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恐怖片、惊悚片,他们在表面上展示的是荒诞世界的鬼神异物,也许还充满了暴力,然而底层逻辑依然遵循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
危笑的女主rose因为了解到非人类的恐怖力量而崩溃,可是男友、姐姐、同事因为不了解具体缘由而将她当成社会异端、精神病患者。
认为她疯了。
其实她的无措、崩溃、应激,都是面对鬼怪的正常反应,谁看到非人类入侵自家、得知自己死期将至不害怕呢?
她没有疯。
所以什么是正常的害怕反应,什么是精神失常,界限并不是那么明确。
很多所谓阁楼上的疯女人,是因为被家暴被恐吓,整天活在惊吓当中,对某些事物有了应激反应,其实这是正常的人类情感和行为。
但不知内情的旁观者只会看到表象:她疯了。
你不是会微笑的幸福女人?
你不正常。
久而久之女人便挂上了危笑。
引用弗洛姆的一句话,所谓的“精神病者”,他们并未完全屈服于为自己的战斗中,虽然这种战斗并未成功,但为了拯救自己乃至于产生精神病的症候,他们还在行动。
这些人是有活力的,rose的“疯狂行为”是在为挽救生命而努力。
我最开始看的是第二部,个人感觉这个电影第二部比第一部精彩得多。
第一部毕竟是首先引出微笑这个概念的一个开篇,所以其实还好,这个微笑有一点像午夜凶铃的设定,像看那个录像一周之后就暴毙一样,这个也是看见别人自杀,然后一周之后自己暴毙,但是是这种人传人现象。
后半段就比较典了,哪里吓人往哪儿钻,就直接把自己送进鬼屋一样的地方,还是他妈得精神病死的地方,就在那个地方呆着,又黑又红,吓得我根本不敢看屏幕。
然后特效也就那么回事儿吧,特别是在幻觉里主角去扎医院里那个精神病的那个地方,他那个特效有点有点¥0.5了。
感觉最他妈精神污染的地方就是幻觉里的鬼把自己脸皮扒下来露出那个一坨的时候,真的有点恶心,但是我觉得还是比不上第二部的那个大眼珠子,那是永远的鬼图。
也确实没有想到连微笑都能变成一个恐怖的东西,果然这个恐怖的真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平常甚至带着正向引导的玩意变成难以想象的可怕东西。
对了,去监狱探监的黑哥的时候,我感觉那黑哥演的是真牛逼,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杀了人进了大牢才好不容易摆脱的那个鬼玩意儿,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自己眼前,想一想,感觉真的吓疯了。
来吧,无聊的周末推荐一部恐怖片。
这部低成本制作的美国恐怖片《危笑》🙂一上映就有非常棒的票房和口碑《危笑》影片预算不高,只有1700万美元,原本只计划在流媒体上播出。
但随着点映有了结果后,评分远高于预期,于是决定在院线上映。
该片在首映周末就收获了2200万美元的票房,并最终拿下2.16亿美元票房的好成绩。
作为一部jump scare的恐怖片,一惊一乍的镜头和音乐特效必不可少。
我们也看过不少这种类型的恐怖片。
但是这部片子成功吓人之处,在于它触碰到人们内心恐怖的源泉。
那就是对于过于相似于人形的东西感觉非常恐惧。
仔细看海报和剧照里的笑容 ,我相信你还没看电影 就会感觉不舒服。
有一种邪性。
就好比去年全网流行的台湾恐怖片《咒》,它也是利用那种人们对于不吉利宗教的诅咒的恐惧。
———我是剧情 😎 但不剧透—————🙂《危笑》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女主是一名心理医生,接到一个奇怪的病患,后来莫名其妙的被拉入被吓人的微笑诅咒致死的环节的故事。
没有晦涩难懂的剧情逻辑。
就是一个字:可怕!
大部分在影院观看的人都说:全程闭眼。
吓掉了爆米花😂😂😂怎么滴?
周末给自己来点刺激?
