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导演拍日常生活,意识、技法常高人一等,于无声处给人惊喜。
小津安二郎无疑是拍日常生活的大师,真正的集大成者。
当代延续了小津的电影血脉的日本导演,我知道的有两位,山田洋次和是枝裕和。
看完山田洋次的《母亲》,我就知道,以后遇着这位导演的影片,我是绝对不能放过。
同样,看完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我马上在电驴上找他的其他作品。
要说故事,《步履不停》其实是不需要介绍的,因为它不过拍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碎片,这些碎片的错落拼接,成就了一部透视人生真意的影片。
影片的节奏不必我说,因为它跟每一个观众的脉搏是共振的,我们在那一家人的三代人中间,看到的是感受过的或者可以预知的生活。
父亲恭平(原田芳雄 饰)比我父亲大概要大20岁的样子,我却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父亲的影子,他的性情和我的父亲极其相似。
恭平是一个顽固而又偏执的老头,他表面上有点冷漠,骨子里却充满慈爱。
正如良多(阿部宽 饰)不喜欢父亲说一些刻薄甚至有点恶毒的话那样,我也时常批评父亲。
面对我的批评,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表面上并不认同,实际上却是有所改变的,影片中的父亲亦如是。
我很喜欢良多一家,他和他的寡妇妻子以及她带来的儿子。
这一家人出现的时候,良多正处于潦倒之中,他的美丽的妻子无怨无悔,他的儿子更在他姐姐的孩子面前捍卫着他的尊严。
这是一个貌似很难和谐却互相扶持的家庭,因此,在影片的最后,他们一家开着车来祭祀家人。
特别特别喜欢良多的妻子由香里(夏川结衣 饰),这样的寡妇,我想是每一个懂得珍惜的男人都愿意娶的(影片中良多的父亲恭平说带着孩子的寡妇很难嫁人)。
《步履不停》拍的不过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却能够在我的心灵深处反复回响。
真正伟大的电影,不一定要有炫目的技术,也不一定要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意,一点真意足矣。
大和民族真的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民族,它既有全球最cult的导演群体,也有着全球最好的表现日常生活的导演群体。
前年,我们有《天水围的日与夜》这样的表现日常生活的佳作,但,这样的作品在华语电影里真的太少了,愿意拍这样的作品或有能力拍好这样的作品的导演就更少了。
是枝裕和电影里最喜欢这部。
清新、温暖,间或忍俊不禁。
是枝裕和既是作家又是导演,两者都很出色。
《步履不停》即是他写的,也是他拍的。
还没看过原著,相信以日本小说的细腻和情致,一定不差。
是枝裕和的电影清新到骨子里,即使是残酷题材的《无人知晓》,也洋溢着这股味道,更不用说其他作品了。
清新可以美化生活,例如《海街日记》,也可以彰显残酷,比如《无人知晓》。
是枝裕和的电影也是温平的,一样喜欢用长镜头,却是彰显生活情趣,进而记录岁月温淡。
少了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的那份历史感的大气端庄,多了一份小日子的情怀。
小津和山田记录的是大历史,是枝则喜欢写下个人几年、十几年的光阴。
是枝裕和的电影极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这部《步履不停》。
他将寻常生活描绘得不动声色,却展现了生活的全貌。
与家人团聚,琐碎而冗长的对话,亲人间微妙的亲近与疏远,常出现的不合与尴尬,和即使这样仍然温暖的一家人。
它就像我们这些平凡人每一次与亲人的聚会,看电影里的阿部宽、夏川结衣......看着他们,倒映着我们自己。
生活就是一袭华美的长袍,爬满了虱子。
时而是夏日紫薇花下的嬉戏,时而是不小心出言不当的尴尬,生活的伤痕累累煎熬着我们,然而所有对话都会继续,所有尴尬都是暂时的。
这就是亲人。
这就是家。
我太喜欢《步履不停》里无处不在的小细节,大家说话时的察言观色,掌握气氛的小心翼翼,完美的神色过渡,家庭成员间让人忍俊不禁的种种瞬间,是枝裕和在这部电影里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严肃和活泼,幸福和悲伤。
这就使得这部电影在情感和表现上非常丰富。
阿部宽、树木希林、原田芳雄、江原由希子的演技非常赞。
至于那从头到尾使用滤镜的摄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些镜头还是很值得留意的,比如扫墓下山的镜头,几个人从画面右侧慢慢走来,这样的镜头有和电影相符的惬意和生活的悠远。
当然最显著的,是枝裕和爱用的空镜头,留白的意趣也充满了美学。
看完这部电影,也许会对生活有一些释然,如果能将自己的生活拍成电影,也许也是这么美吧。
当然,要让是枝裕和来拍。
似乎向小津致敬的意思,例如空镜头,树梢、横驶入再驶出画面的列车;甚至机位高度某些时刻也类似,如良多一家进门、母亲在玄关迎接的那个镜头。
不过,小津镜头下的日常物件总能显示出非物质性来,而在这个片子中,大概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是枝裕和并不想突出“非物质性”,不如说是他就想要这种物质——触摸得到的日常人生吧。
片名《步履不停》,是时间,也是空间,而摸得到的这段时光,才是值得流连的吧?
还好是细腻,不过就是情节过于俗套,而显得滥情而无节制。
当然也有处理得还不错的,例如父亲与良多之间,寥寥的几句话。
小津远矣,我们除了在这些细枝末节上“把握”“摩挲”物件,来体现日常人生,难道就没有别的方法了么?
