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中国倒退了多少年;知青上山下乡害了多少人,领导为了权力害了多少人;文革十年中国乱了,又害了多少人,我们对那个时代又了解多少,伤痕累累的中国。
设定是我出生前的五,六年,所以完全不熟悉,没有怀旧感,所以也没有亲近感。
两个小孩的台词真是吐槽无力,导演到底知道不知道什么叫小孩儿……写出来的台词大人念出来都嫌生涩,很多其实很有质感的镜头,配上那些台词,实在是……。
但小福来在雨里站着,听到公社开会讨论拿他怎么办的时候那个样子,还是看得人很难过。
分地的一节戏,真是让人不得不想到如今。
要是如今有一个大家起哄就重新分地的村支书,该是个清官儿了吧。
也就是因为这样,解放军叔叔和女知青的那句“好好读书”才会被人觉得很是讽刺。
于娜那张与背景老是割裂的精致面孔让我入戏不能,她演了一个罗晶晶,然后把所有角色都演成了罗晶晶。
龙哥和两个孩子在一起的戏,真是叫人喜欢,虽然张涵予的京片子很端,但是在这个本来就支离破碎的片子里没有什么违和感。
予叔很轻易地就把住了这个小地痞头子的脉门。
在厂房里的那段戏,他蹲着看两个孩子,眼睛里带着微微的笑意说“那将来是抓贼的料啊”;马猴子要带俩孩子去“训练”,他也会坚决地说,他们俩跟我回家;所以在掏出那张照片的时候,哪怕没有太多的叙述,还是很轻易就能感觉到龙哥身上的伤心。
所以虽然稍嫌太张涵予,却依然很叫人唏嘘。
最喜欢的一场戏就是在巷子里,龙哥拿手勾着他们的脖颈,俯身望下来说:“一会儿叔叔大喊一声快跑,机灵点儿。
”然后将他俩护在身边,很柔软又很爷们。
龙哥带着俩孩子回了“家”,其实这段戏当两个自称从山中来的乡下孩子会忧伤状问你怎么跟以前不一样了,你娘看到会伤心的,我是很想吐槽的。
可看着眉眼里欲说还休又坚硬如铁的予叔,忽然就觉得有种荒凉渐渐升腾在那做旧得很是刻意的颜色里。
他进了城里,当了工人,做了造反派,却依然逃不过被这时代裹挟的命运。
所以他和孩子们说“城里不是你们呆的地方”的时候平静依旧,却又带了一种让人挥之不去的怅惘。
买书包的时候那句“读书人新书包旧布褂,就应该这样。
”其实是句有点跳脱的词儿,可也不妨碍我听着伤心。
他见过这世界的残酷,也曾以热血与天真投身其中,到最后沉沉浮浮,却不得不用一种玩世不恭的讥讽选择与它割裂,同时割裂的,也有那个活在两个乡下孩子眼中的自己。
在每一日每一日中磨去的锐气和渐渐浓重的伤心里,他不停的款待他们,就好像弥补过去的自己。
最后分别的晚上龙哥和福来说:“既然你跟我长的这么像,就当是我投胎转世,重新活一回。
叔叔跟你们不一样,叔叔已经没有退路了。
”迎着对面孩子似懂非懂的眼神,心里很堵。
其实又有多少人一辈子要强,一辈子争先,一辈子想找一点儿不一样的活法,一辈子自己演着别人在乎不在乎的戏,然后一不小心,发现入戏的只有自己。
这世上有的人能活得厉扬而高蹈,有的人却只留下些微余烬,又或者在人生的岔口回头,看见满纸满张的荒唐。
可也只能像龙哥发现风衣被划了一刀之后说一声算了,大概与他看见刘厂长回来时的心情一样,大概也会与10年之后他拿着下岗通知之后想起这天厂长的讲话一样吧。
每个所谓机遇的背后,都隐藏着命运清凄诡谲的微笑。
这一刻是我乐意,下一刻是不得已,模糊纠杂,最后连自己也再难分清。
可就连这样的磨砺也没能磨去我们内心深处最后的一点柔软本性,所以还是会忍不住期盼,忍不住成全,忍不住在别人身上挥霍着再也无法重来的自己。
人间事,不过如此。
其实要说演戏,这绝不是予叔最好的角色,因为带了太多他自己的痕迹。
但我还是萌了……片子本身实在是堆砌过度,拍的迷迷糊糊又不敢揭破,到最后只能主动躺在主旋律的铡刀下被阉割。
吐槽无能,不合时宜地想起了很多东西。
其实真的不需要说太多,这电影的根子只有一句,那就是在遣送站里工作人员对某个老乡说的某句真相。
城市不属于他们,不属于龙建国,也不会属于强生和福来。
所以忍不住要膜拜这强大的结尾,如果强生开着别摸我在二环某楼盘看这报纸,其实会更有说服力的不是么……因为这年代在北京上大学神马的,太没有杀伤力了。
最后吼一声予叔侧脸手指腰线神马的真好看啊(于是装X影评又拗成了烂白HC,我好去死一死先。
)顺便戏中有2个老戏骨,刘厂长和肖剑小六子,戏当真好(你以为这样就能拗回来么……)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
停停断断的看完了这部片。。
以下是个人拙见:简单的说说这部片子还是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孩子们对未知城市天真无暇的向往。。
大山的后面就是城市。
就是希望。。
从孩子从解放军手里接过画册的时候。。
城市。。
这个陌生的概念在孩子心中撒上了萌芽。。。
恰恰是希望浇灌了它。。
孕育了它。。
两个天真的孩子。。
没有一丝杂念的。。
坚强顽固的走了下去。。
还记得其中一个孩子说到。。
“别往后看。。
向前看。。
前面就是城市”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偌大的城市竟然没有他俩的落脚点。。
我看到有人说这么评论的。。
说这是一部喜剧片。。
又或者是爱情片。。。
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部回忆题材片。。
然后随着剧情的推移。。
到了结局。。
你会慢慢发现。。
这是一部反应祖国社会美好变迁的党员内部学习片。。。
好吧。。。
出彩的地方是不少。。
那接下来说说其他的。。。
以下内容均使用半咆哮体。。
请谨慎观看。。
尼玛!
