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集结号

集结号,Assembly

主演:张涵予,邓超,袁文康,汤嬿,廖凡,王宝强,胡军,任泉,李晨,李乃文,胡明,罗海琼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07

《集结号》剧照

集结号 剧照 NO.1集结号 剧照 NO.2集结号 剧照 NO.3集结号 剧照 NO.4集结号 剧照 NO.5集结号 剧照 NO.6集结号 剧照 NO.13集结号 剧照 NO.14集结号 剧照 NO.15集结号 剧照 NO.16集结号 剧照 NO.17集结号 剧照 NO.18集结号 剧照 NO.19集结号 剧照 NO.20

《集结号》剧情介绍

集结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张涵予 饰)率领九连47名战士在汶河岸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团长刘泽水(胡军 饰)下令,以集结号为令,听见号响就撤退。 惨烈的战争在炮弹的轰鸣中开始,九连的战士死伤惨重,排长焦大鹏(廖凡 饰),牺牲前说自己听见了集结号,谷子地自己没有听见,他决定死守阵地。九连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炸毁二辆坦克,歼敌无数,全连除连长谷子地,47人全部阵亡。 这场战争改变了谷子地的人生。由于部队改了编号,谷子地找不到组织,九连牺牲的烈士们也被认定为失踪。谷子地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为九连的兄弟们讨个说法,也为了探明当年集结号的真相。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调香师水晶仙女恋旅~TrueToursNanto~十一字杀人重生计划完结篇律政俏佳人2青春猪头少年不会梦到圣诞服女郎菲利普船长男孩行尸走肉:达里尔·迪克森第二季蛛网男孩神探特伦特第三季人在星途博恩霍姆大街死亡矿坑玉昭令第一季指甲刀人魔沙滩鼠怪奇公寓十年带球跑神奇侠侣暴风猛虫过江约塞米蒂铁血独立营车警官超能警探楚留香之盗帅觉醒杀虎口检阅日

《集结号》长篇影评

 1 ) 《集结号》:为“死的伟大”讨回“生的光荣”

虽说我没痛哭流涕,可是至少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来着,我同意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前半部对我们的视觉感官狂轰滥炸,后半部分又似涓涓细流,一下一下挠在心坎上,看完了觉得挺值得。

“值得不值得”?

很多事情都可以如此发问。

面对战争提问这个问题,你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请看看那个结果吧,47个英勇牺牲被埋在窑里的战士,被当作失踪处理,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死如此不值得,“人家烈士家属给700斤小米,失踪就只有200斤”,失踪战士的家属这样跟幸存连长谷子地抱怨,这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

而从连长谷子地的角度出发,那47个阶级弟兄,全都是好样的,没一个怕死鬼,却连烈士的名头也没有,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像烈士一样舍身战场,却没有证据,而对于没有证据的事情,除了个人的争取,是没有人会为他解决的,战士们就这么白死了吗,值得吗。

顽强的拷问这个问题或许仍是一片茫然。

而谷子地为此付出的努力,求人寻找上级,自己去战场挖,这个过程里,47个人的死有了一个值得。

他幸存了,并且致力于为他们讨回公道,他的良心,他的固执,被人当作疯子依然无怨无悔,是这些会给我们一个意义。

荒谬的事情永远不会少,被荒谬调派与捉弄谁又愿意呢,但是当无情的命运这样降临,有人选择了迎上去,与命运抗争,谷子地就是这样一个西西弗斯。

剧情未免太圆满,因为兴修水利烈士遗体被发现,上级还亲授勋章、为烈士祭奠,但更多的人不会有这样的幸运。

更多的人,被命运的荒谬捉弄之后,籍籍无名的走了,自己和家属都得不到该得的补偿。

谷子地注定是稀罕的。

但有了谷子地这样的人,就让我们觉得人生是有希望的,人们付出了,却未必有回报,但还有他这样的人记得,愿意给讨回公道。

有一幕,无名烈士墓地,一块一块的写着“无名”两字的木板做的墓碑,漫山遍野,当年战场,留下了多少厮杀声,又有多少血肉横飞,那时可想得到以后,有一个老连长和一个家属在这里祭奠。

镜头拉开,那一望无际的墓地,整齐摆列的木板墓碑,让人止不住的难受——其实这样的镜头我们见过很多,镜头拉开,整齐的墓碑,一望无际,可哪一个有这么强烈的荒谬感呢。

一想想这些无名的战士,以他们的生命作代价却换不回一个有名有姓的烈士的称号,就一阵阵难过。

家属得到的只是一个“失踪”,补贴也比人家少的多。

失踪是多么的不明不白,烈士又是多么的光宗耀祖。

都是一样的牺牲,却得不到一样的待遇。

值得不值得?

莫问值得不值得,这就是真相。

《实尾岛》里的死囚犯经过强化军事训练,有人也付出生命代价,却因为国家局势变化而被当作垃圾一样被扔掉,即使说他们死囚的身份注定了这样一条不归路,但他们依然想为自己讨回个名份,不想被随便抹掉。

可是被抹掉,又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啊,那一块块无名烈士碑不就昭示了这些吗。

但是人们觉醒了,觉得生命的该被尊重,谷子地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出于兄弟情,出于人的良知,生命的逝去即使无法挽回,生命的价值是不能够被轻易抹杀的,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他努力去为每一个“死的伟大”的生命讨回“生的光荣”。

那是一串串的记忆。

排长写给家里的家信,提醒着照顾好老人,冬天不让儿子去井沿免得掉下。

是吃起来狼吞虎咽像个饿死鬼的排长。

是为了给找连长一块手表而被敌军击中的士兵……这样一群活生生的人,粗砺,真实,还有韧劲十足的谷子地,他们都是汉子,讲话直白,打起仗来玩命,举止粗鲁,可就是实诚。

这个电影里的这一群汉子都是有人味儿的。

团长与谷子地在医院的一场戏,又是非常的轻松,兄弟两个互相撞胳膊的场景,鲜活,缓和了紧张的剧情,而浓浓的兄弟情溢于言表。

《集结号》是部有情的电影。

贯穿全剧的兄弟情令人感动。

它告诉我们不要绝望。

我们需要谷子地。

不管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谷子地这样的人的存在,就可以赋予它意义。

这个名字来自土地,它象征的意义也不言而喻吧。

如同安泰总是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力量,我们需要的力量也来自那里。

 2 ) 不曾吹响的《集结号》

12.12 有幸去了北京点映先睹为快。

《集结号》没有高潮,就像电影里始终没有吹响的集结号。

冯小刚想来对特技效果很有信心,于是广告语写着“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导演,我们的故事”。