还是继续看看小津怎么讲故事吧。
另,最后一个镜头,慢慢摇上来,俯拍一家人上车的镜头,尤其不妙。
私下以为,还是镜头不动,只听到画外音,车门开启关闭及发动机的声音就足够了。
如果,人生是一條長長的路,陪我們走最長一段路的,就是家人。
一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有的十分美好,有的萬般痛苦,每一段路,也各自會有與我們並肩同行的人,伴我們度過不同的生命時刻。
而家人,很少與我們並肩同行,總是在一定的距離之外,或前或後,不在圓的核心,卻始終不曾離開圓的範圍,像是一種莫名的堅持,彷佛只要一同站在圓裡,即使保持沉默,也能給予一束淡淡的光,在我什麼都看不見的時候,陪我繼續安心向前。
我在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橫山家之味』中,看見了這道隱微的淡光,也聞到了用「飯香」,「茶香」,「情香」組成的『橫山家之味』,沒有濃得化不開的氣味,只有熟悉的淡香飄在空氣中,那是一種不會特別記起,卻一直存在心底的深層味道。
每年長子祭日,全家總會相聚一堂,遠從東京返家的次子,帶著妻子和妻子與前夫生的兒子一起回去,女兒和丈夫及兩個孩子也一起回娘家,像是每個人家都會有的尋常景象,表面看來熱鬧歡愉,總有聊不盡的往事,但也有當下各自的心事。
彼此既靠近又疏離的關係,在同一個屋簷下不斷拉扯,僅僅兩天一夜的時間,所有的家人情感在不經意之間被拆解,也在無意之中得到修復。
或許,最深的牽扯總是難言,而所有的難言之「隱」,背後藏起的是連自己都不清楚的「在乎」。
【難解的父子心結:不需要「瞭解」,但可以試著「體諒」】電影中的醫生父親,有著傳統大男人的形象:沉默寡言,以自己的工作為榮,希望兒子能繼承衣缽。
可惜,原本可能當醫生的長子不幸在十年前為了救人而溺斃,而生性叛逆的次子,照自己的意願,走向藝術家之路。
父子倆幾乎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總是說不到兩句就翻臉,父親難以放下醫生架子,無法認同次子的工作,對長子的離世始終耿耿於懷。
次子卻認為任何工作都有其價值所在,對於父親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每個人十分不滿。
我想,這是許多家庭都會發生的狀況,父親難掩對兒子的失望,兒子不想複製父親走的路,卻仍介意自己無法讓父親引以為傲,也介意父母誤將他小時候的回憶記成哥哥的回憶,充滿矛盾的父子關係,有愛也有怨,也間接反應出每個人在親情中的自我與盲點。
緊張的父子關係經過日積月累,非一時半刻能化解,彼此最真切的感受始終隱而未言,又或許,家人之間需要的不是開誠佈公的「瞭解」,而是易地而處的「體諒」。
所以,當兒子看到老父無能為力救鄰居,卻又想極力幫忙的年邁背影時,他終於明白父親畢生的努力,也終於明白父親對兒子的期望不只是虛榮。
他雖成就不了父親的期待,但他至少能好好和父親說話,父子之間何須劍拔弩張?
不能退一步,至少能放慢腳步。
我喜歡後來父子三代一同步行至海邊的那場戲,三人一前一後走著,次子望著父親拄著拐仗的佝僂背影,眼裡突然有了溫柔。
最終,父子倆一左一右面對廣闊的大海,簡短卻帶著暖意的談話,為他們打開了長久緊閉的心扉。
原來,當心不再只裝著自己的感受,就算無法完全理解,也能試著體諒,父子之間,至少可以帶著信任,好好相待。
【睿智的母親:家的真正支柱】電影中最令我難忘的是母親。
一輩子沒出去工作過的母親,在丈夫和孩子眼中就是個標準的家庭主婦。
然而,她卻比所有人更有智慧去面對家庭中的各式風暴:長子為了救人意外身亡後,每年長子祭日,她都邀請當年獲救的孩子前來聚會,母親總是親切地和他閒話家常,他也每年重提一次被救的經過。
次子不忍每年對那孩子重提傷心事,希望母親不要再讓他來了。
母親卻冷冷地說:『十年就忘記一個人也太快了,要是沒有一個痛苦的人,痛苦的人就是我們。
』看到這裡,我深切感受到母親心裡難以平復的傷痛,原來,怨懟始終都在,遺憾讓遺忘無處生根,無所謂原不原諒,不管過了幾年?
對一個母親而言,失去孩子的痛苦永遠都在,她只能想辦法讓自己好過。
另一個難忘的畫面是一向冷靜自製的母親,在長子祭日那晚看到飛入屋裡的蝴蝶,她再也控制不住對兒子的思念之情,她一心認定那一定是長子的化身,老母親不顧一切追逐蝴蝶的背影,令人為之鼻酸。
這一刻,她終究只是一個思念兒子的平凡母親。
對夫妻關係的處理,更能看出母親的過人之處。
電影中最妙的一場戲是父母和次子一家人共進晚餐,席間,談到喜歡的音樂,父親笑說以前帶母親看音樂會,母親還睡著,言下頗有嫌棄母親粗鄙,對音樂毫無品味之意。
沒想到,母親竟要兒子去拿她收藏的音樂,剎那間,古老的演歌聲彌漫在四周,母親彷佛跌入舊時回憶,輕輕跟著哼唱,只見父親尷尬地猛爬飯,一句話也沒有。
後來,父親隔著浴室玻璃問起母親何時買了那張唱片?
母親淡淡地說:『那時帶孩子要去那個女人家,在門外聽到這首歌,我聽見你在屋裡的聲音,也就不便打擾。
第二天就在車站前買了這張唱片。
』短短的對話透露出她對丈夫當年外遇的事瞭若指掌,沒有一句責備的話,反而將丈夫與情婦之間“思念的曲子”放在心中,一方面顧全了丈夫大男人的面子,卻也不著痕跡表明了她對此事的在乎,父親訝異之餘,也明白了妻子對他的深度包容。
老式夫妻的相處之道,真令我佩服!
即使是彼此最親密的人,還是會有各自的秘密,而那些不能說的秘密一旦被道破,將成為一道顯而易見的裂縫,母親選擇把裂縫隱藏起來,繼續好好生活,她成全的不止是丈夫的情感,更是一個完整的家,因為,在家庭關係中,她不但是妻子,她也是母親。
由此看來,橫山家真正的支柱其實是母親啊!
我喜歡最後老夫妻倆相偕走長長階梯的背影,注重形象的父親對於母親以突兀的握手方式和兒子三人話別,頗有微辭,母親笑著說:『你不要管我的手,你只要知道,不管什麼時候我都不會放開牽你的手。
』看似平常,卻飽含深情的一句話。
這讓我體會到,有兒孫雖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人生最大的福氣應該是年老之際,仍有一個牽著你的手,陪你走熟悉長路的老伴吧!
【長長的路上,總會有光】整部電影如實呈現了「家」的氛圍:古老的木造平房,幽暗的光線,透露一家人共同度過的悠長歲月。
廚房裡,彌漫著母親拿手的炸玉米天婦羅的氣味,熟悉的家常味,喚醒過往的回憶。
浴室裡掉落的磁磚,房裡狹小的空間,父母灰白的頭髮,佈滿皺紋的臉龐,皆訴說著孩子長大,時光漸老的事實。
走出家門,乾淨的街道,燦爛的花樹,是記憶中最忠實的景象;走了多年的長階梯,兩旁熟悉的綠意,似乎從來不曾改變,像是家人的陪伴,總是維持一定的距離,卻堅持不走開,就算只能看到背影,也不願移開視線。
就這樣一路默默相伴,像一道淡淡的光,無言也溫暖,那道光,讓你知道,自己不會一個人,這或許就是「家人」的深層意義。
看著這些不斷重複的熟悉畫面,我感受到是枝裕和導演心中對「家」的強烈眷戀,而這當中也有我的深深眷戀。
這世上任何感情都可能因時間而消逝,只有親情會一直都在,所以我想,能變成“家人”的愛情和友情,也是最有福氣的感情,淡淡的牽繫,深深的牽絆,不需要天長地久的諾言,只要安靜陪我走人生長路,用清澈的心為我照亮前路,讓我知道,即使全世界的燈都熄滅了,我心中總會有光,而那光裡,一定有你!
