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改编自饶雪漫同名小说《左耳》,主要讲述了李珥、张漾、许弋、黎吧啦等一群拥有不同性格的年轻人的青春疼痛故事。
作为书粉,其实并不喜欢自己喜欢的小说被拍成电影,但是既然已经上了,就还是看一看。
整个初高中几乎都在看饶雪漫的书,也收藏了很多。
当电影出来的时候,其实和我想的有一定差距,只有吧啦,是真的很满意的一个角色。
看小说的时候超爱吧啦,就喜欢这种可以霸气,可以可爱,真实的女孩子。
马思纯当时并不了解她,但是看长相,还是挺符合我心中吧啦的形象的。
电影的剧情就不说,毕竟一部电影只有这么点时间,要说拍的怎么完整怎么好,也不是很现实的事情。
反正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喜欢小说吧。
以前看过小说,不过年纪大了,剧情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我估计我以前也是喜欢张漾的,但是今天看了电影,突然有点心疼许弋【脸即是正义】黎吧啦虽然死了,可是她给剧中人都留下了一个很好并且很深很深的印象。
前男友、小耳朵、张漾、许弋这些人全都对她念念不忘。
可是许弋不一样。
许弋本来是个没谈过恋爱的好学生【应该是吧】,虽然是他自己作死经不起吧啦的诱惑,可是他以为那是真的啊。
他以为吧啦是真的喜欢他啊。
结果不是。
搞了半天人家只是在耍他。
我们可以说他玻璃心。
自甘堕落。
可是许弋的的确确被伤害了。
初恋给人的打击是挺大的。
你看吧,一眨眼他就变坏了。
其实这一点挺真实的,因为现实生活里,确实存在这样的男生,初恋不尽人意,然后就觉得每个女孩子都是骗子。
恰好我就认识一个这样一个男孩子。
也不能说认识,是我闺蜜的第一个男朋友。
见过几次。
他俩谈的时候都是白纸,这个男孩子吧想和我闺蜜牵手,被我闺蜜甩开了【其实她没别的意思,只是当时年纪小】然后这个男孩子还有点粘人,我闺蜜性子冷【只是当时年纪小啊】就把他甩了。
后来这个腼腆的男孩子变成了夜店咖…………好像扯远了——话说回来,如果张漾没有让黎吧啦去骗许弋,那么许弋就不会在临近高考的时候不好好复习,也不会那么快把她妈妈气死【虽然妈妈本来就生病了】如果妈妈没有死,爸爸也不至于经商失败【我记得他爸爸挺爱他妈妈的,爱人死了肯定受打击啊,哪还有心思做生意】没有张漾暗搓搓的报复,没有黎吧啦,许弋的人生肯定不会是这样。
他不会去酒吧鬼混,也不会烂赌,更不会出轨。
为啥他会和大胸女打得火热呢?
因为他感受不到小耳朵的爱。
压根儿感受不到她强烈的爱意啊。
一开始,小耳朵帮他打扫卫生,给他做饭,帮他还债,拉他上进,这让许弋觉得,没准儿她是真的喜欢他。
可是一个真心喜欢他那么多年的人,却不愿意他亲她。
还一副要被QJ的样子?
你说他会怎么想?
他能不纠结不生气不钻牛角尖吗?
他会觉得李珥装纯?
不。
他只会再次想起黎吧啦,追他的时候千般死皮赖脸,等在一起了,又突然拒绝他。
许弋本来就是个情场傻逼,你可不能指望他能一眼望穿女孩子的内心。
反正在那一刻他大概只会置疑小耳朵是不是别有用心,是不是像她的好朋友一样,故意来招惹他,给他难堪。
关键李珥还是黎吧啦的好朋友啊。
多么尴尬的关系。
许弋有点胡思乱想也是正常的。
所以小耳朵,你为啥就不能坚持一下呢?
证明自己是真爱,没有那么难吧……许弋只是需要多一点安慰而已。
你看到他渣男的样子,可是你有想过,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别人不知道,难道你还不清楚吗?
所谓送佛送到西,救人救到底。
要么就别搀和,要么就负责到底。
对待一个在悬崖边苦苦挣扎的傻子,你手伸出去,再收回去,然后溜之大吉,这不就等于又踹了他一脚吗?
其实喜欢一个人应该不计前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就许黎吧啦勾引人,就许张漾搞阴谋,他许弋怎么就不能醉生梦死了?
他做错了,就给他一巴掌,狠狠教育他,不停往他脸上泼水,把他泼醒为止。
但是如果你二话不说走了,就是默许这样的行为。
你默许,就是不在乎。
你不在乎,说明你不喜欢他。
你不喜欢他,之前又何必做那些让他感动的事情呢。
这不是自相矛盾嘛。
你不乐意他和别的女人上三垒那你就朝他吼啊,你不说出来他又怎么知道呢。
说到底就是不够爱罢了。
或者说,女主曾经喜欢的只是自己的想象,真正接触过旧爱以后,又嫌弃现实太臭。
唉。
许弋就是个倒霉孩子。
这个电影怎么说呢。
如果你是带着70分的期待去的,那它可能只值30分;如果你是带着30分的期待去的,那它应该至少能有个及格分。
作为一把年纪再(并没有!
