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战场》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为了国家主权,不畏强敌,英勇抵抗,在东方战场上为反法西斯同盟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每当我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时,就会联想到:这鲜红的国旗是由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浸染而成的呀!
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而我们,应该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珍惜美好的现在,为建设祖国的未来好好学习,贡献力量。
1931年9月18日:1932年1月28日:1937年7乐7日:还有最悲痛的12月13日还有许许多多的日子……中国的抗战史,如此清晰、客观的呈现出来,尽管不是完美,却是精彩至极。
抗战,绝不只是游击与阵地战,它是中华民族的抗争!
两个战场、外交、文艺、经济、情报……还有许许多多的战场、许许多多的人被人遗忘。
你知道马占山吗?
那个在杨靖宇之前,扛起东北抗战大气的铁骨铮铮的汉子,还有参谋长谢珂……真正打响抗战第一枪的人;记得“一.二八”吗?
英勇的十九路军,与第五军,并肩作战,那“粤南的斗笠”是否被人遗忘?
上海的每一寸土地啊,浸满鲜血:你又可知,那义勇军进行曲,本是献给二十九军“西北的大刀”!
长城之上,热血男儿,从成军的那一天起,每时每刻都在呼喊“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大刀又是怎样向鬼子的头上砍去?
你知道淞沪抗战多么惨烈吗?
“绞肉机”、“血肉磨坊”何其壮烈!
还记得八百壮士吗?
“中国不会亡,你看那英雄谢团长”;你知道薛岳吗?
那个有抗日"战神"之称、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的老虎仔,三次长沙会战,天炉战法打得日军找不着北,一个万家岭,成为多少日军的噩梦!
你听过方先觉吗?
不到两万的疲弱之师,坚守衡阳47天,硬抗日军十一万,最终以全军覆没的代价,击毙日军4.8万,伤亡攻击七万余;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成为东南亚战场上日军的克星,“东方隆美尔”孙立人、“东方巴顿”廖耀湘;你听过池步洲么?
还有夏文运,他们是大战幕后的英雄;还记得中国空军么,“天神”高志航、“准天神”刘粹刚、第一个轰炸东京的徐焕升;还有不见硝烟的外交战场,顾维钧、颜惠庆、“书生大使”胡适……你真的知道吗?
都说“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兄弟阋于墙而御于外”,才有了这十四年的抗战。
3500万伤亡,不是冰冷的数字,那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这和平,满是鲜血,来之不易,怎能忘记?
所以,这部剧自然而然的成为重温抗战的必看之作,正如片末东京审判,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审判——正义与公平终于觉醒,大法官梅汝璈曾说“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帐上。
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比之前作,或太过高端大气,或太过虚构情节,前者曲高和寡,后者粗陋低俗,雷剧频出。
不要辜负历史,更不要伤害历史。
一部《亮剑》,勾起多少男儿血性!
我们期待如《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雪豹》、《远去的飞鹰》的优秀抗战剧出现,却应该首先支持如《东方战场》般认真、诚实、靠谱的作品,然后,等待好剧的到来,为好剧的生存留下空间。
看看这部剧吧,记住那段历史吧,忘记伤痛,必然没有进步:忘记过去,必然没有未来。
简单来说国民政府干什么都是错的,什么错事都是蒋做的,外国人也都是小人,只有某一伙人未卜先知做什么都是正确的。
客观来说,抗战前后方都有贡献,明确地说,前方正面战场贡献远大于后方所谓的宣传贡献。
正面战场一场战役几万几十万人牺牲,剧里侧重展示的却是后方宣传喊口号,开上帝视角未卜先知指挥指点,这对国民政府牺牲的将士公平吗?
目前我只能给三分,原因其实很简单看的看的就尴尬了,有一种马屁拍在了马蹄子上的感觉,这戏我确实等了,有期待自然也知道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片子是无论如何都躲不过“广电剪刀手”的,但是太多的东西让人看的有种尴尬症犯了的感觉,说来演员选的都不错,从我党到隔壁党再到伪满、日本人及国际诸君,只可惜啊我党一直在扮演解说者的角色,毛爷爷一出来就像是“政治课”到了一般……隔壁党永远不干正经事儿,老蒋忙着剿共,宋美龄忙着撩猫逗狗总之……,听说是剪了不少戏估摸着剪的也都是隔壁党的,据说本该献给抗战胜利70周年的戏愣是推倒了今年让剪刀手们剪成了建党95周年献礼片,不让上的原因就是因为把隔壁党老蒋拍的太忧国忧民了,多少年了?