去年有一部翻车版《遗传厄运》(《Relic》) 今年就跟着出来翻车版《it follows》 妙啊 同样2颗星送给你一些评论把我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值拉得很高 因其与it follws同样是基于日常恐怖的设定 我期待着它可以成为it follws的继任者 必经it follows之后 我再也没看到过那么惊喜的独立恐怖片可惜导演过于努力炫技(更悲哀的是其实无技可炫 反而显得黔驴技穷)的摄影(那个upside down的镜头反复出现 开始我还真以为导演有什么寓意 后来发现妈的就是纯炫技!
你还不如《苍兰诀》的镜头语言你造吗导演?
) 演员过于戏剧化的表演(全体的反应都很刻意)编剧懂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借鉴(创意抄袭) 都否定了这部电影能it follows相提并论的任何可能性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这部电影1. Jump Scare这部电影吓人的点很单一 大部分就是jump scare 我切个镜头 身后有人 我关个门 门上有个人影 blabla 其可预见度几乎达到100% 我旁边一个长头发的男生/女生 全程都在用抽气给我做jump scare预警这真的很low 相比之下 it follows吓人的地方在于 那个怪物会不紧不慢地找到你 走向你 你可以用交通工具的速度暂时打败它 逃离它 但是你不可能永远在逃 那个上课中老师念着艾普生关于死亡与青春的诗 而女主看到一个年迈的老太太慢慢走向她 预示着死神把镰刀伸向妙龄少女 其背后精妙的高度互文让我恨不得狂拍大腿 那是鬼才灵光一现才能给观众的惊喜 而本片导演显然就完全没有这种灵气 不光灵气值丝毫不及it follows 它甚至都比不上《隐形人》《Man》给观众的压迫感和危机四伏感深!!
淦!
同样大量的室内戏 还有闯入戏 导演的运镜 摄影 很少给我一种女主被监视的感觉 这个怪物的出现就是随机的 需要一个小高潮 我就出来吓你一下 不需要的时候 我就像不存在地一样!
Alarm响了哪里 也太萎了吧!!
给了几秒门把手的镜头 就马上开始切look at your back这种jump scare 导演你不懂什么其他酝酿氛围的把戏了吗2. Curse除了日常之诡这个设定类似it follows外 片中厄运传递的方式也几乎复刻了it follows 然而it follows带有着十足的青春议题 关于性 关于青年人的恐惧 纠结 还有某种若有似无得对禁忌的向往 本作虽然意在把宏大视角放在PTSD和有Mental Health问题的人群上 刻画却点到即止 非常浅显 最终又来了一个反转 搞了半天女主的Trauma不只是因为目睹母亲自杀 而是因为自己其实enable了母亲的自杀 因为她选择不帮母亲叫救护车 让她去死 所以不是trauma 更多是guilt 最后女主又跑去前男友家诉衷肠 表示我是如何在心里筑起一道墙blabla 这就像是一场画蛇添足的自我消解 铺垫了半天PTSD患者深受其害 以及种种被社会拒绝 误解 轻视 甚至攻击 最终导演决定轻描淡写地消解这个人群的痛苦 用女主间接弑母的Guilt轻而易举地消除了观众对PTSD群体的共情尝试 除了唉 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导演实在太嫩了反观it follows 全片对女主 甚至主角团没有任何道德审查 甚至都懒得做任何细致的书写 比如女主中段纠结是否为了自己活命而清远牺牲不知情的无辜者(并且出卖肉体)的时候 导演的表达无比克制 观众看到女主游向了一艘小艇 而上面有几个年轻男子 在下一个镜头女主已经到了下一个场景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全部留给观众去完成想象 去做自己的道德评判 高下立见3. 怪片尾怪物出场的设定 导演感对天发誓不是抄袭it follows里朋友身后站起来的高男吗?
并且看到一半我就想起来另外一部作品 也是怪只挑选有trauma或者心理疾病的人作为受害者 当时电影里一直想不起来 现在突然想起来了 就是《怪奇物语4》导演又感站出来发誓说自己没有借鉴《怪奇物语4》中怪物攻击受害者的方式(混淆现实与幻境)吗?
