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拷问: 在你的学生生涯里,曾几何时,你有没有… 被欺负过?
或者欺负过别人?
如果没有,那么把“欺负”换成“排挤”呢?
除此之外… 当你见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是选择了见义勇为,还是视而不见呢?
01 当条姐看到“砍人快乐”这个片名时,整个人是懵的。
片名“Freaky”,直译的“反常的,怪异的”。
结合电影的题材,翻译成“校园怪人”可能更合适。
那么,为什么片名叫“砍人快乐”呢?
条姐翻了翻资料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本片导演,就是知名B级片《忌日快乐》的导演。
这么搞,是不是以后该导演同类题材都叫“XX快乐”了?
更重要的是,即便抛去词不达意这件事不提,“砍人”也实在不是本片的重点。
不信你看,坏蛋杀人,有用酒瓶戳死的… 有用马桶盖拍死的… 有用球拍戳死的… 有用木棍捅死的… 还有用电锯干掉的… 总的来说,比起砍人,还不如叫“捅人快乐”来得贴切。
这部电影玩的是老掉牙的梗:身体互换。
新奇的地方在于,这次互换的双方,是一名高中女生,和一名变态连环杀人狂。
主角米莉有着一头灿烂的金发,一张美丽可爱的脸蛋,还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
这样的一个女孩,在学校里当然应该过着… …神憎鬼厌的生活。
说真的,剧主也不太理解这帮美国的小屁孩在想些什么。
对这样的女孩,他们一会儿言语羞辱, 一会儿肢体伤害, 连老师都动不动就语言霸凌。
女孩最好的两个朋友,一个是黑人女孩,一个是男同… 都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
又度过了失落的一天,女孩穿着滑稽的玩偶服,等着姐姐来接她。
谁知姐姐没等来,等来了臭名昭著的变态杀人狂。
混乱中,她打掉了杀人狂戴着的面具。
眼看着这短暂而悲惨的人生就要以更悲惨的姿势结束了… 当警察的姐姐及时赶到,救回了妹妹。
惊吓过度的小女孩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之后,她却发现自己变成了另一张刚刚见过的脸…另一边,杀人狂也从睡梦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娇小可人的女孩。
有这样的一副皮囊,就没有人会防备她。
于是,变态连环杀人狂来到了学校,用性感利落的造型将自己武装起来… 大开杀戒。
02 最近总有小伙伴吐槽条姐和剧主爱说教,总是过度解读什么的, 条姐自己也在反省。
问题是,任何文艺作品,不管是不是什么爽片烂片,主创在创作的时候,都必须有个表达的主题。
因为这是创作的根本所在。
就像人吃饭,不是因为饿了,就是因为馋了,要么是因为又饿又馋。
如果不饿不馋又没人逼着,你为什么要吃饭呢?
被逼吃饭似乎也是个不错的故事,但是不展开了就… 再稀烂的作品,也不能缺少内核。
哪怕只是自圆其说。
《砍人快乐》的豆瓣评分只有6.2,是不折不扣的烂片。
不过和其他烂片相比,这部电影至少完成了一个任务: 爽。
这个爽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是物理意义上的,暴力场面不仅有创意,镜头也给得够足,条姐全程都看得龇牙咧嘴。
第二个是心理意义上的,因为杀人狂变身美少女之后,干掉的大部分是平时欺负女主角的混蛋。
比如这个平时排挤女主,听说女主出事之后又来装朋友博关注的妹子。
被冻成了冰块。
再比如这三个打算侵犯女主的人渣。
爆头,割喉… 这是滥杀无辜吗?
这简直就是为民除害!
如果抛去灵魂互换的设定,这就是一个妥妥的校园复仇爽片啊,重口味版的《贱女孩》。
《贱女孩》讲的是一个青春期的女生,在复杂的校园环境中如何做好自己的定位,平衡生活的故事。
电影更多展现的是那个年纪的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较之下,《砍人快乐》的主题其实更深刻一些。
影片展现的,是弱势群体应该怎样面对自己。
在影片的结尾,少女和大叔的身体互换回来了,而且大叔身中数枪。
少女身心俱疲地回到家,没过一会儿,大叔居然又杀了过来!
