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冤屈无法得到伸张,悲剧由此诞生。
在绝望中寻找真相,在绝望中呐喊正义。
这是一个优秀的剧本。
观看后,认真反思一下尼采《善恶的彼岸》中的一句话,“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小心自己不要变成魔鬼。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以及此书的怀疑态度论——与黑暗博弈,与自我对话,思索与审视宇宙的不确定性。
我之前一直记不清这片到底是叫「等着你」还是「记得你」……“邪恶能胜利的唯一理由,就是善良的人们无所作为。
”短评里的这句翻译显然更好,善良的人什么都不做这种翻译简直太奇怪了。
当年看过谷阿莫讲这部电影,女主为报父仇自己吊死在杀人魔面前的场面当时就震惊到我了。
没想到虽然已经知道结局,真正看到还是被深深震撼了!
杀人魔和熙珠,我眼里的本片演技全场最佳。
演员演技给力但奈何剧情不太行,一个小姑娘接连ko大汉?
未免也太强了吧,果然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啊。
还有最后万一熙珠半路被杀人魔反杀了计划不就泡汤了?
而且杀人魔居然还看着熙珠边荡秋千边讲述内心感受,拜托你敬业一点好吗。
杀人魔的演技真的很好!
各种眼神戏相当带感,浴室戏里瘦到有点可怕了,不过这样的形象也更加符合一个刚结束数年监狱生活的杀人魔形象。
但我其实不是很想看他和基友还有前女友的狗血三角恋啊喂!
话说他好像还演过花游记里女主身边的那个怂萌室长?
果然演员们都是很多变的。
熙珠妹子让我想起了邓紫棋的那首「来自天堂的魔鬼」,在警局就是乖巧软萌小天使,讲话也是慢吞吞软绵绵的。
真的动起手来杀人也绝不手软,用满屋子玻璃碴子和电线搞死杀人魔的基友那里真的有点带感。
小演员也演得很好,是小池恩倬啊!
开头戴着生日帽摸着死去的爸爸脸庞的样子看得我有点难过,大概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小熙珠为了复仇开始渐渐变成了魔鬼。
看到她在房间地板上贴满了关于杀人魔的剪报和满墙的黄色便利贴真的又震撼又觉得可悲,从此她人生的作业只有复仇了啊。
而最初被熙珠用作杀人道具的狗链,最后却被用来结束了她的生命,她终于完成了最终的作业,可她的人生也不再有意义了。
我看的时候还一直在想安在洪的角色是来干嘛的,看到后来我知道了,原来他是来送人头的。
班长叔叔不知道为啥给我一种全程有勇无谋的感觉,但最后一个画面他发现了熙珠藏在地板下的满地剪报,相信他也是追悔莫及啊。
还有最后那个把熙珠住址透漏给杀人魔的警察,估计后半辈子也得一直活在悔恨里了。
(为毛我要关心这种打酱油角色的未来……)另外这片里经常出现让我感到不适的画面,比如杀人魔自己缝针,还有他隔着门用刀拧基友的手那里,我真的在屏幕前看着都疼。
虽然这部电影剧情不太行漏洞也挺多,中间的剪辑总给我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但演员们演技都挺加分,整体来说还可以。
#等着你电影# 2016年 #韩国电影# #毛宏镇# 执导 #沈恩京# #尹济文# #金圣武# 主演的 #惊悚电影# 如果你是追求惊险刺激的,这部片没有吓到我(博主我坐云霄飞车是不叫的)。
如果你是想要了解 #犯罪心理# 的,这部片还不够深。
如果你是想看人性黑暗和劣根的,这部片有点小儿科。
如果你是想看社会正义伸张的,那么那句老话会刺痛你如果你敢于自省的话。
如果你是想看精湛演技的,那么这部片不会令你太过失望。