)去补了这部青春蛋疼小说原著的人来说,我是抱着30分的期待去的,然后就真的觉得超出了预期。
对于一个雷点向来很高的人来说,甚至可以说,挺好看的。
(虽然散场的时候周围有声音说还不如看动画片= =|||)第一星给新人导演。
下午的时候看到一个评论,说是导儿把一个30分的故事讲成了60分,深以为然。
在不改动剧情主线的情况下,已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让逻辑合理化。
当然,黎吧啦本身就是一个不合逻辑的存在,但没办法,没她就没这故事了- -|||原著中最让人无法理解狗屁不通的就是张漾的洗白,如果说为了报复让吧啦去勾引许弋只是中二病发作的话,那么让吧啦去堕胎甚至在她不肯的情况下直接踹肚子那简直就该直接给他宣判死刑。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响应“让青春片不再堕胎”这一主题,剧情做了改动,吧啦怀孕没有了,踹肚没有了,跳车没有了,张漾最大的黑点也没有了,车祸就变成了简单的车祸,那句“婊子”基本成了祸从口出的误会,为洗白打好了基础。
另外,一开始的篮球赛我觉得处理的也挺好的,原著是只有张漾打篮球吧,这里把许弋加进去,两人还有合作击掌什么的,也是弱化了他俩的对立。
而整部片子里,我觉得最棒的改动,是对吧啦死前最后那句话的处理。
原著中因为那句话是在小耳朵听不见的左耳边说的,所以最后大家谁都不知道那句话是什么,小耳朵也是实话实说告诉张漾她没听到(大概是为了表现青春的蛋疼=永恒的遗憾?
)而电影中对这句话的处理则更成熟更正能量,耳朵想起吧啦曾经希望自己能够让他幸福,所以告诉他“她相信你,她永远爱你”,连带着之前的跳海救人一起,完成了张漾的救赎(这段泪腺发达的我真心看哭了= =|||),让最后耳朵喜欢上张漾变得不那么不可理解。
相对应的,把张漾的那句表白也说给了左耳,说了什么,听没听得到,不重要了,喜欢是感觉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甜言蜜语说给左耳听”,既点了题,又破了题。
第二星给新人演员们。
虽说我一直都把它当做一个刷颜值的剧,该有的青涩都有,表演脸谱化,台词生硬化等等,但基本上每个人都比我想象中要表现的好。
(当然也可以认为是我想象值太低啦= =)陈都灵是最大惊喜,这种片子,当你选对了人的时候,她真的不用演什么,站在那里,她就是小耳朵。
马思纯和欧豪都没有让我太出戏,就挺好的了。
那啥,胡小夏,我觉得咱还是唱歌去吧,好么……第三星给许大帅我就是为他才去看的,怎样┑( ̄Д  ̄)┍校服真呀么真好看啊!
但是你tmd也太好追了一点吧!
胸大了不起么!
还有出轨出的也莫名其妙好么,原著里至少还有铺垫,这里感觉像是因为正牌女友小耳朵不给亲(还因为想起了跟吧啦的初吻?
),所以欲求不满找了个大屁股大胸妹来满足(其实是想起吧啦又心理阴暗了?
)……卧槽你明明一张禁欲脸有没有那么大需求啊!!!
然后……能不能给个结局?
不然拍个第二部?
我要看黑化炸酒吧!
啊!
忘了说,赵薇的主题曲之前单听的时候不觉得怎么样,但是放在最后,张漾说出那句听不到的话,两人相视一笑,然后”听不清的耳语最诚恳“响起的时候,感觉不能更对了。
此外还有对小耳朵学抽烟的处理,第一次的时候她说她大概永远学不会变坏,第二次在宿舍里已经开始抽烟稳定情绪了,第三次在吧啦的酒吧淡定的抽着。
抽烟的就一定是坏女孩吗?
那么,吧啦呢?
一个混酒吧的别人心中的婊子,一个初夜后自己刷着床单的女孩。
题外话:高中的时候,同班里有一对公认的金童玉女,相貌好成绩好,连反对早恋的老师家长都挑不出什么错来,高考时俩人考上了本市最好的两所大学,我们都以为这就是爱情童话范本了。
结果大学刚上了一年,那妹子就被当初高中班上学习最差长相也一般经常在校大会上被公开批评的男生追跑了,我们当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也许在那个荷尔蒙变化的时期,每个人都有一颗躁动的心,容易被跟自己完全不同的灵魂所吸引。
所以,用一个成年人的心态去点评青春片,我想也没什么意义。
-END-
苏有朋首次执导电影,当人们还对当年那个清纯圆润的乖乖虎和当年那个蠢萌的五阿哥念念不忘的时候,他已经摇身一变,华丽变身为掌控整部影片质量和走向的大导演。
不能因为对当年苏导的好感而忽略这部影片的缺陷,尽管新导更需要鼓励和支持,但苏导之所以能成为苏导,我相信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为自己的人生买单。
影片对于故事的掌控能力明显还有些不足,叙事稍显凌乱和零碎,并且主旨的表达还不够鲜明,他想表达的是什么?
