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那么一段时间里,我总是和别人争执为什么homosexuality是没有什么错误或者不道德,或者其他任何反对理由存在的。
我很愤怒于旁人的误解,于是我写下了我这么多和反同人争执之后的总结篇《误解误解还是误解》。
写完了之后,我突然再也不想争执了,就好像那个母亲,直到儿子死了之后还想争执出他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一般。
如果你不去理解,再多的无谓争执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我想,大家需要理解什么呢?
同性恋不特殊。
同性恋不特别。
同性恋不是一种选择。
他们也爱,也需要爱。
他们需要理解,但不需要关注。
他们想获得尊重和平等,无法接受也没有关系,请不要咒骂。
他们只是想挽着爱人的手逛街,拥抱,亲吻。
他们只是想站在红地毯上,教堂里,或者酒席上得到众人的祝福。
他们也想有本红色的结婚证,为对方戴上戒指。
他们也想可以有个宝宝,血缘并不重要。
他们要的只是爱,如果爱他们,请接受他们;如果不能接受,请至少尊重他们。
最后是我特别喜欢的mary说的一段话: to all the bobbys and janes out there,i say these words to you as i would with my own precious children, plz dont give up your hope on life, or yourselves.you are very special to me, i'm working very hard to make this world a better and safer place for you to live in. Promise me you will keep trying, bobby gave up on love, i hope you won't, you are always in my gods。
我爱你们。
已经很少有什么电影会让我不能自己地流泪。
而下午看的一部《Prayers for Bobby》却让我要极力抑制着才能不在寝室放肆地哭一场,但仍任泪水洗面。
在由真人真事改变的《天佑鲍比》中,是Bobby之死,才深深唤醒了母亲Mary的。
无限悔恨的母亲开始意识到,原来错的不是Bobby而是她自己。
她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小Bobby从来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只是她从未正视罢了。
与其简单地把本片归为“同志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很好的伦理片。
片中围绕《圣经》中有关“同性恋之罪”见解的探讨变相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国同志维权事业的艰辛历程。
大部分深信“传统”基督教义的人(正如母亲Mary)都无法接受子女是同志的现实,他们认为“同性恋”的罪是无可赦的并终将下到地狱。
甚至是Bobby的死亡,也这份“信仰”脱不开干系——他无法得到母亲的认同,觉得自己是无可赦的,他愧疚痛苦无助迷茫而最终绝望地放弃了一切。
正如那位牧师所言:迷信与信仰的缺失一样恐怖。
片中多位父母关于自己同志子女的态度,都与“前一个”Mary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David的父母对待儿子David与Bobby恋爱关系的从容与坦然,更为Bobby之死添加了一份悲哀惋惜。
不禁让人感慨,因为这样的错误而导致出悲剧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啊!
而Mary在与那位为同志维权的牧师探讨关于“同性恋之罪”的解释后、在于PFLAG小组中听到其他父母们分享关于自己同性恋子女的观念的转变后、在自己对Bobby之死的深切反思后,由最初对同志人群充满抵制厌恶到将其后半身投入于同志维权事业中的这一转变,更是体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美国人对于“同志”这一敏感话题的观念的转变过程。
旧金山的同志游行上,Mary在人群中看到了她的小“Bobby”,她走过去紧紧拥抱他,然后离开的是一个面带微笑的坚强的母亲。
这个镜头,真的真的深深把我触动,如那个眼眶湿润而面带微笑的小“Bobby”一样,我混着泪与微笑为这个母亲致以敬意与祝福。
我知道,她把所有这些需要爱与拥抱的孩子都当做了她心爱的Bobby。
片末是一张现实中的Mary的照片,满头银丝的她面带着微笑,那种写满释怀安然的淡定笑容。
Prayers for Bobby,为这个牺牲在那个同志得不到足够关爱与认同的时代的男孩。
Prayers for Mary,为这个值得人们敬畏的母亲——敬畏她对自己儿子执着的爱以及她为同志这个弱势群体所作出的所有努力。
最后我想写下她在推动市议会同志自由日提案时曾说过的那句话:“当你们在家中、教堂说出阿门时,想想和记得,有个孩子在倾听。
”
看到后来才发现BOBBY并不算是主角,他母亲Griffith太太才是。
我想大多人给五星也给的是Griffith太太的自我反省,而不是BOBBY辛酸的内心戏。
不论如何BOBBY只是一个个例,全世界的QUEER多到铺天盖地。
即便是一个拥有浓厚基督教氛围的家庭里诞生出来的QUEER也绝对不在少数。
不过要找得出一个像Griffth太太对圣经这么虔诚的女人就很难了,死扣字句,抓住要点不放。
但是我们不容置否的是,她真的很虔诚。
甚至为了这份虔诚他失去了自己很爱的儿子。
只有为一样东西犯过大错误付过大代价的人才会真正去懂得这样东西,发自内心地热爱它、或者憎恨它。
Griffith太太自然是前者。
有两处话很打动自己。
1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同等重要,不需要实践也无妨?
