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表达大于实质内容,这点与原著短篇的侧重点刚好相反。
以下要说的通篇与短篇小说《智齿》对比来讲,涉及剧透。
小说没什么浓墨重彩的背景啊环境啊什么,风格更是不明确,关键就是人物关系和情感转变,以及最后四个人的对决。
但在这里,关系和情感反而被弱化了。
小说里展和桃的关系是长期的钝刀拉肉式的折磨,在这里却变成了直来直去的恩怨。
感情也改变了,小说里桃从头到尾没有对展的悔恨,也没有丝毫变善的倾向,她就是依旧像烂泥一样的存在。
两人关系的因果与电影也反了,电影里桃为了弥补过错想主动成为展的线人,任何恶意都照单全收,导致到最后桃误杀了展,心理依然堆积无法弥补的愧疚。
但小说里桃是被迫成了展的线人,并非主动悔过,可能她甚至觉得自己被展压榨的遭受的早已还了欠的,可这个警察还不肯放过自己,他真该死。
全片最让我反感的一场戏,是展在警局猜测桃会遇到的不测,用几个闪回表达了展对桃“突如其来”的关心,而取代了小说里展在街头巷尾疯狂寻找桃的场景,同一个意图的表达替换简直糟糕的不行,看的让人嗤之以鼻。
还有拾荒者与警察的关系,拾荒者原本是一个围绕在两人身边,几次三番出现也没有被注意的弱势群体,所以当弱者成为顶端的杀戮者的时候,才令人惶恐和兴奋,但这里,拾荒者被过早的上帝视角盖棺定论为凶手,大家关注的不再是凶手会是什么人的好奇,而是凶手和警察擦肩而过的...也没啥感觉。
还给凶手塑造的背景,什么斩手,什么恋母情结等等,除了让这个城市的“垃圾”变得“丰富多彩”,着实没用。
电影中删减了很多凯的细节戏份,凯成长的关键并非在于那摔掉智齿的致命一击,而在于他跟在展身边不断的习得如何成为一个警察,他智齿的脱落源于不断的揉捏和敲打,并非一朝一夕才养成这样一个警察。
但在电影里,这些全然没有了。
小说里,人物之间的关系是相当丰富的,拾荒者的凶手杀人强奸,但不知道为什么唯独对桃没有产生实质性伤害,甚至在最后把救命的枪给了桃,但在电影里,凶手就是凶手,尽管被塑造成了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回不去家的凶手,但他依然是单向、片面的把人物定性。
小说里没对犯罪行为塑造丰富细致,是因为关键不在犯罪,而在关系,但这片里再次把重点转移,关系也不再是关键,而在这种环境,会造成许许多多的“展和桃”这样的关系。
个体之间有针对性的情绪没有了,丰富的多种关系都没了,人设也变了,个体不见了,取而代之是群体性的普世关系,无论他们是谁,有什么恩怨,都变成了狗和垃圾的关系,他们的仇恨和撕咬在这个环境下可以普遍适用,没人会叹惋和怜悯,因此他们感情的变化也不再打动人。
谁会在乎狗和垃圾呢。
但小说的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触动,是因为小说里,是人和狗的关系,人和狗,就会产生情感联结。
而且其实小说写得还挺有镜头感的,甚至小说的结构,内容上的表和藏都很合适直接做剧本,但显然编导都有新的想法。
智齿和手卷烟是我去年最期待的港风电影,但结果显然无法令人满足,纠结三星还是四星,其实如果只当做电影看,智齿的四星也不是不可以,但可惜它脱胎于另一个文本,并且我觉得小说的表达更丰富更优于电影表达,如果改编的没有原著好,那又算不算好作品呢?