有时候会让观众感到莫名其妙。
而且镜头语言也显得不够丰富,对镜头的把控还不太成熟,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戏剧冲突和张力。
但是作为导演处女作,苏有朋算是比较完整的完成了这部影片,由背景和配乐烘托得气氛,也略略能够感受到片中主演历经青春的伤与痛以及作和任性。
据说剧中演员们大多是九零后,新人总有个第一次,因此对于他们的演技也就不做过多要求了,也算是能看得过去。
所幸好的是整部电影的画面,色调加上年轻演员的面孔,都给人一种非常小清新的感觉,这里边的陈都灵和关晓彤真实有一种非常清新自然的感觉,而欧豪的痞气,杨洋的帅气,也都感觉非常顺眼。
九零后扎堆的影片青春气息自然扑面而来,真是非常想让人重返十八岁呢。
话说这不该是苏导的最后一部吧。
一部青春题材的剧,剧里一群年轻人,善良单纯的小耳朵,桀骜不驯的张漾,敢爱敢恨的黎吧啦,还有那个令人心疼的许戈。
我看这个剧的时候比较喜欢杨洋,他饰演的许戈完全是我喜欢的样子,以至于当时特讨厌黎吧啦,因为是黎吧啦在高考前去骗许戈的感情,才导致了他妈妈被气死,许戈变坏堕落。
就算他最后背叛了小耳朵,跟一个酒家女鬼混,我对他也没恨得起来,因为初恋对他来说打击实在太大,他以后可能很难再相信爱情。
其实我真的希望这群孩子最后能各得其所,幸福美满。。
可事实往往却并不如意,黎吧啦死了,许戈走了,只剩下小耳朵和张漾报团取暖,幸好他俩最后在一起了。
左耳是我唯二进入电影院观影的青春片,如果一定要一句话概括本片内容,可能是这样:这是一位青年错误的复仇改变几位年轻人命运并最后被女主角感化忏悔改变的故事。
电影的画面如清晨的绿叶挂满露珠般湿润晶莹柔和美好,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剧透分割线=======================细细谈下许弋,就是复仇的对象,这个故事的起点。
张漾希望他身败名裂也最终成功,可这一切的起点却是个错误,回头再看又是多么的荒谬和无谓;而许弋,却再也没能回到最初的纯净美好。
他,惊艳了青春却悲剧收场,堕落天使之伤却未能真正得到救赎。
1. 纯白色的青春也有悸动:许弋,当之无愧的天中校草,受着众人的簇拥,享受着母亲的疼爱。
白色的校服白色的衬衣,水洗蓝的长裤,黄色的布包,映衬着许弋的笑容,一切那么纯净美好。
吧啦的出现让本来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就像我们少年时一样,许弋也忌惮老师家长口中猛如虎的早恋却忍不住对爱情和自由向往和心动,是吧啦为许弋敞开了这扇门。
干净的乖孩子从青涩到明媚地逐渐接受了吧啦炽热的追求(许弋被吻后青涩地逃跑伴随着全场会心的笑声,青春的懵懂和悸动仿佛又来到了面前,好共鸣)。
他慢慢开始大方接受吧啦的拥抱,为她而笑,即便出入酒吧学做“坏孩子”,我想他也是爱她的,他是幸福的。
2. 难以愈合的伤痛困住自己:起点决定故事,吧啦甩许弋的计划不出意外毁了他。
这里电影只通过旁人做了叙述,没有相关刻画,我只能凭借他见到吧啦说给她充话费一直打电话来想象那时的许弋,在面对谎言破灭时大概是惊讶的失望的痛苦的执着的甚至疯狂的吧(对着吧啦吼出那声公共汽车所展现的痛苦和疯狂,必须手动点赞)。
耳朵希望吧啦劝劝颓废的许弋,但是此刻一个不爱他的人又如何继续没有意义的谎言?