这位大叔身体是很强壮,但绝对不是超自然生物。
受了那样的枪伤,就算不死,也根本不可能保留什么战斗力了。
换言之,这一段的剧情,已经不合理到脑残的地步了。
可就算脑残,导演也要拍这段。
为什么呢?
因为少女必须亲手解决掉这个强大的敌人。
这段情节也是电影主题的点睛之笔。
强者信奉弱肉强食,而弱者,必须强大起来。
03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让条姐笑出了声。
少女钻进大叔的身体之后,回到学校找两个好朋友帮忙。
好朋友一看到那个连环杀人犯来了,立马就逃跑。
跑的时候还不忘说一句: 这梗直指美国校园枪击案,犯案的基本都是白人极端分子,仇视少数群体。
虽然大反派在片中承担了替天行道的义务,不过他和那些霸凌女主的家伙们一样,心中都怀着强者的优越感。
种族主义者,恐同者,校园霸凌的施暴者,连环杀人犯,有一个相同的内核: 弱者,就是砧板上的鱼肉,可以让我为所欲为。
不同的,只不过定义强者与弱者的标准而已。
种族主义者歧视有色人种。
恐同者歧视同性恋。
施暴者歧视弱小。
杀人犯歧视所有人。
片中还有一段情节非常有趣: 男主角躲在男厕所,恰好遇到平时爱欺负自己的男生跑来抢坑。
此时身高超过一米九的女主角,终于不再害怕对方,质问他被强者欺凌是什么滋味。
对方直接尿了裤子。
那些盛气凌人的施暴者,在面对杀人魔的时候,也只能屁滚尿流。
现实中的我们,很可能从来都不是施暴者,也很可能没有经历过霸凌。
但条姐敢说,你一定听说过,或者知道,你所认识的某人遭受过或长期遭受霸凌和排挤。
而他们的罪过,也许只是单纯的沉默寡言。
在电影里,女主的身躯始终很柔弱,反派能用这样的身躯杀人,靠的是一颗强大的心。
这也是导演面对这个命题给出的答案: 真正的强大,不在于皮囊,不在于外部的优势和劣势,只在于内心。
而那些虽未遭受欺凌,却对欺凌视而不见人们也应该明白: 面对邪恶无动于衷,本身就是弱小的表现。
恶者还没有伤害到你,只是因为你的运气比较好罢了。
这个世界上,弱者始终是大多数,这是不争的事实。
可人类文明的本质,就是创造让所有弱势群体也能得到平等对待的土壤。
请给岁月以更多文明。
21年上海电影节午夜惊奇栏目,翻译成互换身体,之前看过介绍,感觉最多算搞笑惊悚片,感叹组委会是找不出真恐怖片来放了。
结果没想到意外得好看,虽然还是典型美恐突然跳出来吓人的套路,但结合了花式杀人和血腥元素还真有点恐怖片的味道。
当然如果一路这么拍90分钟观众也会乏味,于是把柔弱小美女和巨人杀人狂的灵魂来了个互换,这样的反差萌就很有意思,两个人对自己身体的不适应和对新自我的发现都还蛮好笑的,高大杀人狂跳扭屁股的拉拉操,较弱小美人靠着自己人畜无害的外形拿起电锯大杀四方,最搞笑的一段莫过于小美女在杀人狂身体里对男生表白,全影院都在笑。
另外合适得穿插一些亲情友情的元素,都自然不突兀。
最后也给这部惊悚片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