最终的套中套 梦中梦 也屡见不鲜了 最终又一层反转 也许是导演想要打破俗套做出的努力 可是it follows里面怪好像被杀死了 但是导演只是用了一段两个人在街上走 后面有一个行人一直跟着他们这个长镜头就消除了俗套诶 这是49分和80分的差距(我的大学50分及格 80分HD)4. Mental Health最后的最后 因为行业相关 想说几句女主的人设在她没有被怪纠缠的时候 这个人已经非常agitated 稍微触及到她的敏感点就要开始反攻 怼天怼地 她对妹妹和妹夫充满敌意(可见晚餐对话)对妹妹的生活充满偏见 作为一个therapist 却非常judgemental(后面和妹妹吵架讽刺她用成为家庭主妇麻木自己 作为人生目标 而自己却是有着大爱之心从事精神科医生的工作 结尾又看到其实女主疯狂工作80hs/week只是在赎罪罢了 并不是真的出于热爱 同理心或者责任)而她作为一个aunty 逃避前往侄子的生日派对 与男友的关系看似平和幸福却都建立在“when everything is agreeable"的前提下 她一向应该都是拒绝透露内心的 也可以看到男主并没多爱她 出了事第一反应是这将对我的人生产生多大影响 并且马上提出搬走 当晚就睡了沙发 可见女主没有任何建立亲密(爱情与亲情)关系的能力 也没有责任感 至此突然想起《另一个女人》女主还很Manipulative 对前男友的主动问候一番奚落之后 走投无路只能利用他 却依然拒绝对他坦白 总结来说 女主有点边缘型人格障碍 喜怒无常 害怕被抛弃 对人极尽利用之能事 这种人就算没被怪缠上做出奇怪举动 我也会在生活中直接远离。。
End (写完依然觉得很生气)
微笑是一种亲和力给人一种温柔善意的感觉,但是电影里此微笑非彼微笑,一起来看看。
此剧里的微笑其实是一种诅咒,微笑自杀时看到的人会继承诅咒,女主就此诞生了,被诅咒的女主开始出现各种真实的幻觉,导致了未婚夫受不了离开了她,(题外话这未婚夫不是火车头吗,来自黑袍纠察队),姐姐也因为一次不愉快和她断绝了来往。
在所有人都不理解女主时,女主的警察前任还是愿意相信他的,虽然最后没有任何卵用,自己看吧,套路恐怖片看腻了,总想来点不一样的,《危笑》算是一部悬疑惊悚片,先说看完回到现实觉得现在的社会上的人,精神类疾病越来越多了,值得深思的一件事,女主怀着对母亲的愧疚,选择了做心理医生,希望能从帮助他人来过的心灵的宽慰。
女主是心理医生,但其实是有心理疾病的,只是不严重,听过一句话,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点类似吧,现在我能理解为什么有很多优秀的人,会自卑了会社恐抑郁了等,我想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往好的方便发展,可以导演让你三更死前任也救不了,最后前任成功的继承了诅咒,也是这里是最惊悚的部分,自己乖乖去体验哈。
我喜欢悬疑片,更喜欢恐怖悬疑一些,因为往往只是悬疑的话,很难让人有浴霸不能的被吸引,当然有少数好剧做到了这一点,对浴霸不能从头到尾,比如《看不见的客人》等等,所以希望可以多一点好剧欣赏,谢谢观看,第一次写影评。
危笑
太好了。
Smile为何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版possession的symptom/trigger?
