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幻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太空题材似乎有着无数的可能性:从人的勇气(《阿波罗13号》《火星救援》)到人的本质(《2001太空漫游》《超时空接触》),从外星魔物到异界奇观,从无脑动作到讽刺喜剧再到无穷无尽的太空歌剧,充满未知而又孤独寂静的太空,不止能让人放弃思考和理性,也能重拾思考和理性。
因此,深受《现代启示录》影响的詹姆士·格雷(《迷失Z城》)想要在太空冒险中重现这个对现代文明和父权意识的伟大解构的心思,算不得是异想天开。
缓慢稳健的节奏,似乎是与丹尼斯·维伦纽瓦的《降临》《银翼杀手2049》同出一源;大量出现的旁白,也像是在向泰伦斯·马里克在《生命之树》《圣杯骑士》里的沉思和梦呓致敬。
然而,节奏慢并不是好的科幻电影的指标——瞧瞧令人昏昏欲睡的《湮灭》吧;文本化的叙事,又已经打破了“秀而不谈 show don’t tell”这一金科玉律。
沉迷于将物理上的旅途/磨难比喻为心理成长的詹姆士·格雷,尽管在《星际探索》中展现了高水准的制作功底,但羸弱和片段化的故事过于形而上,也破坏了内心戏应有的表现力。
硬科幻的场景搭配不合逻辑而又破碎的情节,又有些南辕北辙。
林林总总的细小问题,让纠结于“找爸爸”的《星际探索》无论是情感深度还是科幻强度上都鲜有亮眼之处。
且不说几个段位之上《星际穿越》,就连传记体的《登月第一人》都有着更好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动力。
詹姆士·格雷想要在群星中寻找人生的答案——那就是寻找的旅程本身——但无精打采的银幕体验,让电影对浪漫主义与科幻结合的探索并不令人满意:既没能呈现与投资相匹配的视觉奇观,对严肃主题的讨论也并不出彩。
在商业电影的框架——或者商业电影的投资规模下,去进行严肃讨论和思想实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习惯了放飞自我不守规矩的文艺导演和独立导演来说更是如此。
吃透类型电影的套路,找到一个坚实的好剧本,远要比创作者的自嗨更为要紧。
从摄影师霍伊特· 范· 霍特玛(《敦刻尔克》《星际穿越》《幽灵党》),作曲家麦克斯· 利赫特,到导演詹姆士·格雷本人,都是富有才能与经验的电影人,也都有着出色的履历。
这保证了《星际探索》光鲜的硬件表现:视听震撼的太空电梯和月球追逐战,如梦似幻的原声配乐,以及不再年轻的布拉德·皮特的各种大特写。
然而,这些零零落落的精美场景,却并没有与整个故事产生真正的内在联系。
将后阿波罗时代的背景转换成任何一个现当代背景,也一样行得通——这就与其模仿对象,《现代启示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汤米·李·琼斯迷失海王星,与汤米·李·琼斯迷失中东某国,并没有产生本质性的差别;布拉德·皮特是个轻度自闭的航天员,与布拉德·皮特是个轻度自闭的海军少校,也不会对故事走向产生本质性的影响。
弥补这个硬套在太空上的剧本的,是布拉德·皮特和汤米·李·琼斯的出色表现——毕竟对演员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理解太空。
后者在短短的镜头时间里,展示了美国电影界的最好表演之一;而前者在经历了90年代的偶像期,00年代的成熟期和10年代的冲奥期后,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最佳阶段。
年龄的增长,为布拉德·皮特在他原有的现代男性偶像形象上附加了新的表演层次,可以更好地传达来自现实生活的坚韧,苦痛与深度,也为这部几乎是独角戏的电影赋予了生命力。
这种将情感封闭的表演,类似于瑞恩·高斯林在达米安·查泽雷的《 登月第一人 》中的表现,而大量的独白也为布拉德·皮特的角色提供了表达了内心折磨的捷径。
然而,电影在配角塑造,尤其是女性角色上要惨淡得令人发指:丽芙·泰勒广告大片一样浮光掠影,鲁斯·内迦也是可有可无,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观众甚至都不会注意到她们的存在。
在近年古典科幻影视化的小浪潮——甚至可以追溯到《超时空接触》和史蒂文·索德伯格的《飞向太空》——从《星际穿越》到《降临》再到《星际探索》,都在强调人和人的联系,尤其是两代人的传承的重要性。
野心满满的《星际探索》,想要成为《现代启示录》和《2001太空漫游》的某种混合作品,但缺乏洞察力和表现力,让电影犹如超长的广告大片一样:光鲜在外,陈旧在内。
这与吕克·贝松在《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中的失败异曲同工:詹姆士·格雷似乎太不在乎太空和太空精神了,而吕克·贝松在最富有阿波罗时代精神的开场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自降身价到了《星球大战》《银河护卫队》这样的宇宙游乐场上。
无生命的宇宙和太空科幻,并不只是西部牛仔的简单移植,也是人类自我反映的一面镜子。
《星际探索》打着“飞往群星”的旗号,却没能“浩瀚无限”。
硬要把半生不熟的鸡汤哲学灌给观众的作法,与败得更加惨烈的《时间的皱褶》不相上下。
知上而不知下,对于一部要飞向未知的电影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星际探索》无疑是今年最重磅的科幻大片,也是我期待已久的科幻作品。
聊《星际探索》之前,我想先让大家知道,《星际探索》还入围了今年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
影片能入围充满文艺气息的老派欧洲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说明《星际探索》不会像主流科幻动作片一样,成为面对所有观众需求那种爆米花爽片,甚至可能还会有些意识流,也就是所谓的文艺范。
《星际探索》是一部太空歌剧类型的电影。
这里容我解释一下“太空歌剧”的概念,“太空歌剧”是上世纪40年代发明出来的科幻流派,指的是对于庞大纷繁的宇宙,故事不必太过于拘谨物理常识,以传奇冒险为主要目的,并从中能给观众启发性。
《2001太空漫游》就是太空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外还有《银翼杀手》,《普罗米修斯》等都泛属太空歌剧框架内。
所以很多人在琢磨《星际探索》中不科学的设计逻辑,去研究他们太空过那么久吃什么等,这些都没必要较真,因为《星际探索》就不是硬科幻。
相比较于主流动作科幻大片,《星际探索》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主角的精神世界研究上,从而削弱了剧情本身的戏剧冲突的力量。
也正因为如此,影片评价存在着两极,这么说好了,如果你带着去看《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星际穿越》这样的感觉去看《星际探索》,影片八成会让你失望尤其是后半段。
但如果你从角色研究,从思考对话角度去审视这部作品,或许你能发现影片很多有趣的折射。