但是信仰不是这样的。
只有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过的东西,才有资格成为一种信仰。
倘若真是一种信仰,就有能力清朗地导引人们作出选择,向前走或者退缩甚至背叛,但不应该是僭越到另一个自我的世界作一番挣扎。
2I was sitting there , listening to all their storiesAbout how they always just knew - their kid was differentAnd I had this dream this night - Bobby was a babyMy son was always different.His difference began at conception.I knew that.I felt it.I know now why God didn't heal BobbyHe didm't heal him becauseThere was nothing wrong with himI knew that 光这一句 完全感动There was nothing wrong with him 感动升温祈祷,不是为了杜绝一切罪恶。
而是要让人变得更好。
这是个真实故事,虽然看的时候我觉得有那么一点匪夷所思。
毕竟这部电影拍的很认真很严肃,主角们表演得也都很认真很严肃,有一刹那甚至不愿意相信真的有过这样的妈妈,真的有过这样的教徒,真的有过这样一个勇敢激进的政治改革者。
我们在为普天之下的同性恋孩子们都是Griffith太太的孩子感到高兴,但谁也无法忘记也不应该忘记Bobby的死。
毕竟,这个终点成为了一个起点。
最后扯几句闲话。
Bobby好帅。
最后被误认作Bobby的人也很帅。
David摆明的不配Bobby的。
偏丑了。
不高大。
老娘老娘演得特有味啊让人又爱又恨的。
还有,中国什么能出一个Griffith我会感动死的。
前几天朋友推荐我看《天佑鲍比》,其实我对这部片一直有所耳闻,但还没有一个看的契机,所以一直搁置。
这部片讲述一个故事,故事大概的内容是从小集万干宠爱于一身的鲍比在一次意外地公开了性取向之后,人生轨迹发生改变。
最后从天桥上跃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母亲也从鲍比死后开始反思自己,从一个有宗教极端信仰的坚决反同者转变到积极为 LGBT 群体奔走以防止类似悲剧再度发生的社会运动参与者。
这部电影并没有极力渲染鲍比在品德或智力上是多么的不同,而是让大家觉得鲍比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人。
其中最为触动我的场景是鲍比的哥哥说:“ I am sorry . Are you happy now ?”在鲍比的哥哥看来,如果不是他向母亲说出了鲍比的秘密,鲍比也许不会死,他始终是带着愧疚的。
但就是这种于事无补的呐喊、失去后才醒悟的无奈令人心碎。
还有一幕是鲍比的母亲从鲍比的父亲口中得知鲍比的死讯后,在工厂里隔着一道铁丝门崩溃咆哮,这道铁丝门意味着他和鲍比的分隔。
铁丝门在电影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意象一—可望但不可即。
就是这种折磨人的生和死的分隔,看得到死的人,但却永远无法冲破阻力在死亡线上再拉他一把的绝望,让鲍比的母亲感受到了人和上帝的无力。
我更愿意从人权与神权的纷争这个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
科学与宗教一直在争夺解释世间万物以及规定社会秩序的权力。
所谓的末法时代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宗教势力的式微以及丧失绝大多数解释世界的权力的现象。
这部电影反复出现的一个意向是《圣经》中的教条。
而鲍比的母亲就是圣经教条的实体化代表。
影片中很有意思的一幕是鲍比的母亲和另一个教堂的神职人员讨论《圣经》中的教条。
神职人员告诉鲍比的母亲,《圣经》是人写就的,并不是神,而且不同时代对于《圣经》有着不同的解读,盲目信仰《圣经》还不如没有信仰。
在我看来,其实这种写就的规范里藏着许许多多的社会迷思。
比如“自然”等于“好”、“不同”等于“不正常”等等。
但如果仔细想想,自然的就一定更好吗?现代生活里,不妨抬头看看,看看周围的一切,又有哪些是自然的?所以,自然未必更好,也就不能把“自然”等同于“好”。