主题很明确 - “我对关于正义的勇气想了很久,邪恶能胜利的唯一理由,就是善良的人们无所作为。
” 为什么社会上发生了那么多的 qiang 击案,在大学里, 在电影院里,甚至连幼儿园都不放过。
为什么有人选择加入了中 东 XX组织,为什么大规模的伤害事件总是无辜的百姓受伤。。。
这方面的纪录片及电影,欧美日韩都做了很多。
每一个案件都必须个案分析,但有一些共性:往往是被害人变成了加害人;加害人幼时的经历,对未来的成年所埋藏、施加的蝴蝶效应。
很多时候,幼时过早承受了人性的恶劣,内心还没有学会排解、缓和、和自我疗伤;也没有人看透那些平和的表相,快乐的假装,也没有人在怪物奔溃的边缘伸手援救。
漠视也是一种罪恶,这便是理由。。。
最终结局我是猜到的。
善良有时能战胜邪恶的方式,就是善良的人群拥有无私付出和牺牲自我的觉悟。
但是人性往往是双重标准的,一面义正言辞,一面‘贪生怕死’。
更多的时候,人们都希望别人充当领头军冲头阵,然后自己轻松地搭上顺风车,省过无私辛劳的付出、奉献、和牺牲(这是团队合作中最常见的一种生存模式, #奶酪陷阱# 里的韩雪已为我们演绎过了)。
有时觉得,也许我们该庆幸还好人脑只被开发了7%不到。
否则,世界就不会这么单纯平静了。
女主的房间布置得很有象征意义。
墙壁上都是手抄的名家名言,积极的力量和温暖的涵养,用亮黄的小贴纸;地上却是过往15年的案件线索,被害人照片,各类信息收集等等。
小贴纸是很容易掉落或剥落的,预示着美好生活的脆弱(无论是受外力的摧残,还是内力的消毁)。
而地上的信息却必须用刀来割除才能移动(父亲也是被刀所杀,她努力地练就刀法,预示着人生不可避免的残忍和黑暗)。
女主就这样,被有时目不能及的,脆弱的,温暖包围;但是眼里终日充斥着刻骨铭心的,强烈的,复仇暗影。
她一直未曾搬离和父亲曾经住过的屋子。
某一天早上起来,看到浑身是血的父亲躺在身边,而那天正好是父亲的生日。
7岁的女孩,就这样在这间屋子里度过了15年。
她的屋子里没有床,所以她睡在地上,连同那些冰冷的信息图片,就连睡觉她也不放弃复仇。
平时,女主很乖巧,听话,温暖,纯真(而这样的面具很容易伪造,直到内心再也无法压抑和承受),每天都一定会看会听暖色振奋的音乐,进行修养自习,但她大部分的时间总沉浸花费在分析、思考、和复仇。
这部剧无论是一开始就死翘翘的小角(居然可以做到左眼冰然不动,右眼拖沓骇人!!!
),安静哭泣的小女孩,还是主演的 #金圣武# 和 #沈恩京# 眼神都是很赞的!
#沈恩京# 的那段小提琴演奏气势上明显压过了伴奏的钢琴,钢琴到后面只能很勉强地跟上伴奏的速度!
想起了 #四月是你的谎言# #金圣武# 真是很久没见了,他的演技愈发成熟邪魅了!
他很瘦,没肉也能练就一身肌肉真是不容易!
他目前出演的角色涉及面很广,善恶呆帅都涉猎过。
博主好想去韩国旁听演绎课啊,怎么能培养出这么多外形不抢眼但一入戏立马就变个人的教程啊!!!
15年前,熙朱的父亲死在了连环杀人犯基范的屠刀之下。
那天是熙朱的七岁生日,她的父亲,那位为了抓到连环杀人犯的刑警却死在了家门口。
同年,虽然在熙朱父亲同僚的努力下抓到了杀人犯基范,可在法庭上却因为只有一件被举报的案件有证据可以证明基范是凶手,因此法庭判决了基范入狱15年。
这让法庭上被连环杀人犯杀害的受害者的家属们绝望和无助,刑警大英也忍不住在法庭上企图狠揍基范。
只有熙朱静静的站在那里默默的注视着这名凶手,这一刻她把他深深的印刻在了心里。
当年的小女孩熙朱逐渐长大,孤儿熙朱一直由其父亲所在刑警组的刑警抚养,她作为警察局的编外人员在刑警组工作。
转眼15年过去了,基范刑期已满重获自由,在被关了15年后他终于出狱了,刑警大英第一时间来到监狱门口迎接基范,告诉他:“我会一直盯着你,直到找到你其他的杀人证据,再次把你送上法庭!
