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雨果

Hugo,雨果的巴黎奇幻历险(港),雨果的冒险(台),雨果的秘密,雨果·卡布里特的发明,造梦的雨果,发明男孩雨果,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

主演:阿萨·巴特菲尔德,科洛·葛蕾丝·莫瑞兹,本·金斯利,萨莎·拜伦·科恩,裘德·洛,雷·温斯顿,克里斯托弗·李,理查德·格雷弗斯,海伦·麦克洛瑞,弗朗西斯·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雨果》剧照

雨果 剧照 NO.1雨果 剧照 NO.2雨果 剧照 NO.3雨果 剧照 NO.4雨果 剧照 NO.5雨果 剧照 NO.6雨果 剧照 NO.13雨果 剧照 NO.14雨果 剧照 NO.15雨果 剧照 NO.16雨果 剧照 NO.17雨果 剧照 NO.18雨果 剧照 NO.19雨果 剧照 NO.20

《雨果》剧情介绍

雨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小男孩雨果(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饰)天生机械控。他寄宿巴黎火车站钟楼,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裘德·洛 Jude Law 饰)留下的机器人。一次行窃,他被店主乔治•梅里埃(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当场抓获,因 忌惮带猎狗的巡警(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饰)只得就范。乔治拿走了雨果父亲的遗物——一本机械手册,令他心急如焚,他尾随至乔治家中,结识了养女伊莎贝拉(科洛·莫瑞兹 Chloë Moretz 饰),他恳求她帮自己保住手册。而伊莎贝拉则觉得此事蹊跷,于是两人结伴探秘。修好的机器人作画的落款却显示乔治的名字,让他们疑心顿起。终于他们发现了乔治家中装满画作的神秘柜子,并在图书馆的电影书籍中发现了乔治的身世。一位知情人的显身,让他们的奇幻冒险更添神秘…… 本片根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女士复仇艾米莉亚·佩雷斯60秒致死352赫兹,我爱你暗战缉杀荷花淀、女人和枪白蛇传说编舟记~我要编纂辞典~好想好想谈恋爱寻之亲爱的小孩山脉公路我要复仇磨坊地狱屋纵横案线第二季种群最美的安排大哥大丹尼男孩记忆的技法四年一生为了触摸青野同学,所以我想死卿心荡漾言语如苏打般涌现火线救妻豪斯医生第七季危城关系前科者愤怒管理放手和你在一起

《雨果》长篇影评

 1 ) 向一个时代的致敬

初听《雨果》的时候,我以为是在说那位大作家的传记电影。

看到封面的时候,我以为是类似于《黄金罗盘》这样的儿童爆米花剧。

但是看到导演的名字,震惊了。

马丁斯科塞斯。

老马也开始拍儿童片了?

但感觉也没那么简单。

当时北美上映了,豆瓣的评分是9.2。

这是什么概念?

肖申克救赎9.5的级别。

教父9.2。

相当于秒杀大量经典电影,论所更权威的IMDB。

评分8.2至少也能进前100了。

但是很快这部电影已经跌落到7.8的分数了。

看完电影才知道,整部电影有着魔幻的外壳,动画片式的3D特效,类似于《大都会》里的机器人。

一切都预示着这部电影要出现个终极大BOSS或者向着温情路线一直走下去。

可是老马偏偏不那么干,这样完美的糖衣炮弹下面包裹的是对于老电影的致敬之情。

造梦的电影大师曾经经历过最辉煌的时代,他拍摄了500多部的电影。

精心的拍摄每一帧的胶片,诠释了完美的梦境世界。

可是一战后人们不再做梦了,大家对他的电影嗤之以鼻,说他跟不上时代了,他封闭了自己的世界,伤心哭泣。

也许就和别人认为的那样,他死在了一战。

他对电影的热诚已经死在了一战。

再也无人问津了。

许多的艺术家们。

像伦勃朗,莫奈。

在他们的画风兴盛的时代,得到无以复加的荣耀。

而当时代抛弃他们的画作,去追求更“新式”“现代”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却依然保持着自己作画的热诚,活得穷困寂寥。

时代不应该忘记老艺术家们,更应该珍视他们的宝贵财富。

老马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精心安排一个看似魔幻的故事,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慢慢叩开了老电影大师的心门,当大师正在舞台上看到有这么多人没有忘记他的电影的时候他热泪盈眶。

也许这是给予艺术家最大的赞赏,是经过时间洗礼的难以忘怀。

任何艺术,只要凭借着物质介质,就会消亡。

电影里透露出许多的老电影技术,也说明了电影修复,彩色电影染色等方面。

我们应该看看老马究竟干了什么。

以下文字部分援引自2010年11月出版的《数码娱乐DVD导刊》(第159期)“电影基金会”专题“电影基金会”(http://www.film-foundation.org)由马丁·斯科西斯主办,自创办以来就一直致力于电影的保存与修复。

成立 19年来,已有超过550部濒临“死亡”的电影在他的帮助下起死回生。

不管是好莱坞大公司作品,还是独立电影,亦或是纪录片、默片,乃至先锋电影,只要是有价值的电影作品,不计类型,无论国别,无一不是电影基金会拯救的对象。

电影基金会的宣言“电影是这个时代送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它记录着我们的生活,定义着我们的人生。

既给我们快乐,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启发着我们,让我们更了解自身,更了解这个世界。

电影所带来的价值是无法估价、难以衡量和不可替代的,它用交织的光影、色彩和音乐来诉说情感,比文字更生动,比声音更具体,比绘画更震撼。

我们离不开电影,我们不能没有电影!