鲍比母亲的转变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对鲍比的态度也挺符合同性恋平权发展历程中外界的态度一—从开始的强烈要求矫正到掩饰再到接受,而态度转变的根基是了解。
一开始她知道鲍比是同性恋时非常震惊,带着他去咨询心理医生,并且不断给丈夫施压,希望一家人能够齐心协力地治愈鲍比。
再到后面鲍比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去见她时,她马上带着鲍比离开她的姐妹们的视野,因为不想被她们发现鲍比的同性恋身份。
直至鲍比死后,在鲍比的葬礼上的悼词,依旧带有对鲍比的批判,但里面有一句话耐人寻味。
教堂的神职人员说道:“我们要谴责的不是罪人,而是罪本身”。
这句话颇有一番罪才是本体,罪人只是罪的表现形式的意味。
鲍比的母亲真正出现转变的时刻是她参加了一个 LGBT 的父母的分享会,听到了其他父母分享自己孩子的故事的时候,她才意识到,鲍比本就是不同的。
当他在她的体内孕育的时候,她就应该感受到了他的不同。
那天她撕掉了还贴在鲍比的房间的所有教条,也意味着她跟自己心里的《圣经》的决裂。
乐观如我,我在鲍比遇到他的男友时就抱着希望鲍比不会自杀。
因为他男友的父母都接受自己儿子的性取向并且很喜欢鲍比。
所以我对鲍比的死是带着疑惑的,直至鲍比的日记作为旁白呈现在大家面前。
他之所以会死,是他认为家庭是他身份的起源,也是身份的归属。
作为树的一片叶子,如果树不认同这片叶子,那叶子也就失去了根,只有陨落。
对这部电影,我还抱有另一个期许。
在鲍比的母亲听另一个有同性恋儿子的父亲讲述他的故事时,有意或无意地渲染了他身上和鲍比类似的“女性气质”。
考虑到这是一部好几年前的电影,对于这一点仿佛不能苛责。
但很多影视作品已经把“同性恋”这个形象刻板化,很多人看电视剧或者电影马上就能分出这是“攻”这是“受”。
这是为何?因为很多影视作品都在往刻板印象上靠,仍旧按照传统的异性恋范式中的两性角色来划分同性恋中恋爱双方的角色。
但事实上是这样吗?我想并非如此。
过多的脸谱式的角色刻画,会让人把“同性恋”就是“喜欢奇装异服的人而且大多是男儿生女儿心”两个概念等同。
但现实情况远远比这个复杂。
不过考虑到这部电影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了,也不能在这方面求全责备。
只希望后面的影视作品呈现的角色,不要再去加强这种刻板印象,因为这样不利于对整体认知的把握。
最后,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比较好的一部电影。
但是仔细回想它并没有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只有压抑感。
因为我知道,也许在很长时间内,这还是很多类似的人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到没有一丝放大,没有一点夸张。
I know this movie is based on a real story, and because of it, my heart feel more hurt. How I wish it is just created by someone,nothing is real.No one died,no mum sad and regret in the rest of her life.But it is only my head-in-the-sand thinking. the real world can be much more tough.Who I am? I am what I am. If you love me,love who I am in nature. Why people always blame the minority in the name of God, if they really trust in God, they can not ignore his goodness and forbearance . He would not let the gay and lesbian people driven into a corner. They just have different sexual orientation. this is not a crime!