许弋信任的崩塌和由此而来的怀疑与恼怒在那一刻已然被点燃,即便迁怒和讽刺到无辜的耳朵(罚站的时候舔牙龈的微表情初现痞气,简直苏一脸)。
吧啦的死许弋如何想我不知道,因为没有演,但是他的颓废已经告诉我,他为自己建造了象牙塔,开始用“别人的错误”困住自己,不愿解脱。
吧啦带给他的伤痛没有停息。
此时的他,甚是可怜。
3. 堕落天使谁来救赎:许弋再次出现是在上海街头的酒吧,他已经是一个能够自由流转在吧台和女人间的男人,更是一个没有了高傲外壳、屈从于现实甚至依靠女人吃软饭的人(此处风流态自不消说了,被债主暴打到躲在耳朵身后的市井之样,两种状态表现切换自然流畅)。
此时的他,怒其不争。
转折点是许弋妈妈的过世和家庭变故,失去家庭依托的他在孤独中才意识到耳朵对他的好(以上电影情节一笔带过),他求她做她女朋友,祈求般的问她你不会欺骗我的对不对(此时已感受到了那份伤痛的深度,救赎谈何容易)。
耳朵似阳光温暖着他,他努力变回自己,努力对她好,他们像普通情侣一样甜到腻。
特别喜欢许弋和耳朵这一阶段的相处,自然到真实(此处许弋再次收获全场笑声,他和耳朵的互动很戳人,大家表示你们好萌)。
当我以为一切都好起来时,剧情却突然“峰回路转”:许弋索吻耳朵连连失败,他看着起身逃走的她,眼神里不只是失望还带着鄙夷和了悟(此处词穷,看过的都懂。
虽然镜头太短,但是表现力必须再次手动点赞),此时的许弋一定想到了吧啦想到了得不到的爱想到了欺骗。
人们以为他走出了象牙塔,其实人们想不到他的伤疤有多深;人们以为他爱了,但也许他爱的还不够。。。
这场许弋的眼神为最后的出轨做了铺垫。
出轨的许弋是可恨的,却也是可怜的。
许弋出轨为他的谢幕,哪怕最后出现在别人的台词里也显得无比的孤独和落寞。
小耳朵说一切会好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已有的情节反映的结局是没有人最终救赎许弋对爱的怀疑,他的结局是悲剧,也只有在想象里才能给他一个会好起来的结局吧。
==================剧透分割线=======================影片展现的许弋故事是撷取了主要看点的,可是由于篇幅不够无法铺开衔接和展现,略显可惜。
最后,我尽量客观的评价,杨洋的表演绝对可圈可点,在现场收获了对纯净美好的赞叹收获了欢笑收获了怜悯乃至收获了“渣”,但这不正是最大的肯定吗?
最后的最后,杨洋的许弋很棒。
也许这不是一篇影评,而是一篇关于左耳,关于疼痛青春的记录。
如果你还记得左耳,你也会记得沙漏,记得离歌,记得校服的裙摆,记得小妖的金色城堡,记得我们曾经的过往,记得我们含泪的青春。
在我的印象中,高中的女生都看过左耳,那是2008年,我们会在课间,吃饭的空当儿,甚至卫生间里讨论起饶雪漫的小说。
那一本本印刷粗糙,比教科书厚很多的青春疼痛小说,散发着微光,照亮我们暗无天日的高中时代。
“上帝证明,我是一个好姑娘。
”“跟着你,在哪儿,做什么,都好”“我会拼命让你幸福的,睡吧,你困了。
”我还记得张漾踹吧啦时,小耳朵拦在前面的情形,我也记得那场酒吧的大火,记得吧啦临死前对小耳朵说出的那句话。
但我知道忘记的,多于记得的。
就像那书中的感情,如今提起来,怀疑多于坚信。
但我知道,记得也好,忘记也罢。
这些故事自有它的姿态和新的读者。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绿色的眼影是那么魅惑,尽管是故作成熟的妩媚。
但是是吧啦就好。
我第一次知道男孩是带鸭舌帽用来耍酷的,尽管嘴角会不屑,但是是张漾就好。
我第一次知道普通的女孩也可以成为女主角的,尽管她的耳朵有一点小缺陷,但是是小耳朵就好。
所以从那时开始我也一直在等你,千回百转也好,举步维艰也好,只要最后是你就好。
提前点映场上,小燕子和五阿哥穿着减龄背带裤卖力宣传,恍惚间又回到期待暑期“还珠格格”重播的少年时代。
同名主题曲由“小燕子”献唱。
林夕的词。
“别怪身体偶尔伤害你的灵魂很痛,忍一忍,回忆留给会痛的人。
爱免不了悔恨,放下质问就懂慰问,很错,等一等,前任也曾是对的人。
”那三年,我们漂泊在同一个海面,看不到守望的灯塔,一阵风打过来,就翻滚在同一个波浪里。
“小百合,我一直记得爱过你”“我一定要让他幸福”这些年轻的誓言,微微颤栗在岁月洪流中。
你曾经说过的爱的誓言,你还记得吗?
也许是那天阳光很好,你无意看了他一眼,而他刚好穿了件白衬衫;也许是考试前夕他握着你的手说“有我呢!
”而你便涌起了和这个人共度余生的欲望。
还有吗?