但和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伟大的艺术一样,电影也难逃岁月的洗礼。

只有及时地修复、妥善地保存才能使这一奇迹一代代传承下去,否则电影也将像古代的绘画一样,日渐暗淡;如沧桑的建筑般,逐渐凋零,直到某一天完全灰飞烟灭。

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1950年之前美国制作的电影已有半数非毁即损,而1929年前所制作的电影则更是有8成已彻底消失。

至于那些没能登记在册的纪录片、新闻短片、独立电影,损失恐怕就更严重了。

因此,我们是在同时间赛跑,是在一部一部,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从无情的时间手中拯救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我们将竭尽全力甄别、管理、资助电影修复及保存工作。

我们致力于电影艺术,过去,现在,直到将来。

”谁都没有比老马做这样的致敬更加合适。

也许老马就是那个小男孩雨果,他很好的帮助人类社会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电影艺术财富。

而借由这部电影传达了为那些埋没在时代大流里的老电影人的缅怀。

前不久刚仙逝的希腊电影大师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在戛纳60周年的纪念电影《每一人一部电影》里有那么一段。

女主角走进剧场,坐着一个落寞的男人。

她开始深情地说:今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你还在沉睡我听到你低沉的呼吸透过遮住你脸庞的头发我看到了你的双眼强烈的感情让我难以呼吸越过你的脸庞我看到的更加纯洁更加深刻这让我深思我看到了自己看到时间的河流里流淌着我们将共度的余生多年的时光在哪里还有那些未曾与你相识为了与你相识的日子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有那么多爱你感情是那么强烈让我热泪盈眶PS:感觉此影片还是硬伤很多,夺得奥斯卡最佳的可能性很小。

 2 ) 经典台词

Machines never come with any extra parts,you know,they always come with the exact amount they need.So I figured if the entir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I couldn't be an extra part,I had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机器不会有多余零件,它们总是需要多少就有多少。

所以我觉得,如果世界是个大机器,我不可能是多余的。

——《雨果》

 3 ) 不坑人的3D 還是第一次看

這個片子的吐槽點太多了!

但是第一條就是 3D的不坑人 幾乎每一個盡頭都是3D 記得以前看什麽Green Lantern啥的只有那些所謂的大長面才是3D 其他的都不是 深感坑人啊話說一開始看trailer的時候 我竟然以為這是個科幻電影 因為我記得有一個鏡頭是機器人發光還邊成人身?!

(難道是我記錯了??

)所以才非要吵著去看故事從Hugo的修鐘生活開始 其實前面的一部份看得我好氣憤啊...什麽被個爛老頭強行收走自己的本子 自己的爸爸被燒死反而被趕出自己的房子被迫流浪 在火車站還被欺負 最可氣的是裏面的小女孩(Chloë Moretz 影片里叫啥竟然忘了)給我感覺就是個bitch...特別是那眼神 Hugo一心想修復父親留下的一個從廢舊的博物館里撈的機器人 從而才做起了小偷 去偷一些零件來修復 最后經過重重困難 終於完成 可是他這才發現 這只是故事的開始 因為這個機器人身後 藏著一個關於電影的秘密(不劇透啊 透了就還看啥)話說其實看這個電影之前沒讀過書(因為好厚 囧) 然後當機器人畫出那個月亮的海報的時候 我才反應過來 這不是Georges Méliès的Le voyage dans la lune 么(來個連接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4310/)!

好驚喜啊 我很慶倖自己沒看電影簡介啥的 因為電影看得就是驚喜 後來還有那一部Georges Méliès的自己變臉 因為他曾經是魔術師 所以開始拍電影之後也有很多魔術元素很慶倖在這個整天看“大片”的年代 追逐那些高科技新方法拍攝電影的今天 能有一部電影還記得向老電影人們致敬 其實這個不是一部孩子電影 只是一個打著孩子電影旗號把你騙進影院 然後告訴你這些老電影究竟有多美 在享受那些高科技的同時也不能忘了老電影們 這個故事很長 很美 就算是對老電影沒興趣 那 巴黎 舊時光 蘿莉 正太之類的關鍵字也能吸引你PS:對Georges Méliès始終是又愛又恨啊

 4 ) 向梦想致敬,向电影致敬

"If you ever wondered where your dreams come from, you look around. This is where they're made."人类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样的?