总的来说,我喜欢这部电影,哪怕影片确实存在着一些绕不开的质疑,接下来我们在不影响观影前提下,微醺剧透解析,聊聊《星际探索》的美,还有它的美中不足。
影片的时间背景发生在未来,太空探索科技发展出了月球和火星基地。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罗伊是一名有些自闭症的宇航员,他的父亲20年前参与寻找外星生命计划,飞船一直航行到了海王星,是人类载人到达最远的距离。
但遗憾的是,外星生命计划多年前就已经失联,宣告失败,罗伊父亲被誉为太空先驱英雄,罗伊也正是因为父亲的原因,成了宇航员。
故事开始由太空发出的诡异电涌辐射展开,电涌波所到之处,都会造成电路损坏和电源骤停,危害是全球性的。
而发出电涌的位置,被查明是罗伊父亲飞船所在的海王星位置,为了找到真相,罗伊被派遣秘密任务,从地球出发,到月球发射基地,再前往火星基地想办法联系他的父亲。
在这过程中,罗伊渐渐也找到了父亲失联的真相,他决定前往冥王星,亲自找回自己父亲。
《星际探索》从故事设定来看非常抓人,在没解开父亲失联真相之前,整个构架都处在神秘的克苏鲁风格内,即角色对恐怖未知的存在进行深入探究,最终陷入疯狂和毁灭性的灾难。
克苏鲁风格一直都是科幻片题材的心头好,因为探索未知和宇宙本身,就让观众产生自然猎奇感。
因此在《星际探索》谜底没解开之前,影片的冲突和节奏都控制得不错,让人有不断往下看的欲望。
再加上影片请到了电影《她》和《星际穿越》的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更让影片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太空画面,我当时看的是IMAX,绝对是一种享受。
导演詹姆斯.格雷之前执导的《迷失Z城》就能看出他擅长构建大背景事件,《两个情人》也能看出导演可以细腻洞察角色的情感。
不过,在业界詹姆斯.格雷也有一个略带讽刺的头衔,就是他被调侃为专门为影评人拍片的导演,他比较热门的几部电影,在烂番茄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审美隔离,专业评分和大众评分有相当的差距。
《星际探索》目前看来也难逃这个魔咒,很多人在看完后,用虎头蛇尾来总结这部电影。
那么影片结局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怕剧透的可以接着往下看,或者先订阅收藏起来。
罗伊在火星试图联络父亲后,秘密得知官方其实是要找到他父亲的确切坐标,然后派载着核弹的飞船前去炸毁目标。
因为官方早就知道罗伊父亲已经叛变,为了找到外星生命,罗伊父亲不惜处死那些想要返回地球的同事,然后罗伊父亲切断了通讯,之后电涌辐射就发生了。
于是罗伊突破阻碍独自前往海王星,找到了自己父亲。
原来电涌辐射只是罗伊父亲和同事争斗时的一场意外事故,罗伊父亲一直试着修好这电涌辐射发射器,但始终未果。
而罗伊父亲切断联系的原因,是从始至终寻找外星生命的计划,根本没有找到外星生命,罗伊父亲无法面对这个现实,选择要一直找下去,直到找到为止,而他也承认,从来没有关心和爱过自己的家庭。
结局就是这么一个结局,看到这里或许已经有一半人大跌眼镜,因为影片所谓的第三幕决战时刻,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好莱坞大片模式。
《星际探索》的结局,既没有主角生死存亡关键时刻,也没有史诗级别的酷炫动作大戏,有的只是父子俩多年关系的救赎,主角心结的释怀。
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星际探索》“虎头蛇尾”的原因,毕竟影片前面故事背景的建构,还有剧情的铺垫和冒险,都比结局来得更具力量,而结局却最后落到了一个小格局上。
这就像观众情绪好不容易被影片推上云霄飞车的顶端,准备想第三幕来个一泻千里的快感,结果云霄飞车突然变成了摩天轮缓缓下降到地面,估计观众打低分的原因就在于此。
不过,这也并不代表所有人,对于我来说,其实我挺认可影片这样的结局,在观看过程中,我就在心里默念,千万不要最后发现是外星人绑架了罗伊父亲,然后罗伊和外星人大决战拯救世界套路。
结果结局确实让我意外。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最后罗伊明白父亲抛弃家庭的原因,是太过于执迷于自己的太空事业,太痴狂想让找到外星生命。
最后罗伊对父亲说,“你情愿寻找陌生的新事物,也不会关心身边所爱的人”。
这句话正是影片的主题。
导演曾经在访谈中提到过,《星际探索》想要表达给人们的观念是宇宙是危险的,宇宙并不像很多影视作品中描述得充满憧憬和未来,宇宙深处可能就是人类的终结。
如果说《星际探索》在前半段用商业片模式在运作,那么后半段则是强烈作者表达风格,后半段影片有很多让人思考的独白和对话,还有宇宙虚无缥缈和主角记忆的碎片交织在一起。
其实这些都是在表达人类一直都在寻找生命的答案,无限的太空可能会让人类找到,也可能会让人类一无所获。
但无论如何,瀚海的宇宙终究无法滋养人类精神上的沙漠,人类精神的幸福感,唯有人类自己能给予。
就如罗伊前往海王星时,他离地球越远,那种被无尽宇宙的控制包裹的孤独感就更强,精神问题也越严重,或许渺小的人类,并没有做好真正探索宇宙的准备。
而对于罗伊个人而言,他的自闭和孤独,他的婚姻和生活陷入死寂,如同宇宙带给人们的感受一般。
所以当罗伊知道父亲在宇宙深处的某个角落时,罗伊就像发现了自己死寂生命的灯塔,拼了命要找到自己父亲,想从中找到自己生命里的答案。
这也是影片触动我的地方。
虽然我给《星际探索》这么多的肯定,但也不得不承认,在叙事手法上,影片最后为了点化生命意义宏大的主题,确实没有顾忌观众酝酿的情绪,导致结局显得冲突力量不足。
《2001太空漫游》的结局不见得冲突很大,但整部电影都处在同一冲突节奏上,所以结局也不会显得突兀。
而且《2001》的结局暗藏对人类的意义更深邃,黑立方体的人类奥秘从一开始就出现,全片对主题的贯穿十分通透,是《星际探索》没法比的。
罗伊父子的关系,前面没有任何铺垫,在最后见面和别离上,也没有起到共情共鸣的作用。
而《星际穿越》在前面花了不少篇幅去描述父女之间的感情,就是为了父女再次见面催泪用的。
影片中间的月球版“速度与激情”,还有前往火星途中的“异星觉醒”,也离影片表达的主题甚至是主线故事太远,从而导致剧情有些断裂感,这些都是影片无法忽视的问题。
最后,我给《星际探索》7分,喜欢科幻片的朋友,千万别错过。
二刷后补充:《星际探索》后劲真的很足,这几天都在回味,NilsFrahm主旋律曲目《says》一直在循环。
这是一部会让人探索自己内心的作品,我们追随主角,离地球越远,就越能探索到人们虚空的精神深渊,但探索,不一定能找到答案,盯着深邃的宇宙太久,是否会让人丧失探索的真相。
主角终其一生想要成为父亲希望成为的人,但几乎缺席主角一生的父亲,又是儿子心目中理想的灯塔吗。
这部电影表面虽然放在无限瀚海的宇宙苍穹,但探索的却是缺少亲情和爱的陪伴带来的恐惧,如同寂静的宇宙包括着渺小的人类,无声且强大。
人类真的是宇宙孤独的智慧生物吗,是不幸还是万幸。
亲情陪伴真的是完整人生的重要拼图吗,是外因还是主因。
这些《星际探索》都没给出真正的答案,而是像宇宙一样暂时没有给人任何回响,这或许是影片让我着迷的地方。