” 当年的刑警组长被杀,15年后刑警同僚的执着让人觉得理所当然,可极度的执着有的时候也会蒙蔽人的眼睛。
基范出狱后,和当年相似的连环杀人案件再度发生,围绕在基范身边又接二连三的有人被杀。
刑警组长英子认为基范终于忍不住又犯案了,再次把基范抓回了警局进行调查,可最后仍然是因为没有证据,只能将他放走。
可即使放走了基范,刑警仍然紧盯着他,誓要找到他杀人的证据。
这个时候的刑警英子已经被“仇恨”蒙蔽了眼睛。
其实基范出狱后,发生在他身边的杀人事件,还真不是他所为。
围绕在他身边的案件,是一个叫敏秀的人做的。
15年前,基范之所以被抓,是因为被人举报杀了一个女人,现场证据充分,这是连环杀人事件中唯一一件基范被抓到证据的案件,当年的举报人就是敏秀。
基范和敏秀是儿时的伙伴,一同从孤儿院出来,两个人都存在杀戮的心理问题,从小一起杀狗,而敏秀一直作为基范的助手存在,直到基范杀了这个女人。
被杀的女人是敏秀爱慕的对象,出于报复他举报了基范。
心爱女人被杀的阴影一直刻在敏秀的心里,因此15年后当基范出狱后,敏秀又开始了他的报复行动,在敏秀心里认为,15年的牢狱远远还不能抵消基范杀死他心爱女人的罪孽。
所以,他要在基范身边不停的杀人,把这些案件嫁祸在基范的身上。
简单的嫁祸远远无法满足敏秀的复仇之心,借着夜色他潜入基范所在酒店的房间想借机杀了基范,可没有想到的是基范异常警惕,隔着一扇门,两个心理极度扭曲的人彼此用刀进行了对话。
对于基范来说,莫名其妙的杀人事件围绕在自己身边,使他一直无法摆脱刑警的关注,屡屡遭到怀疑和调查。
这一次的对决,让他决心找出那个幕后黑手。
与此同时,熙朱也开始了她的复仇计划,她决心手刃仇人替父亲报仇。
然而,基范天性邪恶狡诈,缺乏经验的熙朱很可能复仇不成,反而成为其手下冤魂。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当年柔弱的一个小女孩,长大后竟然拥有如此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柔弱的外表下缺隐藏着一颗强大的心。
15年的证据收集和分析,熙朱慢慢的找到了蛛丝马迹。
原来当年的连环杀人事件并不是一个人所为,而是两个人。
一个善于用刀刺,一个善于用刀砍。
一层一层的抽丝剥茧,让她发现了在基范的身后还有一个敏秀,她要展开针对这两个人的复仇。
基范通过调查终于找到了敏秀的踪迹,出于心理上的优越感他并没有杀死敏秀,只是做了威胁。
而这个时候,其实熙朱一直隐藏在背后,其实是她引导基范找到了敏秀,然后在一个深夜把深夜归来的敏秀杀死在他家中,至此她完成了复仇的第一步。
基范在威胁完敏秀后回到了酒店,让他深感意外的是,在他房间的床上发现了全身被包裹,脖子上拴着狗链的敏秀的尸体。
面对敏秀的尸体基范一时失神,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熙朱从后面用刀捅倒在床上,渐渐失去意识......熙朱将基范的手放在了狗链的牵绳上,报警后离开了酒店。
这个嫁祸还是很致命的,如果被警察现场抓到,估计基范就百口莫辩了,再串联前不久和15年前相同手法的杀人事件,那一个死刑肯定是逃不掉了。
一直以来,熙朱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杀掉基范,她就是想让这个杀父仇人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让法律判决他死刑。
原本以为这样的布局能够让警察人赃俱获,而基范也会因为现场被抓而无法狡辩。
可人算不如天算,没成想当警察赶到的时候,基范已苏醒,虽然被警察堵在了酒店,可最后还是让狡诈的他成功脱逃。
脱逃后的基范开始进行调查,他要找出这个背后捅他的女人,通过一点一点的线索,那个当年被他杀害的刑警的女儿浮出了水面。
熙朱以为终于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可在警局无意中看到了潜入警局调查自己的基范,她意识到之前的计划失败了,她将被迫再次策划复仇计划,而这个复仇计划也许将会失去所有。