小说和本片的所有精气神都是不相符的,尽管电影里表现的再肮脏暴力暗黑,但实际上它最后落脚点是一个互相谅解和怀念的大团圆结局,小说才是无限的遗憾和悔恨。
智齿嘛成长嘛,总要纳个投名状才行的吧。
Raven
作者: NoNoNos 柏林电影节进行到第三天,特别展映单元郑保瑞导演的《智齿》上线——年度最生猛港片登场了。
就让我们忘了这几年那些不知所云的西游改编烂片,一切从头来过。
郑保瑞还是那个拍出《狗咬狗》《杀破狼》的类型片导演,攒着狠劲,一身热气,硬桥硬马的手艺从没有丢。
时不我待,香港电影的余晖将尽,为这座潮湿性感的孤独海岛,再讲一个差与贼、男与女的血腥故事,郑保瑞拼尽一身功夫,状态回勇,便是这部《智齿》。
本片改编自大陆作家雷米的同名小说。
影片的双男主沿用了常见的老少搭档组合:林家栋饰演的资深警察展哥,和李淳饰演的刚毕业的警校高材生任凯,两个人携手调查一起情节恶劣的连环抛尸案。
香港警方屡屡接到举报,市民在各处垃圾堆中发现了被钝器割下、残忍抛弃的人类左手。
结合失踪人口,警方判定,凶手在有目标地针对底层吸毒妓女行凶。
在查案的过程中,展哥和任凯偶遇刚出狱不久的年轻女孩王桃(刘雅瑟 饰)。
老练沉稳的展哥一见到王桃就情绪失控,飞车追逐,拳打脚踢,几近癫狂,似乎和王桃有血海深仇。
在任凯的干预下,王桃得以逃脱。
事后任凯才知道,大陆来的王桃常年混迹街头,毒瘾深重。
她某次吸毒后开车发生车祸,将展哥的妻子撞成了植物人,王桃也因此入狱服刑。
展哥夜夜守在妻子病床前,对于王桃的恨从未停止。
王桃出狱之后靠偷车过活,被展哥一顿殴打后决定将自己掌握的所有犯罪情报都交给展哥,以祈求展哥原谅,自己能重新做人。
展哥接受了王桃的情报,逮捕了大量地下势力的头目,却也故意将王桃线人的身份暴露,使得王桃无家可归,人人喊打。
为了进一步调查割手抛尸案,展哥和任凯决定继续利用王桃,找到失踪妓女生前的毒贩,搜集可能有价值的情报。
三人深入贫民窟腹地,一路遭遇各路前来找王桃寻仇的黑社会。
几番混战后,王桃被打得遍体鳞伤,却意外靠捡到任凯打斗中丢失的配枪而捡回一条命。
这一番动静也惊动了凶手,他杀了自己曾爱慕过的残疾毒贩Coco,抛尸街头,并掳走了奄奄一息的王桃。
展哥的枪被警局没收,任凯的枪被凶手捡走,两个人又弄丢了线人王桃,所有的线索都断了,案情愈发复杂,没法对上级交代,两个人陷入绝望。
退无可退,这对搭档只能背水一战,在一个狂风暴雨的黑夜,重新闯入暗黑肮脏的地下世界,寻枪,救王桃,抓凶手。
尽管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对疫情低头,所有的展映都移至线上。
但是在电脑屏幕前观看《智齿》,我依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郑保瑞黑白镜头下的香港,是一个我们鲜少在大银幕上见过的城市:与其说它是城市,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
我从来没有在一个电影中见过那么多垃圾,哪怕是以捡垃圾为主题的纪录片都难以与之相比。
近郊的土坡上漫山遍野都是菩萨雕像,菩萨低眉颔首,不见慈悲,尽是苔藓污泥,正是抛尸的好地方。
王桃、展哥和任凯三人,在三不管的贫民窟寻找线索,追缉凶手,似乎是在全世界最肮脏的地方搏命奔逃。
穷街陋巷都是藏污纳垢之处,万家灯火中尽是男盗女娼。
在和地下帮派搏斗时,瘦瘦小小的刘雅瑟几乎要「撞碎」每一根骨头,在刀光、血浆和无穷无尽的垃圾中挣扎抢命。
而池内博之饰演的凶手,其栖身的巢穴就更为壮观——几乎是一个由垃圾溃烂扩散而成的装置,即使在黑白屏幕上也脏得能刺痛人的双眼。
这个恋母慕残的凶手,还在这堆垃圾中,珍藏了无数手的模型、人的残肢、被侵犯糟蹋过的女性尸体……
这是比《罪恶之城》更为可怖的人间地狱。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几乎忘记了,曾经印象中的香港是一个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
在郑保瑞的镜头中,这座失乐园,就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垃圾场,一个暗无天日的地下世界。
光线似乎只是一个玩笑,黑与白都是黑,没有一块儿干净的地方,没有一个干净的人。
偶有摇臂支起镜头鸟瞰,远处的城铁闪着明亮的灯光飞驰而过——它似乎来自于另外一个文明世界,简直荒诞。
但这部影片给人刺激最大的,还是无尽的血腥和暴力。
有别于以往黑色电影中男性绝对的主体性,在《智齿》里,所有暴力场面的核心都是王桃:她被展哥在街头追得狼狈;她主动提供情报却被展哥打得站都站不起来;她被黑社会追杀,慌不择路直接跳楼,浑身骨头摔得几乎散架;她咬着人字拖被毒贩泼一身泔水;她被一群持刀的流氓砍得遍体鳞伤;她被凶手凌辱、强奸、用铁锹砍手……这是比丛林更为可怕的暗黑世界,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她是弱女子而有一丝怜惜。
在人吃人的底层社会,在体力上占绝对优势的男性可以肆意践踏女性。
底层女性才是所有苦难的最终承载者。
但是王桃,她没有成为那些在烧杀抢掠的欲望中湮灭的女性。
每每观众被影片的暴力尺度惊得目瞪口呆,以为她真的要被打死的时刻,王桃又爬了起来,甚至夺刀夺枪,进行反杀。
难以想象刘雅瑟是怎样才完成了王桃这个角色。
她的「小强」一般卑贱却顽强的生命力,她小鹿一样楚楚动人的眼睛,承载了整部影片全部碾压灵魂的黑暗。
相比之下,李淳饰演的任凯被打碎智齿,池内博之饰演的凶手被当胸插刀,都不算什么了。
无怪乎柏林的记者都在盛赞刘雅瑟,恨不得把明年金像奖影后的奖杯直接颁给她。
对于类型片爱好者来说,《智齿》是猛药中的猛药。
其中的暴烈血浆数倍于《狗咬狗》,还有无止境的杀戮和仇恨。
而对于银河映像的粉丝来说,《智齿》可以算最后一片用来伤逝的废墟。
差与贼缠斗太久,孰死孰活?