这里其实差了一句,“韩国的特技”。

倒没有鄙视的意思,师夷长技总强过盲目排外。

毕竟,《集结号》的战争场面,是我看过国产电影的最高水平。

如果不是拍摄和剪辑造成的空间上的些许混乱,前10分钟的巷战已经完全赶得上《拯救大兵》的水准。

可惜,看完血肉横飞惊心动魄的前半段,冯小刚卯足了劲儿把观众震了之后,就像那个著名的段子所说的,“下面呢?

下面没有了。

”这种太监似的尴尬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集结号》故事情节的限制:谷子地为坚守阵地的四十七个战友正名。

作为起因的惨烈战斗表现完了,理所当然进入后面和平年代寻找英雄的部分。

换句话说,从时间顺序上,文戏和武戏实际上是完全脱节的两节。

好莱坞式的处理方法是一张一弛,文武交错,怎样讲述两端相互风格完全不同的故事,才是冯小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可惜,他没有。

《夜宴》里最后一场冲突激烈,情绪四溢,多条线索纠结在一起然后一起解开的惊艳高潮,却在《集结号》里杳无踪迹。

退一步说,就算结构上我们不能满足观众对动作高潮的需求,至少让大家感受下情绪上的高潮呀。

可惜,冯小刚也没有做到。

伟大的老兵谷子地自己哭了好几次,闹了好几次。

可是,谷子地为战友正名这个文戏主线的矛盾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对立面。

换句话说,在解决谁委屈了英雄这个影片最主要的问题的时候,冯小刚拉来的却是诸多琐碎的解释:时间太长,文件太多,变化太大,挖坑太浅。

而真正的症结上,冯小刚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

其实冯小刚也有苦衷。

现在国家富强,生活安康,人人手上都有三块表,就算怨天怨地,也不能怨和谐社会啊。

那么谷子地能去怨谁?

怨那些没有姓名,看不清面目,连生死都只“无算”两字的国民党反动派?

不行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台湾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殷切希望。

怨那些勤勤恳恳却是没心没肺的农民兄弟父老乡亲?

不行啊,军民鱼水一家亲,人民子弟爱人民,你的军功章也有他的一半啊!

怨那些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

不行啊,鬼子在电影里就没露脸,何况现在中日友好是主流嘛。

电影没有审查是要出问题的,军队没有政委是要犯错误的。

冯小刚谨言慎行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作为主旋律电影,英雄受委屈的问题又不能不解决。

于是有了影片和谐的尾巴。

在部队领导端着那一堆勋章追认英雄的时刻。

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叫余祥林的农民,和一句毫无关系的话“这个案件从错的又纠成正的,难道不是司法公正的体现吗”。

于是在好莱坞战争电影敢于反思战争本身(《拯救大兵》《现代启示录》),韩国战争电影敢于反思南北政治(《太极旗》《共同警备区》)的时候,我们的电影却和谐得连反思的对象都找不到了。

可是,冯小刚为啥不干脆拍个南征北战类的高大全电影呢?

为啥非要拍老兵谷子地,不拍小兵张嘎?

非要自找麻烦往人性上加,往反思上靠?

因为和谐社会得罪不起,掏钱买票的老百姓更得罪不起。

不拍好玩意儿活不下去,真拍好东西不让你活,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

九连的困境即是冯小刚的困境,也是中国电影的困境。

困顿之中,冯小刚又怎么可能真的去吹响《集结号》呢?

最有可能的结局便是电影告诉我们的:集结号永远不曾响起,眼看战士一个个死去。

 3 ) 那些无数无名的牺牲——《集结号》

其实谷子地已经被炸死了,谷子地本来就是无父无母无名无姓,现在他也是那些无数无名死者中的一个,过去的,和现在的。

最近关于南京大屠杀遇害人数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1937年的屠杀,七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我们对于自己死去同胞的人数也无法搞清楚,仍然是那个非常模糊的 300000。

日本人的质疑态度的确可憎,可对于我们来讲,3后面的五个零也的确很空洞,因为我们已经不可能了解到死去的每一个人的样貌,年龄,脾性。

这对于历史和战争来讲的确无奈,而对于今天作为回顾者的我们,这种无奈背后透着悲凉。

电影的宣传词:“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那么什么是永垂不朽,百度百科解释: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永垂不朽的是精神和事迹,而不是牺牲的个人。

而电影的主控思想在于说明每一个“牺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

这是个浪漫主义的说法,一个人永垂不朽的方式无非是名留史册、永垂青史。

电影的主线就是一个立了功的英雄连长不断的遭受委屈和误解,并想方设法为死去的战士“正名”的过程。

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证明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烈士还是没有名字,无边的墓地,墓碑林立,同样高度的木桩用同样的字体印着“无名烈士”,他们无法彼此互相区分出来,但他们不是克隆出来的。

墓地里,眼睛已经被炸得半瞎的谷子地(九连47名战士的连长)趴在墓碑上想找到自己的兵的名字。

战争打胜了,死去的战士那么多,他们就像“河里的一滴水,谁知道他是从哪个泉眼里面冒出来的”。

这个话说得很残忍——谁知道还是谁在乎——但是如果从一个高度崇尚集体价值,个人价值被基本忽略的时代说出来,就不显得奇怪。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个体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张显,无处不在的媒体每天都在创造着一个个“永垂不朽”。

孟氏兄弟井下逃生之后,媒体给他们二人拍的照片像是两位英雄。

《南方周末》正在评选的2007年度人物孟氏兄弟就是候选人,并且现在排在第八名,人家在井下喝尿挖石头逃生的时候我们没有帮上一点忙,为什么他们逃出来之后又把他们当作奇人逸事来报导?