基范从警局查到了熙朱,晚上他来到熙朱家中,想抓住熙朱以便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早有防范的熙朱对基范进行了反击。
一路的追逐,熙朱一边给刑警英子打电话,一边把基范引到了公园,当着基范的面用狗链将自己吊死在公园的秋千上,与此同时赶到的警察正好目睹了基范吊死熙朱的现场。
对于熙朱来说,从七岁那年失去父亲后,心理的创伤已经深深刻下,而因为证据不足没能把凶手绳之以法,让她小小的心灵极度的绝望。
自此在心底深处将那个造成这一切的男人深深的刻在了心上。
为了复仇,她早已不顾一切,一个弱小的女孩最后用自己的生命终于将这个连环凶手送上了断头台。
15年前,基范缜密的手法让连环杀人案件一直找不到突破口,要不是敏秀的临时倒戈,也许永远都找不到他的杀人证据。
为了凶手能够得到应有的制裁,女孩从受害者逐渐变成了罪犯,最后她用自己的生命结束了这个15年的债,同时也对自己所犯的罪行做出了审判。
电影《等着你》从一开始就告诉你基范是凶手,可随着剧情的发展,屏幕前的我一度以为这个凶手真的只是杀了那一个女人,可能不是连环凶手,随着剧情推进到15年后不断出现在他身边的案件,过于明显的嫁祸更让人觉得基范不是连环凶手。
一度以为是不是会有反转,可剧情到了中期,当追诉期过了后,基范得意的向刑警英子承认当年的事件时,那种当事刑警的愤怒和无力感可以让屏幕前的人获得共鸣。
最后的结局让人有些意想不到,起初我简单的认为熙朱可能会最终杀死这个凶手。
可当熙朱一边笑,一边荡着秋千,一边和基范对面对说话的时候,让我突然意识到之前剧情中熙朱的素描画,那上面是一个秋千上垂着一条狗链,这才明白原来她是要用自己的生命作为送基范上断头台的最后一个筹码。
这样的结局让人很感慨,可也无法认同。
也许作为旁观者只能很浅显的就事论事,无法理解那种当人绝望的时候不顾一切的心。
有些绝望,是一辈子过不去的阴霾。
坏人的胜利是善良人的不作为。
女主聪明、逻辑很好、有艺术细胞、有哲学思维,如果生在普通人家会是怎样的人生。
可惜人生没如果。。。。。。
一张白纸做善良的人相对容易,满腹仇恨、被抛弃、不被爱的人生要吞下那么多的心酸冷酷愤恨却依然努力不变成怪物,何其不容易。
杀人者,是缺乏同理心、通感甚至痛感的一类生物,要与这样的生物战斗,如何做到尽善尽美?
不要老说什么孤儿院的孩子就是怎样怎样、离异家庭孩子就是怎样怎样、杀人犯孩子注定是杀人犯云云,这只是另一种歧视。
人做的每个选择都有其原因,但是请不要这么冷漠地归类,好似你多么高高在上,生活完美无缺似的。
秋千上的小女孩,最后做出了她认为最好的选择,那些警察漏洞实在太多、也许小女孩的逻辑也有漏洞,但是这已经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选择,更何况警察逻辑力也没那么好,够用就好。
人生很多时候残酷的无声无息,谁都逃不过。
越是用心活,也许越感觉痛苦。
当复仇成为过不去的坎,你要怎么做,复仇还是装傻充愣一辈子?
最后,变态杀人犯的体格是怎么做到的,佩服演员的敬业,希望大陆年轻演员也多些敬业的。
在此向读这篇影评的各位道个歉,在电影台词翻译错误的情况下对于作品自我意淫的解读。
这篇影评是几年前写的,偶尔上豆瓣的时候看到对于翻译问题提出质疑,以不顺畅的台词自圆其说,还说得头头是道,毫无自觉,近期反应越来越多,我也觉得应该是要出来道歉。
但是我不会去修改,所以在此跟未来看这篇影评的各位提前说一下:本影评是建立在错误的翻译下写成的,请各位慎重观看。
————————————————————悲剧的诞生,绝望的衍生看完后深深的震撼了我,很久没一部让我这么震撼的电影了,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我对于为了正义的勇气想了很多,战胜邪恶的方法只有一个那是什么善良的人什么都不做作为女主角对于一个刚刚懂事的小女孩来说,遭遇了父母离异,父亲被杀,她还剩下些什么?
绝望?
她能干什么?
等待,等待复仇的那一天?