《步履不停》结尾,良多带着妻儿离开,老夫妇前去送行。
回家途中,父亲说“他们新年会再来的”。
紧接着,良多在车上说,“过年我看就算了吧,一年一次就很多了”。
良多的媳妇由香里(后文简称小香)回应他,“一直让爸妈招待过意不去”。
小香的体贴是一种客套,客套中有种生分。
她也支持良多的想法,今年过年不回家。
在这段对话之后,《步履不停》有了最让人扎心的一幕,“三年后父亲去世了”,“没多久母亲也去世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子女永远还不完的债。
1.父母不靠谱良多有意疏远父母,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他是个一事无成的中年男。
其二,他的父母不靠谱。
先说第一点。
良多希望小香帮自己隐瞒失业的消息,有他报喜不报忧的孝心,也是他的自尊心使然。
他疏远父母,就是避免父母得知他是个废柴的事实。
评价一个男人是否废柴,主要有两个维度,事业和感情。
失业娶寡妇,良多的表现不光鲜。
或许有人说,良多失业,不代表他没钱。
恕我难以同意这一观点。
姐夫向良多推销汽车,母亲在一旁怂恿他买车,良多一直含糊其辞。
影片结尾处,良多开着车扫墓,说明他并不排斥汽车。
当初,他没有买车,不是因为没有驾驶证,也不是因为生活在东京不需要代步车。
真相只有一个,他无力购买汽车。
母亲看不到良多的囊中羞涩,她怂恿良多买车,也会收下良多给她的钱。
父亲明白挣钱不易,主动问良多的钱够不够花。
良多回应,足够养家。
良多在四十岁后娶了寡妇小香,可以视为他是穷人的证据。
这让良多的父母耿耿于怀。
良多甚至低声下气,主动向姐姐打听父母对这段婚姻的看法。
但凡他觉得小香是完美伴侣,他都不会这样子。
再来说说良多的父母。
母亲用“过气的模特”,“寡妇”等字眼形容小香。
她是人后八卦,良多的父亲更生猛,当面吐槽带娃的寡妇很难嫁。
这是《步履不停》最尴尬的时刻,此语一出,空气突然变得安静。
好在小香情商够高,笑着说“幸好有个好男人要我”,轻松化解尴尬。
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父亲和母亲的差别有点大。
父亲是外冷内热,母亲是外热内冷。
他们的共同点是,情商都不高。
他们始终不会妥善处理与儿子儿媳之间的关系,因为娶了小香,良多和原生家庭更疏远了。
先说良多的父亲。
儿媳向他问好,他说了句“是你啊”就匆忙离开。
良多母亲吐槽他孩子气,事实上,父亲就是个只会挣钱,不懂得表达爱的巨婴。
一家人一起吃鳗鱼套餐,他舔了舔自己的筷子,吃下淳史(小香亲儿子)的鳗鱼肝汤中的鱼肝。
嗝儿,好与众不同的关心。
尽管他态度冒失,他依旧是个热心肠的老爷爷。
他会一脸慈祥与淳史交流,希望他能成为医生。
对良多来说,当医生是一种手段强硬的父权,对淳史来讲,这是对淳史孙子身份的承认。
父亲的短板是,他做得多,说得少。
在父亲去世后,良多还说了句,“我没有和他一起去看足球赛”。
这句台词足以证明是枝裕和已经达到“徇烂之极趋于平淡”的编剧功底。
良多和父亲一起看大海时尬聊,他发现父亲已经不喜欢棒球,和他一样爱上足球了。
两人相约将来一起看足球赛。
这一次谈话也在呼应开头。
良多曾对小香说,“爸爸还以为我是个棒球迷呢”。
事实证明,良多的看法是错的。
父亲已经向良多散发出慈爱的光环,他不再是棒球迷,而是爱上良多爱的足球。
为了儿子,他改变了自己。
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向晚辈释放自己的爱,但他依旧是爱着晚辈的。
淳史也希望长大后成为医生,就是对这份爱的回应。
再说良多母亲。
客观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
良多母亲不是慈祥的老太太。
全家人一起吃鳗鱼饭,母亲提议听音乐,她悠悠地说,她常听这首歌。
父亲觉察到她的小秘密被揭穿,脸上挂不住,不过再不爽也只能憋着。
母亲唱的这首歌,就是父亲当年唱给情人听的。
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前,他一直以来都认为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
事实上,母亲带着良多一起去了父亲和情人的住处,他们俩听到父亲在房间里唱歌。
她在第二天就去买了那首歌的CD,趁家人不在的时候听。
良多母亲,一个沉得住气的狠角色。
她是传统的家庭妇女,经济不独立,没有与另一半叫板的资本。
尽管没有经济实力,但她的家庭地位远远高于父亲。
拍全家福时,母亲稳坐C位,父亲站在一旁,内心不爽,拂袖而去。
女婿会恭维母亲家的冷饮好喝,外孙女叫“外婆家”,而不是外公家。
对此,父亲曾问女儿,为什么孩子都叫“外婆家”,而不是“外公家”。
女儿对此表示呵呵。
作为这个家庭的精神领袖,睡衣事件证明母亲不会做人。
她会给良多他们准备三副牙刷,却没有给淳史买睡衣。
对此,小香很在意。
因为她感觉到,良多母亲把淳史当客人,而不是家人。
这真不是小香多心。
事后,良多母亲送小香和服,希望两人造娃。
造娃证明了她对淳史的态度,因为淳史没有良多的遗传基因,所以他算不得家人。
我在前文就提到,良多母亲的智商不算高。
她赠给小香和服的姿态也证明了这一点。
她在小香面前吐槽亲生女儿,给她和服从来不穿,估计是偷偷卖掉。
她要把和服送给小香。
这就好比说,“女儿不懂得珍惜我的传家宝,不如给你”。
和服,原本是一件充满爱意的赠品,在她手中反而成为防止女儿卖掉的手段。
小香的脑子好使反应快,肯定会明白婆婆给她和服的终极目的——督促她和良多造娃。
在此之前,小香就发现婆婆给良多买睡衣,不给淳史买。
这一行为,无非就是向儿媳表态,“要成为我家的儿媳妇,你们必须生一个孩子”。
这种绵里藏针的态度,势必会让小香不舒服。
两人坐车返回,良多说过年不回家了,小香用委婉的态度赞同了这一计划。
两人的态度证明了,父母让这对小夫妻感到疲惫。