倘若他们死了呢?

死了也就是死了,和那些所有葬身于黑窑黑井的矿工们一起。

孟氏兄弟是一个令喧哗的我们非常尴尬的角色。

所以今年,冯小刚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视角选择了一个很好的题目,单就电影的社会意义这一点,《集结号》就是很成功的。

最真实的中国士兵形象前四十分钟,一次围攻,一次阻击战,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终于有了像模像样的战争场面,《拯救大兵》里的子弹音效我们也有了,《太极旗》冷灰色的高级质感的画面我们也有了(虽然这些都是冯导请韩国人做的特效吧),并且最重要的是银幕上的演员不说鸟语都说人话。

银幕上终于有了真实的中国士兵的形象,并且一点也不比那些呆头呆脑的美国大兵差。

冯小刚在前四十分钟塑造的九连士兵形象真实、亲切、可爱,他们个个都是真爷们儿,个个都是真英雄。

他们是一排长焦大鹏、教导员王金存、狙击手姜茂财、爆破手吕宽沟,他们都是普通而真实的中国战士,他们是好兄弟。

所有的演员都很出色。

40分钟打雷80分钟下雨我想刘恒蹲在华谊的马场里还是很痛苦。

接触过一点编剧理论的人都知道,正名、寻找的行为就得做阻力的文章,一个冲突一个鸿沟,如此反复一波一波的往上走,直到最后主人公冒着最大的风险完成自己的行动。

那么除了实在是很难找之外,到底是什么在阻止谷子地寻找那个塌了的窖,这个实在不能明说,不能明说,说了就无法与观众见面。

所以刘恒只能做感情文章,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委屈的谷子地、哭哭啼啼的谷子地,本来是战斗英雄却被当成了国民党俘虏。

我们之所以能接受后面那八十分钟的委屈,是因为电影前四十分钟已经把这个连长塑造的非常成功,非常可爱,所以后面的八十分钟唤起的是我们的同情,我们在电影院里流的眼泪都是同情的眼泪。

冯小刚在电影的宣传上也一直强调这是一部真诚、感人的电影,他也重复说他和演员们看剧本的时候哭了很多次,只可惜我被尿憋得无法入戏,只哭了一次,出了电影院之后我一直很自责。

《集结号》是一部悲剧,看到最后谷子地为全连争回来的荣誉——那些解放奖章被装在小纸袋子里整整齐齐的叠放在一起,就像无法孵出生命的卵。

荣誉无法呆在胸前,就是空洞的安慰。

这就是谷子地这个半瞎的老连长拼了命争取回来的东西。

前面四十分钟雷打得响,后面八十分钟雨淋的湿。

这就是《集结号》的结构。

有人抱怨前后两部分一刀切,差别太大。

先打雷后下雨,还是边打雷边下雨,我想观众最希望看到的效果是雷雨交加。

但是说到这儿,这是没有办法的。

倘若采用倒叙和插叙的办法,老兵谷子地的回忆,那么连贯的战争场面就会打乱,丧失应该有的能量,还不如一口气给你把过瘾的都看完。

如果你看到后面很难产生同情,就可以简单的离场。

六十块钱,光看前面四十分钟就已经值了。

打雷的时候你可以震撼、刺激,下雨的时候你可以伤感、思考。

电影就是这样,各取所需。

//微信公众号:柴林

 4 ) 这不是我们选择的人生,但我们为此牺牲得如此心甘情愿

哭得一塌糊涂,本来可以忍住,但是觉得没有必要忍,于是就放纵自己痛哭流涕。

所以可以籍此相认,为《集结号》哭的,都是我们内地的孩子。

这样的血脉关系。

看着《地道战》《地雷战》长大的,语文课文里有邱少云董存瑞的,当然还有周总理窗前的灯火。

我知道《集结号》并不那么好,我边哭边想,为共产党卖命的,就算是失踪人口也可以换200斤谷子,那么为国民党卖命的呢?

自己死在战场上,亲人死在文革里。

可那都是命啊。

一个村子也会有人参加共军有人参加国军吧。

都死了,有的是烈士,有的是匪军。

谷子地对自己兄弟说,“我们兄弟的尸骨不能落在敌人手里”,这些恨是怎样来的,这些恨是谁教的。

为什么片子要去拍国军投降,共军死守阵地惨烈牺牲呢——成年以后的自我学习让人有条件反射:阶级到底是谁的阶级,是谁教会你用石头砸别人的。

但还是哭,稀里哗啦的哭,怎么质疑都改变不了一个在内地生人内地长人的血脉,不知道港台长大的孩子看这部片子会什么反应,但我无法磨灭自己受的教育,就算邱少云董存瑞这样的名字如今更多被用于解构,但当年是真的为此鼻酸过的,如今连《集结号》一起,成为整代人记忆的大背景——这不是我们选择的人生,我们是被选择的,并为此感动、为此牺牲得这么心甘情愿。

 5 ) “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包括敌人

冯小刚的野心终于暴露了。

一个习惯用“喜剧”来对付电影审查的大院子弟,终于在解放战争中找到了自己的话语。

“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

”冯小刚自己对《集结号》的总结。

每一次战斗,每一场战争,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所锻造的。

凭什么四十七个生命不该与四十七万条性命相提并论,获得价值的等同?

为了一个听起来挺美好的未来,为了一个虚无的盛世美景,这些生命就该无怨无悔、悄无声息地永远留在矿山之下?

战争最大的魔力在于会让本来很怕死亡的人,能主动地心甘地选择死亡,这其实是另一种自杀。

这源于一种信仰,为了更多的人拥有更多美好明天的信仰。

恐怖的“更多的人”,虚伪的“更多的人”,残暴的“更多的人”。

就是这个只停留在印象中的飘渺的群体,让战争有了“正义”的感召,让敌人有了“十恶不赦”的标签,让那四十七个人有了“牺牲”的冲动。

“英雄”诞生了。

“更多的人”为那些甘愿牺牲的信仰信徒们戴上了“烈士”的光环,信仰的传说,仍然在牺牲者的后人中间流传。

“烈士”的名号下,已没有人再记得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为了信仰而死的“人”了。

团长自然是有资格躺在烈士陵园里的,可那个团其他几百号人呢?