海报整个张涵予啊!!!
尼玛我以为是他主演。。
原来始终是个打酱油的啊!!!
完全就是借了人家大牌的东风啊。。。
尼玛啊。。。
那莫名其妙的军用卡车就这么从大山中涌出来了啊!?
看的实在是莫名其妙啊。。。
尼玛啊。。。
两个质朴的孩子。。
背诵台词的时候能不能专业点啊。。
背书啊。??
这是尼玛的演电影啊。。
能不能让人家完全本色化表演啊!!
尼玛啊。。。
两个山沟沟里的孩子居然能把小偷团伙的老大勾出来??
更离谱的是。。。
老大还带着他俩乖乖的去买可爱的书包!?
尼玛啊。。。
更神的是。。
两个完全没有见过市面的孩子。。
居然能把被拐卖的失足妇女拯救出来。。
然后在大山里玩起了BBQ。。
食物是从哪变出来的啊???
尼玛啊。。。
这片名也可以改成《神犬大龙》。。
在山谷里就不幸遇难了。。
后来福来说了一句。。
没关系。。
它会来找我们的。。
果然没错!!
万能的导演。
最后真的让大龙神奇的出现在了孤儿收容所。。
特别上网查了资料。。
那时候80年代兴义到贵阳。。
是没有高速公路的。。
神犬大龙要跑那么远的路。。
尼玛速度至少要在80码啊。。
所以弱弱的说一句。。
大龙你开挂了吧!!!
尼玛啊。。。
主角不是大龙太可惜了啊!!!
最后也没有弄明白那卡车是怎么从路上杀出来的。。。
哦。
对了。。
看到这一幕。。
我有觉得。。
影片名字可以改为《神犬救主》或者。。
额。。
《大龙的一生》。。
(PS: 我肿么觉得最后大龙好像真的被卡车压死了。
)好吧。
其实每部电影都有硬伤。。
硬伤的多与少并不影响我们去欣赏整部片。。
网上劈这部片的人很多。。
但是又有几个真正在农村里呆过呢?
也许有的时候电影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电影。。
没有经历过。。
我没有权利说不。。
虽然农村落后。
但是我觉得那个时代的人活的有精神有骨气。。
最后说一句。。
对身边的动物都好一点吧。。
也许它们就是你的前世。。
你就是它们的转世。。
在那云下的日子里。。
就这么轻轻的诉说着昨日的情怀。
今日的生活。。
未来的憧憬。。。。
2010年8月25日傍晚17点17分
推荐《云下的日子》,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部影片!
我以为它是以电影或是以文艺的形式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我们走过的道路的深刻描述和反思,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尽管影片最后还是回到了讴歌主旋律上,但是它却给了一个很当头棒喝般的提问:城市使我们失去了什么?
在物质的追求的潮流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本来想写一篇影评的,但是一直忙,开了笔却始终没有时间,实际上,影片中每一句台词都极有深意,都会把你带入思考,真的!
相信我,这是一部意义非凡的影片!