远离他们就是保护自己。
2.遗产之争除了婆媳矛盾,代际冲突,《步履不停》还有一条矛盾线——遗产之争。
争夺方是以千奈美为代表的女儿系,以良多为代表的儿子系。
主动热情,有规划,是女儿系的风格。
她确定好搬迁时间,向母亲提供了新的设计图,事先声明同住不同锅。
千奈美的女儿就在淳史面前提到,这里有她的房间,里面会放一张蓝色的床,钢琴也属于她。
与女儿系不同的是,儿子系的表现就非常佛系。
因为良多不打算和父母住在一起。
尽管儿子系非常佛系,但他得到父母房产的胜算远高于女儿系。
因为父母始终将良多视为第一顺位继承人。
千奈美在以母亲为主导的家庭会议上(父亲拒绝参加)主动提出,“上了年纪,和女儿住一起最好”。
千奈美打情感牌,主要原因是为了拿到父母的房产。
良多母亲觉察到女儿的小心思,当场表示,“那要看什么样的女儿”。
千奈美的情商不错,但和她老公一样,属于那种漂亮话选手。
他主动揽下修理瓷砖的活,却一直没有做。
最终还是良多修好了瓷砖。
女儿和儿子,二选一的话,他们肯定会选儿子。
这不仅仅是个重男轻女的问题,也是个权衡利弊的选择。
千奈美把父母当做自动取款机,良多却懂得回报父母。
良多到家的上午,母亲订了寿司,花费16800日元,折合成人民币是994元(2021年汇率,《步履不停》在2008年公映)。
食物价格代表爱意。
小香在吃鳗鱼饭时,就惊叹“午餐吃寿司,晚餐是鳗鱼饭,真棒啊”。
寿司饭环节,千奈美一家的反应很有意思。
千奈美的儿女多嘴,说他们昨天吃了寿司。
此时女婿的反应是让他们闭嘴。
母亲听到后,悠悠地说一句,“我叫寿司了,不过你们刚吃过了”。
千奈美连忙说,“没关系,我还没有吃呢。
”对于母亲的盛情款待,千奈美家只有漂亮话,良多却主动掏钱,补贴母亲。
这就是千奈美和良多的不同。
母亲一直拒绝女儿系搬回来,可见她毋庸置疑的家庭地位。
这也能看出她内心的天平,儿子比女儿更重要。
事实上,良多不和父母一起住,和千奈美没关系,与父母有很大关系。
这位四十多岁的男人,始终找不到与父母和谐相处的方式。
结语:良多和母亲一起为死去的哥哥上坟。
他们看到墓前有新摘下的黄花。
母亲猜测送花人是哥哥的前妻。
良多揶揄,如果她不怕远,确实能过来送花。
她甚至会想到是芳雄——一个“害死”她们儿子,不成器的胖子。
良多母亲却想不到,给大儿子送花的,正是良多的父亲。
她能看清老公的荒唐和幼稚,却不懂得他们的生命已经紧密相连。
良多父亲去世后,母亲也很快走了。
子女对父母也有类似的情境,他们在的时候,总觉得父母是自己生活一地鸡毛的源头。
等到他们去世后,才会发现此情可待成追忆。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我们却总是慢一拍。
虽然影片中去世的大儿子一直笼罩着这家人的一切生活,但是我特别想谈谈这部剧里的儿媳妇和婆婆。
如果你认真看了,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女人是全剧最为敏感,看事情看的最为通透,最有家庭智慧,甚至是最了解对方的人。
或许也正因如此,才在活着的时候无法将对方当作最亲的家人,在双方礼貌的话语和客气的礼节中始终有着与亲情不相符的一丝隔阂。
媳妇儿总是恰到好处地奉承婆婆和公公的爱好,还非常礼貌地问公公喜欢什么音乐,在听到公公说不喜欢rap时,媳妇儿也赞同了公公。
家里在被良多搞得气氛很尴尬的时候,也是婆婆和媳妇儿不约而同地把话题岔开。
然而一派和谐的欢声笑语之下,各种矛盾厉害也暗潮涌动。
婆婆碎碎念公公费水,又让小孙子跟儿子一起洗澡,言外之意这样还能节省用水。
媳妇儿心思敏锐,又看到奶奶只给儿子买了睡衣却从未想到也该给自己或者孙子买一套,虽当着婆婆的面毫不言语,但从心里察觉到婆婆对她母子俩的区别对待,她意识到婆婆介意这个孙子不是亲生的。
婆婆跟媳妇儿独处的时候,在闲聊中旁敲侧击问媳妇儿要不要再生一个,媳妇非常尴尬推脱问题,没有正面回应只说需要跟丈夫好好考虑。
婆婆却并没有把话打住,又看似无意地说了句,不生的话就太遗憾了。
媳妇当然很明白了,婆婆想要个真正的自家血脉的孙子。
媳妇儿表面大方得体,对老人很礼貌,但实际心里并不满意。
当然媳妇儿的敏感也并不是误读。
关于这一点影片给了明确的台词和镜头。
老婆婆跟儿子良多独处的时候就直接表达过类似的话,说等良多成为父亲就明白了,良多说自己是父亲,老婆婆针锋相对地点破,说良多还不是真正的父亲。
最后走的时候老婆婆还特意客气的握手告别,女儿一家走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仪式,因为真正的家人是羞于这样直白刻意的握手的,就像良多怎么也不跟母亲专门握手告别。
种种细节媳妇儿看在眼中,因此回来的路上,改变了口风,说对我们并不好。
应当说媳妇儿一开始是带着跟老人们好好相处的目的来的,当然,这种目的是事俗的,并不是媳妇多喜欢老奶奶一家人,而是带着成年人对家庭的考虑,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家庭,跟老人们友好相处是必须的,起码面儿上一定得过得去,这也是儿媳妇从不对公婆直接表达不同意见的原因。
而且当丈夫希望当天回来的时候,她排除万难主张住一晚上,还在吃饭时把丈夫屡次拿出来操作的手机拿掉,这些都是她的努力。
然而精明而有心思的她却也真实感受到了那种疏离感。
但其实影片厉害就厉害在这里。
一方面她希望婆婆把自己当作毫无隔阂的亲人,因此对婆婆区别对待她跟儿子的做法心中不满,另外一方面她自己却也是局中人,精明如此的她看不到自己其实也对别人有所保留。
比如她总是跟儿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不止一次满带笑意地提起儿子的亲生父亲,在第一次从墓地回来的路上,她跟儿子独自打着伞走在前面兴高采烈谈着前夫,留现任丈夫跟婆婆在后面走。
她在洗澡后跟儿子的对话中说到,你是你身上有亲生父亲的一半,有我的一半。
儿子问,那么良呢?