没有想到这部我完全没报希望的非典型恐怖片完败了前几年电影节的正牌恐怖片小丑回魂,我们,昆池岩等。
我个人给这部电影4分。
多灾多难的2020年总算来到了年底,又到了各种年度盘点的时候。
不久前,美国老牌生活杂志《名利场》公布了2020年十大佳片,说实话这个片单挺严肃的,大半都是电影节的参赛影片,比如威尼斯大放异彩的《无依之地》,目前都还没有途径观看。
但夹杂在一众曲高和寡影片中的,是一部叫《砍人快乐》的恐怖沙雕喜剧片,榜单的画风突然就变得不正经了起来……
米莉是小镇高中里的小透明,没什么存在感不说,还经常被同学欺负。
回到家里也同样憋屈,一年前父亲去世,一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姐姐专注于警察工作,母亲则开始酗酒,还对米莉展现来了病态的保护欲。
连环杀人狂“毕福斯屠夫”突然在小镇上大开杀戒,他选取受害者完全随机,杀人手法充满创意,一时间镇上居民人心惶惶。
倒霉的米莉很快成为最新的受害者,可是她却没被砍死,而是与中年大叔“毕福斯屠夫”互换了身体。
如果24小时内不能换回身体,则转换会永久生效。
平日里总欺负米莉的恶同学,被附身的“屠夫”一个个清理掉,仿佛“屠夫”不是一个坏人,而是专门为了米莉出气的复仇天使。
成了大叔的米莉则一夜成人,在好友的帮助下,要夺回自己的身体。
导演克里斯托弗·兰敦的上一部电影《忌日快乐》,也是借用一个“土拨鼠之日”的循环结构,就搞出了令人惊喜的新鲜感。
可这次的《砍人快乐》实话说有点令人失望,还是围绕着“魂穿”的那些老梗在做文章,无非就是互换角色后的反差感。
可你玩儿的再HIGH,也都是《勇敢者游戏》这样大规模乱穿的电影玩儿剩下的了当然苏莫也是被电影逗笑了的,没创意也是可以很快乐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变身大叔的米莉与男神亲热的场面,实在是重口加没想到。
说到这里,我再顺便表扬一下男主文斯·沃恩,演技绝了。
整部电影基本就是他扛起来的,如果换个人演这片子,基本就是垮的。
文斯却凭借自己强大的“信念感”,把这么不可信的一个角色给演活了。
(估计郭敬明导演都会直呼内行)
但总结下来,《砍人快乐》的质量也就那么回事,好片指数66分,不高也不低的水平。
要说这部电影能进入年度前十,无论从哪个维度好像都圆不回来。
这根本不是勉强入榜的问题,而是差着老远呢。
所以我只能得出结论,《名利场》这个片单是不那么靠谱的,至少跟苏莫心中的年度十佳完全不符。
等过了今年,把最后几部种子影片看完,我也会出一个自己的“年度十佳华语片”,和“年度十佳非华语片”,到时候分享给大家。
(END)
热评第二明显为黑而黑,明明就看得很爽,剧情转折起伏都有,精神病人是逃出来的不需要过多篇幅交待,否则会显得啰嗦,刀也给你解释了是这个刀,咋滴还专门要在本片拍个刀的前传你才满意?
你不能因为自己没认真看细节就给一个电影打差评。
总结该片每个节奏点都恰到好处,恐惧中带笑点,笑着又感到惊悚,台词颇具时尚感,画面设计细节精彩,很适合配啤酒看!