人类拍摄的第一部几乎不能称之为电影的“电影”只有短短2分钟,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只有一辆火车驶入站台。

这最早的电影是两位魔术师Lumière兄弟拍摄的,他们也是最初始的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

就是这短短的2分钟,一辆驶入站台的火车,使得当时的观众尖叫着从座椅上跳起来,四处躲藏,因为,在当时,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新奇的“魔术”,真的以为是火车驶向他们。

1895年,一位名为Georges Méliès的魔术师有幸看到了这种新奇的“魔术表演”,顿时被这个前所未有的发明所震惊,他当时就下定决心,这样一个奇妙的发明,这样让人震撼的“魔术表演”,他一定要参与其中。

他出价1万法郎向魔术师兄弟购买这种电影放映机,遭到拒绝,原因是兄弟俩认为这种小伎俩,只能在短时间取悦观众,不会有任何市场和发展空间。

Georges Méliès 在遭到拒绝后,就自己钻研机械设计,最终自己制造出一台电影放映机并开始了最早期的电影拍摄。

作为一名在舞台上表演的魔术师,Georges Méliès最初把自己拍摄的一些电影片断当作最新奇最不可思议的魔术戏法展示在观众眼前,如果不是借助电影的拍摄手法,如果没有电影这个发明,这些当时被称作“魔术”的表演,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

1896年,Georges Méliès在巴黎近郊自己的房产附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摄影棚,也就是第一座电影工厂。

为了采光的需要,这座摄影棚通体用玻璃制成,天花板和四面的墙壁全部用取材玻璃。

仅在1986年当年,就有78部电影在这个摄影棚诞生,第二年1897年,又有53部电影横空出世。

这座巴黎近郊的不起眼的小摄影棚,是名副其实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梦工厂!

在这里,人类可以称作巨大的飞船飞向月亮,在飞船在月球上着陆时,月亮竟然是一幅俏皮不屑的表情;在这里,美人鱼在欢乐的游戏,海底龙王戴着金灿灿的皇冠,在五颜六色的美人鱼的簇拥下,得意洋洋;在这里,人类第一次大战僵尸,大战木乃伊,当僵尸们被团团围困的时候,居然在一瞬间消声匿迹。

当后来的另一位电影大师幼年时有幸亲自参观Georges Méliès的梦工场时,他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写下了这样的话,也就是题词里的英文:“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梦是从哪里来的?

四处看看吧,它们就是在这里被造出来的!

”Georges Méliès最早期的作品包括历史片,纪录片,喜剧片,故事片,当然还有他的最爱:科幻片和童话剧。

他自己身兼编剧,导演,剪辑,以及表演多职,把他自己的梦境或者白日梦一样的幻想,也是我们许许多多人的梦境或者儿时以及成人后的幻想,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他是电影史上,运用multiple exposure, dissolves, time-lapse photography,以及手工胶片染色的第一人。

在1900年左右,当然还没有彩色胶片,但但是黑色和白色,怎么能满足这个雄心勃勃的“造梦家”的表现欲呢!

于是,他就一片一片的用手涂的方式,给胶片染上了五颜六色的色彩。

1900年,Georges Méliès的梦工场只有33部电影出品,但是这些电影无论长度还是质量,都随着Georges Méliès的雄心而增长。

这其中,包括我非常喜欢的Lune à un mètre,描述的是一个太空人把实验室搬到了月球,天使和魔鬼都来造访他。

1902年,Georges Méliès的工作室拍摄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 - Le Voyage dans la lune(月球之旅)。

这部著名的影片,讲述的是人类登月的情景,当飞船着陆月球时,落到了月球的眼睛上,于是,就有了此文第一张图片里的俏皮表情。

这部14分钟的电影,是Georges Méliès拍摄的几百部科幻电影中最著名的一部,也是科幻电影的名副其实的鼻祖。

在1902年,Georges Méliès已经开始拍摄人类登月的电影时,中国的电影大师在哪里?

中国人在做什么?

从1896年到1913年之间,Georges Méliès拍摄了531部电影,其中包括大量脍炙人口的科幻奇幻电影。

可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脚步悄悄来临,在经历了战争之后,人们可能是看到了太多的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人性的丑恶,种族间的互相杀戮,他们失去了对科幻片,童话故事的兴趣,Georges Méliès的梦工场从此衰败。

之后,为了偿还他自己所欠下的债务,Georges Méliès不得不拍卖自己的电影道具,到后来,他迫不得已开始变卖自己的影片,眼睁睁地看着融入自己无限心血的胶片被融化,被制成了女人高跟鞋的鞋跟。

这些承载着Georges Méliès梦想的胶片,这些把无数人的梦境幻想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胶片,最终的结局是高跟鞋的鞋跟!

Georges Méliès为了维持生计,在巴黎的火车站经营一间很小的玩具糖果店,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或许正如很多电影人所说的:“美满的结局永远都只存在于电影里。

”铺垫了这么多,也算是第一次写写电影史吧 这篇文章不是只讲电影史,这是电影的影评。

一个12岁的小男孩,孤身一人与父亲遗留下的机器人为伴,他凭着自己的毅力才华和坚持,不但揭开了这个机器人身后的巨大秘密,不光修复了残破的机器人以及同样残破的机器人的传奇主人,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是一封有着奇幻冒险的封面,讲述责任,个体的价值,归属感和社会位置,充满温情梦想的写给早期黑白无声电影的情书,也是对早期的伟大电影人的最真挚的敬意。

当中国的电影还在纠结国仇家恨,拧巴本来就理不清的三四五六七八角恋的时候,Georges Méliès作为科幻奇幻片的先驱,早在1900年左右就开始了对未知,对梦想,对童话的探索,创作和展示。

很多和我同样喜爱电影的中国人,甚至都不屑与观看奇幻科幻童话电影,他们认为那是给小孩看的东西,他们宁可继续为国仇家恨流泪唏嘘,继续拧巴在别人的生活现状,别人的爱情绝境里。

我不知道原因是不是真如Georges Méliès所说的:“当他们目睹了太多现实的残酷,人类的残忍之后,他们已经失去了欣赏幻想梦想的心情。

”幸运的是,电影艺术终究是属于全世界的。

一批批电影大师前赴后继,孜孜不倦的造梦,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造梦的手法也越来越高超,于是,就有了1921年的《king kong》,1979年的《star wars》,1982年的《ET》以及2009年的《Avatar》。

我奶奶在80岁时在电影院透过3D眼镜观看了《Avatar》,极少进电影院的她,看完电影告诉我她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为什么?