母亲说可以慢慢把他加进来。
待丈夫进来,却跟儿子嘘声示意,仿佛这是两个人独有的秘密。
儿子对现任丈夫平常并不以父亲称呼,出发前媳妇儿却特意跟儿子约定在奶奶家里要叫爸爸。
她心里并不满意婆婆的招待,走的时候却面带笑容说想让婆婆教她做饭的客套话等。
这也恰恰印证了婆婆对她的说法。
婆婆在影片开始没多久跟女儿的谈话中就说,这个女人是丈夫死了才跟良多在一起,不如离婚的,离婚的代表跟原来那个男人没感情了。
言外之意是对担心媳妇会对儿子及她们有所保留。
所以说奶奶和媳妇对对方都各有心事和看法,并没有完全家人式的交心。
整个影片基本都是琐碎的家庭日常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可以说前百分之九十都是极慢的家庭对话节奏,镜头内容无所不包,从吃的东西到大儿子的去世,到小孩儿抓头顶上的花,到婆婆轻轻点破老头年轻时的艳遇,到一家人饭后洗澡,看似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家人的闲聊中也处处绵里藏针的地方,甚至三个孩子之间的玩耍和谈话也有亲疏之分。
同样是客人,女儿家的孩子们显然走的更近些,媳妇儿带来的儿子大多是看着他们玩儿,并不多言语,还被婆婆她们称之为严肃王子。
本该无所顾忌的小孩子们之间显然也没有那种单纯的无话不谈。
小女孩偶尔问到几句小孩子以前的爸爸,他也并不说实话并且很快走开。
当然这些都是隐约的东西,在细节中呈现。
真真正正面道破其中家庭矛盾和隔阂的对话就是公车上。
媳妇在车上跟丈夫说,婆婆一家对她们不好,以后再也不在婆婆家住了。
影片在无数琐碎而又绵长的生活情节中穿插了很多需要细细揣摩的小细节,仿佛柔柔的棉絮里藏着若有若无小小的碎屑。
几乎整体慢节奏的电影却在矛盾道破之后陡然加快了节奏。
旁白突然道出了几年后公婆去世的现实。
随后就是第二次在墓地的镜头。
最深的矛盾和那些年的隔阂终究是散去了,老人们去世了,再也没有那么嘈杂的家庭聚会,再也不会和老人们拌嘴,再也不用不愿意回来,再也不用不愿意过夜了。
奶奶口中曾让媳妇觉得刺耳的想要亲生孙子孙女的话,如今也已经成为现实了(结尾有了跟良多的女儿)。
还有什么隔阂呢,没有了,都没有了。
时间的脚步不会停歇,过去曾难受的,心塞的都已逝去,只有那黄蝴蝶,还在记忆里留存着。
看过小津的《东京物语》,心里多少会拿来和这部做比较。
同样是家庭的碎碎念,同样是一对老夫妇和各自奔天涯的儿女,同样是发生在短短的一两天内的平凡故事。
是枝裕和却没有像小津那样细碎缓慢体贴,竟是棉里藏针,平凡家常都句句是刀,招招见血。
看到后来竟然有些疲惫。
退休的老夫妇住在乡下,女儿想带着女婿住回来,却被阿婆不软不硬地拒绝,理由是已经不习惯和别人住在一起。
二儿子娶了个带着孩子的寡妇,阿婆对此颇有微词,却又指望着他们能早日添丁。
老爷子为全家操劳了一生,却没有人能够继承他作为医生的产业,一肚子闷气不知道要去哪儿撒。
而围绕着这个家庭挥之不去的,却是由于救人而被淹死的长子的幽灵。
表面上一团和气的家庭聚会,气氛浓得简直化不开。
去虾肠,剥玉米,腌青豆,在镜头无微不至的观察下,这些事情看得人心醉神迷。
主妇们都在厨房话家常起油锅,男人们在风扇下看看报纸乘凉,而最投入的莫过于孩子们,在这个没人管的时间段里,在院子里疯玩疯闹快乐无边。
渐渐地,这个家庭最为痛苦的一面渐渐显露出来。
永远得不到父亲承认的次子,又由于长子的过世而承担了更多不必要的疏忽和冷漠。
及至他愤而说出:“就算哥哥还活着呢,又不知道要怎样。
” 全家聚会其乐融融的气氛突然降到冰点。
可随着妹夫一句自嘲的玩笑,大家又都哄然恢复正常,一切痛苦仿佛过都是筷子尖上的余味,廊檐下的蛛网,做不得真。
阿公一把年纪愤愤然地说:“这房子是我努力打拼来的,为什么大家都只叫它阿婆的家?
” 可仔细想来,这个家的一切重点,可不就是阿婆一人鼎力支撑么?
她负责打扫,她负责食宿,她负责请当初被长子救了如今却只是一个不长进的胖子每年在忌日这天上门却只为了惩罚他的良心,她会送和服给不怎么看得顺眼的儿媳妇笼络她,她也会放三把牙刷讨好儿子却不给外姓的孩子买睡衣表示内外有别,她可以买下当初在丈夫情人房间外听见的演歌唱片又在几十年后的不经意间轻轻点破,却又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阿婆啊阿婆,只有阿婆才是这个家庭的神,操控一切的人。
也难怪拍摄全家福的时候,阿公被挤在最边缘,左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后只能愤然离开。
这样的阿婆是太精明了些呢还是太洒脱些了呢,这样的老年人绝非昏庸乏睽混吃等死之辈阿。
小津影片中的老人隐忍善良温顺,可是枝片中的老人却生命力旺盛思维敏捷拥有主见。
到底是时代不同了吧!
结束了探望的次子一家在回程路上不无疲倦地擦着汗说:新年什么的就不用来了,这样的探访一年一次足够了吧!
而那边厢老人们孤独地爬着台阶说:他们现在走了过新年还会再来的吧!
两下对比,又显出小津式的格外凄凉。
父母最终都要老去,死亡,带着他们自己的不满足和遗憾,也带着儿女未完成的心愿,人生总难两全。
像片中那条长长的石阶,不断地走上又走下,人生的道路怕也不外如是,一代一代,春去秋来,就这样步履不停地朝前迈进,却连伤感的机会都几乎来不及拥有。
-PS: 宽叔和夏川结衣这对在“不能结婚”中磨得几乎没有脾气而又最终修成正果的官配,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平淡而殷实的婚后生活,他们两真是一对和谐的搭配阿!