以下是【喜剧电影院】推介的第128部喜剧电影。
如果没有前作《忌日快乐》1、2的好评打底,导演克里斯托弗·兰登的新作《砍人快乐》将会湮没在众多上映的新片中。
毫不夸张地说,本片作为恐怖喜剧,彰显了这个喜剧类型应有的各种范式,包括喜剧的节奏、选角的标准、“恐怖”与“喜剧”的比例、主要人物的设置、次要人物的设置等。
假如这是一部纯粹的恐怖片,还是同一个少女和屠夫身体交换的故事,全片会被惊悚的气氛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血腥场面升级,观众被迫看到更多残暴的死法以及展现制造这种死法的手段。
假如这是一部纯粹的喜剧片,还是同一个身体交换的故事,那么屠夫的设定就会变成一个经典的“笨贼”形象,每次试图杀死他人的时候,总因为武器使用不当而误伤自己,对方却毫发无损。
喜剧的底子,加入恐怖的元素,好在这是一次成功的组接,达到了1+1>2的效果。
《砍人快乐》确实更适合处理成恐怖喜剧,因为处理成单纯的恐怖片会显得空洞乏味,处理成单纯的喜剧片会显得过于低智。
而本片的节奏也是恰到好处,紧张、惊吓、恶心、刺激归入恐怖戏份,搞笑、轻松、谐趣、有爱归入喜剧戏份。
两种鲜明的场景总能配合着剧情发展、人物关系线路交替出现。
上一场让观众吓个半死,下一场又会给观众轻松愉快的空档来平复情绪,紧接着又继续屏住呼吸、心跳加速,然后又迎来有趣的缓和,就这样循环往复至结束。
其中一场非常有爱的戏印象深刻,让人不禁发出“双向暗恋真是太美好了”的感叹。
首先要从本片男主屠夫的选角说起,饰演这个主要人物的演员名叫文斯·沃恩,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喜剧明星。
看过他的众多代表作,包括《婚礼傲客》《分手男女》《实习大叔》《新邻里联防》等,之前并没有觉得他的演技有多么地出众,直到看了以下这场戏,感叹也只有他能成就这个人物。
少女米莉与屠夫交换身体之前,一直暗恋男同学伯克,还曾经偷偷往伯克的储物柜塞过匿名情书。
这一天晚上,伯克和已经变成屠夫模样的米莉并排坐在车后座。
当伯克说出,“那会其实我有点希望是你写给我的”,作为观众看到的画面是,一个大块头中年男人和一个小块头中学男生开始互诉衷肠,彼此表白的情节。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虽然看到的是一个满脸横肉、胡子丛生的大汉形象,但是丝毫不觉得违和或者恶心,文斯·沃恩当下表现出的扭捏、娇羞、欣喜自抑的动作、神态、表情,不输真实少女半分。
而最搞笑场面奖还是要颁给女主的“基蜜”约书亚,也得益于这个次要人物本来的设定,以及演员呈现出来的效果就非常可爱。
约书亚被安排留在自己的家里看守已经交换身体的屠夫,没错,他现在看起来是米莉的样子,但是约书亚的妈妈并不知情。
于是提早回家的妈妈质问约书亚为什么捆绑着米莉,约书亚只能现编借口,说他俩在玩“角色扮演”,妈妈半个字都不信,因为在西方语境中,这是一种“成人游戏”。
于是,约书亚继续编,诚恳地说道“妈,我没准备好之前是不想告诉你的,但是……我是直男”。
随机被堵住嘴巴的屠夫看了约书亚一眼,轻蔑地笑了出声,然后妈妈以非常坚定的眼神直视他,并说道,“约书亚,你怎么都不可能是直男”。
以上是【喜剧电影院】推介的第128部喜剧电影,关注我们=关注喜剧电影,下期再见。
作者:令希丰
看完心跳不止,可能是好久没看惊悚类题材电影了吧。
感觉还是可以的,女主换身前换身后完全两个样,又甜又A的妹子谁不爱呢,屠夫也是,老演员没得说,这种换身剧情不会像看国产一样出戏觉得他们还是自己。
But,有几个点没看懂,一是屠夫被枪击后已经在救护车上心跳停止了,怎么还会活过来而且没有伤口呢?