不过最终一起沉沦。
对于愤世嫉俗的人,对于香港黄金年代的迷恋者,对于明天还抱有希望的人来说,《智齿》便是被迫断手之痛,是展哥胸口中弹后的踉跄脚步和讽刺笑容,是凶手血泊里的恶臭尸身,是王桃对着警察、对着凶手、对着天地悲声疾呼的那一句:「我想活!
」
香港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它们所呈现的都市景观。
只要一个镜头,我们便能判断出一部电影是否算纯正的香港电影。
都市景观作为一个鲜明的标签,既成就了香港电影,也在不断败坏香港电影,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俗套。
《智齿》独辟蹊径的地方在于,摒弃这种已经过度标签化的都市景观。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往常香港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繁华风景。
观众的目光被引向世界级都市最为破败的地方:穷街陋巷,以及在其中挣扎的底层边缘市民。
同时,借助于黑白影像,让香港这座都市陌生化,让观众借由过往观影经验培养的感知体系暂时失去效用。
整部电影于是变成纯粹的视听影像,以最为原始、最为激烈的方式刺激、放大并搅拌着观众对视觉影像和听觉影像的感知。
这是一种极度风格化的呈现,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做了极度写实的表达。
《智齿》将写意与写实融洽结合,得力于镜头力图将人物从环境中提取出来,聚焦内心冲突,在侦查命案的基础上深入人物的内心,表现出病态化的心理冲突。
《智齿》建构了叙事上的有效性,这表现在展哥与王桃两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上。
展哥将王桃看成导致妻子变成植物人的“凶手”,一方面是法理上无法追责的无奈,另一方面则是情感上无法原谅的痛苦,两者让展哥失去了理智。
王桃试图以向警方提供线索的方式换取展哥的原谅,同时也想以这种方式救赎自己。
作为一枚硬汉,展哥表面上表现得不近人情,内心却不断被王桃乞求原谅的诚意与行为所感化,人物疯魔般的病态心理也受到了危险环境的影响。
《智齿》毫不避讳对社会黑暗面的呈现:凶杀、犯罪、吸毒、心理疾病……这是香港警匪片的一大特色;与此同时,电影又通过设计角色两难抉择的困境来展开人性的冲突,由表及里。
由此可见,《智齿》是一部少见的香港电影。
尤其当我们认识到,它在一条去香港化的路径上表现了香港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底层边缘弱势群体的生存境况,更让我们产生一种敬佩。
电影里的角色是一群如今村昌平所言的“蛆虫”,他们也是香港繁华都市景观景观的一部分。
除了演员演技有亮点以外,不知所云,没劲。
莫名其妙营造的一个末世城市场景,好吧,暂且接受;莫名其妙又出现一个异国变态杀人狂,然后两个警察又是莫名其妙的查案方式;短发断手女莫名其妙的跟杀人狂相依为命惺惺相惜,又莫名其妙的被杀人狂杀死;王桃明明早就认识短发断手女,熟悉到可以带两个警察找到她的住处(而且还是有房门的住处),却不知道有这个变态乞丐;其实犯罪嫌疑人早就有指向了,两个警察早就查到了乞丐信息,抓个乞丐而已,最后却非要干出这么大动静才能搞定。
是故意为了弄死男主,故意这么设计的剧情么?
