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伏地魔,如果你喜欢斯巴达,那么你可以看这个影片,如果你喜欢莎士比亚 你也可以看这部影片,如果你没有DVD版本的话或者没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还是不要看了,不然根本理解不了,就像我看出了是经典,但是还是理解不了,台词毁了我,不是不好是我根本听不懂,郁闷,不过主角演的出彩,被放逐时候我都想冲上去一顿胖揍那些政客,还有主角光环把那两个民主斗士都掩盖了,我恨他俩
《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晚年的一出可与四大悲剧相媲美的古罗马历史悲剧。
影片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原作讲述罗马贵族马修斯因为在“科里奥里”城立下军功而获得了“科里奥兰纳斯”大将军的封号,并且成为罗马执政官候选人,但是他拒绝当众展示他在战争中留下的伤疤以获取罗马平民的支持,于是两个护民官宣称他为“叛徒”,并将其放逐。
马修斯一怒之下投奔伏尔斯人,并且与自己的宿敌奥菲迪阿斯合攻罗马。
他在罗马的朋友和战友无法阻止他。
最后,他的母亲说服了他放弃进攻,但他自己却被奥菲迪阿斯杀害。
本片由拉尔夫·费因斯自导自演,将莎翁笔下的古罗马悲剧故事搬到现代的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演绎。
莎翁笔下的《科利奥兰纳斯》引据史实记载1579年译出的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Plutarch)之《希腊罗马名人并置列传》,描述的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时期,将军卡厄斯·马歇斯的一段传奇故事。
莎翁将其原型引入自己的作品中,按时代精神,予以改造,寄托腹心。
这是一部反映人性弱点的悲剧,将军卡厄斯·马歇斯因刚愎自用自尊心过强被民众所弃,投靠敌营又被母亲所难,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
电影将莎翁笔下关于心理和人性的描写放大,并以今托古,将故事设定在现在的贝尔格莱德。
电影包裹着现代的虚壳,内里却仍是莎士比亚的核心,人物的对白皆为古英语。
可以解读的几点如下:1:孤胆英雄的刚烈心性。
电影开场即用媒体和民众的言辞让我们以为卡厄斯·马歇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全民公敌,他暴戾成性、傲气十足。
事实上,卡厄斯·马歇斯的确是一个英雄,他带兵有方,骁勇善战,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将军。
然而正是他刚直的性格,被玩弄政治手腕的他人利用,媒体和舆论则变本加厉,愚弄民众对其恨之入骨。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莎翁从《亨利六世》到《科利奥兰纳斯》,对民众有一个渐趋理性同情的发展过程,对于民众“可以覆舟”的力量也开始有所认识。
卡厄斯·马歇斯未得民心,电影的开场即点出。
民众因食物危机,发动各种骚乱。
有一场民众和警察对峙的骚乱镇压场面,卡厄斯·马歇斯出来试图化解矛盾,却被群众横眉冷对千夫所指。
英雄失去了立足的土壤,便毫无价值可言。
正因为此,卡厄斯·马歇斯才走上了叛变的道路,这为他的悲剧命运奠定了基础。
3:母亲如罗马的化身。
母亲伏伦妮娅更多的是罗马的化身,她有着古希腊斯巴达式的信念(斯巴达系古希腊城邦名,其民风以简朴、刻苦、苛严、黩武等特点传诸后世)早年驱遣儿子上战场,嗜军功如命,训喻空房怨妇似的子媳,电影中的那幕:“我要是有十二个儿子,我会希望十一个儿子都战死沙场,都不愿一个苟活于家中”,说明马歇斯的母亲对儿子的军人式的教育,如罗马和祖国一样让马歇斯重负在身。
电影其后的绶军礼以及母亲给儿子包扎伤口的一幕,更是点明了母子之间的微妙关系,心理学的崛起一度使科利奥兰纳斯成为继汉姆雷特之后的又一个“恋母情结”主人公。
此外,莎氏本人的母亲死于1608或1609年,这或许也是导致剧作家戮力以艺术形式表达母子关系的因素之一。
4:现代政治图景的隐喻。
电影很好地还原了原著中的人物并引入了现代的意义。
西装革履罗马护民官,吐口水的女群众代表,老谋深算捭阖纵横的执政官,都在现代戏码中有了新的意义,科里奥兰纳斯被母亲鼓动参与竞选,可他不愿玩政治游戏,亦不愿投身于那些为赢得席位而必须的社交应酬和宣传事物当中。
他的竞选行动几乎立刻被他的政敌所破坏,选举以失败告终,科利奥兰纳斯也惨遭放逐。
电影无疑是对现代政治图景一个很好的隐喻,从占领华尔街运动不确定的结局到伊拉克战争。
“科里奥兰纳斯”不仅是个伟大的悲剧,也意味着政治中不断的妥协。
政治家们一直面临着一种困境,有时候要博得民众支持,无法遵从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