关于我们的故事,关于我们的诺言。
回头看看我们趴在教室门前的栏杆上看着过往的岁月一泻千里,如果你知道后来的我们如此局促,你会不会对旁边的那个女生告白,你会不会选择上晚自习不去网吧,你会不会明白班主任的苦衷和站在教室后面的偷窥,我们的青春是不是会更洁白?
也许你会说不,我们的青春里没有爱,没有恨了,还有什么意义?
让回忆倒带,我们的青春有浓郁的爱恨,有倔强的等待,有同归于尽的姿态。
但是依然有遗憾。
我们年少时坚持的爱,幸福,信仰,守护,他们像一个个“问题天使”,被上帝惩罚来到人间调戏我们,让我们深深相信,又无情地离去。
它们始终凌驾我们之上,然后呢,然后我们长大了,而有一天他们还会被上帝罚下人间,也许会落在我们的怀中,那时我还能认出它们来,我会告诉他们,“上帝让我站得那么低,就是为了让我始终都能接住你们”有些故事,看过了,就不会忘记。
比如,四月斑斓的风,浮在脸颊的黄昏,春风沉醉的我亲吻你的那个夜晚。
我们曾经遇见过的人和事,都是我们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但愿人生常能回味,比如我和你。
“小耳朵,你好呀!
”“嘿!
”
(左耳脑残粉,不爱绕路您勒)什么是青春啊,有人说,只要心不老,人生就永远处在青春的年龄。
可我觉得这纯粹是放屁。
青春的那个年龄,那些个瞬间,那些个伶俐的眼神,这辈子只有那么一次,过了就是过了。
十六七岁,在中学。
增长的荷尔蒙,疯狂的初恋,懵懂的世界观,爱憎分明的判断,越来越感到的孤独。
我觉得青春才不是一个正能量的词,因为在那个时间,你打开一扇又一扇门,露出吃惊的表情,看到门背后那一个又一个赤裸的现实。
然后,慢慢的,感觉不到痛了,青春就过去了。
然后,欢迎来到成人世界。
我的十六岁,有一个女生借给我一本书,《左耳》。
当晚打着手电筒看完,哭的一塌糊涂。
爱了吧啦,张漾,许弋,小耳朵。
迷恋里面的情节和那种又黑暗又有希望的感觉。
然后一直没有哪本青春小说再带给我那样的,不顾一切青春的感觉。
我一口气看了网上全部的预告片,心中澎湃不已。
就是,所有看书时候的感觉,又重新活了过来。
就像又看了一次书。
各种现在看来可能非常幼稚的,但非常纯粹的,代表青春的情绪被唤醒。
不管能不能看到首映,都双手双脚支持电影,喜欢它,也喜欢上了苏有朋。
就是这样。
==============首映后两天才去看的分割线==================我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的青春电影这么多,拍几部校园爱情小说,然后放在电影院出售,难道流行起了青春风?
但这本是无可厚非的,校园爱情只是普通的一个题材,就像各种抗日剧,或是都市爱情故事,但是我好奇怪为什么你们不去骂那些脑残的又无聊的成人爱情故事的商业片,反而对这些校园爱情充满了自以为是的攻击。
当然每个人的青春不同,谁也没挡谁的道,但我感觉这种莫名其妙的攻击就好比你是一个苹果,看到一个梨子就要说,哈哈哈,傻逼。
只是当谈起青春,为什么你要故作老道的不屑一顾,十七岁不论是好是坏,你现在不论有多成熟,刚刚接触这个世界时,难道你有一种瞬间成熟的功能?