有意思嘛?
不需要美化谁?
更不需要贬低谁?
该死的不该死的都死了!
何苦呢?
花这么多人民币辛辛苦苦拍出来,然后咔咔的再剪了……
本剧是第一部全景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电视剧并且采用电视剧《东方》《长沙保卫战》的剧情国际视角给人以一种客观全面的介绍中国抗日战争本剧缺陷有1.《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南京保卫战》过多采用80年代到90年代的电影片段,在视频画质方面影响很大2.在介绍《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不如电视剧《少帅》介绍的更加全面细腻本剧亮点重现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江桥保卫战》《长城抗战》《一二八上海会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武汉会战》《中国远征军》《伪满州国的灭亡》《汉奸汪精卫》 《中国空军远征日本》 《日本华北观摩团的覆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偷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本剧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可能有些人认为这部电视剧在叙述一些重大事件中掺杂一些与该事件无关的人和事影响观看的流畅性,我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剪辑软件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电视剧进行剪辑合成,这部电视剧真的很好,大家的一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达到最好的观看效果。
豆子之所以注意到介部剧,实在是因为它来了个特别可爱的反差萌。
<图片1>号称“中国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历史”的正剧,结果,却放出一套TVB演员班底。
袁咏仪版宋庆龄,孙中山之妻<图片2>对比历史上的宋庆龄,圆脸柳叶眉,抓住了略显丰腴的体态,高贵雍容,但是豆子看见靓靓还是会稍稍跳戏啊……<图片3>叶璇版川岛芳子(爱新觉罗·显玗),字冬珍,清朝肃亲王第十四女幼年被送往日本接受军国主义教育,成为日本间谍,亲自导演了上海一二八事变,转移婉容等祸国事件,被称为“男装女谍”、“东方女魔”。
<图片4>对比历史上的川岛芳子,衣着、神情,简直相似的离谱!
<图片5>应采儿版赵一荻,又名赵四,52岁才与张学良正式结为夫妻,传奇女子<图片6>对比历史上的赵一荻,九一八事变时她年仅19岁,正值青春,应采儿在亮色旗袍的衬托下倒是比真正的赵四小姐多了几分姿色。
相比较前两位,还原度稍差<图片7>以及后面即将上线的罗嘉良版汪精卫……<图片8>明明是一部抗战片,偏偏搬来了小半个TVB……不过还真别说,这几个都是戏骨级,演起革命人物来还真像那么回事儿,叶璇的男装扮相英气十足、雌雄莫辨,袁咏仪、应采儿的人妻形象真的让豆子有种再现历史的时代感。
片方还给豆子放了个大招:张鲁一饰演末代皇帝溥仪。
鱼蛋叔这次真是一匹大大大黑马,本来以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竟然可以完美重合。
<图片9>本来坚持不亲日的溥仪被川岛芳子的暗杀论搞的心神不宁,深夜的枪声摧毁了溥仪最后的防线,豆子第一次看到鱼蛋叔如此弱鸡的表情,像极了当时的溥仪<图片10>这张丧心病狂的合照连站位都和历史上的合照完全一致,分明又是一个处女座剧组!
<图片11><图片12>最终如愿登基,却发现终究只是个傀儡皇帝<图片13>说起处女座剧组,他们还把宋庆龄为首的左联作家们都进行了细致还原,豆子第一眼看到他们,真的惊呆了。。。
鲁迅、郁达夫、茅盾,无!
敌!
像!
<图片14>燃鹅,要说介部剧真正吸引到豆子的,是目前为止豆子一分钟没跳地看了前面的14集,竟然还不知道主。
角。
是。
谁。
要说毛泽东、宋庆龄、蒋介石、张学良甚至这些作家这些是主角?
他们顶多算是串起剧情的线索人物。
要说战争中不断涌现的新面孔是配角?