同样都是黑白色,故事性远差于《大佛普拉斯》。
同样是脏脏的末世画面,艺术性也不如《燕尾蝶》。
只有几个演员的演技表现不错,摄影也不错。
然后就被过度神话,扯上什么香港电影未死啥的狗屁文化符号。
香港电影确实未死啊,这些年一直有很多佳作啊,《僵尸》、《踏雪寻梅》、《志明与春娇》系列、《一念无明》、《寒战》系列、《岁月神偷》,,,,,数都数不过来,需要你们来矫情的证明什么吗???
实在没啥高明观点,就写点老实的影评,别动不动就致敬这个、鸡血那个。
郑保瑞能把这片拍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剧本不行不是他的错。
你们这帮文艺土贼们瞎jb吹得这么神,就是你们不厚道了,奉劝你们少装点13。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岛赏(id:j_movie),转载需授权第一次听说《智齿》这部电影,是在耳东影业的办公楼里。
当时我刚刚入职,听上司说要带客户看一批还没对外发布过的影片物料。
我翻开看了看那本小小的手册,在一众热闹非凡欢天喜地的影片简介当中,郑保瑞、《智齿》,这两个名字显得格外突出。
而后,我站在公司昏暗的放映厅的过道,看完了半个小时所谓的“影视产品”介绍视频。
《智齿》就夹在里面,只占了短短40多秒的时间。
银幕上,深黑色的水洼仿佛一张张噬人的巨口,顺着暴雨流经城市的角落。
残肢断臂浮在水面之上,是商场里摆放的人偶模特的假肢吗?
如果是的话,那粘稠的血迹,冲天的蚊蝇,又从何而来呢?
还记得当时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就在心里想,哪怕不要工资,也得看上这部片子。
没想到居然一语成谶,到现在我还没收到工资,同时也第一时间看到了《智齿》。
所以说愿望还是不要瞎许,万一实现了呢开聊这部片子前,有必要先为它“验明正身”。
正式看到之前,不少朋友都对它的形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预告片中的黑白影调占全片比重的多少?
它是一部黑白片吗?
到了现在,答案终于可以揭晓,没错,《智齿》是一部纯粹的黑白电影。
但与我们的常规认知不同,《智齿》选用黑白滤镜,不是简单玩弄一场光影游戏,而是从冗杂的美术场景中,将信息尽可能地归化为两个色彩极点,强化视觉刺激。
同样的技巧,相似的题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弗兰克·米勒的《罪恶之城》。
二者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罪恶之城》脱胎于漫画,具有强烈的次元属性,它的构建方式是从上而下的,重感官而不重现实;而《智齿》则生长于香港的街角巷落,允许带有异质景观,但主体气质还得从这座城市的风土脉络中梳理而来。
它的构建方式必须是从下而上的,要从具体现实出发,再来引发观众的“次级在场”。
用简单点的话来说,故事对《智齿》来说非常重要。
《智齿》选择的开口是一宗连环伤人案。
短短两周内,警局连续在街头发现年轻女性的被斩断的左手。
经过调查,这些被害人都是有过前科的,即传统意义上的“失足女性”。
若她们跌落进社会的缝隙中被碾作血泥,多半无人问津,无人惋惜。
以此为起点,郑保瑞开启了节奏疯狂的“黄金30分钟”。
他用成熟的视听技巧与场面调度牢牢攥紧了观众的注意力,将疼痛的生理直感投放进汹涌的文本漩涡当中。
这疼痛源于三层,一是字面意义上,李淳饰演的新任警官任凯智齿发炎,严重时甚至影响办案进度;二是林家栋饰演的警官刘中选性格乖戾,查案过程中经常使用暴力手段;三是纷至沓来的尸体碎块,混杂在腌臜的垃圾废料当中,挑战着我们对于禁忌奇观的耐受程度。
除去人物的行为节奏,导演对于环境节奏的把控也颇为精彩。
开篇警局讨论案情的一场戏,刘中选坐在逼仄的室内,微言大义,试图揭开更深层次的推理,而后景别突然放开,强光涌入,城市轻轨从画面的一角切进画面,掀起嘈杂的背景音。
这个时候,我们似乎终于能在压迫中获得一丝喘息。
然而,就连这喘息的片刻也是导演特意留出来的。
呼吸是为了让我们清醒,清醒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体验疼痛。
所以,《智齿》可以看作郑保瑞继《狗咬狗》后的一次回勇,二者间相承的不仅有痛感,还有鲜明的宗教意味。
“银河系”导演敬鬼神,郑保瑞更是当中对于本土教团的真意呈现较为丰富的一位。
《狗咬狗》结尾,他把净化超度的梵音与昏黄的夕阳、惨烈的厮杀并联起来,制成浑厚悠远的“泛音蒙太奇”。
/《狗咬狗》 而《智齿》当中,这种意味更是被他直接具象为实体进行呈现。
在案发地,菩提塑像被他放置在与小腿平齐的景位上,其下方正是一只鲜血淋漓的手掌,仿佛祭品一般,代表着符号意义上的冲突:想必佛陀巡视三界,也必有低眉塞目之时,不然怎会连身前血案都置若罔闻?
