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部分 开始前的准备戏剧性电影/开端发展递进(突转)高潮 例如远山的呼唤史诗性电影/开端 发展 高潮/每一段又分为开端 发展 递进 高潮例如 古希腊悲剧 庸才 霸王别姬将史诗性改成戏剧性的大师,黑泽明Ø 拉片入手明确主题 希望(理想主义的希望)情感关系 住田内心的情感变化失望 崩溃 重建分析情感关系方便分段落。
情感关系两条 父子 男女(辅助推动男主内心情感变化)人物关系 父子 男子女子 男孩大爷大爷先杀人拿钱导致了他能活下去【草蛇灰线】父子 男孩与大爷可以形成对比Ø 人物父亲 代表主流社会中负面的东西,日本恶的缩影女子 爱的清流大爷 社会中善的群体缩影三人个人特性不明显 因为都是群体缩影Ø 关注背景和同系列作品例如《希望之国》走向了彻底的毁灭,杀妻子后自杀。
Ø 电影的存在主义理解有破才有立,影片中追问平凡是什么,存在是什么,为什么有希望,尼采认为,上帝死了意味着重生。
第一部分 开端部分拉片梦境开场0000-0311画面内容:女孩念诗,地震废墟,音乐,风声,男孩大爷分别在废墟中,洗衣机和枪第一次出现。
内容作用:各个人物出场,地震的背景出现。
导演个人风格体现诗歌的运用(导演是个诗人)背景音乐的运用,一首音乐贯穿全片,很好的烘托影片氛围。
很大的风声,噪音(声音的蒙太奇) 风声在全片多次出现。
风声的含义:风声表示这是一个人的想象或者梦境,风声是一种衰败,绝望的意境。
风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因为地震后一切都毁灭了,让人无法适从。
0311-0608画面内容:男孩醒来,妈妈睡着,打开洗衣机发现没有枪,打水漂,温暖邻居们出现,一起夜跑,经过女主家楼下,女主欣喜的望着男生。
内容作用:男主生活环境展示,女主第一次正式出现,两人的情感关系为女主喜欢男主。
0608-0900画面内容:课堂上老师讲课,女望着男生,女生房间贴着住田语录,老师灌鸡汤,男生迟到,男生(也有很多人无法重新振作),喊出平凡是最棒的,女生声援男生,住田并不平凡。
内容作用:两人是同学关系,房间的形式美,鼹鼠的意象出现,从男生的话体现本片的主题是关于重新振作与希望,其实男生是最想振作的,老师却不了解,虽然老师嘴上说着每个人都是特别的。
真正践行与相信的却是住田。
老师:只会喊口号,作为老师没有给同学关心和帮助。
想要重新振作,光喊口号是没用的,需要爱才能滋养希望。
【潜水镜】台词分析:老师喊的是空洞的口号,老师说平凡不好,住田偏要反对。
不仅因为老师只是说说而已,甚至不明白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还因为住田口中的平凡的特殊含义,所有东西都是平凡的,所有东西都是不平凡的。
平凡的花其实不平凡,花也不是怀着梦想而努力盛开,而是本就应该盛开。
0900-0946画面内容:女主走廊尾随男生,来到老师办公室,与老师理论花的问题,怀着梦想努力就那么好么?
内容作用:花为自己而存在,不为观众存在。
花是怀着梦想才努力盛开的吗?