可他们的形象尤其生动、性格尤其热烈,让豆子一个接一个地眼前一亮。
比如,黑龙江省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马占山。
<图片15>张学良部下,却没有奉行上面的“不抵抗”政策,坚决抗日。
<图片16>面对日军要求其撤兵下野的挑衅,表现出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铮铮铁骨。
(豆子看到这里已经激动的不能自已,泪目……<图片17>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坚守嫩江铁桥16天,最终因孤军无援,不得不放弃抵抗。
即便如此,江桥抗战还是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图片18>比如,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率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致使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破产。
<图片19>比如,东北抗日传奇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多次被捕入狱、死里逃生,1942年被日本特务诱捕,最终就义。
<图片20>这些还算是历史上叫得出名字的抗日战士,与之相比,《东方战场》最令豆子意外的,是它并没有满足于塑造这些历史上已有明确记载的形象,而是尽可能多地展现此前并没有被大众所熟知的小人物。
(所以才有了这部剧光有名有姓的角色就超过1200个的神奇记录<图片21>也正是由于这些小人物的出场,才让豆子今天决定安利这部《东方战场》给乃们,它不鼓吹高歌伟人的主旋律风气,反过来让我们记住这些被遗忘的英雄。
光是这情怀,豆子干了,乃们随意!
<图片22>下面介绍豆子印象最深刻的三个小人物。
钟国华,第十九路军二营五连连长,出场五分钟不到,对抗日军的突然空袭,仅两句话就让豆子心潮澎湃。
“麻包不够就不修工事了,没工事老子照样跟鬼子干!
”(豆子贴心tip:工事,即防御工事,在防御战中为了减少伤亡,阻碍敌人进攻而在有利地形上构筑的筑城工事。
比如可以起躲避作用的沙包、甚至路边的桌椅……<图片23>安德馨,独立第九旅中校营长<图片24><图片25>终究敌我悬殊,寡不敌众,安德馨用最后的两手炸药,带走了最后一批日本军……“我们誓与山海关共存亡!
”安德馨做到了
哲别,东北边防骑兵上等兵,擅长马战,嗜酒,有草原男儿的豪爽和硬气
好巧不巧,历史上的蒙古帝国也有一名叫哲别的名将,骁勇善战,与忽必来、者勒蔑、速不台以“朵儿边·那孩思”(四狗)闻名。
成吉思汗评价他:“这四个人如猛狗一般,凡教去处,将坚石撞碎、崖子冲破、深水横断、所以厮杀时教其作先锋。
”几百年后,蒙古族再出哲别,马战前一壶酒,喝出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的气势
离别前一口酒,告别蓝天,告别草原,告别人民
这三个活生生立体的小人物呈现在豆子眼前的时候,豆子不止一次的激昂、泪目。
猎猎的军旗,高亢的号角,如血的夕阳,黢黑的土地,我们的战士,无名的战士,他们用自己喷溅着的鲜红滚烫的热血,壮烈地熔铸成了抵御外辱的钢铁。
看完《东方战场》,本豆秒变慷慨豆!
中华民族在抗日斗争中,可歌可泣慷慨捐躯的烈士何止千万,而有名有姓者不过区区,豆子我敬仰英雄,尤其敬仰那些默默地与荒草为伴的无名英雄!