就因为电影里的那个美丽星球,是她小时候想象中的乐园,那一刻,在电影院里,小时候的幻想就真真切切展现在她的面前。

不光是她,我想无数人,当然包括我自己,都和她有着相同的观影感受。

一战结束后,人们开始在垃圾站,废物回收处,铺天盖地的寻找搜集Georges Méliès残留在世间的电影胶片,最终,他所创作的大约100部电影得到修复。

于是,在他诞辰150年之际,又有了这部《HUGO》,这部向他致敬的电影,也是运用了当今最先进的3D技术向早期黑白无声电影的致敬。

我在想:“美满的结局真的只存在于电影里吗?

”透过3D眼镜,在大屏幕上观看Georges Méliès的无声染色影片,真的很美很美!

 5 ) 默片or沉默?马丁·斯科塞斯从无声电影中获得了什么

说起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呢?

除了经典的黑帮、犯罪题材,《雨果》或许是老马最特别的一部。

他为默片献上了爱与致敬,在关照无声电影的过程中自证了有声片的创作逻辑。

对于老马而言,声音和默片一样饱含造梦精神。

在这期「莫非听电影」,或许我们能从《雨果》的声音设计中get老马口中的“This is cinema”。

默片or沉默?

马丁·斯科塞斯从无声电影中获得了什么_哔哩哔哩_bilibili

 6 ) 斯科塞斯的电影史观及考研命题

这是一部太适合出考研命题的电影,一次可以出两道题:1、简述乔治·梅里爱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以及对世界电影的影响。

2、结合当前电影中的新技术,谈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所以这篇所谓“影评”也是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的。

一、为什么是梅里爱?

第一个问题换做三年前考研复习阶段,我一定会按照各种“教科书”的指示,在脑中归结出清晰的一、二、三、四、五,清晰得体,正反两方面说,让人没理由不给你分儿。

但现在再让我回答,我会只提一点,那就是,梅里爱是第一个真正使电影成为“好玩儿”事物的人。

电影从此成为一个巨大的魔术,带着童心的拍摄者乐此不疲的玩儿,而看到不可思议的神奇画面的观众真正享受电影带来的快乐。

之后的一百多年,多少人带着对这种神奇事物的热爱而投身其中,制造出多少让观众心驰神往的奇幻世界。

这就是他,一个魔术师对电影最大的贡献。

至于单一视点什么的,现在看来不值得一提,因为神奇效果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靠剪辑完成的。

格里菲斯曾说过:“我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梅里爱。

”(这句话最早在我导师上课用的课件中看到,后来看了邵牧君先生的书才发现我导师上课的所有观点以及那句话都来自其中)西方电影写实主义和技术主义的传统都来自于法国,前者卢米埃尔后者梅里爱。

而好莱坞电影正是技术主义的最忠实继承者,也是最成功的发展者。

好莱坞电影就像《雨果》中的雨果一样,从小就是个工科天才,并且极其热衷于电影,极其热爱梅里爱。

电影对于生性活泼的美国人来说,一来是赚钱的利器,二来是做梦的工具。

美国社会近代的飞速崛起靠的就是发明专利,这其中一个专利大王就是爱迪生,是爱迪生在电影技术上率先突破,但可惜他不符合“电影”的要求于是被弃于电影史之外。

在梅里爱出现之后,一下子被吸引的美国人再也没有错失这样的机会,之后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宣告了好莱坞在世界影坛新一轮的占领。

从华纳兄弟推出《爵士歌王》到各种3D大片横行的今天,好莱坞电影立于世界电影之林的法宝,就是技术。

如今,好莱坞拥有世界第一流的电影特效技术,拥有世界第一流的置景和化妆术,这难道不该归功于梅里爱吗?

梅里爱开创的电影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在好莱坞电影身上发展的根深蒂固,永远无法抹去。

所以,斯科塞斯的电影史观是极其正确的,并且,他用形式上极其“技术主义”的电影再次证明了这个事实,好莱坞电影应该向技术主义的祖师爷梅里爱致敬,并且应该承认自己是个技术流,是个工科生背景的小子,不要企图精分来学习文科,更不要企图懂艺术了,对于一个喜欢魔术的工科生来说,电影足够有趣就行了。

这就是好莱坞电影。

二、为什么是3D?