或许对于她来说,活着就是为了复仇,支撑活下去的也只有复仇,然而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她认识了事物的美好,甚至有了别的希望,她喜欢音乐,喜欢小提琴,在她那个眼神,在她每天戴着耳机可以看出来,“没有音乐的人生是错误的人生”,她还喜欢哲学,崇拜哲学家尼采,她甚至还希望跟母亲生活,但是仇恨却始终在她心中,已经生根,越来越深。
她装傻充愣,自小混迹在警察局里,认认真真,勤勤奋奋的干些小活,警察们因为内疚而总是在维护着她,她自小就很聪明,在最后影片中回忆可以看出来,她慢慢的计划着,漫长的等待着,其实她也不是没有想过,想一直这样装傻充愣的生活下去,善良的人什么都不做。
绝望在杀父仇人出狱那天渐渐的,渐渐的衍生了,在杀人犯出狱那天,女主给警局的每一个人发了蝴蝶结,隐喻着不忘初心。
女主同时也在关注着母亲,看着所谓继父对自己母亲的虐待,这也是一种等待,等待杀死这所谓的继父,然后诬陷给杀人犯,和母亲一起生活,一石二鸟,一切重新开始。
本来的计划是杀死杀人犯身边的人,还有继父的,却被别的杀人者捷足先登了,替她完成了作业,困惑了她好一阵子,于是,杀了她母亲的男人后,站在天台忐忑不安的她,很激动,终于可以见到自己的母亲了,按耐不住却又激动的心情,她战战兢兢的按了门铃,一下,两下,没反应,她害怕了,门没有关,地上装了药的瓶子,酒瓶,桌上摆放着,母亲手里握着的女主的照片,她哭了,绝望的哭了“又不说话就走了”,以为在救母亲的她却间接杀了自己的母亲,绝望正在一步一步的吞噬着女主。
接下来她杀了辅助者喜欢砍的人,伤了杀人犯,可是为什么不直接杀了对方呢?
因为不能成为靶子,不能变成警察的女儿为了复仇而杀人,同时,她想让杀人犯充分体会悲剧而死,“瞬间是事故,长时间是悲剧,你也会充分体会悲剧死吧”,活着的人是痛苦的,而背负着死去的人而活着的人更痛苦,一切看似结束了,女主买了某场音乐剧的票,拿出了漂亮的衣服,抹了唇膏,露出了笑容,暗示着新生活的开始,但是这一切只会衍生出更深层的绝望。
当她看到报纸的那一刻起,或许她早就有觉悟,在这十五年计划了无数的计划,自杀是最迫不得已的计划。
她内心是无比挣扎的。
“我对于为了正义的勇气想了很多,战胜恶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善良的人什么都不做”对,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就什么都不会发生,她或许会永远傻傻的过着另外一种人生,她是有选择的,但是她放弃了这个选择,复仇已经是她的一切了,和怪物作战的人,要小心自己成为怪物,她变成了怪物,或许她有那么一丝丝希望警察叔叔能够察觉,阻止她,挽救她,她陷入挣扎中“爸爸,最后的作业有点难啊,那也没关系,我是第一女儿不是么?
”女主告别了一切,把漂亮的衣服收了起来,所有东西依依不舍的都收了起来,就等于把希望封印起来,走向死亡,直到最后都在控诉“上帝不是死了么?
可是为什么不变成怪物,因为上帝死了,所以需要怪物的啊”上帝死了这个理论来自尼采,大概就是说上帝死了,但是他的影子永远存在,活在大家心中,所以必须战胜他,看清事物的本质,我们要完完全全的活出自己的生活,不要在上帝的阴影下活着,杀死上帝,成为上帝。
这刚好暗喻着父亲就是上帝,父亲就是阴影,活在她心中,一方面她对人生有追求,有梦想,所以她成不了真正的怪物,可是父亲死了,需要怪物的啊!
所以她不得已变成了怪物,最终选择杀死自己,而不是杀死上帝,直到最后死去那一刻那滴下的泪仿佛在诉说着她的人生。
一个少女,没有童年,没有爱情,一生只为复仇活着,一步一步的成为怪物,很多的希望逐渐演变成绝望,最终悲剧的死去,一生承受太多,或许死去就是最好的解脱作为杀人犯活着就是为了优越感,这就如飞蛾,“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而飞蛾为什么要扑火呢?