美国乔治敦大学的B. R. Smith断言:“如果说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哪一部是专为华盛顿官场所作,那就是《科利奥兰纳斯》了”。
5: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马歇斯对自己的对手,杰拉德·巴特勒饰演的奥菲狄乌斯尊敬有加,颇有一种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惺惺相惜之感。
罗马的战争会议上马歇斯对奥菲狄乌斯曾说:“我妒忌他高贵的人格”,看似是一种讽刺,其实却是他发自内心的尊敬。
奥菲狄乌斯一角较有意思。
他虽屡败于科利奥兰纳斯手下,当科氏前去投奔时却忘其前愆,取其后效,欣然接纳,更显出夸张的热情(拥抱时奥氏称自己心脏剧跳,比娶新娘、进新房还要激动。
这曾引得一些评家解读出性爱的涵义);电影中的确也有数幕两人的近距离对垒。
对科利奥兰纳斯说来,奥菲狄乌斯不仅是个旗鼓相当的对手,甚至可说是“另一个自我”,然人不遭妒是庸才,当马歇斯功高震主时,奥菲狄乌斯便不再英雄惜英雄了,而是毫不留情斩他下马。
6:人性导致的必然悲剧命运。
回顾卡厄斯·马歇斯的命运,与他的性格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他被母亲以军队式教育养大,之后被罗马共和国派去迎战敌人伏尔斯人,英勇攻下科利奥里城,被称为科利奥兰纳斯,可他头脑简单,脾气暴躁,不肯低声下气,得罪了群众和群众的代言人护民官,结果从一个人民英雄变成了一个被放逐的敌人,他无路可走,便投奔伏尔斯人,为奥菲狄乌斯效劳。
却不久他就因他逐渐崛起的地位被奥菲狄乌斯所妒,终于在之后合攻罗马之时,被母亲劝服(也源于他和他母亲的微妙关系),最终被奥菲狄乌斯所杀。
纵观他的悲剧命运,都是人性的角力导致的必然结果。
虽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然而莎翁对于科利奥兰纳斯始终是抱着同情的态度的,导演兼主演拉尔夫·费因斯说,“我有些喜欢他的不受欢迎。
”事实上,他改编《科里奥兰纳斯》的兴趣可以追溯到2000年参演《科里奥兰纳斯》舞台剧。
“我觉得我和这个角色之间还有一些没完成的故事。
”正是因为费因斯对莎翁这个故事的热爱,我们才得以见到这个现代版本的诠释。
不得不说,电影的改编还是很成功的,“这是最具有男人味的一部作品。
”另一个制片Gabrielle Tana笑着说。
费因斯把他的“罗马”描绘成一个权力国家,而沃尔斯奇则是一个试图保持自治的古老族群。
两族之间的战争戏码精彩过瘾,也符合原著中的大量战争戏设定,政治戏码被喻以现代意义,更使电影拔高了一个层次。
费恩斯的表演依旧是那种内敛的张狂,不羁时让人不忍叫好。
此外几位配角譬如其母瓦妮莎·雷德格瑞夫也极有力量。
电影区区1千万成本,独立又不乏普世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同样是处女导的作品,反观安吉丽娜·朱莉的新片《血与蜜之地》,口碑则是高下立判,看来演而优则导没那么容易,需要的更多是个人修养和文化积淀。
参考百度百科:科利奥兰纳斯莎剧《科利奥兰纳斯》及其现代意义——文/陆谷孙《莎士比亚研究十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列入“名家专题精讲”第五辑出版)科里奥兰纳斯: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政治隐喻
「The main blaze of it is past, but a samll thing would make it flame again.」「Every gash was an enemy's grave.」「Before him he carries noise, and behind him he leaves tears. Death, that dark spirit, in his nervy arm doth lie. Which, being advanced, declines, and then men die.」「Would you have me false to my nature? Rather say I play the man I am.↓I have a heart as little apt as yours, but yet a brain that leads my use of anger to better vantage.」