佛学只讲通明穹顶,而不求现世救赎,在畸形的人欲面前它终将失灵,故而镜头一转,圣母玛利亚像又出现在了重要线索的现场。
这两种图腾流派的转移,直接明晰了《智齿》所持的信仰逻辑。
在深不见底的罪恶面前,我们莫论来生,今朝因果都需今朝偿还。
睚眦相报,必有回响,这才是属于江湖儿女的告别方式。
另一个让人瞩目的特征在于,几个主要演员都贡献了殚精竭虑的表演。
我们从来没见到过暴虐横行的林家栋,没见过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刘雅瑟,他们的表现或许在别处都称得上过火,但在《智齿》所提出的生存命题之下,都被统御成坚定强大的“撼动者”。
对于日渐疲态的港片生态,我相信它的出现,也足以成为市场的“撼动者”,鼓励后续导演进行类似题材的开垦。
无论是编导摄、还是男女主角的表演,《智齿》都是明年金像奖有力的争夺者。
若有朝一日它能把大奖收入囊中,也算品尝了撼动港片这棵大树所落下来的果实。
当然,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反派角色的脸谱化,除却极致的变态,难以跟对手形成更为有效的博弈;比如“任凯”这条故事线的薄弱,使得“智齿”这个核心意向始终游离在主线故事之外,无法在戏剧涡旋中产生更为精妙的化学反应,并提供更为持续的张力。
但我还是愿意为《智齿》鼓掌,哪怕只是为了它极致的形式。
太蠢了一、做事不分轻重缓急大白天翻垃圾派那么多警察大白天抓八达通派那么多警察抓不会玩命的偷车贼派那么多警察夜里去毒犯老窝就俩人,而且还只有一把枪二、最后是哑巴了还是聋了?
最后是去救王桃的,起码默认王桃人还没死吧?
日本鬼子都拷起来了,再去找王桃的时候,警察是哑巴了吗?
不会喊“王桃”?
难道王桃聋了吗?
香港刑警叫支援那么难么?
垃圾满地,毒贩横行,两个差佬没头脑还不高兴。
这是一部很矛盾的片,使用黑白镜头,试图展现特殊的风格印象,但既没风格,又没印象。
风格好似模仿罪恶都市,黑白镜头去没啥构图设计,堕落之城不敢宏拍香港,大镜头没有小细节根本看不清,只能说不推荐近视眼尝试。
二十分钟的故事能不能拍成两个小时的电影?
当然可以,但是三个没有性格的主角,一个俗套的故事加上一个凭借这么乐色的剧本提名最佳剧本的编剧,是不太可能做到及格的。
本来是对导演很有意见的,不过看过导演的《九龙城寨》就会发现,一个足够容量的故事是能在导演手里表现出漫画风的。
本来是不想挑情节问题的,但导演没能力写一篇漫画散文,也就不能怪别人当成小说看了。
电影是有电影的逻辑,电影的逻辑可以不同于现实逻辑,但无法铺垫出电影世界,观众就只能以现实的眼光来观察。
两个警察,一身西服,不是在垃圾堆里就在雨里,不是在奔跑就是被暴打,西服tmd有物抗魔抗吗?