观影的时候我会感叹鲍比母亲的愚昧和无知,恨其之心切就如同我之前对母亲的态度如出一辙:恨其不能站在我的角度多考虑考虑,不能多体谅体谅我呢?
但后来我发现我错了:这世上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电影中的母亲无时无刻都深爱着鲍比,担心他堕入深渊,担心他受到诱惑,担心他死后不能升入天堂。
但是为什么?
为什么鲍比最后选择了自杀?
可以说鲍比的死是母亲一手造成的。
这都是为你好!
母亲不理解为什么鲍比不配合治疗,就算是其自杀后母亲依旧不理解。
因为她认为她所做之事符合神的旨意,即使她从鲍比小时候便知道他很特殊,但是圣经说了:“男人与男人苟合,本是可憎恶的。
”她对此深信不疑,直到神父告诉她信仰是可以被质疑的,因为圣经也是由凡人书写与诠释的,是凡人就有他的局限性。
她的心开始动摇了,她回想起了鲍比小时候,她发现其实她早就知道他很特殊,只是有选择的隐藏了。
那一刻,她知道她错了,她哭着跑去向神父忏悔,她知道上帝没有治好鲍比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病!
但是她醒悟的太晚了,同时她也无法原谅自己,她认为她应该为孩子做点什么。
之后母亲参加了议会、游行等等活动,向全社会呼吁:如果我们能抛下成见,当同性恋向你倾诉时,能够坐下来耐心的倾听,而不是去指责和辱骂,其实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与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生活,满怀理想,一起祷告,感谢上帝的恩赐。
他是一个出生普通小镇家庭的男孩,家里有一个传统的奶奶和一个将圣经视作天理的母亲,他性格腼腆温柔,和家人相处的非常好,本以为生活就这样一直平静,但他却一直有个不能说的秘密,他喜欢男孩,几经曲折家里人还是知道了,来自母亲强烈的抵触和父亲的漠不关心让他本就煎熬的内心更加破碎,好在他有一个思想开放的姐姐,她带他进入大城市,他以为幸运地遇到了毕生所爱,看到这里时,多希望影片就这样结束,但真相往往残忍他在夜中看到心爱的他和另一个男孩亲昵,若是经历过几段感情,可能会熟视无睹,但鲍比怎么可能,那是他视作瑰宝的第一段与男生的初恋,他也许投入了自己全部身心,但这一切在他看来都化为乌有,家人的不理解,爱人的离去,彻底抛弃了他似乎早已麻木的身体,抛弃在那条冰冷的马路对于影片中的其他人,也许在当时的时代都有自己的苦衷,难以多做评价,只是鲍比,他真的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的,他美好善良,内心的纯洁与温暖足以融化冬日的坚冰,如果神连这样的人都不庇佑,那他还会倾听谁的祈祷呢?
始终坚信,人性本身的那些闪光之处一定是超越性别的特质的,喜欢一个人,是喜欢ta的身心的所有,而爱情,则是两个人互相依赖关心,只视彼此为人生最重要的人,而无关性别或其他鲍比,你能听见吗?
如果你现在在另一个地方生活,请一定好好爱自己,你看,这春天的花香,夏天的微风,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都只有好好活着,才能感受到,不是吗?