这并不仅仅是用来象征戴上伪善的面具,探讨人类共情力边界,更是一种body-meaning-power的构建尝试,它有迹可循,可以通过检索证据,利用“看-被看-第三者”的三角模式稳定追溯。
影片创造了一个classical case,反复包含电话元素的trigger,从 post trauma 到 delusion 到 guilt syndrome,从 obsession 到 possession 的过度,这现代版的possession at Loudon的演绎,流淌着历史清洗下被discipline制约的肢体本能。
当那具千疮百孔的尸体硬生生扒开女主的嘴的时候,电影终于具像化地呈现了trauma如何成为一个具体的devil扭曲body,使已经进入possession状态的肢体扭曲,self的概念被mind销毁,剩下的只是对body施加暴力的创造性过程。
这股能量存在本身就值得被珍惜,它如今已经在sanity机构多重进化的discipline下(教会-医院-学校-家庭),几近泯灭。
技术层面上使Smile脱颖而出的完全不是那些所谓的jump scare,因为所有的jump scare(除了一处)几乎都是可预测,且清晰地被放置在了一个被delusion笼罩的精神空间里。
真正厉害的是摄影机的放置,时间线倒带的循环叙事,以及女主的肢体演绎。
摄影机的放置强迫观众处在一个观看traumatized/possessed person的视角。
即使最后女主通过理性得出需要独处,面对童年时期的源创伤,在“看-被看-第三者”的机制下,观众也无法逃离“第三者”或“观看者”的角色,被强制地放置在了如此的三角机制下自愿或不自愿地扮演着权力角色,忍受guilt syndrome的作用与张力。
换言之,观众都如男二一样目睹了这一切,也正是因为有观众的存在才能促使这样的运作机制继续。
对此John Peele在Nope里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单纯地Don‘t Look。
Smile并没有如Nope一样给Don‘t look赋权,但它丰富了权力机制与心理机制运作起来时感官层面上的图景,并且试图构建起的东西,正是natural magic的背面- demonic magic。
刚看完铁血战士5看这个片,感觉女主智商真的有问题,还没有铁血战士5女主的智商高。
这片的女主设定是心理医生啊,心理医生难道不需要掌握说服人的技能吗?
被诅咒后,全程居然一个人都没有说服过。
唯一的合格表现就是说please让警员男友查信息。
而且心理医生不是最清楚怎么表现得像个正常人或者非正常人吗?
结果在医生面前装不了病人,连个药都骗不到,在自己男友和姐姐面前也装不了正常人,直接就能把话说死,真是失败中的失败。
很好奇她是怎么在心理医生这个行业里站稳脚跟的?
#危笑# (Smile)(B+)就不发剧照了,因为这个电影的宣传内容真的都很恐怖,看了就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影片本身比宣传的还要恐怖,我真的70%的时间都是闭眼,但就这样,还是被冷不丁出现的骇人景象吓到。
而且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两年多没在电影院里看恐怖片了,因为疫情期间这类都是改为了线上,这次突然重新感受到了影院音效真的与在家大不同,光听声音心脏都快出来了,有一段不断用刀刺人的场景听得我心脏好难受,真的想冲出去。
其实在家看恐怖片因为常常走神儿,或被其他事情分神,导致没办法很投入,所以过去两年里没看到特别恐怖的内容。
但这部真的被吓到了,影院漆黑加音效确实会把恐怖片效果发挥到极致,在家里看应该会很不同。
画面方面,就算我很多挡住没看,但光暴露出的预告片和剧照就已经足够吓人,更不要说片中每个人的死法都很恐怖,也有不少血腥内容。
但最重要的是,本片看了会让人心情沉重。
因为它探讨的是在生活中因为遭遇了某种巨大的刺激或心灵创伤,比如目睹了残酷的、突然的死亡后,从此生活在阴影里,最终也疯掉自杀。
没有人目睹突如其来的惨剧而不受影响的,大部分人有过这类经历确实会一辈子留下阴影。
影片只是用了更为夸张的手法去呈现应激性创伤综合症。
特别是片中大部分遭到死亡的人,其实本身并没有做错什么,也不是因为愚蠢,这与大部分的恐怖片是不同的。
他们确实是无辜遭遇了刺激,还要因此继续搭上命,实在令人觉得同情。
更因为故事探讨的是大脑的作用,经常让人分不清现实和幻觉,确实看完都觉得快疯了。
女主很优秀,但是暂时不希望看到片中任何一个人的脸了。
看本片后需要看很多欢乐的内容才能打消阴霾。