因为火是美丽的,片刻的欢愉和与美丽一同燃尽要好过活得很久却一直处在无聊之中,哪怕一瞬灰飞烟灭,也好过永远存在却不能美丽绽放。
凶手以杀人为乐,这或许与小时候的遭遇有关,但这不重要,已无从考证,只知道两人少年时就已经在杀人,而且还同时喜欢上同一个女人,最终因为这个女人,杀人犯终于进入监狱,出狱的时候,因为害怕,喜欢砍的人开始诬陷他,甚至亲自出手杀他,都没成功,真正的杀人者,喜欢砍的人被女主杀了后,杀父仇人很愤怒但同时也很兴奋,因为竞争,因为优越感,女主自杀那一刻,他完全呆住了,他栽在了这个女人手里,他没有亲手杀了她,失去了优越感等同于死去,彻彻底底的败给了女主,算也是充分体会悲剧而死。
对于复仇最大的定义就是让对方痛苦的活着,而不是痛快的死去。
最后赠上印度某位诗人写的一首诗我正和一只飞蛾说话在不久前的一个晚上他想要闯入电灯泡里拥抱电线将自己燃烧我问他,为什么你们做这种危险的特技?
因为这是飞蛾的本性,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如果那是没有遮挡的烛火,而不是电灯泡你现在早已成为一小撮灰烬难道你丧失理智了吗?
我很理智,他这样回答但是有时我们厌倦了理智,厌倦了常规而是渴望兴奋,渴望美丽火是美丽的,我们知道如果靠得太近他会杀死我们,但是那又怎么样?
片刻的欢愉和与美丽一同燃尽要好过活得很久,却一直处在无聊之中所以我们将自己的生命揉成一个小卷扔出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作为美丽的一部分哪怕一瞬灰飞烟灭也好过永远存在却不能美丽绽放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来去匆匆了无牵挂我们和过去的人类一样在他们变得太过文明而无法快乐之前没等我开口争辩让他抛却自己的哲学他便转身离去,献祭自己于打火机的火焰之上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宁愿拥有一半快乐,两倍寿命但是,我同时希望也能有种东西让我如此渴望就像它对死亡的渴望一样
一开始我是为了女主去看的 看到后面就发现吸引我的并不是女主了 剧情方面都很赞1小时48分钟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觉只过了一个小时剧情连接的非常紧凑 许多拍摄的角度都很不错 尤其是在人物刻画方面这也与人物表演与导演选角方面有关 不会想我国部分的为了票房放弃口碑选用当好小生赚取票房 真心推荐大家观看
不要低估孩子们的记忆力,可能你带给他的伤痛会成为阴影伴随他一辈子进而影响她的性格甚至生活,而这时候,她真正的样子便永远溺死在往事的长河中,随波漂流,无人能接近。
你认为这事完了?
可这痛我永远记得。
每个人都犹如一片草坪,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春暖花开,那是扇快乐的崭新的门。
常年照不到的地方阴暗潮湿,那是扇隐藏着秘密的上了锁生锈的窗。
没能拥有,还害怕什么失去。
我们又何必用表面的一时欢乐来掩盖积雪下面的丑恶呢,事实已经酿成,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已被消耗殆尽,你做错了,你就得承担后果。
愿:报应来得早一些。
一部五年前的韩国电影,对我这个不甚了解韩国演员的人来说,看的不是演员而是剧情。
韩国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敢说敢演,剧情的安排绝对不在你的思想之中。
巨大的反转和浮夸的表情,是韩国电影的特色之一。
剧情是每部电影的灵魂,再好的演员也抵挡不了一个好的故事带来的效应。
韩剧在这些年越来越风靡,也不得不说是优秀的剧情背景做了强大的后盾。
本片虽然是千篇一律的复仇题材,但是剧情安排上还是有很多精彩之处。
多处以尼采的经典语录做为画龙点睛之笔,不乏文艺的感觉。
个人感觉评分6.2,片长108分钟。
想要去做一件事,一定要不计后果、全力以赴,当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的时候,就算是先天不足,那也一定能在其他方面补充。
头脑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运用头脑比拳头更有效果。
没有什么激烈场景,大多都是日常设计。
在看过了太多吸引眼球的商业大作之后,来个清淡的花茶品一品,也不乏是另一番滋味。
这电影为什么还会有6.8分,应该只有5.8分。
以下有剧透话说这群警察真的应该集体辞职,他们对大部分的剧情推动都没有关系,从上到下一群无能之辈,居然单纯靠着一个小女孩才把男主抓着(在男主愣住不跑的情况下)队长全程只会发脾气,没有一点儿符合他身份的断案能力。
另外那个实习小胖子警察,只会点头发愣掉链子,大街上随便逮一个年轻人都不比他差,出现的意义又是什么?