24小时内刷了两次《星际探索》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在陷入对自身存在的怀疑与对宇宙奥秘的迷惑之时,遇上了詹姆斯·格雷带来的《星际探索》。
自2013年以来,每年电影界都会遇见一部可载入史册的科幻片,这一部则是今年的最佳代表。
本片完全是五年前那部商业巅峰《星际穿越》的反面,无论是从导演的主观倾向还是影片的实际效果来说,这都注定是一部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的作者电影。
影片对未来太空开拓前景的展望也大不同于其他几部科幻佳作,这里没有空间折越技术,没有休眠技术。
这些元素的缺失使得影片拥有了一种超越同类型片的对孤独感的传递。
这种孤独感不同于人们广义上理解的处在人类社会中的寂寞,相反,这是一种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由深邃而恐怖的宇宙所带来的对自我意义理解的逐渐扭曲。
宇宙很大,太阳系很小,但即使是前往本星系行星带的边缘,漫长的时间与空无一物的景色,对每一个勇敢探索者的内心都是一种极大的摧残。
汤米·李·琼斯饰演的父亲,成为了先驱者探索团队中唯一幸存下的成员,其强大的精神毅力来源于本身对人情世故的失感与对宇宙奥秘的执念。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儿子,虽然与父亲最终走入了完全不一样的结局,但同样也重复了父亲所经历的几乎一切心路历程。
很多人认为皮特一直活在片中父亲的阴影下,最终完成了弑父获得了新生,但实际上二者只是同途殊归。
父亲的执念早已无法动摇,就如同导演前作《迷失Z城》中那位执着的理想主义探险家,只是这一次,主视角切换到了儿子的角色身上,但两部电影相同的地方在于,父亲与儿子的价值观依旧是一体的,李·琼斯最终的自我放逐,伴随着皮特整部电影中唯一一次的放声大喊,代表的是二者共同的“死亡”。
父亲已经替儿子死了一次,所以儿子才能真正地从绝望与虚无中走出来,从而拥抱他内心中独有的对世俗生活的一点点情感留存,回到了家园。
影片选择了三颗太阳系中独特的星球,用三种不同的主题色,表达了主角层层递进的三种不同的情绪。
月球的灰象征着未明目标时的迷茫、火星的红体现了主角心中的愤怒与焦虑。
而最抓我心灵的,当属最终海王星的蓝,导演将最终的目的地放在这里,实在是天才之举。
海王星是已知行星带的边缘,是人类走出太阳系的第一站,然而这却变成了一道打不破的壁垒,是人类理智崩溃的边缘。
海王星深邃的蓝黑色,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冰冷的窒息感,孤独而绝望。
主角一路从地球旅行至此,就像是一场向着孤独的流放,每往外走一步,就离那永恒的绝望更近一点。
最终父子在这样的地方相遇,一切的结果都毫不令人意外,这里就是意识的岔路口,你或是坠入永恒的虚无,或是回望短暂的光明。
《星际探索》并不是一部乐观主义的人类赞歌,它的背景很大,但格局极小。
全片几乎都是布拉德·皮特一人的独角戏,作为一部聚焦个人心路历程的意识流电影,它会让理解它的人震撼无比,同时也会让不在这个体系中的人困倦难耐。
它所呈现出的对人类探索星际的观念是中立的,就如同皮特那段内心的独白:这么多美丽的星球,壮丽的外表下居然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
宇宙实在是太大了,人们急于去探索科学无法证明的一切可能性,但往往只能看到黑暗中映衬的自己的脸。
也许只是我们走得还不够远,可当下的成就与进步,对我们认知维度的拓展作用微乎其微。
我们能做的只是让DHL和赛百味开到月球上,同时带去资源掠夺的纷争。
我们被宇宙禁锢在了这个小星系里,对家园和社会情感的依赖使我们无法撑住一场宇宙维度中如同原地踏步的旅行。
当发觉了外面的世界只有虚无,痛苦与纠结后人们还是选择回到现实,毕竟虚无是唯一永恒存在的东西,而稍纵即逝的五彩斑斓,才是这一生最应该抓紧时间珍惜的事物。
8.8分
从威尼斯首映到全球公映,再到正式登陆国内大银幕,我们终于等到了《星际探索》。
回望九月末,本片曾以4500万美元的好成绩,在北美院线勇夺首周票房冠军。
但口碑方面,观众与影评人之间却产生了很明显的差别。
在烂番茄上,影评人给出的评分为83%,而普通影迷的评分仅为40%;再看豆瓣评分,同样两极分化。
与达米恩·查泽雷导演的《登月第一人》一样,影片《星际探索》同样是以“宇宙”这一宏大背景为载体,但最终都将私人化的角色情感作为切口,探索“孤独”这一终极命题。
与其说《星际探索》是一部科幻电影,不如说它更像是披着科幻外壳的“情感片”,这似乎也正暗示着好莱坞的“软科幻”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导演摒弃了“硬科幻”的传统路数,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之中,并与“宇宙”这一宏大时空彼此交织,形成交相辉映的双重文本。
譬如诺兰的《星际穿越》,便是以父女的情感纽带作为整部电影的主要推力;而在《登月第一人》里,阿姆斯特朗的自我审视以及家庭关系构成了全片的情感中枢;到了《银翼杀手2049》中,导演维伦纽瓦则直接置入了存在主义思考,整部电影成为了复制人K寻找自我的精神之旅……这样的电影通常并非纯粹的商业片,而往往是将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
《星际穿越》
《登月第一人》
《银翼杀手2049》影片《星际探索》的英文片名为“Ad Astra”,在拉丁语系中它具有“飞向星辰”的浪漫含义。
实际上,这一短语正是来自于那句有名的拉丁谚语:per aspera ad astra(踏上苦旅,驶向星辰 through harships to the stars)。
如此意味深长的电影片名,便暗示着主人公充满孤寂而悲壮的宇宙之旅。
影片中,男主角罗伊(布拉德·皮特饰)是一个有着轻度自闭的宇航员,为了追寻自己远在海王星的父亲,他毅然离开自己的家庭,辗转月球和火星,踏上寻父苦旅。
这部电影并没有大费周章地去塑造一个自带主角光环的英雄角色,也没有赋予主角多么崇高的航天使命。
相反地,影片采用的是一个小格局的视角去展现人类的渺小和孤独。
曾经操刀过《星际穿越》的著名摄影师伊特·范·霍特玛,此次在《星际探索》中运用大量的远景和特写镜头,从视觉上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宇宙景象。
浩瀚的星辰与穿梭在黑暗中的航空器,在万籁间形成某种隐性的互动,那种由长镜头带来的力量感,温柔而又坚韧。
在色调的选取上,导演也颇为细心。
比如海王星采用了空幽的深蓝色,如海洋般平静。
而当主角抵达火星时,镜头则被橙黄色所占据;这种笼罩在迷雾中的废土美学,正是沿袭了《银翼杀手》的精髓,对于末世感的精心勾勒,则传达出主角面对未知时的恐惧和不安。
而当镜头转移到太空舱内,色调又转换为浅蓝色,似乎象征着主人公的勇气。
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彼此交换,不仅预设着剧情的走向,也承担着交代信息的功能,这为人物情绪的转变和冲突起到了缓冲的效果。
布拉德·皮特的特写镜头,则多多少少弥补了剧情层次感不足的问题。
在情感表达上,由于角色本身的设定,布拉德·皮特的表演并不像《登月第一人》中的瑞恩·高斯林那样克制,而是呈现出一种细腻的爆发力。