毫无性格,智齿男可以告状潦草男犯错,却可以轻而易举接受不上报丢枪,潦草男可以接受女武神(王桃,战绩:干翻两个毒贩头头,重伤一个杀人魔)被毒贩弄死,但又幡然醒悟硬要解救她不被杀人魔杀。
别整换枪了,这两男的对枪估计都打不中对方,从头到尾一枪没啥人,当然更别说打了几枪,香港要是都是这种自以为英雄总盲目行动且没有能力的警察,不是罪恶之城都很难。
至于女武神,剧情回溯要用她,探案要用她,大结局还得用她,真也就当时女权没那么强,这不纯纯导演的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又是吸毒,又是强奸,又是追杀,真“遭老罪了”,试图回想下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只能说一个有良心的人,这不啥也不是。。。
终于有空看这部冷门的港片佳作,难得惊艳的警匪片。
电影讲述从学堂毕业的任凯,因一宗连环凶杀案,与刚复职的资深警察展哥开始搭档。
案子陷入僵局时展哥重遇刚出狱的肇事司机王桃,被激发的恨意不顾一切追击,而王桃因为无意杀人内心一直愧疚请求原谅。
于是展哥让她带领去破乱的垃圾场中寻找嫌疑人,没想到王桃无意中被罪犯逮到企图杀害。
最终展哥和任凯击毙罪犯,但展哥因为救王桃被误杀。
近几年的香港的警匪类型片一直是港片大头,但值得看的电影没多少。
这部《智齿》因为独特的影像风格和林家栋的精彩演技让我一直有印象。
看过电影之后我不得不佩服这次郑瑞保的“新瓶装旧酒”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摄影师纯黑白的拍摄手法,搭配凌厉的场面环境和美学分割的画面构图,再加上压抑激烈的情节走向,以及主要演员们放大的眉眼姿态,最终才能剑走偏锋地形成一部鲜活生猛的好电影。
《智齿》开头就是大雨中的垃圾场,杂乱的废弃物被随意堆放但被摄影师整齐归纳在构图框架内,从地下的水池向上绵延至昏暗的天空,几分钟的镜头就奠定了电影颓废阴暗的主旋律。
电影片名叫《智齿》,表面是新入职任凯的身体难捱之痛,其实随着情节开展,它也是王桃对于肇事杀人的内疚之痛,也是展哥对于妻子被害的伤心之痛。
《智齿》集中在低矮狭窄的破旧居住区,抬头远望是高耸密集的摩天大楼,而间隔在中间的则是高架桥上往来穿梭的地铁和车流。
城市的霓虹和街灯围成这片废旧区域的天空,俯视着从事灰色生意的凶狠帮派们和散落着挣扎求生的拾荒者。
《智齿》虽然讲了一个传统的破案故事,但镜头里的香港仿佛是另一个魔幻世界,满是肮脏尘土,满是绝望。
即使是一尊尊的神像,也被损毁被遗弃在泥土里,因为这里美好的亲情良善已经被抛掉,只剩罪恶。
饰演展哥的林家栋在这部电影里实在太绝!
区别于以往电影里的疏离气质,他胡子拉碴眉眼锋利,身形刚好,不单薄也不壮硕,如一把破旧的老刀,满是破损又忍不住愤怒伤人。
黑白摄影刚好勾勒出他的锋芒和沧桑,而他的演技放大展现出展哥的痛与怒,仿佛能撕裂这幽深的破败之地,直至最终死亡时候收敛地温柔一笑。
确实值得一个影帝奖!
王桃是一个可怜女人。
她活在杀人的愧疚中想赎罪,但是被迫裹挟到案件的凶险追查中,一直被殴打一直逃跑。
愧疚的心痛以身体不停受伤来归还,弱者的良心在电影的罪恶世界里只能以暴制暴的方式终结。
刘雅瑟在电影里演出了这样的单薄和坚韧,彷徨与狠厉。
从开始懦弱地躲避展哥追击,到结尾错杀展哥的内疚大吼,她的“智齿”之痛还在延续。
最后说回到导演郑瑞保,感谢如今依旧坚持拍电影,也佩服依旧保持着生猛的调调,让我能在新电影里窥得曾经的影子。
挺好!
说一下我对结尾“林家栋不喊”的理解,以下都是剧透。
先说情节,击毙凶手后,阿展在垃圾场寻找王桃,打开一个柜门,被里面惊慌失措的王桃连开几枪打死,也因此造成了一个极度悲情绝望爆发的场面。
网上吐槽最多的就在这——你阿展警官又不是哑巴,一边找人不是应该一边开口喊吗?
那样不但避免挨枪,本身找起来不是也效率更高吗?
这电影我看得比较晚,看完的时候,身边的朋友已经讨论过几波了,大家的理解大致有这几种:一是认为,这就是导演为了安排阿展被打死的宿命感,强行破坏了合理性,剧本不够严密。
二是从当时的情境出发找理由,比如阿展刚生死搏斗完神志恍惚,在大雨中没有力气高喊,精神压力过大无法理性行事,等等。
三是从整个电影的高度风格化来找原因,黑白摄影,地狱般的美术风格,阿展在其中也是个寓言角色般的存在,因此做事不符合人之常情,也就可以理解。
说我的结论吧:即使用现实标准来衡量,阿展处于那个状态不喊,也是合乎情理的。
原因有两个。
首先,电影已经向我们塑造,阿展是一个极度内敛的人,讲话精炼,惜字如金,习惯以行动代替言语,像是在修车厂那场戏,直接压住混混手臂并踢打他,嘴上绝不多问半个字,那样的拷问本来就不是常人所为。
所以我们很难想象,这家伙一边翻垃圾桶,一边一声声大喊“王桃,你在哪?