不,花活着就会开放,是花就会绽放。
人存在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
人活着就应该有希望,而不是为了复兴日本喊出加油的口号。
0946-1446画面内容:大家帮忙装饰租船屋,男生满脸冷漠,船毫无生气的躺在草地上好像一排棺材,还是同意没有家的两人住在这附近,大爷震后一无所有,是住田帮助了他。
这里充满人情味。
住田无法负担学费,不上高中的他会经营租船。
住田不期望多大的幸福,只希望没有大灾大难。
这时候父亲出现了,音乐暗示着危险逼近,住田瞄到父亲来了,把头低下,父亲施暴,住田承受。
老妈说,下次地震就趁乱杀了他。
大爷阻止这种想法,被打断。
众人望着水中的房子。
进入废墟。
内容作用:父子冲突建立,杀人的想法第一次出现,第一次出现这种想法大爷就想要阻止。
1446-1507大爷在废墟中,伴随着巨大的风声噪音1507-1756画面内容:妈妈出门躲避爸爸,夜里爸爸潜入翻箱倒柜,爸爸对住田实施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当年你怎么没死啊。
从对话中知道,这种话爸爸已经说过很多次。
内容作用:父子矛盾充分展示,父亲的恶。
1756-1845画面内容:女孩房间兴奋模仿男孩。
在这里展示的是女生崇拜男生,但也是男生给女生力量,支持女生活下去。
1845-2528画面内容:在学校女孩跟男孩打招呼男孩没有反应,下雨,男孩拒绝女孩好意,后两个人撑伞,大爷加入,女孩被不小心推倒,找借口来到男孩家。
男孩不想让女孩看到母亲和姘夫,故意打了女孩,想赶走女孩。
两人开始用打巴掌的五字七字游戏,男孩粗暴对待女孩,女孩拿起了第一块石头,女孩走后捧起了诗集。
内容作用:男女关系进展,两个人交流,女孩的话暗示她会一直在男孩身边。
救赎之旅开始。
男孩压抑自己,打巴掌游戏开始成为他们独特的交流方式。
男孩用暴力的方式对待女孩,女孩却没有被赶走。
石头的含义2528-2738画面内容:母亲和姘夫,住田读诗(柔光),大爷心情不好拒绝啤酒,住田骂妈妈男友,妈妈对别人的关心回应,滚一边去!
晚上,妈妈回来了,不让别人在家洗澡。
母亲说他们身上说不定有辐射。
内容作用:母亲的自私,和后面住田为大家做洗澡桶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738-3025画面内容:课堂上老师又开始鸡汤,住田构思洗澡桶,大家帮忙兴奋地成功做出洗澡桶,舒缓的音乐,回家发现妈妈走了,努力振作。
内容作用:开端结束,男主彻底没有了依靠,一切靠自己。
第二部分[戏剧家工具]【秒表】曲线图
曲线图 后面是波浪线的样子【钥匙】戏剧前提 不保持希望就活不下去 【压力表】冲突的压力--在绝望中保持希望第三部分 人物画像女孩 代表爱的清流最重要的:救赎的动机女孩与男孩有着相似的家庭环境,影片的开端女生崇拜男生,并将男生视为精神领袖。
这是因为男孩鼓舞了女孩,让女孩在如此的家庭环境下也能振作。
男孩的存在鼓舞着女孩,这就成为后来女孩救赎男孩的动机。
因此影片不是女孩单方面救赎男孩的过程。
一方面女孩和男孩好像是一体两面,另一方面女孩是始终支持着男孩的力量。
在学校里声援男生,不仅仅是表示支持,更是因为明白其话语真正的含义。
男孩粗暴的对待并没有让女孩退缩,女孩通过特殊的打耳光游戏和男孩沟通(?
砸石头应该有典故,不确定)。
而在救赎的过程中女生也完成了从女孩到女孩的转变,她的服装由校服变成白衣服,最后变成红裙子。
女生说男生生病了 指的是日本社会生病了以后要靠我们这代人一起努力Ø 女生的救赎过程 课堂上的声援支持下雨后打伞旷课后到家探望,表示我会一直陪着你。
帮着看店用自己所有的零钱帮男生还钱、印传单印传单发传单贴传单喊口号男生第一次崩溃时候站在门外,回到家情况依然糟糕,只能大声念传单内容对抗。
听到了男生录音机里的自白,流泪。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问男生(你是想要存在的理由么)再次追问,男生行动上打了女生,其实是被说中了。
之后出现了风声,之后在大街上撞头。
雨中穿红裙来到男生家,男生承认自己杀了父亲,女生吻了男生,说我们结婚吧。
男生想跑被女生抓回。
男生还是跑了。
废墟中自杀(梦境),公交上见义勇为。
回家后发现大家装饰了船屋,终于男生露出来笑容。
让男生自首。
男生同意。
妈妈 工具人,链接父子关系,推动情节发展,父亲找母亲是为了要钱。
母亲离家出走后,故事正式开始。
爸爸 代表主流社会中负面的东西,日本恶的缩影。
老师:只会喊口号,作为老师没有给同学关心和帮助。
想要重新振作,光喊口号是没用的,需要爱才能滋养希望。
男生:自卑
另附,其他视角(思密达)
我在几年前曾经看过漫画的原作,看完原作的感觉很不舒服,我不喜欢悲情的结局,尤其是整部作品给我带来的感觉让人觉得更加的黑暗。
这部电影是不同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会说这是讲述一个善良的内心深处怀揣梦想同时又是生活在不幸家庭中的男孩渐渐的犯错后成长的故事!