看时以为是魂魄离身后来找女主身体了,毕竟待过熟悉,接下来是女主双灵魂的故事,也便于开展下一部。
二是,屠夫被枪击后警察拿走了凶器也就是那把匕首,镜头给了很久的特写,女主说了句:“希望不会再有人拿到这把匕首”,这也是我以为结局是个open ending,给人猜想或者方便第二部开展,但是什么都没有,失望。
第三是那把匕首,没有解释过它是因为什么受了诅咒,为什么一把凶器受的诅咒是让两个人互换灵魂而不是使拿着它的人变得杀戮呢,不解。
第四是屠夫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也没有交代任何背景,哎,或许导演真的只是想拍一部搞笑点的惊悚血腥片吧,适合入门级小白看的。
虽然可吐槽点不少,但还是有几个地方挺让我感动的。
比如母亲与屠夫(实则是女儿)的对话,不能跟最亲近的人倾诉的话语,却可以隔着一扇门,妻子述说着对去世丈夫的爱,对两个女儿的歉疚,女儿也可以尽情倾诉对父亲的思念,文斯·沃恩瞬间让我泪眼朦胧。
比如男主与屠夫(实则是女主)在车里的对话,“有力量的从来都不是强壮的身躯,而是思想和心灵”。
虽然有被鸡汤到,但是全电影反映下来身强马壮就是可以更加🐂🍺啊,不管欺负别人还是保护别人,哎,好吧我无力吐槽了。
比如男主能看着一张杀人犯的脸和女主调情到想kiss,真的是电影里才会有了,我剃光头的一段时间,男朋友想PP都会让我戴上假发,好吧只能说我们不是真爱。。。
好的我知道了,我去哭了,拜拜👋
提起Blumhouse(布伦屋),相信不少影迷都会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
但如果盘点一下这家依附于环球影业旗下的公司所出品的诸多影片,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曾看过。
比如像奥斯卡热门电影《爆裂鼓手》《黑色党徒》都是由他们开发的。
《爆裂鼓手》
《黑色党徒》不过,该公司更多则是以出品中小成本恐怖片而出名。
前些年大热的《人类清除计划》《逃出绝命镇》《潜伏2》,或者近些年的黑马新贵如《忌日快乐》《升级》,乃至今年备受好评的《隐形人》等影片,均出自这家公司之手。
《人类清除计划》
《潜伏2》
《忌日快乐》
《隐形人》就知名度来说,也许Blumhouse尚不如同样深耕独立类型片的A24。
但比起A24更风格化、作者化的制作策略,Blumhouse则更多以创意取胜,其受众更加广泛,商业成绩也更亮眼。
由此常常被业界誉为好莱坞新晋的恐怖片专业户。
在前作《隐形人》获得惊艳成绩之后,北美的疫情却依然不容乐观;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部影片引发了北美影迷的广泛热议。
如今,这股热度也已传到大洋彼岸的亚洲。
《砍人快乐》这便是我们今天要推荐的热门新作《砍人快乐》,又译《互换身体》。
而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也继承了《隐形人》的精神。
该片的导演,则是此前凭借两部《忌日快乐》而备受好评的克里斯托弗·兰登,同时他也担任了编剧工作。
熟悉《忌日快乐》系列的观众都知道,这位导演非常擅长以某个聪明的高概念结合传统的恐怖片模式去创作一部看起来崭新的作品。
其前作的主要灵感便来自经典影片《土拨鼠之日》。
《忌日快乐》
《土拨鼠之日》而到这部新作《砍人快乐》,我们在另一个译名的提示下,自然可以直接看出影片的核心高概念,也就是“互换身体”。
即便这一概念在如今早已没有那么新鲜,但对于尚属新生代导演的克里斯托弗·兰登而言,他凭借着自己更年轻化的个人经验和对社会现状敏锐的观察,确实让这部影片达到了一个更加具备现实效力的层次。
影片开场,伴随着红色版本的环球影业片头和令人不安的音乐,以及醒目的血色涂鸦,导演便昭示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我们进而了解到杀手将会在返校节期间展开他的杀戮行动。