”,那也太让人出戏了,会完全破坏角色设定和电影氛围。
再加上他当时已经筋疲力尽,开口更是不现实。
第二,电影交代了阿展对王桃生命的关切,在脑中幻想她被杀害的场面,惊骇抓狂大汗淋漓。
赶到垃圾堆后,又发现其他被凶手杀害的女尸。
在找人时,打开一扇门发现空无一人后,甚至悲恸地哭了起来。
凶手已死,王桃还没找到,哭什么?
唯一的可能就是,他此刻几乎确信,王桃已经被凶手杀害,因此悲痛懊悔。
而他一直在寻找的,其实是王桃的尸体,那当然不用喊名字了。
至于“尸体”手中正好握着丢失的枪(之前他们已经搜过王桃身上无枪),更是概率渺茫的巧合,换了谁在那情况都一样料不到。
最后被王桃意外击中,阿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是一个绝望之人看到希望的笑容:原来你还没有死,太好了,我终于来得及给你那个你一直渴望的原谅。
一、关于凶手凶手恋母想必大家都能看出来,时常念叨“母亲”一词,将母亲的照片视为珍宝,拿着母亲照片幻想母亲在抚摸自己,藏身处的圣母雕像,都在暗示或明示这一点。
那么凶手为何会有慕残情结,其实有一个细节可以解释,影片中出现过几次凶手和母亲合照的特写,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照片中凶手的母亲是缺少左手的,毒贩女也是缺少左手,再联系到凶手砍的都是左手,不难看出其中的关联。
二、关于林家栋改手枪编号一事林家栋人到中年,怀着身孕的老婆被车撞,孩子没了,老婆也瘫痪在床,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他老婆第一次出场时有个镜头是他躺在老婆病床旁的床上,接着给了他老婆一个面部特写,下个镜头马上是他的面部特写,生不如死的不光是他老婆,想必他亦如此。
故事进展到林家栋把搭档送回去时,看到搭档老婆怀着身孕,这就不难理解他接下来的举动,自己活着了无生趣,搭档还有着大好人生,看到搭档怀着身孕的老婆难免也会想到自己的老婆,若是没有那场车祸,生活会是怎样呢?
那场车祸他没来的及阻止,但是同事将要遭遇的“车祸”呢?
他有办法阻止,所以他行动了,所以在故事尾声,他特意把自己的手枪交给搭档,这一连串的行动,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就是要拯救搭档。
三、关于制服凶手后,林家栋搜救女主时为何不同时大声呼叫的问题有个镜头,林家栋站在办公室里,周围贴满了惨遭凶手残害的少女遇害照片,林家栋脑海里不断闪现女主遇害的画面,不难理解,他此刻的心情:担忧女主的生死。
此时他也许还抱有一丝女主未死的希望,但故事进展到尾声,见到凶手藏身地的少女尸体,他的心已凉半截,再到与凶手交手,这时他想必是觉得女主已死,所以在搜救时他忍不住哭泣,这时他精神高度紧绷,情绪低落,加上不抱有希望,那么搜救时未大声呼叫女主,也就不难理解了(他怎么会想到女主不光活着,还TM拿着抢呢?
大家给林家栋翻译翻译什么叫TMD惊喜)。
大家认为情节不合理时,不妨置身处地想想,若自己是剧中人物,是否能从头到尾保持冷静、保持理智。
看来郑保瑞的审美还没有彻底被《西游记》系列摧毁,相反,他竟能如此叛逆地交出一个风格强烈、尺度巨大甚至有点反市场的犯罪故事。改编雷米的小说,把内地之前那两部《心理罪》衬得像乖宝宝;把香港拍成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尤其最后决战戏的置景,有超现实的末世感;一如邱礼涛对城市的命运有切肤之痛,两人共同完成港片在高压时局之下的回光返照。黑白抹除了血污的视觉冲击,却适时放大了几分表现主义的惊悚。女性是所有暴力动作(所谓正义方和邪恶方共同施加)的承担者,但不见得毫无反抗的力量;最后善意与恐惧的错位,是悲剧交响的最强音,几声枪响是银河映像留下的遗产,也是《原钻》结尾触及的宿命。依稀记得之前看过一个采访,郑保瑞说想要尝试几千万投资拍纯港片,不考虑大陆市场,结合这片前阵子未过审但拒不删改的传闻,敬他是条汉子。#FEFF#
当影像仰赖暴力的叠印与加码,肮脏只能是肮脏,末日只能是末日,断肢的疼痛也只是一种痛觉而已。
郑保瑞将HK拍得宛如人间炼狱,一点点抠出繁华背后阴沟里的罪恶。大到都市生态,小到人物挣扎,俱是黑暗压抑,暴力生猛,极致的视听氛围甚而能引发嗅觉上的通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臭气熏天的垃圾堆,但谁能说不是呢?片名太贴切了,智齿是最边缘最多余的牙,像是地狱边缘(LIMBO),最易淤塞食物残渣(蝼蚁),久了便龋坏、阵痛、腐臭。