我很喜欢住田对黑社会流氓的怒吼的情节——“我不会服输的,我的志向高远,才不会因为这种老套情节而沮丧,我只是碰巧被一对渣男渣女生下来,但是……但是,我可不是人渣,我可不是像你们这样的人渣,走着瞧,谁也改变不了,我的未来,我不会成为像你们一样的人渣,我会成为优秀的人。
”住田绝没有沦为渣子,哪怕是他杀了自己的父亲他仍没有沦为渣子,住田也一直怀揣着梦想,他很平凡但绝不平庸,我不清楚住田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梦想,但是我不认为他最后的打算就是一直在打理自己小小的租船场,在赎罪之后他会和每个怀揣梦想的人一样去绽放自己花朵,甚至我觉得住田会将花朵绽放的异常美丽,美的惊天动地。
我很喜欢电影中将梦想比作花的情节。
(虽然台词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开头的时候老师告诉同学们所有的梦想都是一朵美丽的花,所有梦想的花绽放的都很美丽。
茶泽问老师梦想的花朵的绽放真的很重要吗?
哪怕是在山中无人赏识任凭雨打风吹独自凋零的花呢?
然后她并未听老师的回答便跑着走开了,无论是住田还是茶泽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答案,经历家庭的不幸,却仍然想要将自己的花开的美丽的答案。
看到这部电影梦想的花,我想到一篇有名的励志文章花开不败中的句子——高三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里的一点一滴,也正如一朵一朵姹紫嫣红的小花,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也许不是每朵花都美丽得惊天动地,不是每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但那些花儿的确真真实实地在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绽放过一回,也确确实实留下过一些花开的甜香。
这些花儿的影子连同高三带给我们的,是今天我们用来看世界的一双成熟的眼睛,这份刻骨铭心会影响着我们今后在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决定。
梦想的花朵会在每个人的心中绽放,或许不是每一朵花都美的惊天动地但是每一朵花都真真切切的绽放过,过去的日子里无论你有多么的 颓废,无论你是个多么令人深恶痛绝的人,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仍然有可能将自己的优秀的花朵、善良的花朵、梦想的花朵绽放的美丽,绽放的感天动地!
印象深刻的日系电影都或浓或淡地散发出一股压抑的气息,并且将极端的思想斗争尽情演绎,《庸才》亦是如此。
该片以大地震后的废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被残酷生活折磨不堪的少年从绝望边缘被拉回的故事,然而从影片侧面感受到的是,得到救赎的岂止是主角“住田”一个人,一心甘愿与住田一样做一名普通人的“茶泽”又何尝不是?
灾难将世间无情的摧毁,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被生活摧毁的心灵,重建内心的秩序,抑或是一种蜕变与新生。
很想打四星,剧情稀奇古怪,还是我很吃的那一套,相依为命的爱情,风格也很喜欢,演员也演的好好,但是why,why这样了还要当妈,我可以理解神经质但是我不理解妈,我太难受了,哪怕女主是初中生,哪怕女主家里也没人爱她,哪怕和男主相依为命只有彼此,还要当妈,还要追求女性版老婆孩子热炕头,我太烦了,我太烦当妈的人了。
结尾还是太过温和了,很希望男主一枪把女的崩了,我恳切的盼望着。
小松菜奈
红黄绿
胆小瑟缩的
仅为个人存档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
我们被极端的道德绑架得太久,以至于人性中本来的面目——暴力,竟耐不住探出了头。
园子温重重地打了我们一记耳光,让我们以住田和茶泽的善良为参照,看到自己的猥琐形象。
我们就像电影中虐待住田和茶泽的亲生父母亲,就像公车中兽性爆发的不良少年,其实那都是我们内心的写照。
我们从未善良过,那些所谓的善良都是装逼的。
日本是我们的镜子,让我们看清楚自己也没伟大到哪里去。
我们的暴力人性潜藏在自己都已经遗忘的角落里,冷不丁就会冲出来咬人一口,却根本不自知。
你知道我有多绝望吗?