不出意料,高大强悍的凶手戴着面具登场,并由此展开一系列骇人但又精彩的“杀戮表演”,毫不吝啬的血浆与逼真的杀人道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开场这一独立于主线之外的部分,是非常典型的“杀人魔类型片”拍法。
按现在的说法,这一恐怖片亚类型最早是由约翰·卡朋特的《月光光心慌慌》系列开创先河,后来的比如《猛鬼街》《惊声尖叫》等系列也都是该类型的代表作。
《月光光心慌慌》这一类型带给我们的恐惧,主要来源于无辜受害者被凶手追杀时的无助与绝望;但在多年的发展中,往往最后都还是以受害者的存活作为一种胜利。
但不可否认,这样的场面无疑带有一些剥削意味,尤其当大肆的屠杀渐渐演变成小众趣味的时候,甚至许多观众的观看位置会从受害者倾斜至凶手。
而因为受害者常常以女性为主,许多镜头在强烈的男性凝视之下,更带有一种难言的复杂意味。
在如今这个倡导平权的时代,其实是比较不合适的。
因此,本片同样选择以一种经典模式再现的方式开启,既可以理解为致敬,也可以理解为预先安排下的批判与否定。
随后,影片以速写的方式介绍了女主角米莉的身份与背景:她身处一个男性缺席的家庭,有着略微怯懦而又沉默的性格,她默默地喜欢着一个男孩,她在学校没有得到很好的待遇,并伴随着随时遭遇欺凌的可能。
与此同时,影片还快速提及了两位主要人物:黑人女孩和同性恋男孩。
导演通过人物的台词和动作轻松地交代了他们的大致形象,并以打趣的方式契合了当下的流行——社交网络。
在完成充分的准备工作后,预先昭示的返校节到来了。
杀手主角“屠夫”在烟雾和传说故事的修饰下登场,而屠戮开始的标志是社交网络的消失(手机没电),暗示着这一时刻的返古。
继而,影片便以一个强硬的、带有奇幻色彩的设定引导人物开启主故事线,亦即从凶手和受害者主角意外互换身体开始。
影片分别展示了两人在互换身体后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整个部分拍得非常幽默。
两位演员的表演也成功表现出了交换后的反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几年大热的《你的名字》。
但身体的互换不仅局限于外在的形象与体征,更重要的是社会身份的互换。
屠夫不适应一个基本的家庭生活,无法自在地享受一个拥有丰盛早餐的清晨。
而米莉因为拥有了一具危险的身体,不再能安然地行走于社会空间中。
长久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她如今反倒成为恐惧化身,并在街头引发了一系列混乱。
这部分段落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视作一种隐喻的性转过程,也是两者分别适应转换为另一种性别的过程。
而米莉朋友最初的误认,不仅代表着对于罪犯的恐惧,同时也可以视作对于少数群体的恐惧。
而在解释过程中被共享的私人体验,则终于化解掉这一层隔膜,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本真联系的重要性,而非停留在表面的各种形象与身份。
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两个人物实际上也拥有某些共性,他们似乎共享了各自的伤痛经验。
而凶手“屠夫”也以恐吓与极端暴力的方式向曾经欺压米莉的对象展开报复。
他们彼此以截然不同的做法达成了僵化的亲情关系的和解。
本片最具趣味性的部分在于,大量不带冒犯色彩的喜剧段落的引入。
除了最初的以人物动作制造出的反差笑料,诸多专属于当下这个时代的台词缔造的性别笑话也同样令人捧腹,以至让恐怖片本身不再显得那么沉重。
导演力图涉及的话题也相当丰富,除了此前在恐怖片中经常被谈论到的校园暴力问题和原生家庭问题外,对于女性主义以及LGBTQ元素的涉及更是此前鲜少能够得见的。
真正危险的不仅仅是那名绝对的杀人狂魔,更多还是来自我们身边,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对女性的“荡妇羞辱,等等;可见影片中充满了十足的人文关怀。