把警察整个团队写得一无是处,这样对电影而言只能是减分。
不过这电影里当然少不了韩国人一贯的说不了两句话就扯开嗓门吼的习俗。
另外逻辑方面也很多硬伤。
简单说几点:女主爸爸下车就发现自己脖子被捅了一刀,他犹有力气走回家看女儿最后一面,然而他居然也只做了这一件事情,一个班长,居然只做了这一件事情,难以相像……男主出狱后根本就没有犯罪,一开始都大大方方的晃荡在警察面前,而当被女主嫁祸后,居然为了逃跑就杀了隔壁房间一男一女,这不是故意往杀人犯身份扑过去吗?
他在想什么?
想的是老子就是杀2个人也得抽身找出趴背后套他项圈的女人?
女主为了杀男主的童年小伙伴,居然会用敲碎上百个啤酒瓶+让他触电倒地的方式,有这智商和功夫,其他省力又稳妥的办法可以一大堆吧。
导演真是为了新奇而新奇。
女主之后可以把那小伙伴的尸体悄无声息的运到男主酒店房间,这是什么超能力?
这里面每个人进别人房间都像进自家门一样,全片没有监控这回事。
想想倒也是,在科技越发达的年代,摄像头铺遍城市角落,犯罪电影都难拍了。
要么把犯罪现场转移到农村和郊区,要么就直接告诉观众这个世界不存在摄像头。
最后男女主追逐戏,也是让人无语。
男主明知道女主是会用刀的,可不是一般女孩,第一次扑倒女主,然后,转身想把女主拖走,把背部留给了女主。
再到水边再次扑倒了女主,然后依然不吸取教训,边上那么多大石头,他偏偏要费这个劲把女主淹死,又被敲了下头让女主逃掉了。
不合逻辑的地方还有,懒得写这么多了。
没有什么惊悚感和紧张感,就是看得不得劲儿
女孩设下圈套就是为了给凶手以现行犯的身份被抓然后接受法律的严惩,她放弃了自己杀掉凶手的机会,因为她想完成父亲最后未完的任务。
男主杀人魔真的不是萧敬腾?
108分钟49秒 24fps 蓝光
当复仇片来看蛮爽,当剧情片就不够看了
傻逼程度堪比「马斯克教你如果拒绝内耗」。
就是结局有点难以释怀,或许一直以来都是复仇支撑着女主
严重低估的一部电影。
高级的猎手总是以猎物的形式出现,女主栽赃了杀手献祭了自己,杀手被判死刑
沈恩京挺適合這種片啊,姑娘長了一張可賣萌可陰沉的臉,演技也不錯。罪犯演得也不錯,浴室對峙那場很緊張,空氣要凝固的感覺出來了。韓國還是少拍點沒頭沒腦的喪屍片和狗血劇,多來點犯罪片吧。
当然了,染上邪恶的血,自己也成了怪物。故事对国际机器无能的讽刺,对正义缺席对个人寻求正义手段的释义是正面的。作为犯罪故事,少女的能力是不是需需要更多的突出,但是没有太多的呈现,只看到她能这么做,但是她哪里来的能力呢,不是没有源头的。
昏昏解说
只要是私刑正义,警察都是窝囊废;犯人都出奇的抗造。怕不是这就是现实,警察确实就是不如杀人犯豁得上,智商智商不行,体力体力不行。不过警察也未免窝囊的过分了。
变态们的对决,编剧真的很会哗众取宠...
可以看,一般般
结尾不错
挺好的一片子啊,值得看。
极限一换一,值得吗B
救赎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制暴,韩国电影常年都在宣扬这样达尔文理论的极端城市丛林法则。给我们感觉好像以暴制暴才是让社会和平的最好方法。但是,杀了打母亲的坏叔叔,母亲也握着相片服毒了,难道这就是以暴制暴的最好结果?
不喜欢如此故弄玄虚
结局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