我已经绝望到,即使是希望,也如同绝望一样冰冷。
他们在镜头里奔跑,喊着“加油”跑向远方。
时隔数月再看到那张海报时,耳边依旧回响起那一声声在绝望中挣扎的声音:“加油”。
它就像在脑中的一根肉刺,生根发芽,让你痛,却无法拔出。
片头,茶泽景子有一个大段的念白,那是一首法国诗人Francois Villon的诗:“我都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我也知晓,我都知晓。
凭借装束便知身份,这点我也知晓;天气好坏,我也知晓,我都知晓;看到苹果树就能识别苹果,这点我知晓;勤者与懒者一看便知,任何事情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以外。
总而言之,我都知晓。
健康的脸色和苍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晓;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情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是,这世界的一切一切,我们都知晓,我们只是不知道自己本身,不知道何处有一个共鸣,;不知道,潜藏暴力的丑陋人性,要用如何伪装的善良,掩盖一辈子;不知道,要用怎样的力气来抵抗现实带来的刺骨寒冷;更不知道,应该做一个平凡快乐的“庸才”还是成为一个营营一生的“人才”。
1.善良是少数人的天分,既不是所有人的天分,也不是多数人的诉求。
2.反社会,反制度,反压迫,社会的发展是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基础上完成的,暴力几乎成了推动社会蜕变的唯一方式。
3.奔跑戏才是电影的重点。
4.梦想早已不是可以大声吼出的话语,而是用来自嘲的挡箭牌。
5.在感觉合理的前提下,即便在不合理的时间不合理的地点由不合理的人完成的不合理的事情均是正常的,存在即合理。
6.人都是逼出来的。
7.值得一用的演员都值得一用再用。
太好的青春片。
大地震后的日本社会,厌女、贫穷、暴力。
里面所有人都很疯,似乎这是大萧条时代人们精神状态的共性。
底层人的绝望,只能贩卖肉体的女性,频发的随机伤人报复社会事件,那是一个怎样动荡不安又没有出路的社会。
破碎又潮湿的青春,总是在淋着大雨,半是沉没的人生,就像湖中央被淹没的扭曲的房子。
阴暗压抑的原生家庭,冲不破的阶级与像一滩烂泥一样的败类,大吼着要成为不一样的人,却并不知道自己是谁、未来在哪里。
弑父并不能解决自我是谁的问题,青春依旧是迷茫的,人生的意义感依旧是丧失的,空洞虚无,还要一个人去面对这一切,痛苦的生活和无望的人生。
男女主的感情线一点也不像偶像剧中的浪漫唯美,他们像两只困兽,挣扎嘶吼。
互扇巴掌的戏真的好喜欢,困兽犹斗,所有的痛苦、压抑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
然后又被爱救赎。
老人的线想到了鲁迅的“救救孩子”,在一个近乎绝望的社会,教育救不了下一代,影片中的老师只会喊一些空洞的口号。
而震后沦落为社会边缘的人们,更像是整个日本社会的弃民。
好人也会被逼到做坏事,少年也会被逼着拿起屠刀。
很多人可能觉得结尾有些伟光正,但我可以理解导演的用意。
比起自杀,挣扎着面对痛苦的人生,在废墟上重建生活,似乎更难一些。
在影片中下一代终究是可以被拯救的,他们会成为日本社会未来的希望。
但我看后却不由得怀疑,这样的社会真的能拯救下一代吗?