更为难得的是,在这部电影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剥削的意味。
虽然米莉是处于更主动的位置,但实际上她和“杀手”两个人是共同在完成寻找这个动作。
作为主角的米莉,明显拥有一个非常完整而且全面的成长线。
米莉和朋友在车里的一段对话,无疑点明了本片最终主题:成长。
是啊,“力量并不是按体型来算的,而是来自大脑,还有内心。
”所谓强大的力量,必然不是拥有凌驾一切的暴力,而是勇敢地面对一切,同时努力维护好基于生而为人的一切。
这份思考也在影片尾声的补充段落中得到了充分应验。
在结束身体交换之后,米莉终于敢直面自己,并拥有了坦然前行的勇气,由此完成了成长的最后一步。
与此同时,米莉也收获了属于她的“胜利的奖励“:更密切的友情、终于萌芽的爱情,以及互相理解的亲情。
尽管本片的革新大多仅停留在观念层面,实质上依旧是套路化的恐怖片制式。
但在令人深陷迷茫的当下,这样一次有趣的尝试显然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影片中那些丰富的小细节,也显露出导演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行之有效的想象力。
合理的人文关怀,足量的类型元素,愉快的观看体验,都让这部新作不容小觑。
尽管观众们的口碑褒贬不一,但至少在我看来,它是今年不能错过的一部类型电影。
作者| 德卡的羊;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和《忌日快乐》一样,导演再次将黑色幽默和十级脑洞融入到了作品之中,血浆与尺度齐飞,分分钟让人肾上腺素飙升。
总的来说,《砍人快乐》是一部血腥搞笑又温馨的恐怖电影,它将经典的恐怖元素和喜剧元素融合,设计充满新意。
除此之外,导演还用惊悚恐怖的外壳,讲述了米莉的成长之路,曾经弱小的米莉在这次互换身份的过程中,开始一点点变得强大,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相比于《忌日快乐》,影片的血腥程度略有收敛,笑点也没那么密集,但依旧非常解压,用这样一部外表惊艳、内核寓意深远的片子来度过年末,一定再合适不过。
观影过程中,脑海里就蹦出了《羞羞的铁拳》,都是喜剧外衣,不同的是,《羞羞的铁拳》是纯喜剧,而《砍人快乐》还掺杂了一丝惊悚、恐惧。
灵魂交换的题材其实已经屡见不鲜了,尤其是《你的名字》大火之后,各种各样的灵魂互换题材层出不穷。
《砍人快乐》也算是在众多魂穿题材中比较脱颖而出的题材:杀人不眨眼的杀人犯和胆小怯懦的女高中生灵魂互换。
不过既然是喜剧,要掺杂上犯罪、惊悚,就不得不出现一些降智画面:杀人犯不赶快趁换了身份以后换个地方开始自己新的“快乐生活”,而是抓着小镇的人不放;出现误会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报警;总是留时间给反派回机等等。
但整体上来说,新颖的题材加上还算符合逻辑的故事线,整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
给这个电影打4星不是因为它有多好看多逻辑严密多剧情饱满多画面美丽,仅仅是因为它真的很搞笑啊!
哈哈哈哈哈!
全程的无厘头美式黑色幽默加不停爆血浆的暴力场面真是太合我心意了。
女主被换到杀人大叔的身体后的部分电影情节笑点太过密集,真的有让我笑到:比如那段女主的两个闺蜜打大叔,大叔后来说“打够了没?
”大叔上厕所对男性的性器官表示难以置信;最搞笑的莫过于gay蜜绑架了女主然后他妈妈回家了,gay蜜说“我是直男”,他妈妈来了句:“You are many things, but being straight are not one of them.”😂😂😂😂😂😂😂😂这部电影确实很商业,剧情也很格式化,blumhouse的恐怖喜剧不都这样吗?