始终为你祈祷,鲍比
《天佑鲍比》第一次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是看到在B站的UP主出色伙伴上传的一个视频,标题是:为什么同志酒吧里,会有一位60后的钢铁直男爸爸。
看这个视频的原因主要还是猎奇,因为我本人对于男同性恋从来就没有好感,在我读书的时候从来就没有同性恋这个概念,压根就不懂什么叫同性恋,它是一个新词。
直到后面上网看到一些娱乐新闻才逐渐有点了解,不过也只是觉得他们恶心。
后面工作了,也有碰到一些同性恋的同事,他们都属于非常典型的同性恋姿态,在我看来说话娇柔造作,平时搔首弄姿,和女孩子们谈八卦说闲话。
这些娘娘腔的话语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噪音,听起来完全不能接受,所以平时多有嘲讽。
也因为我自己属于宅男,脸皮白,倒是被两个陌生男人性骚扰过,所以更加反感同性恋。
后来网络上好像风向就变了,同性恋不再是一个小众的词语,它被大众所知,谁都知道这并不是一种病,没有人应该因为性取向就要被歧视。
这应该是美国那边的平权运动刮过来的风,那些文艺作品简直目不暇接,都是拿奖拿到手软的力作。
由不得圈外人即使不关心也得被迫接受破圈的影响。
说回电影,主人公鲍比的死,还没看我就知道了,因为之前看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视频,视频里的主角爸爸直接给剧透了,但是即使带着这样的剧透也丝毫没有影响感情递进带来的震撼,鲍比的自杀以及后来母亲的自我救赎之路,让我从眼含泪花到最后哭的不能自己。
它虽然写的是同性恋的问题,但是其核心还是家庭的故事。
鲍比并不仅仅是被同性恋打倒了,更加是因为被家庭的不理解,被自己所爱的家庭仇视所击垮。
认同是要从心底出发的,嘴巴上的不介意和表示理解都是虚妄的,重点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敏感的鲍比能够看得到对待自己的方式是什么。
帮助的方式到底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还是真心为了孩子。
只有鲍比真的自杀后,树欲静而风不止时父母才能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了。
家长对于孩子的沟通问题通常都会经历一个从不能接受到被迫接受的过程。
如何从被迫接受到从心底认可这一步对大多数人都太难了,缺少认可的契机,缺少认可的勇气,更加缺少应该如何认可的方法。
这不仅仅是所谓“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就可以解决的,性少数之所以受到歧视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少数”,多数是无法去换位思考的,二维生物无法理解球体,三维无法想象四维瓶子是一个道理,物理层面的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
所以媒介的作用就是通过事件的呈现让你自己去观察,你不需要真的感同身受,你只需要去听去看去思考,自己得出结论,面对自己不了解的情况应该要怎么做。
因为孩子也在听,在看,你怎么做怎么说。
同性恋不是原罪,但社会和家人对同性恋的恐惧和无知从而造成的压迫确实可以把一个善良的同性恋的孩子逼上绝路。
西方是由于宗教,中国是由于社会伦理,有多少同性恋的孩子最后只能通过自己的死亡来告诉世界自己不是怪物?
同性恋可以被治疗,同性恋或是异性恋可以自己选择,只要努力一把就可以爱上异性,相信绝大多数同性恋的孩子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也曾经努力过,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失败了。
同性恋是不可以被选择的,也是不可以被治愈的,就像我们出生的时候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是黑色的眼睛还是褐色的眼睛,都是自然的,是没有原罪的,有原罪的是社会的偏见。
电影中,母亲逼死了Bobby,但这是个伟大的母亲,是个坚强和勇敢的母亲,她之前歧视同性恋,是因为她对圣经的坚持和信仰,经过Bobby死亡之后她理解了同性恋,并知道圣经可以做出另一番解读时,她再一次投身于同性恋平权运动中,这是一个勇敢和执着的母亲,她每一次都把自己的信仰化身为行动,去实践自己的价值观。
同性恋的平权应该起始于正确的关于同性恋知识的普及,正如电影中所讲述的那样,每一个父母都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在以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会把孩子推向怎样的绝境。
这一切的悲剧源于知识的缺乏,无知造成了多少的惨剧。
我们都相信世界总是朝着越来越包容和开放的方向发展,同性恋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一天终究会到来,只是这一天的到来需要同性恋人们自己的努力。
如果黑人自己不争取,黑人的权利谁来给予?