如果有,那我也只能悉听君便。
个人对于《左耳》这部小说有着非常深的情感。
我只知道我坐在电影院里,一直一直流眼泪。
我来过,我给了这部电影微小的票房,和全部的,有关左耳的感情
我上中学那会儿,正是饶雪漫、明晓溪、郭敬明们挥舞着名为“青春”的戈矛攻陷无数少女芳心的时节,新华书店和女生的抽屉里随处可见那些封面印着的花式俊男靓女、书名的逼格高的不得了的言情小说,加上《花火》、《萌芽》、《知音漫客》等一票子杂志,把那些个方过豆蔻年华的思春少女们搞的三月不知肉味。
就像男生要翻墙去网吧玩红警传奇、揣着MP3看武侠小说一样,这个年纪的女生大多数会本能地去接受青春文学的洗礼,蒹葭苍苍,隰桑有阿,对他人笔下的风花雪月与山盟海誓怀有纯真的憧憬,乃是正值碧玉之年的本能使然。
对于这些青春文学,当时的我是报以不屑一顾的态度的,没看过也不会有兴趣去看,毕竟除了四大名著等必读书目之外,中学男生与女生的课外阅读取向完全是两个世界,但是必须承认,青春文学之于女生即是武侠之于男生,都是中学时代最符合这个年纪特征的文化产品,只要有少男少女,青春文学有市场。
时至今日,青春的主题从书本扎堆来到了荧幕,《那些年》、《同桌的你》、《致青春》、《匆匆那年》、《万物生长》、《左耳》……除了《那些年》口碑尚佳之外,每部国产的所谓“青春片”甫一上映便是打炮与唾液齐飞,青春与差评一色,到了《左耳》,审美疲劳的观众们眼前一亮,咦,竟然没有堕胎,和说好的不一样,也不知道是好评还是差评。
青春这个东西,刚好和嫖客心态相反。
当嫖客的时候是当时很爽,爽完就感觉很不爽,想着法子要抹掉,只有当年的文人才能顺理成章的嫖,还能嫖出各式佳话。
但是青春相反,正值青春的时候你往往感受不到青春的美好,有时反而很厌恶,想早早脱离苦海,但是到了工作的年纪,越长大才越觉得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是那么值得回味。
高中时想上大学,大学时回忆高中,工作了缅怀学生时代,现在作为一个上班狗,越缅怀越觉得有如此之多的珍贵与遗憾,再想想人无再少年,够残念,也够贱。
苏有朋导演的这部《左耳》,是我这个不太看电影的人自《那些年》之后略过无数雷同片看的第二部关于青春的电影,饶雪漫的原著我没看过,看完电影第一个念头是,哟,这青春过的真是丰富多彩,但是转念一想,谁的青春他妈过成这样啊,好像只要长的够帅,做人够坏,是个混蛋,就是要爱,关系够乱,活的够烂,青春就够high似的。
平心而论,这故事虽然乱也算一波三折,要是把欧豪杨洋陈都灵放到都市剧里边装逼边撕逼也就算了,硬把这摊狗血往“青春”这个酱缸里洒,再冠以阵痛与成长之名卖青春的情怀,结果只是适得其反,因为它太脱离我们脑海中实际的青春了,帅哥,美女,乱搞,巴掌,仇恨,阴谋,车祸,撒钱,堕落,悔恨,解脱……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希望有这样的青春,但肯定没人会把青春过成这样,这种所谓的青春只存在于少女的幻想与成人的唾液中,说白了只是披着青春外衣的言情片而已。
这两年接踵而至的青春档期摆出了十足的打脸姿态:不是所有扯着青春当大旗的人都想坐下来谈青春,他们只是觉得,因为是青春嘛,所以老子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现在的作者和导演似乎觉得都市、古装、穿越这些题材都玩烂了,只能把颜值和狗血用来开垦青春这块新大陆,但问题是咱没穿越过,难道还没拥有过青春吗?
拜托这些荒诞不经的事和我的中学生活一点交集都没有好不好,够帅够混蛋就够青春?
九把刀的《那些年》为什么叫好又叫座?
因为他成功地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
少不更事、情窦初开是青春,“新婚快乐,我的青春”,一句释然的祝福让年少者珍惜,让过往者回忆,不管自己的青春有没有这么一段值得铭记的罗曼史,都能为之动容。
然而这些狂轰乱炸的廉价青春片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为什么青春一定就是狗血与混乱的爱与被爱,难道我当不了导演明星就是因为中学没打炮?
引的起荷尔蒙引不起共鸣的青春写实剧注定不会叫好,我也是不知道张漾和许弋这种人代表的是谁的青春,反正跟我这种凡人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全片仅有的几个看点大概就是主角的颜值了,俩男主一个痞子,一个小受,相得益彰;陈都灵清新有余,姿色不足,倒很是符合校花的身份,就是一直面瘫,还有左耳失聪这个设定简直多此一举;黎巴拉还算是有血有肉,就是便当领的早;唯一好评的就是大表哥尤他,默默暗恋身边非亲生的表妹这么多年,在她被许弋非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二话不说就是干,最后落的个满怀遗憾远走他乡的结局,眼睁睁的看着妹子让给两个混蛋也是够操蛋的。
看完之后我思忖一番,像我这种颜值没亮点,身世没爆点,既不混蛋,又不恋爱,只知道和爹妈勾心斗角只为打游戏,和班主任尔虞我诈只想看武侠的人,青春是不是只能被导演和作者给吃了?
拜托,想拍苦情撕逼请往办公室和总裁家里塞,别再一遍遍吊打我那黯淡无光的屌丝的青春了。
我说的《小时代》比《左耳》好,可是偏偏《小时代》三部的分数4.8、5.1、4.3低得惨不忍睹,《左耳》反而有5.5【可能往后还会升】,这应该最大的原因就是在于《左耳》的影片质量比《小时代》要优胜多了。
但衡量一部电影的好坏不仅仅在于影片质量,还有票房和影响力等其他因素,《左耳》逊色一点,是整体来分析的,不黑谁不捧谁,大家觉得我说得不对可以指出,我乐意改正,不喜勿喷。
首先这电影最大的亮点应该是在于宣传,可是和《小时代》相对比,你会发现,走在街上问10个人,知道《小时代》的绝对比知道《左耳》的人多。
为什么?