先是开头杀一堆人或来一个鬼吓吓你们,然后中间开始一堆逗比围绕着中心神展开,最后再来几个反转。
这样的电影比如《忌日快乐》、《准备好了没》、《真心话大冒险》、《恐怖大妈》、《人类清除计划》、《梦幻岛》、《狩猎》等等等等。
这些搞笑恐怖片可能分都不算高,但是整体上来说黑色幽默的气氛真的很对我的胃口,安利安利!
笑死我了!口罩都闷不住得咯咯嘎嘎!感觉那个曾经的喜剧咖文斯沃恩又回来了!结尾有点儿戏了!另外,可能是我没上过高中,但请问为什么学校里会有冷冻仓啊?是用来讽刺恐怖片的道具吗?
7/10我还是挺吃导演这一套的,导演的三部我都还挺喜欢,是那种说不上多好,但看的很开心。互换身体的梗其实挺老套的,但导演拍的很有趣,并不是一昧的搞血腥恐怖,而且很有趣味性,也有很多小设计在里边,最有意思的还是两个角色互换之后的反差,大叔演技赛高,演一个大叔身妹子心演的挺好玩的。当然缺点也很多,故事太跳脱,角色铺垫少,但这些似乎不太重要了,开心就好。
拍的挺好的,拍过几个挺好的惊悚片的导演,不过结尾还是有些多余吧。
没有忌日快乐那么搞笑,也没有很血腥,文斯沃恩演技绝对厉害,唯一可以笑的是两男接吻,剧情上有些说不过去,话说只要反派多拖些时候,不用去派对杀人,不就全剧终了么
小伙伴好给力
女主睡衣挺可爱
直男出柜:I'm Straight!
很有趣的反差,把血腥殺戮和搞笑混在一起真的有搞頭。我發現電影裏的變態殺人狂全是白人沒有一個黑人。
观影过程佳。想当年我也写过诗 🙃
青少年校园爆米花血浆片,直入主题节奏欢乐,无脑又休闲
不够婊气 精华都在预告片里了
开开心心杀杀人
从忌日2开始导演就有种偷懒的迹象,有趣的高设定下并没有下功夫挖掘更有表现力的细节,喜剧部分做的也非常表面化,场景选择显得都特别随意,所以观感上像部不过脑的网大,除了设定外亮点非常少.一股塑料味.
车内接吻那段笑疯了!互换身体虽然没什么新意,但由此引发的喜剧效果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杀人犯带来的反差感,男主的表演还是不错的。结尾有些差强人意,如果来个反转可能会更好吧
一边笑一边怕一边脚趾抠地现在爱琴海购物中心已经被我用脚趾升过级了
这种片调子就是喜剧>恐怖,所以重点更集中在笑点,而这片没有《忌日快乐》那麽搞,套路基本好猜,不过以近年来的恐怖片环境,真的不能要求过高……6.75分吧。
2.5 好好的牌打成这样,开始以为会是什么电影版的尖叫皇后,没想到连这个都没做到。真诚建议导演学会扬长避短。如果自己不太会搞感情线(亲情,死爸后遗症这种),就少来,不要花那么多时间让主角抱一起你爱我我爱你;然后把精力都放在擅长的恶趣味和黑幽默上,这样的话整个片子可看性会大大增强。二来整个故事结构很有问题,前面主题进入的极慢,一上来就一群业余演员一通尬演不知道浪费了多少时间,结尾更是无语,明明都已经明明白白地收尾了,最后却为了“反转而反转”,以致于强加的那一段结尾像一大块狗皮膏药,怎么说也说不通,横在最后恶心你。剧情的话,也就平均2分钟一个bug吧,所以太认真就输了。比较抓眼球的大概就是作为一个普通恐怖喜剧既做到了lgbt友好,又明着暗着cue了一个半小时女权,也仅此而已了。
这个系列都还挺不错的。
不带大脑地看,有点好玩
含情脉脉的大叔演技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