<图片31>恩,最后一句:讲真,虽然介剧的整容如此强大,豆子还是不造主角是拉个。。。
<图片32>
刻画了非常多或大或小的人物细节,众多场景,众多演员,是战争中的群像,值得敬佩。
战争是由高阶的思想为指导,才能发动起来,德国如此,日本亦如此。
当时的历史都在像大政府时代靠近,德日甚至苏联中国,就是美国也走了罗斯福新政,政府实力得到加强,美国生产力之强,国民之富裕,农民的购买力产生了西尔斯百货,福特工人能买得起汽车,日本要跟美国做生意,英国,苏联,中国要得到美国经济和武器支持,美国一个国家支撑着所有盟国的信心,承担着战争胜利的定海神针。
因着中国抗战的巨大贡献把中国拉入四大国之列,罗斯福总统是公正的。
美国国力之强是由于科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催生出来的,这也是由于美国的教育,庞大的市场需求所需要的。
战争的结果,各国政治家都能判断出来谁将赢得胜利,战争依然是持续下来,直到推进本土才不得不宣布投降,以至于投降都有不得不做的理由。
真正到最后也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做到战争最少。
《东方战场》这部剧看了有一个星期,一开始真的是难以看下去,相较于其他红色题材的抗战剧,这部剧没有感情戏,也没有固定的主角,而是采用碎片化的表现历史,讲述日寇侵华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抗日战士,可以说它是一部完完整整讲述历史的剧。
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不得不说导演的胃口很大,想要完整的讲述日军侵华的历史,但却兼顾不了小细节,人物刻画和历史事件的讲述也不够丰满,但值得肯定的是可以让观众较为完整的了解日军侵华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发生的事情。
看评论和短评,大家对这部戏的评价褒贬不一,就我自己而言,自初中接触历史以来,由于没有系统性的了解日军侵华这段历史,包括老师讲的,也都如课本所写那样,片面化,碎片化,讲的大都是九一八,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革命战士的光荣事迹,再加上看的抗日题材的剧也大都是截取日军侵华的某一时间段,所以自己对日军侵华历史的了解都是碎片化的,而这部剧恰好把自己的的零碎化的知识串联了起来。
单就这部戏的制作来说,还是值得肯定的,抛却空,陆,海等场景和武器的还原,单就演员来讲,就值得我们为它点个赞。
剧中涉及苏联,美,日,英等国家,导演并没有采用中国人扮演的日军将领,又或是其他国的演员,而是真正的使用外国人扮演,其中涉及英美日法苏联等国的演员,所以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并不会出戏,相反正是因为采用这样的演员,使得抗日时期,中国在国际上艰难的处境显得更加真实。
当然真正的历史对于大多数人也许都是枯燥的,这部剧也摆脱不了这个魔咒,但是仍有其出彩点,比如《黄河大合唱》是如何诞生的,池步洲的日本妻子对日军发表的演讲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演员,才组成了一部精彩的剧。
真正的历史,没有谁是真正主角,也许这正是导演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所以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贯穿主线的主角,而是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演员和事件共同讲述这段悲痛的历史。
《东方战场》以长篇画卷的方式,全景再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正义与邪恶的大搏杀,并栩栩如 生地刻画了一大批风云人物群像,更重要的是,该剧不仅囊括了二战期间东方战场的重大历史事件,还 描绘了扑朔迷离的间谍战、敌后战争、隐蔽战线;政党操戈、国家肉搏、民族泣血;忠诚与背叛、阴谋 与爱情。
(安徽电视台评)【海孜整理】观剧十大关键词索引:《开国元勋》(16位领袖和元帅)《抗日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第一次革命)《国军抗日十大名将》《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纪录片)...近几年经典历史题材影视推荐: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百团大战...电视:毛泽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北平无战事、亮剑...
文/满囤儿江苏卫视、湖北卫视热播的《东方战场》已经凭借其辽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锋,深深地抓住了一大批电视观众的心。
也许一开始人们是被其精良的制作所吸引,但随着一集集的推进,观众们开始体会到这部曾获得“优秀剧本创作奖”的大剧的深层魅力。
在即将收官的当下,我们回顾整部剧集,会看出它的国际视野、多元视角、全景展现,是影视工作者迄今为止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最深刻的总结。