数字时代的到来很多人为胶片的消亡焦虑了,以至于法国人开始拍摄默片获奖了。

但是,斯科塞斯的这部影片却说明了这种焦虑的多余,正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才会更积极的面对不可逆的事实。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释怀了,科技的进步带给电影的也许更多的是好处而不是坏处,电影向各方面无限延伸,也无限丰富了人们的想象。

不知巴赞活着会怎样看待3D,不过依照他现存的观点来看,声音和彩色宽银幕的到来既然是电影接近现实的证据,那3D又何尝不是。

从3D的初衷来看,就是为了给观众制造身临其境之感。

现在电影看起来更加“触手可及”,更加让人“躲避不及”,看起来更像是“真的”,大批观众们蜂拥至影院感受3D甚至IMAX的快感,不就是因为“更真实”么。

另一方面,3D又使电影更虚假了,因为没有人愿意花钱看一出3D版的家庭伦理剧,3D的横行使得电影又来到了梅里爱的阶段:魔术。

只有最具魔术魅力的题材才适合拍成3D,在这个意义上《雨果》其实并不很适合,但是斯科塞斯这样做了,意味着什么,以实际行动证明技术存在的合理性和光明前途。

接下来3D还会更加大规模的出现,整日焦虑和怀念是没有用的,3D电影有巨大的经济效应,有制造梦幻的更多可能性,何乐而不为。

所以,《雨果》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本着致敬历史,直面自身,梳理传统,迎接未来的健康心态来完成的(靠,我怎么说出这么官腔的话)。

很多人觉得单纯从“一部电影”的角度这部电影不算称职,的确,里面俩孩子演的极其之作,看了就让人生厌,但从“一部电影史”的角度,《雨果》又是令人欣慰的。

并且其中体现出斯科塞斯的电影史观和心态让人极其有好感,这才是一个真正热爱电影、懂电影,人生态度积极正面的人该有的啊!

 7 ) 是看电影,还是看角色的原型?——乔治·梅里耶作为皇帝的新衣

此为群嘲帖慎入。

纵观《雨果》的各路好评,和映前宣传稿并无二异。

如果不是枪稿,只能认为是“梅粉”们看看介绍,联系到自己已知的那位导演,景仰和陶醉一番便写出来了。

好评中完全没有讨论到影片的剧情结构、角色塑造、细节营造和拍摄技术,在我的眼中,这些都烂得一塌糊涂。

之前写了一篇技术差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31101/被各位枪手喷得体无完肤,但是没有一个人是从电影本身来反驳的,全都是“您连梅里耶导演都不知道就敢来打一星?

”那我倒想反问,如果乔治梅里耶这个人物不存在于现实中,你们还能这么自high么?

你们几乎已经承认,这片的好评完全仰赖于角色的原型;你们也就不能否认,这片作为电影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看电影,无知不是罪,我们都是抱着求知的态度走进电影院的。

在波士顿最大的影院的最中间坐下时,我只知道《雨果》是一部评价不错的电影,我的知识可以作为一张白纸,被任意书写。

本来,这部电影可以让我了解到梅导的伟大,事实上,它也通过展示梅导的影片片断,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

但这是影片唯一成功的部分,我宁愿全片都是梅导作品的剪辑。

《雨果》作为一部原创电影是失败的。

对主人公(我以为是雨果)的塑造、剧情的结构、次要角色的设置、视觉效果的运用都是失败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的。

如果不是朋友在身边,我一定会在电影的头5分钟就离开影院了,如果是那样,我根本坚持不到本片的“知识点”出现。

各位喊着向大导演致敬给好评的,我觉得颇有点皇帝的新衣的感觉。

衣服是回忆中的梅导的各部影片,但是《雨果》作为皇帝,是裸的。

看电影,无知不是罪,相比之下,炫耀知识才显得可笑。

举个反例。

就说IMDB第一名吧。

一部《肖申克的救赎》带领观众了解了监狱中的非人性生活。

这电影并非只有囚犯才能看得懂,而是通过杜方的挣扎,让观众逐步深刻理解到他面对的困境,和他付出的勇气。

这时候,世界上到底是否存在肖申克监狱,监狱内部的实况,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这时候如果有个囚犯出来指指点点,说,真正的监狱才不是这样的,bla bla bla...你们太无知了,一群傻逼!

我看他才是傻逼。

 8 ) 感性的早期电影课

纽约电影节的“惊喜片”的出现证明了此电影节也并不完全是“炒冷饭”的,而只有当进场完毕整个大厅都暗下来以后才知道准备要看的片,这种经历无疑是十分刺激的。

事先已和小米估计了几部极有可能的惊喜片,所以当进场后见到人手一副3D眼镜时便大概猜到是哪部片了。

果然,大厅暗下来后,马丁斯科塞斯登场作简单说明了。

他说这片还是”work in progress”,特效还没弄好,有些地方还能看到绿屏,音乐也没有完成,等等,然后就下场了。

所以以下仅仅是针对这个抢先版本的评论。

影片开始于一个鸟瞰三十年代巴黎的大全景,然后迅速下降到城中火车站外景,最后从外景进入火车站内景;外景的特效还没完成,走到内景时变成真人场景,最终成片时估计这看上去是一个镜头。

之后的特效完成度也算是比较高了,只是个别背景看上去比较假甚至是绿幕,一些细节像某些镜头内机器人的金属质感还没弄出来。

音乐和剪辑也没有完全搭配得上,故某些镜头连接和转场显得不甚连贯。

成片里”Hugo”标题的出现估计也不会像这个版本这样寒酸。

3D算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斯科塞斯首次触电3D很成功,层次感明显但又真正让人看得很舒服,完全是对画面本身的服务和促进而没有喧宾夺主,货真价实。