阿部宽真是日系影画中一个有趣的存在,和他同身高的演员本已不多,在画面中总是由于大只而显得格外格格不入,处处受阻的尴尬神情非常有喜感。
正剧他演得,悲剧他也演得。
收起电视剧里的夸张,这部戏中的宽叔也拿捏得当,压得住场子。
在小小的浴室里的大身子骨百般不相宜的好笑,真是想不出除了他还有谁有这个喜剧天分。
“哎,总是这样,我总是慢一拍。
”公车上亮大的这一句感叹很扎心。
人生的大部分眼泪都是因为错过太多,特别是亲情这件事情上。
是枝裕和把真实生活里的每一个细小处都用镜头讲述出来了。
包括很多年后奶奶再讲爷爷年轻时出轨的事也变得云淡风轻。
细腻温柔,想起来大院里的小时候。
树木希林演的太精妙了,阿部宽还是不成器的儿子,原田芳雄好像宫崎骏老爷子啊,我仿佛看到了我姥爷的样子。
逝者如斯,步履不停。
当说的未说,该做的没做,人生路上慢一拍有了那么多遗憾,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琐碎遗憾的细节,爱才有所依托,生命才变得有厚度。
就像影片中翩翩飞舞的黄蝴蝶,像宅子旁无人问津的台阶,像桌子上摆满的饭菜,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回想起来,或者被无来由的事物所触动,一瞬间便泪流满面。
有人说,有的导演一生只拍一种电影。
是枝裕和就是这样的导演。
无论是《如父如子》还是《海街日记》,再或者是今天想介绍给大家的《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的故事里总包含着两个不变的元素:家庭和亲子。
佳作之所以为佳作,就是因为它并不只是展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是枝裕和是温柔的,也是残忍的,他的故事里总是带着人世间不可抗的离散和苦难,却又会在最后用平淡的镜头告诉你,幸福本身就是要踏过生活中的泥潭。
是枝裕和一向擅长用琐碎的日常互动,以及平淡的镜头来营造空间中微妙的气氛。
在观影时,你会觉得这段对话好像在自己和妈妈之间也发生过,或者是,厨房里的老婆婆忙碌的身影和自己奶奶是如此相像。
在是枝裕和的故事里,你总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但是,正因为这种利用这种氛围让观众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的风格,令导演意图表达的东西难以用图片与文字的形式传递。
我建议,也很希望你,在阅读完文章以后,真正去看一下《步履不停》这部电影,真正走进是枝裕和的故事。
故事发生于小镇上的横山一家。
电影开头便是老婆婆和家中的大女儿在为家庭聚餐准备食材。
当女儿打算去叫父亲出去买牛奶时,老婆婆拦住她说,他不会去买的,爷爷不愿意让邻居看见他拿着购物袋的样子。
老爷爷是位已经退休的医生,却因为事业心和责任感时时牵挂小镇诊所内的事务,他偏执地希望大家依旧叫他“医生”。
与此同时,由阿部宽饰演的儿子亮太带着妻子和小男孩赶回家。
亮太对于此次家庭聚会并不热情,早已计划好回程的时间。
在老婆婆对女儿发牢骚的话中,我们得知原来亮太的妻子是一个丧偶的寡妇,孩子是她与前夫所生。
小男孩安静内向,对亮太直呼大名,叫他阿亮。
在回家路上,亮太对妻子说,自己是次子。
他上面有一个哥哥。
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故事逐渐揭晓横山家的长子一直没有出现的原因。
亮太一家到达。
婆婆的接待热情却又带着疏离。
大女儿的孩子问亮太的继子,你亲生爸爸死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呀?
小男孩回答,不记得,我太小了。
老婆婆在炸玉米天妇罗时,回忆起大儿子淳平在很小的时候曾经机灵地说,我们不需要自己买玉米,邻居会送玉米过来。
大家一起回想起大儿子淳平,笑声连连,但笑声之下有着一丝隐隐的哀伤。
吃饭的时候,爷爷与聊天的众人唱反调,说寡妇带着孩子不好再嫁。
爷爷对于次子亮太一家的反感和不接受,让气氛十分尴尬。
此外,爷爷同样不认同亮太的绘画修复师职业。
一直被父亲打压的亮太不客气地回敬道:“我挣的钱足够维持一个寡妇的生活。
”
女人们为了躲避楼下尴尬的气氛,到楼上看旧照片。
姐姐翻到亮太小时写的作文。
对继承父亲医院表现得毫无兴趣的亮太,居然曾经在小时的作文中写过“我想成为一名医生”。
亮太撞见姐姐在读自己的作文,生气地把作文拿走撕掉。
长子的遗照摆在桌案上,大家在前面跑来跑去,准备照全家福。
爷爷赌气地不和他们拍照。
老婆婆捧起长子的遗像,站在了中间。
在老婆婆回忆的叙述里,谜底终于揭晓,原来家中一直深受婆婆和爷爷器重的大儿子是因为15年前救人而被淹死。
老婆婆说,淳平走的那个晚上,正在擦鞋子,突然临时起意想去海滩。
如果她当时说了一句什么,或许他就不会去海滩,就不会因为救人而死,一切都会不一样了。
老婆婆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双干净的鞋子的样子。
老婆婆感叹道:他为什么要救那个人,那个人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当提到已经不存在的长子淳平,所有人的言辞都谨慎又小心翼翼。
是枝裕和把这种“不是滋味”的氛围拿捏得极好。
斯人已逝,而死者却仿佛变成了一根贯穿所有人灵魂的鱼刺。
爷爷偷偷把小男孩叫到房间,给了他零花钱。
爷爷虽然在表面不接受次子亮太和亮太的婚姻,但他的内心对于小孩子还是充满了关爱。
小男孩吃冰淇淋的时候被冰到,一直板着面孔的爷爷在这时却温和地说,没关系,你可以吐掉。
小男孩没有吐掉,而是皱着眉头倔强地咽下去了。
爷爷问,你以后想做什么,小男孩说,钢琴调音师。
爷爷问,为什么,小男孩说,因为我喜欢我的音乐老师。
爷爷说,我小时候我的爸爸生病,所以我想成为医生,但等我成为医生,我的爸爸已经不在人世了。
听到他们谈话的亮太生气地说,他不会成为医生的。
爷爷说,我反正也等不了20年了。
但爷爷的内心还是期望有人,有人能继承自己的医生职业,延续自己的梦想。
婆婆带着他们去给长子扫墓。
在扫墓时,婆婆给墓碑上舀了一瓢水,喃喃地说,天气很热,这样会凉快一点吧。
扫完墓回家的路上,婆婆与亮太说起黄蝴蝶的传说,“有人说蝴蝶在冬天幸存下来,第二年会变成黄色。
”这个传说让婆婆认为,黄色的蝴蝶代表着亡者的灵魂,这让她想到已逝的大儿子,所以她每次见到黄色的蝴蝶,都会很伤感。