它的价值在于通过横向和纵向两条线索,为这段特殊的历史进行了更具参考价值的书写。
我们所熟知的事件、人物、战役,都被放在了同一个准线上。
当观众对整个历史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化的认知后,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原因。
那就是他们遇到任何突发事件,都会从国家和人民的视角去进行分析和观察,并以他们的利益为出发点去制定方针、提出主张。
他们的方针和主张不是这个历史上的唯一,却是最被认同、最被拥戴、最有影响,并引向胜利的那一个。
横向书写:全世界的焦点与透视碍于投资的限制,各个国家拍摄历史题材影片的时候,大都只展现自己国家的那一部分。
《东方战场》却用近2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做了一次空前的壮举。
它不仅拍摄了发生在中国地理区域上的抗战历史,更拍摄了大量同期国际上的其它国家和阵营的活动。
在长达14年的时间跨度中,《东方战场》涉及了六大阵营:中国共产党阵营、中国国民党阵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阵营、伪满汉奸汪伪阵营,以及德意法西斯阵营。
可以说,在东方战场向前推进的同时,世界其它角落的反法西斯进展,观众也可以同步掌握。
比如在内地抗日局势十分紧张的时候,剧集把镜头一甩,带观众来到了侵略者日本的本土,直击了普通观众不太熟悉的“二·二六事件”。
随后,镜头给到了苏德双料间谍佐尔格、给华盛顿发电报的美国大使、在陕北接受国际记者采访的毛泽东,以及在伪满洲国受到日军将领挑衅的溥仪。
一个事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不同阵营内所引发的蝴蝶效应,都被展现了出来。
苏联、美国、中国、日本国内,对同一事件虽然有相同的关注,却有不同的透视。
日本政府内部的变化,与中国抗日形势的变化双线推进,也让观众更能理解到这场战争深层的原因。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在于我们熟知的“西安事变”。
这是震惊全球的事件,在当时是全世界的焦点。
《东方战场》并不直接去拍摄“西安事变”的现场,只用了资料影像予以交待。
之后镜头并不先给到共产党和国民党方面,而是先给到了日本方面。
日本方面对事件的揣测是认为张学良与苏联有联系。
随后镜头立即顺势转向苏联方面,又通过斯大林的口,讲述了苏联方面对此事件的评价。
观众一眼便看出日本的猜测和苏联的实际是不符的。
在这两方面的展示结束后,镜头才来到西安,来讲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看法,与苏联方面的猜测也不尽相同。
经过如此周全的三相比较,观众不仅看清了各方的猜测,也对比出了各方对事件洞悉的程度,以及其所采取的态度和策略的适宜程度。
这种横向比较在《东方战场》里还有很多,给观众提供了大量的、客观的同期参照。
纵向书写:发酵而成的连锁反应以往我们所看到的影视作品,都只选取抗战历史上的某个片段去展示,对于不熟悉历史全貌的观众而言,无法了解到这个片段在整个历史上所处于的位置,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东方战场》把14年抗日战争里,发生在东方战场的140多个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小事件,全部融进了66集之中。
观众只要从第一集追看到最后一集,就会对这140多个历史片段有一个清晰的排序。
明确了时间关系,观众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一个事件在数年后,因为发酵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比如池步洲这个人物。
他为后世所熟知,是因为他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密码破译专家。
《东方战场》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并不局限于他在破译密码时的工作,而是早在13集的时候,就描写了他和白滨英子的爱情受到了家族的阻挠。
这个小段落看上去似乎是在横向描写日本本土百姓被战争侵扰了生活,但同时在纵向上,为池步洲后来之所以投身抗战,用破译密码来报效祖国进行了铺垫。
有了这个纵向的时间线,一些独立的传奇也有了历史的参照。
比如赵一曼是抗战的个体,当《东方战场》把她在黑龙江珠河县的演讲紧接在红军长征的资料影像后,便形成了完美的坐标迁移。
观众能够直观地体会到,红军长征在时间上的一个发酵,便是地域上的另一个地方,民众受到长征胜利的鼓舞而抗日热情高涨。
此外,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地道战、百团大战,以及军统谍王戴笠、特工英雄阎宝航、百变女谍川岛芳子、王牌飞行员高志航等传奇人物,都明确地安放在这条时间线上,让观众对它们从知道上升到了解。
历史细节的描写:艺术创作的浪漫与准确历史是需要被铭记的,只不过在什么时代就需要用其对应的主流媒介来实施。
以前曾经采用过的媒介是壁画、竹简、锦帛、纸张等,如今多了一个,那就是影像。
其实,《东方战场》的社会责任和传承价值,有点儿比肩二十四史的意思。