「You common cry of curs! Whose breath I hate as reeks of the rotten fens, whose loves I prize as the dead carcasses of unburied men that do corrupt my air. I... banish... you! And here remain with your uncertainty. Let every feeble rumor shake your hearts. Your enemies, with nodding of their caps, fan you into despair. Have the power still to banish your defenders, till at length your ignorance, which finds not till it feels, making but reservation of yourselves, still your own foes deliver you as most abated captives to some nation that won you without blows. Despising, for you, the city... thus... I turn my back. There is a world... elsewhere.」「I would the gods had nothing else to do but to confirm my curses!」「Our virtues li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me. One fire drives out one fire... one nail, one nail. Rights by rights falter, strengths by strengths do fail.」 「Should we be silent and not speak, our raiment and state of bodies would betray what life we have led since thy exile. Think with thyself. How more unfortunate than all living women are we come hither, since that thy sight, which should make our eyes flow with joy, hearts dance with comforts... constrains them weep and shake with fear and sorrow... making the mother, wife, and child to see the son, the husband and the father tearing his country's bowels out. And we must find an evident calamity, though we had our wish, which side should win. For either thou must, as a foreign recreant, be led with manacles through our streets, or else, triumphantly, tread on thy country's ruin, and bear the palm for having bravely shed thy wife and children's blood. For myself... son... I purpose not to wait on fortune till these wars determine. If I cannot persuade thee rather to show a noble grace to both parts than seek the end to one, thou shalt no sooner march to assault thy country than to tread on thy mother's womb... that brought thee to this world. 」
影片是从莎翁的《科利奥兰纳斯》改编的,主角将军卡厄斯·马歇斯穿着现代军装,带领着装备现代武器的军队保卫着“罗马”,对阵的是他的宿敌——身着古罗马“战袍”的奥菲迪阿斯。
他俩的神情中书写着古典的傲慢和高贵。
马歇斯鄙视咒骂着贱民“bid them wash their faces and keep their teeth clean”,他主动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作为反动分子被护民官带领的民众放逐,不愿意低下他那“高贵”的头颅,英雄沦落天涯。
莎翁告诉我们,最了解我们知己是旗鼓相当的对手,奥菲狄乌斯不能自已地拥抱前来投军的马歇斯,曰:“啊!
马歇斯,马歇斯!
你说的每一个字,已使我心中旧怨烟消云散,不再留一丝芥蒂……让我用胳膊围住你的身体;我这样拥抱着我的剑砧,热力而真诚地用我的友谊和你比赛,正像我过去雄心勃勃地和你角力一样。
我告诉你,我曾经热恋着我的妻子,为她发过无数挚情的叹息;可是我现在看见了你,高贵的英雄!