当年被长子救下的小孩已经长大,成为了一个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的胖子。
他在恩人的家属面前显得局促而拘谨,因为天气炎热而满头大汗。
爷爷背对着众人独自坐着,说道,这样没用的人,我儿子为什么要救他。
亮太一家留下吃晚饭,在晚饭时,爷爷说到事业对于男人的重要性,老婆婆说,然而你连儿子死的时候都没能在场。
在饭菜的香气背后,有老人丧子后,无法消失的,隐隐的痛。
晚上聊天时,老婆婆和亮太说起了一名相扑运动员,却无论如何想不起他的名字。
亮太对母亲说,我们不要叫那个获救的人来了吧,他看到我们好像很痛苦。
笑意从婆婆脸上消失。
她说,每年都邀请他来,他就不会在多年后忘记淳平的死。
因为如果连可憎恨的对象都没有,我感到更痛苦,所以每年一次叫他来家里。
如果他不痛苦,那痛苦的就是我们。
洗澡前,亮太突然对父亲说,大家一直拿来说笑的,那句很聪明的关于玉米的言论,不是哥哥说的,而是我。
他就这样与死去的哥哥争抢旧时光里的一句玩笑话。
亮太知道,在父母心中,自己永远无法取代长子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他在辩白时是这样在意,却又如此徒劳。
突然,有一只黄色的蝴蝶飞了进来。
老婆婆坚信着黄色的蝴蝶是已逝长子的化身,近乎疯魔地追着那只黄色的蝴蝶,嘴里念叨着儿子的名字。
老人不顾一切追逐蝴蝶的背影,令人鼻酸。
这一刻,她终究只是一个思念儿子的平凡母亲。
在她的心里,她永远不接受心爱的儿子这样弃她而去。
突然,邻居打来电话说身体不适。
爷爷很着急,却只能无奈地说,我现在已经不是医生了,还是叫救护车吧。
急救人员赶来的时候,爷爷想上前帮忙,却被救护人员认为是“无关人等”拦在了一旁。
曾经小镇上颇有名望的医生,在此时此刻是一个滑稽又狼狈的老人,这一切令人格外心酸。
睡觉前,妈妈对小男孩说,你的爸爸虽然死去了,但却没有真的离开,他在你的身体里,他是你的一部分。
小男孩问,那阿亮呢。
妈妈说,阿亮也会成为你的一部分,缓慢地,坚定地,成为你的一部分。
深夜,小男孩自己走到院子里,在黑暗中坚定地说,我想像爸爸一样成为一名钢琴调音师,如果这不可能,我想成为一名医生。
小男孩在旁人面前云淡风轻地说不记得爸爸的死,并且告诉爷爷他想成为调音师的原因是因为喜欢音乐老师。
但其实他清楚地记得爸爸,并且独自在夜里坚定地说,想成为调音师,是因为想成为和爸爸一样的人。
与此同时,亮太在房间里拼起被自己撕掉的作文。
表面上坚决不想继承父亲医生事业的亮太,在深夜粘贴好小时发誓要“成为医生”的作文。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最终都没能变成理想的大人?
第二天清晨,亮太一家启程回家。
刚刚上了巴士,亮太就如释重负地说,新年可以不用再来了。
与此同时,老婆婆和爷爷走在回去的路上。
爷爷带着期待说,他们下次来,应该就是新年了吧。
在巴士上,亮太突然想起了晚上与母亲一起拼命想却也没有想起来的相扑运动员。
他懊恼地回过头去,然而车已经启动,开远。
他感叹道,我为什么总是慢一拍。
老婆婆与爷爷一步一步走上台阶,亮太的画外音响起:
这一切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就像亮太上了巴士之后才懊恼地想起相扑运动员的名字。
“我总是慢了一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影片最后,已经与妻子生育了自己的孩子的亮太,在多年后带着一家人去给哥哥扫墓。
他像母亲当年做的一样,舀起一瓢水淋在哥哥的墓碑上,说,天气很热,这样会凉快一些。
回去的路上,他与女儿说起当年母亲讲给他的,幸存的黄蝴蝶的故事。
女儿问,这是谁告诉你的呢?
亮太怎么也想不起来,他说,是呀,是谁告诉我的呢,我有点记不住了。
是枝裕和的镜头平淡而细腻。
他的故事中充满了不得已的离散、生与死的相隔、长不成理想大人的小孩,和充满了遗憾的大人。
故事中,父母与孩子的隔阂,似乎在慢慢的消解,然而总是慢了一拍。
直到看见父亲被急救人员推开时落寞的神情,亮太才明白医生这个职业对于父亲的重要意义。
父亲去世之前,亮太一直倔强地说“我不会成为医生,我也不会让我的儿子成为医生的。
”他最后没能来得及与父亲看一场球赛,也没能来得及告诉母亲那个相扑运动员的名字。
是枝裕和的经典构图——道路上,两对母子,一前一后。
影片最后,亮太与女儿说起母亲和自己讲过的,熬过冬天的蝴蝶会变成黄色。
此时的亮太,与当年的母亲一样,将对死者的思念寄托于黄蝴蝶的传说。
只可惜,当年的他不理解母亲的执念与哀痛,黄蝴蝶飞进来的那一晚,打开了门窗,让蝴蝶飞走了。
与带着渺茫希望与自我安慰的黄蝴蝶传说一样,亲子代际之间的温暖也会带着无法避免的伤痛不停传递下去,只是或许会慢了一拍。
总是要等到孩子已经长成了充满遗憾和伤痕的大人,父母才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没有给孩子恰当的爱;同样,也总是要等到父母或老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才想起,原来在曾经的那么多时候,我们可以多给他们一点理解,或是多陪陪他们。
但可是,无论是爱人,亲人,或是机缘巧合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人,都会如电影中所说的那样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啊。
缓慢的,坚定的,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所以,要抓紧时间爱身边的人,不要等他们离开我们才说我们爱他。
因为人生的路上,步履不停。
「我们每天都在闭着眼跳下悬崖,但这里是一片柔软的土地。
」 点了喜欢?
不如顺便关注下我们,有温度有态度的心理学知识,全都给你给你(๑•ᴗ•๑)
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
导演是枝裕和说:“ 因为我想要写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故事……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 但却很有趣的故事。
因为大家人生当中并不会常发生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件,但是日常生活却很有趣不是吗?