面对父亲离开时的困惑不解,在太空中亲眼目睹父亲死去的悲怮,影片中的数次情绪转变,他都控制得恰到好处。
最开始,导演是打算以沙漠景观展现火星和月球的地貌;但最终,为了更高度地还原真实景象,电影的镜头直接采用了由JPL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喷气推进实验室)提供的高分辨率图像。
坦白说,若没有JPL实验室的助力,或许这个酝酿了将近十年的剧本还会继续延期下去。
当然就如詹姆斯·格雷所说:“我们并没有完全遵循科学。
”若按照严格的科学标准审视这部电影,逻辑问题的确很多。
譬如罗伊在太空中落泪的一幕,就是违反科学常理的;但为加强人物情感的戏剧张力,格雷导演还是完整保留了这个镜头。
在严谨性和艺术性的选择上,很显然,格雷倾向的是后者。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影片温情而浪漫的色彩。
这种温情,让整部科幻片滑向了现实主义的精神指向。
电影要传达的孤独与偏执,无不带有现实主义的痕迹。
罗伊本质上是位很敏感的成年人,父亲的过早离开,其实是他内心难以摆脱的梦魇。
他对于自我存在的定义因而一直飘忽不定,他无法确定存在的意义。
寻父计划恰好填补了他的虚无状态。
仔细思考便会发现,罗伊跟自己的父亲很像,都是把个人的追求放在家庭前面的。
父亲当年选择留在海王星,是因为难以面对“梦想无法实现”这一残酷现实。
他的消失,准确来说是一种带有精神逃离意味的执念。
罗伊未尝不是如此。
他所付诸的热血也是因为执念——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这样的追求有时很疯狂,甚至是不惜以与家庭割裂作为代价。
在我看来,《星际探索》就像是一面中年人的镜子,镜内是对父亲的追忆,镜外是主角不断进行的自我剖析过程。
横跨三十年的漫长时光,最终化为罗伊精神上的重生,就像他在最后的那场心理测试中说的那样:“我仍然对未来感到迷惘,但我不再害怕。
”由割裂走向联结,这是导演给予我们的答案,这也是他对个体存在价值的诠释。
回望51年前,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横空出世。
在那场有关时空、牵拖生命的奥德赛之旅中,库布里克所展现的宇宙是充满哲思的,他是以大格局的视角,去刻画存在于生命中的那种抽象力量。
《2001太空漫游》而51年后,格雷的《星际探索》看似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反叛。
它不再以大格局视角作为探索宇宙的工具,转而以更细腻更具体的私人情感去抒发个体与宇宙的关系。
但实际上依旧是在库布里克的框架内,因为本质上,《星际探索》所探讨的仍是“渺小个体与庞大宇宙间的对抗”这一终极命题。
值得一提的是,《星际探索》里采用了大量旁白,不禁让人想起美国导演泰伦斯·马力克那部极具实验性的《生命之树》。
在那部作品里,马力克透过人物旁白去推动叙事——横亘人类诞生至生命尽头的过程。
《生命之树》殊不知格雷导演是否有受到过马力克的启发,但导演自己也曾承认,影片中布拉德·皮特那些充满诗意却不拖沓的旁白,是受到了作家特雷西·K·史密斯(曾因小说《火星生活》拿到普利策大奖)的影响。
坦白说,《星际探索》并不属于那么主流的商业片,这一点精神可嘉。
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很多无法忽视的问题。
譬如,导演一方面想要探讨罗伊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但是关于父亲对罗伊所施加的影响,电影基本没有花费心思去刻画。
这使得罗伊后来的几次情感爆发多少处于被架空的状态,观众无法切身地进入到罗伊的精神世界。
此外,虽然音乐大师Max Richter和Lorne Balfe共同为电影献上了十分强大的配乐,在渲染情绪上功不可没;但故事情节的缓慢推动,难免让人有点昏昏欲睡。
好在,略显破碎疲乏的叙事外,《星际探索》如梦如幻的视觉表达仍能带给观众很多思考,而非只是爆米花式的娱乐消遣。
作者| ella;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探索外太空类的影片很多,有探险的、有奇幻的、有科学的,但我认为所有的这些都是表面上去探索外太空的生物或者星球,它折射出来的永远是我们人类对于自己的思考和剖析。
毕竟,这是拍给人类看的呀,如果这种思考不从我们开始,再到我们结束,又会走到哪里去呢?
人类就是一种不断繁衍蔓延的病毒人类,是一种充满好奇的生物。
也可以说是 充满了 欲望和匮乏感的动物。
人类的一切文明和毁灭源于一种内在的不满足——无论得到了什么都无法填补他想要得到更多的念头。
向微观,人类会探究质子、中子这种元素;向宏观,人类会走向太空,探索更广阔的宇宙。
无数的未知,让人类拥有一种渴望,而每一次对外太空的一点点了解,都让我们充满了兴奋。
说到底,这兴奋的来源是什么呢?
一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也可以说是自信,二是对即将获得的期许。
发现了吗?
人类自私的本性是无法更改的,所有的科学探索、研究,不管是对生物还是地质,对大气还是其他星球,人类所要的就是为我所用。
如果以这种状态为切入点,那么一切的探索目的,也都归于此——为了自己更好地发展。
影片毫不隐晦的批判了这种人类的本性。
比如占领了月球之后,直接把地球的那套复制在月球上,建立了主题乐园,搞娱乐搞经济。
没办法,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原有的地球那一套。
我们像病毒一样复制着、传播着、感染着每一个力所能及的星球。
人的力量来自于自己还是他人?
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是群居的动物。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组织有社会构成,我们需要依靠他人获得继续生活的很多资源,在心灵和情感上我们似乎也需要他人的陪伴和慰藉。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时间的独立出来,并且能够独立的完成一件事,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厉害的。
比如说罗伊的这趟旅程。
在最后,他几乎是一个人在撑这段难熬的日子,长时间的独处甚至让他精神恍惚。
他的信念是要去探究一个真相,他的期盼是能和久未谋面的父亲再进行一次对话。
那么,我认为,只要有这样的一份牵挂和目标他的精神就不会崩溃。
到底是他自身的强大还是他人的给予呢?
如果没有外在的目标和任务,他只是一个星际的游荡者,恐怕他无法撑过几天。
一旦他有了一个目标,一个任务,一个责任感的催促,他就会成为一往无前的强者。
有人说感觉罗伊一路来都是开挂的,怎么可能运气那么好。
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能力是一回事,运气又是一回事。
当他具备了一定的身体素质之后,真的成功与否就要看运气了。
历史上无数伟人成就的事业,没有运气的成分吗?