我那颗狂喜的心,比我第一次看见我的恋人成为我的新娘,跨进我的门槛时还要跳跃的厉害……”这样的崇拜热爱,出自于英雄惺惺相惜,我不想归之于“基情”,只是,性别相同,抱负相同,实力相当,才产生的如此情感。
在战斗中、在民众前都不屈服的马歇斯,在自己的母亲面前一直是个孩子。
他勇敢是因为母亲教育他勇敢,他保卫罗马是因为母亲宁可他为国而战、战死疆场,也不愿他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他投军奥菲狄乌斯,同僚来劝挚友来劝妻儿来劝,都是枉然,但是母亲出面说,「For myself... son... I purpose not to wait on fortune till these wars determine. If I cannot persuade thee rather to show a noble grace to both parts than seek the end to one, thou shalt no sooner march to assault thy country than to tread on thy mother's womb... that brought thee to this world. 」他即使知道打破自己誓言、背弃同生共死的盟军、违背自己内心的原则,知道前方是深不可测的地狱,也在行为上服从。
不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母亲的行为言辞,也不要用普通人的眼光去评判,她从始至终都是与众不同的母亲,她曾和儿媳说「我要是有十二个儿子,我会希望十一个儿子都战死沙场,都不愿一个苟活于家中」,她眼里,祖国罗马高于一切,建功立业重于生命。
与其说,母亲是马歇斯的悲剧,不如说他所受的教育造成了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命运。
马歇斯可以是所向披靡的将军,他是军人,他可以无情,决不口蜜腹剑、虚假圆滑、两面三刀,他不是政客。
而民主是什么,民众是什么,不过是被政客牵着鼻子走,达到政客目的的工具。
有些东西看似美好,本质都是一样的。
就像工作中,某些人顶着“民主”的幌子,实则不愿担责,到真的利益跟前,立刻摘掉民主的帽子,自己得了便宜再说。
给经典穿上现代的衣服,更像寓言了,观众看着略有恍惚比较违和,有时无法进入情境。
看了电影,也看了很多评论,从政治的角度看,水可载舟亦能覆舟,从行为上看,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的矛盾冲突。
离开整体,个体有无价值?
从何体现?
表面上马修斯为罗马而战,实则他只为自己的信仰,但他却因为母亲的压力一步步的妥协,但不能说对母亲的妥协不是他的选择,或许这也是他信仰的一部分,正是因为矛盾的内心和不坚定,注定之后的悲剧。
上课要求看的片子,老师说是为了让我们感受一下英国演员的基本素养。
看后的感觉是,嗯嗯,感受到了……先从形式上来讲吧,这是一部戏剧感很强的电影。
马歇斯的战前动员,对暴民的讲话,母亲对马歇斯的劝导,都用了大段精辟的、带有宗教性质的比喻(大多是莎翁的原著);马歇斯和男二最初的搏斗,也用了极具古罗马仪式感的表达。
我个人对话剧没有强烈的好恶分别,但大量戏剧元素在这部片子中的运用,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
整个片子力图达到的不是真实,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引起对现实的思考,此时,戏剧性的表达特有的渲染力无疑会加强对观众情绪煽动的力度。
当然,有人吐槽古英语的运用,就我能听懂的部分来看,我觉得英英还是苏到爆的。
接着,来看看导演对故事的重构方式。
每一次改变,甚至是每一次解读,都是加入个人经验的重构。
拉尔夫选择保留大部分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甚至细节表达,却简单粗暴地改变了故事讲述的年代。
有人诟病这是其导演功力不足的表现,但我个人来看,还是蛮喜欢这种处理方式的。
我们不缺少将古旧的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现代的外壳进行讲述的电影,甚至可以说,每个我们现在讲述的故事都是对历史的又一次印证。
而这部片子,却通过现代的造型、武器、建筑、技术和时空硬生生地承载着一个完整的罗马故事:古罗马的名字、古罗马的语言、古罗马的仪式、古罗马的政治、甚至是古罗马的价值观。
但令我惊讶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无法融入,相反的,更熟悉的场景让我更好地带入进了整个的情节。
同时,片子有个小小的设计,新闻报道会承担很大一部分推动情节的作用,如果之前的情节让你觉得好像回到了罗马,那么,各种电视新闻的出现应该会让你会心一笑吧。
不管形式如何,故事依旧值得我们关注。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相当政治化的电影,可能由于发生在罗马时期,这种政治性的表达甚至还带有一些哲学性的味道。
电影中有明显的三组政治性矛盾,罗马与付尔斯、执政官与暴民、马歇斯与护民官们,因而故事的重点也可以看做对不同选择的解读。
护民官们为了保全自身政治利益选择了煽动与挑唆,被煽动的民众们在没有得到任何承诺的条件下选择了无谓的情绪地表达和放逐,马歇斯选择了战场、刚毅、对抗、离开、背叛和死亡。
这是故事描述的部分,而没有描述的选择还有,人们对政治制度的选择、国家对英雄的选择、母亲对儿子意志的选择、历史无差别的选择……电影只完成了讲述的工作,却没有留下问题的答案。
也许政客和英雄真的无法兼得吧;也许暴民政治比精英政治更为残暴吧;也许在与政治家的博弈中,平民永远都只是其达到目的的手段呢……谁知道呢,政治总是不可说的东西。
戴老师常说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故事所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这句话在这部电影上真是得到了通俗易懂的解答,不论是莎士比亚、拉尔夫还是其他的讲述者,选择讲述这个故事,一定仅仅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样的一段历史;同样的,观众们选择一遍遍地看这些改编,也一定不是为了故事本身的情节。
如果你还沉迷于故事情节,那么不妨想想那些你似曾相识的新闻报道的处理,或是想想最近大选的结果?