被遗忘了,爹妈给取的名字死后倒成了“无名氏”。

“不公平”啊,谷子地是无法看懂这一切的,为什么用一条硬汉的血换来的“烈士” 的称号在“更多的人”看来,只是700斤的粮食?

为什么“更多的人”在拥有了“美好明天”的时候,却让那些信仰的牺牲者们失去了名号与尊重?

值得铭记与尊重的,不是“英雄”、“烈士”的称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因为他们曾经活过,所以我们需要祭奠与怀念。

“英雄”的光环不过是“更多的人”为了信仰的延续而制造的美丽的幻景。

“英雄”的群体下,我们疑惑:人去哪儿了?

在破窑洞里,在冰河中,在矿山上。

有人在哭泣,“疯子”为死人而哭,死人为正常的活人在哭。

一场伤亡数百万的战争,一场敌对双方可能是幼年好友的战争,一场为了权力政治争夺天下的战争。

“英雄”的对面,是同样数量早已化归尘土的尸体,甚至无人愿为其寻找奔走的“无名氏”。

敌人是没有生命的,他们不是人,只是一群机器,没有痛楚与感觉,与“烈士”是两种生物,杀了他们,士兵可以成为“英雄”,信仰可以变成现实,地狱可以成为天堂。

失去的,不过是数百万永远不复存在的生灵与代号而已。

现在的《集结号》只属于血性的男人。

可惜了,为什么要有完美的结局?

如果有残缺,《集结号》将属于全体中国人。

也许这样会有些残忍,却足够真实。

冯小刚,一个自称永远不能成为大师的人,因为《集结号》注定要在中国战争片中留下自己的印迹。

可这个大院的孩子,也许因为无法走出“大院”而真的无法成为大师。

谁的悲哀?

 6 ) 一部侮辱智商的电影

冯小刚为了剧情的悲剧性牺牲了所有的军事常识。

给我的感觉《集结号》像是为了贴好莱坞的悲情英雄而写的脑残剧情。

我军中负责断后的阻击部队是最不能欺骗的。

因为一旦阻击部队发现自身被欺骗,最有可能立即崩溃,从而逃离阵地,导致敌军进一步追击我军,导致主力部队被敌军黏上,进一步增大伤亡。

还有就是对军心士气的负面影响,你们一个团级单位里又不是只有一个9连,其他营连的人又不是傻子,你们团长骗了兄弟部队,你真的还能相信这个团长吗?

他真的还能指挥的动剩下的营连?

而且团长居然同意让一个打仗都怂的人当指导员?

九连没活着的党员了是吗?

你让炊事班班长上去都好过那个人吧!

所有的一切都像是为了衬托谷子地一个人的悲剧性而构建起来的脑残剧情。。。。。。

 7 ) "集結號"集結了什麼

一、在看到開頭四分之一左右的時候,我感到相當不舒服,幾乎要起身離場。

從電影技術上來說,「集結號」戰爭場面的處理,包括鏡頭、道具、特效與演員演出,逼近「搶救大兵瑞恩」(台灣譯作「搶救雷恩大兵」)或是「兄弟連」(台灣譯作「諾曼地大空降」)的製作水平;華人電影能有此技術成就,值得慶賀。

但是,影片對於戰爭過程的情節安排,卻有太多不合常理之處。

首先,我不明白,作為奉命阻絕敵軍以掩護大部隊轉進的這支後備軍,怎麼會被派去守一個地勢低漥之處呢?

這不明擺著自尋死路嗎?

為什麼不去守那座跨過汶河的橋?

(可參考「搶救大兵瑞恩」當中最後的守橋之戰) 然後,當戴眼鏡的指導員被初次介紹給其他兄弟時,砲彈突然來襲,瞬間天搖地動。

但,所有戰場老兵都知道,如果在開闊地中遭遇砲擊,首先會聽到砲彈破空而來聲音;而單憑這聲音就可以判斷砲彈的落點,判斷當下該躲或是不必理會。

不太可能發生類似影片中那種猝不及防的狀況。

接著,國民黨軍第一次的襲擊,表現的是大量步兵密集地、彼此擠來擠去地、如螞蟻般地往敵陣地行進,難道他們不怕被對方一鎗打死十個嗎?

這樣的場景安排彷彿是冷兵器時代的方陣,而不像是端著來福槍、具備遠距打擊能力的現代軍隊該有的行為。

而當國民黨軍隊推進到陣地前沿,兩軍開始準備短兵相接之時,國民黨軍的砲兵居然對敵陣地展開砲擊。

難道他們不怕誤傷自己人嗎?

這簡直是匪夷所思!!

這些顯而易見的重大錯誤,暴露出導演對這整個戰爭場面的處理,僅僅是為了以不間斷的感官刺激與煽情元素對觀眾進行無差別轟炸;而對於戰爭的現實本身,並無意以更為認真、周延、深刻的設計來面對之。

這對看過「搶救大兵瑞恩」與「兄弟連」這類嚴謹戰爭片的觀眾來說,「集結號」的戰爭場面,毋寧代表華人電影的創作態度在世界範圍內的倒退;這讓我很不舒服。

二、然而,值得關注的,還不在於華人電影的倒退與否。

隨著影片的推進,可以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導演只關心一件事情,那叫做「榮譽」;開場那些戰爭場景,全都是為了鋪陳最後的授勳立碑而必須安排的舞台背景。

也因此,前面所提到的重大錯誤,對導演來說,根本不是重點所在;重點是要確保有足夠的刺激煽情畫面來讓主角充分發揮他的堅毅、勇敢與手足之情,唯有如此,他才能夠獲得最後的「榮譽」。

這讓我想起施明德與紅衫軍。

一年半以前,在施明德領導之下,紅衫軍剛剛發起「一百元倒扁」運動,聲勢頗為浩大;朋友之間不時會相互詢問:「捐了沒?