如果女性自己不争取,女性今天的权利谁来给予?
如果同性恋自己不争取,又能期待谁来为同性恋发声?
应当像电影中的那位母亲一样,用正确的知识,有理有据的发声。
人生难得,假装是一个异性恋的努力我们都做过,其中的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谁也不希望在临死的时候后悔这辈子没有活成真正的自己,Bobby虽然死了,但他终究是他自己。
天佑鲍比,天佑同志!
Prayers for Bobby, Prayers for Gays!
不仅仅是同性恋方面,传统基督教家庭中的和子女冲突比比皆是,真正原因还是像鲍比母亲说的那样,老一代过于墨守成规,固执不灵,《圣经》新约罗马书保罗说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查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神的旨意(罗马书12:2),我们坚守的是善良和爱神的心,以这为出发点的一切都不会成为我们和上帝之间的阻碍
同性2Bobby开车到高速路的桥头跳下,母亲觉醒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
没有信仰和迷信信仰一样可怕
这样的自私和狭隘的父母很多。
看到中间决定给四星,看完决定给五星,妈妈淋雨后在教堂说,是我杀了我的儿子,我终于落泪了,人太需要彼此理解了。
有些理解不需要用死来换取。盲目出柜不值得提倡。
1970年代的美国社会悲剧,虽然片中那样食古不化的父母在土鳖的美国中部还大有人在,但这个故事今天已经毫不稀罕,至少在文艺界,同性恋早已不需要这样正名。同时这个真实故事也略显单薄而缺乏戏剧性,人物也相当脸谱化。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结尾西格妮·韦弗对街边羞涩青年的那个拥抱
给WASP的一记耳光。是個好電影,but共鳴無能。
很有启发性 人总是在接受了血的教训后才会懂得
有点难看绝对不值八分,六分勉强,电影本身拍的不太好,节奏情节对话设计的都很差,纯是题材优势。即使在极端保守宗教家庭,鲍比还是能那么轻易就能接触到同性恋酒吧,找到同伴,确实大环境还是开放。相比之下中国小孩,发现自己在任何方面是个异类,好像只能自己孤军潜伏敌营,而且我们忍耐力强的很,早早学会不奢望诉说自己身上的痛苦能唤起家人的任何理解,装个直又怎样,还会在找到爱人离开家庭后还要自杀?诶,真的是羡慕西方人的矫情羡慕哭了。家庭角色刻画的真差,母亲的转折更是。
什么啊
这个片子的目的很明确,手法也比较按部就班,但是感染力依旧十足。作为无神论者,对于片中对上帝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的讨论,会觉得有些无聊和可笑。不过一想,上帝这东西,本来就是个随便理解随便解释的工具性法则,也就觉得无所谓了。
信仰,困惑,爱,怜悯,家庭。我不是选择灰色的眼孔,正如我不是选择be a gay。我无法选择,我就是我。
政治正确主旋律电影……
【C-】事件感人,但作为电影,三流都算不上,剪辑师可以拖出去枪毙一万遍,什么傻逼剪辑。
没想到这么多五星 我承认没给高分是我的错...男主角很CUTE!
看到结尾,我就大崩溃了
早干嘛来着
片子好闷啊。christen到底让不让搞基啊?
电视电影的确拍的有些粗糙,甚至演员的表演都有些生硬,但事情讲清楚了,道理说明白了,电影的目的也是达到了。母亲最后那段发言真的是很感动。让父母改变想法真的太难了,有时候可能不说最好。
我哭掉四张餐巾纸,还擤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