因为《左耳》06年出版的,几乎是琼瑶之后最标准式的言情爱情故事,这种书的确很吸引情窦初开小姑娘去玛丽苏自己一番,可是它的弊端在于观众层太窄了,除了初中生、高中生【而且95%都是女的】,看的人真不多。
《小时代》则不同,它的内容在爱情友情亲情的你死我活中隐隐有去反射出社会利欲关系的阴暗面和人性在社会中的无助,看点比《左耳》多,简单点说,写得比《左耳》好,无论是文采还是剧情上都完胜,看销量也都知道。
而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销量的差距很大原因其实来自于社会。
《左耳》的时代都是大家刚开始看言情小说,消费者在于80、90后,那时候的媒体力量又弱,大家也就相互传来传去去欣赏,但《小时代》生在了媒体非常发达的时候,也几乎是纸质小说最高峰时期,网友热炒、媒体报道、加上郭敬明超牛的商业头脑来包装,《小时代》人气自然蹭蹭蹭就上去了。
所以,从起点来算,《左耳》就输了一截。
然后,五阿哥选择拍这个电影,一开始我以为毕竟是个演过戏的,怎么也比郭敬明拍得好吧,可是,从电影剧情连贯性极差的方面来看,应该是对他期望太高了【郭敬明拍得烂是预料之中的】。
还有一点毫不客气的说,五阿哥你是不是不熟悉这个故事啊?
好歹郭敬明是《小时代》的作者,而五阿哥你,没有看过《左耳》吧?
那时候你33岁,也应该不会捧着本这样的小说在拍戏场上读那么猎奇吧?
所以,这也输了一截。
演员上来讲,可能是剧组资金问题,也可能是光线影业有意捧红那几个不被观众熟知的小鲜肉,欧豪、杨洋、陈都灵【这几个人名字就听到过,可是人长什么样还真不知道抱歉】。
嗯,长得倒是不会太差,两个男主的颜值甚至可以说是惊艳,可是演技真的不敢恭维。
当然,《小时代》那边杨幂、柯震东、郭碧婷等帅哥美女也是演技一般般的,但起码人家是在进步的而且有经验,而且知名度高。
冲着苏有朋、欧豪、杨洋去看《左耳》的大有人在,但是和冲着郭敬明、杨幂、柯震东去看的,你说谁更多?
再说了,奢侈成性的四娘扔了多少钱在服饰场景上,这不仅是《左耳》,还是很多电影都无法比拟的。
这里,《小时代》也还是更胜一筹。
两者都是打着“追溯那段青葱岁月”的牌吸引人,《左耳》的是怀念那段看书的学生时代,毕竟在那时候,饶雪漫就是神一般存在这些人心里,当年看书的80、90后现在都出了社会闯荡、或者为人父母了吧,茶余饭后带着老公女儿到电影院找回初恋的感觉,可以对小孩子说,看,这就是妈妈小时候经常梦见的情节……小朋友听不听得懂没关系,重点是她能说出来,这么多年了,都曾怀念过喜欢过疯狂过,有人帮自己实体化了那时的梦,怎样尝都会是甜的。
而《小时代》则是怀念那5年爱恨情仇,现在在读大学高中的人吧,约上三五知己,逃课或者拍着拖去追忆顾里的毒舌唐宛如的神经南湘的美如天仙。
是的,从消费力来说,的确是《左耳》观众层比较高,可我觉得《左耳》给人的感觉不是去看电影,是去怀念。
有多少人看着里面的剧情,想着自己的青春?
有多少人看着里面的小耳朵、张漾想着的却是同桌的帅气侧脸、隔壁班的白净男神?
《小时代》的观众层可能还没到需要追溯青春时光的年纪,所以大家都比较关注影片内容,这就恰好把《左耳》的优势略过了,我认为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小时代》评分比《左耳》低吧。
再说了,郭敬明本来就是把双刃剑,喜欢他的脑残粉很多,几乎是变态喜欢那种,讨厌他的人也很多,矫情、抄袭、圈钱等等罪名层出不穷,讨厌杨幂的也不在少数;反观饶雪漫这边,虽然很多人说她和郭敬明是最为难启齿看过他们的书的两个作者,可是黑粉始终没郭敬明多【就作者来说,没多少人的黑粉多得过四娘了】,还有苏有朋也不会不讨喜,陈都灵、欧豪、杨洋等人因为大家认知度不高所以也不会有什么人反感,所以,“去看看《左耳》吧苏有朋导演呢”和“郭敬明和杨幂喔,《小时代》肯定很烂,去看看到底有多烂”这类想法也会有出现。
《小时代》是黑粉+脑残粉看,而《左耳》是普通粉和路人去看,那么在噱头上,两者权当打平手吧。
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是在不成熟阶段,大家冲着去的不是在于影片是不是好看,而是在于自己想看些什么。
看得感动得哭了很容易就会给自己一个“这真是好电影啊”的错觉,特别是这几年从《那些年》开始,中国大批出产同一类型纪念青春的电影,《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等等等,太多了,国人们你们是有多老啊,整天无病呻吟自己的青春逝去过快、感叹年少时光不再的,在家里一边哭得稀里哗啦一边码字把这类已经烂了的电影捧上天,说自己如何如何感动、当年怎样怎样懵懂,制片人就是看中观众这点来圈钱,喜欢是吧,我就多拍这类咯。
试问,这样中国电影怎么进步啊?
