不是情侣相啊……)再次感叹日本的子役厉害,纱织在汽车里说是朋友那段戏,也很棒。宫藤官九郎这个hentai啊……写剧本不能满足你吗
对于再婚者,最大的伤害无疑是孩子,每一个父母都有可能面对,前任孩子/现任另一方前任孩子/现任共同新生孩子,这样混乱复杂的局面,就不论你有多少钱吧,就问你有没有这样的胸襟博爱和责任,何德何能兼顾各方势力还能保证自己一直在积极成长,而大概率你也就缺个搭伙过日子的伴儿,这种咎由自取的自私自利,活该你用一辈子去填坑赎罪!
给叔叔细腻的演技打满分,剧情张力也很足,就是桥段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