导演在结尾呼喊日本民族加油,让男女主一起向前奔跑,或许他也是想说,绝望而破碎的生活只有爱能拯救,只有具体的爱和具体的人能重新赋予生活意义。
我接受这一点,所以我并不讨厌这个结尾,反而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本片的故事是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和核爆炸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
影片视角独特,虽然灾难后的荒凉景象一次次出现,但故事的着眼点却不在灾难本身,而在遭受灾难的人各自崩坏的生活,是典型的温子园式浓烈阴暗系构思。
以下是剧透部分,慎读!!!
故事的主角是个即将初中毕业的学生,家里靠经营小小的租船厂为生,生活本不富裕,在灾难过后更是崩分离析。
父亲常年在外借高利贷,时不时回到破败的租船小屋就是为了拿钱。
每一次喝醉回家不是对尚未成年的儿子拳打脚踢就是对他重复同样的台词:“你要是那次溺死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拿到保险金了,但是你却好好的活了下来。
我本该有更好的生活,都是因为你,我为你花了那么多钱。
我根本不需要你!
”男主的母亲则早就对丈夫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扬言要在下一次地震的时候乘机把他杀了,最后却选择撇下儿子和别的男人一走了之。
自此,这个16岁的少年便弃学回家做起了租船厂老板,希望能这样平凡地活下去。
但不断上门来要钱的父亲和父亲的债主根本连这种平凡的日子也不让他过。
与此同时,陪伴在他周围的是几个在灾难中失去一切,只能在租船厂前随便搭设塑料棚生活的人。
这几个人忍受着失去一切的痛苦,似乎唯独装作傻子才能快活地活着。
男主给他们提供洗澡的地方,他们便来为男主装饰租船厂的小屋,为被父亲暴打的男主打抱不平,甚至其中一个自称前大公司经理的人为了替男主给父亲还债,不惜同小偷连手,准备从一个毒贩手里偷走2000万,却不幸在一连串的失误中杀死了毒贩,打伤了小偷。
另一个对男主打不离骂不弃的是同班一个名叫茶泽的女生。
茶泽同学不仅暗自爱慕着男主,将男主说过的话当作至理名言贴满卧室墙面,而且还在课堂上当众赞扬男主(男主表示很羞耻且无力接受)。
对茶泽同学来说,男主就像光环一样,自己的眼睛永远无法朝他身上挪开。
关于茶泽同学,片中并没有详细介绍,但从一次她和自己母亲的争斗种大致了解其父母并不欢迎她的存在,这和男主有着切身的同一性。
男主说过:“这世上我最想要杀死的就是那个男人(指自己的父亲),这样的人死了才好。
”于是在那个男人三番五次回家对其拳脚相向后,以及在一个反社会分子的怂恿下,男主终于用砖头将其砸死,并将其埋在了租船厂的湖边。
此后,男主对着录音机说,5月7日这一天以后的日子都是附赠的日子,他既不敢自首也不敢自杀。
但既然被生下来就要为社会做点什么,他要找出那些只会给别人添麻烦的坏人,杀死那些坏人。
这个时候的男主已接近疯狂,他将自己的脸上涂满颜料,在手提纸袋里放了一把刀,如同丧尸一样徘徊在城市的街道上,到处搜寻社会的人渣,想着见一个杀一个。
虽然遇见了不少符合条件的人,但最终男主也没能如愿杀死任何一个人,倒是几次误打误撞成了见义勇为的人。
男主去找那些上门催债的债主,幻想大干一番,最后却被告之债务已经还清,让他走人。
不断的徘徊于街道也无法弥补内心的恐惧和悲伤,更无法成为自己所说的优秀的大人,于是心生回家自杀的念头。
当同行尸一样走回租船小屋的时候,那群陪伴着自己的社会弃儿和那个烦透了的茶泽同学却跳着舞出来迎接他,重新粉刷他的租船小屋,为他举办烧烤趴。
茶泽对男主说:住友君,不要自杀。
两人躺在烛光中,想象那些或永远不会实现的美好愿望:老老实实地工作,安稳地结婚、生孩子,还要让那孩子获得幸福,庆幸自己被生下来。
故事的结尾,男主决定去自首,先赎罪再生活,他和茶泽两人奔跑在泥泞的道路上,天上下着大雨,一面奔跑,茶泽一面喊着:“住友君,要加油啊,住友君,要加油啊!