反正,我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政治总是不可说的东西。
感觉影片的编导可能是受到了英国BBC投资拍摄的新《福尔摩斯》启发,将这么一出发生在古罗马时代的故事整体穿越到了现代,听说故事情节几乎全盘照搬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稍经加工就成了眼前这部电影。
制片方找来拉尔夫·费因斯担当主角,演绎一位悲情的将领,再请来“斯巴达勇士”——杰拉德·巴特勒担当配角,在演员阵容方面虽说算不上鼎盛、豪华,但也还说的过去了,故事方面就更加不用说了,莎士比亚大师的作品,这部听说还算是其中的上上之选。
不过呢可能是对这种古典文学缺乏理解,影片始终都为能激发我的兴趣,总觉得影片中应该有比较大篇幅的战斗场面,不过呢导演却没有呈现出来,短暂的几场战斗戏,而且场面还非常的小,特效也没有怎么见着,如今这个年代,想光靠几位优秀的演员干巴巴的演,想赢得多少票房,想获得多少好评跟青睐明显是不太现实的。
在几次昏昏欲睡之后,总算是看完了,总的来说觉得不是很好的电影。
因为看了抖森的剧场版,才找来看拉叔的电影版。
电影版很新奇地设定在了现代,但人物说的还是莎翁的台词。
但这并不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我以为,两个版本一体两面,强调了这个故事的不同侧面。
抖森的Coriolanus实在太惹人喜爱,观影时完全沉浸在对他的遭遇的同情中,因此特别反感那群被私心熏天的护民官三言两语就撩拨得群情激荡的普通民众。
这也是因为详细刻画了Coriolanus被流放出城时遭受的侮辱,以及对几个民众头头的特写。
想说莎翁400年前就反思了全民民主容易被操纵也是rio牛……拉叔版的Coriolanus因为太过凶狠,无限放大了寇流兰本身性格的缺点:刚愎自用,情商为负又骄傲到飞起。
出城受辱的部分全部删没了,相对应的重点也不再是剧场版的“民主是狗屁”。
此外,Aufidius没有剧场版演得好,撑不起Coriolanus死敌的地位。
两个版本相同的地方是,Coriolanus的母亲都是超级超级惹人厌啊,说他死在了母亲手里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两个版本的Coriolanus妻子都毫无存在感,剧场版的略胜一筹完全是因为和抖森的n个吻……
故事講述Martius是一個戰爭英雄,回國之後自然出將入相。
可惜天生的驕傲令他無法得到人民唾棄,加上小人唆擺,終於使他被放逐於羅馬之外。
離棄妻兒、母親、好友,投身敵人陣營,反攻羅馬。
復仇行動當然節節勝利,羅馬為了自保,派了不少說客……雖說締結和平條約,但最後都悲劇收場……這部電影宣傳極小,只會無意之間看見一兩張海報而已,卻是難得一見的好電影。
把莎士比亞原著搬上舞台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有的忠於原著,有的面目全非。
這一部兩者兼取,把古代故事搬到現代,但對白卻忠於原著(感謝字幕翻得合宜)。
的確是不容易的嘗試,但佛地魔Ralph Fiennes處理得十分好。
片長兩小時,每一刻都令人移不開目光,時時刻刻惟恐遺漏了一個鏡頭。
場景使所有人身份高下立見,城內外兩副景象凸出被放逐的蒼涼。
電影穿插了不少新聞片段,時時刻刻都有羅馬居民的投入感。
推擠、混亂、暴動的場面真實有力,伴隨而來的衝突力量爆發而出。
拍得好之外,演員都好。
飾演兩大英雄的,分別是Ralph Fiennes和Gerard Butler,演技自然無庸置疑,放逐者到達敵人跟前投誠一幕,明知結果,仍叫人緊張萬分。
主角好,配角更好。
演好友Menenius的Brian Cox,嚴肅認真又風趣幽默。
在人民的厭惡聲中仍支持朋友,好友叛國使他身心俱疲,最後走上毀滅的道路。
演母親Volumnia的Vanessa Redgrave更好!