当然需要的。
先驱者和社会人,是冲突的吗?
作为先驱探索者,罗伊的父亲走上了一条极端的路。
虽然在国家的美化之下,他成为了英雄,但他的独断专行以及铁血手段,让他显得特别没有人性。
但这就是先驱者应有的特征。
站在保证项目成功的角度来看,罗伊父亲这样的人具备了一切要素。
他不因情感牵绊而放弃,不因个人得失而气馁,不因人际关系而动摇,他甚至可以无情的扼杀他人的生命只为完成终极任务。
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员工,那么他应该是老板最喜欢的员工了——不要跟我说你要怎么做,能给我结果就行。
但如果作为一个人,一个有着社会关系和情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说,他是不合格的丈夫和父亲,是不体恤下属的领导,是冷血的杀人犯。
这样没有情感属性的人,完全会被靠情感维系的社会成员所鄙夷。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这样一个必须通过极端手段完成任务却必然带来很多负面伤害的人,我们怎么看待?
当他的任务性和社会性冲突的时候,我们怎么对待?
罗伊其实一直在这两者之间摇摆。
他为了完成任务,可以说主动阉割掉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情感部分。
他的婚姻生活因此支离破碎,他和同事相处也并非愉快,他总是在这两者之间格格不入。
我们每天听到他的汇报,会感觉很机械,很像一个毫无感情的机器在做没有任何情感浮动的复述。
但他必须要保持如此,这样他才可以被批准完成任务。
我们总说谎言说了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的,如果让一个人心跳一直保持在每分钟80下以内,他还会有情感起伏吗?
他还会心动吗?
他还会兴奋、失落、难过、伤心、快乐吗?
当他的情感犹如一条直线一直保持水平的时候,他还算是个人吗?
但他不觉得这样是不妥的,甚至他认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终极目标,这样是最正确的选择。
然而,当他接受了这个所谓的和父亲对话的任务开始,他便有了一个契机去正式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他完成了和父亲的对话,他在人类能达到的宇宙的边界真正感受到一些曾经无法得知的事情——与其寻找太空外的生物,去了解他们,去研究他们,不如看向自己,去了解自己,去了解身边的人。
我们总是会跑了很远之后,追那一道光,结果反而在精疲力尽的时候发现,那光就在身后。
太空太大,宇宙太浩瀚,一片漆黑的空间里,能让人不致疯狂的只有自己。
《星际探索》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内视的,即看向我们自己的内心的一部电影。
它的情节并不特别吸引人,吸引我的是外太空的很多奇观类的画面。
这让我很有代入感,仿佛自己就处在外太空中。
而外太空最棒的地方是什么呢?
是我没有那么多精力可以被其他琐事吸引,我只能专注于自我——自己的事和自己的所思所想。
这就给我或者说给罗伊一个契机去思考,到底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2019年12月13日 下午4:19
首先,我不认为这部电影真的很差。
原因有三。
视觉上,非常美,特别是月球那一段,我太久没看太空科幻了,已经忘记上次有人把月球上的人事物竭尽所能拍成这个黑白的样子是什么时候了。
节奏上,非常稳,特别是开头没有什么背景音乐只有主角回忆/独白的地方。
另外还有,这部电影想要谈一个没怎么有人谈过的问题,也是我以下要展开争论的问题。
从表现上开始说起,我同意这部电影在对太空的表现上,想要达到一种非常“非人”的效果。
只要想想好多其他的太空科幻里的外星人都像人一样有胳膊有腿,用武器和人类互相打,又或者任务是去攻占某个星球而不是探索,我就感谢这部电影里1.首先没正面出现外星人想象2.不是单纯讲打打杀杀,内心独白和星体奇观穿插在一起,显得非常诗意和超越。
如果受人类中心视点而限导致想象力极其贫乏,那还不如避开去谈一些别的。
但是,这样“非人”的视觉体验,一直给我一种非常诡异的感觉,以至于虽然电影通篇把主角内心独白投射到太空奇观上,我却觉得这两个越来越分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个电影的视角是以“我”为中心的视角(因为是男主的视角,所以简称为我)。
想想看,电影的切入点确实是有趣的,我-父亲;个人-国家;地球-太阳系(包括月球、火星、海王星在内)形成了对应的关联。
但是,我相信主角到了海王星见了爸爸最后一面坐上回来的飞船时,一定有人会问:都费尽心机去了海王星了,你就干了这?
对,这句话没有错,应该问,而且应该好好地追问,凭什么要这样?
我们可以发现,导演要讲的其实是一个完全私人的事情,甚至后面开始出现极不科学的内容,比如说飘到宇宙又能游回来这种事,完全可以解读成说主角可能死了,这是他死前看到的幻觉,但这更证明了电影在从一个非常私人的角度,讲一个极其私人的事情。
我对电影主旨的解读就是,主角的父亲代表了人类一种传统的探索太空的视点,而主角代表了一种新的视点。
与其毫无感情,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地探索外太空的资源和生命,为什么不反过来好好追问自己的是否对身边的人投入了足够的感情?
为什么不探索一下你自己的内心世界?
但是,凭什么?
凭什么你大动干戈,连宇宙都用上了,目的是为了讲你个人如何成长,心境如何变化,强迫宇宙被你投射?
为什么你干什么成什么,没有任何一丁点“非人”效果该有的人(的命运)被宇宙万物overwhelmed的感觉(我相信这一点大家在《2001》和《地心引力》里都可以感受到)?
为什么这个男主不是一个random的人,而是他爸爸干了件大事的“天选之子”?
为什么个人-国家;地球-太阳系的关系被你用一个家庭的父子血缘感情关系给类比?
你承担得起吗?
你究竟觉得你个人的情感如何超越,如何伟大,能代表什么了,以及,为什么你不想要去代表,不想要代表的后果又是什么你是否清楚?
为什么不管是国家还是同行的人都变成了“敌人”,你的内心对此也没有挣扎?
为什么你认为你去了海王星最主要的是见你爸爸,而好像仅仅像回办公室拿伞一样顺带下载了父亲多年的研究数据(你真的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吗?
)?
为什么你最终要回归的不是自己的社会,回归人类、自然、地球,而仅仅是你老婆(which is家庭)?
这种“外面的世界都是危险的,只有家才是最好的”的思想让我非常不舒服。
如果导演要讲human psyche和宇宙的关系,完全可以换一种讲法——哪怕选2个random的人为主角,不要以某一个个体的情感和记忆为唯一视点,不借用这种主角中心、个人中心的表现——所要探讨的东西也比这个电影有意义地多(看看塔尔科夫斯基怎么把human psyche和更宏观的外界结合在一起吧)。
这个电影不过是另一种内化的“超人”叙事罢了。
它的内核是极度、极度美式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非常非常反对现在很多过于私人化的艺术作品的原因,因为,凭什么我要care你的私人感情?