住友君,说点什么!
”住友君终于在最后一刻喊出:“住友君,要加油啊!
”四个立意一、生和养生养的话题是一个严肃现实且复杂的话题。
比如,我会觉得既然没有养育孩子的能力,为何要不负责任地生下他;既然生下他,为何要抛弃他;既然抛弃他,为何又要让他替你背负罪恶?
但显然现实的情形要麻烦得多。
关于生育我曾经看过一项研究,该研究以小白鼠为对象,通过实验得出 物质越丰富 生育率越低下的结论。
这个研究是不完整的,因为它只涉及到动物世代延续中的一个节点性问题的其中一个影响因素。
人类社会的情况大抵是,富裕人群抱着精英论优生优育,出生率不高,何况这一部分的人口占比本来就小。
贫困人群对生育质量不多做考虑,但常常是有心生而无力养。
中等收入人群基本上能生能养,却面临种种压力,比如天然的竞争优势不足。
说白了,生存本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
既然不可避免的活在了这个世上,要怎么活那就看自己的了。
二、现实或许糟糕透顶,但美好可以被制造现实的灾难是残酷的,天灾人祸均是个人所无法避免的劫难。
除了预防,除了尽力将损失降低,除了自我治愈还能怎样?
自暴自弃难道就不痛苦了吗?
报复社会难道就能得到救赎吗?
自杀就能等于不给别人添麻吗? 虽然这听起来就像在空口说白话,就像站着说话不腰疼。
但我还是要固执地认为,没有谁是生来坚强的,但多数是生来带着希望的,从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的结合体长成一个拥有众多功能的智能体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单凭这个奇迹的发生就应该高兴地手舞足蹈了,那困苦和劫难算什么?
影片中那些被社会抛弃的难民是有希望的,他们无可救药地为失落的男主粉刷小屋,制造微弱的美好,盼其能抛开父母和社会的阴影而成长为人,在我看来就是希望。
三、谁是你的天使,谁是你的魔鬼你一生中会遇见多少人?
有多少会以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你的人生道路?
有多少会留下记忆?
有多少是匆匆过客?
这其中谁是天使,谁是魔鬼?
是那个在你起了自杀念头的时候给你一把枪的人,还是那个在你丧失希望的时候让你活下去的人?
这个答案也许因人因事因地而异,但是我很高兴,在影片的结尾看到住友跟上了茶泽的步伐,选择承当责任,有了从头再来心愿。
四、庸才 何谓庸才?
是那种有着一流的梦想和四流的能力的人吗?
是那种天天叫喊着要成名却从未做出过任何牺牲的人吗?
还是那种拼尽全力却总是以失败告终的人?
如果是第一种,那么他需要改善自己的能力并降低追求;如果是第二种,那么他需要闭上嘴动起手;如果是第三种,那么他需要锻炼强大的内心和不倒的毅力,和一项会忽视与己无关之事的技能。
如果把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依旧无法摆脱庸才的天命,那就随他去吧!
回归佛性,谁规定庸才就不能快乐呢?