同时在构图上,斯科塞斯也尽量让画面表现层次感来迎合3D带来的冲击,多次在前后景布置烟雾、雪花和齿轮等小物件,当然,还有火车站的人群。

这种拓展画面纵深感的方法简单有效,和3D技术进行有效互补。

这才是真正的拥抱3D技术,而不是把它独立开来成为一个噱头。

其他视觉方面,斯科塞斯无疑是延续了一贯水准。

镜头运动之漂亮不用多说,尤其是在那些隐秘通道,狭窄的场景反而能让摄影玩出更多的花招。

布景是另一大亮点,影片的主要场景——三十年代的巴黎火车站——被精致地还原出来。

钟楼和秘密通道的场景也同样丰富细腻,布置了眼花缭乱的齿轮和从旁边管道喷出来的烟雾。

此片对于机械爱好者来说不可错过,火车站的钟,玩具老鼠,还有神秘机器人,内里复杂的齿轮装置都被精细地展现(反复出现的钟(时间),也成了与影片主题相呼应的意象)。

还原时代以及捕捉细节正是斯科塞斯一贯痴迷的,不惜在此花上大量镜头。

从宣传和网站剧情简介来看,此片的宣传应该是定位在儿童片。

但在片看来,儿童题材只是一个引子,在预告片和简介里并没有明确说出藏在机器人里的秘密。

虽说有小说在前,但我相信绝大多数即将观看此片的观众对隐藏剧情还是一无所知的,故在此开始只能作些拐弯抹角的评论了,担心被剧透的人可以考虑打住。

影片开始是很常见的“孤独少年结伴探寻秘密”的模式。

雨果是一个给车站里所有的钟上发条和润滑的孤儿,每天就是从这个钟蹿到另一个钟(开始有个漂亮的长镜头展示了这一过程),父亲早亡,留下一个带有谜团的机器人,上面有一个心形钥匙孔。

车站里的警察则是一个很有儿童想象色彩的角色:专门抓流浪在车站里的孤儿;他的狗还能辨别出孤儿来。

他的朋友伊莎贝喜欢读书冒险,但却有一个脾气古怪的在火车站开玩具店的教父,从未带过伊莎贝去看电影。

于是随着探险的发展,机器人谜团和伊莎贝教父之间的联系也慢慢浮出水面,并在电影大约一半的时候揭晓了秘密。

看完以后终于知道斯科塞斯为何要选这么一部儿童视角的电影了,因为这是一个关于电影的美妙而具有历史意义的秘密(当然,这个在今天已经不算秘密了)。

没错,儿童片只是一个引子,尔后引出的是一个关于电影奇妙性的,传记片(如果熟悉电影史的人看到我上面的描述,很有可能会猜出这个谜底)。

通过儿童视角对电影进行新奇而兴奋的探索,无疑是展现电影魅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所以斯科塞斯这回的返老还童,表面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崭新的尝试,但其实也是绝对情理之中的:他本身就致力于发掘和修复被遗忘的影像,这样一部片子是彻底地表达了他作为一名影迷和电影学者所拥有的纯真的热情,以及对早期电影先驱们的致敬。

这部片子的出现,对于他的电影生涯来说,其实才是最不出人意料的。

片子看上去就像是一堂感性的早期电影史课,使我仿佛回到了上学期我无比喜欢的无声电影史课,所以此片于我是无条件接受和喜爱的。

同样是影迷,我们对电影的热爱都像片中的少年那般纯真。

于是,此片定位在儿童片,也就有它的道理了。

除了让大人重新了解电影的魅力外,对于初涉影像的小孩子而言,此片可能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启蒙。

但我也对它的前景有点担心。

此片的剧情推进延续了斯科塞斯一贯散漫的特点。

若说关于裘德洛饰演的父亲的闪回段落因揭示重要信息而可以接受的话(裘德洛其实是酱油角色……),那么老胖子的爱情和警察的爱情这两条支线,仅作搞笑放松的效果,对主线的影响微乎其微到可以独立出来的地步,硬剪在主角紧张的行动中间无疑极大地破坏了叙事节奏。

当然一方面,这个不是最终版本,剪辑上还会有所改动,但另一方面看来,斯科塞斯显然不是拍儿童片的好手,这种插诨打科的处理便稍显笨拙。

关于电影史的部分,考虑到这是部感性入手的片子,就不指出其中的不严谨之处了。

看毕,两位小演员出来露了一下面就匆匆离去了,斯科塞斯在放映后也没有再出现。

不过所幸的是,影片里我们能看到他小露一面,饰演一名摄影师。

 9 ) 新教伦理与自动机精神:):)