如果你的视觉语言是一种极其感官的,或者有开创性的视觉语言,那反倒起到一种普遍化的效果,但它现在仅仅是不丑而已。
新海诚也有这个问题,但他做得更用力,以至于对我来说达到了一种幽默的效果,反倒没有这么problematic了。
这部电影中皮特与其父亲的分歧点其实可以回归他们对生活虚无的反应。
在和父亲对峙过后,皮特理解了自己父亲疏离人类的原因:在遨游星系并见证了无数星球表层下的虚无,依旧没有找到地外生命的父亲失去了目的以及动力,所以他选择滞留于太空并将永无止境又徒劳无功的探索树立为自己的目标来自我欺骗度过虚无的生活(他对于地球上事物的鄙夷已经托出了他对没有目的的生活并没有兴趣)。
皮特原先也处于这种虚无的状态,在影片早期他选择自我封闭,选择不去挽回离开的妻子时,他也正在走上他父亲的老路。
但是在被揭示了他父亲对船员的劣迹后,皮特开始拒绝他的父亲以及抵触他行事的方式:他选择要亲自与父亲对峙并摧毁他父亲的空间站。
电影在中期为观众买下了一个问题:首先,皮特在机缘巧合下做了和他父亲做过一样的错事——直接/间接杀害了他全部的船员;其次,踏上旅程的他再次回归孤独状态,而孤独又是一个和他父亲选择类似的状态;所以,此时的皮特再和父亲对峙,他是会倒向父亲还是能坚定的抵抗他的父亲(甚至拯救他的父亲)?
电影从此看似要走向一场关于皮特与父亲价值观的碰撞以及皮特内心挣扎的高潮,可是电影却用简单的几个闪回式的噩梦与回忆就把此事带过了。
此后他与父亲的对峙时间也过短,他(通过放手)默许了父亲选择的生活方式也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远没有达到电影早期对皮特内心挣扎的构建。
电影结局难以令人满意在电影早期就埋下种子了,因为观众从来没有被给够父亲对皮特的影响。
观众只能从电影中皮特时不时的自白里不断提取新的关于"父亲对皮特的影响"的信息,这种构建父亲形象的方式让父亲完全成为了一个工具(需要他有什么形象时他的形象就会多出一面),所以观众始终不能知道父亲对于皮特意味着什么。
这让结局皮特无论是继承/超越他的父亲,不重蹈覆辙,或是拯救他的父亲都显得有缺憾——因为早期皮特并没有表现更倾向哪种结局,所以无论哪个结局观众都能质疑为什么只能是这个结局而不是其它个呢?
这部电影也在此变得让人不满意。
电影有意地将太阳与皮特的父亲安置在了太阳系的两端,一端的象征是物理层面的温暖与光明以及沐浴在阳光下的地球和它之上代表着精神温暖的人情纽带,另一段是象征着空虚与黑暗以及长达数十年孤立于世的封闭;用这种对照以及皮特的选择来反映皮特与其父亲对虚无生活不同的回应。
影片结尾皮特回归人类社会,"去生活,去爱",是他选择对虚无的生活的另一种回应。
他并不因为在认识了生活琐碎的本质后就疏离它,他最终选择了去创造能让自己从中享受的价值——和他人的纽带与爱,想必这也是导演更倾向的对待生活的方式吧。
PS:影片中有大量废土美学(特别是火星上的那段,也是我个人认为全片最精彩的一段),实在对我胃口!
导演对孤独的塑造其实很一般,因为这些孤独很多时候都是男主主观创造的条件,而且总是把他放置在"一个人的状态"实在太过刻意。
最后,电影有的音乐的部分太多了,也对观众感受太空中虚无封闭的状态起反作用,现在电影怎么总是想着用音乐强行渲染情绪来感染观众?
最最后,电影里有三个宇航员(特别是那个机长)要替代男主去执行任务,但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怎么可能通过evaluation嘛,根本说不通。
电影美学还是很棒的!
太扯了,作为一个科幻片,能不能遵从一下科学规律啊?
火星起飞的时候,那是重力加速度啊,人是被拉扯到接近骨肉分离的地步的,几个人还能打斗?
你以为都是钢铁侠呢?!
79天飞到海王星,火星到海王星的距离,你以为是美国到墨西哥呢?
有没有天文知识?
79天无重力下还能活下来,就算是能苟且活下来,独自一个人79天,百分百会精神分裂的!
最最要命的是,男主他爹无重力状态下,活了三十年,OMG,你以为三十年是三十天呢?
人的骨骼和身体早废了,人体是不可能无重力生存超过三个月的,真要是超过半年,人的骨骼就会疏松到你拿筷子🥢都拿不起来的地步!
更何况是三十年,这老头是玉皇大帝变得吧?!
男主穿过海王星星环,竟然靠一个铁板就扛过去了,我的天呐,你以为海王星的星环就你家马路那么窄吗?
那是一个星球的星环,那么远的情况下,人类从地球上都能看到,你说穿越过去就穿越过去啊?!
少说星环也得比横穿美国的距离都要远啊!
那是星环,超高速飞行的陨石环,好吗?
最小的也得跟珠穆朗玛峰那么大好吧,你以为是粉尘呢?
再说,就算是小的跟雨滴那么大,那么高的速度,比一千倍音速都快,一滴水的威力都比炮弹都厉害,什么铁板给你窜不透啊?
太搞笑了吧!
最最要命的是最后靠核弹爆炸获取动力返回地球!
我靠,那是核弹,你以为是个鞭炮么?
来个人,在导演身边引爆一个核弹让他好好体验一下!
你连个渣渣也剩不下啊!
这导演,这编剧,说实话,小学没毕业吧,我看下一部电影拍《呼啦啦小魔仙》吧,可能更适合!
一、美学是真的太“好看”了。
可以说,这部片继承了《太空漫游2001》《飞向太空》等科幻老片的美学气质,刚刚入围奥斯卡最佳视效前20强,美学做得相当扎实。
节奏:很平缓,有大量飞行器和星环在太空中优雅旋转的镜头,舒服。
配乐:Roger Ebert评价《2001》时说,其他电影音乐都在试图强调剧情并引导情绪,而库布里克选取的古典音乐则存在于剧情之外。
它令人振奋并心生崇敬,赋予画面严肃性和超验感......给太空仪式平添高贵典雅。
”本片配乐也达到了类似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营造了太空的庄严和客观。
美术:几个场景的差异化很到位,地球-低饱和度暖色,月球-灰黑色,火星-橙红色,海王星-钴蓝色,不同颜色的光影强烈地参与进来,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而且导演任性,整个用胶片拍的。
二、反思性如果是抱着看星辰大海的预期来,可能需要稍微调整一下。
它不是在讲向外探索,而是切中了当今欧美的主要思潮——反思技术探索,重新认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两个主要角色,父亲和儿子。
父亲为了追求心中的宇宙真理,走到了离人类很远的地方,为了前进不择手段,甚至放弃了人类的伦理。
很多科幻作品都有类似的讨论:人伦在什么范畴内是奏效的?