住友说,“平凡最高”,但他也说,“我不会认输的。
我志向高着呢,这俗套的悲剧打不到我。
我不幸被一对狗男女生下来而已,但我不是败类。
我不是像你们一样的败类。
等着瞧,谁也不能改变我的未来。
我不会沦为你们那样的人,我会成为出色的大人。
”我想,前者是本心的愿望,后者是对现实不公的反抗,都是对活下去的诉求。
庸才也好天才也罢,找到归属于自己那条好好活下去的道路才最为重要。
引: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你理解不了园子温是因为你不是变态》之于《爱的曝光》的影评。
看完《庸才》,我对园子温这位“变态”又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每一次看他的电影,都将面临一次心理上的崩溃,或是对这个糟糕的世界又失望一分。
到最后,我们不得不去接受这位“变态”的极端思想——到最后,我们都成了心理变态。
蝙蝠侠反派小丑著名起源漫画《致命玩笑》中提及,让人疯狂,只需要“one bad day”。
我们隐藏于假笑之下的疯狂,或许因为他的一部电影,挣脱了隐忍,肆无忌惮地在脑中狂舞,狂舞……正文:园子温挺喜欢把纯爱故事揉搓进他的故事中。
《爱的曝光》里,他很认真地这么做了,十分直接了当,自然割裂地也直接了当。
但《庸才》是一部特殊的电影。
园子温的(几乎)所有电影都在讲人——《自杀俱乐部》的社会现象追溯根源还是变成了边缘人——而《庸才》直接指向了日本及其社会。
园子温认为日本本身就是病态的,社会只是这张“苍白面孔”中一双无神的眼睛。
贯穿全片的海中木屋正是当今日本社会的写照,地震、海啸摧残着它的一切,但却无力反抗,喊着假大空的口号,目睹着眼前的诸多人迷失自我。
人类生存法则就是这么非黑即白。
日本人在问“我是谁”,社会也在自问“我是谁”。
在这种充满了病态的电影里,纯爱加重了嘲弄的意味。
残骸中的爱还有什么意义呢?
看《庸才》的过程中就意识到了,理解与否不是我们够不够变态的问题。
园子温在通过每一部作品输出他的思想,虽混乱但有效。
他就是在强迫正常人相信他的“鬼话”,把他们逼疯。
《庸才》在抛弃了一贯的血腥重口味后,依然压得人喘不过气。
园子温是疯狂的,观众癫不癫,就取决于各自的自我调节和心理承受能力了。
run!
(Part1—园子温《爱的曝光》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70909/)
这部电影堪称园子温所有电影里最光明的一部了。
地震和核辐射后的日本,面对一片废墟,被毁的家园,许多人无家可归。
然而最萧条的景象并非来自那些临时用于避难的帐篷和破纸箱,也并非那些一无所有失去亲人的灾民,而是在灾难后幸存的家庭中依旧还发生着的溃烂和崩塌。
片中90后男主与女主即出自这样压抑的家庭。
园子温电影里偶尔出现的诗句念白再次在荒野般的世界里点亮一丝光芒。
即便那诗句充满了忧伤和绝望。
“我都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我也知晓,我都知晓。
凭借装束便知身份,这点我也知晓;天气好坏,我也知晓,我都知晓;看到苹果树就能识别苹果,这点我知晓;勤者与懒者一看便知,任何事情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以外。
总而言之,我都知晓。
健康的脸色和苍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晓;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情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这种诗句念白也同样出现在《恋之罪》 中。
不同的是,后者凄美的诗歌与肮脏的画面构成强烈对比,而本片中的诗句却更像在心灵灾难过后的一个释放与自我救赎的出口。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以福岛核泄漏和大地震为背景,我想,这大概是主角内心所经历的飓风的外化。
片中拍摄了主角和几个配角分别独自站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中的场景。
每个人都如此孤独又如此迷茫。
当影片播放了几分钟的时候,标题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来。
在废墟之上,目光纯净的少年,泪水晶莹的女孩,那么美好。
他们虽承受着这个世界所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公平的虐待,却还没有丢失善良的本性。
即便是男主杀死禽兽父亲而精神崩溃之后,也依然保留着一丝善良的本性。
他拿起一把刀,想利用”附赠的人生“对社会做点贡献,杀死那些坏人。
然而最终他也没有像那些反社会者那样滥杀无辜,一些无辜的人反而因为他的挺身而出获救,而在他想把刀插向那些坏人时,却都以童话般的巧合被拦了下来。
这可以看做某种阻止他堕落下去的神秘力量将他最后一丝希望保护起来。
当然,这神秘之手便是导演和编剧之手。
我想,此处正是园子温的范儿---一种反逻辑化的体现。
而这次,不同于以往的是,通过反逻辑化所呈现出的却是过分的美好。
灾后,男主家的船厂附近出现了一些灾民,这些灾民大多在灾难中失去了亲人,变成了孤家寡人。
然而片中所呈现的这些人,清一色的真善美,为保护男主和他心中的希望,甚至不惜以性命铤而走险。
印象很深的是男主自首前一天,大家欢聚在屋外,音乐响起,大家拉起手来跳起圆圈舞,难道这种场景不是典型的对童话桥段的置换吗?