呈现肮脏破败甚至失序的视听奇观不同于以往所看到的大多数香港电影中的城市影像,一种废墟美学的寓言。人物角色单薄可怜,焦点让位于了空间。
A级制作的Cult片,极度风格化,黑白垃圾堆美学直比《灯塔》加《罪恶之城》。“智齿”其实和主题关联不大,但我已经猜出“智齿”拔出来的方式。故事线索很单一,人物也很扁平,全靠视听。刘雅瑟从头到尾太惨烈了,值得一个香港金像影后……
拍这种电影,对演员来说就是一种折磨。PS:史上最多苍蝇和垃圾的电影。
又一位把自己奉献给电影的女演员出现了。/ 明明是现代却如同末日,明明是城市却弥漫恶腥,耶和华瞳孔注视下,众人皆老鼠,逃窜在成堆的垃圾废水中。他们是智齿,是最无用却最折磨的存在,让人双目晕眩,陷入狂躁,压迫神经。摄影极佳,把人拍出了草芥感,三场平行时空的追逐惊艳。不过人物稍显单薄,是剧作的不足,演员无可挑剔
难得一见的用黑白影像来呈现香港的城市空间,万家灯火也令人感到阴沉绝望。暴虐的警探,弱势的女性,断裂的左手,作痛的智齿,值得玩味的设定让电影张力十足。震撼又富有争议,虽然盛世不再,但香港电影每年仍然都能产出摄人魂魄杰作。
郑保瑞导演这次回到了《狗咬狗》的状态,全程黑白片,罪恶之城感的艺术指导非常出色,一看就非常有追求。片中的人物一直处在一种歇斯底里的边缘状态,脏乱差的环境,极端的情绪和暴力,故事的失控状态和整体的节奏都很不错。有点不喜欢第三幕的线索处理,还有一个逻辑上让人着急的开枪设计,感觉就是为了电影的主题而先行设计好的。只是没想到刘雅瑟的角色才是最有戏的那一个,也是最大的惊喜,她演的非常卖力,可以提前预定下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影后桂冠了。
剧情一般,黑白看得我好难受
影像风格的一次极致尝试,比《狗咬狗》极致多了,跟边缘生活、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智齿隐喻没啥关系,似乎在B站看了个画风很赞的游戏讲解。别说,很多场戏都让我想起《小小梦魇》,不过是nc17级别。
三星半。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同时触及到非法移民的议题,特意用黑白镜头突出环境对角色的影响,但观影体验并不算太好,几场大尺度的戏更像噱头多一点。
導演的作品普遍口碑也一般,這部電影是他過去的電影原型風格集大成,劇本難免弱,也是贖罪,救贖的故事,但視覺與技術上能夠彌補。《怪物》的原型、《車手》的技術,最後結尾的《意外》,《軍雞》的困獸鬥。再加上香港已消失的裕民坊,工廈、貧民區猶如九龍寨城。
一部真真正正的电影,不理解“电影感”的人可以看看,才能明白什么叫“作品”。美术、摄影、道具、音乐和整体氛围设置实在太棒了。人如蝼蚁。但故事和人物确实过于薄弱了,一切都缺乏动机和理由,从这个角度讲这电影是跛脚的。这和韩国的那部《哭声》很像,实在遗憾。
郑保瑞在技术上可能已经更上一层楼,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和残酷的动作戏搭配大量的符号将今时今日的香港拍成了末世的九龙城寨,压逼的大楼、工业化与垃圾与神像并存的空间,人们在此间腾挪挣命;可惜文本太平庸了,以至于套在如此规模的形式中让人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中间利用大量对女性角色的剥削戏来达到指向,与之相反的男性角色则刻板扁平。所有女演员抢了所有男演员的风头,李淳讲粤语台词一个字一个字往出蹦,听着替他费劲。
管道与线缆,腰斩的生存高度。美丽新香港。
总算看了这片!!其实是介于三星跟四星之间的一部,我肯定是喜欢郑保瑞的风格的,好的部分就不多说啦。不那么好的部分是:其一男二这个人物设定本身与影片推进关联不大,其二暴力撕扯的部分显得也过于冗长,其三psycho仿佛怪力大猩猩一般的存在,较为脸谱化,当然这也是一般犯罪片的通病,我个人很渴望看到那类至少用1/3笔墨去仔细勾勒psycho侧写的影片。另外,川井宪次的配乐感觉有点overwhelming………………让我稍微出戏。
从任何一个方面看这部电影,都很难看,分数为什么会这么高?
演员很卖力,导演很尽力,不说话装高手。
结尾有点强说愁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