」。

但當時我寫了這麼一段看法:"這類運動的中心思想就只有一個:堅忍不拔地以非暴力的方式扳倒政權。

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主義思想。

其背後的預設是,扳倒之後,那個想像中的"自由民主"(彌賽亞?

)就會降臨。

也因為沒有更進一步更高層次的主義思想與路徑圖,肉體的衝撞與犧牲--也就是如同總統府前標兵一般的堅忍不拔,就成為唯一有效的/最終的出路。

也無怪乎,一百塊倒扁不斷要抬出施明德當年堅忍不拔的絕食經歷。

(別忘了施是軍校出身的)十幾年前的URM,將民進黨往執政之路大大推進,十幾年後的一百塊倒扁,用的是一樣的方法。

而我們一樣看不到主義思想,只看到堅忍不拔。

倒扁之後呢?

台灣的前景與自我定位在哪裡?

送扁上台,到底給了台灣什麼深刻的教訓?

反省這段過程可以提煉出什麼樣的智慧?

抑或還是一樣想像在倒扁之後會有個彌賽亞自動降臨?

(這是不是嬰兒潮世代自烏茲塔克-反越戰-村聲-電腦文明以來,內心深處依附於以美國為主之西方次文化的魯直樂觀主義鏡像?

)在堅忍不拔底下,這些都被視而不見。

因此這是思想的貧困。

十幾年前如此,十幾年後依然如此。

你說,我會不感到深刻的悲哀嗎?

"多年以來,施明德經常強調他不畏強權與死亡威脅、坐牢多年的勇毅形象。

整個紅衫軍運動,就在這「一個人的榮譽」的維繫與再發揚之上。

至於當下真實的反抗與叛亂,其實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也因此,會有一個廣告出身的范可欽來主導運動的操作策略。

「一個人的榮譽」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被視覺化、符號化、煽情化,不斷膨脹,然後,終至在今年泡沫化。

但除了堅忍不拔以外,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達德上,出獄後的施明德到底做過些什麼?

他有像他的老戰友許信良那樣,提出過具體的發展願景與建設性做法並一以貫之嗎?

沒有人認真追問。

於是,「一百塊倒扁」最終會成為一場空,會成為某些當初捐了錢的紅衫軍的不堪回首之痛,其實,良有以矣。

「集結號」所呈現出來的,對我來說,正是紅衫軍「一百塊倒扁」的同義反覆。

那號角有沒有吹響、有沒有被聽到、有沒有起到實際的效用?

根本就不重要(就像戰爭場面是否真實可信,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相較於那年在台灣,被視覺化、符號化了的「一個人的榮譽」集結了一億台幣的運動經費,這年在大陸,同樣被視覺化、符號化了的「另一個人的榮譽」,可以集結多少票房成績?

影片首周末的票房就破了七千萬人民幣;朋友之間相互在問:「看了沒?

」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甚至播出它的票房消息。

各界一片好評聲,許多觀眾也真的感動落淚。

這林林總總的現象,彷如去年紅衫軍運動高潮時期的狀態。

從紅衫軍高潮迭起到「集結號」叫好叫座,兩個一前一後相距一年、分屬政治與電影範疇的流行現象,是否不約而同地透露了當前兩岸華人某種共同的集體潛意識?

而紅衫軍運動最終泡沫化的殷鑑不遠,那麼,「集結號」現象呢?

報紙上說,導演接下來有意拍攝三大戰役(估計是為了配合解放戰爭六十周年),聽此消息,到底該喜,還是該憂?

三、看完電影之後,我來到北京影協影院樓下的書店逛逛。

進門不久就看到架上擺著「兄弟連」當中E連連長溫特斯的回憶錄「親歷兄弟連」,二話不說,買下。

回家隨興翻閱,看到兩處引我深思。

其中之一,是溫特斯回憶1945年一月,經歷了慘烈的突出部之役之後,E連隨團轉戰亞爾薩斯,接替受傷慘重的313步兵師。

在他們的德軍對手當中,有一位漢斯.馮.盧克中校,驍勇善戰;某次戰役擊敗盟軍之後,他在一教堂內讓部下演奏巴哈的「一切感謝上帝」,聞者無不動容落淚。

46年之後,戰事早已平歇。

溫特斯重訪這個教堂,同行的還有當年的對手盧克;在教堂裡,他們又演奏了一次「一切感謝上帝」。

這樣的場景,總是讓我深深感動。

曾經殊死鬥爭的兩造,倖存多年之後,在白髮蒼蒼之際攜手回到老戰場,以音樂憑弔彼此。

那是對於人生、對於命運的詠歎,也是伸出佈滿皺紋的手掌來,互相平撫彼此的心靈創傷。

近十幾年來,隨著各種紀念二戰的活動,不時就會聽說這樣的故事。

人文學者林谷芳,曾經用「諦觀有情」來為中國文化的終極關懷與核心價值落下註腳。

跟西方抽象理性思維美學(比方說巴哈的音樂)不同的是,中國人偏向入世的人間性,而林谷芳進一步指出:「這種人間性有時會偏於現實,因此,為了讓它具備終極關懷的深刻與開闊,中國人乃『以詩心躍入歷史』,在『史的觀照、詩的感嘆』中與歷史有情同其聲息、共其呼吸…人乃連接於歷史與週遭的有情,乃能面對人生,乃能體會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這有情之間的悲憫」(林谷芳,「生命之歌」)對我來說,戰爭結束後近半個世紀,溫特斯少校與盧克中校在巴哈的音樂中重逢,表達的正是諦聽這「有情之間的悲憫」。

在這時空場景當中,「有情」以及其「之間」所引發的悲憫,存在於敵我兩造,存在於生者與死者,存在於過去作為戰場的教堂與當下作為告解之地的教堂;也存在於作為娑婆世界一員的聽眾,以及作為抽象理性超越性思維的巴哈音樂,兩者之間。

裡頭的每一人事物,都有它的生命、都有它的故事、都有它的告白。

「識得江流千古意,人間到處有真情」,而做為人的終極關懷,也就在諦聽、觀想、咀嚼這人生一路走來,諸般現實風景所蘊含的真情故事,而以悲憫包容之、化解之。

惟其有如此宏闊的、深遠的、悲憫的胸懷與視野,方能在多年之後,對戰爭所造成的撕裂與破壞,給予一個超越性的撫慰與安置。

否則,徘迴在戰場上的幽魂,不管當初是敵是友,又如何能安息,如何不再輪迴為觸發下一場戰爭的怨靈呢?