女主是精神病医生,她治疗过无数病人。
刚开始她安慰病人,一切都是假的,无论幻觉多么真实,它们都不会伤害到你。
可是当她自己亲生体会,她该如何相信一切都是假的?我本身是精神病患者,女主在电影里的肢体动作,以及和盗梦空间一样层层真假交替的幻境,几乎可以说是我的日常,如果故事真实发生,以我来看,她就是精神分裂以及焦虑症之类的精神病患者。
当我看到所有人都不相信女主,也没有驱魔大师等光环角色保护,真的就像在看我自己。
我不意外没有人信任她,但也不能理解没有人相信她,因为电影里有足够证据证明这是非自然事件,但是现实什么都没有,没有目睹自杀,也没有一连串的刑事案件,那“精神病人”又该如何诉说自己的崩溃?那些血腥,惊悚,虚假。
医生说的话带给“有幻觉”的我们更多是无助,看到电影里几段医患聊天,那么真实,他们说你只是需要休息,甚至现实中还可能有更多不理解,没有那些恋人朋友亲人,什么都没有。
故事的结尾也没有给出虚假的安慰,女主最终被危笑吞噬,失去了自主的意识,就像很大一部分精神病人一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或是一辈子被它盯着。
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比HE更好。
作为患者,我也时常担心我的的情绪会影响到自己的医生,我觉得很多医生也会避免过度共情,以此保护好自己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帮助更多人。
医生和患者都有自己的难处,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多一分理解,也希望所有人都能自由快乐
昨天晚上看了《危笑2》,觉得挺不错的,今天一早就把《危笑1》找出来看了。
总结一下:不明寄生怪物通过控制宿主大脑,让宿主产生幻觉的方式控制宿主,最终让宿主自杀。
在宿主自杀的时候窜到下一个宿主身上。
实施同样的手段,周而复始。
宿主一开始是恐惧,接下来就是寻求解决的办法,毕竟谁也不想坐以待毙。
结果发现很难,但是办法不是没有,可以找个替罪羊,在第三个人面前把替罪羊给杀了就行了。
女主本来想这么做,但是发现下不去手。
于是女主只身一人来到童年的小屋,打算孤独的死去,至少不要再传染其他人了。
在童年的小屋里,在女主10岁的时候,妈妈挂了,挂之前妈妈求女主打电话救命,但是女主没管她妈,从此这成为了女主的心结。
果真,在童年的小屋里。
女主重温了母亲离世的场景。
更可怕的是女主的妈妈化身怪物开始追杀女主。
只是现在的女主已经不是当初那个10岁的小女孩,现在的女主拿起煤油灯奋起反抗。
把怪物和代表了童年阴影的小屋一起烧死。
觉得自己死里逃生了的女主来到前男友家,坦言自己当初因为心里问题,不敢开诚布公,以至于“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希望前男友能给她一个机会,让她住下。
前男友感动得一塌糊涂,表示住吧住吧,然后渐渐的画风变得诡异,再一抬头,是那种诡异的死亡微笑。
女主吓得夺门而出,一回头,发现自己还是站在童年小屋的门口。
刚刚火烧怪物的情节根本就是假的。
而此时,前男友找了过来,目睹了女主自焚。
上一个受害者已经死亡,下一个受害者已经出现。
危笑怪物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洞悉了宿主的创伤,在察觉到宿主的反抗后引导着宿主产生通过努力消灭了怪物的错觉,在宿主放松警惕的时候再给予致命一击, 百发百中。
镜头音效都很讲究,结尾差点意思但成片质量非常可以,jump scare 做到这种程度还要啥。期待下一步
营销大户
换皮的《午夜凶铃》。吓人全靠jump scare和音效,跟我对象突然从门后出现吓唬我一样……麻了。
5/10. 精彩镜头都在预告片了。剧本脉络清晰但套路堆砌,感觉像编剧对着一张笑死的海报硬编了个故事。最受不了的是,PTSD的女主周围几乎全员恶人伤害女主,比穿蕾丝内裤的鬼可怕多了。
7.1分,评论区里的人基本上都想到《它在身后》与《午夜凶铃》了。这片确实没有《它在身后》有灵性,但《午夜凶铃》那个模式太垄统了,许多诅咒类型的恐怖片都是这样展开的,我倒不觉得这片跟《午夜凶铃》有什么撞车的。另外这片也探讨了有关心理创伤的问题,有自己的东西,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它就看成一部跳吓电影。个人认为作为恐怖片还是合格的。
I'm gonna fucking die, and no one will listen to me.