这次的电影,我想要描写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欢笑和残酷。
”而我想说的是,我的父母一生平淡,父母的父母也是,我也是,周围的人也是。
真正的英雄我还没有机会遇见过。
即便有那么几位了不起的人,他们在了不起之前,是普通人,了不起之后,也依然平凡。
所以,这个世界还是由无数平凡人组成的世界。
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孤单、寂静的小行星,在自己的范围里独立运转,既憎恨无人陪同,也不愿意与任何人同行。
那么。
这部电影说的就是微不足道的行星们彼此之间的疏离和联系吧。
我没有妹妹,也没有记忆中的哥哥,但是与亲人之间欲说还休的情绪却与你们相似。
我们坐在一起吃饭,也会说些毫无意识,却只能在特定环境中表达的语言。
坐在父母之间,现在的我与二十多年前那个小孩子我,以及二十多年后面目苍老的我,并没有太多不同。
父母或许老了,但是我对自己说,“看不太出来啊。
”我们每个人,便是在这平凡岁月步履之间,飞快地——欢笑、哭泣、木然;成长、老去,死亡。
我对生活太多眷恋,它却不留我一分一毫,这事想起来真是残酷呀。
*****************************************************电影里,妈妈摸着小妹的刘海说:“你脸这么漂亮,就把额头露出来一点啊。
”现实里,我妈对我说:“把刘海剪短一点嘛,清爽又好看。
”怎么,全世界妈妈说话口气都一样啊。
如果我有一个女儿,估计也会对她说同样的话吧。
“老太婆,烦死人了。
”不知到时候,她心里会不会这么嘀咕。
“男人老了,就不再应付女人和酒精了”“每个人都有一首秘密的歌”“我奶奶17年祭日那晚,一只黄蝴蝶飞入屋子”老爸死去了才后悔没有好好载过他。工作不好找。
这部电影我想喜欢的人会喜欢的要死,不喜欢的人则会不喜欢的要死。影片没有什么令人可以铭记的东西,没有大时代的时间背景,没有感人至深的故事剧情,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一切都只是那么的淡,那么的平缓,喜欢这类影片的人或者是生活故事与其极其类似,或者是为家庭日常的感动极其敏感。不中意。
是枝作品在形式上与小津差异不小,内容与氛围则十分相近。影片细节丰富,台词贴近生活,调度与构图都可圈可点。除药瓶、墓碑、房内追蝴蝶与结尾上升镜外,均为固定机位。外景反复出现的上下坡与阶梯意象,贴合了"人生之路步履不停"的题眼。个人感触最深的还是老两口对被救者难以释怀的恨意。(9.0/10) | 2024.9.7 大光明 大银幕重温,真正的以小见大,一天内的兄长忌日探亲之旅便道尽了人生与家庭的本相。质朴自然又细腻深阔,恬淡温润又冲突不断。丧子家庭与重组家庭,两代人持续数十年的隔膜与矛盾,实而也始终融化在割不断的血缘羁绊亲情纽带之中。生活正是永远难以尽如人意的,而人心也终究摆脱不了自私和秘密,一如那几句感叹“人就是这样啊”“人都是这么可怕的”“总是迟了一步”。愿你我都能珍惜当下,让错过、遗憾、相互折磨与内耗少几分。
一天中安排那么多事情,感觉他们的一天长达48小时,想讲的太多了。奶奶对于大儿子的情感,也太不收敛了,让人尴尬。还是不如小津啊。
这个,这个。。。真的看得一直很不在状态
平淡的人生就这么过,拍成电影也没什么好看的。
所有亚洲家庭小社会是不是都是这样的,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人人有自己的小心思,人人亲近,却又不亲近。说爱太沉重,恨意嗔怪在其中翻涌。说不爱明明又很挂念,弹指挥间就垂垂老矣。是枝裕和把一出出狗血家庭伦理戏拍得那么温和、内敛、留有余味。
3星,日式细腻生活琐碎剧, 喜欢这口的自然高分,不喜欢的根本不会看。 这一家人表面上的和谐,实际上大家心里都非常不满意。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失去了才会更加去珍惜。 老人碎碎叨叨的一直想念死去的儿子, 男主一直生活在阴影里还找了二婚带娃的老婆,姐姐也在惦记着房产暗藏心机。 生活永远不会停歇,人的觉悟也在不断提高,多年之后云淡风轻, 但亲人已经不在, 如果当初成熟一些就可以做的更好,更能理解亲人的内心,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总是充满了遗憾。
想看很久的片,却分成好几段看完。爱与恨都是太奢侈的感情,大部分人与人的感情只是萍水相逢或责任使然。然而爱与恨若扎根必定是强烈而长久的,隐藏在生活琐碎的平凡表象下,像墨在河水中晕开,逐渐波澜不惊。
送走儿子后寡言的医生父亲念叨:“下次来的时候就是新年了。”与此同时儿子坐在远行的大巴上长舒一口气:“这次回家了新年之行总算可以省了。”转瞬下一个镜头就变成空的风景和儿子的画外音:三年后父亲死了。不多久母亲也走了,她最终也没坐上我买的车。这是日影特有的温情与残酷。玉米天妇罗。
boring 睡着了两次
这么厉害的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肯定是自家身世。
我从没自己给老头打过电话,他打过来我也只是敷衍。我妈不识几个字,她说过想去祖国其他地方看看,我曾想过自己买辆车载他们到处去旅行的。现在,自己一人勉强糊口,苟且地活。然而他们的年轻,也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看这种片子,老泪纵横。8.6
太不喜欢这部了 所有人都不喜欢 这片的情感相对来说宣泄得没那么多 明明发生了很多事 明明不开心 但是不说 想报复但是看起来又一派安详 太受不了了 奶奶追蝴蝶那儿非常不喜欢 一切都太平淡 我不喜欢这样的平淡
又见宽叔……其实是很多个中国家庭里也有的故事只是我们的导演就爱翻来覆去拍那种死了几千年的死人和活的不耐烦的明星们
得到一个思考:得是多么不接地气的文艺人,多么不接触家庭的独立人,多么疏离亲情的孤僻人,多么不关注平凡生活的高端人,才要通过看一部是枝裕和的电影,去“管中窥豹”,然后赞叹生活的淡淡哀愁啊!
实在看不得阿部宽演平凡到卑微的角色,每次看他总要串戏到罗马浴场…这算不算是悲剧
十年前的片子 画面好日式 生活味十足 淡淡的很平静又很忧伤。。。忍不住想唱常回家看看。。。。。 以后即使成家了 也不要忘记年迈的父母 总是听很多长辈感叹后悔自己没陪已故的父母去这里去那里吃这个玩那个 。。。真的多陪陪父母吧TAT
日本的家庭电影已经是世界巅峰了,步履不停是巅峰中的佳作。
小品文儿~“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