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這樣慎重的態度,當不僅僅是領軍將帥或士卒小兵所要奉行的;即便是後來以文化藝術形式再現戰爭場面與歷史的創作者,也必須謹慎以對的。

特別是,後世的創作者或詮釋者有著不同於當初的立場與看法,甚至也可能有不同的資訊與表達工具,在二十一世紀之初,我們看到美國有「搶救大兵瑞恩」以及「兄弟連」的出現。

作為好萊塢大片,兩者都有著大美國主義的意識型態做為基底,但它們所展現的穿透力與感染力,依然令許多不同國籍的觀眾久久不能自已。

無疑地,這有賴於影片創作群對於戰爭與歷史過程的宏觀與微觀之處,都保持著敬謹的態度。

而這態度,當不只表現在道具、服裝、特效、場景等等訓詁的層次上,還在人物設定、情節、心理變化以及對敵我兩造立場的詮釋上面。

「親歷兄弟連」另一處引我深思的,就是「兄弟連」的故事血肉是建築在大量人物訪談與田野調查的基礎之上,特別是許多基層士官兵的回憶;進而從真實之處,抽取出跨越人性鴻溝的戲劇力量。

而國共內戰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除了將領的回憶之外,又有多少士官兵的真實記憶出土了?

有多少國共兩方的「溫特斯少校」與「盧克中校」可以在白髮蒼蒼之際,共同攜手在自己的樂聲當中,重新撫摸彼此胸中的塊壘?

一起"諦觀有情"?都說現在是中國和平崛起的時代,而「集結號」僅僅在技術水平上追上了好萊塢動輒以億計的製作經費,但在觀點與視野上,非但沒有展現超越世界一流戰爭片的企圖心,甚至還倒退。

過去幾年來,如此這般技術一流、觀點視野匱乏的所謂大片,所在多矣;這其實是一種大美國意識型態影響下的文化浪費。

多少學者專家已經說了,中國的崛起不能建立在美國式的現代化發展與浪費性消費之上,否則整個世界的物質與心靈將承受不起。

作為一個具有高度自我期許的大國,對於文化創造的實踐前景,當有更具超越性的思維,而不是停留在上個世紀無止盡的工業化生產的意識框架底下,自己玩自己的。

因此,作為中國崛起的見證者與參與者,我看到這樣的影片獲得如此多的掌聲,思及中國文化軟實力在世界上的地位與前景,能不頓足再三嗎?

 8 ) 小刚,你的牛皮我相信

在《集结号》上映之前,不少人等着看小刚的笑话,甚至已经开始骂开,谁让小刚电影还没上映就一副牛皮哄哄的样子。

中国人,特别是当下的年轻人就是这个样子,来个四平八稳的觉得没个性,真来个个性派又都吓得受不了。

不管怎么说,小刚有牛的底气,自从他开始“贺岁”以来,基本就没失手过,所以,当他说这部电影怎么怎么牛时,别人相不相信我不管,我信!

结果《集结号》上映,为小刚吹响了票房和口碑的集结号,你再个人在“微观”上怎么骂也得承认,在“宏观”上,小刚成功了。

当初看好集结号的一个重大原因是,剧本的故事很好,这一直是小刚一个非常值得提倡的优点。

张艺谋如今已经让自己的电影故事上越来越没逻辑,越来越可以忽略不计,而是靠什么大场面,大明星,和他哥们儿的大宣传,但我个人认为他继续这样下去只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当然,也正是他如今的这个特点,我倒认为他搞奥运会开闭幕式应该没问题。

小刚不同,他的片子总是在讲好故事上下足了功夫,力求圆满,哪怕在《夜宴》中,也以莎翁的剧本为底子。

毕竟,小刚以贺岁片起家,片子绝少大明星,甚至葛优你都很难说是跟着小刚“贺岁”名气大涨的,还是本来是啥很了不起的腕儿。

在《集结号》中,首先战场的故事就很撩拨人心,何况还要兄弟情深,讨回名誉的煽情,有这样的故事,又是由小刚来讲,足以让人放心。

片子的一大亮点是战争场面,这真的是我看到的国内拍的最好的战争场面,如我意料的一般,又有一群人跳出来说啥这类场面《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都看过了之类。

兄弟们,拍文艺片,欧洲已经很成熟;拍商业片,好莱坞已经成熟的冒泡;中国理当吸收他们的成功经验,包括战场的处理,如果你非要中国导演拍出横空出世的东西,那我们干脆一天到晚拍京剧,昆曲算了,问题是你看吗?

我的理解不同,当看到本片我脑子里想起《兄弟连》时,正说明了本片在战争场面处理上的成功,因为这个场面已经让你想起了经典的战争场面,因为以前的国内战争片我绝对看时不会想起《拯救大兵瑞恩》之类,只会感到有些荒唐,士兵被机枪扫射了还身上没多少血,一片平原上士兵仿佛金刚不坏之身一样茆足劲儿只管埋头往前冲,士兵们一个二个都不怕死不怕苦对战争毫不抱怨,士兵死后总是身体完整还面容干净。

而《集结号》中我看到了血腥的场面,看到了士兵中弹时那飞溅的血,看到了有人被炸成两截,看到了被烧的血肉模糊的尸体。

不是我是个嗜血的人,而是这样的战争片才真正的有震撼力,才让你体会到战争的可怕,才让人体会和平的美好,当我看到一群人一天感觉战争像玩儿似的在论坛叫嚣要跟这个打,又要跟那个打时,会更有这样的感觉。

对《集结号》的评论还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打中国人”的问题,这样的说法真的极端无聊,而对小刚指责什么美化了这个,丑化了那个之类更是无趣。

我们常常抱怨生活中有些东西太政治化了,太无趣了,可是自己似乎也习惯性的政治化起来,啥东西都往政治上套。

那些说《集结号》多么政治的人,自己本身是不是太政治了,太敏感了?