这些曾饰演过变态杀人狂、禽兽商人、放荡主妇的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却摇身一变,成了围着篝火跳舞的小熊和小红帽们。
这种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的美好与单纯的二次元形象,与这个社会的绝望、压抑、罪恶形成鲜明对照。
同时也彰显出导演一贯的怪异风格。
只是这次的怪异,并没有令人不适或作呕,而是让人觉得悲伤。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流泪,我相信是还有一丝希望尚存之时。
眼泪代表的是灵魂的救赎、心灵的解脱、代表内心深处对希望的渴求。
片中男主虽几乎精神崩溃,却仍会流泪,这也说明他并非无药可救,而女主,即便经历了那么多黑暗和恐怖的精神折磨,却仍然流出晶莹剔透的泪水,却仍如此单纯地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也是在得知男主犯罪后,规劝其投案自首。
这个女孩,你能从她身上看到她曾受过的伤,却看不到一丝变态的恶毒。
这几乎又是个童话般的奇迹了。
这种奇迹,如前所述,也透露着一种近乎不可能的美好。
当我们看童话的时候,我们或可相信童话里所隐喻的那些美好。
而当某些遭受过厄运和摧残的事物却依旧保存着净无瑕秽的美好时,这些美好却变成了玫瑰的刺一下,刺入我们的内心,让人疼的想流泪。
即便满眼的废墟,即便伤痕累累,我依然在将要扣动那把出现在洗衣机里的手枪时迟疑了。
我完全失去了原则,我的世界观因此必须发生改变,我找各种理由为我活着,我既没有去自首,又没有去死。
任何事情我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之外。
而不管怎么样,只要未来还不确定,就有希望。
那废墟中淹没在水中的家园,半露在水面上,只要它还没有完全沉没,未来就还有希望。
我是如此不确定地、摇摆地、好死不如赖活着地相信着的。
住田 念作 思密達
受不了这种调调
不喜欢这片子,特别前半段男主对女主各种暴力的时候,真的难以忍受。不过倒符合这个名字了。
里面好多圆子温的御用演员哦. 可是, 虽然是圆子温的调调, 但却总觉得不太像他. 这大概是他的作品里最不喜欢的一部了...哎
大地震面前园子温也从善了
不喜欢,唯一跳着看的园子温电影
果然是庸才
残酷青春,人性异化,社会投射,创伤情结,题材控园总也开始走良善路线了
歇斯底里的狗屁。
擦太变态了,真的是从头崩到尾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在用叫嚷努力,奋斗,一切会好的无脑的乐观主义和主角堕落的虚无主义对道德需求做出考量。前者是世俗道德的力量,是杀人者,人恒恶之。后者则用解救化解道德,从而想用‘为社会做点贡献’这样无厘头的善念来重塑道德,电影的最后,则是两种主义的交汇,乐观向上到庸俗不堪。
细节有奇异处,但整体并不出彩
父母皆祸害 (ost不错 ,洼冢洋介还是那副屌样子 哈哈
還好,只是負能量相當重。
对于园子温来说,有点陌生的温暖
以为他死了。他却突然走出来说,去警署吧。有女人等的男人不会死。
《庸才》的拍摄,或许称得上是世界上对重大事件反应最迅速的电影生产过程。3月11日,9级大地震沉重打击了日本,随之而来的福岛核电站泄漏威胁让全世界昼夜难眠。也在那时,圆子温刚刚改编完这个剧本,他决定尝试着加上这场特大国难以作为新的故事背景,于是住田佑一和搭建帐篷的邻居被赋予了灾难生还者
Shion Sono
虽然不确定故事在讲些什么,但在那油漆好的船屋,点满蜡烛,茶泽对住田说着那些假想,我还是哭了。园子温已经用不着露骨的伦理道德了,期待下部作品!
打巴掌啪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