比如《三体》,人类飞出太阳系,为了生存很利落地互相残杀。
比如《飞向太空》,人在陌生环境里长久生活,内心发生某种变异。
但儿子是和父亲不是一类人,极度社恐又渴望情感联系。
放在《三体》里,是那批离开地球很久后还想回头的船员。
于是两代人冲突了。
一个逃避现实与自我的人躲进宇宙,最后没能和父亲和解,但是和自己和解了。
太空险恶虚无,历练一圈,回到温暖的家。
这是一个保守的命题。
对比近年美国科幻的趋势,也是向内看了,趋于保守了。
NASA预算也连年缩减。
这几年星云、雨果奖作品,无一不聚焦种族、权利、人性、家园,不再是无垠太空,而是眼前比远方更重要。
正如片中父亲说,“尽管远方有无数个陌生而壮美的新世界”,但“这个时代,像我这样的人太少了”。
这是一个逃避者经历了漫长旅程,最后回归的故事。
人类去往群星到底是为了什么?
问题的答案,可能不会再脱口而出。
最后,技术bug确实有,但导演意不在此。
传统科幻观众可能会有撕扯感,一边注意到硬伤,但一边又能投入在情绪里。
世界上最难的,就是把纯粹的内心挣扎和完全冷酷客观的宇宙放在一起。
这部片子试图让你同时兼备两种感受,有的时候,它几乎做到了,有的时候,它迷失了自己。
昨天办“时空观影团”,几位嘉宾的观后感也可参考: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左衡:这两年逐渐感到,电影已经进入技术上的黄昏,在这样的心境下,我就像片中那个得了白内障的老家伙一样,并不能看得很清楚。
只能说,这部片跟以往很多科幻片的视听感受不同。
近几年科幻片普遍走入沉重基调,这部也不例外。
而且它的时间设定在不久的未来,似乎在把未来和今天科技频道上看到的太空经验关联,然后又拉远一点。
(这个未来)让你能够到,但够到的又是可怕的。
片中大量废墟感的建筑物,也加强了这种感受。
它仍然有讲到了美国人喜欢的父子关系,太空飞船里也能看到很多黄金时代欢愉的画面,废墟感就更加明显。
最后飞回地球,也是美国人喜欢的东西。
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年初我们看《流浪地球》时的心情,对地球更有尤利西斯情结。
这里面有一种更加古老的东西在背后起作用,但到底是什么,说不清。
这种凌乱感也符合影片最后没有呈明的东西,在科幻片电影中,是一种比较奢侈的感受。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青年文化研究学者林品:本片如果叫《在星际探索内心》,其实更加准确。
跟平时接触的或者观影前预期的太空片相比,它在视听上有一些特别。
听觉上,它有大量的个人内心独白,视觉上,很多浅焦镜头,只能看清主角,不能看清其他人和空间背景。
还有很多主观视点镜头,表现主角看到的场景。
还有许多表现记忆碎片的短暂闪回穿插其间。
与其说是太空片,不如说是以太空为背景的心理剧。
它成功且强烈地营造了一种心理感受,是所有人都会有的、也许在太空中更为强烈的感受:孤独和疏离。
另外它的美术和摄影很好,对于太空的奇观,展现得非常迷人。
左衡老师提到尤利西斯,也就是奥德赛。
库布里克那场《2001太空奥德赛》带我们去的是远离人类的、彻底的未知,但这部更像古希腊的《奥德赛》,看似漂泊,但最后要回家,回到地球,回到我们熟悉的地方,回到熟悉的社群身边,回到恋人身边。
主角从一个低着头做心理评估的人,变成了一个昂着头回到中心的人。
如果你是带着(看2001的)这种预期来,会感到不够满足。
它回到的是美国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的伦理关系,而不是去往另一个具有强烈冲击感的、颠覆性的世界。
科幻作家康尽欢:故事背景是一个宇宙时代的黑色小说,传统的硬汉侦探式的黑色小说——第一视角单线故事,开篇有一个巨大的谜题,主人公要揭开谜题,但处处受阻碍,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组织,说是帮助他其实是在阻碍他。
这种故事很难写也很难拍,没有视角切换,还有点伪纪录片的感觉。
最后我得出的结论就是:不要加班,不要为组织卖命。
青年艺术家文那:窒息了。
我特别喜欢太空题材的东西,曾经梦见自己在木星上溜达。
这部电影在感官上给了我深刻的一击。
我画壁画,经常画很大比例的东西,而这部电影让我真切地找到了心理能够承受的边界。
我无数次想象过扑入星空,感受木星的风暴,海王星的气体,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这部片第一次把那一切的浪漫和残酷呈现出来,让我看到,我的承受能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全片贯穿着一种绝望,无限大的空间和瑰丽的宇宙压迫着我。
无论地球多么沸腾、热闹、有意义、有魅力,它仍然是宇宙山谷中一朵孤独开放的花。
这种孤独感是无解的。
现场观众:电影开篇描述了月球商业化图景,很酷。
整个观影过程我很平静,但最后太空舱落地时,主角的眼睛里有一点泪水,好像全程都在压抑情感,最后却蕴含着巨大力量。
这是令我惊喜的一点。
#电影星际探索# 《星际探索》的英文片名是Ad Astra。
源自于一句拉丁语格言“Per Aspera Ad Astra”。
意思是可以翻译为“循此苦旅,以达天际”。
也可以理解为“尽吾之力,以达天际”。
故事主角父子二人各自经历的各种困苦,都呼应着这高度概括的英文片名。
翻译为星际探索,只表达了最浅薄的意思。
翻译为《星际探险》意思上可能还好一点点。
而且这雷同于诺兰《星际穿越(Interstellar)》中文片名,还让普通观众对影片有着严重错误的观影预期。
这片仍是导演James Gray那套极度私人化视角的叙事,只不过换成了太空这个舞台。
神秘、危险又迷人。
真的非常适合孤身一人独自去看。
当然也决定了它不是那种每个人都喜欢的作品。
前半段有着丰富且细腻的内容铺陈,和近未来Low-fi式科幻的美术风格。
那依靠只言片语透露出的破碎世界观,某一刻我在幻想,或许动画《机动战士高达》(一年战争背景)要电影化的话,就该这样设计。
当然火星段落之后,剧本就虎头蛇尾,完成得颇为潦草了。
最精彩的部分,自然是如诗歌般的视听呈现。
开场段落大量的主观镜头,全片各种细致的表情特写,画面大面积的黑,大量符号式光影设计,大量极简又多样的“现实”光源。
比如很多场次的戏份,光色都被极简到只有一种。
不同段落构成了极为明显且简洁的色彩符号。
还有那场月球上的追车戏,因为真空环境的设定,声效设计对比常规动作类型片,轰轰隆隆的追车戏声效(例如Mad Max 4、速度与激情那种),完全是反着来的。
和导演反类型的私人化的叙事,相得益彰,恰如其分。
在杜比影院的观影条件下,私人化视角的视听设计被放大到极致。
即便是2D电影,你也会觉得沉浸感十足。
完全置身于宇宙中那种无人深空的孤寂。
如此华丽、通透洁净、光影低调又多样的画面,居然全是基于Super 35mm胶片,配合定制的镜头组拍摄实现的,实在是Marvelous。
最后不得不提观影过程几个极度恼人的槽点:1、目睹到前排某观众不止一次举起手机,屏摄Brad Pitt的特写镜头。
2、影院出入走廊的通道灯光,散射到了银幕两侧。
原本影片里大量的可在杜比影院完美呈现的纯黑影像,到了这类镜头时银幕两侧都亮起来了,极度破坏观影体验(我在上海五角场万达的杜比影院看的)。
3、国内上映的版本,不知是谁负责在片头添加博纳影业的公司Logo动画的。
在这个杜比影院版本拷贝,博纳的Logo动画色彩、亮度明显严重溢出(20世纪福克斯 & PlanB两个主要资方的Logo动画,以及影片正片,明显没有问题)。
显然是没有正确完成SDR到HDR映射导致的,属于极度严重的技术失误。
相比影片如此高水准的视听技术呈现,这种毫无技术概念的操作简直是给中国电影行业蒙羞......