我没看出《集结号》有什么明显的偏向性,片子颂扬的是一种战场的兄弟情深,当然要集中于一个集体,表现他们的英勇,表现他们的牺牲,难道非要导演去四平八稳的把这个集体的对立方再相应的集中展现一番?

这样拍出的电影你肯定没法看,像《兄弟连》这样的片子对德军也有所正面涉及,但是主题也依然放在E连上,为了突出主旨当然要有所偏向,更别说作为一部打算赚钱的商业片也当然要考虑更稳妥的方式。

像那部我打趣说布什肯定会非常喜欢的《300勇士》其实主旨上也是部很美国主旋律的片子,尽管是针对非本国人,但是那片把波斯人丑化的已经令人发指了,比起它来说,小刚已经处理的相当得当了。

本来,小刚可以选择更稳妥的方式,干脆将背景放在抗日战争,痛击日本人估计大家都会很舒服。

还是让我们抛开那些争论,来到那片47个血肉之躯对抗大军的战场,47个兄弟坚守着阵地,他们对死亡也有着恐惧,他们对生存也有着渴望,他们也渴望能早一些听到集结号。

但是,他们是军人,他们坚守着阵地,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坚守着自己的兄弟。

常听人说,战斗打响前,大家都很恐惧,都很紧张,但是一旦打响,特别看到自己的兄弟倒在血泊中时,一种仇恨与热血便会让人无比勇敢。

再谈论他们这样值不值,固执不固执,军令残酷不残酷都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的事后诸葛。

我相信刘泽水对谷子地和那些兄弟的愧疚是真诚的,作为一个指挥官,他时刻要做出权衡,作出让一些人活着,一些人死去的权衡,同样的他也被类似的权衡决定了生和死。

正是一种残酷的背景下,兄弟间的情谊更显的真挚动人。

当然,我猛赞了一番本片,也要说说个人感觉本片不足的地方,感觉片子最出彩的地方还是在战场上,不光是很有战争现场感的特效,更是对兄弟情谊的充满张力的表现。

而战后的部分显得弱了些,感觉谷子地复员后到为兄弟们争回名誉的过程有些急促,特别因为有个团长战友给“罩着”,使得谷子地的这个过程显得有些焦灼但是没有起伏感,几个地方,如谷子地冲县里的人发飙、固执的在煤堆里找战友遗骸的点都刚刚展开,马上又收了回去,本来小刚可以让这些部分更出彩些。

我个人的看法是,战后部分的急促与片子的时间长度有关,本片片长不过两个小时左右,留给战后的时间太少,也让导演来不及展开更多的故事,或许再延长半个小时会让小刚更加游刃有余。

在2007年的末尾,小刚没有给我们带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多年的“贺岁”欢笑,却带个了我们充满震撼力和感动的兄弟情深。

小刚这次的“贺岁”依然精彩,让人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47个男人的热血,看到了一个叫谷子地的战士是多么男人的担当,多么男人的执着,足够了,给了我这么多的电影足够了,我期待着小刚的下一个故事,我期待着小刚下一次的牛皮哄哄,他的牛皮,我信!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92bdeca80672942f31fe7ed.html

 9 ) 很好的爱国励志题材为什么要拍成伤痕文学?

我爷爷也是淮海战役老兵,当时才17岁,一百多人的连只活下来四个。

牺牲的就义无反顾,活下来的就好好活见证新中国,比如我的爷爷。

战友们真的在意烈士的名号吗?

不管有没有封号都是烈士啊,如果在意这些表面的东西就不会参军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连毛主席都不让把自己儿子的遗体运回国,就葬在朝鲜了。

只要上了战场就是九死一生,大家都知道大多数只能当无名英雄,连留下名字的都不多。

而且那声集结号真的重要吗,不管有没有号角都要往前冲啊,做正确的事,硬汉子该做的事。

乍一看是爱国片,细看不是那么回事,怎么透着现代那种伤痕文学?

一定要挖出战友的遗体让他们成为有名的英雄 ,这本来是感人的励志故事和战友情,可是为什么透着巨大的悲凉?

感觉英雄受到了很大的心灵伤害?

而这种心灵伤害都是自己组织造成的而非敌人造成的?

即使团长为了掩护大部队故意不吹号,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牺牲小部分人和牺牲大部分人该怎么选呢?

即使选择保护小部分人,一旦大部队暴露,所有人都不能幸免。

而团长会为了自己能活下来不吹号吗,不可能啊,真的把自己生命看的那么重要就不可能上战场了!

毕竟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去战场。

上战场本来就视死如归的,迫不得已为之不吹号的情况下,我们的英雄会在意这声集结号吗,在意牺牲后的“名份”吗?

郭敬明式的青春伤痕文学能和共和国的英雄们相提并论吗?

它配吗?

 10 ) 最不该公映的电影

在豆瓣也混了些时日了,平时懒,没写过评论,这次之所以想发言,实在是因为这部电影让我受了刺激。

我是在电影院看的,放到后面,听见有人小声啜泣,散场时,整个放映厅弥漫着冷森森的气氛,还有个人脸涨得通红,站那儿不走——这显然不是因为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咱是一女生,不通军事,是一业余的电影爱好者,不懂技术,所以不为卖弄,只想谈一谈最直观的心理感受。

美学将审美感受或审美心理看作是美感的最低层次,这我是不认同的,因为直觉往往最接近真理。

这部电影一看完,俩字儿——悲凉。

突然就觉得,广电总局那帮人真是宇宙级的傻,如果我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绝不会想不到这部电影会在政治上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相比之下,汤唯范冰冰露个点算啥?

《苹果》里那些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空镜头不是还比较含蓄么?

而这部电影,却向我们暴露出政治的本质——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生命是平等的,个体生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没有人有资格剥夺他人生存的权利——这是现代社会中我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让持着这种观念的我们去看这部讲述牺牲的电影,又怎能指望我们还像从前一样沉浸在英雄主义的情怀里呢?