文艺复兴之后教会对于科学技术的态度逐步转为积极支持(建立大学等)、基督精神中向外诉求的特质在科学研究中充分的发挥啦出来、科学规律被解释成为上帝创世时所设定的一组规则(道)、而科学可以逐步的认识这些规律、人本主义的因素得以加强并以科学主义的形式表达啦出来、来自耶路撒冷和来自雅典的2种传统在科学技术领域融合起来(正如他们曾经在神学领域中的融合那样)导演老啦之后看问题都是非常慈悲非常抽象非常普世非常温馨的~:在电影中我们看不到马克思巴尔扎克等老师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和经济制度所带来的问题、看不到速度金属所表现的技术对于人性的压力和逼迫、看不到哥德尔老师所反映的机器主义的局限性、看不到侏罗纪公园和Moon所涉及的技术伦理问题、这些东东在小娃自身强大的科学研究热情和其所栖身的人文环境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机器人最后被修好啦、车站保安最后也被感动啦)、相反:知识、图书、勤奋、探索、复杂结构这些好的东东几乎没有什么负面的因素、小女娃热情的帮助啦小男娃、图书馆为他们提供啦科研工作所需要的资料、人类社会在不断复杂化不断自动化的同时却又始终能够维持住其基本结构的合理性、机器就算再多再复杂人也完全可以hold住场面、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充满希望的:老杨老师和joan baez老师最后都要唱Amazing Grace的在电影中、代表19世纪科学水平的蒸汽机、齿轮、火车等东东被拍的非常和谐非常有美感:社会被看作是一个大的机器、人的任务是不断的努力去fix这部机器的问题、不断抑制整个系统的熵增、新教伦理和科学主义完美的融合在啦一起、导演所给出的唯一警示是2个梦:第1个梦好象是机器主义失控后对于人类的伤害(之后的2战等)、第2个梦好象是机器主义对于人的异化(小娃身体内的齿轮)和机器对于人的压迫(小娃被齿轮包围)导演以前拍过很多摇滚题材的纪录片、男小娃看上去很酷很中性很柔美很漂亮(有点象jimmy page和keith moon小时候)~、小娃越穿破衣烂衫就越酷、毛衣和呢子外衣都非常有质感、说话英国腔也很好听、裤子象AC/DC、眼睛象kurt cobain。。。

、比看上去象1个笨娃的哈里波特好多啦、女小娃象别人伸长筷子夹红烧大鱼结果被她用大眼睛狠狠瞪啦的叶问老师老婆~、总之这个电影确实很好看、3D和2D版本我们都看啦1边、大家赶紧看吧、哈:):)

 10 ) 有情怀不等于好电影。

早就在电视上看到这个的预告。

imdb给出了8.3的高分,烂番茄专业影评人 94%, 观众83%。

好评如潮的架势让我想起了当年的wall-e。

进电影院前我完全没被剧透过。

当时纠结于是先看龙纹身还是这个,最后选择了hugo,想着快要下档了,然后很多人都说看就要看3d。

上座率什么的其实不错,我看的7点的场,小厅也坐了80%,以老头老太太居多(当时我就有不详的预感,这种观影人群在我上次看午夜巴黎的时候出现过,结果证明不是我的菜)。

排片一天也有5场,这个档期片子太多,每个也就这么多。

后来做了些研究发现这片子似乎赔的很惨。

事实证明,当观影人数少的时候的评分可信度必须打折扣。

这就好比豆瓣上那些只有78千人评出的8.5以上的片子没有可信性一样。

看了开头10分钟我就开始有退场的冲动。

对于营造的梦一般的巴黎形象我没有意见甚至可以说是惊叹的(但也绝对没有达到叹为观止的程度。。

),此时片子给我的印象还是极地特快的感觉。

开头不算引人入胜,人物设定以及剧情发展都给我似曾相识之感。

真正让我闹心的是两个小演员一个木讷一个做作的演技。。

Chloë Moretz在海扁王里还算惊艳,在这个片子里也许是因为剧情推动的不流畅,显得很做作。

一部好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演的很好,一部烂电影则人人不在状态。

hugo我倾向于后者。

无论是小主角还是几个大人都非常的脸谱化,给我看舞台剧的错觉。

此片最大的问题还是情节。

记得中间有个场景,是讲两个小孩拿着automata画出来的图去找乔治·梅里耶的老婆,结果人一看这张图就冷酷的赶他们走。

以及后面他们在房间里把乔治手稿弄了一地后乔治说什么亏我这么相信你然后还哭了。

整个这么一大段给人感觉抖了一个很大的包裹。

结果后来发现无非是乔治失败的电影事业的挫折。

我无意贬低这份挫折,因为我知道豆瓣上真乔迷和伪乔迷们一定会攻击我不懂此人对现代电影工业的重要贡献。

我想说的事,好电影剧情推动要合理。

乔治的挫折感我可以理解,但他这么苛责一个孤儿我实在是接受无能。

如果说是真实的人物传记也就罢了,可既然是个故事,为何不合逻辑?

更不用说这么深的挫折,在后面小男孩带着乔的崇拜者来放了段电影剪辑他就豁然开朗了?

情节铺垫不够绝对是此片硬伤。

再讲场景,此片多处出现车站警察追逐小男孩的情节,占据了很多时间。

然而,这些对于主线推动毫无意义。

如果说,这个片子是讲小男孩和他的automata的话,还算情有可原,那也不至于出现那么多次。

但这个片子不是讲乔治·梅里耶和小男孩通过羁绊最后凤凰涅槃的么。

那么,重复出现的追逐戏意义何在?

还有那对老年男女的爱情戏,警察和卖花女的戏,都这么的漫不经心而又毫无意义。

小女孩要看男生的秘密基地男生不答应。

结果发生踩踏什么的,就因为这个小男孩就带她去看自己的秘密基地了?