最好的Space-therapy电影【我实在没有办法给格雷的节奏和格调打低星】
开头还行,千辛万苦到火星就为了发语音这种智障设定实在不能忍不管是不是故意这么设置的都不能忍,完全不讲究逻辑嘛
黑色电影式的独白必然是多余的,却也又在无形之中奠定了驱动全片的引擎,皮特作为“创伤侦探”,在茫茫星海的找寻中平息存在和湮灭的互悖,并在了结困扰自己的“执念案件”后最终完成自我疗伤。天体基地与宇宙站皆是线索地点,承载类型娱乐功能,犹如西部淘金故事或硬派侦探小说,犹如近年来相同题材作品的常见体征。太空在几何塑型与精神寄托上的无限自由给了格雷剖析探索人物内心影像实体化的全新可能,不再追随于科波拉和赫尔佐格的城市与丛林中的跋涉苦修,催化了空间和角色的有机演变,统一为更加高级的视听生命,并借无数头盔、舱门、驾驶员等保守视角窥见,那抹闪耀着的星辰,发出的依然是古典主义的万丈光芒。
叙事从头到尾就是一场灾难......
你得接受“孤独”这个事实,否则就会疯掉。OK,我没问题,但是一屁崩回地球这个我不接受。
看不明白
【B-】从片中几场寥寥几笔的场面戏看,詹姆斯格雷是完全有能力拍出一部特别又好看的类型片的——但他不想。太空题材往往让人联想起一些宏大而普世的内容,可格雷偏偏把观众所期待的这些都剔除了,转而去代入一个孤独者内心世界。在这个故事中,太空不再是提供冒险或奇观的推动源,而是利用环境本身的“异,静,幻”特质,让其成为展示角色心境的场所,很难分清是这茫茫宇宙烘托了罗伊的孤独,还是它其实就是罗伊内心世界被具象外化。很多人吹它的理由是影像好,确实不错,但问题在于:你说这影像水平和作者性有真的高到《飞向太空》的地步,以至于可以因形式化的极致忽视文本薄弱吗?显然没有。那就还是得看故事,可故事又真的太简单和无趣。那么最后本片只能遗憾的成为,一个很像某种顶级艺术作品,实际上却夹了生的瑕疵品。
巨型车祸现场,惊人的烂。我明天会写个评论港一港烂在哪里。
这种情感主旨需要用太空题材来描写吗?皮特内心独白太多了,多到影响观影的程度。
摄影美丽 但我更prefer first man
很喜欢,这大概是太空抑郁症。
各方面年度最佳预感。调性上,和《银翼杀手2049》贯通了:皮特脸上细腻且意味深长的悲伤,还有肩膀上几乎扛不动的孤独,都像极了倒在茫茫大雪里的高司令,无根的宇宙孤儿,一生渴望一个归属。母题上,和《地心引力》贯通了:当阔别之后双脚重新踏上母星坚实大地的一刻,“回家”这个动作才从精神和物理双重意义上被彻底完成,过程中“寻父”的一系列举动,只是循着精神的脐带,渴盼找到属于自己的根——那片安宁静谧的羊水。而从一切联结逃离的父亲,则与《海上钢琴师》贯通了:逃离是写进个人基因的不可抗的宿命,“永不下船”就是这一个体最好的归宿。经受过生活重锤后的皮特,眼睛里有了更深切丰富的内容。悲伤是人类最好的情感之一,它使一个人抵达了最接近于人的时刻。换做早年那个狂拽酷炫吊炸天的皮特,一定演不出这份百感交集的无奈细腻沉重。
其实一点也不沉闷,类型元素丰富;内外双向探索,从毁灭到治愈,从无爱到有爱,从封闭到和解,结局又逆着走到了《索拉里斯》的对立面,老派的浪漫啊。说格雷没有创造出新东西的人,你想让他背叛自己吗?
#Venezia 05 一段飞往星辰大海的远征,最终却是一部指向内心的求索之旅。虽然孤独、返家、星际殖民等主题都是近年科幻电影中的高频词,然而文本的文学性和影像语言的诗意都让整个观影体验沉浸感很强。月球一段的“太空疯狂麦克斯”、太空舱猩猩的异形感等等,将不同空间赋予不同的色调和质感,每个sequence都各有高潮。虽然最后的落点让我个人有点失望,但是承认人类的渺小、对孤独的恐惧和暗藏疯狂的潜质,或许是这个物种永远无法寻觅到另一种智慧生命的局限性,或许是导演cynical一面的一种表达?
软肋和铠甲俱被星尘撞至粉碎后,才可堪堪回首。
导演想努力表现得非常浪漫。但是真的很无感,旁白过剩。无法被父子关系触动,无法被所谓孤独归宿感触动,全都莫名其妙。还不如所有人闭嘴,看2小时海王星。人得有多自恋才会把太空片拍成这样。
用最宽广的画卷描绘最亲密细微的情感。由白天到黑夜,混沌到隐秘,行过死荫的幽谷,角色弧画成了圆
一上来一束华美的光斑,雕刻出来的俨然是一个宇宙,是在格雷的宇宙中,与太阳系众星等同的是面孔,打在太空盔与绵长走廊上的强光与剪影,正如日月蚀一样美丽又孤独,有妥协的痕迹但还是稳稳地坚持抵达终点。
反好莱坞类型片,视听和剧作都充满了争议,基调像极了《星际穿越》又不及它的宏大,节奏叙事也格外平淡,强大的孤单感从开始贯穿到最后,不安全感,自我否定,恐慌和不确定也如影随形,让宏观宇宙和个人情绪形成连接与互文,完成一体两面的交职存在,与其说是探索,不如说是自我价值的追寻。电影算是很私人化的抒情诗篇,它可深可浅,情绪到了深处,既是盔甲,也是牢笼,在浩瀚无垠中,在渺小虚无里,皆有解读的价值和空间。电影从摄影,调度,情感,没的说的优秀,但从视听,故事,节奏,深陷主人公的煎熬里,科幻只是幌子,随无限流逝的缥缈感,才是导演表达情绪的至高追求
你跋山涉水追寻到太阳系边缘 无奈爸爸依旧不爱你 Welp. what you expect. / 比Z城体验好些 然而也只是靠 Brad Pitt 撑着的 对 James Gray 继续不感冒 gotta admit they really don't make movie stars like Brad Pitt any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