她追求光榮,甚至推動兒子追求光榮。
為了站上頂峰,要求兒子扭曲本性。
Vanessa Redgrave的不擇手段,換來觀眾一致的激賞。
主角出生于军国主义的家庭,朴实的本性加上天生高贵骄傲的执念,最终因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被放逐,从而走向邪恶的极端,从顽固傲慢的人到魔皆因家庭教育及士兵生涯给他的执念造成的,最终被人性所救赎,让人看到其内心深处朴实的善,而他极端的恶在最后的死亡中得以解脱和宽恕。
与人民的斗争中,有朴实的人民,有尽职的选民官,而主角无法理解社会的斗争和均衡,两者间无法得到理解,议员也选民官也无法达成一致,冲突酿造了一个人的悲剧,也酿造了战争的悲剧。
人们需要放下执念,放下对恶的执念,放下对善的执念,在沟通斗争中达成谅解。
而社会也在冲突和均衡中,最终走向和平。
成熟的社会不需要英雄,不需要超人,不需要蜘蛛侠,更也不需要克里奥兰纳斯。
改编不是这么改的吧?
编剧里面的名字是#威廉莎士比亚#。讲古代的经典戏剧放在现代的战争电影里面,一句又一句拗口甚至古老的的话语从一个现代人的口里说出来,喜欢的人觉得可以。不喜欢的当然会认为很奇怪了。
各种错乱与混搭,好吧,也可以说成前卫
居然真的没坚持下去……
莎士比亚的本子写的真带劲..政治的丑陋永远是勇士骄傲的痛。
台词和历史环境。。。。太违和
莎士比亚时期的台词加上现代的背景,感觉还是有点怪。但费因斯的演技是没的说的。
又见Jessica Chastain! 直接用的莎翁原对白,结合现代的战争和设定,感觉很新奇啊。但,古英语实在太难听懂了,感觉就是知道他们在说英语但就是听不懂,这种痛苦没办法形容啊。。。故事很残酷,手提摄影的战争场面也很帅。拉尔夫费因斯导、演兼备,赞
把莎士比亚的故事放到现代题材下,愿望是好的,但看着伏地魔和斯巴达拿着冲锋枪说着莎士比亚的台词很穿越。人物从古代穿越而来,故事说不回现代了。
刚开始没搞明白,听着怎么都是罗马人名……晕了半天发现原来就是罗马背景沙剧。这片子居然是阿蒙大尉自己导的。从头到尾盼着来一句 THIS IS ROME!然后一个大脚丫子踹下去 @施伦堡的笔记本
我智商低,看不懂
三星半。无论如何看到莎士比亚的台词在现代语境都浑身变扭。正常点说话起码能精简半小时。电影前半段可以说是很好的媒体教科书,适合容易被煽动的人群包括我自己看看。
MB,下错了,还以为是德国高分那部,一直熬着,奈何莎翁的台词催眠效果太强大了,终于在电影结束前睡着了。
用现代背景拍这个故事不是个好主意,费因斯的光头扮相更像个足球流氓,而不是大将军
将莎翁写的古罗马戏剧搬到现代,英雄史观看起来多么荒谬。
如果不拿莎士比亚当宣传点,如果对白不那么古典,如果节奏再能快一点,这基本上还是个不错的片子。
伏地魔!!!
“莎士比亚打伊战”,这样的变种显得十分有创意,但是照搬台词还是让电影缺少一定的真实感,幸好手持摄影拍摄的战争场面十分震撼,弥补了它的高度戏剧化带来的沉闷,而在各位演员的表演下(特别是凡妮莎·雷德格瑞夫这位老戏骨),本片还是显现出一种霸气。三星半!
矫情大了,明明是猪头肉非得说是熟食,剧场的台词直接搬到电影中,这也太硬了吧,看不下去。
这样都能改的出来,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