当然,不是说你们这些拍得不好,【有些的确是拍得不好,有些我根本不想看】,但毛主席也说过,文化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你来来去去都是这些,不说审美疲劳,也片种太过单一化了吧。
少点恐(se)怖(qing)悬(mai)疑(rou),少点无病呻吟,多点小众特别新颖的,就算没有好莱坞的水平和质量,也可以有向好莱坞进军的决心和热情。
像周杰伦的电影,虽然不咋地,但起码人家不费力讨好谁、不刻意圈钱,认真、努力、用心去拍,这才是我们独醒的观众层最希望看到的。
意外去看了首映礼。没看过小说,之前看剧情简介狗血得一塌糊涂,虽然实际上也挺狗血的但好像不是简介里那么回事儿嘛→_→~比预期好很多,很有诚意的片子。
很多年前看的左耳,还记得甜言蜜语说给左耳听,那时的小女生们。很多剧情都忘记了。我觉得拍的还是可以的,剧情那得说饶雪漫。
冲着两个小鲜肉,居然都没有快进
青春片,就别他妈让一群三十好几的人来演了好吗?
比想象中要好一些,尤其是马思纯在的前半部分(所谓的莫名好感)。比较难得的是,主演们竟然现在都已经红了… 所以选角上能说明对观众的口味把握得还不错。陈都灵片头中间片尾感觉长了三个样?也是感觉奇特…(感觉饶雪漫的书更适合电视剧)。
初中看过小说 所以带着个人的sentiment 欧豪演的太好 那个心事重重的张漾代入感很强 坚强 隐忍 善良 倔强 纠结 打球好帅 看到后面他跳海救人 把落水者当成黎吧啦的时候还哭了 在水中回头的瞬间 那个音乐TT 还有小耳朵跟他说黎吧啦的遗言 也是> < 想再看一次小说了(苏有朋的少女心绝壁跟我可以一战
太可怕了,如何做到没有任何一个人演技在线的???节奏也太奇怪了吧。大家搞姬吧-- 明明有真爱的只有吧啦x小耳朵和琳x小耳朵吧喂。
本来是不带一点期望看的,但是因为先吃了《何以》这坨狗屎,意外觉得《左耳》挺棒,台词有点弱,女主走姿好别扭,别的都还好,总体来说高出《何以笙箫默》五十个《小时代》的水平。
一星给杨洋,一星给马思纯,电影里唯二有演技的人。整部电影空洞,矫情,没有重点,饶雪漫的剧本一塌糊涂,苏有朋的导演一无是处,唯一可以称赞的就是偏写实的画风。
非常小清新的爱情电影,曾经的年少轻狂,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多年后,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的,娓娓道来的感觉,苏有朋的处女作啊,很喜欢里面的黎吧啦和许弋。
再没有一种电影,能比中国式青春片更能以低廉的成本,带来明星与票房的双赢,《左耳》为什么需要改变这一种模式呢?穿穿校服怀怀旧,抒抒情怀卖卖纯,旱涝保收是青春,该片犹如人人皆知的常识般规律的发展着一切,青春偶像大抵皆是如此。
喜欢
对杨洋一点好感都没有,每次都一副司马脸!
苏导的处女座,还算可以,意思表述挺完整,但更喜欢能产生共鸣的青春片而不是这种压抑的!演员那会虽然都算新人,但和剧还是挺契合的,都是潜力股!
作为一名忠实的还珠迷,我还是很挺苏有朋的,领着7个朋友一起去看的,结果,我滴妈呀,我真是找不到打两星的理由,请问那些打五星的你们是没看过电影吗?
上映前补看了小说,电影尽可能地展现了小说内容,并且稍作了改动,个人认为改动还是蛮符合观众的期望。并不是一部很烂俗的青春片,可能不一定符合一些高逼格观影者的感受,但是我还是从头看到尾并没有感觉到有很多尿点。演员很年轻,这点非常好,比那些30岁还在拼演中学生的电影清新自然很多。推荐。
其实还不错,苏有朋的处女作,第一次导出这种水平值得鼓励。
陈都灵外形很贴,但是演技不行,主演里比较满意杨洋和马思纯。
屎
怎么会有这么烂的东西啊…一帮木头人和一个剪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