有评论说,《云下的日子》是内地版的《岁月神偷》,怀旧又文艺,我觉得它更像内地版的《囧男孩》,两个淘气的天真的孩子懵懵懂懂的看待着周围的人和事,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好奇,他们的贪玩,他们的童年。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更感同身受,了解他们的兴奋失落,明白他们的快乐伤心,城市是他们的这是城里人的游戏,我搞不懂这种游戏。
-《云下的日子》台词。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感情基调很好,是一部让很多人怀旧动情的片子从感情线路上来讲:让60、70人泪眼朦胧,让80人感动许久这是一部励志的梦想片,但是最后的结尾却实实在在的让这部好片一败涂地除了结尾应该就是两个孩子的对白了,没有这些对白,无法演绎一些隐喻但是有了这些成人化的对白,就失去了应该有的童真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片子从孩童的角度来对比这个世界变化的反差就不得不牺牲孩童角度的童真这是一件多么矛盾的事情不过依旧赞一下吧毕竟很久没有这样发自内心的去感动了还是那句:切掉片尾,这是一部完美的感情戏!
你歌声嘹亮,婉转动人,我听着感觉也有些共鸣。
那喉咙似乎想吐出一点词,不幸的是被人扼住了脖颈。
中国电影何时能不嘶哑?
请拿开你的那只脏手!
中国导演何时能在云上高歌?
请把头顶的闷钟敲碎!
最后的那个“30年后”,是你自己的点睛之笔,还是他人的狗尾续貂?
当下的现状是:想说点什么,但不能说的太细。
宁愿听蚊子般的嗡嗡,也不愿听夏蝉的喧嚣!
我们没有翅膀,只能过着云下的日子。
好,不代表很好。
至少你有句歌词很真实:城市更能容易迷路。
我想说的是:谁能给我一块指-南-针。
看完影片,两个小孩的形象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强生和福来,这两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娃娃,善良、淳朴、热情、友爱、爱玩爱闹爱较劲儿,也有农村孩子特有的羞涩。
一个时代成就一群人,那时的强生和福来脑子里装满了去大城市的梦想,于娜饰演的知青也为了心中的理想天地而不顾一切阻碍,而张涵予饰的龙哥到底具有怎样的人格,还不是很懂。
这是一部歌颂社会主义的影片,时代成就了这些人,而又有多少人在这个时代下迷茫堕落呢?
片子带给我的是质朴清新的。
非现代高科技大片风格。
老乡们,孩子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都很真挚。
总是有蓝蓝的天空,就像孩子心中对城市的憧憬和梦想。
觉得自己离着特别远,但是梦想却又是很纯净清澈。
像一冽清泉。
两个孩子为了看城市,一路的经历,虽然在他们那单纯的心中一切都像蓝蓝的天空一样简单。
遇到了好人。
但是好人也有无奈。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这种质朴总是带给我一种回不去的味道。
我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迷信豆瓣评分……如果我不迷信豆瓣评分,我也不会想看这么一部巨烂的主旋律片……如果我不想看这部片,我也不会花2个小时跑半个汕头去电影院里如坐针毡……如果我不是死倔性一根筋坚持看完,我也不会从电影院出来之后捶胸顿足痛不欲生把肠子都悔青了……好吧,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原谅自己居然看主旋律片,居然花钱去电影院看主旋律片,居然花钱去电影院看如此烂的主旋律片!
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的……应该相信这么别扭的片名肯定藏不下什么好片的……应该相信看完前20分钟后替导演找不到地洞钻的羞臊心情的……应该相信一直回荡在我脑海里那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旋律一定是不祥之兆的……而我却一直迷信着豆瓣的高分一定是有道理的……坚持看完一定会有惊喜的……这都是报应!
在片尾看到胡主席照片和建国61周年大幅标语神马的都是报应!
谁叫我看豆瓣评分的时候不顺带看看评分人数!
山那边的山啊,那座我原本向往的城市,你为什么要摧毁了我小小的憧憬?
如果结局不是这样处理,我想我会给五颗星。
剧作的限制,可惜了那美景。导演的诚意值得肯定。
猫了个咪的,太科幻了!
城市?梦!考上大学就能进入城市··· ···
感觉很乱,没有什么看的意义吧。到底以谁的视角来讲故事的?
本来还不错的片儿,因为结尾的根正苗红式大完满降级了~
在城市里更容易迷路
神马破片子。。。一个莫名其妙的娃儿就长得跟张涵予一模一样了?张涵予演混混不像嘞。。。
如果没有后面一段就5星
那么可爱的小孩怎么找了个那么丑的大人演长大以后的
30年沧桑变化
不管是云下的日子还是云上的日子,只要能开开心心每一天,就是云中的日子。
为毛我觉着不烂呢?为毛我觉着挺好呢?
马国兴(强生) 王仕斌(福来)
最后算是看明白了,社会主义好~
哈哈哈哈 卖广州货的小六子居然是演竹下俊的。。。。
?恨铁不成刚啊
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童年走向成年的路,注定是充满希望的苦痛,被现实折磨的憧憬。或许最珍贵的伙伴,尸体就陈列在陪伴我们走过的这条路上。人生不是戏剧,最终都能有几十年后的好结局。我更觉得,那该是火光里龙建国复杂的眼神。虽然三十年后这样的结尾从来都是多余的,但还是希望每个故事都有好结尾
特写太多,最后太“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