它就是用全新的媒介来铭记历史的行为。
只不过相对于传统史书的刻板,新媒介的《东方战场》毕竟存在着“艺术创作”的成分。
正因为有着“正史”的责任,本剧在对每个坐标点进行艺术描写时,在传统的浪漫之上力求着准确。
所有历史事件都力争在事发地取景。
东北抗联部分,所有角色都带着东北环境特有的“哈气”,体现出地域上的高度准确。
本剧自建组开始,就组建了一个专门的资料组,对剧集中的所有细节都进行了全面的考证。
一条“本国演员饰演本国角色,既要形似更要神似”的戒律,更是把本片细节的准确推到了史料级日本方面参演演员270多人,欧美方面参演演员260多人,重要历史人物均由其本土的特型演员饰演。
《东方战场》以“高保真”的艺术表现手法杜绝了尴尬失真。
艺术的浪漫性则体现在细节段落的编写上。
比如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用解读电影《风云儿女》的契机,解开了蒋介石的心结,体现出了在严肃题材中所穿插的浪漫色彩。
再比如日本皇太后九条节子在后宫宴请溥仪时,溥仪虽然言语上非常友善,但是不经意的咳嗽(因偶感风寒),从微表情层面显示了其内心的挣扎。
这个小细节用隐喻的电影语言,让观众从视觉上感受到旁白中所讲的“感激涕零”不过是一层表象。
繁星万点,得民心者是中流砥柱当横纵两条历史线的描述都得以完善后,我们会发现《东方战场》把这14年的历史书写得极尽完整、清晰。
我们可以客观地从中考量每一个事件和人物所体现出的历史意义。
而这众多的事件和人物,真如繁星万点,既有自己的轨迹,又影响着其它的轨迹。
当我们梳理这些轨迹的时候会发现,共产党的轨迹,对其它轨迹的影响最为深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显然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事,从《东方战场》的横纵双线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一股深藏的推动力量。
这股力量就是人民的选择。
唯有人民的选择在推动历史车轮滚过。
整个14年抗日历史中,共产党也不是没有迷惑的时候,但是他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能给出正确的方略,吹响清亮的号角,并以实际行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鼓舞同胞。
面对众多的突发事件,整个国际社会有着各种势力提出各种主张。
可是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只有共产党的主张是深植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的。
毛泽东所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的第七条便明确指明了“改良人民生活”。
纵观剧中共产党在14年里所作出的判断、所摆明的态度、所采取的策略,无一不是真切地与人民利益站在一起的。
于是,人民作出了选择,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了历史必然。
《东方战场》即将收官,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片片拼图绘成全景,繁星点点照亮历史的天空。
让我们俯身查看,转头回望,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地下党无处不在,又是一部带颜色的电视剧,开篇曲保卫黄河,→_→ 你是东方战场,能用更宏大的歌吗??结局中共的领导们现在黄河边指点江山,啥意思??这红色抹得太深了吧?
想知道多少人跟我一样看了十分钟弃剧的
服装选角都挺好看的呀,但是剧情真的散,剪辑得内容没有主次。
刚看了一集,感觉视角跟别的抗战剧不太一样,格局要大一些,但是有部分演员演技跟不上,配音质感不行,有点失望。看看接下来会怎么样
还不错
像纪录片,五毛钱特效
太赞了,应该多拍这种电视剧
国产抗战剧不错的啦,非常全面且还原。
制作算是精良了,喜欢看纪录片的应该会喜欢,我就蛮喜欢这种的。
觉得还不错
台词相当生硬教科书,不少话我都能从历史教科书上找到原句,构想很宏大,但是现实很残酷,主次不分头重脚轻历史人物塑造或是偏颇或是过于苍白生硬。
先不说符不符合史诗,关键要拍的让人喜欢看啊
总得来说瑕不掩瑜吧,导演估计是想拍个大格局的,奈何里面bug太多。
刻画了非常多或大或小的人物细节,众多场景,众多演员是战争中的群像,值得敬佩。战争是由高阶的思想为指导,才能发动起来,而战争的结果,各国政治家都能判断出来谁将赢得胜利,战争依然是持续下来,直到推进本土才不得不宣布投降,以至于投降都有不得不做的理由。真正到最后也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做到战争最少。
原子弹下无冤魂!
为毛觉得和别的抗战剧不一样?
人物太多 脑子跟不上
讲真,觉得失望,毕竟是当做良心剧来看,结果是个大型的纪录片,演员阵容强大,场景服装还原,分别一星,作为鱼旦粉,觉得张鲁一演出了溥仪的心理形态,对于今年这些播出的人物来讲,这是最好的,也是最大的惊喜,但是非主演,也就不给⭐了
历史常识错误太多
一开始为了看溥仪的,后来看完了整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