还有小男孩的父亲被莫名其妙的大火烧死了。

试问,既然最后证明小男孩父亲的死跟什么都没关系,那还有必要拍的那么悬疑么。

我甚至不厚道的怀疑,很多情节是为了3d设计的,这种为了迎合技术而硬填剧情的生硬感一直存在着。

同时,这些无聊情节都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以为导演在抖包裹,结果最后什么也不是。

如果把这些都去掉,来重点铺垫小男孩和乔治·梅里耶的心路历程,此片虽然会文艺很多,但叙事上的合理性会大为增加。

整个电影,就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故事强行糅合在一起,充满了各种违和感。

在忍受了将近1个半小时的无聊剧情沉闷表演后,全剧迎来了他的高潮,一幕幕乔治·梅里耶的电影作品这才以回忆的形式剪切在一起。

当时我的感想是,导演你就拍个纪录片好了,好这么多钱拍个四不像的商业片你图啥啊。

最后,我想谈谈观众的感想问题。

我敢说,给这片打五星的中国观众大部分是为着乔治·梅里耶去的。

四星的一大部分是觉得特效挺美的加上乔治·梅里耶。

我就姑且不猥琐的评论那些根本不知道乔治·梅里耶是谁,纯粹为了装逼,看到导演名字看到什么电影工业致敬就给满分的傻x。

我们现在评价的,是一部电影。

如果我没看错的话,还是部商业定位的电影。

发自内心的,你真的觉得这是部好电影?

还是那句话,有情怀是好事,有情怀不等于好电影。

再次提一下,观众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他们从这个片子中体会到了逝去的默片时代我可以理解。

对于他们来说,剧情不重要,重要的是重温老电影的感觉,还有回到那个魔术电影时代的巴黎。

这就好像我们这代人看将爱,剧情不怎么样也给了高分一样,看的就是缅怀逝去的似水年华。

那么,我们这些70和80后的中国人,你在那里缅怀个什么劲啊。

你们中的哪个人,经历过那个时代。

就算是电影专业的,也是在今天看过去的片子。

你们谁能真正体会处在那个时代第一次看电影的震撼?

既然如此,就应该实事求是从电影的质量出发。

要不,就是装逼。

《雨果》短评

怀旧情怀是个不错的题材,可是除了视觉效果实在看不到太多优点和亮点,剧本的平淡让人最多只能给到三星。

7分钟前
  • 白翅膀黑羽毛
  • 还行

第一排最边最角落睇葛3d要训底先睇得晒个幕,完场发现周围只得我一个坚持睇晒..点设计葛呢个厅

12分钟前
  • aciv
  • 还行

every man has his purpose in the world. Once he lost his purpose, he's broken. But there's someone there who will fix him.

17分钟前
  • TY
  • 力荐

这类片子,恕我我不懂得欣赏

22分钟前
  • 丸丸
  • 较差

奇幻世界。

25分钟前
  • winkids
  • 还行

电影讲述的是电影,但感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电影

30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推荐

无感。小男孩刻意抽动的表情,做作的剧情也就只配技术奖,平庸的故事讲述靠怀旧情怀来弥补这是各种蹩脚翻拍剧的手段吧。男主反复叫嚣的通过机器知道父亲为什么死的动机要最后也不了了之。提他妈妈也就是为了说明他怎么就成了孤儿。女主孤儿纯粹为了牵线。科恩和克里斯托弗李还不错。总体不爽减一星。

34分钟前
  • hungry
  • 较差

今天去看了电影《HUGO》,这片子真心好看!虽然前戏长了一点,但是后面高潮起伏啊!我超级佩服此片导演,可以把影片的细节做得如此极致,演员全是真人但是背景全是绿屏高清仿真动画。片子里的巴黎美透了,黄昏下飘雪的铁塔夜景本来就是一个浪漫的极致。此片故事更是以小搏大的典范,内涵深刻,催人泪下

39分钟前
  • Wilson
  • 力荐

看的不是3D,剧情也没有深刻体会到。觉得是向电影行业致敬,有点像当年奥斯卡的味道,和The Artist都是为了向电影艺术致敬。

41分钟前
  • 岁月●流金
  • 还行

除了画面很美,其他毫无新意。觉得很幼稚~

44分钟前
  • Vivian C
  • 还行

非常美好,两个小演员的表演也很棒,让人忘却了残酷的社会

49分钟前
  • Stormtroops
  • 推荐

牛叉爆了,明明是个战争创伤片么,"It is broken", "no, it works perfectly." 说的是机器人,也说的是电影人的梦想,还有无数普通人在一战后备受创伤,丧失自信的心灵。(杯具的是二战的阴影已悄悄迫近)

52分钟前
  • 小转铃
  • 力荐

小正太的眼睛真迷人(怪阿姨走开!画面好美~

56分钟前
  • 妞是妞妞的妞
  • 推荐

也许让法国人来拍会更好些

60分钟前
  • Ashes to Ashes
  • 还行

画面都很好,但是怎么就是觉得故事和人物都比较苍白。

1小时前
  • 晃忧
  • 推荐

这个获奖算是讨了个巧吧

1小时前
  • 阿拉伯人
  • 推荐

不错不错值得一看

1小时前
  • 虫虫虫虫
  • 推荐

精密的仪器和默片能够窥见此片背后做的巨大工作,真诚电影

1小时前
  • N
  • 还行

适合小孩子看

1小时前
  • 丫头不笑
  • 还行

只能说这片不适合我,看了3天才看完,感觉又臭又长

1小时前
  • 龙肥不buy
  • 很差