看预告就感觉这玩意拍个短片效果可能更好一些,梗实在太少。全程都是“我见鬼了没人信”的套路,最后也没得到救赎,小时候看这种结局我会郁闷上一周,现在我已经黑化了,没所谓。主要还是本子太单薄没有内容撑不起来。
剧情拉胯老套 将近两个小时的骗子 硬加长了电影 勉强两星
不好意思,对我来说是真不怎么好看,又是一部概念设定先行且占据主导位置的片子,人物和关系还有情感干脆去他妈的,连管都不管了,我知道您是商业恐怖片,但把精力都花在病毒营销做噱头上不太好吧?人物动向是清晰可见,一点悬念感都没有,气氛营造也就那么回事,女主更是集恐怖片中傻B人设之精华大成于一身,让我厌烦不已,尤其是那所谓的创伤伤痕,我真是拜托了,就不能新颖点吗?就不能不走老路吗?还什么新时代女性力量,在哪儿呢?而且本片给我感觉是部唯白主义影片,你懂我说什么?虽然有黑人但绝不主要更不正面,抛去题材概念点,本片还是一部换汤不换药的商业中庸一惊一乍恐怖片,抛去前面营造氛围还可以!
“微笑”似乎在暗示某种含义的存在,可整部电影都没有对这种含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诠释,所有东西都浮在表面,且恐怖本身都是套路,激凸的肤浅感。
不恐怖只是瘆人而已。还是恶灵入侵、诅咒传递这类过时套路,依旧在讲述欧美恐怖片里司空见惯的童年阴影、创伤后遗症,除了乍响的音效和密集的jump scare镜头以外没有任何新鲜的惊吓招数,全篇最精彩的几个片段也都毫不遮掩地塞进预告里了。恐惧始终只停留在表层,鬼怪具像化后更是一秒破功,平庸的拍摄手法浪费了还算不错的创意,诡异的氛围刚要延续,转瞬便淹没在无聊乏味的文戏里。电视新闻、社交网络平台、甚至职业棒球比赛现场,各类渠道铺天盖地堪称病毒式宣发,作为小成本爆款虽然取得了票房成功,剧情质量却不及出品发行方营销手段十分之一,倒是跟当下的全球疫情有着某种奇妙映照。
除了这个微笑的意向设定,还是差了口气,里里外外的这些桥段都没啥新意,啥时候恐怖片才能不靠jump scare唬人啊。
我那么粗神经的一个人,都觉得有点吓人了,说明那是真的有点吓人了……而且作为一部恐怖片,主角不弱智不作死,表演也可谓精彩,其实还挺不容易的。
平心而论,许久未看以超现实的存在立命的恐怖片,让本片更容易成功地带动了我的恐惧,看得拖拖拉拉,费时费劲。理智地说,电影的技巧和表现并不出类拔萃,但是设想比较有新意,让人对恐怖片的观感有另类的切入点,值得一看。
额解说被我看了两遍……不咋地啊这噱头 24/12/01
很工整很好看,虽然是老故事老套路,但是认认真真不耍滑头地完成一部电影,还温馨给出惊悚提醒,值得给4星。
除了恐怖设定是新的,影片后来都是常规的,出现异常,有不好的过往,被身边人误解失常,去寻找答案,获得真相,然后继续循环。诡异的笑脸看多了就厌倦了,里面很多跳跃式恐怖,而且将梦魇具象化就变得平常了,应该保持这种惊悚的神秘感,即使有续集,也变得不期待了。总觉得浪费这个设定了。
很常规的美式恐怖片,莫名死咒和传播,一路调查寻找真相,最后把老员工恶魔恶鬼从兜里掏出来擦擦灰,The end。对《午夜凶铃》贞子套路的又一次好莱坞玩法复刻,当做完成度比较高的《真心话大冒险》《倒忌时》《拍栗得》都可以,一样是预告片出彩,但《危笑》正片和结局都立住脚了。另外从该片票房大卖来看,观众真的需要传统商业恐怖片来爽一爽了。
敲车门掉脑袋那段给老子吓惨了
在jump scare之间穿插的文戏太过无聊,光女主坐在驾驶座上的戏可能就有十场吧。最后剥皮怪出现的时候,感觉特效组露怯了。最恐怖的还是姐姐掉头那个镜头,不过已经都放在预告片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