在整个大部队里,47人算不得什么,不过是个数字,就算我们在报纸上看到诸如“飞机遇难,47人伤亡”这样的消息,也不会有什么感觉,中国十几亿人口,一个人不过是水龙头里流出的一滴水。

可是,谷子地为战友争取荣誉的执著,让这47颗原本要混入历史长河的水滴在观众的视线中发光发亮,成为珍珠。

而现实中,有多少个谷子地呢?

又有多少被牺牲掉的人是以“失踪”这种否认其生命价值的形式沉进历史的呢?

看到影片中那些无名的坟墓,想到的,不是这些烈士为国牺牲的伟大,而是他们不留下一丝痕迹的可悲。

悲啊,谷子地四处寻找自己所属的部队,个人苦苦寻找着集体,期盼着集体的认可,一路心酸坎坷;悲啊,谷子地发疯似地挖着煤山,逼着那些本想安息的人不得不以朽烂的尸体证明自己的存在。

看到最后,明知道没有集体的力量,没有“牺牲掉一部分人”的策略,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仍控制不住自己对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反感。

这就是《集结号》带来的审美效果,对人思想情绪的消极渗透,远胜过《色戒》里几个所谓的“色情镜头”。

广电总局啊,这下你可失策了。

《集结号》短评

出色的战争场面,如果没有后面的部分,变成一部彻头彻尾的战争片可能会更好~金鸡百花3号厅。

8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尸骸。還是那句,成王敗寇

9分钟前
  • 炘少
  • 还行

前半段经典,后半段拖沓

10分钟前
  • Shawn Xu
  • 还行

看了个开头就没想再看下去,,,

14分钟前
  • eastcosta
  • 较差

完全是对解放军的诬陷,他们这些给五星的人真的想过解放军战士吗?

18分钟前
  • 我是我
  • 很差

为什么完全没有被感动……一点feel都没有,难道这是因为在电脑上看的原因…… 不过就还原战争的真实性与残酷性而言,还是很成功的,开头的战争场面,几乎达到《兄弟连》的水准,这是以往中国战争片所做不到的。

22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还行

印象中的战争片总是千篇一律的,它却赋予了战争更多的真实与人性,让后人更清晰地看到了那个年代的艰涩。 无论是那47名战士的牺牲,还是那只没有吹响的集结号,都足以让我们感喟战争的可畏,慨叹人世的荒凉,思索生命的价值。是否吹响了集结号,从某个方面来说已经并不重要了。将人性提升了新的高度。

2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有些头重脚轻,只能算一般

29分钟前
  • Woo
  • 还行

说来也巧,《集结号》与《投名状》同期上映,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关于“弃子”的故事。庞青云一生如履薄冰,最终没能走到对岸。谷子地死守汶河南岸,最终没能等来号声。表面上本片讲述的是再主旋律不过的兄弟情义,保家卫国,可实际上呢?老大哥跑路,让小弟断后,人家胸前挂红花,你们挨家发小米,这可说不过去啊。谷子地是个较真的人,他眼中的战争饱含枪声之外的构建,焦大鹏吃的烙饼,王金存写的家信,刘泽水的集结号,就算是死了你们也是我兄弟,他尊重生命,更敬畏死亡,所以兄弟们并不是为一个形而上的理想而牺牲,更像是“士为知己者死”。可他当做知己的人,却把他抛弃了。谷子地在战场上都不曾落泪,却为自己苦苦追寻的答案痛哭流涕。不可否认本片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高山下的花环》的剧作架构,但如此反主旋律的主旋律,恐怕今后再难看见了。

32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煽情 剪辑混乱 前后比例失调……

36分钟前
  • Cappuccino
  • 较差

在冯导的电影里不出彩

37分钟前
  • 九九
  • 还行

看完志愿军,集结号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39分钟前
  • 螺蛳粉加猪jio
  • 力荐

看得我快睡着了,真没意思,就王宝强还行

42分钟前
  • 姑苏2018
  • 较差

侮辱中国军人,组织上会在每次战斗前让我军战士做好牺牲的准备,不可能会欺骗战士们,这是典型的用国民党军队的思想来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啊!

45分钟前
  • 孙溢
  • 很差

【20170816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十年前在电影院看得三度落泪,十年后再看大银幕,全程哽咽泪目。对细节还记忆犹新。姜帝圭团队营造的战争场面至今仍然震撼人心。文戏武戏都处理得很好,情绪节奏张弛有度。演员表演出色,尤其张涵予。十年过去,在我看来,宣扬人性至上的《集结号》依旧是大陆最佳战争片

4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剧情bug埋私货,1.让你守都会明明白白告诉你,不会把你放那里然后走了。坑队友是国军的传统。 2.军号不是撤退的,我军从来没有吹号撤退。事先都会计划几点几分总攻,几点几分撤退。

48分钟前
  • 来自世界的美意
  • 很差

英雄要证明自己是英雄,比打仗还要难?是和平年代的人把他们逼到了这一步?还是和平年代的文艺青年吃饱了撑的终于千方百计的找到了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冷僻的切入点?这帮文艺青年自己没勇气当英雄,还要挖苦英雄的心,以证明自己不去当英雄不是因为自己不勇敢。好心没好报,你们要的就是这个调调。

51分钟前
  • 容貌焦虑主理人
  • 很差

中国那时候有那么训练有素的部队吗 太假

54分钟前
  • ypalefire
  • 较差

本来想给“三星”,后来评论区有大佬说“内战是不应该的”,问题是,你对美国的“南北战争”还说伟大,这就很恶臭了吧!

57分钟前
  • 鹿泽柏
  • 推荐

一部实际上在黑(无论主创人员是主观上就想黑,抑或是由于缺乏历史·军事知识而导致胡编乱造的黑)解放军的电影,却被国粉认为是美化解放军的……(笑止)这片子罔顾历史事实与军事常识的程度,得赶上让-雅克·阿诺的《兵临城下》了。

59分钟前
  • 房肇英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